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石狮市 >> 宝盖镇 >> 龙穴村

龙穴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穴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穴村简介

  相传,古时该地曾有“龙穴风水”之说,故称“龙穴”。辖龙穴、八斗、古坑后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龙穴。
  清康熙年间,永宁外高高氏迁居坑东,随后从坑东陆续迁来龙穴定居,以“霁江”为堂号。因人口剧增,村民相继移居菲律宾等地。1959年,旅菲华侨高祖景回乡兴建“景胜别墅”,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身。别墅风格独特,逐成为地名。1998年,别墅被公布为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后被评为泉州市十大魅力古民居。
  八斗 明清时期称为“八斗坑”。据称,因耕地面积极小,有时收成仅为八斗,以此得名。
  古坑后 明清时期称为“许坑后”。相传,该村有一处“古仔窟(坑)”,高、蔡等姓村民相继在窟(坑)后建屋,故称“古坑后”,以谐音,又称“许坑后”。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1101 362000 -- 查看 龙穴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穴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穴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杆头村

  以坐落于“杆山”之前而得名,因“前”与“头”方言同义,故取名“杆头”。因“杆”与“官”谐音,杆山又称为官山,“官山”以此成为杆头的雅称。如施氏家谱即称为《官山浔海施氏家谱》,村中小学曾命名为“官山小学”。   又因“杆”与“竿”相通,明清时称为“竿头”,见于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二十一《铺递志》。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为了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实行严厉的迁界政策,将泉州沿海百姓内迁。当年,永宁沿海一带被划为界外,永宁卫城城墙被拆毁,城石搬运至竿头,修建“竿头寨”。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关隘志》记载:“竿头寨,在十九都。周一百七十丈四尺,基广一丈一尺五寸,高一丈六尺五寸,门一。”竿头寨寨门取名“永靖门”(寨门石刻现为石狮市博物馆收藏)。后来,竿头寨逐渐废弃。现寨城不复存在,但是“竿头寨”、“寨城脚”等地名仍流传至今。   杆头与坑东毗邻,因坑东古称“古东”,故杆头亦称“古西”。2003年5月,石狮市博物馆曾在宝盖镇许坑后山坡上清理发掘一座明代古墓葬。墓碑镌刻“古西”。据台湾《古西蔡氏家谱》记载,杆头古称“古西”,蔡氏聚居于“西宅口”(这一角落地名沿用至今)。清乾隆年间,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古西蔡氏陆续移居台湾。为保持与祖家的血脉亲情,迁台蔡氏沿用“古西”地名,作为家族灯号,成为闽台亲缘关系的历史见证。(李国宏)   

龙穴村

  相传,古时该地曾有“龙穴风水”之说,故称“龙穴”。辖龙穴、八斗、古坑后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龙穴。   清康熙年间,永宁外高高氏迁居坑东,随后从坑东陆续迁来龙穴定居,以“霁江”为堂号。因人口剧增,村民相继移居菲律宾等地。1959年,旅菲华侨高祖景回乡兴建“景胜别墅”,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身。别墅风格独特,逐成为地名。1998年,别墅被公布为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后被评为泉州市十大魅力古民居。   八斗 明清时期称为“八斗坑”。据称,因耕地面积极小,有时收成仅为八斗,以此得名。   古坑后 明清时期称为“许坑后”。相传,该村有一处“古仔窟(坑)”,高、蔡等姓村民相继在窟(坑)后建屋,故称“古坑后”,以谐音,又称“许坑后”。   

前坑村

  元代,因村落前有一大片高低不平的坑地,故取名“前坑”。另有一种说法,村中有一座“坑仔山”,村民在其附近建屋居住,故称“前坑”。据清代《钱山三房郭氏家谱》记载,前坑郭氏三房八世祖郭萃焕墓葬即位于“本处坑仔山”。   明初,前坑之地一半以上原属于黄姓,而现在前坑却是以郭姓为主的回族村。据说,前坑别称“钱山”的由来即与石湖郭氏迁居于此有关。   清代《钱山三房郭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石湖郭厝郭氏因遭变故,年仅16岁的郭南窗避居于仑后姑父家中,后娶前园林氏,暂居前园。其子郭宗鲁,号遗安,在前园生育五子,“拮据经营,宏拓基业”。于宣德年间聘请一位名叫“雪羽”的地理先生另行择地于前坑安居。《郭氏家谱》称:“雪羽先生卜地于前坑东畔,其地苍郁茂林,半属黄姓。乃致礼而得之,遂划木定基。”   郭氏定居前坑之后,人丁兴旺,为祈求富贵吉祥,以“前”与“钱”谐音,称“前坑”为“钱坑”,雅称“钱山”。如清代《桃源新厅前黄氏钦祚公派家谱》记载,黄君萃,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娶十九都钱坑郭氏”。   清代,蚶江鹿港对渡,前坑郭氏族人前往台湾彰化经商,并逐渐定居于鹿港。前坑南窗公派下郭氏从此与惠安白崎郭氏、石湖郭氏并称鹿港郭氏三大支派。渡台前坑郭氏裔孙将鹿港聚居地命名为“郭厝”,以示不忘来自于石湖郭厝之渊源。(李国宏)   

塘边村

  位于龟湖塘岸边,故自宋代以来即取名“塘边”。村中有一古迹,名叫“龙泉岩”,亦名“塘边岩”,据乾隆版《泉州府志·乐善传》记载,宋末元初,祥芝大堡慈善家刘君辅曾捐资重修。现塘边村中尚保存一座宋代建筑风格的石塔,可见“塘边”地名由来已久,且富有文化内涵。   宋代,济阳蔡氏迁居于此。以村落频临龟湖塘,取“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意,称“龟湖”为“龟水”,取“龙渊”为“塘边”雅称,该族也因此称为“龙渊蔡氏”。据清代《龙渊蔡氏族谱》记载,明宣德四年(1429年),塘边蔡谦德去世,宝盖山隐士赵复为之撰写墓志铭。开篇即提到:“(蔡氏)先世由光州入闽,居泉晋江之南龟水龙渊。”   明代,林氏九牧二房锦马宗支二十三世西庵公迁居塘边,成为塘边林氏开基祖。相继开垦下东头等地,新开发的地方演变成为角落地名。   塘边村民利用当地资源,挖土烧制砖瓦,“塘边瓦窑”远近闻名。自明代开始,“瓦窑”演变成为一处新的角落地名。如清代《龙渊蔡氏族谱》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塘边蔡嘉胤夫人去世,即安葬于“瓦窑边”。      

仑后村

  元初,晋江安海黄姓迁居于仑山之后,故取名“仑后”,雅称“仑峰”。 辖仑后、院后两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仑后。   院后 该地原有一座著名寺院“布金院”,村民在寺院后面空地建屋居住,故取名“院后”。村落附近小山丘亦名“院后山”,又称“圆厚山”。清代《仑峰黄氏介石房谱》记载,仑后五世祖黄妈奴卒于明天顺六年(1462年),葬于“本处圆厚山”。   据乾隆版《泉州府志·寺观志》记载,布金院位于晋江县二十四都仑后,原名“法华寺”,唐末改名“布金院”。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五年(1407年)重建;宣德五年(1430年),修建2座圆形僧侣墓葬(现存);成化八年(1472年),布金院废;正德十一年(1516年),原布金院寺田改为泉州府学学田。万历初年,仑后第九世黄阳(1527—1602年),字弘毅,号东桥,移居院后,成为仑后黄氏分支院后派支祖。   布金院寺院虽然被废,但是,“布金院”作为地名却流传下来。如清代《塘后黄氏东五祧家谱》记载,黄元有,卒于嘉庆三年(1798年),“葬布金院”。另有黄亨座,卒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葬布金院内”。   院后水库 以位于院后而得名,1962年3月建成。系小(二)型水库,总库容81.61万平方米,坝高11.5米,设计灌溉面积3500亩、养鱼面积242亩。   (李国宏)   

后垵村

  村后原有一座赤山头,山形似马鞍,“鞍”与“垵”谐音,故取名“后垵”。宋末元初,延陵吴氏平庵公从兴化平海卫(莆田)迁居仙境,再迁靖山(松茂),暂居于“戴厝埕”,最后卜居后垵赤山头边。“赤”即是“金”之意,故改为“金山”、又称“金峰”,成为后垵的雅称。民国《台湾彰化吴氏金山衍派族谱》记载:“第一世始祖,肇居泉州府晋江县南关外二十四都龟湖后垵乡,地号金山,即金峰也。”   明代,因赤山头被吴氏视为家族风水山,按其山形,想象为玄龟,故后垵亦称为“龟山”。明末,后垵吴必达重修族谱,工部尚书林朝栋撰写《吴氏谱序》。称:“兹有龟山吴生必达以重修谱集,首举其事,请序于余。”林朝栋还以龟湖塘、天马山、赤山头等形胜赋诗一首以贺:       突兀双峰下,流光十里湖。   元龟拱北极,月马跃南都。   万石关家世,千枝汇图谱。   簪缨应不息,眼底识全吴。   清初,后垵吴氏东二房登缙公(1648—1724年),名弼,字伯绅,因条陈平海方略,得到总督姚启圣的器重。台湾平定后,吴弼入台求学,成为台湾凤山县“开台第一科岁进士(贡生)”,任福建松溪县儒学训导,参与编修《台湾府志》。吴弼第三子吴东龙定居彰化,为纪念祖籍来自“金山”,自称“金山溯源台瀛衍派”。   后头 位于后垵附近的一个古村落,以位于龟湖鳌头之后而得名,又称“厚头”,记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   元代,曾氏聚居于此。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旧谱》记载,铺锦三世祖黄君弼,卒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葬本都(二十四都)厚头村凤峰山”。   后头曾氏至清代乾隆年间尚见于文献记载。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旧谱》称,黄植北,字哲纯,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娶后头曾氏”。   据说,民国年间,因为后头人口较少,耕地有限,某年遭遇瘟疫流行,村民患病死亡者甚多。幸存者陆续迁居到附近的山雅、后垵和蚶江锦里等地谋生,后头村落逐渐废弃,原有地界由后垵管辖。(李国宏)   

后宅村

  坐落在郑厝之后,故名“后宅”。南宋,九牧林氏派下原庵公开基于此,称后宅为“桃林”(又称桃源)。村中林氏族谱即命名为《桃林宗谱》。“桃林”一名也曾见于文献记载。清代《仑峰黄氏介石房谱》记载,明崇祯年间,仑后黄应凯生育二女,长女“适桃林林家”。   林氏迁居后宅,寓“厚德载物,德泽后昆”之意,取“厚泽”为“后宅”的雅称。明清时期,林氏人丁兴旺,陆续前往台湾鹿港、笨港、台南以及厦门、漳州、安溪、晋江等地。外迁的林氏族人为了铭记木本水源,便将“后宅”、“厚泽”等名称带到新聚居地。如迁居漳州江东桥头林氏支派,称为“后宅林”。迁往邱下林氏始祖,称为“厚泽公”。   另据《鹿港镇志·氏族志》记载,鹿港著名中药铺“阳春号”系由来自“晋江龟湖厚泽乡”林氏所创办。据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厚泽林楚率三子渡台,先择居彰化县山仔脚,传至林深恩移居鹿港,在福兴街开设“阳春号”中药铺。从此,“阳春”演变为鹿港厚泽派林氏堂号。     (李国宏)   

苏厝村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晋江清沟苏崇龟迁居于此,故称“苏厝”。据明代李伯元《青阳志·氏族》记载,明初,龟湖苏厝苏有斌,号恪素,入赘庄氏,迁居晋-阳。传三世苏世颙,嘉靖年间贡生,任公安县训导。其子苏存轼,万历元年(1573年)中举人。   清代,苏厝石埕房山确公派下于康熙年间迁居台湾台南县城仔内。据台南县《苏氏志》记载,城仔内苏氏出自晋江龟湖苏厝石埕房,始祖振文公奉父亲苏良庚、母亲郭氏,“举家迁台,定居现地,系城仔内苏氏之开基祖”。   宋代,苏厝曾与下库、郑厝合称“福安”。   下库 又名“夏库”,雅称“霞课”、“霞顾”,张氏所居。清代《龟湖霞课张氏家谱》记载,其开基始祖二十四郎公于宋代从仙游大蜚山入赘龟湖后宅林氏,迁居苏厝下库。明初泉州精通“春秋三传”的学者张文应(正德丁卯科第二名举人,任乐平知县)祖家即在龟湖下库。明代李源《乐平尹南溪张先生墓志铭》记载:“南溪者,张公文应,字廷凤。唐季,先世光州河南人也。宋季,有二十四郎公居晋江之龟水(即龟湖下库),时有泉张之号。”   别称“夏库”。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旧谱》记载,黄钟元(1689—1735年),字元长,“娶本都(二十四都)夏库张氏,号勤慎”。   又称“霞顾”。清代《龟湖霞课张氏家谱》记载,其家族“居于湖水之福安,即霞顾也”。   福安 即龟湖苏厝、下库、郑厝的总称。现苏厝保存有“福安宫”,俗称金钱妈宫。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旧谱》记载,黄履素(1520—1580年),字绚斯,“娶福安苏氏,号勤慈”。   铺锦、后宅、郑厝、苏厝频临龟湖塘,乡里六大姓吴、黄、林、蔡、苏、郑被推为陂首,负责管理龟湖塘务。清代《晋江龟湖塘规簿》记载,宋代淳熙十年(1183年),龟湖塘海岸被潮水冲崩,海水倒灌。鳌峰保吴秀才、铺锦里黄里正、桃林保(即后宅)林细孙、福安蔡时望、苏景福、郑钦叟捐资重修堤岸。可见,“福安”古地名起源于宋代。(李国宏 郑国贤)   

坑东村

  相传南宋年间延陵吴氏迁居于此,在村落低洼坑地东边建屋居住,且此地系晋江县十九都最东南面的村庄,故取名“坑东”。   另有一种说法,宋代吴氏先祖择居于宝盖山东南侧山坡地面,故坑东别称“东坡”。明清时期又称“古东”,村中吴氏族谱即取名《古东吴氏族谱》。前坑郭氏族谱也记载,其三世祖郭珂的墓葬即位于“古东村过尾桥”。   村中有一角落名叫“官厅”,据称原系坑东吴氏六世祖吴绰故居所在地。据清代《古东吴氏长房族谱》记载,吴绰(1420—1488年),字裕资,号松雪,以岁贡生担任广西茂林州学教授。致仕(退休)回乡,兴建官厅1所,遂演变成为角落地名。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坑东吴益闲(字静修,号逸亭)远渡吕宋。据说,菲律宾重要商业都市“宿务”就是坑东吴氏最早进入开发的。据《古东吴氏长房族谱》记载,吴益闲“适南邦,极吕宋曰夙雾”。此处提到的“夙雾”即是闽南方言“宿务”译音。在此“言语不达之区,风气不通之地”,吴益闲等族人含辛茹苦,开辟草莱,“牵率里人,服贾经营”,使宿务最终发展成为菲律宾主要的贸易港口。“宿务”的开发,见证中菲友谊,也反映早期石狮华侨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    

雪上村

  古称“索上”,并在“索”字加上“土”旁或“糸”旁。《康熙字典》记载,加“糸”旁之“索”,与“索”同音同义。“索上”得名由来不详,其名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并屡见于清代地方谱牒。《桃源黄氏敦彝堂廷速公派家谱》记载,黄钟祝(1659—1707年),字岳鼎,“妣张氏,名恬娘,号勤素,索上女”。   “索上”又名“雪上”。据称古时村落临海,海潮涨落之时,白浪翻滚,犹如“卷起千堆雪”。村民在海滩附近之平地建屋居住,故称“雪上”。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海滩盐碱土屡经热日照射,土壤板结,白光闪烁,恰似片片白雪,故称“雪上”。   由于古时此地三面临海,形成一个岛屿,形似卧龙,故名“龙屿”,成为“雪上”的雅称。元代,鉴湖张氏迁居于此,称为“龙屿衍派”。此后,蔡氏、丁氏、倪氏等陆续迁入。   清代,蚶江鹿港对渡,雪上张氏迁居台湾。渡台先民为纪念家族渊源来自“龙屿”,称为“龙屿张氏”,在台湾编撰的谱牒命名为《龙屿张氏族谱》。《鹿港镇志·氏族志》记载,雪上张氏第十五世张华榻,字君同,号秉正,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偕母亲一同渡台,择居于鹿港洋雅厝。子孙在鹿港街开办染坊、布庄。后来,在洋雅厝兴建“成龙堂”。分支子孙在鹿港建“寿椿堂”、“继述堂”(位于杉行街),总称“龙屿张氏”。  (李国宏)   

宝源村

  石狮市安居工程小区所在地。设置社区时,取“宝聚百福,源溢千祥”之意,命名“宝源”,俗称“安居工程”。  

前园村

  村落后面有一片园地,林、蔡、黄等姓村民于园地前建屋居住,故取名“前园”。   前园开发较早,其中林姓一支系由泉州奎霞巷(街下巷)分支而来。始祖林彦安于元代来此肇基,成为望族。明初,林氏曾担任“百夫长”。   石湖郭氏迁居前坑之前即暂居于此。据清代《钱山三房郭氏家谱》记载,洪武初年,石湖郭南窗(前坑郭氏开基祖)“年方十六,往仑后姑家。姑父与十九都前园林百夫长旧也,林到姑家,见而异公,因延归,以女女焉(指林氏之女嫁与郭南窗),遂家于前园。”这也成为关于“前园”地名的最早记载。     

塘后村

  塘后村位于龟湖塘之后,故自南宋时即依地理特征,取名“塘后”。辖塘后、东茂、梧园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塘后。   塘后黄氏传至六世四郎公,延请一地理先生勘察地形,选定乡中“水尾庵”之后及西边作为黄氏聚居之地。此后,黄氏家族振兴,遂改“水尾庵”为“集福堂”。“集福堂”从此成为村中著名历史古迹,并逐渐演变成为一处新的地名。“集福堂”奉祀玄天上帝,于清代随着黄氏族人迁徙台湾而传入鹿港。   东茂 原本村落四周树林茂密,张姓择以座西朝东之向建造房屋,故取名“东茂”。   另有一说,认为村落位于塘后之东,原先村民在此修造一片坟墓,故称“东墓”。“东墓”一名亦见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东茂”乃是“东墓”的雅称。   相传,黄氏始祖念一公于南宋年间入赘塘后吴氏,传三世生二子,分为东西两派。据《桃源黄氏敦彝堂廷速公派家谱》记载:“东(派)祀黄,居东茂,重其祖也。西(派)祀吴,居桃源(即塘后),不忘吴也。”可见,“东茂”地名由来已久。   梧园 相传该地开发之前,生态优美,入其境如处于原野苍梧之间。后来,龚、黄等姓村民在此建立家园,故取名“梧园”。“梧园”一名始见于南宋,据《桃源黄氏敦彝堂廷速公派家谱》记载,塘后七世祖黄平塘墓葬即位于“梧园山”。明清时期,又称为“五园”,见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李国宏)   

松茂村

  古称“上墓”,记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后来,村民避讳“墓”字,改称“上慕”。   另据传说,古时此地有一大片松树林,生长茂盛,故取“松茂”作为“上慕”的雅称。又因谐音,亦称“尚茂”或“上茂”。如清代《龟湖铺锦黄氏族谱》记载,黄献斋(1386—1448年),字存琛,“娶上茂吴氏,号顺质”。   松茂吴氏来自后垵。据清代《吴氏金山衍派族谱》记载,后垵吴氏四世祖吴阳生,字浚渊,号安石,于明初迁居松茂,成为吴氏东房长房支祖。为区别后垵地号“金山”,松茂族人取“茂山”为号,演变成为“松茂”的另一个雅称。   明代,松茂还曾有过一个别称“靖山”。当年吴阳生迁居松茂时,娶仑后黄昌寿之女。据清代《仑峰黄氏介石房谱》记载,黄昌寿之女“纳靖山吴阳生为婿,即松茂吴家是也”。   (李国宏)   

山雅村

  该村山明水秀,环境幽雅,故取名“山雅”。俗称“山仔”,见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   相传,古时村头有5块灵石,形象各异。每当深夜来临之时,隐约可闻仙乐之声,又称“仙境”。据民国《台湾彰化吴氏金山衍派族谱》记载,宋末元初,延陵吴氏平庵公从兴化平海卫(莆田)迁居后垵之前,曾暂居于“本都仙境之东古榕树下,遗址尚在”。“古榕树下”俗称“古松树脚”,该角落地名沿用至今。   仙境吴氏同属延陵衍派,开基始祖达斋公宋代迁居于此。仙境、金山、茂山三乡吴氏,并称“三吴”。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仙境吴廷辉中进士,铨选知县,回乡谒祖。恰逢金山吴氏重修族谱,吴廷辉应邀作序,即言明“金山、茂山与辉(吴廷辉)乡地近而情深”。   明清时期,仙境又称为“新锦”、“仙锦”。《桃源黄氏敦彝堂廷速公派家谱》记载,康熙年间,塘后黄钟祝,长女“适新锦吴家”。清代《龙塘王氏家谱》记载,王毅方(1726—1757年),字廷帐,娶“安节吴氏,系出龟湖仙锦乡”。   鳌头 位于山雅与铺锦交界处的古村落,取“鳌头独占”之意,名载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龟湖下库张氏一支于元代移居于此。据清代《龟湖霞课张氏家谱》记载,下库张氏四世祖张英骏“世居龟湖之鳌头”。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鳌头张氏仍见于文献记载。如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旧谱》称,黄植齐(1750—1790年),字哲礼,“娶鳌头张氏,号和靖”。   相传,清代后期某年,鳌头村民因逃避朝廷钦差大臣所派兵丁追杀,到奈厝前、港塘等处避难,鳌头村庄被追兵放火烧毁而成为废村。该村庄的地界,由铺锦和山雅分辖。   1986年,祖籍鳌头的旅菲华侨张志秋捐资兴建一座张氏祠堂,以资纪念。现港塘部分张氏民居镌刻“鳌头衍派”匾额,以示渊源来自“鳌头”。(李国宏)   

铺锦村

  俗称“埔仔”,因原先村民在前埔山坡一带建屋居住而得名。前埔山其实是村中一处小山坡,故又称“前坡”。清代《龟湖铺锦黄氏族谱》记载,黄福全,字孔谐,卒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葬里(埔仔)前坡祖墓右”。   “铺锦”是“埔仔”的雅称,其由来与宋代惠安黄氏迁徙开发此地有关。据清代《锦黄衙内房支谱》记载:“始祖考念八公,宋季时人,世居泉城南二十四都。自惠安锦田来,故称铺锦里。”   “铺锦里”亦简称为“锦里”,成为“铺锦”的别称。有人时常将宝盖“锦里”与蚶江“锦里”(即里内村)混淆起来。其实,宝盖“锦里”以黄氏为主;而蚶江“锦里”则以吴氏、许氏为主。   明代中期,“锦里”即为“铺锦”的别称。如清代《龟湖铺锦中镇房黄氏族谱》记载,铺锦黄鳌为其父黄勋所作的《行状》中开篇即言明:“府君讳勋,字缵功,别号东野耕读翁,世居闽晋江龟湖锦里,为太平农夫。”   此处提到的黄鳌即与铺锦“进士坊”角落地名的由来有关。黄鳌(1487—1553年),字时镇,号三峰,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任刑部主事、湖广布政参议,著述《三峰文集》。嘉靖二十四年,福建布政使萧晚、泉州知府程秀民在铺锦顶街为黄鳌建立一座“进士坊”,以表彰之。道光《晋江县志》卷十二《古迹·宅坊》记载:“进士坊,为嘉靖丁未科进士黄鳌立,在二十四都。”后来,“进士坊”演变成为角落地名。1998年,“进士坊”被公布为石狮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铺锦黄氏因人丁兴旺,陆续迁移到村中田洋之东、西两侧建屋居住,形成“东洋”、“西洋”等新的角落地名。   清代,铺锦黄氏不断迁居台湾,主要聚居于彰化县鹿港镇泉州街、菜园一带。据称,早年在鹿港泉州街曾有一条小巷命名为“铺锦巷”,泉州街“集英堂”奉祀的神明香火也来自龟湖铺锦村,“铺锦”成为迁台黄氏族人的主要堂号。据《鹿港镇志·氏族志》记载:“黄氏入泉州者又分为二支,世居晋江之南乡二十四都,曰龟湖黄氏……此派铺锦族裔多半聚居鹿港泉州街和菜园,为鹿港街内黄姓的一大宗派。传说其祖居地为晋江石狮龟湖的一个农庄,俗称埔仔。”鹿港铺锦派黄氏至今仍然以祖籍地“铺锦”作为家族堂号,并沿用铺锦黄氏昭穆字辈。     

郑厝村

  宋代,荥阳郑氏从仙游迁居于此,故称“郑厝”。因人丁兴旺析为“上郑”和“下郑”,并演变成为角落地名。   村中有两处历史古迹“二十四都宫”、“宅上坊”,远近闻名,逐渐演变成为角落地名。   “二十四都宫”,又名“都祀宫”。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族谱》记载,黄方安,字乾察,卒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葬本处都祀宫”。   “宅上坊”,位于龟湖郑厝。据道光《晋江县志》卷十二《古迹·宅坊》记载,该坊系郑厝郑氏“宅上房”裔孙郑宗焞中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科举人时所立牌坊。   宅上房,又称迪尚房或宅尚房。并由原先的房头名演变成为角落地名,乡人俗称为“宅树尾”(即宅上尾)。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旧谱》记载,黄方遂(1676—1741年),字乾养,“娶本都(二十四都)宅上郑氏,号柔淑,岁贡生、古田县学教谕讳兆纲公胞妹”。   下楼 明清时期,郑厝、后宅交界处,尚有一古村落,名叫“下楼”,亦称“霞楼”,吴氏聚居于此。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旧谱》记载,黄清时(1742—1790年),字浚因,“娶福安霞楼吴氏”。清末,下楼村落废弃,吴氏迁往山雅。郑厝老人协会会址前,原本尚保留几段残破墙壁,人称“下楼壁”,即是旧时下楼吴氏居住的房屋遗迹。   (李国宏 郑国贤)   

塘头村

  因位于象畔塘之前,故取名“塘头”。辖塘头、后厅两个自然,村委会设在塘头。   雅称“龙塘”。宋代太原王氏一支迁居于此,称为“龙塘王氏”。民国《茂夏王氏族谱》记载,“开闽三王”王审邽后裔一支于宋代迁居“晋江县之锦塘茂夏里”。三世祖均畴公,“出赘二十四都龙塘乡吴良二家。吴氏无出,又娶周氏,生五子,开族龙塘,至今子孙昌茂”。   明初,陈江(陈埭)倪氏迁居塘头。民国《龙塘倪氏家谱》记载,陈江倪仲泰,“成化八年(1472年)移居本邑二十四都塘头乡居住”。其孙倪伯就,“自龙塘分支安平,即为安平(安海)之始祖”。   清代,塘头以盛产“甜粿”而闻名,“塘头甜粿”成为石狮最有名的地方特产之一。创办于咸丰年间的塘头王氏“义兴”号“甜粿铺”更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塘头”随着“塘头甜粿”的畅销而扬名于闽台及东南亚一带。   “塘头”以象畔塘而得名,而“象畔”则因位于伏象山之侧而得名。道光《晋江县志》卷八《水利志》记载:“象畔塘,长九百七十八丈,阔七十丈,深一丈。东至龙窟村(洪窟),西至大洋,南至后头村,北至象畔村。”   新厅 古称“象畔”,系入闽吴氏始祖聚居地之一。清代《晋江象畔肇基始祖十一郎公世系图》记载:“十一郎公,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南唐间官居兵部尚书,英敏方略,从王氏入闽。择晋江南门外龟湖象畔居住,即今新厅乡。”   吴氏入住象畔后,“置田宅数十里,筑堤为塘,灌溉阡陌”,象畔塘即开创于此时。据称,吴氏原先暂居于兴化(莆田)塘下七井星,迁居象畔后,在东阳山(即东林山)建造新居,故有“新厅”之称。《象畔吴氏倡修宗祠募捐启》记载:“(始祖)复于东阳山之右,广建厦宇,而新厅乡由是而得名。”   后厅 以位于新厅之后而得名,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宋代,敦煌洪氏聚居于此。取“忠厚福泽,贻谋阙后”之意,雅称“厚福”。后厅洪氏英才辈出,仅南宋嘉定元年至淳祐七年(1208—1247年)即先后出了5位进士:洪飞英、洪天锡、洪佐、洪天骥、洪濯。其中,洪天锡官居刑部尚书,加端明殿大学士,《宋史》立传。“后厅”从此名闻遐迩。(李国宏)   

玉浦村

  位于玉澜浦下游而取名“下浦”,又称“浦内”,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   雅称“玉浦”、“玉澜”。宋元之时,苏氏、高氏、金氏等聚居于此。元末明初,龙津(莲埭)、莲塘等地蔡氏相聚迁入,称为“玉澜蔡氏”。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旧谱》记载,黄钟业(1705—1746年),字元舜,“娶二十五都玉澜蔡氏”。   明代,又有锦塘(港塘)陈氏一支迁居玉浦,所居之地号称“陈厝”。   此外,寿昌宫、无尾宫既是历史古迹,也已演变为角落地名。   寿昌宫以传说中二十四孝之“寿昌寻母”故事结局的所在地而得名。据说,当年朱寿昌千里寻母,最后即在玉浦与母亲相认,因此留下“寿昌宫”这一遗迹。后来,增祀“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又称“大道公宫”,简称“大宫”,成为角落地名。   无尾宫以位于玉澜浦流经村落之出水口而得名。据宫内重修碑记载,该宫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玉浦陈种德等人重修。后来,便以“无尾宫”作为其周边角落的地名。   清代,开放蚶江鹿港对渡期间,“浦内”是闽台对渡港口之一。嘉庆《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记载:“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上襟崇武、獭窟;下带祥芝、永宁;以日湖为门户,以大小坠山为藩篱;内则洛阳、浦内、法石诸港,直通双江。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利之所在,群趋若鹜。”   清代《玉澜蔡堂族谱》记载大量族人往台经商、求学、定居,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蔡寿星。祖籍永宁西岑、台南进士施士洁撰写的《蔡封翁暨配王太君合圹志铭》记载,蔡寿星的祖上源自莲塘,祖父蔡乘时“乃迁今之玉澜浦”。蔡寿星随父亲移居台湾彰化县,以台湾籍考中光绪丙戌科(1886年)进士。蔡寿星担任兵部主事,人称“蔡部爷”,其回乡建造的府邸也被称为“部爷府”,并逐渐演变成角落地名。民国期间,部爷府“花厅”曾作为“玉浦小学”校舍。时至今日,有关“部爷府”的掌故,尚为村民所津津乐道。(李国宏 蔡民强)   

上浦村

  位于玉澜浦下游而取名“下浦”,又称“浦内”,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   雅称“玉浦”、“玉澜”。宋元之时,苏氏、高氏、金氏等聚居于此。元末明初,龙津(莲埭)、莲塘等地蔡氏相聚迁入,称为“玉澜蔡氏”。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旧谱》记载,黄钟业(1705—1746年),字元舜,“娶二十五都玉澜蔡氏”。   明代,又有锦塘(港塘)陈氏一支迁居玉浦,所居之地号称“陈厝”。   此外,寿昌宫、无尾宫既是历史古迹,也已演变为角落地名。   寿昌宫以传说中二十四孝之“寿昌寻母”故事结局的所在地而得名。据说,当年朱寿昌千里寻母,最后即在玉浦与母亲相认,因此留下“寿昌宫”这一遗迹。后来,增祀“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又称“大道公宫”,简称“大宫”,成为角落地名。   无尾宫以位于玉澜浦流经村落之出水口而得名。据宫内重修碑记载,该宫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玉浦陈种德等人重修。后来,便以“无尾宫”作为其周边角落的地名。   清代,开放蚶江鹿港对渡期间,“浦内”是闽台对渡港口之一。嘉庆《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记载:“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上襟崇武、獭窟;下带祥芝、永宁;以日湖为门户,以大小坠山为藩篱;内则洛阳、浦内、法石诸港,直通双江。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利之所在,群趋若鹜。”   清代《玉澜蔡堂族谱》记载大量族人往台经商、求学、定居,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蔡寿星。祖籍永宁西岑、台南进士施士洁撰写的《蔡封翁暨配王太君合圹志铭》记载,蔡寿星的祖上源自莲塘,祖父蔡乘时“乃迁今之玉澜浦”。蔡寿星随父亲移居台湾彰化县,以台湾籍考中光绪丙戌科(1886年)进士。蔡寿星担任兵部主事,人称“蔡部爷”,其回乡建造的府邸也被称为“部爷府”,并逐渐演变成角落地名。民国期间,部爷府“花厅”曾作为“玉浦小学”校舍。时至今日,有关“部爷府”的掌故,尚为村民所津津乐道。(李国宏 蔡民强)   


龙穴村特产大全




龙穴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