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含义】-位于泉南十五公里处,周遭小山环绕,丘陵起伏,他势雄胜,村里张姓为大族,鳞次栉此的楼琮丛中嵯立着张氏家庙,堂号“儒林”,是故“儒林张氏”传名久远,为晋邑望族。
【历史沿革】 明、清属三都。民国33年(1944年)属碧山乡云岫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村委会。
【村落与人口】 -村位于磁灶镇东部,古时该村有文风,人才辈出,亦俗称“儒林”,由于张氏於此肇基,故名“-”。该村包括顶库、下库两个村落,又分为儒东、儒南、儒西、儒北、儒中五个片区,以张姓为最,总人口8655人,2282户。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2102 | 362000 | -- | 查看 张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磁灶社区 |
磁灶社区居委会,位于泉州市西南,晋江市西北部, 属晋江市磁灶镇人民政府管辖,距离泉州市区有十五公里,离晋江市区只有 十八公里,距磁灶镇政府仅有500米。磁灶社区居委会是全国农村基层单位 最大社区居委会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依山带水。海八公路(旧时 安海—八尺岭,今社店—邱店)直穿社区南北。清澈透亮的梅溪是晋江市境内 最大内陆河,集九十九条溪水缓缓流入晋江河,内陆河——梅溪是唐宋元明 清诸朝代运载磁灶生产的陶器出洋过海的重要交通要道。社区居委会南面是 镇政府机关,北与下官路村接埌,东邻下灶村及岺畔村,西连着山势魁梧雄 伟,林木茂盛,怪石满山,似一位威武雄壮、精神饱满的将军,屹立于磁灶 社区西畔,故称“将军山”,海拔105.2米。 地名含义:据《西北杂志》记载: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由江 南人来业于陶瓷,至两朝隋唐以后,对陶瓷业施加工艺,釉彩青绿,青瓷各 色。宋元明清时代的原陶是依山取土,开窑烧作陶磁。因陶瓷业历史悠久, 故称——磁灶。 社区与居民:磁灶社区居委会总面积有5.2平方公里,下设六个片点是: 山尾点、大宫点、新街点、十字街点、深坵点、顶流坑点,设有二十三个居 民小组,总户数2600多户,人口10550人,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有近 万人,是属人多地少的农村基层社区居委会。 社区容貌:磁灶社区居委会是磁灶镇政治、经济中心镇区,在社区党总 支部和居委会领导下,带领社区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党的十七 大精神,深入改革创新,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经济建设年年都上一 个新台阶。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摒弃陈规旧俗, 弘扬科学,树立文明风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村规民 约,给文明新风,破旧立新为居民的自觉行动,从而走上一个讲文明礼貌, 树新风气的和谐社区居委会。同时,结合上级精神,狠抓环境污染的整治,使 社区居委会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居委会的天也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 社会治安:社区两委近年来,紧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松劲,实行群防 群治,配备有七人组成的专职巡逻队伍,昼夜巡逻在社区角角落落,还组建二 支治安联防队伍有十人,在社区主要道路设立二个治安岗亭日夜值班,疏通交 通秩序,还有一支由五位老人组成的督导队,维持日常交通秩序。社区居委会 的社会治安工作安定,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群众过着欢乐平和、安 居乐业的生活。 气候与社会经济:磁灶社区居委会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宜人,雨 水充沛,四季如春的自然气候。工业企业是磁灶社区居委会的经济支柱占百 分之九十以上,特别是有着千年历史的陶瓷建材业四十多家,还有陶瓷建材 业的配套企业十余家。改革开放后对历史的陶瓷生产进行深化改造,引来先 进陶瓷机械设备,找来了高技术人才,实行科学管理,生产出高质量陶瓷建 材产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外销到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等十多个国 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总值达十一亿元,经济的突飞猛进给社区居民带来生活 的富有,社区居民人均年收入8800元,群众过着基本小康的社会。在社区两 委的带领下,干部群众团结一致,齐心努力,一个光辉灿烂,美好的新社区 就在明天! 交通与运输:磁灶社区居委会境内交通十分便捷,离泉州港、晋江机场、 火车站仅有十几公里。福厦公路、福厦高速公路只有几公里,还有近新建磁 新公路、环西公路、及即将通车的福厦高速铁路也在社区居委会境内擦肩而 过。交通运输已形成交通网络,通往泉州、青阳、安海、英林、官桥的班车 全天候忙碌穿梭,交通运输四通八达,给社区带来了经济的腾飞。我们社区 干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 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磁灶社区居委会有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协会(下设 五个分会)、老年人学校、离退休干部活动室、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有书画 室、乒乓球、门球场、还有卡拉ok,唱歌跳舞厅、南音社”,妇女活动中心、 老年人阅报室。社区两委对文体活动非常重视,每逢年过节都举行各种形式 文体活动,如:篮球、门球、乒乓球、象棋、灯猜、南音大汇唱等比赛活动, 社区居委会先后二次举办“磁灶镇秋季篮球联赛”,社区篮球健儿都取得第一 名的好成绩。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卫生方面经注册登记的卫生保健 所四所。 教育方面,晋江市磁灶中学,地处全国陶瓷重镇磁灶社区居委会境内,19 97年,经晋江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增设普通高中班,1998年,经福建省教委 注册登记为完全中学,同年秋季开始招收高中学生。2004年2月通过省三级达 标中学验收,2006年成为高考考点。学校创办于1969年,近年来,特别是19 98年再投巨资3300多万元,占地137320平方米的新校区,校舍面积有28820平 方米,绿化面积5200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2300多人,教职员工170多人,校 园环境整洁优美,硬件设施配套齐全,成为一所规模宏大具有现代气息的一 流校园。 磁灶中心小学创办于1922年,原为“晋江县私立梅溪小学”,是晋江市 教育合格校、晋江市文明学校、晋江市一级达标校,也是晋江市课改实验基地 之一等的嘉奖。学校占地面积17250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有8803平方米, 现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25人,专任教师30人。校园布局合理,设施完备, 功能齐全,建有塑胶运动场,配有红领巾电视台,多媒体电教室等,现代化 教学设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理想摇篮。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教 学为中心,重视教学研究,成绩蜚然,被评为“晋江市课改先进学校、泉州市 优秀课改实验学校”。学校在主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注重发展学生艺术兴趣和特长,开展音、体、美等学科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 了学校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近年来,学校学生近800人次在镇级及镇级以上 各种竞赛中获奖。学校树立“以德治校 依法治校”的治校理念,先后被评为 “晋江市廉洁文化进校园先进单位、晋江市先进职工之家、晋江市巾帼文明示 范岗”等荣誉称号。学校以“五爱”为主线,以“规范”为教育重点,少年先 锋队工作成绩显著,被授予“泉州市少先队工作金奖单位和泉州市红旗大队” 的光荣称号,在“福建省优秀少先队活动”中获铜奖、星火中队奖,荣获“全 国特色中队”荣誉称号。 磁灶中心幼儿园,位于社区小学路,创办于1978年3月,校园占地总面积 1566平方米,建筑面积1830平方米。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一座,整座四层高, 第一层为幼儿室内活动室,第二层至第四层为幼儿活动室,在园幼儿有298人, 分为大、中、小班各二班,宝宝班一班,园长、幼师16人,保育员4人。办园 宗旨认真执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范》,坚持“以人为 本”的教育思想,本着“一切为了孩子,培养完整儿童”的办园宗旨。校园坚 固安全,设施完整,使用合理,有独立的户外活动场地和设施,配有多种户 外大型玩具、中小型玩具,有数量充足的教玩具、电脑,教学电视机七台, DVD八台,班班有小书架、玩具橱、水杯架及保温桶配备齐全,是一所较为现 代化的培育幼儿基础知识的校园。 |
大宅村 |
大宅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磁灶镇,截止2012年9月,全村总人口约2809人,总面积大约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270亩左右,山地、农田地、果林茶架地各占三分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地瓜、大豆、花生等。有资料显示,从清初至民国年间有部分乡民外逃于东南亚各国的海外侨胞尚有数千人,其中包括港、澳、台同胞,已成为著名侨乡。地名含义大宅早于宋朝期间陈氏一世庚朗公大约公元1200年迁居,是从莆田仙游迁居大宅。当时地理环境条件:大乡地踞万山丽,宅里门迎四海春。东西依山罗裳;西面环海隔也,南面灵源高川;北面靠紫帽环山。其中间有千亩良田,溪水清流,宅里苍翠,绿水青山树成荫,范围之广,其中怀抱着一口罗汉井留下亦有食用,故先祖取名大宅村。经济状况一大部分依靠做工收入,一部分人依靠华侨收入,另一部分人靠企业及供销收入,少部分靠农业收入弥补生活。历史人文大宅早于宋朝期间,陈氏一世庚朗公大约公元1200年,由莆田仙游迁居而来大宅里。当时具备地理环境条件:大乡地踞万山丽,宅里门迎四海春。东西依山罗裳;西面环海隔也,南面灵源高川皆屏列;北面靠紫帽环山。乡里其间有千亩良田,溪水清流,土地肥沃,宅里苍翠,柳绿花开,绿树成荫,范围之广。其中怀抱着一口罗汉井,奇传是十八罗汉曾有几位男汉者来挖掘,泉水源源喷出,深度只有3米左右,直径1.5米。自古以来从未干枯过。人们仍有食用之。具有远见的先祖陈氏庚朗公一世念七来此定居而取名为大宅村。陈氏庚朗公墓遗址在于大宅村的大宅潭边岸上,此墓周边遍地绿草,前有水流,后靠山势,竖立一块墓碑,石刻着“一世祖陈氏庚朗念七公墓”。历年清明佳节且有裔孙祭扫墓灵,哀悼追思先祖功德。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在男耕女织艰辛日子里,勤事耕读,发扬仁爱厚德,施惠于民,居家积善轻财重义,同心同德,乐善好施,怜悯救苦,乐于助人,善于帮困。后来裔孙为纪念先祖而建造一座“陈氏家庙”宗祠,且有勉励后裔追思先祖的词句:摘选大门联:陶乡地踞万山丽,泽里门迎四海春。步口柱联:有一点欺奚堪对祖,无十分敬漫许登堂;厅中脊柱联:堂中瑞气愿箕裘齐美曾光克裕飞钱祖德,案外高峰叠叠期子孙层出直上丕顕陶泽家声。从历史沿革已有数百年之久,先祖从仙游迁居,以飞钱为族名,称飞钱陈,即陈可大公,朱氏妈,累世传承,经久不衰,后又以大为诗书,宅以礼乐称之盛事,为传承着历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在祠堂里举行着一次祭祀列祖列宗仪式而大宅为“母乡”聚集13个乡贤老人志士增团结,讲文明,交流经验,共谋发展事业,文化活动等等,流衍下来以示后裔。大宅村属于陶泽二房,大约在公元1470年间,第三世始祖均礼陈公开始分割为二房,后又在1560年间,第五世始祖仙养陈公又开始分割为东西二房派,东二房称为大宅村引头角,芳山村,新后坑村,官中田塘,灰厝村,山头祖;西二房派称为门口房,尾埔角(又称新厝房),次年尾埔角即建座小宗祖祠,二开间,一进共320米,另者三个村落(门口角、引头角、尾埔角)都有建筑自家祖宇,并有传修家族谱一本。然而在清朝年初至民国期间因兵荒战乱,民不聊生年景,有些乡民外逃东南亚各国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已有数千人,成为今日的侨乡之称----大宅村。历代后杰如云,先辈后昆义事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早期大宅杰出人才副魁之士,今日国内有博士生、研究生双学位,也有正副科级人员,晋江市副市长,还有高级工程师,在国外有留学生及华侨同乡会,商会主要领导人,他们都能为家乡作出一点贡献。域内设施 大宅村截止2011年有一所3层教学楼,大宅小学,另一座崭新5层综合楼;有三所卫生保健室,便民轻病就医。交通算是方便,外围有双内路、磁青水泥路、安海水泥路,其中间有两条街仔取名大宅新街、大宅新村街,具有百间店面。村中有环村水泥路,村里百分之九十旧翻新的楼房,家家户户有电话、手机、电视数码平民化,加上电脑信息通讯快捷,促进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们奔向宽裕型小康社会生活,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人尽开颜。 |
岭畔村 |
岭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磁灶镇区内东北,1961年设立磁灶公社岭畔大队,后来建制改为岭畔村。东连下灶自然村,西接磁灶镇,南邻下尾自然村,北邻井边村。梅溪自西向东经村中而过,镇公路经村中南北贯通,北接324国道井边站,南连青磁市级公路,西沿梅溪北岸经磁灶镇,下官路村的水泥路面公路与环镇公路衔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联网,村距泉州市9公里,距晋江市6公里,距镇政府2公里,境内东虎尾庵山、西二郎山、南蜘蛛山,三山环一湖坑,北面梅溪经村前过,溪北童子山为屏障,风景秀丽,地杰人灵,村落居民分布于山边,环湖坑内、錧口、水尾宫、大宅埔、大厝、荔枝宅、台湾厝、下圭、溪北新村、后东新村,村民以历史传统陶瓷业的优势为生。村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0亩。辖8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3493人,930户,旅居海外侨亲有1200多人,外来人口2000人。 <地名含义> 磁灶是西晋开始,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延续不断盛产陶瓷的地方而得名。地理位置属小丘陵地带,历史上生产陶瓷的窑床分布于各山上,并素有五湖十八曲之美誉称。村民定居于此湖内,北梅溪溪流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岭畔是磁灶五湖之一北旁童子山岭作前屏障,后有三山拱定小湖坑居民区,故叫岭畔。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磁灶称泉州南门外第二都;民国时期岭畔叫“岭畔保”、“六房保”;建国后,磁灶乡第二大组,合作化称“辉星高级社”;1961年磁灶公社岭畔大队,成立0岭畔大队支部;1984年改岭畔村公所即岭畔村委会(0岭畔村总支部)。 |
下官路村 |
下官路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磁灶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北临324国道,336县道经该村与324国道相连接,九十九溪(梅溪)从该村中间贯穿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是福建陶瓷建材产品的集散地。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0多亩,下设13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4550人,1035户,旅居海外侨亲有5000多人,外来人口2000多人,党总支部现有党员80名,设梅里、桥南、桥北三个支部。 下官路村的村民们祖祖辈辈以陶瓷生产、经营为生,是磁灶一千多年陶瓷史的主要发祥地,也是福建省陶瓷专业市场和全国陶瓷建材商贸基地,有集团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建材企业、服务业及商业门市数百家,并设立老年协会、计生协会、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所、环卫队、联防队、文体活动中心和磁灶镇中片妇女活动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村村民走“兴瓷富民”之路,使下官路村从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发展成为泉州文明村,下官路村主要道路全部铺设水泥路面,路灯密集、灯火辉煌;慈善大楼的老人活动中心老人们笑声爽朗,文体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为村民和外来工提供健身、学习、娱乐活动场所,“福建省农村示范学校”、“泉州文明学校”梅里中心小学布局合理、配套齐全、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列。下官路村1994年被福建省委确认为“亿元村”、1997年被晋江市委、市政府授予“宽裕型小康村”、2005年被泉州市政府授予“人民调解先进集体”、2007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宽裕型文明村”、晋江市委授予下官路村党总支部“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荣誉称号,下官路村委会新办公楼2011年7月峻工搬迁,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大型会议室、计生服务室、办公室、档案室、播音室等科室配套齐全,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合作,分工明确,保持正常上班制度,方便村民办事,村务党务透明公开,真正做到村里的事情让村民知道、村里的事情让村民参与、村里的事情让村民做主、村里的事情让村民监督、村里的事情让村民满意。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下官路的经济、文教、治安、环境、卫生、娱乐、社会福利得到同步发展,已初步形成和谐、安定、繁荣的新农村格局,村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
下灶村 |
下灶村委会概况 下灶村位于磁灶镇东部,辖下灶、下美、下流芳、内塘四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840余户,总人口3232人,土地面积2504亩,耕地1053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地瓜。全村通水泥路面,全村有辊道窑、玻璃瓦多孔窑、石板材厂、纸箱厂、螺丝厂等企业近20多家,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3.85亿元,村财收入6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10500元。学校有下灶小学、下芳小学、明江小学、蓓蕾幼儿园。卫生所三所,村委会办公楼,老年协会四所。企业:陶瓷行业为主,还有石材、自功螺丝厂、琉璃瓦厂等。下灶村:第一任吴乌面、吴庆开、唐文评等人,后来吴庆开任磁灶镇企业书记;建立陶瓷管理协会,由祖传的日用陶瓷改变为建筑陶瓷,磁灶陶瓷厂家及全镇、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受到政府的支持;还进行公路扩宽、街道改选,集资兴建电影院、铺设水泥路面,架设路灯照明。农民家家户户均用上自来水,人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下灶村年总产值达3亿元以上。村民自愿捐资老年基金会,每年捐资达到70-80万元。每个60岁以上70岁以下的老年人每月均享受150元的养老费,70岁以上80岁以下的每月享受200元的养老费,80岁以上每月250元的生活费,这一制度分已有15年(1996年至2010年)。 |
井边村 |
【地名含义】 我村有5个自然村,其中井边自然村,位于5个自然村的中心点,固命名为井边村委会。 【历史沿革】 井边村历来隶属于泉州府,晋江县,明、清改乡及里为四十三都钱坡属第一都。1944年,属梅溪乡前坡保,1949年共和国成立建政时,成立“苏前乡人民政府”隶属于晋江第六区(磁灶),1956年属池店区磁灶镇,1961年属磁灶公社井边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井边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井边村位于晋江市磁灶镇驻地北向三公里,即国道324线208处两边,东与紫帽镇交界,北接泉州出口加工厂,南邻泉州物流区,西与钱坡村委会相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是泉州南大门重要交通枢纽,是晋江磁灶镇北大门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出口加工物流之地。政府驻地磁灶镇延泽路。 【村落与居民】 全村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800亩,山地面积2000亩,村址设在溪东路,尚志中学边。全村常住人口1193户,4226人,旅居海外及外省、县、市近1500人。 【历史人文】 全村,苏氏占70%,其余倪、吴、洪等姓,苏氏原居住槐市,其他与钱坡毗邻,槐市以苏展公为一世祖,另以缄公为远祖,展以政和元年生(1111年)至今已有897年据,倪氏是明末清初由晋江陈埭,迁来碧湖(笑口自然村居住),至今也有几百年,姓吴,姓洪的不详,未知何年来居住。 【村容村貌】 井边村历年,曾先后被评为;“征兵先进单位”“人口与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妇幼组织”。1994年被晋江市委人民政府授予基本实现小康村。2007年被晋江市列为第一批“百村示范村”,2008年全村实现普及自来水,饮水工程改造铺设水泥道路2万余平方,做到村村通水泥路,修建10座水冲公厕,村村都有垃圾专用箱,有垃圾车专门清运到垃圾转运站。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 域内有老人活动中心,(配有健身器材两所)尚志中学、碧湖小学、井边幼儿园。 【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 自然村分别有(1)“吾道岩”又名“祖师宫”据传古时常有僧人在此设场诵经膜拜,终於“悟道”而得名。(2)“进士第”又称“大衙内”乃明万历王辰苏守一,苏宇庶叔侄同登双进士之官衙,主建筑五间三落三进仿结构,配以双护厝,府前大石埕规模宏大,曾有人精确数过,门楹就有九十九道,历经风雨,代有修葺,仅从现存迹象,就可想象当年府地之壮观与豪华。 【下级组织】 井边、笑口、曾岭、钱坡顶大乡、钱坡下大乡等五个自然村。 【物产与经济情况】 井边村原是龙眼,杨梅之乡,70年代有树吾道果林场,后期空气污染,龙眼,杨梅,只开花不结果,井边村也是陶瓷之乡,改革开放以来,村民除务农,另抓陶瓷生产为龙头,大力发展多种经济,现有企业三十多家。 |
大埔村 |
村名由来: 该所在地据说原来是一大片树木,称五里林,后来树木砍伐尽,形成一大埔头故曰大埔。 基本慨况: 大埔村位于磁灶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26人、外来人口3500余人,党员124名。近年来,大埔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改善人居环境,狠抓“三个文明”建设,关心、重视、支持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和慈善公益事业,积极开展各项民生保障和慈善救助工作。先后被授予“晋江市‘爱心社区’、泉州市宽裕型文明村、泉州市2008-2010年度文明村、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福建省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议参观点、福建省扫黄打非、五个一工作会议参观点、省委省政府拉练检查点等。 联系电话 0595-85881148 传真号码:0595-85889866 |
洋宅村 |
洋宅村地处晋江市磁灶镇西北部,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493户,人口1830人,分设六个村民小组。现耕地面积877亩,其中水田600亩,陶瓷厂、针织厂、交通运输业等。2009年度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亿,支部现有正式党员56人,预备党员7名。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理论和--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认真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发展的协调,各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绩。1993年度被评为磁灶镇先进基层组织。1994年被晋江市授予基本小康村。1997年,被晋江市授予宽裕型的小康村,1998年被晋江市授予文明村,2001年被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每年度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2009年被列入晋江“百村示范、村村整治”新农村建设之一。2009年11月洋宅村被晋江市人民政府列入“2004-2008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先进集体”。 |
三吴村 |
【地名含义】 1450年,磁灶梅溪六世祖宏斋公三次子仁斋公迁居“王林”。后来王姓迁居内坑长埔村。“王林”改为杏林。繁衍至梅溪十三世祖长子居住西边辽。次子居住杏林、五次居住前山。三个自然村俱姓吴,故称三吴。 【历史沿革】 三吴村明、清时代称为晋邑泉州南门外二都,民国30年(1941年)与大埔前尾合称梅前保,解放后,划归洋前大队,1955年,属内坑区天亮乡管辖。1958年划拆出与洋尾、洋宅并为磁灶公社洋前大队。1961年,再拆出称为三吴大队(其中包括妹山村)。二十世纪称三吴村委会。杏林、前山、西边辽三个自然村都是老区基点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磁灶镇三吴村位于磁灶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新安水库东侧国道324线边侧。北马泽尾村毗邻,南与内坑族后坑村以磁新正路为界。距离晋江市政府14公里。距磁灶镇政府有4公里辖有杏林、前山、西边辽三个自然村。村中有一条梅溪穿村而过。发源于梅花岭山。梅溪上游建设新安水库。 【村容村貌】 1996年—1998年连续三年被晋江市委、市政府评为“移风易俗先进村”。1998年和2003年被磁灶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至2007年我村民生协会连续四年被晋江市计生协会评为“一流村(居)计生协会”。2002年被晋江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居”。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18-22摄氏度。降雨量为1200毫米左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村649户,总人口2706人,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7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为主。村里有前兴陶瓷有限公司,豪鹏陶瓷有限公司、东南陶瓷厂、泉州怡然陶瓷建材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有机械、模具制造业,有超市二家,各种商店二、三十家、瓷砖加工厂二十多家,磁灶天工陶瓷城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三吴经济腾飞。目前,工农业总产值408亿元。村财收入2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800元,基本达到富裕型小康水平。三吴村正沿着党的-指引的方向,以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吴明天更美好。 【交通运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三吴村的交通道路建设有很大发展,村西侧的国道324线南北而过,三个自然村均有水泥路与国道324线通往。村南边有磁新公路东西而过,村的东侧有正在建设中的福厦高速铁路。村间的道路交错便捷,形成十分便利的交通网络。 【历史人文】 三吴村乃属磁灶迁居之地,梅溪七世祖仁斋公(1433年—1473年)开基繁衍至十三世系子嗣同,分居杏林、前山、西边辽三个自然村。三村俱姓吴。开基至今,故称磁灶三吴,隶属延陵衍派,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解放战争年代,三吴村是闽中游击队常驻地,许集美、张尚楚、吕清河、朱义振等老一代革命先辈,经常来村领导地下游击斗争,涌现出二十多位“五老”。还有为建立新中国献出的吴家庆、吴声栋、吴再兴三位革命烈士。 【纪念地、名胜古迹】 杏林有座建于明末清初的上帝公宫,供奉玄云天上帝公。西边辽有座帝谷公宫,供奉关帝谷。近年来,两座庙宇重新翻建,可显宏观、壮大,香客经常光顾,这是城也是老年人休闲的好去处。杏林村前有座“十八世乡进士”墓,葬的是梅溪十八世吴桃清朝年间中进士,古大厝门前有上、下石埕,埕边各有一对旗杠石,雕刻精美,至今犹存,供人观赏。据说吴桃后来去台湾任督学,为两岸文化交流作贡献。 【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三个自然村有老年人活动中心,让老年人分健身养生,颐养天年。村里有三吴小学和前山幼儿园,外来工子女近两百人在校学生,磁灶地区,天工陶瓷城及南安官桥一带,不少家长送幼儿来园培养。村里有三吴第一医疗所及第二医疗所,有医生四人,方便村民看病就医。六十年前,杏林就有一支舞狮队,后来自动解散。上世纪末,村里恢复组织一支“三吴青狮队”。有50多名的青壮年,在农用及节日里练武术、排阵容。目前,正在向上级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待日即将批复,这也是村里的光荣的文化传统。 企业名称:前兴陶瓷有限公司、豪鹏陶瓷有限公司、东南陶瓷有限公司、怡然陶瓷建材有限公司、连胜陶瓷厂、协源机械厂、广东佛山丰兴模具公司服务点、成楚百货超市、民信百货超市、展鹏陶瓷加工厂等二十多家陶瓷加工店。 |
新垵村 |
新垵村位于磁灶镇北片,324国道211公里处,土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辖妹山、山仔、石湖边、新垵、杏当、高厝林6个自然村,共有1019户4500人,耕地面积1255亩。 新垵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迅速,国道324线公路穿境而过,陶西路在此与其交汇,辖区内有晋江市新垵库,磁灶镇自来水厂,加油站,物流运输等设施,村村相通,有6家规模企业,主要生产内墙砖、西班牙瓦等建材产品,年产值近2亿。 1960年由于新垵水库的建设,石湖边、高厝林、杏当(老革命基点村)三个自然村迁村移民,与邻近的新垵、山仔自然村,共五个自然村(均属当时的南安县官桥公社三同大队)与现有的妹山自然村组成晋江市磁灶镇新垵村。六个自然村合建梅峰小学,梅峰小学现有学生450人,校园面积18亩,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科技楼,宿舍楼,200米环形塑胶跑道等,教学、生活设施较完善,被评为晋江市文明学校。新垵村有三间正规的卫生所,并设有完善的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联防队等组织。各自然村大力建设水泥道路,公厕,垃圾回收,村民娱乐场所,自来水等,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迈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实的一步。 省里一流的陶瓷批发市场——天工陶瓷城的建立,为新垵村的经济发展腾飞提供了有力的助推器。围绕陶瓷市场形成了发达的陶瓷生产基地、仓储、物流运输业、餐饮、零售服务业,继而房屋租赁、各种维修和售后服务,并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工业品交易市场,公路两边店面林立,交易活跃,为新垵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洋尾村 |
洋尾村,位于磁灶镇西北部,系古地名。因古时有外国人(俗称洋人),来此经商,居于村尾,故称之为“洋尾”。元时属晋江县二都,仅有“洋尾”一个自然村,人口4455人。为谢氏单一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辖洋尾自然村,村委会设洋尾。截止2009年,总人口4455人,694户。耕地 2150亩,农产: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等。有小学1所。 |
官田村 |
【地名含义】 为史国老看墓,官方购置田地给墓人耕种而得名为官田。【历史沿革】 明、清属三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新民乡太昌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锦和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官田大队;1984年属磁灶镇官田村委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官田村系晋江市磁灶镇一个革命老区行政村,位于磁灶镇政府驻地南3公里,与内坑镇刺黄村交界,青阳至内坑公路经此。 【历史人文】全村俱姓陈,隶属大宅十三乡。在临解放时期是0地下活动场所,有很多的光荣历史,出现了当时名人0地下党员许集美、陈孔才等同志。【村落与居民】 区域面积174.4262公顷(约1.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3.18公顷,辖官田、草山头,新后坑3个自然村。全村人口3248人,772户,旅居海外侨亲有100多人。【村容村貌】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私厕改造公厕10余座。雇人清洗及运垃圾,卫生十分清洁。村道水泥路面,形成十分便利的村道交通网络。【气候与物产经济】 全年气候适宜,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地瓜、花生,大豆。有小规模私企6家,年生产总值4500余万元,村级财政收入18余万元,人均收入8000余元。官田村靠党的开放政策,努力建设更美好的明天。【交通运输】 官田村有三条出村水泥公路,一条通至双内路,一条通至安海到磁灶的公路,交通十分便利,一条是从官田村至大宅上跨桥连接线。【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 自然村分别有草山头的婿爷宫,新后坑的周王府宫,官田的蓝田境慈济宫及泉郡南门外晋邑三都丹心庙。丹心庙始建于明正统十四(1449年)春,清道光一八二一年春重建,1958年被毁,1980年复建。清朝康熙皇帝敕封史严两人为国老国舅,国老墓位于本村地界,严国舅位于内坑镇刺黄村。【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域内有老人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晋邑南音社、官田小学,官田幼儿园。小规模私企有:汇鑫陶瓷厂、鸿鑫腰线厂、琉璃瓦厂、空心砖厂等。【下级组织】 官田、草山头、新后坑三个自然村。 名 称 地 址 联系电话 联 系 人 老人活动中心 磁灶官田村宫口 13559629718陈孟兴 【简介】 老人活动中心创办于2001年6月,中心面积220㎡,三层建筑面积660㎡,楼下三间店面出租,租金收入供作活动经费,现有会员245人。 晋邑南音社 磁灶官田国殇会 85884343 谢丽华 【简介】 南音社2006年2月由爱好南音的群众捐资创办,每月开展二次活动。 晋江磁灶镇官田小学 磁灶官田新后坑村 85851191 吕金吉 【简介】 官田小学是晋江市磁灶镇一所普通小学,创办于1964年。校园占地面积4892㎡,校舍总面积1783㎡。现有6个年段6个教学班,师生近260人,是个配套齐全的小学。校园环境绿化、硬化、美化,是一块理想的教书育人园地。创办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得群众的好评。 官田幼儿园 官田小学 85851191 吕金吉 【简介】 官田幼儿园是官田小学的村办幼儿园,创办于1970年。现有幼儿及教师60余人。 汇鑫建材实业公司 官田开发区 85851228 陈永池 【简介】 创办于1991年,主要业务为生产建筑瓷砖。 鸿鑫腰线厂 官田开发区 85851238 陈泉太 【简介】 创办于2005年,主要业务为生产室内装修建材。 琉璃瓦厂 官田开发区 85881467 陈联星 【简介】 创办于1991年,主要业务为生产琉璃瓦建材。 晋江市磁灶镇官田村 村委会电话 85854789 邮 编 362200 村支部负责人 陈建星 手 机 13959952555 村委会负责人 陈孟巧 手 机 85356259 |
前尾村 |
前尾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磁灶镇西南部,东距晋江市区13公里,南距内坑镇区4公里,西距324国道3公里,北距磁灶镇区2公里。福厦高速铁路横穿前尾、锦堂两个自然村,交通十分便利,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8亩,辖四个自然村,有前尾村、古塘头村、山后村、树后村,下有15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3108人,859户,外来人口700多人。 地名含义 前尾古称良美,始从金井皇冠山迁徙至此安居,感觉此地十分良好优美,故称良美。后人因谐音叫成前尾,遂改名“前尾”。 历史沿革 明清属三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双洋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锦和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前尾大队;1984年属磁灶前尾村委会。 村容村貌 前尾村2007年被晋江市委市政府定为“百村示范”的示范村,加上前尾、古塘头两个自然村的福厦高铁拆迁安置新村建设,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气候与物产经济 前尾属亚热带海洋气候。村除了以发展农业生产外,村里还有德兴瓷砖厂、前尾建材二厂、中山榕陶瓷有限公司、新美利坚瓷球厂、前尾建筑陶瓷厂等。社会总产值近2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8857元。前尾村正沿着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美丽、和谐、繁荣的新前尾。 |
太昌村 |
晋江市磁灶镇太昌村概况太昌村位于磁灶镇东南方向,距离镇区约4公里。由太昌、倒桥、杏田三个自然村组成。三个自然村都通公路、交通方便。南边陶英中学,东边东山水库据说从前曾有一度废乡,由大宅拆为三房后也是人丁单薄,前人希望子孙繁荣昌盛,故取名为太昌。明、清属三都。民国锦牧乡大宅。建国后,1961年属磁灶公社太昌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太昌村委会。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35亩,辖3个自然村,太昌.杏田.倒桥,下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2780人,712户,旅居海外侨亲有50多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太昌村有鹰山寺等多处庙宇,1个祠堂。太昌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四季不甚明显,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20.3摄氏度,降水量1143.3毫米。村除了以发展农业生产和禽畜养殖外,村里还有太昌陶瓷厂、宏源造纸厂、源源包装厂。社会总产值达到8千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8530元,太昌村正沿着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美丽、和谐、繁荣的新太昌,争取用自己的双手创建农业精品示范村。 |
东山村 |
东山村地处晋江市磁灶镇南部,由东山、龙林两个自然村组成,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048人,党员31名。几年来,东山村立足区位优势,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建陶市场,带动新村建设”的运作模式,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显著提高,被授予泉州市文明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黄小晶省长、中央纪委黄树贤副书记、中央第五巡回检查组王玉庆组长,先后莅临东山,都对东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
张林村 |
【地名含义】-位于泉南十五公里处,周遭小山环绕,丘陵起伏,他势雄胜,村里张姓为大族,鳞次栉此的楼琮丛中嵯立着张氏家庙,堂号“儒林”,是故“儒林张氏”传名久远,为晋邑望族。 【历史沿革】 明、清属三都。民国33年(1944年)属碧山乡云岫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村委会。 【村落与人口】 -村位于磁灶镇东部,古时该村有文风,人才辈出,亦俗称“儒林”,由于张氏於此肇基,故名“-”。该村包括顶库、下库两个村落,又分为儒东、儒南、儒西、儒北、儒中五个片区,以张姓为最,总人口8655人,2282户。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等。 |
苏垵村 |
磁灶镇苏垵村,地处晋江市磁灶镇东北部九十九溪梅溪河段、324国道南侧,一水环绕,风景绝佳,面积3平方公里。在本村将军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墓,在将军山左侧山下,则有“龙瓮堀”,其传承的手工制陶工艺素有“苏垵茶壶见火颤(音)”的美誉。苏垵村始建于宋朝中期,明清属一都,民国32年(1943年)属梅溪乡前垵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磁灶镇,1984年改磁灶镇苏垵村委会。现全村总户数709户,分设9个村民小组,人口2642人,其中长期在外经商人口近600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9名。村拥有建材、石化、纸箱包装等9家企业,村财年收入4.32万元,人均年收入12800元。2009、2011年度获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苏垵村系晋江市老革命基点村,村民以淳朴善良、吃苦耐劳、诚实信用闻名于乡里。在战争时期,村民积极参战,英勇杀敌为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垵村两委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继承传统,分设9个村民小组,带领广大村民继续发扬老区精神,艰苦创业,在家办企,出门经商,村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苏垵村的发展遇到新的瓶颈,主要存在“集体经济发展难突破、在外商人热情难调动、宗族房头分歧难协调”等三方面问题,2010年苏垵村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面对新的问题,晋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苏垵村的发展,同年选派市委办蔡建明同志和磁灶镇政府王展招、林俊伟同志到村挂职。2011年11月24日,市委尤猛军书记、市政府刘文儒市长率队到苏垵村现场办公,协调解决苏垵老区村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拨付3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苏垵村整体建设。村两委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突出班子核心,完善两委工作制度,夯实组织基础,加快项目建设,落实民生保障,调动村民热情。在市委、市政府及磁灶镇党委府的重视、指导下,在泉州市、晋江市两级老区建设促进会领导的关怀、推动下,近四年春节,苏垵村组织乡贤座谈会,乡贤慷慨捐资一千多万支持公益事业建设,短短的两年内翻建综合小学、建设村委会办公大楼、老人活动中心、休闲公园、村级农贸市场,改水改厕,村容美化,村路绿化建立专职治安联防队,在全村配制监控网络,设置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2012年11月,泉州市市长黄少萍和晋江市市委书记陈荣法、晋江市市长刘文儒先后莅临我村调研指导工作,肯定了苏垵村三年来转化工作的明显成效,鞭策、鼓励村组织班子继续奋斗,同时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新的形势下,苏垵村两委会将坚持贯彻-精神,牢记革命历史,发扬老区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将苏垵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宅内村 |
宅内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部,晋江市西北部,磁灶镇区东南部,属于晋江市磁灶镇人民政府管辖,距离泉州市区20公里,离晋江市区8公里。距磁灶镇政府6公里。东邻西园街道官前社区,西连本镇太昌村、杏田村,南靠内坑镇前宅村,北通东山水库。宅内村四周环山,东有凤凰展翼山与西园街道官前社区相邻,南邻灵源山,另有进财山、高州山、石壁山、石刀山、母仔山、加莲山、大棚山、仙塔山、九益山、大林山等。政府驻地磁灶镇延泽路。 宅内行政村总面积有4平方公里 ,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分别为宅内村和南仓村。截止2008年,设有九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83户,人口2460人。随着人口的增多及区域地扩大,东山、龙林、上厝、后洋,逐渐从东星大队独立出去,到目前为止宅内行政村委会实际包含两个自然村:宅内村和南仓村。宅内行政村包含:庄、王、张、陈、姚等几大姓。其中又以庄氏为多,占总人口70%。宅内庄氏开基始祖为履泰公,乃青阳思齐公五世孙,已有600多年历史。 |
湖头村 |
湖头村,地处磁灶镇西部。面积1400亩(其中已被征地1100多亩),原为五龙村所辖,唐代潘胡环湖百余里,湖面西南延至古陵头,故名“湖头”。元时书晋江县二都。距镇区2公里,东靠-村,南接锦美村,西邻磁灶,位于镇西部方向。仅有湖头一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323户,常住人口1250人,外来人口47人,2011年村集体收入14.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现为张、林、柯、吴四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地。村有建于90年代的湖头小学,占地面积4亩。该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走出了一条依靠传统项目实现强村富民的路子 湖头村距离磁灶镇中心区仅2公里,目前正在兴起的福建省印刷包装产业(晋江)基地和建成已通车的陶东路给湖头村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目前湖头村正在抓紧产业转型,在发展传统养殖业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第三产业。 |
锦美村 |
【地名含义】锦美,原名坡尾。此地处三条山坡之末,山之龙脉由西向东,村居山脉坡尾故称坡尾。 【历史沿革】明、清属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碧山乡仙宾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五龙大队;1984年属磁灶镇锦美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锦美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磁灶镇政府驻地东南1.8公里处。青阳至内坑公路边,简易公路连接青阳至内坑公路从村边经过。 【村落与人口】辖锦美、下五龙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锦美,总人口1283人,337户。耕地372亩(水田55亩),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等。 |
上厝村 |
上厝,闽南语应为上边角落的住屋之意。亦称“樟厝”,为闽南语谐音雅称。 【历史沿革】 明、清属五都。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宅内大队;1980年自成大队;1984年属磁灶镇上厝村公所,1987年成立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上厝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磁灶镇政府驻地南4.5公里处。鹰仔兔山南麓的丘陵地带,西南毗邻内坑镇。 【村落与人口】 辖上厝、后洋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上厝。总人口1732人,426户。耕地610亩,农作物有水稻、甘薯、甘蔗等。有小学1所,公路主干道连接青阳至内坑公路319县道,北至泉厦高速晋江市入口出和308省道只有13.9公里,交通畅通便利。 |
五龙村 |
村周围有五条小丘陵,贯称五陵,因“陵”和“龙”方言同音,故名五龙。村前原有一座旧桥名“嘉福桥”,村名亦称嘉福村。【历史沿革】明、清属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碧山乡云岫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五龙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五龙村委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五龙村位于沈海高速公路晋江出口处,东邻西园苏塘社区,西接磁灶镇锦美村,南与磁灶镇-村接壤,北与西园车厝社区划山为界。政府驻地磁灶镇五龙村加福新区1号。【村落与居民】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4个居民小组,全村人口1600多人,370户。【村容村貌】五龙村村容整洁,该村在2007年、2008年度被评为磁灶镇“清洁家园”示范村。【历史人文】五龙村的两个自然村即加福村与五龙村,均于300年前-村分衍而成,据-村《族谱》记载加福村为-的长房即“莲池一甲”谱裔。明朝著名人物张登岗即为该族裔的裔孙。【交通运输】五龙村交通便捷,即将建成通车的泉三高速公路与原沈海高速公路于该村交接,双内公路由村中通过,形成十分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下级组织】加福、五龙两个自然村。- |
坝头村 |
坝头村,地处磁灶镇东北部。以所居之坝头山为村名,故称“坝头”。元时属晋江县三十二都。东与池店镇营边村相邻,西接本镇苏垵村,南与西园小桥社区接壤,北与紫帽镇洋店村毗邻。坝头村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200亩,为柳、黄、周、曾4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现有3个自然村,曾坑自然村、坝头自然村、溪头自然村。总户数615户,总人口数约2243人,下设8个生产小队,第一生产小队是曾坑自然村,第二至第六生产小队是坝头自然村,第七、第八生产小队是溪头自然村。 坝头村交通方便快捷,国道324线离我村不到0.6公里,泉三高速公路从我村边经过。附属公路从我村与小桥社区中间经过。 坝头村主要农作物以水稻、番薯为主,主要特产龙眼。村里有瓦窑一座,主要生产建筑砖瓦,因砖瓦土质非常好,花砖花纹永不褪色,畅销晋、南、惠、同安等地。域内有缘源蜡烛厂、舒安卫生巾厂、三跃塑料厂等多家企业。 |
瑶琼村 |
瑶琼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磁灶镇政府驻地以南1.8公里,由三个自然村落(瑶琼村、新乡村、风 后坑村)组成。东邻锦美村,北邻双内路交界处,西邻内坑镇交界处。 村落和居民区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82亩。截止2008年,总人口为3876人,1003户,下设13个村民小组,一所小学、一个老年协会。旅居海外侨胞有30多人。 地名及历史沿革 瑶琼,俗名窑顶,意为磁窑上方,瑶琼为窑顶雅称。明、清属三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乡大宅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锦和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瑶琼大队;1989年属磁灶镇瑶琼村委会。 村容村貌 瑶琼村三个自然村均有铺设水泥路,贯穿每一个村角落,交通便捷,出门方便。改革前瑶琼三个自然村落楼宇廖廖无几,绝大多数全是解放前至解放初期的破旧瓦房。改革开放至今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大变化,如今高楼大厦林立、家家户户生活有较大提高,相当一部分人家都有小轿车。 荣誉展示 瑶琼村党支部在2005年被评为“磁灶镇先进党支部”。2005年度连续八年评为“计生合格村”,2007年被定为福建省农民健身体育工程点。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