金林
1993年,析曾坑下角、林边、湖边三村交界处置金林为行政区域。
民国曾置金林保。建国初期,设金林乡,辖林边、曾坑、八斗、许坑4村。1958年撤金林乡。石蚶路东侧属金林。
石永路 石狮至永宁旧交通要道经由林边、曾坑。1982年至1986年由林边与曾坑下角发起兴建新大街,命名石永路(后更名民生路)。金林建制后,石永路东段隶金林、西段属林边。(性山)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1001 | 362000 | -- | 查看 金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花园城社区 |
石狮南面有座小山冈,风光秀丽,状若狮子,被乡人称为“狮仔山”。山上原有一块巨石,形状酷似“狮嘴”,亦有“向天狮”之称。它与宽仁“狮山头”遥呼相对,成为石狮典型的丘陵地貌。地方政府选择此地建起电灌站,与大仑道槽相接相通,灌溉晋南。 1989年,石狮新城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港商)与石狮房地产开发公司看中此处宝地,联合推出华丽的花园城商品房,是石狮市首家成片开发的楼盘。 花园城商品房共建成28栋,10幢花园式小别墅。后来另有房地产开发商继续建设“嘉禄花苑”、“华宝花苑”、“富丽宝小区”,形成了花园城区域。花园城南起南环路,北到八七路,东至嘉禄小区,西临群英南路,交通四通八达。该区域以大仑籍蔡姓为多。 (永雄) |
仙迹社区 |
石狮南面狮仔山的巨石上,有一个仙人的大脚迹,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做仙脚迹。 据说,赤脚大仙云游四海。有一天,路过闽南凤里古地,见有一股妖气冲天,历来爱管闲事的赤脚大仙停留细看,立即变成一位文弱书生来到凤里霞泽桥畔,问过农夫后,才知道这里有座灵秀山,山上有个“白鼻洞”,洞里住着九尾妖狐。妖狐经常下山撕吃婴儿和毁坏农作物,百姓叫苦连天。农夫还说,刚刚插完的秧苗,一夜之间全被妖狐吃光,今年的收成又无望了。农夫说完,神色慌张,泪流满面。 赤脚大仙听了勃然大怒,决心为民除害。片刻,大仙驾临灵秀山,找到山洞,妖狐不在,大仙屈指一算,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大仙摇身一变,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行走在石狮馆顶观音宫前,妖狐见有花容月貌的女子,又孤身一人,便色迷迷地上前与之搭话,这时,赤脚大仙在此准备动手,但又恐惊动四方人等,因此,大仙转身便走,狐妖紧追不放,眼看走出馆顶地界,大仙回头便骂:“大胆妖魔,竟敢兴风作浪,残暴百姓,祸害地方,今天我来收拾你!” 九尾妖狐也不是好惹的,双方便鏖战起来,妖狐哪里是大仙的对手,眼看渐渐地招架不住了。狐妖急忙化作一阵青烟往灵秀山方向逃窜,赤脚大仙眼疾手快,腾身而起,落在山上一块大石上,脚一蹬,留下深深的脚印,另一脚则跨到灵秀山顶,拦住妖狐去路,大仙取出“锁妖镜”一照,妖狐现出原形,被活活打死。从此,灵秀山下一带再也没有妖魔作怪了,而山上留下的仙脚印,与狮仔山的仙脚迹遥遥相对。 仙脚迹现为仙迹区域,辖区内有华林路、侨光路和林新巷。 (吴永雄) |
金林社区 |
金林 1993年,析曾坑下角、林边、湖边三村交界处置金林为行政区域。 民国曾置金林保。建国初期,设金林乡,辖林边、曾坑、八斗、许坑4村。1958年撤金林乡。石蚶路东侧属金林。 石永路 石狮至永宁旧交通要道经由林边、曾坑。1982年至1986年由林边与曾坑下角发起兴建新大街,命名石永路(后更名民生路)。金林建制后,石永路东段隶金林、西段属林边。(性山) |
新湖社区 |
新湖社区是福建省泉州石狮市湖滨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505810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581。邮政编码为36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95 ,车牌号码为闽C。与花园城社区、仙迹社区、金林社区、湖边社区、玉湖社区、林边社区、曾坑社区、长福社区相邻。 |
湖边社区 |
湖边 这是一个新的地名,区别于旧时“湖边”的地域。1993年,新湖区域(居民、农民)根据政府的指示一分为四,即为新湖、玉湖、湖南、湖东。2003年,市政府根据中央民政部有关精神对社区进行整合,把原湖南和湖东合并为湖边,遂成新区域。 湖边北至长福,南到林边,东与石蚶路为界,西临九二路东段。辖区内新老地名有仑脊顶(原树仔埔)、东坑、大东潭、山顶和玉辉巷、玉润巷、湖东(即石狮商品房楼址)、湖东华侨新村等。 湖边以吴姓为多,外来经商和置产入居者多为杂姓。 湖滨路 位于市区九二路东段,横跨玉湖和湖边,是一条贯穿两个区域的街道。1985年,新湖(农业)又在辖区内建起一条与石蚶路相似的“农民街”,因湖边古有“湖滨”之称,故取名“湖滨路”。 湖滨路全长990多米,共有店铺284间。湖滨路建成不久,石狮市人民政府选择湖滨路建设首处公务员宿舍,使湖滨路更加闻名。 2009年初,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庆典,石狮市拨款重新修建湖滨路东面路段,并在两旁种植树苗,美化环境。 石蚶路 位于湖边和金林的交界处,人称“石狮农民第一街”。1983年,新湖(农业)规划建造一条街道,着力于搞活农村经济。街址选定在辖区内通往蚶江的一条县级公路,取名“石蚶路”,即寓意石狮至蚶江之路。街道全长810多米,店铺240间,路面铺设非常简陋。 1995年,湖滨街道把石蚶路扩建为“石狮市针织辅料市场”,促进了市场的繁华,也使石蚶路扩大影响,远近闻名。近期,为迎接新中国60周年华诞,市政府拨款重新铺设路面,改店前4米宽为行人道,还特地铺上“盲道”,使石蚶路面貌焕然一新。 现石蚶路已被更名为琼林北路,不过,人们还是习惯地称为石蚶路。 (永雄) |
玉湖社区 |
玉湖 原名湖边。解放初改名新湖(湖边分两个新湖,一个以农民为主;一个以居民为主,也称新湖)。1993年新湖(居民、农民)一分为四,把原新湖(村)改为玉湖。 湖边是玉湖的古称,据说地处龟湖塘畔。龟湖塘,湖边族人多以“湖边塘”称之。《晋江县志》载:湖边,明、清属十九都,民国为石狮镇玉湖保,“0”时改为“红星大队”,现为石狮市湖滨街道辖区。 解放初,农村建政普查,发现玉湖与蚶江“玉湖”、永和“玉湖”同名,为避免混淆,减少麻烦,体现地理特色,遂把玉湖改名为“新湖”,行政区域以村为主。湖边本埠还有龟穴之说,境内尚存的4座石桥(即后塘潭桥、下房潭桥、引东桥脚和“马脚桥”,即玉湖辖区水产巷头),喻“神龟四肢”穴位,流传着美丽的故事。 玉湖周界为:南至民生路,北与龟湖公园和长福为界,东连九二路东段,西到凤里东村,区域较大。辖区内还有下店仔、李厝、祠堂边、看东、村下埕、顶菜堂、新乡角、鱼埔埕、东川、后壁埔、下菜堂、新宫边和湖前、三斗丘、圹岸头、相思窟、新窟、死窟、公池、寮、溪坂等地名。境内以吴姓、王姓为主,杂姓有林、李、曾姓等,为数不多。吴氏始祖源自后垵,俗称“三吴”(今属宝盖镇)。 引东 位于玉湖地界,属王姓卜居祖地。现有田墘、顶厝、引中、东橺四大族居,亦有“湖东”之称。据引东王氏族人介绍,王氏肇基祖于明太祖洪武年间从永宁(鳌城)迁入至此,择龟湖塘东南面而居。 关于引东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因后花许氏始祖,原居住湖东,任朝廷盐官,办盐课,湖东乃官盐销售之地。宋朝之后历代贩卖官盐的区域称“引地”,《现代汉语辞海》(第3卷,山西教育出版社)关于“引地”一词也释为“旧时贩卖官盐的区域”,可以这样说,“引东”是古时盐商获准销售官盐的地方,因地理属东,成地名。 引东新坉(闽南方言为“填”之意)一带,有石塔3座,造型相似(旧时称“石塔脚”)。塔高2米有余,由3层岩石方块叠成,配有图案,塔尖呈葫芦状。据说是乡人避挡龟湖塘刮起的“甲卯风”而建造的。近年来,王氏族人于湖边仑下发现引东二世祖墓,墓碑上有“银湖”字样,足见引东王氏与湖边、玉湖渊源之深,“银湖”、“玉湖”乃衍生湖边的两大族系。 胡厝 位于玉湖地界,后壁埔前面,已废,仅存地名。相传胡氏是最早肇基湖边族姓之一,后于同治年间湖边染上瘟疫,乡人死亡数百。胡厝瘟疫最烈,蔓延最快,有“朝抬死人暮被人抬”之惨状。至光绪年初,湖边再次瘟疫,胡厝人丁几乎殁尽,仅有一家姑嫂三人灾后余生。嫂,杨氏(石狮曾坑蓉园人),寡居,无子,后改嫁湖边下房吴姓族人,生有一子,为下房吴姓一族之祖;小姑胡氏,嫁与邻乡长福,夫亡,最后也改嫁湖边下店仔吴氏为妻,无后继,遂抱养仕林蔡氏一女为继;另一小姑不详。 湖边乡里现有胡厝公妈宫,有灵验,专供乡人焚香祭祀。 湖内 坐落于玉湖区域,现狮城影剧院对面。原三面环水,浚沟,由湖内桥(风水桥)通过,犹如半岛。听族人介绍,吴氏始祖肇基湖边,曾有高人指点:“居湖出美女,过沟万人丁”。因此,吴氏始祖为人丁计,选择了“过沟”而居,繁衍成如今之势。湖边有沟前、沟后、饲鸭等房头,都与“湖内”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湖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已建成服装市场,促进了玉湖区域的繁华。 福利东路 位于玉湖地界,原是一条田间小路(俗称“宫口路”),路边浚沟,湖边乡民经境内“新宫口”(旧社会“乞食营”)、“大佛公宫”、“东宫墓”、“茶树脚”、“菜买桥”往长福、前坑、塘边、厝仔、溪前等村方向行走,都抄这条小路。 1983年初,湖边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湖内(地名)进行开发,四周拓宽道路,原来这条田间小路扩建为10米宽的水泥大路,因路边有座福利厂,规模不小,属晋江县民政局管理,专门安排残疾人就业,由此这地界也被人称为“福利厂”,水泥大路遂被定名为“福利路”。建市后,又被改称为“福利东路”。(永雄、申胡、善海、良墩、仁财) |
林边社区 |
林边 位于石狮旧体育场(步行街)东偏东南方,九二路邮政大楼路段即其境内。林边古称林柄,雅称琼林,其学校即名“琼林小学”。境内有琼林路、琼林巷等主干道。旧属十九都。民国属石狮镇金林保。 林边分5个角落,即:洪厝份(洪厝尾)、施厝份(墙围内)、王厝份、隘门内、后壁份。洪、施、王、许及杂姓(吴、黄、杨、陈等)各居一角落,20个姓氏和睦相处。 林边辖区内有牛角山、白桃山、杨厝茂山、方略山,以及大仑坝、中坝、顶溪仔坝、虎崁坝、嘉禄坝等山水形胜。开发土地后,大多辟为民居,西南方部分划入花园城,其西北方部分划归仙迹。 (施性山) |
曾坑社区 |
曾坑 雅称金曾。位于林边正东之东南方,相距1公里许,改革开放后,连成一片。石狮市公务大厦坐落其间,八七路部分路段在其境内。旧石永公路径曾由村中穿过,现改道。其境内白象山为霞露、蓉园来龙发轫处;其方略山山脉,则延伸坑前、露头、霞谷与厝头。 旧属十九都。民国属金林保。建国初期属金林乡。1958年设曾坑大队。由6个角落组成,即蓉园(杨园)、霞露(下路)、霞谷(下角)、露头(路头)、厝头、坑前(上间属下角)。杨、施、王、陈、黄、庄、刘等姓氏居多,此外尚有洪、林、苏、蔡计10多个姓。前清进士、兵部主事施之东即为曾坑人氏。 (施性山) |
长福社区 |
古称“塘岬”,取“大池塘(龟湖塘)边山岬”之意。后来,因“塘岬”水量充沛,年年丰收,五谷盈村,乡人深爱这片风水宝地,愿世代长居久安,福寿延年,故以闽南方言谐音雅化为“长福”,延用至今。 长福南起子芳路,北至一中校园,东与宝盖前坑为邻,西到玉湖新区。姓氏以林、戴、黄为主。 碉堡 位于长福公路崎顶,俗称“炮台”,现湖滨街道办公大楼对面。据村里老人回忆,抗日战争中,日寇“7·16”登陆永宁,制造烧、杀、抡、淫惨案,一时人心惶惶。为防止日寇再次入侵,地方政府发动沿海各地保、甲修筑碉堡,抵御日寇,搞好战备。 长福碉堡由石条叠成,高约2米,呈圆状,留有6个枪口,可用于观察敌情。碉堡上用草土盖好,坚壁牢固。据说,碉堡建成后,没有发生战事,碉堡闲置着,倒是经常有乡民上地劳动之余钻进碉堡内纳凉。 这种碉堡,湖边下房潭边壕沟顶也有1个。改革开放初期,因土地开发,长福碉堡被废,但地名却保留下来。 (前朴 永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