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石狮市东南部,是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历来为闽东南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距中心市区8公里,西与宝盖紧邻,北与蚶江、锦尚接壤,西南与晋江龙湖交界。陆地面积28.6平方公里,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19.8公里。
唐代称“高亭”,宋代称“凉恩亭”。沿海一带则称“水澳”。后区域划分,属晋江县安仁乡。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岛国(今属菲律宾)的海盗经常来骚扰。为防外患,朝廷在此建水寨,因取其“永保安宁”之意,故名“永宁寨”,永宁因此得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为抵御倭寇,在此设立卫城,以作泉南屏障,称“永宁卫”。又因其地形,状如鳌鱼卧滩,又有“鳌城”之称。
清道光年间,永宁曾一度改称“永凝”。道光皇帝名“旻宁”,凡与“旻宁”二字有关的地名、人名、职官名均应避讳,故将永宁的“宁”字以其相近音改为“凝”字。
元、明、清,隶属晋江县二十都。民国初期,永宁隶属晋江县石狮区,1942年永宁改为镇,设镇公所。
1949年9月,永宁解放,建立镇人民政权,并先后为晋江县第九区、第十五区政府所在地。
1958年,永宁隶属于石狮人民公社。1961年,永宁从石狮公社分出,成立永宁人民公社。“0”期间,在“全国山河一片红”风潮的影响下,永宁曾一度改名“前哨公社”。1984年,取消公社建制,永宁改为镇。1988年9月,石狮市成立,永宁镇划归石狮市管辖。现辖永宁居及金埭、郭宅、沙堤、新沙堤、下宅、郭坑、后杆柄、院东、山边、西偏、塔石、西岑、前埔、洋厝、子英、沙美、外高、浯沙、梅林、港边。全镇常住人口4.5万人,外来人员1万余人,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台乡亲5万多人。
至2009年10月,辖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姑嫂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宁城隍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虎岫寺摩崖石刻、永宁卫石刻(镇海石等)、李子芳烈士故居、董云阁烈士故居、明代武探花陈有纲墓、慈航庙、“7.16蒙难纪念碑”、岑兜古盐场等。永宁还拥有名闻遐迩的闽南黄金海岸滨海风光,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等不同时期的民居建筑和保存完整的永宁古街。(施旭红)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1106 | 362000 | -- | 查看 永宁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郭宅村 |
位于永宁北部,距镇区2.8公里,东与下宅、西与塔石、南与沙美、北与后杆柄毗邻。主要姓氏为洪、蔡二姓。境内其实并没有郭姓居住过,为何却称“郭宅”?此中有个有趣的故事。据说英林洪氏十三世洪何养迁徙来到永宁地界,初定居于与沙美交界的陈山头。后感不甚理想,再搬迁到与塔石交界的虎岫寺东侧,并为该地取名“金谷”。自从洪氏移居金谷,虎岫寺的公鸡便不能叫晨。寺中释道和尚甚为诧异。经调查,方知洪氏聚居金谷,伤到虎岫寺灵脉。为此,释道和尚每天黄昏到金谷村逐户分发面包,每户1个。洪氏村民如马上吃下,它就是面包;但若过后再吃,就变成一堆沙土。因此,村民知道虎岫寺僧人不让他们住在该地,只好再度迁移,遂移至此地定居。由于是从金谷村迁移过去的,就称其“过宅”。闽南方言“过”与“郭”谐音,久而久之,“过宅”就变成“郭宅”。 (李天锡) |
金埭村 |
又名“埭头”,位于永宁南隅。东临外高,北邻永宁,南与梅林、港边交界。因深沪湾海水环绕梅林半岛,港道潆洄,涨潮似海。古时商船可驶入永宁南门装卸货物。后因淤泥湮积,年久失浚,成为冲积区,俗称海埭。金埭位居海埭之首,故称“埭头”。明末清初,乡民受战乱祸害,官逼匪殃,纷纷跨海往南洋,以求取生计。他们在海外勤劳奋发,刻苦经营,致富后纷纷回乡建置厝宅家产。相传有“过屋无不闻银声”之珍闻,故有“金埭头”之美誉。 金埭民国时属三芳保。1958年与外高、浯沙合并为“三芳大队”,1960年分出,自成“金埭大队”。1968年改称金埭。主要姓氏为李、黄、刘。 境内建有“黄念打烈士纪念公园”。黄念打,金埭人,14岁往菲。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菲律宾参加“华侨抗敌救国后援会”,积极投入各项抗日救国活动,宣传-,揭发0商。1942年1月2日,日军入侵马尼拉市后,大肆逮捕抗日志士,黄念打等9位抗敌会委员被逮捕,同年4月15日于华侨义山被杀害,牺牲时43岁。(李显扬) |
郭坑村 |
位于永宁镇区东北2.2公里,为永宁唯一的少数民族村。东与沙堤接壤,北与下宅交界。郭姓建屋于山下坑地,故称“郭坑”。闽南方言“国卿”与“郭坑”谐音,雅称“国卿”。 据传,早先该地为颜氏所居。大约于明朝中期,郭氏自惠安白奇迁徙来石湖居住。传至孙辈,有兄弟2人。其兄迁至石狮前坑,弟则迁来此地安居。 村西面山仔尚有三世祖坟,俗称“月亮墓”。墓碑顶部圆形如满月,碑正面刻有莲花瓣云月花纹图案。该陵墓之规模及墓碑之庄严秀丽,可见当时其家族财力之雄厚,其后代亦曾昌旺一时,因而“喧宾夺主”,颜氏他迁。故今全村一姓,皆为郭氏。1987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回族村。 郭坑水库 因水库位于郭坑而得名。距镇区2公里。1958年冬,由石狮人民公社发动永宁、沙堤、梅林、港边、三芳、下宅等大队社员参加兴建。由“土专家”李圣尚负责施工和质量监督。1961年3月竣工。集雨面积0.62平方公里,总库容35.96万立方米。为红土质土坝,坝高12米、顶宽4米、深20米。可灌溉郭坑、沙堤、下宅等村园地,灌溉面积约1500亩。由于水库年久老化,急需修缮,对此,石狮市和永宁镇拨款41万元,于1995年6月至1996年4月对水库大坝进行除险加固工程,使其达到一级库标准。(郭天助 李显扬) |
后杆柄村 |
古称“官东”,后称“官聘”或“杆柄”。位于永宁北隅,距永宁3.5公里,其北与院东、山边接壤,南与郭宅相邻。 据后杆柄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原居于温陵南门外二十六都芙蓉乡(晋江后洋),寄居于洋沙(永宁洋厝),立足20余年。明永乐二十一年(1424年),发生饥荒,百姓流离失所。杨氏举族移至宝盖山后的张家堡与张氏为邻,位成犄角之势,鸡鸣犬叫相闻。宣德年间,二世祖古山公中进士任吉水司铎。从此,偏僻山村有了绅衿往来。且杨氏居于张家堡之东隅,于是四邻就称该村为“官东”。 明嘉靖年间,乡人聘梅林黄文山来乡教读。合族叔侄兄弟与之素称莫逆,每逢世事互相助理。及文山入京,诸公慷慨赠之川资。嗣后,黄文山位至五部侍郎,常怀官东故友。天启年间,杨近江逝世,黄文山亲临乡中诣吊事,追赠墓碑。此事轰动四乡八邻,从此“官东”便改为“官聘”。 闽南方言“官聘”与“杆柄”发音相似,故习惯将“官聘”称为“杆柄”。邻近的龙湖镇也有一个杆柄村。为了有所区分,乡人即把龙湖杆柄称为“前杆柄”,把永宁杆柄称为“后杆柄”。 境内“六也亭”杨家大楼,俗称“九十九间大厝”,为旅菲富商杨邦梭于1929年所建,大楼采用中西结合建筑风格,栋宇轩昂、气势磅礴,被誉为当年泉州规模最大的华侨民居之一。 后杆柄有人口1460人。主要姓氏为杨氏。 该村西隅,宝盖山之东南侧山下有青年水库。1965年冬,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永宁人民公社发动各大队共青团,组成青年突击队参加兴建,于1967年竣工。因此命名为“青年水库”。集雨面积1.14平方公里,总库容54万立方米,坝高10.6米,灌溉面积约5000亩。 (李显扬) |
新沙堤村 |
别名新桑边,古称“佛堂”。位于永宁东北端,南临大海。西与郭坑、西南与沙堤、西北与下宅毗邻,北隔将军山与锦尚深埕遥遥相望。 宋元时期,即有李氏在此居住,明初迁徙梅林。大约在明朝宣德、正统年间,有谢氏族人自泉州金鱼巷来此定居。倭患时,佛堂为倭寇登陆永宁的重要关口,经常遭受骚扰。为免灾祸,谢氏举族搬迁至将军山北麓的深埕居住。佛堂从此废村,地名亦因无人居住而被遗忘。只有在《闽书》或《晋江县志》中尚有“由深沪至永宁为佛堂澳,海寇出入必经之地”等记载。 1949年,沙堤部分龚氏村民及郭宅和祥芝部分洪氏村民来此重建新村,因为侧近沙堤,遂名为“新沙堤”,俗称“新生边”,人口300多人,耕地面积205亩。 (郑天应) |
沙美村 |
一说系“山尾”的雅称。东接鳌城古卫,北靠五虎山与郭宅接壤,西南依西溪与子英相邻,南连永宁盐场。位于宝盖山的东南,五虎山南麓的尾部,故而早在宋元时,即有“山尾”的地名。现俗称“山尾头”。另一说,沙美是“金沙”、“美江”的合称。境内有东、西两溪贯穿而过,自北而南流入深沪湾。原来,美丽的东、西两溪溪水清澈,卵石五彩缤纷,两岸白沙如金,绿树成荫,故有金沙、美江之称。据说,古代海水涨潮时,商船渔船均可顺潮逆流而上,直至“蓬莱”(现称“蜂内”),或至都公宫前的码头,装卸货物和鱼鲜。因而聚市成街,称“海仙街”。20世纪60年代,村民仍可见到一方镌有“海仙街”的石碑和一条断断续续长达0.5公里的古街的残垣断壁。石永大道拓宽建设时,才被拆除。 民国时期,先后属晋江县石狮区、衙口区、永宁镇、洋沙保。解放后,属永宁乡、永宁公社。文革时,改称“前进大队”。石狮建市后属永宁镇。姓氏大多为卢姓。旅居菲律宾及港、澳、台乡亲达3000余人。据说,台湾、金门的“沙美”、“金沙”等地名均与祖籍地有关。 沙美卢氏族谱记载:“沙美卢姓来由光州固始县,洪武之戊申年,吾祖子仁公子明公同居是地,四弟子信公择居卢江(卢厝),以长子子义公留籍养亲,能尽甘旨,克承世务。五弟子美公享年未壮。”由此推算,沙美卢氏开基祖子明公应是元末明初到永宁古卫城西卜居。(卢俊杰) |
西岑村 |
位于永宁西隅,距镇区3公里。南临深沪湾,东邻子英,西与龙湖前杆柄交界。相传元末明初,有王氏与施氏迁入永宁西边的海滨小山坎地建居,滨海小山坎,闽南方言称之为“岑”,故名“西岑”。 村中有大溪,此溪流发源于宝盖山,东南流向,环村而过,流入深沪湾。全长约500米,流域面积2万平方米,因位于西岑,故称“西岑溪”。涨潮时,水势浩荡。立于姑嫂塔上,放眼远眺,西岑溪有如一条白色玉带,在阳光下熠熠闪亮,故又称“玉带溪”。是以西岑又有“岑江”之雅称。 西岑人口2575人。主要姓氏为王氏和施氏。王氏系明初洪武年间从福州后街锦衣巷迁入,施氏则是元末明初自钱江(前港)移入。(郑天应 李显扬) |
前埔村 |
原名“龙坡”。《温陵龙埔蔡氏族谱·龙坡蔡氏家族简史》记载:“龙坡蔡氏家族已有数百年之史。始祖忠宪公乃宋端明殿大学士第十一世孙,由莆田迁泉州。当时宋元鼎革,隐于郡南一巷讲学鸣道,泉知礼者多就之,自号蔡巷居士。元主屡征不仕,后迁居大孤山南,名其地曰官岭,改名号兴泉逸民。仲嗣确方,尚文,乐善好施,出金延工营造蔡氏祠堂……确方冢子乐意因弟弃官逃隐,又因傅家表族牵连,祠堂遭毁,乃迁居于毡埔,卜居于临田之西寻,因此地龙起,更里名曰龙坡,自号龙坡居士,此龙坡之号所由来。” 《泉州府志》载:“宝盖山在廿都,距郡城东南四十五里,俗名大孤山,明处士赵复隐处。”蔡巷居士因不仕元而迁居的“大孤山南”与现前埔的地理位置相符。然而,从上文叙述的前后情况来考虑,“官岭”、“毡埔”、“临田”与“西寻”,仿佛不是同一地方。但村人却说均是指“前埔”,也许是有早期村名与角落名连带在一起的关系吧。至于“又因傅家表族牵连”句,据说是因傅厝村的傅家人曾劫官库,遭官方围剿。而龙坡蔡氏与其有姻亲关系,故而波及,致使“祠堂遭毁,乃迁居于毡埔”。 关于龙坡的缘起,有另一传说:宋代某年,蔡京之子来游宝盖山,看到此地犹如卧龙,故徙居此地,并命名“龙坡”。这也许是民间传说中把蔡京与蔡襄(即端明殿大学士)混淆的缘故。后来,“龙坡”又称“龙埔”,《温陵龙埔蔡氏族谱》谱名称“龙埔”,而内文却称“龙坡蔡氏家族简史”,其缘由也未能说出其所以然。境内开发区称“龙山开发区”,大道隘门楹联:“前景莺歌燕舞;埔岗龙卧凤腾。” “龙坡”何时改称“前埔”,未可稽考。那么,为何又称为“前埔”呢?有一传说:早时此地是一片赤土埔,其北面有一“傅厝”(该村现已不存,但山号仍称“傅厝”)。据说有人饲养一0猪(现傅厝附近有一山号仍称“猪母仔”,据传乃饲养0猪处),经常跑到赤土埔来。有人找猪时就说“前面赤土埔”,久而久之就简称为“前埔”。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前埔”之名很有可能是由前述《蔡氏族谱》中所云之“毡埔”演变。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浔海施氏开始移居前埔。1915年蔡氏族人就创办了龙坡小学。1928年,施氏族人创办浔埔小学。1942年,村中有识之士建议把两校合并。在校中任教的惠安苏采撷提议称为“前步小学”,寓“迈步前程”之意。于是,民间也有人把“前埔”称为“前步”。 20世纪60年代中,晋江县人民政府认为,全县名为“前埔”者有好几个。为避免混淆,故改名为“前坡”,现在境内的剧台仍以“前坡”冠之。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人们还是更喜欢称“前埔”,现在仍然如是。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旧貌换新颜,使“前埔”闻名遐迩。 (李天锡) |
西偏村 |
西偏 位于永宁西北部,距镇区3.1公里,东连塔石,南邻洋厝。明初,沙堤名宦龚名安之孙龚培迁移至此定居。当时虎岫寺在泉州南门外一带颇为闻名,因村庄建于虎岫寺西畔,闽南方言“畔”与“偏”谐音,故称“西偏”。主要姓氏为龚。 西偏东隅原有一个村落。因处于西偏与塔石的山峦峡谷之间,故称“山墩”。据说,山墩原居有蔡、徐、陈三姓,10多户人家,以农耕为生。后因生计贫乏、人丁稀微,先后迁徙他乡。今惟存有山墩桥等遗迹。 1965年,永宁公社发动沙美、子英、西岑、前埔、洋厝、西偏等村社员在此建设山墩桥水库。该水库流域面积0.46平方公里,总库容22.0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约900亩。 竹篙厝 宝盖山南麓,西偏西侧,原有个村落。当时,周边一片农地,为抵御干旱,各家各户均在田头打井,并在井旁竖有石柱,上挂竹篙,用以吊水灌溉农作物。行人每抵该地,但见村前村后,竹篙一支接着一支,别有一番景观,故称“竹篙厝”。境区80多户人家,颜姓。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鼠疫大流行,初为一人染疫,后传染全家,再一家一户传播开来。疫情高峰期,更是一天死亡多人,闹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慑于疫情险恶,纷纷逃离求生。故至今石狮一带,犹有“竹篙厝废乡——那消那离”的歇后语。意思是说,竹篙厝之废村,其过程为一家一户外迁搬走,剩下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就搬迁得干干净净,成一个被废弃的空壳村子。 1981年,在该遗址旁修建朝天寺,其规模宏大,庙宇巍峨,蔚为大观。 (李显扬 郑天应) |
永宁村 |
位于石狮市东南部,是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历来为闽东南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距中心市区8公里,西与宝盖紧邻,北与蚶江、锦尚接壤,西南与晋江龙湖交界。陆地面积28.6平方公里,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19.8公里。 唐代称“高亭”,宋代称“凉恩亭”。沿海一带则称“水澳”。后区域划分,属晋江县安仁乡。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岛国(今属菲律宾)的海盗经常来骚扰。为防外患,朝廷在此建水寨,因取其“永保安宁”之意,故名“永宁寨”,永宁因此得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为抵御倭寇,在此设立卫城,以作泉南屏障,称“永宁卫”。又因其地形,状如鳌鱼卧滩,又有“鳌城”之称。 清道光年间,永宁曾一度改称“永凝”。道光皇帝名“旻宁”,凡与“旻宁”二字有关的地名、人名、职官名均应避讳,故将永宁的“宁”字以其相近音改为“凝”字。 元、明、清,隶属晋江县二十都。民国初期,永宁隶属晋江县石狮区,1942年永宁改为镇,设镇公所。 1949年9月,永宁解放,建立镇人民政权,并先后为晋江县第九区、第十五区政府所在地。 1958年,永宁隶属于石狮人民公社。1961年,永宁从石狮公社分出,成立永宁人民公社。“0”期间,在“全国山河一片红”风潮的影响下,永宁曾一度改名“前哨公社”。1984年,取消公社建制,永宁改为镇。1988年9月,石狮市成立,永宁镇划归石狮市管辖。现辖永宁居及金埭、郭宅、沙堤、新沙堤、下宅、郭坑、后杆柄、院东、山边、西偏、塔石、西岑、前埔、洋厝、子英、沙美、外高、浯沙、梅林、港边。全镇常住人口4.5万人,外来人员1万余人,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台乡亲5万多人。 至2009年10月,辖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姑嫂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宁城隍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虎岫寺摩崖石刻、永宁卫石刻(镇海石等)、李子芳烈士故居、董云阁烈士故居、明代武探花陈有纲墓、慈航庙、“7.16蒙难纪念碑”、岑兜古盐场等。永宁还拥有名闻遐迩的闽南黄金海岸滨海风光,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等不同时期的民居建筑和保存完整的永宁古街。(施旭红) |
外高村 |
外高 又名高厝,亦称霁江。位于永宁南1.3公里,西与梅林、东与浯沙为邻。姓氏皆为高。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则称为“寨下”。可见,清朝初、中期此地的正式地名为“寨下”。顺治年间,清政府为控制深沪湾,以防范郑成功的征讨,曾在此设有东、西两寨,俗称“寨仔”,实为炮台。东寨设于西埔尾,民国初年毁没。另一处在之东南隅,至20世纪60年代虽已破损,但轮廓尚存。该寨全长19.7米,高3.16米,宽2.5米。寨墙有枪眼,寨内可置数炮。“寨下”即由此得名。外高又称“霁江”,则因“霁”与“寨”谐音衍变而来。 明朝,该地原系张氏聚居。明代中叶,高氏插居于此。后高氏人口蕃衍迅速,张氏反而日见稀微,最后剩下少数人丁,外徙他乡。从此,滨海之地成了高氏家园。而寨下也因寨仔的颓毁渐渐被人遗忘,倒是以高氏聚居地称之为“高厝”,更被群众普遍接受。后来,为拓展生计,村中部分人迁入永宁城内居住。为有所区别,则将城外之高厝称为“外高”。 (郑天应) |
浯沙村 |
浯沙 距永宁镇区南1公里,滨临大海。其东北与闽南黄金海岸渡假村毗邻,西与金埭接壤,南与外高相连。 浯沙原为邱氏所居。明代起,才有王、陈、蔡、何等姓相继迁入。地处沙滩,分为5个角落聚居,故称“五沙”。由于闽南方言“浯”与“五”谐音,后改称“浯沙”。 1956年,浯沙与金埭、外高合并为三芳大队,1980年,浯沙析出,自成浯沙大队,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讨小海。 (郑天应) |
山边村 |
位于永宁北隅,距镇区4.4公里。隔山西邻院东,西南与后杆柄接壤,东与锦尚港东、谢厝相接,北与港前交界。三面低山环抱,惟东面有一平地通往外界,其状若簸箕,曾有“簸箕穴”之称。村子依山建屋而居,故称“山边”。由于地处偏僻,山边曾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不适应村”。近几年,该村积极探索创建新农村的新途径,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泉州市宽裕型文明村”、“石狮市改旧建新精品村”等荣誉称号。 山边人口600多人,主要姓氏为吴、杨、邱。 (郑天应) |
下宅村 |
位于永宁镇区东北4公里。西北与后杆柄,南与郭坑、沙堤毗邻。村落四面环山,成盆地状。其东有将军山,南有鸡角(公鸡)山,北有卧牛山,西南有五虎山团团围住,村子就建在山下,故称“下宅”。由于地势低洼,每逢大雨,山水汹涌而下,村子受淹,水积成泽,故又称“霞泽”。 相传下宅原由5个角落组成,即居于中间的“下宅”(郭姓开居)、东侧的“东门口”(郭姓)、东北角的“厝上”(郭姓)、卧牛山下的“后宅”(陈姓)、以及村西的“花里墓”(花姓),故曾有“五下宅”之称。后来,先前居民大多迁离,各个角落也随之溶为一体。 现下宅有人口2374人,主要姓氏为王、陈、蔡三姓。据考:王氏乃于明初自晋-阳型厝迁入;陈氏先祖则是明初时在永宁卫任将军,后到此隐居;蔡氏乃后由晋江塔头迁入。 (郑天应) |
沙堤村 |
沙堤 位于永宁镇之东端,濒临大海,北与郭坑、西南与永宁毗邻。因地处沿海沙丘地带,长期经受潮水冲击,风沙卷扬,年久月深,终于积成一条天然白色堤岸而得名。古时,村旁枫树成林,又称“枫边”。因闽南语“枫边”与“桑边”谐音,故俗称“桑边”或“霜边”。沙堤海边,有一座观音山,三面环海。立于山上,放眼长堤,犹如一巨鲸卧于水中,是以又有“鲸江”之雅称。 北宋时期,即有蔡、李、黄、许等姓氏在此聚居。及至南宋嘉定年间,才有龚氏从晋江荆山村迁入,元初,董氏从晋-阳迁入,分别在两个角落进行开发,发展农业、渔业和海上运输。龚、董二姓,在沙堤历经800多年之蕃衍,至今蔚成大族。 元明时期,沙堤渔业发达、风光秀丽,且有名宦龚名安等居住于此,引来许多文人墨客。如马速忽、王翰、夏秦等名流,均在沙堤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明万历年间,东阁大学士李廷机访沙堤时,曾赋诗: 鲸江美景赛天台,澳如洞庭石似阶。 百只鱼舟梁上燕,采捕朝出暮归来。 |
院东村 |
位于永宁镇北隅,距镇区4.4公里,南与后杆柄接壤,东与山边隔山相邻。据传,宋元时期,该地开发之前,西边建有一规模宏大的寺院,名曰“西院”,后来全部倒塌。明朝洪武年间,吴氏先祖静斋公从晋江吴厝来此肇居,因地处该寺院遗址之东,故名“院东”。 院东人口996人,主要姓氏为吴氏。 (郑天应) |
子英村 |
原名“岑兜”,雅称“银江”。据传,李氏开基始祖李振仲乐善好施、恩泽广被,曾获上天赐银而得名。另有一说,谓乃因其先辈曾在此地经营银店之故。20世纪60年代,改名“子英”,缘自于纪念烈士李子芳。 清宣统二年(1910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李子芳出生在岑兜的一个华侨家庭,父母早逝。14岁时只身随乡亲前往菲律宾谋生。1927年初,在国内大革命热潮中毅然回国,参加革命。1933年4月,加入中国0。1934年,随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历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李子芳不幸被捕,囚禁于上饶集中营。他在狱中坚贞不屈,组织秘密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领导狱友与敌人斗争。1942年春夏之交,-军队溃退前夕,把李子芳与黄诚等同志秘密杀害。李子芳时年32岁。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写了一部电影文学剧本《上饶集中营》,描述在“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将士在狱中与-顽固派进行斗争的故事。影片中有一位以李子芳烈士为原型的主人公,名为“钱紫英”。在影片结尾,他与同志被-顽固派活埋。有关部门特地到岑兜村放映该影片,父老乡亲看完影片后,深受感动。当他们获悉钱紫英原型即为亲人之后,更是被强烈震撼。不久,银江小学等处即出现“纪念钱紫英烈士!”的标语,“钱紫英”也成为村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1958年高级农业合作社向人民公社过渡时,为了记念家乡烈士,双岑(其时岑兜与邻村西岑组成双岑)与沙美、前埔、洋厝、塔石、西偏等5个自然村联合组成一个点,即命名为“紫英点”。后为书写方便,故以“子英点”替代。20世纪60年代初,子英点撤消,岑兜也从双岑独立出来,命名为“子英大队”。20世纪80年代体制改革时,即称“子英”。 后经李子芳亲属提示与史学家考证,证实“钱紫英”的真实姓名为李子芳,曾有人提议应把“子英”改为“子芳”。可是,大多数人认为,既然大家已经习惯,约定俗成,就没必要改动。因此,“子英”沿袭至今。 (李天锡) |
洋厝村 |
又称洋山,位于永宁西北2.8公里的石永公路旁。东北与西偏、塔石毗邻,东南与沙美、子英相接,南与前埔相连。 明初,因杨氏在此聚族而居,曾称为“杨厝”。继之又有王、林、苏、傅等姓迁入。洋厝《银江四滨宗谱》记载:“清康熙年间,银江(岑兜)四滨心泉公长子景山公、次子兴山公迁居本里(洋厝)”。《洋山李氏修洋公派宗谱》记载,其开基祖恪斋公由南安迁居前埔,再由前埔迁居本里。一段时间之后,但见李氏人丁兴旺,其余则日见稀微,于是诸姓陆续搬迁他乡。杨厝变成李氏居所。 清朝中叶,李氏即有数百人渡洋往吕宋、台湾经商,并在福州等地及港边开设行郊,还在吕宋那牙市兴建李厝街。故一时成为二十都之首富。好些侨亲,事业有成之后,纷纷回乡建家立业。座座新居,鳞次栉比。其时,改为“洋厝”。 锦尚也有个杨厝,为了不致混淆,习惯将锦尚杨厝称为“顶杨厝”,永宁洋厝则称“下洋厝”。(李显扬) |
塔石村 |
位于永宁西部,距镇区2.9公里。其北依宝盖山,东与郭宅,西与西偏,西南与洋厝毗邻。 唐代,此地有陈、丁、蔡、林、黄、徐、周等姓氏聚居,从事农耕及开山采石。这里的石场,规模很大,石质坚硬洁白,遐迩闻名。村后有虎岫寺,建于唐贞观年间,乃泉南一带最早的一座道观,经历代修整扩建,庙貌焕然一新。原有历代崖刻46方,多毁于文革时期开山采石。现剩下少量,弥足珍贵,已列为石狮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宋绍兴年间兴建的关锁塔和虎岫寺“真圣石龛”,其所用石料皆出于此,故名为“塔石”。 塔石主要姓氏为李,系明清时期从岑兜迁入。后由于繁衍迅速,蔚为大族。(李显扬) |
梅林村 |
梅林 古时,村落南边有一小山坡,延绵至外高,长达二里,满山种植粿叶树(俗名臭梅树)。每逢臭梅树开花之时,南风拂来,香闻数里,故有“梅林”之称。 俗名“闽头”,意即村落位于闽南沿海之尽头,流传过程中,音调稍微变化,被称为“麻头”。 相传,南宋时期,泉州南外宗正司赵氏一支迁居于村中“井围”一带。赵氏家族奉“杨家大、二圣侯”(杨家将中的杨大郎、杨二郎)为保护神,遂在村中建造“圣侯宫”。后演变成为角落地名,如清代《梅林李氏范春派家谱》记载,李日向,卒于康熙庚辰年(1700年),葬于“本山圣侯宫西畔”。 因遭倭乱,梅林赵氏于万历年间迁往吕宋(菲律宾),后有一族移居日本。现村中保留“赵厝围”角落地名以及赵氏宗祠遗迹。1989年,旅日华侨赵先生曾来梅林谒祖寻根,捐资兴建“梅林赵氏纪念亭”。 明代永乐年间(1410—1416年),李建滨与五部尚书黄克缵先祖严斋公一同从佛堂澳(永宁新沙堤)迁居梅林。李建滨被奉为梅林李氏开基祖,派下分居角落如“东头”、“西尾”、“石磐顶”、“竹行”、“街路”等演变成为地名。村中其他角落地名也大多以聚居姓氏命名,如陈氏聚居角落,称为“陈埭边”;高氏聚居角落,称为“高厝围”等。 黄氏聚居地古称“下沙尾”即“西尾”。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黄克缵先后五次出任兵部(两任)、刑部、工部、吏部尚书,人称“黄五部”。位于梅林东头山的黄氏祖墓从此被称为“五部墓”,并演变成为地名。如清代《梅林李氏长房家谱》记载,李正忠,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拾葬于“本山五部墓前石磐墩西畔”。 梅林与港边交界处,建有一座“单桥”。早年系用石块垒成简易桥墩,上面只铺设一块木板而成,故称“单桥”,又称“丹桥”,俗名“钉桥”,其附近角落因此被称为“钉桥头”。相传,曾流传一副与“钉桥”有关的趣味桥联: 钉似是钉,垒石为钉; 桥本非桥,筑版成桥。 梅林三面临海,滨海风光秀丽,站立五虎山上眺望,梅林地形如同半月,海潮涨落之时,有“半月沉江”之美景。明清时期,“半月沉江”被列为“永宁十八景”之一。 明代佚名《半月沉江》诗: 梅林桂魄两朦胧,钓罢归来月正中。 疑是嫦娥厌拘束,半腾沧海半腾空。 清代佚名《半月沉江》诗: 梅林地势入长川,如月半沉深水渊。 自古姮娥钩覆盖,而今忽落海澜边。(李国宏) |
港边村 |
港边 北与永宁相邻,南与梅林隔水相望。由于深沪湾海水环绕梅林半岛,而村落建于梅林港之澳边,故称“港边”。古时,港道可直达永宁卫城之南门。涨潮为海,退潮为江,故又称为“鳌江”。 宋元时,主要姓氏姜、苏、林、何、蔡。明朝,倭寇扰乱沿海,诸姓纷纷移居泉州城区、石狮、大埔等地。明末清初,佘、李、陈三姓先后来此定居,从事航运、经商以及开发浔美盐场。现主要姓氏有李、佘、陈、张,以及蔡黄等14个姓氏。 抗战初期我国北方屡遭日寇侵掠。同时,日机敌舰对南方城市严加-。而偏于一隅的梅林港却藉其地利,开展繁忙的商贸活动。港边一带,商行茂盛,栈房拥挤,到处堆满货物。1940年7月16日,日寇登陆永宁,制造惨绝人寰的“7·16”惨案。敌人烧尽港口所有商船及渔船,并将新街仔20多间栈房连同露天仓库烧掠一空。还有旧街仔10多间商店及杉行在海滩上的数百支杉木也全被烧毁。 (李显扬)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