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石狮市 >> 鸿山镇 >> 西敦村

西敦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敦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敦村简介

  原系伍堡五大角落之一,以位于墩峰之西而得名。辖西墩、草柄、乌山脚。人口2400余人,主要姓氏为王、黄、邱。
  草柄 相传,该村原系魏氏建居于草木丛生之地,故称“草边”。因闽南方言“边”与“柄”谐音,又称“草柄”。明代,王、黄等姓居民相继迁入。清代《祥芝长房中派蔡氏谱牒》记载,蔡伊周(1633—1699年)之女“适草柄黄家”。
  乌山脚 位于乌龟山(主峰高58.2米)山脚下,故称“乌龟山脚”。因为“乌龟”称谓不雅,故省略“龟”字,称为“乌山脚”,又称“乌山乡”,黄、吴等姓住居于此。清代《芝山蔡氏纯仁公派谱牒》记载,蔡元书(1731—1780年)之女“适乌山乡吴家”。 (王明篇)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1104 362000 -- 查看 西敦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敦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西敦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湖厝村

  原属奈厝前。1999年9月,划入鸿山辖区。相传,磁灶胡氏迁居于此,故称“胡厝”,记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以“胡”、“湖”谐音,又称“湖厝”。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村落周边地势略高,形似“湖泊”,故名“湖厝”。   1985年,境域面积0.69平方公里,人口800余人,主要姓氏为林、胡。  (王明篇)   

郭厝村

  1987年,从莲厝析出。地处石祥公路鸿山段入口处,是进入鸿山的“西大门”。郭氏最早聚居于此,故名“郭厝”。清代《金丘邱氏族谱》记载,明初,邱氏二世祖,安葬于“郭厝乡厝头”,人称“郭厝公”。明代中期,胡、蔡、曾等姓陆续迁入。如邱下邱一秀(1580—1643年)长女,“配郭厝胡家”。境域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800余人。  (王明篇)   郭厝村与湖厝村、东园村、莲厝村、邱下村、洪厝村、西敦村、伍堡村、东埔三村、东埔二村、东埔一村相邻。

东园村

  1987年从莲厝析出。相传,林氏移民原先计划择于古盘山下建村,后来看到其西南面有一片平坦滋润的园地,便在园地东畔建村,取名“东园”,雅称“锦林”。明代中期,又有胡氏迁入。清代《金丘邱氏族谱》称,邱下邱则贯(1630—1677年),娶“胡氏,东园人氏”。境域面积1.93平方公里,人口1800余人。 (王明篇)   

莲厝村

  位于石祥公路鸿山界两侧,村落西北有座莲花山,村民依山建厝而居,故名“莲厝”。境域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1888人,主要姓氏为林、蔡。1958年,隶属祥芝人民公社锦林大队,后更名为莲厝大队,管辖莲厝、东园、邱下、郭厝。1985年改为莲厝。1987年,莲厝析为莲厝、东园、邱下、郭厝。   莲厝西北古时有一村落,因位于莲华山西侧,称为“西山”,记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明代蔡氏迁居于此,人称“西山蔡”。道光年间,因林、蔡封建械斗而废。蔡氏一对幼小兄弟由亲戚担保移居莲厝,余者迁往古浮下厝、祥芝后斗美和石湖等地。今莲厝蔡氏即是“西山蔡”后裔。   莲湖水库 以位于莲厝与湖厝两之间的夹谷地带而得名。1958年兴建,1959年6月竣工。系均匀土质坝,坝长200米,坝高9.8米,集雨面积0.62平方公里,总库容量36万立方米,石砌的输水涵洞为1.2米×0.8米,下游分东西两条渠道,东渠道长1.8公里,西渠道长0.8公里,坝内原建有抽水机站1座,实际灌溉面积700左右亩,养鱼面积128亩。已建设一座日产4万吨自来水输引工程,是鸿山主要的农田水利设施。(王明篇)   

邱下村

  据说董氏族人始居其地,村落建于山坡低坳之处,称为“坞下”,又名“坵下”。清代《芝山蔡氏扬义公派谱牒》记载,七世祖蔡日仰卒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安葬于“坵下乡柴栢山”。   清代《金丘邱氏族谱》记载,始祖岳宗公曾任枢密使,文物兼资,宋宁宗御笔钦赐“忠实”以褒奖,人称“忠实世家”。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家族发生变故,后裔避难移居大仑。元至正末年(1361—1368年),国源公迁居“坵下”,以姓冠名,改称“邱下”,又名“丘下”,雅称“金丘”。   邱下东南原有一古村落,名叫“塔山”。以位于塔仔山下而得名,林氏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居于此,人称“塔山林”。清代《芝山蔡氏纯仁公派谱牒》记载,蔡亨端(1744—1788年),“娶塔仔山乡林氏,谥勤俭,生乾隆丁卯年(1747年)十一月”。   清初,黄氏迁入。清代《祥芝长房中派蔡氏谱牒》记载,蔡贞老(1755—1806年),娶“塔仔山黄氏,名淡娘,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九月”。   道光年间,因林、蔡发生封建械斗,塔山废村,黄氏避难他乡。林氏部分避居邱下,今邱下“楼霞”(即留下之意)角落居住的即是塔山林氏后裔。余者迁往蚶江、泉州涂门街、安溪、福清园头和台湾淡水、槟榔澳等地。(王明篇)   

洪厝村

  1959年,与西墩合并为西墩大队;1985年,析出建村。以位于洪厝山之侧而得名,雅称“鸿山”。   另有传说,称早时有洪、陈、蔡、曾、郭、许等姓居民陆续迁居于此。分别在不同角落建宅,命名为洪厝、陈厝、蔡厝、曾厝、郭厝、许厝。明代,又有王、杨等姓迁入。后来,只有洪厝洪氏留居其地,故“洪厝”一名沿袭至今。清代《祥芝长房中派蔡氏谱牒》记载,蔡垣周(1594—1664年),娶“洪厝乡王氏,谥慈淑”。(王明篇)   

西敦村

  原系伍堡五大角落之一,以位于墩峰之西而得名。辖西墩、草柄、乌山脚。人口2400余人,主要姓氏为王、黄、邱。   草柄 相传,该村原系魏氏建居于草木丛生之地,故称“草边”。因闽南方言“边”与“柄”谐音,又称“草柄”。明代,王、黄等姓居民相继迁入。清代《祥芝长房中派蔡氏谱牒》记载,蔡伊周(1633—1699年)之女“适草柄黄家”。   乌山脚 位于乌龟山(主峰高58.2米)山脚下,故称“乌龟山脚”。因为“乌龟”称谓不雅,故省略“龟”字,称为“乌山脚”,又称“乌山乡”,黄、吴等姓住居于此。清代《芝山蔡氏纯仁公派谱牒》记载,蔡元书(1731—1780年)之女“适乌山乡吴家”。 (王明篇)   

伍堡村

  《西山杂志》记载,相传,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伍姓渔民垒石搭篷居住于此,故称“伍堡”。后来,伍姓迁往他处,王、邱、黄、许等姓相继迁入。因晋江金井亦有一“伍堡”,为区别起见,按其地理方位称鸿山伍堡为“顶伍堡”、称金井伍堡为“下伍堡”。   第二种说法认为,明末清初,郑成功部将王默、薛祖武在此地滨海之处设立5座堡垒,派兵戍守,以接应蚶江、乌龟屿的守军,故称“五堡”、“伍堡”。《西山杂志》作者蔡永蒹感叹道:“故为伍堡者,忠义之堡也。”“五堡”一名,记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   第三种说法则称,古时村落分为井兜、引西、塘后、大厝、西墩5个角落,故合称为“伍堡”,雅称“五福”。清代《东坡邱氏世谱》记载,始祖思文公卒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葬于“二十一都五福朝真岩山北埔南,土名山棚上”。   境域总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6600余人。主要姓氏王,约占总人口的95%;其他姓氏有邱、黄、许、林、张、郭、江、尤、刘等。   伍堡新大街 位于伍堡,东西走向,从西墩塘至集控区路口,建于2000年5月,长930米,商住楼25幢,320间店铺。道路宽14米,人行道宽各4米,店面长宽各18×4米,消防通道宽6米。规划合理,商贸繁盛。   伍堡污染工业集中控制区 位于伍堡东面海边,1992年创建,占地总面积近1000亩。道路四通八达,通讯、供电、供气、供水设施完善,日处理污水能力达9万吨。海天环境有限公司设于辖区内。清源、协盛协丰、冠宏、祥华、凌峰、泉兴等近20家染整、电镀企业入住园区,是鸿山的主要工业基地。简称“伍堡集控区”,演变成为区域地名。  (王明篇)   

东埔三村

  东埔   系东埔一村、东埔二村、东埔三村的总称。古称“东波”,清代《西山杂志》记载:“东埔一称东波,谓东方大洋之波涛也。”即以村落东临大海,波涛万顷而得名。   “东埔”之名因何而来呢?《西山杂志》称,“村人从渔而生,渔舟归来,鱼满于东畔之埔也”,故称东埔,又名东坡。如清代《东坡邱氏谱序》记载:“东坡,居泉之极界,鱼盐蜃蛤聚于东海,有太公在齐之风。”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邱氏始祖奕田公避乱入闽,迁居晋江二十都龙窟,分为4房。奕田公居住西港,次子思文见东坡山川秀美,以数百金向刘氏购置一片山地,移居于此,开创东埔邱氏基业,后被子孙尊称为“东坡公”   东埔也曾称“东珏”、“东淮”。民国时,称“东群保”。1958年,称东群大队。1980年,划分为东埔第一大队、东埔第二大队、东埔第三大队。主要姓氏邱氏,占全村总人口的97.1%。其他姓氏有黄、王、蔡、金、魏、刘、陈、倪、李、张、洪、吴、林、许、庄、丁、胡、邓、苏、曾、周等。1984年,东埔3个大队均改为村。东埔一村位于东面向,东埔二村位于西北向,东埔三村位于西南向。   东埔渔港码头 位于东埔东面海域。1993年5月,一期工程开工,同年7月竣工,共投入资金660万元。1997年12月,二期工程动建,2000年1月底竣工,工程合同造价958万元。掩护水域7.2万平方米,泊位水深黄零—10米左右。陆域码头建成防波堤、堆场和进港公路。目前,正在申建为国家一级渔港。 (王明篇)   

东埔二村

  东埔   系东埔一村、东埔二村、东埔三村的总称。古称“东波”,清代《西山杂志》记载:“东埔一称东波,谓东方大洋之波涛也。”即以村落东临大海,波涛万顷而得名。   “东埔”之名因何而来呢?《西山杂志》称,“村人从渔而生,渔舟归来,鱼满于东畔之埔也”,故称东埔,又名东坡。如清代《东坡邱氏谱序》记载:“东坡,居泉之极界,鱼盐蜃蛤聚于东海,有太公在齐之风。”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邱氏始祖奕田公避乱入闽,迁居晋江二十都龙窟,分为4房。奕田公居住西港,次子思文见东坡山川秀美,以数百金向刘氏购置一片山地,移居于此,开创东埔邱氏基业,后被子孙尊称为“东坡公”   东埔也曾称“东珏”、“东淮”。民国时,称“东群保”。1958年,称东群大队。1980年,划分为东埔第一大队、东埔第二大队、东埔第三大队。主要姓氏邱氏,占全村总人口的97.1%。其他姓氏有黄、王、蔡、金、魏、刘、陈、倪、李、张、洪、吴、林、许、庄、丁、胡、邓、苏、曾、周等。1984年,东埔3个大队均改为村。东埔一村位于东面向,东埔二村位于西北向,东埔三村位于西南向。   东埔渔港码头 位于东埔东面海域。1993年5月,一期工程开工,同年7月竣工,共投入资金660万元。1997年12月,二期工程动建,2000年1月底竣工,工程合同造价958万元。掩护水域7.2万平方米,泊位水深黄零—10米左右。陆域码头建成防波堤、堆场和进港公路。目前,正在申建为国家一级渔港。 (王明篇)   

东埔一村

  东埔   系东埔一村、东埔二村、东埔三村的总称。古称“东波”,清代《西山杂志》记载:“东埔一称东波,谓东方大洋之波涛也。”即以村落东临大海,波涛万顷而得名。   “东埔”之名因何而来呢?《西山杂志》称,“村人从渔而生,渔舟归来,鱼满于东畔之埔也”,故称东埔,又名东坡。如清代《东坡邱氏谱序》记载:“东坡,居泉之极界,鱼盐蜃蛤聚于东海,有太公在齐之风。”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邱氏始祖奕田公避乱入闽,迁居晋江二十都龙窟,分为4房。奕田公居住西港,次子思文见东坡山川秀美,以数百金向刘氏购置一片山地,移居于此,开创东埔邱氏基业,后被子孙尊称为“东坡公”   东埔也曾称“东珏”、“东淮”。民国时,称“东群保”。1958年,称东群大队。1980年,划分为东埔第一大队、东埔第二大队、东埔第三大队。主要姓氏邱氏,占全村总人口的97.1%。其他姓氏有黄、王、蔡、金、魏、刘、陈、倪、李、张、洪、吴、林、许、庄、丁、胡、邓、苏、曾、周等。1984年,东埔3个大队均改为村。东埔一村位于东面向,东埔二村位于西北向,东埔三村位于西南向。   东埔渔港码头 位于东埔东面海域。1993年5月,一期工程开工,同年7月竣工,共投入资金660万元。1997年12月,二期工程动建,2000年1月底竣工,工程合同造价958万元。掩护水域7.2万平方米,泊位水深黄零—10米左右。陆域码头建成防波堤、堆场和进港公路。目前,正在申建为国家一级渔港。 (王明篇)   


西敦村特产大全




西敦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