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透村系晋江市东石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晋江市东南部,是东石镇著名的石材之乡,东与塘岭相邻,距离英林镇5公里,西与革命老区坑园村相连。距离晋江机场20公里,南与洪塘村交界,距离镇区7公里。北与永和镇周坑村接壤,距离石狮市市区20公里。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材资源,而且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明清属泉州市南门外十一都,改革后隶属英南乡,1958年归属东石公社柯村大队,1974年从柯村大队拆出为清透大队。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人口达2200多人,580户,下有14个村民小组,旅居海外华侨1000多人,外来人口近2000人。
清透村最早村名叫温庄,后本村张氏一世祖朴谅公在村中植榕树二株,自号为青榕居士,外村人将温庄改叫青榕里。朴谅公是晋邑四大名医之一,培养学徒二人,张清和温兜,适逢瘟疫猖獗,二人投身抢救病人,双双染疫身亡,为纪念二人壮烈逐把村名改为清兜,因兜和透谐音,又通俗易写,逐在解放后演化为清透。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2104 | 362000 | -- | 查看 清透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第四社区 |
东石第四社区居委会于1986年10月成立,原系东石大队第四支点。其坐落于东石镇区东部,东面毗邻郭岑村、檗谷村,西面毗邻第三社区,南面毗邻晋江盐场,北面毗邻第五社区、东埕村,面积共约1.2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3684人(合1013户,分为3个居民小组),民营联合体、个体企业33家,沿街店面450余家,更有三公宫、海头宫、十郎公园等民间建筑,是东石镇商贸、文化中心。第四社区居委会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277万元,村财总收入96.45万元,人均12628元,于1996年被晋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宽裕型小康村”,并于今后各年获得各项先进殊荣。四居人民将坚持发扬“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发挥有利地缘优势,挖掘潜力,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为四居经济腾飞再铸辉煌。 |
第五社区 |
东石镇镇区于1986年划分五个居委会,第五居委会位于镇区的东北部,南面,西面分别毗邻第四,第三居委会。东石至金井公路至西向东上坡至第五居委会开始下坡贯穿而过,居委会六层办公楼建在制高点。境内分为两个居民小组,人口总数12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2人,旅居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有一万多人。原有可耕地180多亩(其中水田15亩)农户人均土地0.28亩,还有盐场400公亩,沿路滩涂350亩,现人均收入7000元。改革开放以来,沿公路两侧建起仁和东路新大街。在第五居委会境内即有三至五层店面近200间。几年来新建民用住宅112座。绝大部分居民已搬迁住新房。部分土地已开发为工业小区。现仅有15亩土地划为耕地保护区。 第五居委会海陆交通方便快捷,历史海运鼎盛时期曾拥有几百吨级运输船几十艘。航运于天津、上海、江浙一带及台湾两岸,现有公路运输四通八达,开往石狮、泉州、厦门客运班车随时可上。电力、通讯设施完备,早已普及电话、数字电视即自来水第五居委会居民历来以多种多种经营为主。农业精耕细作,以种植地瓜、大豆、甘蔗、水稻为主。沿海滩涂养殖远近闻名东石蚵仔。还兼营盐业。故有“雨来双沟藤(地瓜),日出六坎担(盐)”的美称。旱涝均丰收。手工业主要是纺织。家家户户均有分散为业主加工纺纱、织布。1956年因公合营时就有8家业主拼入晋江纺织厂。近百名成为国营厂工人。而今工业更为发达。现代化的纺织、漂染、制鞋、制衣、制伞。树脂工艺电脑绣花,印刷等工厂10多家,总产值几千万元。第五居委会历来是东石镇区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发展中心地,小小一个一千左右人口的居委会历届共出国内大专留英人才80人,早在1935年就创办过求新小学。1945年创办的东石龙江小学就在第五居委会境内。至1950年转为东石中心小学。1963年起由五居、三居捐地。三居、四居、五居捐款150多万元及上级拨款建起新校舍及办公大楼。现有学生1800多人。1959年东石镇在第五居委会创办起卫生保健院。1969年有第五居委会捐地扩建病房及宿舍。营业1985年才搬迁新址。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东石五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55年被0晋江市委、晋江市人民政府授予“基本实现小康村”。同年12月被0晋江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1997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小康办授予“富裕型电话村”。1998年被0泉州市委,泉州人民政府授予96年-97年度计生工作先进集体,并连续四年被上级组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被授予一流(村)居计划生育协会,2007年-2008年被授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优质服务窗口。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摆在五居人面前的是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
第三社区 |
行政辖区:位于镇区中段,民居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亩,辖四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235人。旧地户包括珠泽、下西郊(蚵壳下厝),海墘黄。 历史沿革:以前叫西宅,土改时称东石镇第三基点,合作化时为东庄三社,公社设时社东石大队第三中队,1985年撤大队成立东石镇第三居委会。 社会文史:社区范围有东石中心小学,仁和幼儿园,北面有侨声中学。文化景点有老人活动中心(待建中)、福竹林殿七王爷馆、朱王爷馆,市级文化保护单位珠泽蔡氏宗祠、西霞蔡氏宗祠、祖宇10余座,北面有竺世庵观音寺。 台胞祖籍地、据族谱载最早迁居台湾是七世蔡体斌万历八年(1580年),后大部在顺治、康熙、乾隆年代,以第一代迁移为一户,计有168条,居住地有后镇、蚵仔寮、布袋咀、公北、高雄等38个地名,乡亲超过万人。 社区又是重点侨乡,旅居地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仰光、加拿大、日本、香港、澳门等地,估计侨胞数千人。 历代先贤,乡亲贤达有:明朝天顺年间抗倭先烈南京军政蔡日昇,贡生、举人、秀才数十人,台湾宪兵大队长黄浦军校18期毕业蔡尤却,志愿军连长蔡世荣,县政协付主席蔡尤淘、蔡英文,侨伶乡贤有蔡德成、蔡世海、蔡天星、蔡海瑞、蔡金泉、蔡东桥。 企业经济:生活来源,解放前以海蛎、鱼湖小什海等海业为主,次手工织布,侨汇、农业。解放后以农业为主,次企业工资、侨汇、海业。四十年代围垦永安海埭100亩,五十年代处围垦门口埭20余亩,使经济转向农业。1956年海滩被国家征用围作晋江盐场,海业受损。1958年永安新埭划给二居,长期来处于低收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经济状况,引外资侨资先后建街道店楼497间,湾道综合市场一座,经济结构转向商业企业。社区范围有公有企业晋江纺织厂、晋江盐场、工商管理分局、工商银行、东石供水公司、东石肉联厂、石狮东石车站。外资、合资、私有企业家。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7640万元,人均收入9600元。 |
第一社区 |
第一社区旧称“西尾”,包括金埔,西尾叶,炉内,衍泽,黄前宅五个前落,因其祖先先后入居东石寨西部,即把聚居地命名为“西尾”,东靠第二社区居委会,北毗东湖村。现社区人口人,户,海外人口7800多人,主要姓氏为蔡、叶、黄、曾,以蔡氏为最,社区有建于70年代第二中心小学,占地面积4亩,学生1200多人,教师54人,历年来该村获得有:“晋江市文明村”,“晋江市党组织先进集体”、“晋江市文明社区”“晋江市宽裕型小康村”等多种荣誉称号。 清康熙年间,金埔蔡礼奄,赐进士出身,官至布政使。近年旅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台湾、香港(以马来西亚居多)等地的海外侨新纷纷回乡,投资捐献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基中旅港蔡良平先生捐献教育、卫生事来近三百万元。社区产业支柱为纺织、服装、现社区中办有晋江仁和织造公司、世美服装厂、闽宏服装等企业。 【大觉寺】大觉寺,位于东石镇东石古寨的西北。经省政府批准,旅菲高僧瑞今法师于1993年兴建的。寺区范围2687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共3层,第2层为圆通殿,第3层为大雄宝殿。祀奉三世尊及观音菩萨。寺宇构制中西合璧,巍峨壮观。大觉寺的建成,为晋东重要旅游景点东石寨这一古迹胜境增添了宗教文化艺术色彩。 【历史古迹】叶氏宗祠:关于叶氏的来龙去脉,《通志氏族略》记述得最为清楚:叶氏,旧音摄,后世与木叶之叶同音。《风俗通》:“楚沈伊戊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宋朝为著姓。此外,《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姓氏考略》等古籍,对于叶氏的来源,也持同样的说法。 |
第二社区 |
本社区位于东石镇区中部,辖区面积0.6平方公里,东至弯道市场,西至东石古寨,南至晋盐堤岸,北至永湖村。人口姓氏20多个,户籍人口18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近2000人,机关单位人员及学校师生近6000人,总计常住人口近万人。辖区内有东石镇党委政府、公安派出所、侨联、商会、邮政局、电信局、粮站、电厂、冻厂、戏院、侨声中学等企事业单位10多个,历来是东石镇政治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本社区内非公企业蓬勃发展,现有大小企业30多家,主要产业以针织服装和加工业为主,年经济产值超亿元,年人均收入逾万元。2007年5月成立6个企业公司党支部。社区于2007年6月成立党总支部,党员数68人。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指导下,社区两委团结协调,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路线、政策,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大胆开拓进取,创新工作思路,诚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促进社区安定、稳定,全面工作较好较快发展。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局中,敢于先行先试,主要特色:于2005年11月在全市率先成立“夕阳红义务看护队”,长期坚持巡逻,为保一方平安创建平安中心户典型单位。于2006年1月在全市率先成立“爱心慈善援助站”,给贫困-带来福音,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于2007年2月在全镇率先成立“社区共驻共建理事会”,普及环境、社区、公德、文明四大意识,形成共驻、共建、共治三种良性互动,实行资源共享,同创文明社区。于2007年3月在全市率先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理事会”,一头连着学校主体教育,一头连着家庭教育,努力提高家教质量,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尽其所能。2005年开办“外来职工幼儿园”,服务外来务工人员。2007年在全镇率先创建廉洁文化进社区示范单位,把廉洁文化融入社区的政治、经济、精神等三大文明建设中,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实施。2008年1月在全镇率先成立“文明市民学校”,全面提高民众的文明素质,为创建文明社区打好群众基础。2008年创建“爱民固边模范村”,警民共建平安社区。2008年9月被评为“泉州市先进老年活动中心”,将老年活动中心办成基层政治文化活动重要阵地。2009年被省确定为晋江市唯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化试点单位”,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打开新的局面。2009年元月被评为“晋江市巾帼文化活动中心示范社区”,激发广大妇女对文化体育的热情,从而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巾帼文化体育工作上新的台阶。2008年6月,0晋江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8月,0泉州市、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社区”。 目前,乡情民风气象新:民众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敬老爱幼风气良好,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的好人好事甚多,邻里和睦互助,廉洁礼貌,正气上升,人人自觉遵守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社区文体活动活跃,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区和谐,乡风文明,二十年来保持无矛盾激化,无民转刑事件,无群众性械斗,无群体-之“四无”社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向小康迈进。 |
郭岑村 |
郭岑村地处东石镇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住宅面积2.105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3168人,合853户。当中回族郭姓615人,合204户。全村有41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5家。村民生活主要来源靠务工、经商。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650万元。在东石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指导下,发挥村两委的积极性,依靠党员和村民、企业各界贤仁志士的共同努力,团结奋进、敢于拼搏,带动村各项工作顺利进展。图为新村委会落成。 |
湖头村 |
湖头村因地处龟、碧湖之上而得名。湖头村雄踞赤金山之北麓、居高临下,风景如画、钟灵毓秀,英才辈出。湖头村又是闽南著名侨乡,从清代起,就有先民飘洋过海、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谋生。湖头村包括湖头、龟湖2个自然村。龟湖,相传古时有一湖,湖有龟,故名。 |
檗谷村 |
檗谷村系晋江市东石镇一个行政村,村落位于东石镇区东部,左依沿海大通道,右连东石镇商业中心,地理位置十分突出。 [地名含义] 该地古时临溪通海,舟船可泊,故古地名叫“唐家崖”,黄姓人迁入后因羡其地“檗阴谷幽”,故改称“檗谷”。 [历史沿革与人文] 早在宋代,黄姓人就徙居于此地,开基始祖叫黄龙。村民以黄姓为主。明清录属十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东石镇古塔乡,1955年属东石公社东埕大队(由东埕、檗谷、后湖、永坑四个自然村组成),1980年改为东石镇檗谷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 区域面积1.579平方公里,属一个行政村,分设大宗南区、大宗北区、五松区、九曲区与檗庄区五个大区,17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3349人,921户,村民以黄姓为主,另还有颜、许、王姓共14户左右。 [村容村貌] 檗谷村委会在1998年2月被晋江市委市政府评为“1996-1997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1999年元月东石镇党委政府评为“1998年度文明村(居)”、2001年2月被泉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1998-200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8年11月被东石镇党委政府评为“综治先进单位”;檗谷村党支部在1998年被东石镇党委政府评为“1998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檗谷理事会1999年2月被晋江市委市政府评为“1997-1998年度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示范点”;檗谷村治保会1997年被晋江市-评为“96-97年度优秀治安保卫委员会”、2000年3月被泉州-评为“1999年度全市治保工作先进集体”。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20-23度摄氏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放前后期,檗谷村是远近闻名的木匠村,附近村落的绝大多数结婚用的床等家具都是这里的木工作坊生产出来的,产品甚至畅销到邻近的同安县、南安县。至改革开放后,随着商路的开通,商业的多元发展,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逐渐减少,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以木雕行业为生。较为突出的有村里的万福木雕厂,产品远销海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很多人都从事于钢铁行业,并且在厦门、江苏等地设厂。村里也有一部分人从事于雨伞加工业及服装加工业。另外在村里后山还有一片农场,主要种植胡萝卜及各种蔬菜。 [交通运输] 檗谷村左右两侧分别是环镇路和东塔路,环村路从村落中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纪念地、风景地、名胜古迹] 因为檗谷村从古至今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经过时间的沉淀,使檗谷村保留有很多著名的古建筑,其中黄氏祠堂是泉南著名的大祠堂,民间流传“塘东崎、檗谷大”,誉指的就是檗谷黄氏祠堂规模之大,该祠堂由七层次递而上大石埕,一座宋式大拜亭及二进中天井主宇构成,面积4.8亩,宽度二十九米,进深二百多米。祠堂被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名祠之一。 檗谷村更有一海内外闻名的建筑群,那就是“古檗山庄”,位于村北,为旅菲侨领黄秀烺所建,建于清末民初,占地1.7万平方米,列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庄园内中西结合的建筑与绿树花草相互掩映,半月池中荷花摇曳,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更有190多位名人为该庄园主人黄秀烺题跋的铭刻分布于园内的“檗阴楼”、“景庵”等建筑中.其中就有陈宝琛、郑孝胥、孙文、张謇、黄炎培、康有为、梁启超、吴昌硕、梅兰芳、汪兆铭等人的题咏。庄园大量精美的书法字刻,令人赞叹,堪称近代书法大全。 在这些保留至今的古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要数位于檗谷村西南的极乐堂,极乐堂初称“竺经堂”,始建于唐代景福壬子(公元892年),史志记为翰林致仕-所建,供奉观音佛祖,至北宋年间香火日旺,在元代被倭寇所毁,明洪武二年,募资重建,饰名“极乐堂”,清光绪年间(公元1882年)开始较大规模扩建,1889年竣工,成上下两进厅堂两廊前山门的完整构造。极乐堂中现存最早建筑部分是古石山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保留有石碑为证。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域内设有老人活动中心,设有一所小学即檗谷小学,入驻企业有晋江恒丰雨具有限公司、晋江达兴塑胶有限公司、晋江东石德美塑料五金厂、晋江东石万福木雕工艺有限公司、江夏服装有限公司等。 |
柯村村 |
柯村村位于东石镇尾段,本村土地面积2500亩,耕地面积500亩,辖十四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664人。社会文化:有柯村小学,海峰庵寺庙等。经济来源:目前,柯村收入主要来源于石材生产和加工。发展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举措,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成美好的新农村。 |
埔头村 |
埔头村地处东石镇区东南部,人口1700余人,合486户,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823亩。由埔头、麦园、岑兜三个自然村组成。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村两委抓住机遇,干部、党员和广大群众齐心协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先活动,取得了村容村貌跨越式的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我村先后被晋江市委、市政府授予“晋江市百村整治”示范村、“2007-2009年度文明村”,06至09年连续4年被评为晋江市“一流村(居)计生协会等诸多荣誉。 |
萧下村 |
萧下村位于东石镇西北隅,隔安海湾遥望南安水头镇,户籍人口6400人,是东石镇人口大村。萧下村依山傍海,历代村民半农半渔,生活贫困。二十世纪初期,先辈即发起围垦海埭壮举,拓耕田地,建造盐埕,种植蛏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萧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萧下村人民素以刻苦耐劳著称,立志创业。改革开放以后,乡村企业迅速崛起,雨伞制造业成为村支柱产业,并带动五金、印花、电镀、机械等行业的发展。现有大小企业120余家,享有“中国制伞第一村”。 经济发展以后,萧下村人民更加重视教育事业,二十世纪八十年末,扩建金山小学,创办金山中学和金山幼儿园。教育规模的配套发展,为培养下一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萧下村历任村两委-远瞩,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坚定地扶持企业发展,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努力改善居住环境,积极倡导文明乡风。如今的萧下村,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一派祥和气象。随着村前安东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萧下村人民正在规划着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 |
金瓯村 |
金瓯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区西南面,距市区18公里,东与石东公路接壤,西行2公里通泉石公路,此路段先阶段辟为沿海大通道。方位在东石镇政府驻地北边3.8公里,由山前与前埔两个自然村组成。 地名含义 “金瓯”原名山前村号。以村后的芦山形似覆瓯状而名。其含义有二:一是借唐玄宗办科举殿试以金瓯覆御案定名次,寄望子孙后代出类拔萃,得到朝廷遴选重用;二是金瓯系指疆土完整无缺,借以祈愿乡人安居乐业,世代不受离乱之苦。 历史沿革 宋属安仁乡仁和里。元、明、清属安仁乡仁和里,清为仁和里十都。民国24年(1935年)属二区(安海)辖,直至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妙山保。建国后,1951年7月属六区(内坑)辖;1952年7月为十七区(东石)辖;1956年属东石区古塔乡;1958年属火箭大队;1961年属东石公社山前大队,辖山前、前埔2个自然村;1981年因与永和公社山前大队重名而改为金瓯大队;1984年为东石镇金瓯村委会沿用村名。 村落与居民 因村原坐落在芦山之前,故名山前,东西南北依序与许西坑、郭厝、平坑、龙下、萧下、井林、前埔、安海镇前林等8个自然村交界,辖山前、前埔两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山前。辖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为沿海内陆丘陵地貌。截止2009年,有耕地1400多亩(水田250亩,农地1000多亩),人口2921人,主要农作物有甘薯、水稻、大小麦、花生。村里有3个小山,蕴藏着优质的花岗岩石,还有耐火高岭土矿。有小学一座。全村主干道实现道路硬化,可直通石狮、安海、东石等地。 经济状况 金瓯村以制伞业为主要产业,是东石镇主要经济乡之一。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金瓯村的制伞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全村有“梅花”“雨中鸟”“金欧”三个中国名牌产品,规模以上的企业有7家,产品远销还内外;此外,村里还发展了造纸、制革、服装、体育器材等产业。 |
平坑村 |
平坑村委会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岩头山西北侧,与许西坑村邻近,公路连接石狮至东石公路。 辖平坑自然村,村委会设平坑。截止2008年,总人口853人,482户,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770亩(水田136亩,农地634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等。种植紫菜。村办有汽配厂。 地名含义 平坑村古名坪坑,又名畔坑。坪、畔、平皆为谐音。 历史沿革 明、清属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瑶店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上坛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坑边大队;1980年拆出自成平坑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属东石镇平坑村委会。 |
龙下村 |
龙下村系晋江市东石镇一个行政村,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东与平坑村相隔,西与肖下村连接,南与永湖村相望,北与金瓯村相毗邻,距政府驻东石镇约2公里,处于安海与东石公路中部(安东公路)东侧,交通十分便利。 [地名含义]因村中有座闻名遐迩的古迹龙江禅寺,后改为龙下村。 [历史沿革]明、清属十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东石乡龙杭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古塔乡,1958年属东石公社火箭大队,1961年属东石公社凉下大队1984年改为东石镇龙下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东石镇龙下村位于安东公路东侧(安海至东石)占地面积1.333平方公里,辖区面积1.53平方公里,其中住宅区为0.533平方公里属一个行政村,下设4个区域,12个村民小组(包括斗门头和一个开发区)全村常住人口1962人,501户,长期外出定居约500人左右,村中有陈、高、王、郑姓氏。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20至23摄氏度,属亚热带气候,村中除发展甘薯、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外,现有中型企业十多家,主要产业有伞业、鞋业、纺织业、玩具业、电镀业、钢材、五金加工业等。 [纪念各地名胜古迹]在龙下村落内有闻名遐迩的古迹龙江禅寺,于1991年被市政府批准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江寺是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名天竺寺,晋代改为西山寺,唐代称景福寺,五代易为今名龙江寺又称龙霞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米。 寺前有郑成功屯田遗址、秉元埭。明末清初郑成功水军驻扎在东石寨与龙江寺,准备收复台湾,时人玉井户海上经商巨富,万历丙午年科武举人蔡秉元,不但献军需百万,且把寺前百亩良田献与屯田道郑时管理经营,后人称之为秉元埭,现有军门界石一方。 |
许西坑村 |
许西坑村位于东石镇东北部,面对金门岛,地处位于戴云山脉之绵延,岱山之支系,村中有条南北走向常年不息潺潺直流活泉,名曰浒水,因村以此水为名曰:“浒水”、“浒里”,地势系一低凹大盆地,状如一把弓,浒水像一枝箭,向前直射,宏伟壮观,景色优美,正是岱山之川浒水涓涓,蜿蜒支脉,漂渺无边。村民对文化教育一向重视,文化方面如梨园、木偶、南音等,在清朝时许西坑村极盛。梨园戏《陈三五娘之睇灯》一段戏清末就已失传,唯独许西村小梨园戏一师傅才掌握其技术,后传给白沙周君师,再传给东石蔡尤本师,由此可见其时文化艺术基础之深厚! 至于南音郎君弟子,亦代代相传,据传清中叶有乐师许良惠技艺精湛,名嗓一时。家人均谱音律,满门风雅,称为“全家乐”,明末清初许其铎亦为南音中之皎皎者,犹为人所称道传扬。 多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政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带领全村干群树立敢想敢干创业拼搏的精神,全面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措施,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先活动,取得了村容村貌跨越式的改变。在村两委的领导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许西坑村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被晋江市人民政府、0东石镇委、东石镇人民政府多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合格村计生协会等。展望未来,许西坑人必将继续发扬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团队精神,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晋江市的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
洪塘村 |
洪塘村位于晋江市东石镇东北部,村委会设在村委会大楼,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61人。几年来村委会的组织建设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村委会建设,不断增加村委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
井林村 |
井林村位于东石镇西北郊,距镇区约2公里,西面紧临安东工业区,东接金瓯村,南面接肖下村,北面靠近安海镇。面积约201.7公顷。本村人口约3600人,900户,下设10个村民小组,外来人口约2000人,旅居海外侨亲1010人。【地名含义】印斗山峰向南隅自隋唐就有人定居,至唐代乾符间(公元874-829年)东石航海世家林銮之九世孙林灵(林百万)有航海大船百余艘,南洋通商于宋熙宗(1069年)在印斗山脚、螯海东洋塘扩建东洋渡口码头,因码头仓库排列井井有序,又印峰山坡上果树林林总总,由此得名“井林”。清乾隆时此地盛产桂林,桂林干远销江浙,因亦称为“桂林乡”。【历史沿革与人文】井林村落建居于唐代开元年间,宋时居晋江仁和里,自元代划都,明清沿用泉郡晋邑十都桂林乡,地踞岱山(石佛山)西脉直探安海湾东洋港之印斗山峰南麓,自唐宋至明清印斗山峰周围多族群居,北坡以后宋氏宋埭,南坡曾氏曾垵,东坡有谢陆氏小井林,西坡有史氏史厝围,正阳中是许氏、蔡氏之井林。宋绍兴时合建一庙宇曰“西方庵”是岱山之南十八庵之一,镇护诸村,霞蔚蒸尝,吹烟鼎盛,群居蓬发,时至清康熙丙申“迁界”(1661年)五个族居群全部夷为平地,一屋不存,原居民全部外迁逃生。至1683年“复界”,一部分村民陆续返乡,用残砖瓦砾,垒实土墙,重建住宅。而井林蔡氏则迁安海前蔡村,遗下小宗口,今成井林菜市场。史氏史厝围由出了三个翰林举家外籍为官,其余也不返乡。曾氏曾垵因曾垵港澳被邻乡夺走,也纷纷外逃。自公元1702年井林许氏宗祠建成后,井林慢慢变成许氏一姓独居,兼并印斗山峰周围五个村落为井林领域。井林许氏开基始祖是大房村蓬山十六世祖衍公,衍公于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34年)告老返乡到井林教书而择居繁衍。【村容村貌】村内有个体企业二十几家,经济发展以食品、五金、塑料、化工、服装等产业为主。村里也有少部分农业,农产品主要有水稻、红薯、蔬菜。村庄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日益走上致富道路,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交通运输】井林地处东石镇北面,有东石北大门之称,村北面是安东公路入口处,是东石码头通往晋江、泉州、厦门的公路出口;村西面是沿海大通道通往安海南安水头的要道;村南面有东西走向的东石镇二环路穿过。村中有南北环村路、村中路,全部是硬化道路,与县道安东路连接形成十分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印斗山峰面临安海湾东洋港,港溪源于灵源山东翼蜿蜒经南柄,南村、玉山(庄头)入印斗山下港底,石龟之口,再旋喷出海面,其状犹如龙张口吐水,故有“斗门龙喉”之胜景。斗门港口外沿龙江、鳌海经东石港入围头湾,接入东海,是宋元泉州通洋航海要道,早在宋初,东石唐代航海家世家林銮之孙林百万就在井林斗门港口建码头,建储运仓库,远航外洋,宋绍兴年间于斗门造九孔石桥,并跨越东洋港,连接安海黄墩头,建三里长石桥,俗称“东桥”,可称为丝海——泉州史迹之一景物,“东桥”曾列为晋江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文革中(1972年)被折桥石云建黄墩港水闸,现尚存石桥两端二十孔石桥,以作纪念。 |
张厝村 |
张厝村隶属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位于东石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东与石菌为邻,西近潘山潘径,南面大海,北至梅峰村,与金门隔海相望,公路连接东石接塔头为东塔公路,还有张厝至清透为张清公路,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本村总户数500多户,共2000多人,旅居海外侨胞1000多人,外来人口300多人;土地面积1000亩,人均耕地0.15亩,滩涂面积6000多亩,全村5个村民小组,该村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豆等,村民主要靠海上养殖——有紫菜、海蛎、石蛎、挂蛎、花蛤、捕鱼、小杂海等水产养殖。紫菜、花蛤、海蛎等,部分村民以讨小杂海为主。 地名含义: 张厝村又名“中舍村”,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有张氏航舟南来卜居此地,故称张厝。元末明初,王氏奕钊公渔船避风从围头至柯坑而达张厝,船破即用船板在沙滩上搭起临时草棚居住栖身,王氏观此地钟灵毓秀,继而在此筑舍而居,故又名中舍。王氏繁衍昌盛,遂成大户,而张姓则迁居台湾等地。 |
清透村 |
清透村系晋江市东石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晋江市东南部,是东石镇著名的石材之乡,东与塘岭相邻,距离英林镇5公里,西与革命老区坑园村相连。距离晋江机场20公里,南与洪塘村交界,距离镇区7公里。北与永和镇周坑村接壤,距离石狮市市区20公里。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材资源,而且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明清属泉州市南门外十一都,改革后隶属英南乡,1958年归属东石公社柯村大队,1974年从柯村大队拆出为清透大队。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人口达2200多人,580户,下有14个村民小组,旅居海外华侨1000多人,外来人口近2000人。 清透村最早村名叫温庄,后本村张氏一世祖朴谅公在村中植榕树二株,自号为青榕居士,外村人将温庄改叫青榕里。朴谅公是晋邑四大名医之一,培养学徒二人,张清和温兜,适逢瘟疫猖獗,二人投身抢救病人,双双染疫身亡,为纪念二人壮烈逐把村名改为清兜,因兜和透谐音,又通俗易写,逐在解放后演化为清透。 |
坑园村 |
坑园村位于东石镇东北部,距镇区5.5公里,东与洪塘、清透交界,东北邻西行村,西与大房接壤。宋太平兴国时,李庄(溪前)李富安少子李公著在此地造花园,称“珠园”,亦名“坑园”,村人则以此名作庄名。五代开运元年(944),李松以侍中逃难人居此地,其子李富安,孙李公素建成立安九世王朝,宗人咸偕之去。古时坑园属张家港,可泊航舟。原住民氏、周氏、杨氏、吴氏。马氏迁居晋北马家埔、马家社及兴化;周氏宋末被元兵焚毁,后裔去向莫考;蔡氏宋末亦遭元兵烽火,迁居蔡井;李氏元时遭兵灾迁居四方,其中部分附于安海;吴氏出自延陵,初居檗谷吴厝,继迁桥头。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丙戌,檗谷吴厝吴进士授枢密使,其子吴育继任副使,归栖珠园。 坑园村现有总人口2193人,573户。15个生产队,划分6个责任区。村两委7人,0党员43人,五老人员2人。五老遗孀3人,五保6人,最低生活保障17人,计生二女户23户,独生户132户,海外侨胞数百人。回乡创业为零。全村6家石材加工厂,全村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97年被晋江市定为贫困村,在东石镇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行政村,为早日改变村现状,坑园村支部高度重视,多次与老干部到市镇及有关部门反映坑园村实际情况,在各级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促进下,得到上级党政的高度重视,由市委杨书记率领市有关部门到坑园村现场办公,研究加快坑园村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议,镇党政也非常关心大力扶持拨出专款配套资金,取得明显成效 |
塔头刘村 |
塔头刘村是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一个革命老区行政村,位于东石镇东部海滨村落,距东石镇区9公里,南临围头湾,与塔头孙村毗连,南面对金门岛。东距金井镇10公里,北距石狮市20公里。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海滩养殖区2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13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3200人、806户人家。居港、澳、台的侨胞数千人。2007年被评为“敬老文明村”。 历史沿革 唐代富商林銮为船队航线临海造航标塔--“虎啸塔”,故名塔江,属泉州府南门外十一都。后改为塔头村。1961年以革命烈士刘延都之名命名为延都大队。1981年拆大队为塔头列大队。一色刘姓,塔江刘氏源自福建刘氏凤岗派,由福清因搞元避难而迁居塔江。开基祖宋行军令史刘拓公肇基塔江至2008年已有720年,忠孝传家,建慈元行宫弘扬爱国民族精神。具有革命传统,1938年就建立地下党支部,许多革命干部到该村当教师,宣传革命道理和开展革命斗争,出现革命烈士刘延都、刘国良、刘延来。也踊现许多革命干部。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属南亚热带海洋气候。村中以养殖紫菜、海蚵、小杂海为主。年收入数百万,村中企业:伞业、“雨丝梦”(国家名牌)织造业、服装业、五金业,产品走向世界。经济蒸蒸日上,社会和谐,齐心奔小康。 交通运输 该村地处沿海通道东石--金井的中心点。又有通石狮的北线公路,四通八达。厦门、泉州、石狮、安海、金井皆有班车,十分方便。 名胜古迹 爱国教育基地“慈元行宫”,乃600多年的名胜古迹,先祖元初迁居来住,忠孝传家,奉母主慈元皇太后为神,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子孙后代的爱国思想。2006年集资百万重建行宫,金碧辉煌,与海滨的慈元塔相映成为该村的一大景点。 基础设施 石砌海堤雄伟壮观,村中道路四通八达。村委会大楼设置菜市场,规范管理。二楼办公大厅,老人文体活动中心,三楼会议厅,老人演练厅。廷都小学,占地3000平方米,设备齐全,省级达标,13班学生,师生千余人。慈元广场的文艺戏台,水泥场1500平方米。早上有村民锻炼身体,学太极拳剑,是村内的活动中心。 |
塔头孙村 |
塔头孙村旧属泉郡晋邑十一都石塔乡塔头村,今是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的行政村,地处海峡西岸泉州围头湾畔,东邻英林镇,距金井镇围头半岛十多公里;西接东石港,距沈海高速公路南安市水头镇入口十多公里;北依永和镇,至泉州晋江机场30多公里,南与金门岛仅一水之隔,泉州沿海大通道、东金公路、晋江快速公路连接线经村而过,水陆航空,交通便利。塔头孙村辖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全村常驻人口3000多人,788户,9个村民小组,有孙、蔡两姓,分布于7个居民小区(乐安区、塔江区、印峰区、中兴区、振东区、耀东区、滨海区),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和谐发展”,安居乐业,蔚然成风。相传唐开元时(713—741),林鉴谴孙氏工匠与东石东南海滨修石塔,塔居高而临下,其势雄伟险峻,状如猛虎半蹲,仰天长啸,朝夕可闻,称为“虎啸塔”。孙匠遂卜居高阜,因此地有石塔及穿流入海之江流,而称塔讲。尔后塔塌,刘氏重新与山岑之上造塔。孙氏、刘氏住民聚居与石塔上方,便称地名为“塔头”。孙氏住民的村落称“塔头孙村”。明、清属十一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东石镇塔头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廷都乡;1961年属东石公社廷都大队;1981年划分两个大队为塔头孙大队;1984年改东石镇塔头孙村委会。自李唐来,温陵泉郡有孙氏居焉,五代入朝房,臣宋多秩官,据载,孙氏中书舍人平谕公生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宋哲宗元佑年间入泉,为温陵孙氏始祖,至五世谏议大夫后,入晋(遁迹南塘,旧属晋邑二十五都塘市乡),至七世希元公中兴南塘,孙氏遂尊希元公为南塘开基祖,元末,至九世和叟之子懋夫,遭兵燹,其三子分别离乡出逃,三子彦爵孙公入赘于塔江张氏,传五世,子孙念先祖中兴塔江而恢复孙氏之称,遂尊彦爵孙公为塔头孙氏始祖,生息繁衍,世代繁荣。潜江公为塔江蔡氏开基始祖,宋德佑年间入晋,明蔡公道宪之先祖也,明史载,蔡公讳道宪,字元白,号江门,明崇祯十年,会魁,授长沙推官,多善政,崇祯十六年,义不降贼,忠勇就义,时年二十九岁,后追封为太傅少卿,谥忠毅大夫,世称“蔡忠烈公”。明嘉靖四十一年,族人孙振宗荣中三甲进士,出任江西佥事,荣归故里,始建塔江孙氏宗祠,祠堂坐乙向辛兼辰戊,负印山,瞻凤尖,左浯海,右长岭,钟灵毓秀,历经清乾隆年间、光绪甲午年两度重修,保存了明清古建筑风格,为泉南名祠之一。欣逢盛世,2008年12月30日,经代代孙氏族人的不懈努力,总投资500多万元的金碧辉煌,蔚然壮观的塔江孙氏宗祠暨文化广场举行隆重的落成庆祝典礼,记载下了塔头孙村光辉灿烂的历史新篇章。蔡氏有两座明清古建筑,蔡道宪祠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清乾隆年间重修,祠堂天井中间有镌刻清乾隆皇帝御诗的石碑,1995年历一年,承晋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济阳柯蔡海内外宗亲捐资重修。蔡道宪故宅始建年代不详,于清光绪十五已丑年重修。相传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林銮遣孙氏工匠(孙枞)沿海于印山之麓造塔,塔居高临下,其势雄险峻,如猛虎半蹲,仰天长啸,称为“虎啸塔”,孙氏工匠遂卜居高阜,因此地有石塔及两翼江流绕塔朝海,而称“塔江”,村比塔高,故又名“塔头”村,明洪武年间,海啸空鸣,风雨狂飙,虎啸塔塌,塔尚未重光。在塔江孙氏宗祠以南,沿海岸大石头坪上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有祀奉保生大帝吴真人的“海珠堂”; 祀奉观音菩萨的“天池庵”; 祀奉“孙、佘、池”三位伯爷公的“灵应堂”,背依印山,南濒浯海(芙蓉海),与金门岛遥相对望,古榕江涛,塔影佛光,风景秀丽,蔚然壮观,是天然的海边观光胜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原东石公社塔头孙村铁木修配厂是当时该村主要的乡镇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配件,71型三用脱谷机,产品畅销于原晋江地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该村各项经济发展迅速,以工程机械、五金、汽车配件、标准件、特产640花岗岩(东石白)、石板材、服饰、雨具、纸箱、硅砂为主要产业,注册公司30多家,多家产品通过IS9002国家产品质量认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多个国家及地区,是东石镇经济较发展的行政村。 |
三乡村 |
三乡村位于东石镇最东隅,紧邻英林镇埭边村,南面是金门岛,与之一水相隔,天气晴朗时,可以看见金门岛上的主要建筑物。三乡村于1980年由原东石公社廷都大队拆出而成立,由埕边、高后、吴厝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2121人,483户,划分为10个村民小组,村民均为汉族,是个多姓氏的行政村。全村土地面积1200亩,可耕地683亩,主要粮食作物是地瓜,经济作物为花生、黄豆、蔬菜等。有外资企业两家,私营企业15家,主要为服装织造、汽车配件和石材加工工业,有少量滩涂养殖业,主要养殖牡蛎。村中有小学一所,在校生300人,初中校一所,在校生1200名,是泉州市达标初中校。淋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改革成果,三乡村交通、通信信息网络十分发达,县道322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村中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南岳寺、朱文公祠及圣公祠。南岳寺始建于唐朝,分别于宋嘉定元年、明弘治及清末重修,存有重修碑誌二方。南岳寺历史悠久,建筑群雄伟壮观,为泉南胜迹,寺庙供奉帝爷黄飞虎。圣公祠位于南岳寺东南侧,供奉倪国忠,倪国忠保驾护国,壮烈殉节,明洪武年间钦封为昭福侯。这里环境优雅,香火鼎盛,信徒遍及晋江、南安,朝拜者络绎不绝,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
梅塘村 |
梅塘村位于晋江市东石镇东南部,与金门隔海相望,东石-金井公路从村南经过,交通便利。梅塘村有520户,人口1887人,土地面积1802亩。2009年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党员87名。全村以纺织服装、雨伞加工、五金汽配为支柱产业,共有规模企业9家,其中天守企业机构荣获“中国名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思梦发服装荣获“中国驰名商标”,8家企业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0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2亿元,村集体收入7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00元。多年来,梅塘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树立敢想敢干、拼搏创业的精神,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村容村貌跨越式的转变,先后获得全国敬老模范村(社区)、泉州市“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晋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晋江市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示范村、晋江市“绿色小区”等诸多荣誉,塑造了农村改旧建新的精品典范。 |
白沙村 |
白沙村座落东石镇南端,与金门隔海相望,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曾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师的屯兵之地。 白沙村现有901户,总人口3032人,总面积1.8平方公里,滩涂面积5000亩。全村分为八个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依靠海上养殖业——紫菜、花蛤及计小海为生。全村现有企业13家,2009年全村经济总产值约1亿2千万元,人均收入10496元。 改革开放以来,在村两委的领导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白沙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被0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0晋江市委、晋江市人民政府、0东石镇委、东石镇人民政府多次评为文明村、宽裕型小康村、村务公开先进村、双拥工作先进单位、计生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综治先进单位、“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五年计划生育合格村、“五四”普法工作先进集体、一流村计生协会等。 |
光渺村 |
光渺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东南沿海,东邻塔头刘村西邻张厝村,北邻梅塘村,南面海,距镇区5公里,海岸线有2公里长,位于东塔公路南侧。水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村道路基本完成硬化。 光渺村是沿海行政村,与金门一水之隔,相距10海里,是晋江市老革命基点村,截止2008年,常住人口3338人,分8个村民小组,外来农民工近5000人,由石菌、路东2个自然村组成。面积有2平方公里。村民大半借渔业为生,也是东石镇的第二大服装生产工业村。于1989年被市政府评为亿元村。 该村沿海,村边有2块大石头,称“圆菌”“扁菌”故又名石菌。解放前,成立地下党支部,有几十名革命地下老干部,为革命事业付出匪少的贡献,他们的光辉以启后裔。如王光渺等三位烈士。为纪念烈士们的丰功伟绩,于1966年把行政村命名为光渺村。 明清属泉州南门外十七都,民国属石菌保,1948年成立地下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王武山,解放后与塔头刘村合并称石塔乡,1955年与梅塘村合并称梅塘村,1957年与潘径村合并称潘径村,1958年又与梅塘村合并称梅塘村,1961年与梅塘村拆开回称石菌村,1964年与张厝村合并称张厝村,1966年与张厝村拆开改称光渺村。 傍山临海,前有“双菌低浪”,后有情霞公园,东有宫堀鱼池,西有林立厂房,中有“百层云梯”,四族姓祠堂高大壮观,旧村角落称东中集,西集,西集于1973年向村后建新村,东中集于1975年向村东北建新村。先后建新厝658座,厂房28家,拓建村路英海路,菌江路,东环路,工业路,情霞路等,中间的光渺路也已平整定型,若坐船从海上观察,光渺村确是旧貌换新颜,如画的风光尽收眼底。村前渔船一字型排开,在水中浮动起舞。 该村是东石镇主要渔村,解放前就有鱼虾满沙滩连狗都不吃的传说,人民公社时期该村有帆运队一个,渔业队一个,100多人每月由国家供应大米,有机动大渔船4条。改革开放后,有机动渔船(小型)150多条,2008年,部分渔民改行,剩渔船80多条,每当渔船回港之时,渔村处处欢声笑语。近海养殖也得到发展,挂蚵,种紫菜200多亩,有紫菜加工坊一个,有活鲜池6个,水产品供应到泉州、青阳、安海等地。 改革开放春风吹进渔村,改变了村民只打渔为生的习俗,大力发展复转制造业,截止2008年,有企业20多家,1992年市政府批准规划工业建设用地100亩,已兴建厂房28家,有规模以上企业7家,全村用电年花电费近700万元。工业总产值年有2亿多,复转大多出口销往世界各地。截止2008年,有小学2间,菌江小学和英海小学。在校学生350人教师25人。菌江小学创建于1937年公立办学已有72年之久了。1988年海外华侨捐资建校舍,占地4亩。英海小学于1993年创立,建校舍,教室12间,占地3亩,两校以“全面育人,办出特色”为宗旨,培育了一大批学有所成,学有所长的人才。 |
金泽村 |
金泽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东石镇政府驻地东南9公里处,长岭山南侧,界英林镇东埔村、永和镇观头村,公路连接东石至塔头公路。金泽村包括洋宅、山兜两村。洋宅,古称“杨宅”,乃杨姓聚居地。又因古时海水可直涨村前,成汪洋一片,故称“洋泽”;山兜,位于鸡母石山之麓,此山雅称“金山”,故名。取名“金泽”,寓意着两村人民的美好愿望。 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57人。几年来村委会的组织建设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村委会建设,不断增强村委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
潘山村 |
潘山村地处东石沿海,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全村共有十三个姓氏,又名什姓。全村共有455户,总人口1760人,土地面积545亩,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村两委尽力完善村中的各项基础设施,村中安装了全球眼监控系统、建立了治安巡逻队、老年协会、卫生专职队伍、村民健身活动中心、灯光球场等等,为村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的同时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业余的文化生活。我村主要有木雕工艺、服装、钢材铸件、再生塑胶等企业。在相关企业的带动下村民大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
潘径村 |
潘径村是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一个滨海大村,东连潘山村,西与下庄、麦园两村毗邻,南面临海,北面东塔公路,从村中通过,潘径中学即在公路北边。地名含义初开拓时,观使公在下塘潭边搭盖一小屋安居,故原村名叫“塘边”。又因潘径村北原有大沟涧数条盘旋曲折,根据其他地貌特征又名盘涧(土名破涧),解放后取其谐音定名潘径。 历史沿革 潘径村开基始祖观使五郎公于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2年,明、清属十都,民国33年(公元1944年)属东石镇潘径保。 历史人文 潘径祖辈,善于变革,敢于开拓进取。清道光咸丰年间(1850—1870)前后,按特定地理条件,决然将海埭大片良田,改建为盐场,比农田收入成倍增加,而获渔盐之利,因而潘径村经济、人丁迅速增长,那时已成海都大村了。 一百年前,六柱份兴老先生,因家境贫困,年轻时志在四方,毅然只身前往菲律宾。不久即在菲律宾白手起家,创业致富,并引导许多堂亲往菲律宾经商。至此,潘径村就由一个单一纯农业乡村变为一个渔、盐、侨多种经济的沿海大村了。因而有“日出六坎担,雨来双沟藤”的农谚在沿海流传了。 村容村貌 潘径村是老革命基点村,解放前后,潘径一批有志青年,在0底下工作干部的教育指引下不畏艰险,开展一系列英勇斗争,取得辉煌战果,培养出一大批革命干部,因此解放后,光荣的被评为“老根据地革命基点村”。 经济状况 截止2008年,农业耕地面积2500亩左右,海中滩涂3000多亩,可供养殖花蛤、紫菜等经济作物。比较成规模的制衣厂有60多家;石板材和锻铁厂20多家。 人文景观 潘径村辖区内埭厝开发区公路北有张清水、张温纯、张伯钧等三位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前后附近中小学均带学生来祭扫纪念碑,在此对下一代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沿海重要哨位: 潘径村南海边有一突出部,清代就在此建一海头宫。原系渔民下海集中地。解放后成为前沿一重要哨点。站在宫口向南眺望,金门岛山头等景物居历历如在眼前,解放军把此宫作为沿海重要哨点之一。解放军在地图上有非常明显标出。 |
大房村 |
大房村位于东石镇中部,与湖头、潘径、潘山、梅塘、坑园、大白山、许西坑村相衔接;辖区内由下庄、吕厝、石兜、大房四个自然村组成,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人口总数4888人,划分为18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2350亩;非公有制企业18家,其它小家庭作坊60家,主要有服装、五金、玩具、汽配、石材、织造等行业;至2009年大房村人均收入10500元;现有党员74名,村民代表55名,两委班子成员由11人组成。原来是一个交通不便的村庄。1998年以来,大房村已实现四个自然村主干道及各村中的道路已全部铺设水泥路面,电力、通讯设施完善,全村普及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全村40%的村民家中安装了宽带;自来水工程铺设已完成,全体村民已用上了自来水。2006年大房村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按照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积极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团结拼搏,经过不懈的努力,全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新农村建设效果十分明显。大房村历来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早在1937年就创办蓬山小学,有闻名中外的许咨宗博士等一批科技英才,目前本科大专毕业生300多人。现在校小学生数300多人。现有小学面积2000多平方米。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人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房村取得一些成绩。96年被晋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基本实现小康村”,99年、2001年分别被上级党委授予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2001年被晋江市委、市政府授予“宽裕小康村”, 2002年9月被0晋江市委授予晋江市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2003年7月被晋江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3-2007年度连续五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2007年2月被晋江市委、人民政府授予2004-2006年度文明村(社区)称号,2007元月被0晋江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2007年7月被授予“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2008年3月被0晋江市-委员会、监察局授予2007-2008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优质服务窗口、2007-2008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2007-2008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办事公开示范点,2005—2009连续五个年度被晋江市计划生育协会授予一流村计划生育协会称号,2010年2月被晋江市委、人民政府授予2007-2009年度文明村荣誉称号和2007-2009年度基层事务公开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成绩说明的只是过去。展望未来,大房人必将继续发扬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团队精神,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晋江市的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
大白山村 |
大白山村地域广阔,位于东石镇西部,距镇区9公里,达群水库东侧,东靠周坑村,南接坑园,西临许西坑村,北毗苏厝村,是东石镇的边缘山村。辖大白山、曾厝、小白山、下厝许、草洪塘、西行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约4700人,约1105户,连外来务工人员共近6000人,分19个村民小组。面积3方公里,地2361亩(水田50亩、农地2311亩)。农作物有甘薯、大小麦、花生等。村为“基本实现小康村”。 宋重和二年(1119年),剑州杨时南游于此,见山麓花草芬芳,景色宜人,作诗赞许,诗中有“大白山庄”句。遂命本村名为“大白山”。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杨时之孙杨臣应募而造安平桥,初居安平,后卜居大白山。大白山村名由来另有一说。大白山又号称玉峰,因在村庄的东北方有一座山,叫“石刀山”,主峰由白色半透明的石英石和云母石构成,奇石嶙峋,条条山根裸露,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鱼鳞闪亮发光、白玉吐芳,故称大白山,亦号玉峰。村有玉峰小学。 小白山唐乾元时,李少君卜居此地。后颜氏入居。颜氏富户,田园多播种小麦,麦熟之时,满山麦浪,美不胜收,故称“小麦山”,雅称“小白山”。原住民有李氏、颜氏、黄氏、吴氏、陈氏、曾氏。李氏分居五李,元时“小狗反”四处逃匿;颜氏宋时来居,元明之际多殷富,居涂沙街(许西坑东南),再支分安海西安,与九都瑶前颜氏同祖;黄氏迁居小白山;曾氏、陈氏支分泉州。 曾厝唐代以前曰“珀珊”,后称“乌树里”,宋端拱年间改称“曾厝”,以宋名宦曾公亮的故居而得名。宋代有曾半朝之称,史载,宋代曾氏出了十八名进士,元明时候,曾厝祠堂尚留十八块金匾。此为曾厝之荣耀。村有曾厝小学。 下厝许:本为许西坑许姓四房住居地,因地低洼,故名。 草洪塘:曾氏鲁国,庐陵两望,曾以鲁国和庐陵为繁衍中心,清光绪间分别从曾厝、永宁生边、英林西塔、玉坂等村迁入,村附近有一大池塘,故名。 西行:为东石镇最小村落,仅11户,47人,村名由来无考。 大白山村明、清属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东石镇蓬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蓬山乡;1961年属东石公社大白山大队;1984年改东石镇大白山村委会。 历史古迹:[杨氏宗祠]杨姓也是一个荣耀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而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是周文王的子孙,更是黄帝的后裔。 [曾氏宗祠]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望过去是以鲁国和庐陵两处地方为繁衍中心。鲁国,就是山东;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庐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孙避王莽乱渡江居庐陵;易言之,庐陵一望始自东汉之际。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可考,当可发现自己的祖先大多是来自过去的鲁国或庐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指导下,村两委团结协调,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大胆开拓进取,创新工作思路,带领全村近6000人满腔热情地搞经济、建文明,大胆向陈旧的思想观念挑战,从而扎实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99年开始实行“禁普”活动以来,全村移风易俗树新风取得了显著成效。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永湖村 |
永湖村位于东石镇西北侧,下辖永坑、后湖两个自然村,土地面积2.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为九个村民小组,本村常住人口2200多人,外来人口2000多人。全村有企业30多家,主要从事雨伞雨具、服装加工、饮食服务业等。【地理位置】东面接东埕村,西面是东石镇振东开发区,南面接东石镇区、侨声中学,北面是中国伞都五金市场、紧临安东工业区, 2006年纳入镇区规划。【交通运输】永湖村东面是通往石狮的公路,西面是安东公路,北面是环镇路,形成十分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历史遗迹】永坑自然村是晋江市老革命基点村,后湖自然村后湖窟是泉州古港的一个组成部分。 |
东埕村 |
东埕村位于东石镇镇区中心,土地面积83.5公顷,其中现居住面积23.66公顷,全村现分成四个区域,地势中间高,东西低,北高南低;全村常住人口2150人,外来务工人员共2500多人,旅居海外侨胞10000多人。辖区范围内共有企业30多家,主要从事纺织印染、橡胶、机械配件、宠物用品、制氧业等。 1、爱心慈善援助站理事会。(成立于2006年12月31日,至2010年7月30日计筹善款16.49万元,援助1213户次,3512人次,发放救助金额13.313万元。对-的投入,推动本村的扶贫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2、生育关爱基金。(我村创建了“生育关怀基金”,在社会各界慈善人士、企业和群众积极募捐下共筹资11.6万元。同时成立生育关怀工作小组,让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和群众更加切实得到关爱。) 3、教育基金。(为更好地为本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努力开拓本村教育质量水平于1982年8月成立“东埕村教育基金会”,至2010年7月30日,共计筹集金额150多万,共奖励学生3142人次,奖励大学生256人,发放奖励金额50多万元。)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在联防队伍的基础上,实行全日制上班体制,建设治安协勤岗,这支队伍发挥出其重大作用,保证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村民的守护者。) 5、“我爱我村”家园清洁小组。(对“家园清洁行动”实行-,专项开支。组建并发展环卫队伍,实行8小时上班制,区域责任制。优化农村人居环境。通过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逐步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队伍的健立,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得到改善。) 6、老年活动中心。(本村共有“下宫”、“后落”两个老人活动中心,是老年人学习、阅览、文娱、体育、健身、休闲的花园式文化活动阵地) |
梅峰村 |
梅峰村位于东石镇东隅,张塘、型厝二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2500人,651户,划分为8个村民小组,村民均为汉族,是个单姓氏(蔡)的行政村。全村土地面积1200亩,可耕地683亩,主要粮食作物是地瓜,经济作物为花生、黄豆、蔬菜等。有外资企业三家,私营企业20家,主要为服装织造、汽车配件和雨伞加工工业,村中有小学一所,在校生300人。淋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改革成果,梅峰村交通、通信信息网络十分发达,县道322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村中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庵宫。庵宫始建于唐朝,分别于宋嘉定元年、明弘治及清末重修,存有重修碑誌二方。庵宫历史悠久,建筑群雄伟壮观,为泉南胜迹,这里环境优雅,香火鼎盛,信徒遍及晋江、南安,朝拜者络绎不绝,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