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石狮市 >> 灵秀镇 >> 华山村

华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华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华山村简介

  原名山兜。东边与前廊相望,南边与灵狮连接,西边与晋江荆山交界,北边与茂厦为邻。由于依临大北山,村民依山建居而得名。又因山地上有层层的云母片,在阳光照射下发出闪闪的金光,古时故称“金山”。原隶属前廊,后独立为“华山”。位距灵秀镇1.5公里。山兜蔡氏始祖,明朝时由龟湖郑厝迁来定居。
  大北山 原名“大鸟山”。位于华山北面。主峰海拔84.7米,山体由沙、泥岩、红土组成,植被小杂木为主;因是军事要地,-上标为“大北山”演化而来。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1101 362000 -- 查看 华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华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华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曙光社区

  曙光社区居委会作为石狮市最年轻的村级组织,结束了作为中心市区重要组成部分的灵秀镇没有社区居委会的历史。   曙光社区位于大北环路、南洋路、金盛路(原横二路)三条道路中间的三角形地带,即原“联邦国际商业城”区域,面积400多亩,包含原联邦园区和“金丘阳光城”、“佳豪城市花园”一、二期等住宅新区。   

港塘村

  雅称“锦塘”、“锦堂”。东边与庵前相望,南边与塔前、茂厦连接,西边与晋江塘市交界,北边与玉浦一里相隔为邻。曾有一港道(后垵澳)通往泉州湾,西侧又有泉州南门外著名的七首塘之一“洑田塘”,故取名“港塘”。   港塘原先有乡官厝、里透、后垵、东庭、欧厝、庄厝、黄厝、蔡厝等村落。姓氏有陈、张、王、欧阳、庄、黄、蔡等,后来欧阳氏、庄氏、黄氏、蔡氏等逐渐外迁,如今尚有三大姓氏:陈氏始祖在元末明初由河南省固始县颍川入闽,后迁来定居;张氏始祖在明初由龟湖鳌头(今属石狮宝盖镇)迁来定居;王氏始祖随王审知入闽,元代时迁来定居。   关于张氏始祖由龟湖鳌头村迁来定居还有一个传说。据说,鳌头当时有“霞库”、“东庭”、“奈厝前”三大角落,由三个张氏兄弟繁衍而成。霞库为长房,东庭为二房,奈厝前为三房。明朝时,朝廷钦差大臣的一位马夫把马放牧在龟湖塘(族谱记载为鳌头塘)岸上,马跑去吃麦苗。村民一时怒气,争执间失手把马夫打死。朝廷闻此事大为震惊,即派兵追捕凶手。乡民们纷纷逃避,村庄被追兵放火烧毁几成废墟。若干年后,霞库乡民陆续回村,但此时大部分的地界,已由铺锦和山雅分辖,作为建房和耕地之用。外迁的乡民为了纪念祖先,即将在鳌头角落定为村落地名并沿袭至今。相传,港塘张氏始祖最早迁居塔前(如今塔前还有“东庭”这一角落,王氏族谱记载其开基妈为张氏),后迁至港塘定居。   后垵 雅称“锦安”,为王氏族人所居角落,据说宋、元时期有一渡头为“后垵澳”而得名。   妙觉 角落因有惠泽尊王(护境神)的“妙觉宫”而得名。   青石 角落因旧时地面有一块一块大青石而得名。据传,古时候惠泽尊王的“妙觉宫”建在一个叫“官地”的地方。惠泽尊王有一坐骑是头青石牛,故有“东宝珠、西石牛”之说。据说,此石牛经常到“洑田塘”中洗澡。塘水再大也无法将其淹没,而这一块一块大青石,便是那青石牛所拉的粪便。   树人 角落中因有港塘小学而得名。   狗屎巷 相传村中曾有条巷子把村落分为东西两边,巷名为“交界巷”,由于闽南方言“交界”与“狗屎”相近而演化成“狗屎巷”。   普利大通桥 位于港塘境内,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其时,正值“海上丝绸之路”兴旺时期。此地是古代石狮通往泉州府的交通要道(在港塘境内),该桥由3块石板铺成,宽约四五米,总长300余丈(100余米),共157个桥孔。桥上设一石亭,名曰中亭。据悉,中亭至霞泽73孔,至港塘84孔。在抗日战争期间,-政府恐日军向内陆入侵而采取断桥断路政策,对其每隔4孔左右桥身便撬掉2块石板,施以破坏。“0”期间,该桥遭受劫难,很多人抬走大桥的石料,大桥从此消失,唯中亭残留,中亭高约三四米,面积约30平方米。亭顶的瓦片已经多处破损,墙壁上的石条有些也掉到地上,内外两层共16根石柱。石柱上刻着“释迦牟尼佛”、“南无大势至”、“南无量寿佛”等字样。   普利大通桥又称“金锁银链桥”。传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委派大臣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这周德兴不仅是个军事工程专家,还是个风水专家(在泉州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周德兴破坏泉州风水的传说)。当时,在港塘东边海中有一块很大的圆石,远远看去犹如一颗璀璨的宝珠,名为“金龙戏珠”,据说是个风水穴位。相传有此风水穴位,霞泽会出“天子”,港塘会出“皇后”。周德兴发现此风水穴位后,便将圆石开凿建成1座石亭。亭中有3块石碑,3尊石佛。其它的石料则劈成石板铺设大桥,名为“金锁银链桥”。风水穴位破坏后,霞泽出“天子”,其金銮殿,就变成“金银店”(加工迷信用的金纸的作坊)。闽南方言“金銮殿”与“金银店”近音,天子印也变成盖金纸的印。港塘出“皇后”(即正宫),就变成加工棉絮用的“弹弓”。闽南方言“正宫”与“正弓” 谐音。   丰年古亭 位于港塘村的西北部,始建于何时已无从稽考。据村中老者叙述,丰年古亭为古时石狮通往泉州府官道(旁有泉州南门外著名的七首塘之一“洑田塘”)的行人歇脚亭,因年代久远而倒塌。民国19年(1930年),从地下挖掘石料构件重修,石柱上遗留古联清晰可见“丰亨觇有象;年顺觉咸熙”。横眉为“丰年古迹”。后由于山川改变而位于村中,村民视其为“风水亭”。 (张德伟)   

茂厦村

  俗称“茂下”。东边与庵前相望,南边与塔前连接,西边与晋江塘市、荆山交界,北边间隔香江路与港塘为邻。村落依临在一片茂盛树林建居而得名,又因是建居在古石塔(古航标)的后面,故曾称“塔后”。原为塔前的一个村落。   茂厦王氏始祖在宋初由晋-阳型厝迁来定居。 (张德伟)   

塔前村

  亦称“雁塔”。其东边与五星庵前、龙华交界,西边与华山相望,南边与古宅连接,北边与茂厦、港塘为邻。   塔前王氏始祖王均畴随王审知入闽,自明朝洪武年间开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600多年前,一个姓王的货郎到塔前做买卖,由于生意不错,货郎就在塔前定居下来。那时,居住在塔前的是张氏族人。据传,塔前的一侧是海湾,王氏族人在原来的一座古石塔(古航标)前面海湾冲积平原上建居而得名。货郎到了塔前以后,王姓家族人丁渐渐兴旺,而张姓家族却不见发展,直到有一天,一个张姓人家梦见有人说:“塔前寸土属王”。于是,张氏族人迁往港塘。乾隆四年(1739年),王氏在塔前兴建祠堂,塔前成了王氏村落。   雁塔  古时,塔前的海湾处有一座古石塔(今已无存),当时是座航标,因经常有成群的大雁飞来塔上栖息而得名。   (张德伟)   

前廊村

  包括“前廊”、“古宅”、“洋下”3个村落,距灵秀镇区1.5公里。     东边与凤里的华南连接,南边与古宅相望,西边与灵狮交界,北边与华山为邻。因地处成片溪滩,自然地貌形似走廊而得名。   前廊蔡氏一部分由山兜(华山)、一部分由古宅迁来定居,陈氏由晋江金井福全迁来定居。   古宅 早期亦称“许宅”。“古宅”系其俗称。东边与洋下相连,南边与灵山相望,西边与灵狮交界,北边与前廊为邻。因蔡氏始祖“博卿公”在北宋绍兴年间,官至参议大夫,原居锦塘,过世后葬莲花山(店仔头)。子孙为看守陵墓,遂迁于莲花山附近建居,以“博泽”命名,意为受博卿公之恩泽。闽南方言“博泽”与“许宅”近音而逐渐演化为“许宅”。   洋下 雅称“洋霞”。其东边与凤里的华南相望,南边与灵山交界,西边与古宅连接,北边与塔前为邻。乡民在成片地势低下的洋田中建居而得名。   洋下邱氏始祖原籍河南,明朝时因看守祖坟由锦尚厝上迁来定居。(蔡金龙)   

灵狮村

  由“强房”和“西坑”合并组成,位于灵秀北边。   强房 其东边与古宅相望,南边与赤坑连接,西边与二房为邻,北边与华山交界。旧时代,以封建宗族观念,房头之强弱的划分而得名。   西坑 其东边与古宅相望,南边与强房连接,西边与仕林交界,北边与华山相邻。由于建居在洋坑的西边而得名。   与“二房”、“水坑”、“山下”、“赤坑”、仕林及塘园部分地域原属容卿,原名“洋坑”。东与大仑相望,南与彭田连接,西临灵秀山北麓,北与前廊为邻。据说,因附近古时有成片的海湾坑地而得名。宋朝,端明殿大学士蔡襄任泉州太守,其后人从泉州六斗门迁往龟湖苏厝建居,后再迁来洋坑定居,子孙繁衍昌盛。1930年,改名为“容卿”,成为“洋坑”雅称。    庆莲桥 位于通往灵秀山金相院山路的塘园溪上(今金汇花园路口)。抗日战争前夕,由于溪上无桥,行人涉水来往,遇发洪水则望溪兴叹。灵秀山金相院住持释转博禅师乃鸠资造桥。容卿强房蔡培庆捐资修筑,名曰“庆莲桥”。      

灵峰村

  原属容卿,以“二房”和“山下”合并而成,位于灵秀山麓而得名。   二房 东与强房相邻,南与山下连接,西依灵秀山,北与西坑相连。因其开基始祖居兄弟之次而得名。   山下 东与水坑相望,南与彭田连接,西临灵秀山北麓,北与二房为邻。因建居在灵秀山下而得名。(张德伟)   灵峰村与曙光社区、港塘村、茂厦村、塔前村、前廊村、灵狮村、灵山村、仕林村、华山村、塘园村、彭田村、钞坑村相邻。  

灵山村

  原属容卿,由“赤坑”和“水坑”合并而成,以毗邻灵秀山而得名。   赤坑 东与大仑相望,南与塘园相邻,西与强房连接,北与古宅交界。因村前有一片地势低洼的坑地,村后又有一个小赤土埔而得名,雅称“策卿”。   水坑 东与塘园相望,南与彭田相交,西依灵秀山,北与二房为邻。因有一片地势低洼、常年积水的坑地,乡民在此建居而得名。           (张德伟)   灵山村与曙光社区、港塘村、茂厦村、塔前村、前廊村、灵狮村、灵峰村、仕林村、华山村、塘园村、彭田村、钞坑村相邻。

仕林村

  雅称“琼林”。位于灵秀山麓。东边与西坑相连,南边与晋江永和坂头连接,西边与晋江新塘街道湖格交界,北边与晋江新塘街道梧林相望。树木茂盛,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北宋初期曾有朝廷的一位仕官来此隐居而得名,位距灵秀镇区1公里。   仕林蔡氏始祖,于明初由容卿迁来定居。   仕林水库 位于仕林而得名。坝身用石砌成,坝长120米,坝高29.8米,集水面积0.44平方公里,蓄水量17.9万立方米。(蔡金龙)   

华山村

  原名山兜。东边与前廊相望,南边与灵狮连接,西边与晋江荆山交界,北边与茂厦为邻。由于依临大北山,村民依山建居而得名。又因山地上有层层的云母片,在阳光照射下发出闪闪的金光,古时故称“金山”。原隶属前廊,后独立为“华山”。位距灵秀镇1.5公里。山兜蔡氏始祖,明朝时由龟湖郑厝迁来定居。   大北山 原名“大鸟山”。位于华山北面。主峰海拔84.7米,山体由沙、泥岩、红土组成,植被小杂木为主;因是军事要地,-上标为“大北山”演化而来。        

塘园村

  亦称“长园”。位于灵秀山东麓的低洼塘地,东边与钞坑相望,南边与彭田连接,西边与灵峰交界,北边与灵山相邻,为灵秀镇政府所在地。村民在塘畔成片的园地建居而得名。塘园有黄、蔡两大姓氏。黄氏乃泉郡黄守恭之后裔,蔡氏系洋坑(容卿)迁来定居。   塘园宋代石塔 位于村北。北宋年间,建有一座玄坛宫(今已重建)。石塔乃玄坛宫的驱邪镇煞之塔,为石构三层方形实心塔,高3.76米,底座边长2米。每面雕刻着力士承托图。第三层各面也雕有佛像,上置金刚宝箧相轮塔刹。1990年5月,石塔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塘园溪 亦称“长园溪”。因位于塘园东南部而得名。溪宽16米,全长7公里左右,其发源于钞坑东部“煈炉山”(又称“方略山”)南麓和晋江龙湖的“石雾山”北麓。两山之间山水交汇为浅溪,由东流向西,经塘园折北进入宝盖上浦与玉浦交界处入海。(培明)   

彭田村

  原名“平田”。其东与加曾寨相连,南与晋江东茂交界,西与晋江湖内相望,北依灵秀山。相传隋唐时期,原是沼泽海滩地,潮水一退,整个地面犹如一片平平的耕田而得名。后因“平”的闽南方言与“彭”谐音,故改为“彭田”。又因后面依临一山,其状似一鹏鸟,故也有“鹏山”之称。辖“彭田”、“加曾寨”2个村落。   加曾寨 东边与钞坑相望,南边与晋江火辉埔连接,西边与晋江湖内交界,北边与大仑分界为邻。清咸丰年间,蔡、林、李、陈、施、许等七个姓氏族人共建一座大厝居住,其名为“七姓堂”。因地势关系,大厝建似古寨,故取称“加曾寨”,意为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张德伟)   

钞坑村

  东边与晋江龙湖历山相望,南边与晋江梧坑交界,西边与大仑相连,北边间隔南环路与林边为邻。距灵秀镇区2.5公里。钞坑现有1000户,人口3680人。   钞坑包括“旧钞”、“新钞”、“西溪”及“新墩”4个角落。   旧钞 原名“蔡坑”。系元末明初由蔡氏族人择于坑地建居而得名,清代初年,颜氏由永春桃园迁来定居。由于出洋谋生者甚多,经济日趋好转,村民逐渐富裕,故而改为“钞坑”。   新钞 由旧钞坑部分村民迁于宽阔地带另建新居而得名。   西溪 由旧钞坑部分村民迁于溪的西边另建新居而得名。   新墩 亦称“岐墩”。明朝天启四年,由旧钞坑蔡氏部分村民迁到地势处于小坡墩地另建新居而得名。   


华山村特产大全




华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