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晋江市 >> 安海镇 >> 坑边村

坑边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坑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坑边村简介

  泉州晋江安海镇坑边村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石狮至东石公路南侧,东南与永和乡、东石镇交界,西连瑶前,北接坝头。辖坑边、瑶后2个自然村,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下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863人,417户,交通四通八达,西畔庄坑公路,直通安海,西及北畔有石东公路,可至东石石狮。东南西面有7米宽的环村水泥路,可至英林、金井,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村间兴建了纵横交错的水泥路。楼房矗立,鳞次栉比,一到夜间,公路两侧灯火辉煌,更把村点缀得更加辉煌灿烂。坑边村,北宋初名青石,至南宋末改称今名。南宋绍兴八年(1138),安海桐林首富黄护与僧智渊倡造五里桥。筹建斯时,黄护令从侄黄坑抵安海东取石料,行至青石山,见该地山川锦秀,地理风水特佳,不忍挖山采石。黄坑晚年临终前忆及此事,即唤其孙黄边近前面喻曰:“余为造桥,献毕生之绵力,今生未能了却卜居青石之愿,……”言毕而寝。未几,至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黄边挈家人自桐林入青石,筑室而居,繁衍后代,至清初及民国又分衍瑶后村以及台湾、菲律宾、星马等地。尔后,黄边后裔为纪念先贤慧眼择佳地,故将“青石”改为“坑边”。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2101 362000 -- 查看 坑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坑边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坑边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鸿塔社区

  鸿塔社区位于晋江安海镇西侧,西至西安村,北至复兴社区,东至海东社区,南至安平开发区。明、清属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亲民乡鸿塔保,建国后,1950年称南街;1956年属安海镇鸿塔街居委会;1961年划属安海公社;1965年属安海镇;1970年属安海公社红旗街,1981年属安海镇恢复鸿塔居委会。域内有朝天巷、鸿志崎、关帝宫、草埔仔、糖房埕、广全巷、露竹巷、施厝巷、石狮巷、五房崎、露阳巷、通天巷、杉行口、兴安路、桥尾、鸿江屯、鸿江西路、甘蔗巷、中山南路、鸿塔小区、江滨花苑。具有文化古镇的相关特征,富含古韵,曾获得晋江市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安海镇先进基层党组织。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东鲤社区

  东鲤社区居委会简介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 东鲤社区地处安海镇镇区中心,东靠镇政府,西连星塔村,北临庵前村,地理位置优越。    [ 村落与居民 ] 社区所辖面积1.5平方公里、社区现有750 户,共有人口2348 人,下辖9个居民小组。   [ 社区风貌 ] 东鲤社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所有工作者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自创建以来先后被上级评为“福建省老人协会模范村居”、“泉州市文明村居”等30多个荣誉称号。   [ 历史人文 ] 东鲤社区是1990年安海镇政府开发鲤鱼坟山为居民住宅区,建成后,因鲤鱼坟山处在安海旧镇区东郊,地名遂定为“东鲤”,经过整合而形成新型社区,在历史文化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坚持以-“-”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省委提出“四个紧贴”要求,立足社情,以开展“道德新风、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环保、涉台”七进社区为着力点,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文明社区活动,逐步形成规范有序、服务日臻完善、治安秩序良好、环境整洁优美、道德风尚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喜人气象,进一步增进了社区居民的舒适感、方便感和参与感,使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996年社区成立以来渐成为安海镇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镇政府、派出所、地税、国税等职能部门以及镇级各银行总部和大型商场等均坐落在社区辖区内。   [ 建筑景观 ] 东鲤社区是安海镇第一个稍具规划的居民居住小区,现小区内有小学、中学各一所,有公园一处,安海镇各大商场及娱乐中心、写字楼等大部分均座落于东鲤辖区内!。   [ 物产经济 ] 社区是个新型的小区,现代化产业比较少,目前社区正在着力发展社区特色的物产经济。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兴胜社区

  兴胜社区系晋江市安海镇一个革命老区行政村,位于安海镇区北部。   【地名含义】 因社区居委会内有兴胜境的角落,且“兴胜”二字含奋发进展之意,故取之为社区居委会名称。   【历史沿革与人文】 明、清属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安海镇,建国后,1950年称北街;1956年属安海镇兴胜居委会;1961年划属安海公社;1965年属安海镇;1970年属安海公社人民街;1981年属安海镇改兴胜居委会。   【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 社区分别有齐云殿、朱祠。齐云殿乃安海镇区内最高耸之殿宇,登临纵目气象万千,素有“路入天台”“齐云别界”之雅号。朱祠乃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朱熹学生傅伯成为感念朱氏父子对安海倡学兴教的功绩,在石井书院前身鳌头精舍辟建二朱先生祠。以后兴建石井书院,就在大殿后建立尊德堂,祀奉二朱先生。安海人民感念二朱过化的功绩,普遍将石井书院称为朱祠。后来就正式改为朱文公祠,简称朱祠,现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域内设有安海幼儿园,养正中心小学,建有安海医院,安海基督教堂。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复兴社区

  安海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东毗连海东社区,西毗连西安村,南毗连鸿塔社区,北毗连兴胜社区,社区居委会设于通天巷。   【地名含义】复兴街原称“西街”。明末,倭寇入侵,大肆烧杀掠夺,居民纷纷外逃避难。后来倭患平息,居民返回故园,重建家业,故名复兴居委会。   【历史沿革与人文】明、清属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安海镇,建国后,1950年称西街;1956年属安海镇海复兴居委会;1961年划属安海公社;1965年属安海镇;1970年属安海公社红星街,1981年改安海镇称复兴居委会,2006年居委会改称社区。   【村落与居民】管辖玄坛宫、上帝宫、西宫、甘蔗巷、大巷、通天巷、露阳巷、石狮巷、吴厝巷、励群巷、西河境、小宗埔、宝斗埔、蛏埕、双头埕、永高山、史厝围、下坂坑、中山中路等,分13个居民小组,共1284户,4056人。   【村容村貌】社区道路均为水泥路面,干净整洁,且准备在2009年全部安装路灯。2007年3月被评为“2006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7年10月被评为“2006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7月被评为“2007-2008先进基层党组织”。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海东社区

  海东社区位于安海镇镇区东南部,历史上曾名东风街居委会、海东街居委会,俗称“东街”。2005年村(居)改制为社区。现有18个居民小组,户籍居民2520户8326人,常住人口1万多人。    海东社区系革命老区基点居委会,安全文明片区、平安社区,社区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便捷,公交车辆通行社区。有商住楼60余栋,小学、幼儿园各一所,菜市场2个,农贸批发市场1个,卫生所4家,银行、保险、电信、邮政多家,拥有全家福、捷龙等连锁超市,宾馆、餐饮、KTV、足浴等便民休闲产业繁荣,是安海商贸居住主要聚集地。社区连年荣获安海镇“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市“一流村(社区)计生协会”,“晋江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一大批“泉州市文明市民”、晋江市、安海镇“五好家庭”、“文明家庭”。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下洪村

  下洪村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福厦公路东侧,界南安县官桥镇内厝,下洪村委会设此。聚落沿丘陵长带状分布。330户,耕地875亩(水田280亩、农地595亩)。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大豆,村有建材厂、粮油加工厂。小学1所,简易公路连接福厦公路。   聚落沿丘陵长带状分布,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该村为杂姓而居,住民有李、周、蔡、林、方等姓,全村共2115人,542户。       村主要道路基本水泥硬化。老年协会、下洪小学正在兴建中。设立健身器材,提高村民身体素质;实行垃圾转运制度,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组建村级治安巡逻队,保障村民人身财产安全;设立便民窗口,积极为人民服务。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庄头村

  庄头村地处安海镇东郊,东与前蔡村相连,南与东石镇桂林村交界,西与镇区相建,北与桥头村一溪相望,辖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由庄头,后安,潮坑3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建有8个村民小组,共有668户,总人口2586人。   村实现通电,通水,电话安装到各家各户,水泥路四方八达,庄头小学创办于1936年春,现有校舍教学楼2座4层楼,学生800人,幼儿园一所,幼儿200人,村中老年人协会设有农家书屋,丰富文化生活,主干道路实现路灯,夜夜通明,2000年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村,村企业以食品加工业为主,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1.159亿元。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水后村

  水后村系安海镇一个行政村,位于安海镇西部,北邻壳厝,东与西安村接壤,西与曾埭村相连,北同大深公路相接,距安海镇区1.5公里。乡村公交绕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   【地名含义】以水头村和后埭头村两个自然村各取一字取称。   【历史沿革与人文】明、清属七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安海镇五埭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仁寿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五埭大队;1980年由五埭析出自成水后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水后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0.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2387人,627户,辖水头、后埭头两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   【村容村貌】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实现村内全部道路的硬化,着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2006年被评为“宽裕型文明村”。   【气候与物产经济】农作物有水稻、大小麦、甘薯、大豆。特产有米粉。   【交通运输】乡村公交绕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有老人会,设有一所小学,入驻的企业有:华厦雨具(晋江)有限公司、晋江市金达煌服饰有限公司、晋江市安海镇和祥塑料制品厂、晋发机械厂等。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曾埭村

  曾埭村位于今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西郊,宋以前海潮泛滥,潮退则为咸卤之区,田亩未有也。至宋,御史白承休筑海为埭,名白使埭。后废,有曾姓者修之,垦田其中,因即以曾埭为村名。 明、清属七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安海镇五埭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仁寿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五埭大队;1981年由五埭析出自成曾埭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曾埭村委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西柄村

  西柄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西南方向,塔山西北部,总面积996.6亩,东与水后村相邻,南与曾埭村毗邻,西与外曾村接壤,北临大深公路,与西溪寮村、桐林村隔公路相望。距离泉州市区29公里,镇政府驻地约4公里。大深公路连接安海至大盈公路。村委会座落安海镇西边村4里1号。    辖西边、壳厝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西边。有数据显示,全村476户,总人口1912人。总面积约996.6亩,耕地490亩。西边村以张姓为主,壳厝以吴姓、陈姓、鲍姓为主。有幼儿园1所、小学一所。 村主要道路、小巷基本水泥化。老年协会、村委会、西边小学绿化带,村中设有400㎡的“球埔”绿化广场。设立健身路径,提高村民身体素质;自来水普及工程,解决村民用水困难;实行垃圾转运制度,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组建村级治安巡逻队,保障村民人身财产安全。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桐林村

  桐林村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安海至官桥公路西侧,北界内坑镇立厝乡。   【地名含义】相传此地多梧桐树。宋代,倡建安海东西桥的富豪黄护从泉州移来,建村于此,取梧桐系凤凰所栖之瑞树,又以“桐林”与“同人”“同仁”谐音,故有此村名。   【历史沿革与人文】明、清属七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亲民乡桐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仁寿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桐林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桐林委员会。   【村落与居民】耕地面积2339亩,辖3个自然村,有桐林、古田、西埕自然村。全村人口3991人,1011户。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有老人活动中心,设有一所小学,入驻的企业有:晋江市祥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泉州宝龙鞋材有限公司、晋江市嘉祺塑胶鞋业有限公司等。晋江市安海桐林小学简介:安海桐林小学前身是启智学校,创建于1908年。标准塑胶跑道及教育设施设备齐全,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是一块理想的教书育人园地。创办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晋江市安海镇桐林村 村委会电话 85782716 邮编 362261 村支部负责人 黄诗福 手机 18905053388 村委会负责人 黄传国 手机 18905067758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前埔村

  前埔村系晋江市安海镇的革命老区基点村,为安海镇与内坑镇交界处,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加塘溪西侧,安海至内坑公路边,属下配套单位有:老年人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   【地名含义】因以前村庄前面皆为赤土埔,故后改为前埔村。   【历史沿革与人文】前埔村位于安海镇西北部,先民有个规定:凡新婚者,每逢正月十五日要到许氏宗祠点灯,以后子孙兴盛,灯数增多,宗祠容纳不下,改在宗祠前面的埔地上赛灯比美。因每盏灯都串有缘(铅)钱,故雅讹:“钱埔”,村即 以此取称,后谐称为“前埔”。   【村落与居民】区域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8平方公里,辖前埔、郑厝、林厝、侯厝四个自然村,分为13个村民小组,耕地2266亩,总人口4550人,1158户,旅居海外侨亲200多人。前埔自然村于元朝时有第七世孙四十九郎许公由安海徙居金门县后浦,至今子孙绵延繁盛。还有第十九世许式生于清乾隆中期渡台定居台北县新庄市西盛里,现有人口1000多人。   【村容村貌】前埔村党支部2007年7月被评为“晋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计生工作优异,2007年被晋江评为创优合格村,2005年11月被晋江市民政局评为老区建设先进集体、文明村。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在19-22摄氏度之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大豆,糖蔗等,果树有龙眼,企业主要有晋工机械有限公司等几家。   【交通运输】前埔村位于安海至内坑公路两侧,北经内坑至官桥而达泉州、福州,南经安海而达石狮,或由安海经青阳达泉州、福州,西南经水头而达厦门、漳州等地,形成十分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   【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0泉州中心县委扩大干部会议在前埔召开,小前埔东南方有一座许承碧烈士陵墓(1951年设立)。前埔村西南方地名祖墓埔有一座许卓然先生陵墓,198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陵墓。东面加塘溪西侧路边有避雨亭一座。前埔自然村里有隐相堂庙一座,创建历史悠久,1991年重修,供奉三世尊佛及数位尊神。侯厝自然村有一座新建的南竹寺,供奉观世音菩萨及及数位尊神。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有老人活动中心,水泥地面篮球场,设有小学一所,即安海前埔小学。入驻的企业有:晋工机械有限公司。   名称 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人 晋江市安海前埔小学 安海前埔自然村 15880717408 林春金 简介: 前埔小学占地面积6440平方米,建筑面积3527平方米,包括一座师生教学楼和一座科级楼。有电脑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十配套室。现有学生450人左右,教职工20人。2002年起至今荣获安海镇“公民道德知识竞赛、校容校貌评比、升旗仪式评比、腰鼓大会操、田径运动会团体、小-会团体“等各种奖8项。 晋工机械有限公司 前埔 85786132 柯子江 晋江兴达机电 前埔 85786629 颜昌显 辅友机电 前埔 85790575 颜呈杰 腾达机电 前埔 85787248 颜丽萍 美得香粮油 前埔 85782158 颜永强 晋江安海华兴鞋厂 前埔 85797968 林天得 前埔村老人活动中心 前埔许氏家庙内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庵前村

  庵前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安海镇中部,据说村的北面有座庵堂,曰“龙兴堂”。宋时,李氏在庵的前面兴建民居,村遂取名为“庵前”。后尤氏等姓相继入居,村名仍沿袭“庵前”之称。   【历史沿革】    明、清属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安海镇前塘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黎山乡;1961年为庵前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属安海镇庵前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庵前村委会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东北2.3公里处,加塘溪东侧,与内坑镇洋内村交界,公路连接泉安公路。   【村落与人口】    庵前村位于安海镇北侧,与镇商贸中心区仅一溪之隔,辖庵前、加坂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庵前。全村890户,总人口3348人,分设20个村民小组,8个两委责任片区,现有党员67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下山后村

  下山后村地处安海东南部的妙峰山北麓,距镇区两公里。东与新店村交界,西临后蔡、前蔡两村,南隔妙峰山同前林村毗邻,北与菌柄村相望。土地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00人,450户,分为16个村民小组,为安海一行政村。土地分布妙峰山北面山坡、溪谷、晋南灌区水渠,由村庄东、北、西蜿蜓而过,山川秀丽,土地肥沃,人居环境优美。农业基础较好,第一产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有一定份量,运输、劳务输出、商贸批运为居民主要经济收入。这里地灵人杰、物产资源丰富,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程中眼光卓绝,把企业发展于国内大中城市,回报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下山后村在明、清、民国初期均称妙峰下山后村,地址为泉州府晋邑九都下山后乡,民国抗战期间是晋江妙山保,“文革”前是妙山大队,故称“妙山”村沿袭至今。现住居民为族居聚集性质,均姓“陈”。明朝建文年间开基祖陈大稳由晋邑十二都黄市乡迁入徙居,至今已传承二十五世,历600年。始祖陈襄字述左,号古灵先生,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卒于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庆历二年进士,官至枢密院直学士、尚书右司郎中,赠少师。陈襄公一生以天下之重为己任,著书立说,极力提倡理学,受以后历代学者尊为“理学前驱”,闽“海滨四先生”之首,论著收编入《四库全书》第二十五卷。陈襄公至下山后村开基祖陈大稳公几代人或习文或练武,均为历朝命官,为国家的兴衰殚精竭虑,血洒疆土。现存“狮阵”武术是明朝初期(嘉靖年间)晋江安海一带民间及官兵抗击倭寇的布阵方式,是官兵遗留下来的习武演练方法,其套路、器械至今得到传承和保留,正期望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妙峰山由峰山、石头山、仙人峰组成,山青水秀,崎旎多姿。仙人峰以一块岩石上有一双脚印而名,石头山以相叠交错的大小鹅卵石而闻名。由于这地方清静、安逸,没有战乱,为历代达官显贵墓葬的最好选择之所。   妙峰陈氏宗祠是清初建筑,其特色是三个大门,经历代维修、保护,现在已是泉南较好的古建筑之一。大厅悬挂字表、御使陈庆镛手书绘御赐陈氏始祖仲华舜帝一则。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外曾村

  外曾村位于安海镇西部,在晋江、南安两市的交界处,距安海镇区六、七里,东与西边村接壤,西与南安市溪尾村交界,北靠福厦高速公路,大深公路从村前经过。全村人口1534人,403户,设4个村民小组。外曾行政村辖外曾、内曾两个自然村,为吕姓及曾姓所居,故合称曾庄。外曾村系明洪武年间南安市朴里村十六世祖乙甲搬迁而来,内曾村则为晋江安海镇西安村曾府尾曾根林于明朝初期搬迁至此定居。临安海至大盈公路者叫外曾,后者叫内曾。明、清属七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安海镇五埭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仁寿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仁寿大队;1980年由仁寿析出自成外曾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外曾村委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前湖村

  前湖村,住民以农业为主,制造木器家私为辅,因村前有一池塘,盛产乌鳗、鲈鱼,故名“钱湖”亦称“前湖”。   【历史沿革】   明、清属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瑶店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上坛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坑边大队;1980年析出自成前湖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前湖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溪边水库西侧,辖前湖自然村,村委会设前湖。政府驻地安海镇成功东路1号。   【村落与居民】   村总人口1146人,面积1279.2亩,耕地530亩(水田120亩,农地410亩)。   【气候与物产经济】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豆,种植甘蔗。   【交通运输】石狮至东石公路至此。   【下级组织】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设有老人活动中心。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前蔡村

  一、自然概况   前蔡村,位于晋江市安海镇东南方向,离镇区2.5公里,总面积0.8平方公里,西北与后蔡村接壤,东南与庄头村接壤,东与前林、下山后村相邻,南与东石镇井林村隔溪相望。全村耕地面积475亩(水田190亩,农地285亩),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等。全村262户1019人,支部党员37名。   二、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5亿元,人均纯收入超万元,上缴税收4000多万元。现有工业企业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其中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阿一波食品工贸有限公司系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枚,福建著名商标2枚,中国航天特许标志食品1张,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企业4家,获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企业2家4张,成为远近闻名的食品工业村。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丙厝村

  丙厝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泉安公路南侧,邻近可慕村,聚落沿丘陵地不规则分布。政府驻地安海镇成功东路1号。【地名含义】为安海滨海,平坦受沙洲溪流纵横贯穿如“丙”字,余姓建居,故称“丙厝”。【历史沿革】丙厝村的村名的由来,存在一定的传奇,本村的祖先们出了排除设点经营草鞋外,外带经营食用饼类,这样让客人既在赶路上有鞋穿行,而且有饼可充饥,外人给丙厝起了一个外号,就是专门做饼的村子,所以以前的传说流传至今。明、清时属九都,设立于1997年。【村落与居民】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0亩(水田40亩,农地330亩),农作物有甘薯、花生,截止2008年,住户265户,在村总人口986人,下设3个村民小组。村民几乎全是余姓。【村容村貌】设立健身路径,提高村民身体素质;自来水普及工程,解决村民用水困难;实行垃圾转运制度,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组建村级治安巡逻队,保障村民人身财产安全。【气候与物产经济】 属闽南沿海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年台风暴雨成灾。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豆等。2007年经济总收入4985.7万元【交通运输】 与梧埭村、可慕村接壤,公路连接泉安公路,比临西畲村,以泉安公路为界限,以东为丙厝行政区。交通便利。【域内设施、文化生活】域内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村卫生所1处。入驻的企业有:福建省晋江市新凌皮革工艺有限公司、晋江市鑫盛皮革有限公司、晋江市前进金属工贸有限公司等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梧棣村

  梧棣村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坝头溪北侧,邻近菌柄村,安海至石狮公路至此。   【地名含义】宗祯年间,因磁灶大,二房分居来此居住,取名“峨岱”。清朝改为“吴埭”,民国时改为“梧岱”。“梧”“吴”其本同音,而后谐音为“梧埭”。   【历史沿革与人文】原属西畲村委会,于1997年5月独自成立行政村。   【村落与居民】耕地面积200亩,无自然村。全村人口906人,234户。 【村容村貌】梧棣村党支部2007年7月被评为晋江市“五个好”先进党组织,并先后荣获“晋江市2002-2003年度文明村居”、“晋江市2004-2006年度文明村”、 “晋江市敬老模范村”、“泉州市宽裕型文明村”、“泉州市2006-2007年度文明村”等称号。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降雨量12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村主要以亲亲公司为龙头,涵盖食品、面粉加工,物流、纸业、娱乐、餐饮等六大产业,有百年历史的“手牵面线”深受海内外侨胞及沿海城市人们的喜爱。   【交通运输】大深公路以本村北部通过,是本村的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有梧埭青年中心。入驻的企业有:泉州亲亲食品公司、恒安物流、顺成粮油公司、恒隆健身公司等14家公司。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后林村

  后林行政村,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东5公里,金井至安海公路北侧。成立于1985年,面积3164.7亩,现有人口3604人,889户,下辖后林许、后林杨、田坑黄、田坑杨四个自然村。现有耕地面积320亩。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仁寿村

  仁寿村包括上岭、后桥两自然村,位于安海西部,为纪念革命烈士朱仁寿而命村名。    上岭在宋、元、明时曰“州岭”,宋时属开建乡、仁孝里,元、明、清属六都,清代改“樟岭”,据传州岭在历史上曾经是安海港一主要内港,现存的“龙尾桥”(俗名松尾桥)就是当年的商船停泊处;在龙尾桥至后桥村的龙山地界有一条“海客路”,以及繁荣闹市(现已废为农地,但尚有破碎砖瓦为证);此外,州岭在废村后,尚存的“康王宫”(航海护神康王公、圣侯公)。就是当年对外贸易较为繁荣的见证;海客路起自龙尾桥至后桥直达闽粤大道,上可通泉州,下过南安“康店铺”通厦、漳到广东,北经南安官桥达安、永、德,南出安海港海运四通八达。特别在明代实行禁海缉私时,以其特殊地理位置,正是私人商贸一重要货物集散地。据老一辈传说:“上岭早於明末毁于地震,我们是后来再搬进来的。当时树林茂密,常有母鸡自孵小鸡自林间出。”按《朱氏族谱》记载,上岭朱姓人系清乾隆年间从后山迁入(部分为朱询后裔),而现存的墓志仅有“樟岭”而无’州岭”字样,说明州岭在清代已不存在。经查《晋江县志》,历年地震的记载,未见有因此而“废村”之说,根据《晋江县志》的记载,安海曾经历过三次毁城浩劫。“安海经丙辛毁镇后,夷废近30年,变成荆棘遍野,狐兔出没的荒滩野地”。为此有理由认为,地处内港的州岭、海客路毁于清顺治年间。县志中的“狡兔出没”和传说中的“母鸡带小鸡自林间出”是相吻合的。 上岭现有人口1684人,先为周姓人开辟,继而茂山朱氏部分房祧迁入(俗称上下钞茂)。约于1735—1745年间,后山朱氏又有二房祧迁居上岭。现尚有几户吴姓人,但何时迁入未明。1959年,南安建后桥水库,又有几户洪姓人家移居上岭。 后桥村,是烈士朱仁寿出生地,是古“闽粤大道”的小站点。后桥早时何年置村已无从稽考,但据后桥《朱氏族谱》记载,后桥朱姓人约于清乾隆年间(1735———1745),为势所迫从后山迁入,现人口600余人。上岭、后桥均为革命基点村。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菌柄村

  菌柄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政府驻地东4.2公里,坝头溪上游两侧,安海至金井公路边。政府驻地安海镇成功东路1号。 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由菌柄、洋南两个自然村组成,分为9个村民小组,有资料显示,总户数868户,总人口3381人。   【地名含义】 菌柄村,先民以取藤蔓编萝篮为业,村名为”蒲藤口”。时浙江宁波人邴鄞为元军士卒,因不愿为元军卖命,乘战乱时潜入洋里(今属安海洋南)咸滩地之丁草丛中避难。待战事平息后,即于洋里之北(今菌柄)丛树间结庐而居,并取丁草编席为生。斯时,邴鄞为确保人身安全,便把“邴鄞”反称为“鄞邴”,为使后辈永记先辈之艰辛,还将“蒲藤口”易名“鄞邴”。明建文四年(1402),正式将“鄞邴”书写为“菌柄”。 【历史沿革】 明、清属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安海玉屏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玉浦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菌柄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菌柄村委会。   【村容村貌】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实现村内全部道路的硬化,着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   【气候与物产经济】农作物有甘薯、水稻、大豆、甘蔗。   【交通运输】简易公路连接安海至石狮公路。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设有一所小学,入驻的企业有:晋江市南烨钢铁工贸有限公司、晋江市兴利达纸业制品有限公司、晋江恒达陶瓷有限公司和晋江腾达陶瓷有限公司等。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西门村

  西门村位于安海镇西北部,灵源山西南麓,东与梧山村相临,南同庵前村隔路相望,离安海镇区4公里,大深公路从村前经过。   【村落与居民】   村落面积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465人,425户,辖西门、湖池两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   西门村,宋为开建乡修仁里管辖,元、明、清属八都。东汉时就有住民,以打猎、养蚕,抑或掘池挖塘牧鱼为生。唐宋时始有耕耘。此间畲、汉乡民喜拳艺,立演武场,四周环列篱笆数千丈,设东、西、南、北四辕门。居西者,称“西门”;居池塘旁者,称“湖池”。村即以“西门”取称。民国33年(1944年)属安海镇前塘保。建国后,1956年属黎山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西门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西门村委员会。   【教育事业】   安海早毓小学前身是西门学校,创建于1970年。早毓小学是港澳侨胞李天赏捐建,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学校教育设施设备齐全,校园环境绿化、美化,被晋江市评为二级达标小学。是一块理想的教书育人园地。创办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09年为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将幼儿班脱离小学,成为独立幼儿园。   【建筑景观】   西门村中的西湖文化活动中心,占地面积1.3亩,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内设有南音活动室、棋艺室、多功能厅、健身房等,是村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物产经济】   西门村着重发展工商业,全村有企业2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两家;有个体工商户30余家,以收集加工废铁、废塑为主。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西畲村

  晋江市安海镇西畲村委会概况   [标准名称 ]西畲村委会 [简称]西畲村[设立年份 ]1996年 [人口] 1026人 [面 积] 65公顷 [所属行政区域] 安海镇 [下级组织] 西畲一个自然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西畲村是安海镇区的“东大门”,属安海镇中心区的一部分,其座落于福厦公路和大深公路的交叉口。 [地名含义] 明朝期间怀逊分派(师雏),清朝西部发展铸造业,简称为“西铸”,由于铸造业产品销往国内外,在民间俗名为“西畲”。 [历史沿革与人文] 西畲乡旧称泉州南郡外锦邑九都,民国33年(1944)属可慕区,建国后(1956)属东石区灵水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梧山大队,1967年属安海镇西畲大队,管辖西畲村、丙厝村、梧埭村,1980年属安海乡,1996年改安海镇西畲村民委员会。 [村落与居民] 区域面积65公顷,全村有村民251户,总人口1043人,其中旅居海外侨亲1000余人。 [村容村貌] 2006年定为晋江市“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试点村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降雨量12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铸造业是西畲村的传统产业,是西畲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西畲村年总产值可达8000多万元,年缴纳税费1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8062元,是一个处在稳定发展中的村庄。 [交通运输] 泉安公路和大深公路的交叉口,规划西部快速通道从其穿过,环绕西畲村南面。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可慕村

  可慕村系晋江市安海镇一个行政村,位于安海镇东北部,南接丙厝、菌柄二村,北接灵源街道,东靠大山后村,西临山兜村,距镇区三公里,公路直通晋江市区九公里,地理位置优越,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   【村落与居民】村落辖区面积1.87平方公里,现全村1173户,人口5000多人,旅居海外华侨2000多人。泉安公路从村中中穿过,将可慕村划分为东西两侧,东侧为村民居住的村庄,西侧为可慕皮革工业区。   【物产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可慕村村民响应党的富民政策,走出农田,开始办厂、经营贸易。现如今,可慕村以制革漂染为主要产业,全村有企业1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家,外来员工5000多人。2006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4亿元,是晋江市安海镇经济较强的村之一。形成的可慕皮革工业区是福建省制革基地之一,闻名海内外。   【村风村貌】可慕村早在1978年就实现了户户通电,去年全村通自来水,现在有线电视,电话,宽带都已在村中落户,环村水泥路四通八达,真正实现了路、电、水、广电、电信户户通。 可慕村也是安海镇私家车最多的村庄,现在有奔驰、宝马等私家车500多辆,摩托车家家户户都有。村中高楼林立,村委会大楼矗立于泉安公路旁,颇是雄伟。可慕村的治安管理良好,现有巡逻车4部,巡逻队队员14名,并在村中主要路出入口安装监控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可慕村小学一所――可慕中心小学,是晋江市一级达标学校。学校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有学生近千人,教师37位,师资力量雄厚,新建教学楼配备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实现现代化电子教学。过去妇女在家相夫教子,现在可慕村的妇女当家作主,村中女企业家比比皆是。可慕村的有志青年自发组织青年中心,关心和协助村中大小事务,并集资100万作为教育基金。现在可慕村已发展成集工业、商贸、居住、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农村。近年来,可慕村依靠发展皮革加工业实现了宽裕型小康的目标,富裕起来的村民迫切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村两委提出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2007年度,可慕村被列为晋江市“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示范村,开始了新村建设,现在新村建设正有序的进行,如:综合市场的投资建设、标准厂房的建设、旧村改造等。   【历史人文、建筑景观】可慕村有近千年的历史,许氏宗祠是其历史的见证。许氏宗祠始建于宋朝,历经七百多个春秋。近于1989年,旅台族裔捐资油漆宗祠,庙宇堂貌焕然一新,庄严肃静,蔚为壮观。可慕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可慕钟灵殿四王府宫是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嘉庆元年,在抗日战争年间住过主张抗日的十九路军连队,解放战争时期,钟灵殿更是地下灵山区群众革命活动的摇篮。   【气候与物产经济】可慕皮革工业区是福建省制革基地之一,有企业13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2家,具有外来工5000多人,以制革漂染为主要产业,以制革漂染为主要产业。   【交通运输】可慕村环村水泥路四通八达,实现了水泥道路户户通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晋江市安海可慕中心小学 颜孙炎   简介:可慕中心小学,是晋江市一级达标学校。学校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有学生近千人,教师37位,师资力量雄厚,新建教学楼配备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实现现代化电子教学。    可慕青年中心 许金种 0595-85731289   可慕村老人活动中心 许春生 0595-85712877    村支部负责人 许社会 手机 0595-82914885   村负责人 许春秋 手机 13808518698 电话 0595-85787162 邮编 362261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安东村

  安东村位于安海镇区东部是由黄墩、后库、星塔这三个自然村及鸿海村民小组所组成,隶属晋江市安海镇。   1952年属安海镇。1961年属安海公社为后库大队,星塔大队。1965年两个大队合并为安东大队归安海镇,1984年更名为安东村委会。驻地为安海镇古庙路22号。   安东村在籍人口5044人,但历史原因辖区内有农、居混居现象,现连同居民户口及外来人口,本辖区可达18000多人。历史上安东村是农业为生,自耕自给,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蓬勃发展,有文具、玩具、五金机械、皮革、服装、建筑等行业,及市场商贸,娱乐等第三产业。在1994年工农业产值就超亿元。现在有预备上市的企业---晋江机械。兴业皮革,还有力达等几十家中小企业。(由于受环保及土地的制约,大部份企业都迁到工业区及开发区)。   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生活提高了。村容整洁,垃圾全部由环卫部门清理,道路宽敞,各自村的道路都铺设了水泥路面,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育是根本。村两委十分重视教育,于1988年创办了成功小学。在村两委的关心支持下,在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功小学无论是校园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质量都是名列安海镇前茅,周边的学生纷纷要求到成功小学就读。   交通四通八达,在本辖区内有三横两纵的公路。横的有南环公路,泉安公路,北环公路,纵的有海八路,龙山路(旧国防公路)。   镇区的东扩,我村已成为安海镇的中心区域。有繁华的街道路,繁荣的蔬菜市场,东菜市场,在我村区域内还有:   教育:除了村办 成功小学外,还有遐迩闻名的全省普通中学示范学校-----养正中学   文化:安海文化活动中心   交通:安海汽车站   休闲:安海公园   纪念地:庄严肃穆的晋江烈士纪念碑   名胜:有几百年历史的安海古庙(云水禅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型厝村

  型厝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西北郊尚贤境,东靠星塔村,南临安海镇域,西接西安村。村委会设型厝。安海至内坑公路至此。有资料显示,区域面积2.25平方公里,360户,人口约2300人。耕地450亩(水田120亩、农地330亩)。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西安村

  西安村旧名西垵村,在安海旧镇区西郊,现已与镇区连成开片,归入新镇区范围,人口3708人。垵者,小坑也,指小港湾。宋朝以前,安海港开阔,港内小港湾多,皆可避风浪。西安村前临安海港西一小港湾,故称西垵。后村前港湾滩涂围垦成埭称西埭。改革开放以后,西埭得到开发,地形改变,乃改称西安。    《安海志》记载,宋开宝中,唐名臣安金藏之后裔安连济入居西安村之聚奎坊,多有善举,名扬遐迩。又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归顺明朝后,在西安村旁大兴土木,建泉郡最豪华府第;村后有报恩寺,是郑成功抗清后与清廷使臣和谈之处,惜皆废没。十多年前,西安村旅外华侨集资另在村前觅地建报恩寺,以保留郑成功的抗清史迹。    如今,该村前有西安工业区,公路宽广,商店鳞比。族姓以颜姓为主,其裔分衍菲律宾、香港等地。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坝头村

  车厝村王安贵到此于水坝前端建居中,称为“坝头”,并沿用为村名。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马坪乡赤店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上坛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坝头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坝头村民委员会。    【行政隶属于交通位置】    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东7公里,坝头溪北侧,邻近溪边村、浯厝村,坝江村委会设此。聚落沿丘陵地块状分布。917户,耕地794亩(水田300亩,农地494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大豆、甘庶。、金井至安海公路至此。政府驻地安海镇成功中路。    【村落与居民】    区域面积900多亩,辖3个自然村,有坝头、浯厝和溪边自然村,下有21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3575人,917户。    【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    坝头王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丙午季春乡贤黄汉成偕乡倡之,迄今历时三百余载,期间几经风霜。岁月屡更,风雨无情,木朽垣危,慌废待举。于一九四七年春,由乡贤黄步巩等人士主持重修修建,改石木结构而为之。四十年余后,随时光消逝,灰土流失,滴漏如注。于一九九一年秋,承蒙哲嗣乡。或运筹计划,或慷慨乐输,遂重奠基石,仍以石木结构,内外修葺一新。一九九三年春竣工,是年癸酉阳月举行落成庆典。还有诸如青石第一亭、青石黄氏五挂家祠等等纪念地。    【域区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域内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设有一所小学,即坝头小学,入驻的企业有: 晋江市兴安雨具实业有限公司、 晋江安海太子鹿服装厂、福建省晋江市科华汽配有限公司、晋江市德彩印刷包装有限公司、 福建省晋江市协兴洗染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市嘉禾服装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安海七星剑服装厂、福建省晋江市安海溪边兴源纺织厂等。    小学名称:安海坝头小学 地址:坝头村    简介:坝头小学,始创于一九五一年,原名磷江小学、瑶店初小,后改名为坝头小学。六十年代的石木校舍经过几十年的时间,九十年代定位危险校舍,旅菲华侨王经纶、蔡淑霞伉俪,独资捐建占地八千多平方米的坝头小学新校,并带头捐学校教育基金。至今新校园建筑完整,纶霞教学楼,科技楼巍然耸立、雄伟壮观。校园基础设施完备,硬化绿化,环境优美,学校教学设备完整,内有电脑、多媒体、科技实验、体育、美术、音乐、语音、劳技、图书、少先队等专用教室。“十配套”于二零零七年通过晋江市验收。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山兜村

  山兜村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灵源山南麓,与西门村、梧山村接壤,公路连接泉安公路、大深公路。   【地名含义】山兜村,兜者,环绕之意也,意指该村是在灵源山脉环抱之中,故名山兜。   【历史沿革与人文】民国33年(1944年)属祥安海镇浦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1961属安海公社西门大队;1980年由西门析出自成山兜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山兜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辖山兜,玉楼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山兜。全村379户,总人口1500人,耕地450亩,山林一千多亩。   【村容村貌】2007年被泉州市评为“宽裕型小康村”   【气候与物产经济】属闽南沿海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年台风暴雨成灾。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豆等。种植药材,拥有万株龙眼基地及山兜钢铁市场。2007年经济总收入8127万元   【交通运输】距大深公路一公里,全村主要道路基本硬化,水泥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有革命基点村--玉楼村,安海镇福寿堂位于本村辖区内,山兜、玉楼各有一座苏姑宫。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有安海镇第一家村级商会—山兜商会、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武功慈善基金会、慈心教育基金会、山兜综治基金会、治安巡逻队,设有幼儿园1所,村卫生所1处。设立健身路径和图书阅览室,提高村民文体素质;自来水普及工程,解决村民用水困难;实行垃圾转运制度,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组建村级治安巡逻队,保障村民人身财产安全。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前林村

  前林村位于安海镇东部,距离安海镇区4公里,东与坑边村接壤,西与前蔡村交界,南与东石镇金鸥村相邻,北与下山后村交界,庄坑公路从村前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地名含义】前林村在安海镇妙峰山南麓西侧,其村形成于后唐天福八年(943),固中原士人涂仰率难民数十人避乱于此,为求生计就地采土制瓦,久之,荒丘成凹窟.故村名以“涂窟”。今住民蔡荣林精经术,好书法,设席安平,禀学于门者不下千人,课教子侄,联曰“钱利任人忙,林泉容找隐”。尔后子侄为取吉利,摘其联名头字,曰“钱林”。又因村座落于妙峰之麓,茂林当前,故俗称“前林”。 【历史沿革与人文】明、清属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妙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玉浦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前林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前林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348人,327户,设有8个村民小组。 【村容村貌】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实现了环村路的道路硬化,着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 【气候与物产经济】农作物有马铃薯、花生、甘薯等。 【交通运输】庄坑公路从村前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上垵村

  上垵村位于安海镇东南部,是晋江市革命老区基点村。宋时,安海港开阔,港内有好几个可避风浪的小港湾,称“垵”。为区别其位置,按方位取名,上垵在港之上部,故得其名。解放战争时期,杰出的地下党人许集美任安海区特派员,在许集美的影响下,我村涌现出许书协、许书猜、许书长、许书雄、许红绸等杰出地下通讯员,革命烽火如火如荼,发生了震动海内外的“攻打安海”等重大历史事件。早在30年代,0地下党员颜再生、郑焦允来上垵村励群小学(现上垵村旧光华楼)任教并组建励群小学地下党支部,隶属于养正中学地下党支部。励群小学一度成为学习宣传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成为隐护地下党活动的重要基地。上垵村作为革命老区,它的每一处光彩和亮丽,至今仍是上垵村民祖祖辈辈心目中精神的光源和心灵的圣地。   上垵村全村土地面积1160亩,现有人口1812人,540户,4个村民小组,46名0员,38名村民代表,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发展。解放后,上垵村民生产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但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且实行单一农业生产,长期未能摆脱贫穷落后状况。改革开放后,上垵村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凭借改革开放政策,凭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传统,率先走出一条以股份制为特征的发展乡镇企业路子,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村集体”四位一体的宝贵发展模式,摆脱了贫困落后,过上宽裕生活。2009年人均收入9763元,比上一年度增加7%。全村现有泉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晋江市吉隆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1家,规模以上企业2家,规模以下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20家。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瑶前村

  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东南6.1公里,石狮至东石公路北侧,村委会设在此,东与安海镇坑边村交界,西与石佛岱山为界,北与瑶后村隔溪相望,南与东石镇许西坑村接壤,有一条东石至石狮市公路穿村而过。 【地名含义】瑶前村,宋为安仁乡仁和里管辖,元、明、清属九都,泉州太守王延彬重视海外贸易,命李文兴于此建窑,烧制陶瓷,以充蛮船交易。元、明时期,颜、姚、许等姓相继入居,因基地在古窑之前,故名“窑前”,后谐音为“瑶前”。 【历史沿革与人文】元、明、清属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瑶店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上坛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前林大队瑶前村;1984年属安海乡;1985改安海镇瑶前村委会。复圣颜族以回公字渊为第一世祖,在历史上被儒家及封建帝王尊为复圣,其位列至圣先师孔子之后,为孔门弟子之冠,越四十六世仁郁公字文杰,五代入闽为归德场(今德化县)长官,宋孝宗乾道三年封忠应候,赐额忠应庙,孝宗淳熙二年加封孚佑王。 姚氏肇基祖姚志成号俯论系内坑古山姚氏。 第十四世祖出生明朝中叶,是泉面著名建筑师,嘉靖十一年,姚志成携眷入居瑶里栖息耕作。 许氏相继入居。 【村落与居民】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民小组,其中有颜、姚、许三姓,全村人口1398人,376户,旅居海外侨亲有300余人。 【村容村貌及交通运输】瑶前村2001-2002年度晋江市计划生育协会授予合格村(居)许生协会;2004年度被晋江市计生协会评为一流村居计生协会;2005年度被安海镇评为先进民兵营;2007年度被镇党委、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7年度被镇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度治安巡逻先进单位. 解放前至今有一条东石至石狮的公路从瑶前穿村而过,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有本村环村路,在石东公路入口处有三条入村的水泥路面.目前正在筹资兴建瑶前通瑶后村,村村通至安海镇大道,形成十分便利的公路交通. 【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瑶前村分别有清源洞仙祖宫、保生大帝宫、夫人妈宫,观音宫正在筹建动工,宫埕用石板60×60铺埕,有围墙,字匾分为“照安埕”和“洞澄埕”,水泥钢筋的戏台及搭锌板的看台,埕围墙前有一个用石砌成的八角摇池,池中有座六角亭,对联是“天上降雨落摇池,风光明月照蓬莱”,摇池八角边栽花草。 帝君公宫有碑记:本宫位处窑林,始建于宋太祖三年,名曰景林圣地,奉祀观世音菩萨。宋真宗二十五年扩建中殿至宋神宗十三年奉祀慈济真人.(后明永实禄帝封为保生大帝)明朝一百三十八年被太守得知此地为活穴宝地,公然持势摧毁作为墓地,直至一九九七年由姚道铜、姚铭铎父子倡导并捐资另行择地重建,是年阳月破土,戌寅年仲秋竣工,特立碑记永铭千秋。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坑边村

  泉州晋江安海镇坑边村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石狮至东石公路南侧,东南与永和乡、东石镇交界,西连瑶前,北接坝头。辖坑边、瑶后2个自然村,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下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863人,417户,交通四通八达,西畔庄坑公路,直通安海,西及北畔有石东公路,可至东石石狮。东南西面有7米宽的环村水泥路,可至英林、金井,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村间兴建了纵横交错的水泥路。楼房矗立,鳞次栉比,一到夜间,公路两侧灯火辉煌,更把村点缀得更加辉煌灿烂。坑边村,北宋初名青石,至南宋末改称今名。南宋绍兴八年(1138),安海桐林首富黄护与僧智渊倡造五里桥。筹建斯时,黄护令从侄黄坑抵安海东取石料,行至青石山,见该地山川锦秀,地理风水特佳,不忍挖山采石。黄坑晚年临终前忆及此事,即唤其孙黄边近前面喻曰:“余为造桥,献毕生之绵力,今生未能了却卜居青石之愿,……”言毕而寝。未几,至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黄边挈家人自桐林入青石,筑室而居,繁衍后代,至清初及民国又分衍瑶后村以及台湾、菲律宾、星马等地。尔后,黄边后裔为纪念先贤慧眼择佳地,故将“青石”改为“坑边”。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新店村

  新店村位于安海镇东部,北濒浯厝、坝头,南临内透、青石山。宋为安仁乡仁和里管辖,元、明、清属九都,现人口1400人。 新店村僻在坝头溪南侧。溯其江(古称坝江)于唐宋时,乃是晋南水上交通要道,舟舸往来频繁。斯时,为应贸易之需,于江边附近之流域旁,设立售货场所(新店市)。后因水上交通骤变,此集至南宋时已成馆驿,元明之时,则为农村,即今安海新店村也。 新店亦称新里,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村人许凤宾中举人,出任广西南宁府隆客县正堂,为官清正,乡人为纪念先贤许凤宾小时就读村学“新里斋”而称新里村。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赤店村

  安海镇赤店村简介赤店村地处安海镇东南部,与东石、永和两镇相邻,区域面积6平方公里。由赤店、苏厝两个自然村组成,分为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65户,总人口3058人,耕地1800多亩。现有村两委7人,党员48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2名)。2004至2005年被泉州市评为《先进党支部》、《“三农”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被晋江市评为《计生协会一流村》;2006年度被安海镇评为《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4年被泉州市评为《魅力乡村》之一。下面主要介绍我村几个方面:一村容村貌我村因地理位置较差,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2000年曾被泉州市确定为三十个薄弱村之一,在上级政府及挂钩领导的大力帮助和扶持下,村两委与全体村民团结一条心,加强公共设施和环境整治同步进行,先后填埋农户旧厕400多间,拆除私人猪舍30多个等,新建公共厕所6座,统一分发垃圾桶400多只,垃圾车两部,并组建一支家园清洁队伍,定期清扫、清运,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同时多方集资,先后新建龙山书画院、龙山小学综合楼、龙山小学办公大楼、村委会办公大楼、老年活动中心、菜市场、灯光球场、娱乐休闲场所等,并投资资金300多万元,修建乡间主干道路长达10000多米,面积有60000多平方米。赤店村有一片古榕树群,已列入晋江市农业局保护项目之一,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已经完成部分整治,如今的赤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方便,环境优美。二经济建设我村地处偏僻,土壤贫瘠,长期以来靠种植地瓜、花生维持生活,农民收入低,大量劳动力转移,土地出现抛荒。2002年,我村两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三农”工作而努力工作,切实本村实际情况,多方调研,争取土地利用价值,引进南安六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再根据“自愿、有偿、规范、合法”的原则,实施土地流转,几年来,累计与六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1800亩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部分村民转入该公司务工,在收入租金的同时每年增加劳动收入达120多万元,在解决抛荒的同时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我村支持鼓励发展私营企业,在巩固原有的陶瓷、砖瓦基础上,不断增加了石材加工、制衣加工、雨伞加工等私营企业,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80元。三教育发展我村坚持以发展教育事业为工作之重,几年来,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村民、企业家、贤达人士的热心捐助,先后新建龙山小学教学楼、办公大楼、综合楼、教师宿舍等实施,龙山小学现有教师13名,学生430人,学校十配套齐全,已是晋江市一级达标小学。全村没有一个失学儿童,每年的升学率在安海镇是名列前茅,教育事业前景一片光明!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西溪寮村

  明清属七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亲民乡山庄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仁寿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仁寿大队;1980年析出自成西溪寮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西溪寮村委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梧山村

  【地名含义】 据传宋代同安苏姓迁居其地时,以其居住地位于灵源山南麓,周围有五座小山环绕而取称为“五山”,明、清时苏姓后人即以“五”、“梧”谐音而将五山雅称为梧山。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梧山得名。【历史沿革与人文】 宋属开建乡修仁里管辖。元至清属修仁里八都。明清两代迁移往台湾者甚多,按清光绪年间族谱可查往台者216人。民国33年属安海镇浦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黎山乡;1961年安海公社梧山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梧山村委会;1985年至今属安海镇梧山村委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梧山村座落灵源山南麓。安海镇政府驻地之东北,相距2.5公里。北与本镇山兜村接壤。南与浦边村、塔兜村相连,东邻西畲村,西毗西门村。【村落与居民】 南北长及东西宽各1公里多,区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设4个村民小组,520户,常住人口近2000人。旅居海外人口400多人(未包括台胞)。现有外来工约1600人。【村容村貌】 村中设东、西二片工业区,主干交通道路硬化。居民区楼房林立,有专门卫生垃圾清除队,夜间巡逻队,秩序井然,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多次被评为泉州市、晋江市宽裕型小康村、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气候与物产经济】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耕地280亩,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豆、蔬菜等。山地800亩,以山林为主(在居住区域之地2公里的灵源山南麓),有少量的梨、桃等亚热带水果。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近百家,以铸造业为龙头,机械加工制造为基础,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年人均收入8500元。【交通运输】 东面方向有大深公路横贯村前。梧山圆盘南连泉安公路,北接山兜村水泥路贯通全村南北主干大道。现全村有汽车、轿车200多部,摩托车上千部。村中水泥路网络规范,交通便捷。【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 苏氏家庙:明清两代及解放后均有重修,载入泉州侨乡名祠。龙虎洞:灵源山天然石洞,供奉夫人妈。几经修缮,现香火鼎盛。 祖基埔:梧山村开基祖西坡公之墓。 倭番井:位于灵源山南麓白兔山下。清代倭寇入侵,余部被安海民众击杀投入井中而得名。 梧山苏夫人姑宫:始建于1988年,主宫二进三合。两边双层护厝。前尤亭、榭、戏台,北有土地祠,南有山门。灯光球场,老人活动场地紧邻于东南。【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域内有老人活动中心,设有一所小学,入驻的规模企业有:晋江市和盛机械有限公司、恒昌机械有限公司、盛达机械有限公司等。另有其他企业共68家。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坑边村特产大全




坑边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