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乡村位于东经118°60′,北纬24°83′。福建省晋江小平原东北部,陈埭镇政府驻地东北0.5公里处,乌边港北岸,东邻溪边村,北依涵口村,西邻苏厝村,辖大乡自然村,村委会设于大乡。原有耕地550多亩,农作物有水稻,水陆交通有:南有乌边港、江滨北路,东有镇级“七一”公路,西有市级“陈泉”公路,距泉州城8公里,距晋江中心市区4公里,距石狮市13公里,距泉州晋江机场6公里,到“沈海”、“泉三”高速公路晋江入口处仅9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全村有村民349户1508人,国内该村籍人士近200人,旅居外国侨胞、港澳同胞300多人。
辖区内有中国鞋都市场区、关帝庙、王爷宫;有并排屹立的六座坐西向东、古香古色、匀称大方的“皇宫式”古大厝组成的古建筑群,由北往南依次是明代建筑陈紫峰祠、石埕祖厝、清代建筑涵口陈氏宗祠、民国初年的陈烟德厝、明代建筑容斋公祠、正通官衙,总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有与涵口村共同拥有涵口紫峰小学、紫峰幼儿园,还有晋江紫峰中学。
位于大乡村西部的“中国鞋都”市场区,是一座集制鞋机械、鞋用原辅材料、鞋产品销售和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的专业综合市场,是《中国(晋江)鞋都》的集中展示,是海西经济区的一颗明珠,这座2006年4月19日开业,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217亩,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呈“井”字形的4条大街上,建有标准店铺2162间的大型的鞋业专业市场,采用“超市化、一站式服务”,拉开了鞋材辅料规模化经营的序幕,将促进晋江鞋材经营的升级换代,给晋江的制鞋产业带来经营有序的产业环境,对于晋江作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将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有制鞋厂、鞋材厂以及个体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2103 | 362000 | -- | 查看 大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四境社区 |
四境回族村地处陈埭民族村的交通中心,也是陈埭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四境由四个小村落,分别为前社、社南、下沟、后坂所组成,南通往晋江市中心,东经七一路通往石狮市,西经七一路通往泉州中心市区,北可通往沿海大通道,四境村占地五佰多亩,有鞋业商品街、工业片区、居民住宅区,人口3千柒佰多人,回民占80%,汉族占20%,语言均为闽南语,四境村有道教佛教寺庙,还有历史久远的文物石塔一座,传说为东京大路,石狮一州群众通往泉州府城的标志。 四境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经商办厂,从事农业生产已经很少,大部分农民工转入企业商业,成为企业家、商人、工人和职员工,经济收入颇丰,早几年前已成为宽裕型的小康村。四境村经济发达,地处陈埭镇之窗口,村里及通往外村均是水泥路,居民百份百都使用电、自来水、广播电视、电话、手机,数量不计其数,无法统计。小车、工具车基本进入村民家。 四境对文化教育是一个比较重视的回民村,陈埭求聪中心小学是省达标小学,学校占地10亩,现教职员工63名,学生1000多人,因外地生彼多,周边村并校,汉族学生占60%,回族学生占40%。阿梅幼儿园占地七亩,幼儿600多人,教职员工50多名,设备齐全,教育质量已经是省市达标幼儿园。村级卫生所三间,均有配备农村医生服务于村民,社区全体居民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四境老人会是四境老人的活动中心,有固定会所,室内、外设有体育活动器械、舞蹈厅、南音社、阅览室、电视室,经常开展活动,参加镇市活动,开办老人大学,请各单位老师来讲课,在居委会扶持下,每月已60岁以上老人发放50元养老金。 四境村保洁卫生工作居委会组织一支20多环卫人员,有清理垃圾车18部,运送垃圾车4部,有专人负责的卫生队伍,使四境村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四境村地处公安分局所在地,组织一支18人的日夜治安巡逻队执勤,维持四境村的社会治安,保障四境没有刑事案件发生,共创四境社会和谐邻里和睦的平安四境村。 |
涵埭村 |
涵埭村地处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晋东平原,泉州渗入海口,东临泉州湾、西与横坂接壤、南与霞村相接、北与洋埭村交界。周边有陈埭镇至泉州市区主要公路以及陈泉公路,晋江大桥市区连接线。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 地名含义:涵埭因涵江水流入海埭为名。曾与洋埭合称洋埭,并有洋埭林、洋埭李之称。 历史沿革:明、清属二十九都。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8年,涵埭与洋埭、下村、庵上、海尾、仙石6村组建一个大队,名为“团结大队”。1959年属苏厝公社,解放后与霞村合并为涵埭大队。1961年划属陈埭公社涵埭大队,1984年属陈埭镇涵埭村委会。 村容村貌:村面积2.1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人口约2700人,670户,17个居民小组。改革开放后,村民顺开放之风势,大力发展鞋业、服装、模具配件等行业,其生产、销量已初具规模,产值亦达到数亿。村民住宅多以现代化水泥楼房,村民生活节节提高,已拥有小学、幼儿园、市场、医疗卫生所,各方面福利事业也随之发展。 涵埭小学原名启光小学,创建于上世纪40年代, 后撤,1973年复办。学校占地1万2千多平方米, 有五层教学楼一幢, 标准化教室宽敞明亮, 各功能室设施完善, 装备先进;二十个小单元的六层宿舍楼为教师提供优越的住宿生活条件;新落成的“显辉楼”礼堂可容纳学生800余人。校园布局合理, 环境优雅, 塑胶环形跑道、排球场(羽毛球场)、田径训练场,PU篮球场浑然一体;师资力量雄厚,团结进取,与时俱进。2002年学校被晋江市教育委员会确认为“晋江市二级达标小学”、“晋江素质教育工作合格校”。 |
霞村村 |
陈埭镇霞村概况 1997年,霞村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成立,辖区面积0.5平方公里,现常住人口约1000人,流动人口5000人。霞村位于晋江市陈埭镇中区,周边有溪边村、涵口村、横坂村、涵埭村,陈埭镇至泉州市区主要公路—陈泉公路、七一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 |
江头村 |
晋江市陈埭镇江头回族村,以处溪之所在命名,意为江头之头,是陈埭回族社区的主要行政村之一,周围与其余六个回族村相邻,区域面积为5.6平方公里。东临海滩,南接西霞美,公路连接陈埭至青阳公路,下辖江头、渡头两个自然村。江头村分为涵头、东眉、尾厝、乌坑、渡头五个片区,下设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5619人,1319户。 江头村委会由五名支委和五名村委组成了村两委会,村两委成员分管村里的各项事务。并设有监督委员会,委员会设主任1名、委员4名,主要负责监督各项村务工作,确保工作开展成效。目前江头党支部共有党员112名,均为正式党员,七十周岁及以上老党员20名。 江头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有工业企业400余家,持有营业执照的约200家,以制鞋为主,兼鞋底制造、电脑绣花、印刷包装业等。201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超50亿元,形成了以“三六一度”、“国辉”、“三斯达”为龙头的规模企业。2013年村财收入993981.2元,村民人均收入1.6万。村内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1名工会主席、1名副主席和1名工会委员组成,负责企业的劳资纠纷等争议的调解。村内教学资源有江头中心小学一所,占地面积超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新建校园、运动场、橡胶跑道、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另有一外来工子弟学校。此外,村内现有老人活动中心两座,内设老年大学、娱乐室、健身室、老体协,作为老年人健身、舞蹈、休闲之地。村内还有灯光球场两座,供青少年参加篮球训练和日常篮球活动。 |
南霞美村 |
南霞美村位于晋东平原,东连西滨镇,南接新塘社区,全村共336户,人口1197人,旅居海外侨胞2000多人。耕地面积629亩,围海造田76.66亩,全村实际总耕地面积700多亩。1952年,由海外侨胞捐建了“南霞美私立学校”,并于1983年由旅菲华侨为学校新建“陶英楼”。1992年,我村海外华侨捐资建设村委会办公大楼,总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2006年村财投入500多万重新翻建教学楼,现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总占地面积11余亩,现有学生650多名。多年来,在海外华侨的热心支持帮助下,南霞美村的各项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兴旺,包括安息堂建设、环村路铺建、沟渠整治和全村绿化等。同时,全村的企业迅猛发展。目前,我村有近50家的中小型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近3000人,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
宫口村 |
宫口村主民原由青阳西边宅迁至陈江(陈埭)桂林,初时居“莱内”,后因子孙繁衍又居义美供前定居,故取名“宫口”。【历史沿革】明、清属二十七都。民国32年(1943年)属三民乡留宫标。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陈埭乡;1959年属罗山公社;1961年划属陈公社宫口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宫口村委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位于陈埭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北连桂林村、东南邻近梧埭村。向西公路连接陈埭至青阳,向东南方向公路连接陈埭至石狮。【村落与居民】 宫口村共有人口3088人,813户,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500亩。辖宫口、义美、碧潭3个自然村。旅居海外侨亲500多人,外来人口4000人多。全村从以前20个生产队改为20个村民小组。【气候与物产经济】 宫口村属亚热带气候,一年四季温暖如春,变化不大;最低气温在0度以下,最高气温35度左右;粮食以大米为主,同时兼顾一部份菜篮子工程。【文化生活与企业单位】 全村有中学一座;小学一座;幼儿园一座;老年人协会下设三个分会;设有三个体育活动中心。健身器械五十左右件,灯光球场三个,经常开展蓝球联谊活动。村级下辖的还有计生协会、治安巡逻队。计生民办公助会协助镇计生办开展下常的计生工作;治安巡逻队人员达八人左右,24小时不间断巡逻,最大程度保证了村民的安全。全村规模以上企业有十多家,以鞋业为主,拥有外来工人四千多人 |
桂林村 |
桂林村委会 ,简称桂林村,设立于明朝时期,人口3458人,面积1178100平方米。下辖后田前、后祠、对三房三个自然村,主要产业有运动鞋生产,水稻生产,海产品养殖。桂林村位于闽东沿海,西邻泉州晋江机场,东临泉州湾,北距陈埭镇政府3公里,南距石狮市区7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凉适度,蕴藏着丰富海产。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连接泉州石狮的主干道七一路贯穿全村。桂林古代称“桂林里”,坐落在桂林村后祠,明朝初期西滨肇基祖锡昌带领西支一派,居于陈江桂林里,祖先八月入居,八月属桂,又是姓林,因此得名桂林。明清时代属泉南外27都,民国时代属大同乡后坊保,解放后改后坊村属第五区,地址设在青阳,后改属12区,地址设在吾林,1957年改属池店区至60年合并西霞美为桂林大队,至61年桂林和坊脚分开,坊脚自成立坊脚大队,1984年桂林大队改为桂林村委会,1997年西霞美与桂林分开自成立西霞美大队。现分为17个生产队,辖三个自然村,人口3458人,旅居海外2000余人,外来人口8000多人。桂林村委会历年来荣获多项荣誉,2007年度被晋江市评为敬老模范村,先进民兵营等殊荣。桂林属亚热带气候,主导风向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农业主要作物为水稻种植,此外桂林村东临泉州湾,拥有大量滩涂,养殖大量蛏苗。工业主要是制鞋业,是运动鞋的生产基地,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全村拥有制鞋及鞋材企业一百多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村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西滨老年人总会,桂林老年人协会、厚山幼稚园、西滨小学、西滨中学、比干公祠、尚书府第、西滨农场、泰亚鞋底、奥耐克鞋业、高力克鞋业等单位 |
坊脚村 |
坊脚村坐落于陈埭镇的中南部,东南面分别与江头村、桂林村相邻,西邻青阳镇阳光社区,西南面与晋江机场相接,北邻鹏青路,整个行政村被七一路分割为两大块。该行政村由坊脚、沟西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3481人,共895户。外来人口15000多人。近几年来,在村干部的带头组织下,先后集资新建了坊脚小学、坊脚幼儿园,并铺设了多条村级道路,大大改善了村级整体的生活、生产环境。目前,该村正在进行村级自来水改革。2007年坊脚村成立了村级“爱心慈善援助站”。该援助站于每年春节前向村里的低保户、贫困户等发放慰问金及生活物品,并经常向贫困户提供援助,如助学金、医药费等。坊脚村的企业主要以彩印及鞋业制造为主,其中较为成功的企业有贵人鸟公司、爱乐公司、奈步公司、大自然彩印、联友彩印、华新彩印、三新彩印、建兴彩印等。 |
岸兜村 |
晋江市陈埭镇岸兜回族村,位于泉州湾东平原南畔,是陈埭回族社区的主要行政村之一。周围与其余六个回族村相邻。辖区范围分后角、新厝前、后街三个角落。全村总户数为1116户,常住人口4750多人,其中丁姓回族人口占95%,外来人口有2.5万多人。岸兜因滨海,且海岸在寻东凹入一湾,闽南语“兜”状,即“口袋”状,故称。水体得名。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及专家学者考证,丁氏祖先在宋元时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我国经商,丁氏回族宗谱记载,我一世祖节斋公于宋末元初从苏州行贾入泉,居泉州城南文山里,元末为避战乱,四世祖仁庵公徒居陈埭,将原来经商的大量资金转移到农业生产上,与当地汉族人民共同开发,围海造田、兴修水利、滩涂养殖,走共同发展农业的道路,家族得以繁衍生息壮大。现在陈埭七个回族村聚居的丁姓回族人口23000多人。散居海内外的丁姓族人达4万多人,语言使用的是闽南语。岸兜村现有工业企业200余家,以制鞋为主,兼鞋底制造、电脑绣花、印刷包装业,规模以上企业28家,包括康踏、金益、金威、安超、世通、求质等知名企业。农业以播种水稻为主,耕地面积1200多亩,浅海滩涂面积1000多亩,以种植蛏苗为主。全村主要路面经过几年投资改造,基本铺上水泥路面。我村经电力公司农村电网改造,几年来已用上国家定价的工农业电,家家都安上有线电视、电话、手机,基本普及到各个家庭。拥有大中型超市几十家,食杂店、职工饭店上百家。村委会建有大型综合市场一座,摊位300多个,满足村民和外来工的日常需求,从业人员达到几千人。村内现在有聚书小学一所,占地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新建校围、运动场、橡胶跑道、篮球场等体育设施。由安踏公司丁和木先生捐建以其母亲名字命名的“阿瑞幼儿园”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拥有老人活动中心一座,于2001年新建,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内设老年大学、娱乐室,健身室,老体协,会员每日早晚做健身操、舞蹈活动,村内有灯光球场一座,青少年经常参加篮球训练。村级卫生医疗所3间,有执照医师3人,从业医务人员10多人。村内有丁氏宗祠一座,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重修,1982年、1993年分别被列为县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宗祠保护完好,在国内外具有重大的影响。拥有现代军火科学家丁拱辰故居一座,现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佛教海光禅寺,伊斯兰教清真寺各一座。以上几座古建筑均有开展各种宗教活动。陈埭民族南音社建在本村,会员经常进行南音演唱,经常与海内外弦友交流。 |
鹏头村 |
鹏头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陈埭镇人民政府驻地东0.5公里处,乌边港南侧,邻近四境村。辖鹏头自然村,村委会设鹏头。全村现有634户,常住人口2589人(以丁氏为主,兼一两户郑、陈二姓),分为12个村民小组,港澳侨胞约300多人,外来人口约16000人,耕地面积1062亩,浅海滩涂1000多亩,湖外综合小区和鹏青工业南路的住宅区就在鹏青公路两侧,交通方便,盛产水稻、蛏苗。 族谱记载传自元朝咸燕京路宣抚使 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上柱国、咸阳王赛典赤·赡斯丁,明永乐年间(1407年)丁毅斋自苏州分支而来,见此处位置海滨,沃地仁里,于是卜居此地,因有一条名为汾江的溪河穿村流过,因而得村名汾江,又因地处海坪故得名坪头,后据说其地形如鹏鸟之首,故得鹏头之名并沿用至今。 |
溪边村 |
溪边村地处泉州湾南溿海边,又位于陈埭乌边港北边,其上游九十九溪溪水汇合于乌边港从村边流入大海。我村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耕地面积200余亩,浅海滩涂5000多亩。根据记载,自明万历五年(1577)王氏始祖厚朴公举家由南安深坑第一位肇局溪边,而丁氏祖先于清顺治四年(1647)由岸兜分居溪边,至今已有300多年,其生生不息,繁衍壮大至今我村人口已达3000多人。 |
花厅口村 |
花厅口村地处福建省泉州晋江陈埭民族村的交通中心,也是陈埭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南通往晋江市中心,东经七一路通往石狮市,西经七一路通往泉州市区。辖区分为四大片区:湖尾、沟尾、三排、四排,十二个生产队。沿村主要路段:杏圳北路、杏圳南路、五一路、钱仓宫路、阳光东路、七一路。截止2008年, 总户数751户,面积0.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有3117人,其中回族占80%,汉族占20%,语言均为闽南话。村内有道教、佛教寺庙。 地名含义 据传旧时花厅口丁姓主民的绅士不但建筑物漂亮,而且花厅口种有各种花卉,另说某绅士的花厅口呈片地,逐渐开垦建设成一村落,故名。 历史沿革 明、清属二十七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荣江保。建国后,1956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年苏厝公社。1961年划属陈埭公社花厅口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花厅口村委会。 |
西霞美村 |
西霞美村概况 西霞美村位于泉州湾南畔,东临沿海大通道,西距晋江市区5公里,北接江头村,南靠南霞美,是一片古老的冲积平原地带,素有鱼米付之称的村庄。 西霞美又名西下尾,早传在明朝时期是一庞大乡村,全村拥有猪玷十八处之多〈近代多处杂基地开基发现有许多石头块和砖块的埋藏为凭〉经济繁荣。因受海寇搔挠、烧杀抢掠,顿成一片废墟。而后仅剩两座房屋,幸存一业户倪姓竟自独居,甚觉寂寞孤单。为此在明末清初期间,招徕西滨姓林做伴相居。后又泉州东门一姓蔡相投住居。以此形成为三姓(林、倪、蔡)聚居的西下尾村。清代时期为泉州南门外二十七都西滨西下尾村,民国时期为晋江县梧潭区西下尾村。解放后经多个变改最后归陈埭人民公社管辖。1978年本村群众认为西下尾属西滨栖霞境,纷纷要求改为西霞美之名。经向上级申请,批准为陈埭公社桂林大队西霞美自然村,就此之后村民的通讯联络、上级批文下达概为西霞美之名。改革开放后,因在经济及工作中的诸多不便,经申请后于1997年上级批准西霞美为独立的行政村——西霞美村。 西霞美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0亩,一个自然村,下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128人,298户,旅居海外侨亲近1000多人,外来人口近万人。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前有村主干道通往市、镇,后是通达沿海大通道,村有三纵四横的环村水泥路。 西霞美村地理位置优越,是整个西滨六村中唯一在冲积平原中最低洼的地带。经水利兴修,创建了自流灌溉沟渠和排水沟河,保证了旱涝保修的稳定局面。全村年均向国家交定购粮500多担。村民口粮年年自给有余。且因近海给村民在海滩捕捞的便利。农闲时即可随时下海捕海产杂类,并有年年蛏苗的专项收入。同时还有全西滨独特的特种副业——硷草。它属海边浅滩插种而生长,免管理、免下肥,一年可收割两次。好的干硷草有时100斤相当100斤稻谷的价格。全村有90%村民盖起新房屋,成为远近较富裕的村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潮流的鼓舞下,西霞美人以“敢拼才会赢”的精神气魄,大胆创新各种企业,先由手工制作,然后大力引进各种机械。首先是几间厂,如今已发展到80多间厂家,工人近万人,相当于村民人数的10倍。近几年年创产值3亿多元,人均纯收入近12000元,被泉州市委市政府02年评为“宽裕型文明村”、03年、07年评为“文明村”。 西霞美村自成立行政村以来创建多种规范的事业建筑项目:其中村委会会址是全市村级较闻名的建设,它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三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有配备齐全的各科室:会议大厅、党员活动室、电教电脑室、办公室、广播室、妇代室、联防站、共青团、工会室等科室,实现办公规范化,同时还配有能容纳全村村民参加各种会议及活动场所的大礼堂。建有老人协会会址,内设有会议室、文化室、乒乓球、桌球室、健身大厅(健身器材几十种)。室外建有现代灯光球场、羽毛球场,外设健身器材几十种。建有菜市场(单肉铺就有6玷)。建有一座占地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花园式安息堂等多项村级建设,从而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西霞美村建有多座古迹宫寺。其中有翻建最古老的上天圣母宫、镇宅馆、鲍王府宫、倪王府宫和新建造的碧莲寺等佛教宫寺。 西霞美村的企业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犹如雨后春笋迅速的发展和壮大。现已有80多家的企业厂家,有制鞋、鞋材、制衣、建筑等,其中较大规模的有: 晋江风华鞋材有限公司,占地10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拥有职工600多人,专业生产EVA鞋底、RB鞋底、EVA塑胶粒。公司严格遵循ISO9001管理体系,产品优质新颖,远销世界各地。 晋江市贝登鞋业有限公司,占地6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工人200多人,生产各式休闲运动鞋。公司秉承“以人为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开拓进取”的经营理念,向此更高层次攀登,创出良好信誉,取得社会一致认可,效益以日具增的现代化制鞋企业。 福建霸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时尚运动鞋为主,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鞋业公司。公司本着“诚信合作、共创双赢”的企业宗旨,随时把握市场发展脉搏,以精湛的生产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研发独具魅力的潮流产品,在全国拥有四十多个代理销售网点,1000多家店中店,形成强大的销售网络体系。 福建晋江超星鞋材有限公司,占地面积近30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工人500多人。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专业生产EVA一次射出鞋底,拥有7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EVA射出机台和5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贴合生产线。公司一贯秉承“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博得众多客户青睐,订单应接不暇。 昂顺鞋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休闲鞋和运动鞋系列。公司成立时间较久,有积累、整套生产经验。公司秉承“质为基、创新为路”的经营理念。公司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产品长期远销欧美非各国。 宏晖鞋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鞋类和鞋底制造一条龙的现代企业,占地面积20多亩,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公司资金雄厚,建有专项的生产厂房和公寓,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设备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公司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地。 富裕建筑公司,是一家历经几十年的建筑机构。公司资金雄厚,拥有一批高级测绘和计算人员,组成精细分工承包管理团队。公司秉承“质量第一、客户为上”的宗旨,主要业务趋于企业公司,年年业务应接不暇,远近闻名。 |
横坂村 |
横坂旧名茅坂,因旧时“茅草”横长满了小山坡,亦称“横坂” 明、清属二十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涵岱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年苏厝公社。1961年划属陈埭公社横坂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横坂村委会。 晋江市陈埭镇横坂村位于陈埭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西界池店镇钱头村,北邻近洋埭村,南接涵口村,东靠霞村。全村共477户,常住人口1868人。全村有林、许、吴、陈四姓,以林、许两姓居多。全村现有工业企业50多家,以制鞋为主,兼鞋底制造等制鞋辅助行业。村里现有横坂小学一所,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陈埭法庭也位于横坂陈泉公路边 |
涵口村 |
|
大乡村 |
大乡村位于东经118°60′,北纬24°83′。福建省晋江小平原东北部,陈埭镇政府驻地东北0.5公里处,乌边港北岸,东邻溪边村,北依涵口村,西邻苏厝村,辖大乡自然村,村委会设于大乡。原有耕地550多亩,农作物有水稻,水陆交通有:南有乌边港、江滨北路,东有镇级“七一”公路,西有市级“陈泉”公路,距泉州城8公里,距晋江中心市区4公里,距石狮市13公里,距泉州晋江机场6公里,到“沈海”、“泉三”高速公路晋江入口处仅9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全村有村民349户1508人,国内该村籍人士近200人,旅居外国侨胞、港澳同胞300多人。 辖区内有中国鞋都市场区、关帝庙、王爷宫;有并排屹立的六座坐西向东、古香古色、匀称大方的“皇宫式”古大厝组成的古建筑群,由北往南依次是明代建筑陈紫峰祠、石埕祖厝、清代建筑涵口陈氏宗祠、民国初年的陈烟德厝、明代建筑容斋公祠、正通官衙,总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有与涵口村共同拥有涵口紫峰小学、紫峰幼儿园,还有晋江紫峰中学。 位于大乡村西部的“中国鞋都”市场区,是一座集制鞋机械、鞋用原辅材料、鞋产品销售和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的专业综合市场,是《中国(晋江)鞋都》的集中展示,是海西经济区的一颗明珠,这座2006年4月19日开业,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217亩,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呈“井”字形的4条大街上,建有标准店铺2162间的大型的鞋业专业市场,采用“超市化、一站式服务”,拉开了鞋材辅料规模化经营的序幕,将促进晋江鞋材经营的升级换代,给晋江的制鞋产业带来经营有序的产业环境,对于晋江作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将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有制鞋厂、鞋材厂以及个体户。 |
湖中村 |
晋江市陈埭镇湖中村位于陈埭镇政府的西面,距镇政府仅一里之遥。西面毗邻市政府所在地,属城乡结合部。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湖中、地顶、苏埭。全村总户数426户,常住人口1790人,分五个村民小组。原有的耕地已转为他用。村民也由以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转而进入工商、贸易、运输等经济领域。原有的鸡鸣犬吠的农村田舍也被矗立的高大厂房和鳞比节次的商店所代替。目前我村工业企业65家,商店77家。外来人口近六千人 。两年来湖中村两委在镇党委镇政府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意伟大旗帜,以-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加强村两委建设提之以人为本的管理能力和积极性。加强社会治安整治,净化、美化村居环境,位群众创造一个和谐、整洁、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平稳上升。认真贯彻0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
洋埭村 |
洋埭村名因地域的开发而得名,与自然地理有密切关系。《尔雅释诂》曰:“洋,多也。”又,“洋为平洋也。”《正韵》曰:“埭,以土堰水也。”以土堰筑堤成埭,埭里平整土地为住居地;垦荒耕种为田畴,一派平洋,地以此名之,称之为洋埭。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宋初,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于晋江南岸沿海沙涂滩筑堤成埭,其族人迁徙此居住,垦荒耕种,繁衍生息,地因之名,“陈埭”。“洋埭”位于陈埭北面。该志又载:“洋埭之水由四十一都陈三坝而来,下通洛阳江。于围二百二十七丈,深二丈。”民间传说:宋初,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派兵筑晋江下游南岸海堤屯田,是时开“三埭”——陈埭、苏埭、洋埭。 交通状况: 北面与泉州隔江相望,南距晋江机场仅6公里,陈泉公路贯穿我村,村内道路四通八达,全村实现路面全部硬化,总长达2万多米。 历史沿革: 五代南唐乾德十一年(963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派兵筑堤晋江下游南岸沿堤屯田,开三埭,始有洋埭地域。宋代绍兴六年(1136年)邑人李密,李国表向知县洪元英请求间湮浦埭水利工程。建毕设塘司、徒首管理。1949年9月,洋埭解放,之后成立龙岱农会组织,作为过度政权,处理新旧政权交接事宜。1951年,成立龙岱乡政府,同年全村进行土地改革,1958年,洋埭与涵埭、下村、庵上、海尾、仙石6村组建一个大队,名为“团结大队。 气候与物产: 洋埭村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气候类型属东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盛行风向季节更替,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一年四季温差不大,靠近北回归线,日照时间较长,物产丰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暖,秋温高于春温。风速较大,7-9月由东太平洋形成的台风,常在此登陆,破坏性大。台风暴雨时有发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多种动物提供适生环境。特别是浅海、滩涂及河道、池塘、沟渠等海、淡水域,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生态环境,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就有788科2408种,其中海水鱼类215种,淡水鱼类25种,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工业企业: 洋埭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得益于乡镇企业的领航起步,境内有大小企业360多家,总产值超过7亿元,洋埭企业一路顺风向前发展,这与村两委思想解放,与时俱进,一路扶持、保驾护航分不开。一、建立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建立刘浦工业区,面积34.63万平方米,定兴工业区,面积33.3万平方米;二、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开展“用科技、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等质量管理活动,促进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三、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鼓励企业也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聘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实现经营管理和人才技术市场接轨,提高市场竞争力。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五、组织境内外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展销会、交易会,创造条件,让厂家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 经济社会: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洋埭村各项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如今全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科教文卫事业日益发展。辖区内现有泉州市示范小学龙林中心小学,外来工子弟学校业已建成使用,幼儿园1所,卫生所5家,私立医院5所。 |
庵上村 |
庵上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金鸡水渠东侧,邻近洋埭村,东山至陈埭公路经此。庵上旧名“烟浦”,原取名“烟浦埭”,陈洪进围垦筑埭,有烟浦埭,并有上下浦之分,其大者为上烟浦,上烟浦逐渐衍读为庵上。 明、清属二十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仙后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属苏厝公社;1961年属陈埭公社庵上大队;1984年属陈埭镇庵上村委会。辖庵上,庵兜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庵上。376户,总人口2047人。耕地949亩,农作物有水稻。有小学1所、制鞋厂 。 |
海尾村 |
海尾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海晋东平原东北方,隔江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片区相望。海尾村与邻村仙石村都是晋江市东北边沿村落。面积1.3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全村总户数504户,常住人口2164人。全村分为10个姓氏分别为:留、郑、林、谢、李、陈、纪、许、吴、施,其中林姓为大姓。耕地面积900多亩,到2008年12月31日止已被政府征用耕地653.45亩,占72.12%,主要种植水稻,以饲养业为副业。 地名含义 海尾因处于晋江临海的末端,故称海尾。 历史沿革 明、清属泉州府晋江县南门外二十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仙石保。建国初期属晋江县第五区,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1961年划属陈埭公社海美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海尾村民委员会。 物产经济 截止2008年,海尾村有工业企业60多家,以制鞋为主,兼鞋底制造、电脑绣花、印刷包装业。全村主要路面基本铺上水泥路面,公路四通八达,可通晋江市区、泉州市区。全村经过电力公司农村电网改造、自来水改造,家家户户通水通电。全村普及有线电视、电话。手机普及到每个家庭。拥有中小型超市二、三十家,食杂店、饭店数十家。村委会建有综合市场一座,摊位数十个,满足村民和外来工的日常需求。 村容村貌 截止2008年,村内有海美小学一所,新建一座800外平方的教学楼,校园内建有篮球场、运动跑道等设施。海尾村幼儿园面积600多平方米。村级卫生所2个,有执照医师2人。该村老人活动中心内设老年大学,内有娱乐、健身场所供老年人娱乐、健身活动。 |
仙石村 |
仙石村位于泉州湾南岸,晋东平原东北角,陈埭镇最北端,背靠晋江大桥,与泉州市行政中心仅一桥之隔。村域面积2.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水稻、海蛏等,自古素有“渔米之村”的美誉。 【行政隶属】 仙石村隶属于陈埭镇,辖1个自然村。 【村落与村民】 村域面积2.8平方公里,辖1个自然村。全村人口约3100人,615户,8个生产队,外来人口约1500人。 【基础设施、企事业单位】 全村家家户户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接有线电视,村主干道路水泥硬化及人行道绿化,4个垃圾存放站,6个共公厕所、1辆消防车、1辆环卫车、105个垃圾筒。全村企业以制鞋和包袋为主。 |
高坑村 |
高坑村概况 【地名含义】古南宋永宁卫高氏家族携眷籍捷足先登开埠,因此得名古高登乡。1958年沿海发生建国初最大水灾泛滥,水灾冲洗千亩良田成为坑坑洼洼,一片狼藉,当时工作组住点上报时,以高坑村命名。别名,高登里。 【历史沿革】南宋宁宗三年(公元1194年)为澳后埠。南宋宁宗十一年(1202年)永宁卫高氏家族开埠澳后改成高登乡。元、明、清、民国、共和国,1958年沿用高登乡756年之久。1958年改为高坑生产大队。明、清属二十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金登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池店乡;1959年苏厝公社。1961年划属陈埭公社高坑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高坑村委会。 【辖区范围】高坑村位于陈埭镇区西北约4公里处,东与海美、庵上相连,西与池店镇赤塘洋茂为邻,北与池店镇溜石村毗邻,南与洋茂的自然村仓头村相邻。乡镇村公路贯穿,将村区分为南北片区。 【村容村貌】高登(高坑)村位于泉州南门外东南麓丘陵地带,元、明时垦海滩围埭扩充耕地农田千亩,包括丘陵山地总面积3.53平方公里。人口2975人,高坑村民风淳朴,民生小康水平,居住宅较保守发展,公益-业心非常明朗,人文景观发展一般。人口偏向老龄化。治安方面有高登三堡历史渊源,氏族之间和睦相处。宗教信仰多元化,以民间鬼神信仰为主,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信仰者较少。 【历史人文】高坑村是一个多氏族的乡里,宋宁宗十二年龙湖石龟许氏家族与高氏有氏族同宗历史渊源关系入乡开支。元朝顺帝九年1307年延陵吴氏入高登开支。元朝成宗十四年1274年顶堡张氏家族开支。1309年迁居下堡,1318年金厝间金氏、李氏、刘氏因瘟疫灾害灭绝,现遗址依存。往后金姓、李姓、刘姓灭绝荒废遗址变成各氏族风水冢地。1351年元顺帝年间贝头柳氏家族开支高登。1372年明洪武四年影边陈氏家族开支高登。1457年明代宗年间丰州黄氏开支。1735年清乾隆17年东垵王氏家族开支高登。清同治七年1868年溜石朱氏家族开支高登。共和国1962年陈埭四境丁氏行医留居高登。自南宋高许姓开埠高登后,各氏族的迁居,至今高坑历程806年,十个氏族的繁衍生息故土。柯岭自然村开埠于清雍正1736年(清雍正十四年)位于高坑村西北放,有三个氏族,张、陈、李、刘四姓。人口200多人,面积包括耕地、山田结合约300多亩,人文世故,具有神奇的历史典故和传说。高坑三堡又来追溯到明永乐时代,古高登是依丘陵傍海的地理位置,当时泉州东海湾时遭到倭寇入侵。高登澳是商船停泊避风之澳,经常收到倭寇骚扰,原住民为了保护番商停泊船只、后勤补给等工作和物资装卸、航海人员修养等事务,按照地理位置设立防务堡,南边以高氏设立防务大厝堡,以高氏祠堂至金厝下间南片区,西边设立防务顶堡,因为西片区地势居高可俯瞰全村每个角落。东边设立防务下堡,属于前沿海埭边防务重要位置,北边有溜石沿靠晋江流域内海与泉州故称隔江相望,港口把守较严。高坑五座祠堂,历史沧桑,其代表作非常与众不同。为什么五座祠堂均坐南向北,并不是高坑的位置,南高北低的原理,是值得深入研究,例如高氏祠堂主体是东坐西向,但外护门是向;张氏祠堂、吴氏祠堂、柳氏祠堂均坐南朝北;顶堡六社祠堂一直同样也南坐北向。唯有王姓、陈姓、许姓、黄姓、朱姓顶堡五姓不立祠,其历史有着一段人世间的悲剧演义。侨居海外侨胞港澳千人左右,早期先民移居台湾开埠,各氏族均有,根据族谱记载,王氏开支台湾台中南庄至今5000多人,300多年。 【文教卫生】1945年由华侨支助和乡绅配合,创办高登私立小学,历时六年。1960年改为高坑小学,课堂分布在本村柳厝大楼,高厝大楼等。当时海尾、仙石学生均就高坑私立小学。1970年菲、港等华侨捐资新建小学校舍、办公楼。1978年建立初中部。1979年校舍、礼堂继续扩充建设。2000年校舍危房重新改建。1990年华侨投建新高登中学校区。同时配备幼儿园等教育系列发展。 【医疗卫生】从建国的合作医疗点延伸到如今个体卫生医疗所的薄弱环节。改革开放后期企业发展较慢,从家庭作坊伊始发展称规模的厂家公司,以鞋业为主,其他产业同步有所发展,但相比较高坑企业等各方面相对发展缓慢。 |
西坂村 |
西坂村系晋江市陈埭镇属镇区范围。位于晋江市东区,东至岸兜村,西南与四境村相邻,北与大乡村接壤。 距离晋江市区3公里,距陈埭镇1.5公里。是平原地区,地处乌边港,水源金 鸡下流。 地名含义: 陈埭未围垦开发成埭时,为海滨浅滩,开垦成埭后,蛏土整理成蛙坂,西是表示方位,故称西坂村。 历史沿革与人言: 宗祠名称:丁氏宗祠,堂号:聚书传芳, 西坂村的分堂号为:西锦,系元代初,始迁祖丁谨字慎思,由中亚入籍中华,始属 地泉州文山里, 元末迁居陈埭至清代各支 派先后移居时,西坂村是由岸兜、村下头两地迁入。明清属二十七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涵口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陈埭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陈埭大队; 1961年属陈埭公社西坂大队;1984年改陈埭镇西坂村委会。 下属单位: 老年人协会、计生协会、工会委员会、治安保卫委员会。 村容村貌: 西坂村曾经多次评为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 和先进单位等等,计生工作优异,每年评为合格村,自2008年起连续5年连续三年评为计生一流村。 天气与物产经济: 每年均气温18-22摄氏度,降雨量11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村历来盛产蛏 苗,畅销全国各地, 村中兴办企业:制鞋服厂为主体,以大森公司、森发公司和彬威公司牵头,数十家鞋服工厂、海绵厂、高频厂、电脑绣花厂、模具冲刀厂、鞋底厂各类型厂家和商行、超市等百家。沿海大通道从我村海埭耕田通过。村周围均有公路贯通,公交车、运输车、客运车辆南来北往畅通,交通非常方便。村内水泥道路四通八达,便利工、农业生产运输,形成交通网络。 交通运输: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推动下,陈埭镇(包括西坂村)列入晋江市东区。沿海大通道从我村海埭耕田通过。 村周围均 有公路贯通,公交车、运输车、客运车辆南来北往畅通,交通非常方便。村内水泥道路 四通八达,便利工、农业生产运输,形 成交通网络。 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 村内建有西坂宫、三夫人妈庙、土地公宫、百姓阴公词、画马石、二房宗祠和安息堂活动场所。 域中设施、文化生活、企业单位:域内有老年人活动中心、篮球队、乒乓球队和健身区等活动场地。 设有外来人员务工子弟学校一所,师生千余 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