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林社区地处灵源南面,地理位置较高,是一个丘陵地带,东临永和,北面与灵源林格交界。全社区被征地前土地面积110多亩,现有人口1146人,360户小布林社区位于安海镇北部边境,黑、红麒麟之麓。宋为开建乡仁孝里管辖,元、明、清属五都。 相传北宋仁宗朝时,泉州城内有二位姓傅的贡生因怀才不遇,隐居于此,耕读有娱。大个子居西南,称“大傅林”,小个子居东北,称“小傅林”。从元以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兴发,傅姓举族迁入泉州谋事。随后,王、谢等姓相继入居,村名沿旧,只将“傅”字改为“布”字,以示区别。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2006 | 362000 | -- | 查看 小布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小浯塘社区 |
小浯塘社区位于灵源街道办事处东南方向,背靠社马路,泉州环城高速穿越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落面积约1.8平方公里,人口约1480多人,外来人口将近2000多人.全社区由吴氏,蔡氏,李氏三个自然村组成,分为八个居民小组,党员32名,28家企业家庭作坊.其中规模企业3家.人均收入5000多元. 社区基础配套设施逐渐完善。社区两个文明建设逐步完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社区经济蒸蒸日上。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林格社区 |
林格社区位于灵源街道中心点,东与英塘社区接壤,西临五里工业园区交界,南临小布林社区所在地1公里,北连五里工业园区。原村地面积1.2平方公里,今已被开发村外四周土地,只剩下村落面积,仅有一个自然村,9个居民小组,400余户,1600余人。元时属晋江县五都,为杨氏单一姓所居,其后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地名含义]古地名为麓谷。因灵石古大道要穿过茂密的树林,为丛林所隔,而“隔”与“格”谐音,故名“林格” [历史沿革]明,清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紫华乡;1959年属罗山公社大浯塘大队;1961年属罗山公社英塘大队;1982年析出自成大队;2003年由罗山镇析出灵源街道办事处,2004年12月村改居。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域内菜市场一个;摊位市场有200多间店面;设有小学一所,即林格小学,有水泥篮球场一个;有一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内设农家书屋,老人活动中心,老人学校,文体活动中心及健身路径。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英塘社区 |
灵源街道英塘社区地处晋江经济开发区,东临永和镇,面积2.5平方公里,共有18个居民小组,842户,3217人。外来人口167人。 英塘社区原名大浯塘。因旧时此地有一大池塘,名浯塘。又因该村六桂堂(翁、江、洪、龚、方汪6个姓)以英为号,加之域内的英井甚为知名,故取“英”与“塘”为社区名。住居点地名蔡厝:蔡姓聚居地。人工建筑地名翁氏祠堂:本社区大姓翁氏祠堂所在地。蔡氏祠堂:蔡姓祠堂所在地。吴将军衙:清将军吴英故居所在地。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张前社区 |
张前社区系晋江市灵源街道区域内的行政社区之一,位于晋江市中南部地带,东与灵源街道英塘社区、西与灵源街道林口社区相接壤,北与灵源街道小浯塘社区衔接,南临晋江市开发区。西距泉安公路一公里,北距离佘马路1.5公里,东南为开发区北路,北距离晋江市中心8公里,南距安海镇镇区8公里,东距石狮市7公里,属南亚热带,稻田300多亩,旱地800多亩,埔地200多亩,四级常绿。 【地名含义】 张前古名“林内”,据传,树林满片,村南北小溪相融合,北小溪上游华表山,南溪上游石刀山,下游梧安溪,谐音而得名,因其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明代邻里美誉林内为张前村。 【历史沿革与人文】 张前社区历来隶属泉州府晋江,宋元时辖于开建乡养能里,明清该乡及里,四十三都,张前属第五都。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康乡,1949年共和国成立建政时,隶属于晋江可幕第十一区“紫华乡”,1956年属西梧区,1958年属晋江县罗山公社英塘大队张前村,1984年改为罗山乡张前村委会,1992年改为晋江市罗山镇张前村委会,2003年11月改为晋江市灵源街道张前社区居委会。 【村落与居民】张前社区区域面积1.6平方公里,居住621户,人口2321人,旅海外、港、澳、台侨数千人。张前社区以姓何居民为主,还有姓周、杨诸姓100多人口,分成三角落,十四个居民小组。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林口社区 |
晋江市灵源街道林口社区原为晋江市罗山镇林口村于2003年撤村改为社区,位于灵源街道的北面,也是街道的所在地,泉安公路贯穿而过,共有常住人口5300多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背靠灵源山脉华表山,华表山上有紫竹寺、圆觉寺、紫林寺,辖区有小型水库一座,内有华宇网布有限公司、亿旺食品有限公司、华佳食品有限公司、紫竹油墨、恒利达油墨、林口花生食品厂、永信婚纱、华盛运输公司、鸿林货运有限公司、紫华服饰有限公司等中小型企业20多家。社区内有紫华中学一所、华林小学一所,共有学生1000多人,具备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小布林社区 |
小布林社区地处灵源南面,地理位置较高,是一个丘陵地带,东临永和,北面与灵源林格交界。全社区被征地前土地面积110多亩,现有人口1146人,360户小布林社区位于安海镇北部边境,黑、红麒麟之麓。宋为开建乡仁孝里管辖,元、明、清属五都。 相传北宋仁宗朝时,泉州城内有二位姓傅的贡生因怀才不遇,隐居于此,耕读有娱。大个子居西南,称“大傅林”,小个子居东北,称“小傅林”。从元以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兴发,傅姓举族迁入泉州谋事。随后,王、谢等姓相继入居,村名沿旧,只将“傅”字改为“布”字,以示区别。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大布林社区 |
大布林社区位于灵源辖区,坐落于灵源黑麒麟山脚,社区总面积70万平方米,现有居民256户,人口1062人。近几年,社区在市、区、街道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共建单位的密切配合,努力开拓创建工作新局面,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区环境也有了重大改观。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大山后社区 |
大山后社区是晋江市灵源街道第三大社区,位于晋江市中部,东与永和镇菌边村、垵内村、上宅村接壤,西与灵源街道灵水社区、大布林社区交界,南与安海镇的社坛村、田坑村、后林村衔接,北与灵源街道的小布林社区、英塘社区、林格社区毗邻。大山后社区原属安海镇管辖,因全村的土地4384亩全部被五里工业园区征用,于2004年划归灵源街道管辖,现区间水泥路四通八达,西接泉安公路,东接社马快速通道,南通大深公路。 《地名含义》:据传,有一大仙挑土把畚箕底的粘土倒至于此,即变成红麒麟山、乌麒麟山(两山都定为军事要地),同时地处晋江市的第二高峰丘陵地带,故称顶山后,因历史沿革,人丁兴旺,村城扩大,后称大山后。 《历史沿革及人文》:大山后行政区原辖小布林、大布林三个自然村,隶属于泉州府晋江县。明清时期政乡及里时为泉州府南门外十二都,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可幕区双林乡。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划归晋江县安海乡管辖,1958年隶属安海公社大山后大队,至1997年划分为三个行政村,定为大山后村民委员会。于2004年因土地全部被五里科技工业园区开发征用,划归晋江市灵源街道管辖,从农村村民变为城镇居民,成立大山后社区居民委员会。 《村落与居民》:全社区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居住1000多户,人口约3800人,党员82人,旅海外、港、澳、台侨亲约1000人。大山后以开闽王为姓,没有别姓。分为九个居民小组,历代以农为生,至2004年转为社区居民。五里工业园区于2004年至2006年底一次性征完社区土地,但市政府无回拨土地给社区,社区40岁以上无文化无技能的居民很多都失业在家,生活比较困难。社区现在每月为60周岁以上的居民分发生活用品(米、油、米粉等)。社区现已成立晋江市大山后社区旧区改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有中小企业近20家,从事第二、三产业。五里开发区现已进驻金保利、利郎、冠达星、361度等十多家大型企业,呈现出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 《村容村貌》:目前全村实行路面水泥化、公厕冲水化、筹建自来水工程。最近重修古建筑(王氏宗祠)“龙兴堂”,各房份的“公妈厅”、“福寿堂”、老人会址,兴建灯光球场、公共剧台、居委会办公大楼,整个旧村改造正在运作中,集政治、文化、经济于一体。上百幢高楼大厦屹立在红麒麟的北坡,彼起此落,十多家大型企业群直立于红麒麟山的东侧平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新社区画卷。社区教育事业更趋规范,大山后小学近年投入近百万元资金,有四层教学楼3000多平方米,兼办幼儿园一所三班,教师宿舍楼,厨房等正筹建中,是师资配备比较宏厚的优秀完小。 《气候与物产经济》:大山后社区地处晋江市中部,年平均气温18—22度,降雨量1000—1200毫米,同属闽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社区近20家企业,主要生产食品、纸箱、造塑等,居民年均收入6450元。社区两委会成员团结一致,坚决执行党的-、十七的方针政策,身体力行,结合实际,认真规划,兢兢业业,努力抓好旧区改造,建设小康社区、和谐社区,引导企业和社区各行业抵御金融风波的影响,争取建设更加美好和小康的城镇化新社区。 《交通运输》:在改革开放前,大山后社区没有一部小车,连自行车都极少,四面交通闭塞。素有“风来阳光灿烂,雨来四水流散”的写照,有赤土埔的著称。改革开放以来,社区的经济发展迅速,现全社区有各种汽车100多辆,尤以小轿车居多,摩托车数百部。现在有多路班车往返工业园区于环社区路上,给居民出行带来安全便利。 《纪念地、风景名胜古迹》:社区的古建史迹有重修的王氏宗祠两座、福寿堂一座、天马寺一座、吴真人庙一座、三王府宫两座,还有红麒麟休闲风景区,进士府等亟待筹资维修。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曾林社区 |
曾林社区隶属于晋江市灵源街道,位于灵源街道偏西方向,泉安公路西侧,东南靠灵水,西临内坑、宫前,北毗林口,座落于灵源山东北麓。 [辖区与居民]曾林社区辖区面积2.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15户801人,海外人口300多人,住有吴、李、庄、林、丁、谢等姓氏,有林山地1500多亩,居民以工商业为主,辖区内有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晋江市福鑫制鞋制衣机械有限公司、晋江市鸿艺丝印有限公司等企业,2005年授予泉州市级“宽裕型文明村”。 [历史人文]曾林,宋为开建乡仁孝里管辖,元、明、清属五都,灵涛街道成立前属安海镇,东汉时为畲、汉聚居地,四周皆橧树,故村以“橧林”取称。唐宋时,住民有蓝、钟、雷、林、曾等姓。宋未,曾氏为村之望族,故去“木”为“曾”而曰“曾林”。元初蒲寿庚为清除旧宋反对派而进行大规模清乡,曾民则相续外迁,后住民中曾有钱、洪、杨等姓。明代中期,灵水吴氏入居成为村之大族,与前乡、后乡并称为“灵水三乡”,清之前村名儒林。 [现代名人]吴(蔡)清楚:宏昇电子(国际)有限公司、深圳天时达移动通讯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瑞林:广东侨兴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吴天转:香港新科(集团)、深圳华东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灵水社区 |
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社区是灵源街道最大社区,是晋江市著名侨乡之一,位于灵源街道西南部,东面系省级经济开发区,西面是3A旅游景区“灵源山”,南面与安海辖区“三益钢铁公司厂区”接壤,北面是晋江经济开发区“三力机车厂区”,距晋江市行政中心五公里,安海镇六公里,石狮市九公里,泉安公路从社区中穿过,公路四通八达,集工、商贸于一体的繁华地带,又是晋江市山水休闲的好去处,登上山峰,远望海上金门诸岛,近览晋江、石狮全景。 【地名含义】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4年)御史吴中复、吴中纯兄弟隐居于灵源山颠,灵源山溪涧之山水绕村而流过而得名:灵水。【历史沿革与人文】灵水始祖懒翁公,自河南光州府固始县入闽寄迹南台兴化府塘下,再徙泉州晋江龟湖象畔加埭,其地“七星山”,旧传为“莲叶出水”卜居焉此吴氏祖也,传至始祖,懒翁慕灵源山水之胜,复自象畔徙灵水乡,衍传至今廿四世。(根据灵水族谱载)明朝三朝御史:吴从宪拜誌。明朝吴从宪,官任大中大夫,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江西道监察御史。明朝:吴淳夫,官任工部尚书、太子太傅。明朝:吴希澄官任(正德丙子年)任广东长乐县知县。以上根据灵水族谱载并有匾额于宗祠。 【村落与居民】灵水社区面积5.61平方公里,总户数1558户,人口5759人,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达6000多人,分布印尼、菲律宾、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全社区包括四个自然村:前乡、后乡、田厝、桥内村。其中姓氏有吴、蔡、张、郑、谢,以吴姓为大姓,吴姓占全社区的90%以上,下属有15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大部分由晋江经济开发区征用,现有山林果地3500多亩。灵源山中有千年古刹-灵源禅寺,现为三A休闲旅游区,村落有宗宗祠、古庙、古井、街巷等古迹。【村容、村貌】居委会办公大楼五层,灵水医院共三层,占地7000平方米,灵水中学、灵水中心小学、灵水中心幼儿园均是达标单位,全社区文化教育气氛十分浓厚。市场综合大楼八层,泉安公路两侧商贸店面100多间。金融系统有农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三家。私人高楼大厦林立,山明水秀,景色为画。社区现已建造标准化公厕二座,垃圾箱、桶数百个,组织环卫队伍,负责村间水泥路及公共场所的日常卫生。全社区电视实现数码化,现在各家各户都可吃上放心自来水。 【气候与经济】灵水社区地处福建中南部,偏属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在18-21摄氏度,灵水地处灵源山脉一带,一般年降雨量1200至1500毫米。现有山林果地3500多亩,其中龙眼等果树有300多亩,森林以松柏为主。社区现有三资企业三家、私营公司35家、特种行业32家,行业涉及食品、养殖、服装、织造、机电、铸造、机械,其中以机械类为主,年总产值1.8亿。 【交通运输】机动车辆:货运车(包括大、中、小型)共85辆、小轿车320辆、摩托车达2000部,泉安公路从社区穿过,社区基本上都铺上水泥路,交通便捷。【名胜古迹】寺庙:千年古刹灵源禅寺、金菊宫(明)、上帝宫(明灵山古地)、三王府(明)、泰伯庙。宗祠:吴氏家庙、斯房小宗、敦房小宗、下厝小宗、坡顶小宗、华埕小宗、曾林份小宗、蔡氏宗祠祖厝数十座。灵源山:有石镜道人之塔、望江亭、步云关、师姑井、七星墩、公婆崎、灵湖天,还有千年古寺的古遗址:千年大樟树、千年海底树。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