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石狮市 >> 祥芝镇 >> 古浮村

古浮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古浮村谷歌卫星地图)


古浮村简介

  据灵海庙碑铭记载: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海边漂浮一根巨木,渔民拾回一看,巨木镶一暗盒,藏有一张书写“杨府大使”字样的黄纸。村民遂以该木雕神像、建“灵海庙”以奉祀。自此以后,人丁大旺,故称“古浮”,即取“古之神木飘浮而至,庇佑一方”之意也。
  其实,灵海庙奉祀的“杨府大使”即是北宋杨家将。有庙联为证:“青史流芳功高扶宋室;代王赴会英烈树奇功。”因此,村民对所奉祀的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情有独钟,酬神演戏绝对不点与杨家将有关的剧目。
  古浮紫菜养殖历史悠久,育苗技术全国首创。1963年,水产部在古浮投资创建紫菜试验场,“古浮”一鸣惊人,闻名全国。
  村居聚落依东山坡,面西临海呈块状布列,北面海中有大山屿、顶屿、下屿等岛礁,西面是呈半环状的古浮港。这是一个天然避风良港,有“澳贯东南廿四垵”之称。每当台风来临之前,石狮沿海的船只都要来此避风,港内可停泊千吨以下船舶三百余艘。
  大山屿 位于古浮北面不足1公里的海域中。它是泉州湾内两大岛屿(即大坠岛、大山屿)之一,因岛之形状如山峰耸立海中而得名。该岛为东西走向,长约500余米,南北宽70余米,海拔高15米,面积达50余亩。花岗石沙土结构,满潮时水深18米。由于山体形成天然屏障,岛南侧也是船舶避风的良港。该岛的东北方向600米处有春龟、毒石两处岛礁。  (蔡仁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1103 362000 -- 查看 古浮村谷歌卫星地图

古浮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古浮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后湖村

  位于赤湖北面,故称后湖。又传因村落之后古时亦有一湖泊而得名,雅称“瑶湖”。村落呈长条状,东西长1000余米,南北宽不足100米。现有人口近2000人。主要姓氏为傅、蔡,此外有谢、郭、许、刘、纪、郑、黄等姓居住于此。(蔡仁树)   

赤湖村

  曾与后湖合称“双湖”。古时有几条溪水汇于该地,积聚成泽,后成湖泊。因湖水混浊色赤,故称“赤湖”。雅称“紫湖”,寓为“紫气东来,湖光呈祥”。1990年,由旅菲华侨捐建小学即名“紫湖小学”。   山兜 隶属赤湖。因村庄三面环山,故名。北面依白石山,东靠松柏山,南对莲花山,西邻赤湖,前面是前厝。现有人口500余人,大多为蔡姓,其次为谢姓。人口虽少,却是古浮、莲坂、赤湖、后湖、梧林等蔡姓的开基地。   前厝 原属赤湖,从山兜分出,因建居于山兜前面而得名,系石狮最小自然村之一。原位于山兜前面一处荆棘丛生的小山包下,破落的石头房横七竖八,东面是狮仔山,西对香山,四周树林遮掩,交通闭塞,被列为重点扶贫村。1993年1月17日,全村喜迁新居,从此走出山坳,奔上小康之路。(蔡仁树)   

湖西村

  境内并无湖泊。村名因何而得呢?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曾姓由晋江内坑内湖迁入。稍后,林姓由陈埭沟西迁入。因各取其祖居地一个字为名,故称“湖西”。   系祥芝最小的基层辖区,人口只有700余人。2000年4月,从莲坂析出。土地为沙质地,适种甘薯、花生等旱地作物。西面仙公山有丰富优质的花岗岩。西北面有林地280多亩。(蔡仁树)   

连坂村

  因地理环境而得名,又称“莲坑坂”。坑即洼地,坂为坡地。位于祥芝中部,东与鸿山西墩相邻,西面与蚶江大厦交界。村落南、北、东三面都是山坡围绕,北山坡顶上有莲花石。站在上面俯视村庄,村居错落犹如荷池中的一簇莲花,故名“莲坂”。石狮乡间有俗语称:“又长又大又开阔,莲塘莲埭莲坑坂。”   全村人口3000余人,蔡姓占绝大多数。600年前从赤湖山兜移居至此。明清时期,曾有卢氏迁入。《芝山蔡氏扬义公派谱牒》记载,蔡以职(1595—1663年),长女“适莲坑坂卢家”。   出村西,便是一马平川沃野千亩的莲坂洋。这片土地虽是沙质地,却非常肥沃,地表水分充足,久旱不干,盛产甘薯、花生、蔬菜等农作物。果实甘甜,色泽美观。20世纪七八十年代,花生、萝卜就是外贸的首选农产品。莲坂洋北面,隔一道新修海堤便是泉州湾。绵长而平缓的沙滩上,盛产蚶、螺、花蛤等贝壳生物。这里还是螃蟹、虾、鳗繁殖的好地方。  (蔡仁树)   

古浮村

  据灵海庙碑铭记载: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海边漂浮一根巨木,渔民拾回一看,巨木镶一暗盒,藏有一张书写“杨府大使”字样的黄纸。村民遂以该木雕神像、建“灵海庙”以奉祀。自此以后,人丁大旺,故称“古浮”,即取“古之神木飘浮而至,庇佑一方”之意也。   其实,灵海庙奉祀的“杨府大使”即是北宋杨家将。有庙联为证:“青史流芳功高扶宋室;代王赴会英烈树奇功。”因此,村民对所奉祀的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情有独钟,酬神演戏绝对不点与杨家将有关的剧目。   古浮紫菜养殖历史悠久,育苗技术全国首创。1963年,水产部在古浮投资创建紫菜试验场,“古浮”一鸣惊人,闻名全国。   村居聚落依东山坡,面西临海呈块状布列,北面海中有大山屿、顶屿、下屿等岛礁,西面是呈半环状的古浮港。这是一个天然避风良港,有“澳贯东南廿四垵”之称。每当台风来临之前,石狮沿海的船只都要来此避风,港内可停泊千吨以下船舶三百余艘。   大山屿 位于古浮北面不足1公里的海域中。它是泉州湾内两大岛屿(即大坠岛、大山屿)之一,因岛之形状如山峰耸立海中而得名。该岛为东西走向,长约500余米,南北宽70余米,海拔高15米,面积达50余亩。花岗石沙土结构,满潮时水深18米。由于山体形成天然屏障,岛南侧也是船舶避风的良港。该岛的东北方向600米处有春龟、毒石两处岛礁。  (蔡仁树)   

前山村

  原属大堡,2000年10月析出。村庄三面环山,聚落东西走向呈狭长状,座落皆为坐北朝南,因南面有座山叫“前面山”,故称“前山”。古称“钱山”,据传因最早开基者为钱姓而得名。今钱姓无存,而吴姓在明初由晋江磁灶迁入。磁灶盛产陶器,吴氏族人先是做陶器生意在此落脚。当时祥芝是一个商贸发达的港口,吴氏生意日兴,到此聚居者益众。继而发展航运业,开设当铺,前山吴氏富甲一方。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前山建成闻名福建的文明小康村。120幢崭新的别墅和“钱山休闲公园”相映成趣,堪称石狮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蔡仁树)   

大堡村

  地处滨海,地形险要,古时为防御海寇入侵,于村落南面筑建城堡,因其势雄伟,虎踞海疆,故称“大堡”,名载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现城堡已圮,难觅踪迹。   大堡刘姓系南宋抗金名将刘錡之后。清代《温陵刘氏大宗世牒》记载,刘錡之孙刘逊,号寓泉,“始入晋江,娶苌萁(即祥芝)杨氏,遂家焉。是时洪荒初辟,俗尚朴略。公偕杨妣胥宇兹土,教民习诗书,敦礼节,风大丕变,遂为海滨邹鲁云。”相传,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刘逊之孙刘文聚出生,“灵芝俱生,故更名长箕曰祥芝”,称大堡为“芝山”。   刘氏为当地望族,富甲一方,又以乐善好施闻名于后世。故后人将大堡与前山合称为“银宝钱山”。  (蔡仁树)   

祥运村

  1961年从祥芝大队析出,是以祥芝运输船队家属为主体与部分非渔非农的居民组成,故称“祥运”。后来,村民大多改行从事渔业生产。1979年,改制为祥芝垵内渔业大队,简称“垵渔”。2003年起,正式称为“祥运”。   桥尾 早时,村落临海处建有1座桥梁,以桥尾一带有蔡氏、吴氏、陈氏等聚居而得名。清代《祥芝长房中派蔡氏谱牒》记载,蔡亨蕙(1735—1805年),娶“桥尾吴氏”。 (蔡仁树)   

祥渔村

  原属祥芝大队。1961年,从祥芝大队析出。以村民多从事海洋捕捞和与渔业有关的行业,称为“祥渔大队”,后改为村。渔业生产规模与年产量均居全国村级之首,被誉为中国渔业第一村。现有人口1万余人,是石狮人口最多的基层辖区。   开埠历史久远,是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商贸繁荣,运输发达。明清时,大量居民迁徙到南洋和台湾。主要姓氏为蔡姓,另有曾、洪、胡、叶、朱、周、陈、吴、卢、邱、林、吕、丁、柯、谢、王、郭、史、金、庄等30余姓村民居住于此。   东城 明代祥芝巡检司司城建于东北方向而得名,亦称“巡司城”,演变成为角落地名。清代《芝山蔡氏纯仁公派谱牒》记载,蔡宗珣(1651—1699年),卒葬“本山东城南门外”。   石狮祥芝国家级中心渔港 全国五大一级渔港之一,位于祥渔西澳港区。工程包括防波堤570米,码头432米,护岸1200米,有约8万平方米陆域和70万平方米的掩护水域。可供1000多艘渔船停泊避风。另有一国家一级渔港称为“祥芝群众渔港”,位于后斗尾。   王爷宫 位于后斗尾,奉祀朱、李、池三王爷,是著名的民间信仰场所,香火传入台湾、马来西亚等地。信众时常组团前来谒祖进香,进行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后来,“王爷宫”演变成为角落地名,《芝山蔡氏纯仁公派谱牒》记载,蔡凝蔼夫人周氏,卒于嘉庆丙辰年(1796年),“葬王爷宫边”。    (蔡仁树)   

祥农村

  1961年从祥芝大队析出,原有耕地740亩,以农为业。1985年改称祥农。因建设需要,土地大都被征用,居民转而从事渔业生产及其关连行业。并利用其土地资源及地理优势,最早在祥芝兴建祥农渔业码头、水产品市场、冷冻厂、造船厂、水产品加工厂等,皆形成规模,为祥芝港的繁荣和自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发展对台贸易,将“台轮避风点”扩大成“对台贸易试验点”。   古时,祥芝与大堡地域相连,村居建筑交错在一起,故均雅称“芝山”。此地开发于唐代,居民众多。蔡氏为当地最大家族。明清时期尚有前店、溪墘、后头等古村落,现演化成为角落地名。   前店 据称因早时傅氏在村庄沿路开设店铺而得名,此后又有张、曾、陈、吴、周等姓迁入。清代《祥芝长房中派蔡氏谱牒》记载,蔡立周(1616—1697年)卒葬“前店山”。蔡择周(1640—1703年),其女“适前店傅家”。   “前店酒家”在明代被列为“芝山十四景”之一,明代大堡诗人刘大仍曾赋诗一首:    云归远岫水笼烟,何处欢呼夜未眠。    前店酒家能醉客,邀朋市饮挂杖钱。   溪墘 据称因明代陈氏在溪流沟边建屋而得名,记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另有邱氏、洪氏等聚居于此。清代《芝山蔡氏扬义公派谱牒》记载,蔡时辅(1590—1663年),卒葬“本山溪墘白泉井下”。《祥芝长房中派蔡氏谱牒》记载,蔡元长(1688—1736年),其女“适溪墘陈家”。   后头 以地理位置而得名,陈氏、林氏等聚居于此,名载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祥芝长房中派蔡氏谱牒》记载,蔡元才(1714—1758年),其长女“适后头陈家”。   烟墩山 为祥芝半岛突出部的最高点,民居依山而建,栉次鳞比,直至山顶。山体呈南北走向,长约300米,东西宽近200米,海拔57.8米,系花岗石和沙土层结构。   烟墩山得名与“烟”有关。一说是每当山下民居炊烟四起,那烟雾便缭绕于山墩上,久久不散,故称“烟墩山”。另一说法是,烟墩山是古时的烽火台。祥芝地处泉州湾出海口,地理位置重要,明清时皆有军队驻守,设立烽火台,俗称“烟墩”。  (蔡仁树)   


古浮村特产大全




古浮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