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1公里。东连洪窟,南接塘头、北与水头相邻,西与塘头后厅紧邻,聚落依小山丘呈长块状。据传,有一-路过该村,歇于亭下。附近百姓因好奇趋而视之。-以为此方百姓热情好客,遂对此亭子周围百姓另眼相待。邻近百姓就在亭子下的路旁筑舍而居,称“亭下街”。故以此亭命名,曰“锦亭”。清代,锦亭属龟湖二十四都。
1949年属石狮区,1952年属港塘区龙塘乡。1958年曾与洪窟、洋井合为促进大队,后析出,自成锦亭大队。1984年改称锦亭。大普属十二生肖中的牛〈丑年〉,原有象畔古地、锦里亭下、象畔锦亭之称。全村总人口1800多人,以陈姓为主,其次有吴、王、蔡、伍、周等姓。(林志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1102 | 362000 | -- | 查看 锦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莲西村 |
原属莲埭,位于镇政府驻地南面1.8公里,关公山西面。北与蚶江交界,南与埭尾毗邻,村舍沿石蚶公路两侧呈块状聚落。古时村落西面有个莲池,村民原依“莲池”畔建屋而居,又地处海埭边缘,故名”莲埭”。历史上曾名“林埭”,元代中叶称“莲埭”。《闽中记》载:“五代开运元年,均发莲于晋邑,故青阳有莲屿(十五都),有莲塘(二十一都),有莲埭(二十三都),有莲湖、莲坑、莲厝、青莲也。莲埭有二焉,乃曰晋江七朵莲。”明嘉靖年间,一度称“莲江”,后再改为“莲埭”。 宋属安仁乡江阴里;元、明、清属晋江县二十三都;民国期间先后属第四区、石狮区、蚶江乡;1949年属永宁区;1952年属双湖区;1956年属莲塘区莲塘乡;1958年设置莲埭大队。1982年,莲埭大队析中堡大队、西堡大队、东堡大队。 原属莲埭,因地处莲埭西堡,故名。位于关公山西面,石蚶公路两侧,人口2080人。古有海岸长桥从村中穿行而过,尚有《重修七星桥碑记》立在龙津古寺东侧。(林志攀) |
溪前村 |
溪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6.4公里。双髻山北隅,邻近村落有青莲、院内、草柄,聚落呈小山丘块状分布。因村落面临厝上溪,故名“溪前”,雅称“碧溪”。溪前村两面环水,拥有一个矿区,主要以生产石子为主。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其南接石锦大道,西接东环路,北接石祥大道。溪前,宋属安仁乡永宁里,元、明、清属二十一都,1956年属莲塘区莲塘乡,1958年设置溪前大队 。1984年改称溪前村。辖溪前、院内二个自然村,总人口1930多人,主要姓氏有蔡、谢。 院内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6.5公里,双髻山东北隅,邻近村落有青莲、溪前、草柄,聚落沿小山丘块状分布。村东面有一座寺院,名曰碧云寺。因村民房舍建居于寺院所辖范围之内,故名“院内”。 |
古山村 |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5.1公里,距市区4公里,黄牛山南隅。东连山前,北邻莲塘前埔,西与仑后相望,南与厝仔相接,房屋依山坡沿石祥公路北侧呈扇状聚落。相传早时,有许氏于此小山坡开荒垦耕,故名“许山”。后许氏举族搬迁,谢、吴、洪等姓相继迁入。因闽南方言“许”与“古”谐音,且村中已无许姓族人居住,故衍化为“古山”。主要姓氏为谢、洪、曾、蔡、吴、颜。 20世纪70年代之前,古山村乃贫穷落后山村。改革开放以来,统一规划“古山村工业区”, 引进多家企业,村子发生巨大变化。(林志攀) |
莲塘村 |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4公里。黄牛山之东、香山之西、莲山之东南隅。南与山前、前埔相邻。聚落依小山丘呈长块状分布。相传,村边有一座山,名“莲山”(又称象山)。山下有一池塘,一泓清水、千盘荷叶,点翠莲花,争芳斗妍,故称“莲塘”。宋属安仁乡永宁里,元、明、清属二十一都。民国先后属四区、石狮区、蚶江乡,1949年属晋江县第九区(永宁区),1952年属双湖区,1956年属莲塘区莲塘乡。1958年设置莲塘大队,1984年改称莲塘,辖有:东头、双下、前埔、东村、山前、前头、长相等自然村。人口6900多人,以蔡氏最多,其次有吴、林等。 境内有旅菲抗日烈士蔡派恭纪念亭、蔡昌宜烈士墓和建于明清时期村间排涝工程——逆道水渠、清代晋丰公司所立的禁赌碑、宋代佛教遗址——漏米岩(即现丰山寺)、真武行宫、普渡公宫、廿一都宫等文物古迹。 前头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5.4公里,香山西南隅。与山前相连,南与溪前相望,聚落依小山呈带状分布。因位于山前村之前,故名“前头”。境内山峰有五台山、黄牛山。 前埔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5 公里,莲山之南隅。其北连莲塘、西邻古山,聚落依小山丘呈三角状分布。村子位于莲塘前面的山坡上,地势较高,原称“前坡”,后来由于闽南方言谐音衍为“前埔”。境内有黄牛山。 山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5.1公里,香山之西隅,石祥公路北侧。其北邻莲塘,村舍沿石祥公路两侧呈梯状聚落。因地处香(峰)山前面,故名“山前”。境内山峰有小香山。 |
厝仔村 |
位于石狮北郊,宝盖山之东北麓。距蚶江镇政府驻地南6.1公里,黄牛山之东南隅。村落北接古山、东连草柄。相传明代中叶,有杂姓于此垦荒造田,曾建有简陋茅屋(方言称居屋为“厝”)。外乡人视其房舍低矮、简陋、村落凋敝,故而泛称为“厝仔”。 姓氏以许氏为主。厝仔村许氏系明初由“石龟许”移入,奉艳山公为开基始祖,距今已600余年,历廿六代。 交通四通八达,其南有石锦大道,东有东环路;西有学府路直通石湖码头,北有石祥路可直通祥芝码头。村中有厝仔锦山工业区。闽南理工学院蚶江校区亦建于此。 草柄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5.8公里,黄牛山之东南隅。东连溪前、西与厝仔毗邻,聚落依山坡方块状分布。据传,古时有人在此筑居,因屋边四周草木丛生,故称“草边”,后音讹为“草柄”。另据该村黄氏谱牒记载,草柄村黄氏自明万历年间由惠安锦坡移入,距今400余年,历十六代。为纪念祖籍地,故将居住地也称为草坡,而后讹为“草柄” 。( |
水头村 |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坐落于泉州湾的滨海地带。西北临海,东接洪尾,西与西滨农场交界,南与塘头后厅相邻。古时注入泉州湾之水可经该村,灌溉雪上、浦内、港塘等地。因村落位于水流之首,故称“水头”。宋为安仁乡江阴里所辖,元、明、清属廿三都,民国属石狮镇龙塘保,1949年属晋江县第九区(永宁区),1952年属双湖区,1956年属莲塘乡,1958年设置水头大队。1984年改称水头村,辖有水头、洪尾2个自然村。主要姓氏为王姓,其次有洪、吴、张、李、郑等。村民以前多以讨杂海、滩涂养殖为生。 洪尾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西连水头,东邻洋井,南与锦亭交界,聚落依小山丘呈菱形分布。因村子座落在晋江下游的一个小叉湾处,以前江水可及,但从来都不淹及村子,好似位于洪水之末,故名“洪尾”。主要姓氏有许、蔡、陈等。 |
锦亭村 |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1公里。东连洪窟,南接塘头、北与水头相邻,西与塘头后厅紧邻,聚落依小山丘呈长块状。据传,有一-路过该村,歇于亭下。附近百姓因好奇趋而视之。-以为此方百姓热情好客,遂对此亭子周围百姓另眼相待。邻近百姓就在亭子下的路旁筑舍而居,称“亭下街”。故以此亭命名,曰“锦亭”。清代,锦亭属龟湖二十四都。 1949年属石狮区,1952年属港塘区龙塘乡。1958年曾与洪窟、洋井合为促进大队,后析出,自成锦亭大队。1984年改称锦亭。大普属十二生肖中的牛〈丑年〉,原有象畔古地、锦里亭下、象畔锦亭之称。全村总人口1800多人,以陈姓为主,其次有吴、王、蔡、伍、周等姓。(林志攀) |
东垵村 |
位于镇政府南3.6公里,莲山之西北隅,西与石壁毗邻,古时有一埭,名为东垵埭。先民依埭筑屋而居,形成村落,故名。村庄地貌恰如马鞍型,南北两头高高翘起,日来阳光普照,遍地生辉。1994年,自石壁村析出,后自成为一个建制村,分为上、下东垵两角落,上东垵为王姓;下东垵为洪、陈、纪三姓。现总人口1490多人。东垵系闽南一带纪氏的发祥地。宋理宗时,纪氏始祖弘仁因呈诤犯颜,被贬至龙垵里(府志载为东垵埭)。见其地山灵水秀,于是择地而居,建一书院,名“正己堂”,而后在此传衍成族。 现村西南开发区建有多家企业,景象焕然一新。境内山峰有黄牛山、圆石头山。(陈益世) |
青莲村 |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6.5公里,双髻山东北隅。与纪厝、溪前毗邻,西南接院内,聚落沿小山丘呈梯形状分布。村落处青山(也叫青上山)北麓。青山状若莲花,也称“莲山”,故名“青莲”。辖青莲、纪厝两个自然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570多人,主要姓氏为谢氏,相传其祖唐上柱国忠隶公,乃一代名宦,迁居入闽,有后代来青莲开基创业,距今600余年。 纪厝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6.5公里,双髻山东北隅。东与奈厝前交界、北与青莲接壤,聚落沿小山丘呈三角状分布。原为青莲的一个角落,由于宗族分支,于此择居,而繁衍成为一自然村,故以“纪厝”为村名,以纪念其祖厝。 |
石壁村 |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面3.3公里,莲山之西北隅。其东接东垵、北连埭尾,村舍沿石蚶公路东侧呈方块状聚落,古称“玉壁”。据传,宋代建村时,村北海滩中有石陡起,形似峭壁,故称“石壁”。宋属安仁乡江阴里,元、明、清属廿三都,民国属复兴乡莲塘保,1949年属晋江县第九区(永宁),1952年属双湖区,1956年属莲塘区莲塘乡,1958年设置石壁大队,1984年改称石壁,境内有埭尾自然村,人口总数1780多人,姓氏以林姓为主。移居台湾者甚多。20世纪90年代初,镇政府在村中设立玉山台商工业区,吸引旅台乡亲回乡投资创业。 埭尾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6公里,北连莲埭、南接石壁,村舍沿石蚶公路西侧呈三角状分布,属石壁行政村,人口800多人。位于海埭之末,故名“埭尾”。另一说,谓其位于莲埭村之末端,故称埭尾。村中又分为新旧埭尾等角落。全村皆姓林,但来源不同,旧埭尾林氏系自洋井旁的一个村(今已废)迁移而来,新埭尾一支则属莲江东间林氏,迁居时间较晚。(陈益世) |
蚶江村 |
蚶江村为蚶江镇政府所在地。其东连锦里,西接锦江,南与莲埭交界,北临泉州湾。蚶江以江得名,古为泉州湾南的要隘,扼泉州湾的门户。北宋建中靖国年间(1101年),有沈氏居于此地,命名为“沈江”。晋江下游自溜江而下,经法石、圣姑、陈埭岱屿,滨海鱼舟,业于海者以殖蚶,“蚶江”地名由此而来。蚶江是晋江的出海处,其地古多航舟经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非常鼎盛。蚶江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众多蕃舶,又有通往泉郡20多公里的商旅大道。泉郡各县在此开设商铺、货栈,街道纵横交错,商业十分繁荣。 蚶江古街沿晋江流向而建,虽历清初迁界,已成废墟,但复界后于遗址重建,宋代遗风犹存。古街全长370米,宽3—5米,店面108间,分为顶街头、中街、三姓街三段。它和鹿港的“不见天街”很相似,故称“一线天街”。 明末,郑成功曾派大将吴全守蚶江。并在蚶江凤仪山上设置指挥台,人们称之为郑成功水操寨,俗称“国姓寨”。且在山上放炮施放烟火,指挥屯守在蚶江、石湖之间海面上的水师操练。人们便把凤仪山称为“烟楼”,一直流传至今。郑成功水操寨遗址系一天然巨石,高12米,宽5.3米。寨南侧有几十米长的古城墙,墙脚下一棵“成功榕”和一口“国姓井”。国姓寨西南有一个古墓——凌氏祖墓。此墓系元代重建六胜塔富商凌恢甫之父母合葬墓,俗称“墓口”。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开放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泉州总口”蚶江统辖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嘉庆十一年(1806年)在蚶江前垵设置海防官署(通判厅),俗称泉州海防分府(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营盘、厘金(税务)。海防官署遗址尚存有“对渡碑”1方。碑文载有“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等字。对渡碑呈长方形抹角首,高2.92米,宽0.86米,厚0.18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蚶江海防官署还曾为闽浙总督的驻地。《清史稿》记载,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作乱,清廷调(李)侍尧任闽浙总督,驻蚶江。”蚶江海防官署俗呼“衙门”,故衙前一带聚落称为“衙门口”。 蚶江现有人口近6000人。其中,林氏最多,有4000多人。其次有王、欧阳、陈、纪等几十个姓氏。清代对渡之后,村民又开始向外播迁,或往来台湾经商贸易,或移居长住。台湾也有一个后垵村,全村3000多人,即为蚶江村后垵角落移民的后裔。如今,每年规模盛大的“海上泼水节”等闽台对渡文化活动都在后垵澳举行。 境内名胜古迹有夫子石经幢、后垵澳古渡头、蚶江海防官署碑记(对渡碑) 、明代沈章川(沈有容)所造阻挡风沙的沈公堤、郑成功水操寨遗址,及前垵澳、后垵澳之烟楼。 在蚶江、大厦、石湖公路交驻处,相传古代有陈、董、傅三姓聚居于此,并以“陈董傅”为其村名。后因迁界,居民迁入蚶江,或移居台湾等地,村子遂废,只留下这个地名,其土地归蚶江村民耕作管理。该地后因闽南方言“傅”与“埔”相近,而讹为“陈董埔”。 (林志攀 林积焕 林祖武) |
莲东村 |
原属莲埭,位于镇政府驻地南面1.8公里,关公山西面。北与蚶江交界,南与埭尾毗邻,村舍沿石蚶公路两侧呈块状聚落。古时村落西面有个莲池,村民原依“莲池”畔建屋而居,又地处海埭边缘,故名”莲埭”。历史上曾名“林埭”,元代中叶称“莲埭”。《闽中记》载:“五代开运元年,均发莲于晋邑,故青阳有莲屿(十五都),有莲塘(二十一都),有莲埭(二十三都),有莲湖、莲坑、莲厝、青莲也。莲埭有二焉,乃曰晋江七朵莲。”明嘉靖年间,一度称“莲江”,后再改为“莲埭”。 宋属安仁乡江阴里;元、明、清属晋江县二十三都;民国期间先后属第四区、石狮区、蚶江乡;1949年属永宁区;1952年属双湖区;1956年属莲塘区莲塘乡;1958年设置莲埭大队。1982年,莲埭大队析中堡大队、西堡大队、东堡大队。1984年东堡大队改称莲东。 石蚶路、石湖大道、石狮大道3条公路贯穿而过。保留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故居等古迹。清代及民国时期,村民移居台湾者甚众,故有挡境信仰“顺正府大王公宫”分灵台湾艋岬。(林志攀) |
莲中村 |
原属莲埭,位于镇政府驻地南面1.8公里,关公山西面。北与蚶江交界,南与埭尾毗邻,村舍沿石蚶公路两侧呈块状聚落。古时村落西面有个莲池,村民原依“莲池”畔建屋而居,又地处海埭边缘,故名”莲埭”。历史上曾名“林埭”,元代中叶称“莲埭”。《闽中记》载:“五代开运元年,均发莲于晋邑,故青阳有莲屿(十五都),有莲塘(二十一都),有莲埭(二十三都),有莲湖、莲坑、莲厝、青莲也。莲埭有二焉,乃曰晋江七朵莲。”明嘉靖年间,一度称“莲江”,后再改为“莲埭”。 宋属安仁乡江阴里;元、明、清属晋江县二十三都;民国期间先后属第四区、石狮区、蚶江乡;1949年属永宁区;1952年属双湖区;1956年属莲塘区莲塘乡;1958年设置莲埭大队。1982年,莲埭大队析中堡大队、西堡大队、东堡大队。 原属莲埭,因地处莲埭中堡,故名。位于关公山西南面,石蚶公路两侧,人口1860多人。(林志攀) |
大厦村 |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面3.9公里,白石山西北。东与祥芝镇莲坂交界,西与石湖、锦里相接。1949年属永宁区,1952年属双湖区,1958年设置大厦大队,1984年改称为大厦。为石狮市扶贫路北面起点,沿海大通道从村北面穿过。地处泉州湾南岸滨海地带,晋江出海口南畔,拥有大片沙滩。曾有“风来内蒙古,夏来火焰山”之称。因该村土壤属于沙质地,俗称“漏沙地”,甚不利于耕耘。曾因田园土地易走水漏肥,而被称为“大漏”,后雅称“大厦”。全村人口近1000人,居民以程氏为主,其次有吴、林、郭、纪、杨姓。大厦程氏源自安溪官桥,后迁入泉州郡城,至十世程开明于明万历间始肇基大厦。境内有白石山。 (程育钦) |
石农村 |
原属石湖,又称日湖,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9公里之金钗山西侧。三面临海,东南与锦里、大厦交界,村舍呈长块状聚落分布。早期回族郭氏先祖辟居此地,但见泉州湾似天然的大湖泊,四周尽是花岗岩的山丘,“开门见山、举头见石”,故称此地为“石湖”。《闽书》记载:“日湖,日出之地也。因以地名湖,在湾畔望旭日初升如从湖中升起,故又得名:日湖。”是以石湖塔(六胜塔)亦称“日湖塔”。 宋属安仁乡永宁里;元明清属晋江县二十二都;1949年属第九区(永宁区);1952年属十四区(双湖区);1956年属莲塘区石湖乡;1958年设置石湖大队。1981年石湖大队分成4个生产队,后按不同经济收入,又分别成立了农业大队与渔业大队。1984年,石农大队改称为石农。 八角井 位于草板角北隅,建于宋代。井口由整块花岗岩石凿成,外八角圆形,故名“八角井”。据传,南宋幼主南逃时,曾在此建行宫。此井为行宫水井。 水尾塔 位于村南海边,建于北宋政和年间。每逢涨潮时,海水只可到达塔下,而不能淹及塔身。塔址似海水之末端,故名水尾塔。 (林志攀 林积焕 林祖武) |
锦里村 |
位于蚶江镇政府驻地东面1.5公里,西接蚶江,北与石湖、大厦交界。聚落依山凹呈长带状分布。村民原靠近蚶江村建居,因受风沙侵袭,后移到较为内陆的小山丘低洼地带定居,原名为内里村,俗称“里内”。 1956年属莲塘区石湖乡,1958年设置锦里大队,1984年改称“锦里村委会”,人口1300多人,主要姓氏以许、吴两大姓氏为主,其次为郭、林等姓。吴氏于元末肇基蚶江,后因明末倭患及清初迁界之故而四散播迁。及至康熙年间回迁,族人依祖坟而建居,形成今天的聚落。许氏源自石龟,清雍正年间,自龙湖梧坑来此居住繁衍。(叶泽旺) |
石渔村 |
原属石湖,辖区内有泉州历史上建寨较早、规模较大的寨城。公元949年,南唐授留从效节度泉漳等州观察使,封晋江王,于石湖筑寨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建巡检寨,名“石湖寨”。现存残垣,长60米,宽4.2米、高3.2米,系条石纵横筑成。因此,尚保留“城仔内”、“城仔外”、“校场”等角落地名。 1981年石湖大队分成4个生产队,后按不同经济收入,又分别成立了农业大队与渔业大队。1984年,石渔大队改称为石渔。主要姓氏为郭氏(回族),其次有周、卢、谢、林、纪等。居民以海上运输业为主,以及从事讨小海及滩涂养殖等。 再借亭 位于村西北旧码头处,系明朝崇祯年间,右参政曾樱管辖晋江一带,黎庶安居,海寇不敢来犯,民无徭役之苦,制巨航出海,货物丰盈。因曾樱要外调,兵民扳辙挽留,帝恩诏许再借留任。民怀其德,乃立碑盖亭,故名“再借亭”。再借亭碑呈长方形抹角首状,碑文为张瑞图撰写,保留至今。 (林志攀 林积焕 林祖武) |
锦江村 |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部,三面临海,东接蚶江,村舍呈带状聚落。传说古时有一个私塾先生临江兴办私塾,取“锦江”为名,后村落沿用锦江之称。该村原属蚶江。1958年公社化后,始从蚶江大队析出设立锦江大队。人口2570多人,居民以讨小海及海上养殖紫菜、鳗苗为业,也有一部分人经营海上运输业。因大部分村民姓纪,故又称“纪厝”。纪姓系明朝初年从东垵迁徙而来。清乾隆年间蚶江鹿港对渡后,又有许多人迁居台湾等地。 元代捐资重建六胜塔的富商凌恢甫即锦江人。凌恢甫在蚶江的府第,人称“五落大厝”(五进)。清迁界时被毁,后几经变迁,原址建为民房,至今尚遗留一些建筑遗物,还有“五落大厝巷”地名。凌恢甫生前除重建六胜塔外,还修筑蚶江古渡码头,营建蚶江石城、候舟亭,府第、寺庙群等。凌恢甫府第原有石门神一副,今只剩尉迟恭石像,被移筑在后垵西组民居壁上,乡人敬称为“壁将军”,当作神祗供奉。此后,“壁将军”所处之道路被称为“将军路”。 (祖武) |
洪窟村 |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石蚶公路西侧。其西接锦亭、北连洋井、东与莲塘相望,聚落依山坡呈块状分布。因周围三面高地,中间地势低凹,故称“龙窟”。 宋代杂姓聚居,后洪氏人丁兴盛,遂改称“洪窟”。境内山峰有九龙山、奄山。 1949年属晋江县第九区(永宁区)。1952年属双湖区。1958年设置洪窟大队;1984年改称洪窟,辖洪窟、洋井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于洪窟。人口4500多人,主要姓氏为洪姓,其次为自宝盖镇塘边迁徙而来的蔡姓。洪氏肇居洪窟,乃翰林学士洪迈之子十七郎洪石缨,于南宋淳熙年间从江西乐平迁徙而来。 洋井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1公里,南与洪窟相接,西与洪尾、东与埭尾为邻,聚落依山坡呈长块状分布。村落地势低落,自洪窟望去,整个村落犹在井中,又因西北临海,故取名洋井。(陈益世)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