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晋江市 >> 西园街道 >> 官前社区

官前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官前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官前社区简介

  官前社区座落罗裳山西面,南迎世界摩尼教遗址--草庵寺的华表山,西临沈海高速路,晋江出口处,沈海高速路连接线(晋光路)穿村而过。
   社区总户数1180户,人口4268人,公元2003年11月由磁灶镇官前村改制为官前社区。现隶属西园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官前社区由吕、柯两自然村组成,分为8个居民小组,面积约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900亩,山地面积约1200亩。
   社区经济收入在改革开放前主要产业为编竹器制品、小手工业及种植业。改革开放后,主要产业为钢结构厂房建筑业等第三产业。社会总产值约4.5亿元,人均收入约1万元。1998年被晋江市验收为宽裕型小康村。2000年评为晋江市文明村(居)。
   社区居委会下设警务室,治安巡逻队10人,社区配有1所小学,学生数约500人,教师22人。社区卫生所3间,卫生从业人员6人,保洁队12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2003 362000 -- 查看 官前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官前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官前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赖厝社区

  晋江市西园街道赖厝社区位于西园街道中心地区,为西园街道办事处驻地。全区由16个社区居民小组组成。总人口4251人,其中党员 90余人。双龙路、岭赖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改革开放后,赖厝社区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建设不断发展,社区形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赖厝社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更新观念,依靠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用新思路指导新行动,努力发展,全面、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赖厝社区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农业生产先进村”、“村财收入新超100万元先进村”、“晋江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官前社区

  官前社区座落罗裳山西面,南迎世界摩尼教遗址--草庵寺的华表山,西临沈海高速路,晋江出口处,沈海高速路连接线(晋光路)穿村而过。    社区总户数1180户,人口4268人,公元2003年11月由磁灶镇官前村改制为官前社区。现隶属西园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官前社区由吕、柯两自然村组成,分为8个居民小组,面积约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900亩,山地面积约1200亩。    社区经济收入在改革开放前主要产业为编竹器制品、小手工业及种植业。改革开放后,主要产业为钢结构厂房建筑业等第三产业。社会总产值约4.5亿元,人均收入约1万元。1998年被晋江市验收为宽裕型小康村。2000年评为晋江市文明村(居)。    社区居委会下设警务室,治安巡逻队10人,社区配有1所小学,学生数约500人,教师22人。社区卫生所3间,卫生从业人员6人,保洁队12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砌田社区

  砌田社区隶属晋江市西园街道,位于沈海高速公路晋江出口处,罗裳山南面,是西园街道政治、教育、文化、经济、贸易、交通中心。   社区有1240户4780人,由张厝、何厝、吴厝、后边四个自然村组成,居住面积4.0平方公里,分为10个居民小组,居民代表55名。社区拥有完善的医疗、卫生、治安,基础设施齐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居住环境。社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再生造纸、汽配加工、印刷为主。社区先后被评为“品牌社区”“征兵先进单位”等。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后间社区

  晋江市西园街道后间社区位于晋江市西北部,双龙路旁。相邻苏塘、赖厝社区。本社区原属于青阳公社烧厝大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独立行政村,2003年,从青阳镇划归西园街道管辖,2006年村改社区,更名为后间社区。    我社区现有常驻居民1024人,外来人口近250人,占地面积350亩,分为4个居民小组。以赖姓为主要姓氏。辖区内有企业十余家。多数以制鞋及小工作坊为主.另有良田数十亩,道路硬化,村容整洁,绿化等配套设施完善。    近年来, 社区曾多次荣获“市平安家庭先进社区”“市一流计生协会” "市综治先进单位" "市文明社区"“市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2008年社区兴建九层办公大楼,2011年,社区普及自来水工程,并且为全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各项养老保险。现今,在市委市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引下,社区两委班子正带领全社区正朝着新的发展方向大步向前。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车厝社区

  车厝社区系晋江市西园街道最大行政社区,是一个侨乡自然村,侨居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侨   胞3500多人,社区居民大部分是汉族,回族人口400多人,按姓氏分有四大姓,即王、杨、郭、陈,以王姓居多,达5000多人,分   6个自然村瞎10个居民小组,原有耕地面积3000亩。社区位于晋江市西北部,东连霞浯社区,南与赖厝、苏塘、-接壤,北与泉   州汽车基地为邻,西临下灶,以北山为界,是地道丘陵地。社区交通四通八达,深海高速擦边而过,泉三高速及其辅道,磁青公路   穿越其中,距市区双龙路只有1公里,距高速公路晋江出入口2公里,距晋江机场只有8公里,环村水泥路上每日都有数十架次通往   晋江市区的6路、19路和通往泉州的204路公共汽车。社区的地理位置正在日益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地名由来】明初,车厝有“九王十一郭”传说,即车厝本来车姓居多,有百余人,而王姓九人,郭姓十一人,故名车厝,后来   不知何故,王姓渐渐取代了车姓,成为车厝第一大姓,而车姓也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上世纪四十年代尚有车姓祖厝的遗迹,同时   一位姓车的马来西亚华侨道出他的祖籍是晋江车厝。如今车厝已不姓车。   【历史沿革与人文】明清时,车厝隶属泉州府南门外三十一都。民国时隶属晋江碧山镇。解放后,短暂时间隶属池店区等。较长   的时间隶属磁灶公社(镇),2003年划归晋江市西园街道管辖属市区。车厝王氏始祖国和公,原籍南安象运,元末擎基车厝,育有   五子衍繁700年,人丁数万,部份嗣裔侨居东南亚各国及台湾、香港、澳门、加拿大,部份嗣裔则分居漳州、南安、林边、惠安洋   坑及本县的大山后三村、小山后、旧铺、下伍堡、西垵等地。国和擎基车厝以垂钓为业,在共和时为书香门第,科举联蝉,父子三   进士。其嗣裔明清两朝文人济济,高中“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兄弟武举”、“武举”。清光绪年间钦赐王门谢氏蔼娘   《天朝贞烈》,泉州知府赐本族王孙沣牌匾《实心为善》(此匾毁于文革年间)。泉州南门外著名的侨商,实业家,慈善家王起教   于“十三省大道”边兴建三座雨亭(每座面积50平方米左右)供外人避雨,并于车厝雨亭“奉茶”为外人解渴。他所建住宅《王起   教故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与景点】明清时,一条号称十三省大道横穿车厝西部,且形成一个小集市(后市),一座雨亭,几件小店铺,一座小桥,   人来人往有点生气。古代,这里是交通要道,民国时古大道和古市渐渐荒废,但古大道模型依稀可见,。距古道50米处有口水井,   传说曾为路过此地一皇帝解渴,故称“皇帝井”。从“皇帝井”往西仰望,山上有块人头石,从后市往南500米是龟山,山上有石   龟一只,人头石和石龟高大无比,形象逼真,世上无双,石龟原是军事基地的标记,遗憾的是已被破坏,否则是个很好的旅游景   点。龟山上有座《铺前公》,庙内神龛山有块铭刻的“都祀坊”碑石,庙旁有块清同治年间修庙碑石。传说小庙是奉祀明朝一位为   国捐躯的将军。此庙二十多年前维修过,若能按原样修复如旧,定是一处县级文物。这里的居民,虽有回族,但已汉化了,都信奉   佛教与道教。除《铺前公》外,这里还有《真君庙》、二座《境主宫》、二座《仙姑娘娘宫》、《关帝宫》、《道苑寺》等。庙会   时,热闹非凡,保留着闽南文化特色,其中不乏有各姓氏“祖厝”数十座,有古香古色的路门数个,还有些民间传说古居庙宇,风   水地域古大墓(旧村落变迁等史迹有待考证)。   【气候与物产经济】车厝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8-20℃,降雨量约1200毫米,水源充沛,四季如春。主要农作物有   地瓜、水稻、蔬菜、果树、杂粮等。社区有15个企业,主要生产陶瓷、机械配件、鞋类、涂料、卫生巾材料,民间手工业有鉴纸   业。社会总产值3亿元,企业总产值1亿元,村民人年均收入5000多元。改革开放前,全村没有一部私人小轿车,改革开放后,车   厝的经济发展迅速,全村现有各种汽车近200多部,摩托车家家户户都有,电脑、液晶电视、电冰箱、手机走进家庭是平常事。   【社区中枢分布】以桥头社区办公大楼为中心,前有车厝综合市场,后又车厝学校、幼儿园、教师宿舍楼,附近有新建的古建筑   祠堂,有刚建好的车厝文化活动中心、灯光球场、戏台、桥头商品街集经济政治文化于一体。   【教育设施】教育事业亦趋规模,车厝社区集华侨、企业、社会贤达资金300余万元建学校、幼儿园、教师宿舍楼。学校校董会设   立“慈善资金会“设立奖学机制,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2000元。教学楼有五层,内置教学电脑30余台,有图书阅览室、乒乓   球室、沙坑、跳高、跳远、单双杠等问题活动,设施齐全师资雄厚,幼儿园设立全托机制。   【村容村貌】社区设有保健医疗站2个,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分布各片区的健身活动中心4处,灯光球场4处,建多个 冲水化厕   所,垃圾有专车收集,村容村貌整洁卫生,参合医保率达95%,老人乘车可用老人证,全村路面水泥化,两侧绿化带花草郁郁葱   葱,另是一道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改革开放30年来,车厝桥头街、磁青路(车厝社区段)两侧商店超市密布,人来人往生意兴隆,社区高楼拔地而起,或立于池   畔,或筑在小溪两岸,池水碧波粼粼。半山腰厂房整齐有序,茂林荫映,满载货物车辆进进出出,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车厝社区   人杰地灵,山清水秀,车厝人以人为本,坚决执行党的十六、-的指引方向,群策群力,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以崭新的姿   态努力构建小康和谐的新车厝。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苏塘社区

  古时苏氏最早开基于此,因村中有一塘,故名“苏塘”,元时属晋江三十一都,前属“烧厝”行政村,以赖氏为单一姓,人口1515人,户数450户,党员30人,4个村民小组,低保10户,大约耕地面积110亩,设有健身路径3条,灯光球场2个,文化活动中中心一座,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村有苏塘幼儿园一所。2003年晋江市市区扩大,将原来苏塘所属的青阳镇分为三个街道办事处,苏塘社区属西园街道办事处,由此苏塘村正式改为苏塘社区。    苏塘社区位于晋江市西大门,地处在沈海高速晋江出口处,交通便利,经济比较落后。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屿头社区

  一、[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屿头社区系晋江市西园街道的一个行政社区,位于晋江市区西部,离市中心4公里,福厦高速公路、双龙公路从辖区横穿而过,东与王厝社区接壤,西与赖厝、下浯两个社区交界,南靠八仙山自然生态景观,北依九十九溪沿江洋农业生产基地,距街道办事处1.5公里。 二、[村落与居民];社区面积2.5平方公里,全社区人口达3000多人、870户,辖2个自然村、8个居民小组,办一所完小小学。   三、[社区风貌];1997年青阳镇评为先进党支部、1999年被晋江市评为五个好党支部、2004年被晋江市评为2003-2004年度“文明村(居)”、2004年被西园街道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四、[历史人文];屿头(仕头)古称钱屿村,原为泉州府南门外三十一都,晋江撤县建市后属青阳镇,2003年撤镇建立西园街道办事处。洪氏先祖由敦煌播迁河南光州固始后又南迁。钱屿、洪氏开基祖十八郎元卿公系北宋名臣洪皓之后,因避兵乱于南宋年间徒步入闽至钱屿肇基拓业,为钱屿洪氏一世祖,繁衍生息至今已历760多年,传二十四世历来科第蝉联英才辈出,杰出人物有:七世洪富(1488—1560)明嘉靖进士,官至四川布政;是一代清官,墓地现存已重修,被晋江市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处观瞻之地。九世洪澄源明万历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明万历武进士洪际元、洪先春、明崇祯年武进士洪忠升官至福建军务提督等。   五、[建筑景观];屿头社区现存有明、清代古民居建筑40多座,其中七世洪富所建三座古大厝建筑,现今后裔正在按明代旧貌风格重建。洪氏家庙(祠堂)明嘉靖年间由洪富公建造,历代均有破损修建,最后在1988年洪氏乡亲按原址原貌重建,二落五开间、三天井、三通大门,雄伟肃穆壮观、富丽堂皇,还有慈济宫二落三开间一天井、皇宫式四例水古建筑,雕梁画栋,光彩夺目。   六、[物产经济];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耕地承包专业大户规模经营。居民兴办企业和第三产业,有建材厂、卫生用品产业、彩印、日用品、鞋业、锻工、机配、传统金纸手工业、饲养业及种植业等,已基本成为特色的经济产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小桥社区

  小桥自然村始建于宋代年间,由泉州府南门外,直通十三省的古大道由我社区而过,古称泉州南门外32都。晋江支流九十九溪环村而过,溪上建有一古石拱桥名曰小桥,小桥自然村因此得名,此桥与九十九溪原有古石拱桥相映,桥上建有一观音寺名曰“紫莲寺”;辖区另一自然村位于古道旁,村口碑牌林立,历史悠久,故称道碑厝,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两个自然村同归于一个行政村管辖,既如今的小桥社区。    小桥社区辖区内拥有多处名胜古迹,有号称百米的九十九间古居民;具有军事标志的“相公石”;以古墓为山的“史国老”;以及现存300多年之久的古石牌;有泉州世遗之称的南音清唱组织“龙桥阁”;培养了许多青年名唱、其中还有不少人代表我社区参赛,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霞浯社区

  霞浯系属晋江市西园街道第二大行政社区,位于晋江市西北中部,东与屿头、王厝社区接壤,西与磁灶镇下灶、岭畔、苏垵村交界,南和街道办事处、赖厝社区衔接,北临泉州经济开发区,与池店镇潘湖、营边村毗邻。东边沈海、西侧泉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依双龙公路,西邻泉州“附速”,北面有“七里沿江五里洋”之俗称的农田,西北角有刚开发的泉州特种“汽车制造基地”,还有九十九溪川流不息的自然景观。【地名由来】南宋年间即丙寅年,霞浯肇基祖(生于1266年)伯厚公以宋末护驾大勋禄曹参军,封都牧候。史传九世人丁不满百,十三世千有余。明末崇祯年间,三百多年前(即十三世)我里有名宦吴震交(号吴溪)考中进士,掌四部膺左侍郎,兼任扬州知府,当政时排拆村中诸姓,拓展地域。在村之东头立植树碑,正是力倡环保的史证,其碑现为晋江市文物保护。现村中著名文物首推“半马蹄”琵琶,仍张瑞图亲笔题写,还有进士府第古建筑。【历史沿革与人文】霞浯在明清年间隶属泉州南门外三十一都,民国33年(1944年)属碧山乡、霞岭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乡霞岭乡,1959年属磁灶公社霞浯大队,1961年属青阳公社霞浯大队,1985年改属青阳镇霞浯村委会,2003年改属西园街道霞浯社区。霞浯社区公安户数为1405户,人口5580人。旅居海外侨亲约达3000人,外来人口1300人,姓氏以吴姓为主,还有黄、谢、高、李等诸姓。全社区分为五大片区19个居民小组。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王厝社区

  晋江市西园街道王厝社区概貌【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王厝社区系晋江市西园街道的一个较大行政社区,位于晋江市北部,在金鸡溪支流九十九溪中下游,东与梅岭街道接壤,距街道所在地2.5公里,西与屿头社区交界至西园街道办事处2公里,北连池店至镇所在地4公里,南邻梅岭街道距晋江市行政中心6公里。【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1.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3800多人,975户,辖2个自然村,13个居民小组。【历史人文】梅屿洪氏先祖十四朝奉公,奋迹河南光州固始县,于唐光启年间随王审知入闽,择居英林,传至八世四十八郎公重归固始,其后裔圆道公淡泊名利,性乐山水,从河南花封弃官入闽,后携子贵生定居梅屿,为梅屿洪氏一脉始祖。传承至今,已有700多年。王厝村曾人才倍出,有三世崖谷公,笃厚敦勤,创造了飞银入室的传奇;四世柏斋公克正,与宗弟绍文于大明永乐丁酉年冬,筑沿江斗门以防岁旱,浚九十九溪以通水源,泽被后世,造福一方;八世洪开梅陵公精研经纶,学富五车,明世宗敕封为京国师牧;十四世世本公敏而好学,清康熙乙未科会试(二甲)第四十四名,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历任江西贵溪县及海南琼崖正堂。【物产经济】王厝村主产汽车配件及与之配套的彩印、纸箱等,已基本形成独具晋江特色的经济产业。   晋江市西园街道王厝社区 负责人电话 85683501 手机 85071234 邮编 362200 网络门牌号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官前社区特产大全




官前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