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村位于深沪镇西北角,东与华峰、华海相邻,西与首峰及龙湖枪城相接,南与华山、浔光相望,北靠英深公路,距离晋江市区30多公里。全村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有7个自然村,分别是:灰寮、大寮、长房寮、二房寮、龙寮、湖仔寮、宿困墩。7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2595人,共698户。村内有中小企业30余家,农业用地1400余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2105 | 362000 | -- | 查看 群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港阜社区 |
港阜社区隶属深沪镇,位于深沪湾东畔的烟墩山西南侧,是深沪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海岸线长1公里多,区域面积0.5平方公里,辖三个居民选区(小组),全社区人口2488人,726户,旅居海外侨亲近千人。 【地名含义】 因社区内的海岸线有三个渡口,宫仔口渡至圩口渡因背靠深沪高阜石壁山,称“阜后”;圩口渡至港口渡就称“港内”;“港内”、“阜后”各取村名中的一字,合成为“港阜”。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20.5℃,降雨量1100毫米,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渔业、内衣服装、水产品冷冻加工是社区的支柱产业。社会总产值近2亿元,居民年均收入八千多。 【交通运输】 社区公路连接深沪至龙湖公路,目前正着手建设连接沿海大通道的通社区公路,形成更便利的交通网络。 |
南春社区 |
南春社区位于晋江深沪半岛南部,是深沪镇经济文化、政治、交通的重要位置。面积0.8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24%左右,现住居民1073户,常住人口3684人,相邻璧山、港阜社区,是一个交通便利、得天独厚的社区。同时,南春社区又是一个传统渔业文化社区,传统工业以渔业、内衣制造业为主,现有企业35间,其中23间主要以内衣制造业为主,社区较大型的企业有晋江市达丽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晋江市泰来服装有限公司、晋江市深沪华丽服装有限公司等,08年度村级集体收入1.8亿元。 |
科任村 |
科任村位于闽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深沪湾的最南端。东临台湾海峡,西是美丽的围头湾,北距晋江市区39公里,距金井镇区7公里。三面临海,依山傍水,海岸线绵延曲折6500多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凉适度。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是308省道及国家一类口岸输港公路的起点。 科任古代称“乌浔”,因在村东南的海湾中有一块礁石叫乌仔屿,故起名乌浔,(浔,水边地也)。直至清末民初,乌浔这个村名才改为乌(科)任。科任也曾在1952年改称为“相镖”,以纪念陈相镖烈士,直到1978年才恢复为科任原名。 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3亩,辖2个自然村,有科任和泉峰,下有26个村民小组,分成12个片区。全村人口5540多人,1400多户,旅居海外侨亲有5000多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 村内有老人活动中心、科任村南音社、科任小学、科任幼儿园、科任民兵营、科任村青少年活动中心。企业有:晋江市大力亚服装有限公司、晋江市竞渡健美服饰有限公司、晋江市千航服饰有限公司、晋江市福泉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晋江市泰力新服饰制造有限公司。 |
运伙村 |
运伙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东毗连柳山,北接坑边,西南与金井镇交界。辖吕宅、石井、西尾、坑前、坑后五个自然村,土地面积1.68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底,运伙村共有农户356户,人口1287人,外来人口1386人,现旅居港澳台及海外的侨亲有800多人。 运伙村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长春,夏长无酷暑,冬季短无严寒。 运伙村所辖的5个自然村有史可查的历史都有五六百年,吕宅初成于宋,明代隶属于晋江十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深沪镇龙安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运伙乡,1959年属金井公社运伙大队,1961年属深沪公社运伙大队,1984年改深沪镇运伙村委会。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1405年),奉永乐帝圣旨,吕宅村侨领许柴佬荣膺吕宋国(今菲律宾)总督二十年之久,在中菲关系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明朝倭寇横行时,以运伙村村民为核心的八乡乡民曾在运伙村龙泉宫集结抗倭。上世纪30年代,运伙村成为泉南一带重要的革命基点村,地下党以此为活动基地,先后出现了烈士许运伙、许宋钗等英勇的0人。为了纪念许运伙,1947年11月,闽中地委把原沿海区命名为运伙区。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人民政府把吕宅、石井、西尾、坑前、坑后5个自然村命名为运伙村,并确定为老区基点村。 上世纪,运伙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低于当时全镇的平均水平。 2006年以来,运伙村积极响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获得了“全国农民健身示范窗口”、“福建省卫生村”、“泉州市文明村”等国家、省、市各级诸多荣誉。 一、班子坚强有力 多年来,运伙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动融入晋江市“百村示范、村村整治”的活动中,积极运用上级党委、政府所制定的各项惠农措施,为运伙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世纪以来,运伙村以提高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为导向,以创建学习型、实干型班子为目标,全面推进以村支部为领导核心的两委班子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班子共配置成员7名,组织机构健全,两委成员分工明确。在工作中,建立健全班子的日常工作制度,每天按时上下班,在台风来临等突发应急事件发生时,两委成员都能坚持24小时在岗在位。 民主决策始终贯穿于本届班子的建设之中,在道路铺设、土地利用、村财开支等涉及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事务上,村两委班子都召开必要的扩大会议,充分听取村民代表及其他群团组织的意见,经充分讨论后制定实施方案。同时,积极做好村务公开工作,每月定期通过村委会公告栏及村级广播对村务工作进行及时公布。 学习型班子建设也成果斐然,运伙村每月定期召开支部及两委会议,及时传达上级各项文件精神,并选定1~2项切合当前农村发展、关乎群众利益的时政、科技等课题作为会议学习的内容。村两委成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既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也带动了运伙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2007年6月村支部被泉州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村党支部;2008年被晋江市纪委授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 二、经济持续发展 本世纪初,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直接领导下,运伙村实行土地承包流转制度,成立绿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事胡萝卜、白萝卜及洋葱等蔬菜的种植、加工、保鲜、出口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基地+农户+集体”的特有产业化模式。2009年,公司的蔬菜产量达2.1万吨,总产值2800多万元,外汇收入240万美元。 2009年,绿泉公司与运伙村建立了经营共同体,通过为农户提供种子、肥料、农药,并开展种植技术指导,按市场价收购农产品,实现公司、集体和农户的“三赢”。彻底破解运伙村800多亩农地长期抛荒的问题,解决包括安置到深沪镇的三峡移民在内的10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2009年,运伙村工农业总产值1.2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62.5万元,同比增长11.6%。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1720元,同比增长9.8%。多年来,运伙村村民的农民负担都享受到“零负担”待遇。 三、社会事业完善 运伙村还十分注重基础教育投入,2006年来,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近10万元,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青壮年识字率也达100%。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持续开展,全村共有村级卫生所1处,新农合参合率年年都达到100%。截至2009年底,电话、电视入户率达100%,全村96%的家庭都安装了有线电视,48%的家庭拥有了电脑等信息化平台。2008年以来,运伙村投入120多万元的资金,全面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009年初已实现100%的农户通自来水。2007年以来,运伙村全面完成农村简易厕所的改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近年来,运伙村的各主要道路及文化楼、戏台、篮球场等公共场所全部安装了路灯,实现夜间照明。运伙村的旧村改造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全村已拆除全部老旧房屋,用于场地绿化及公共文体设施建设。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乡村休闲游这种符合农村地域特色的无烟产业正逐步兴起。2008年,运伙村邀请省级、泉州市、晋江市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对本村进行整体规划,以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植被景观、现代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将运伙村建设成为生态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集红色文化、金色文化、绿色文化、蓝色文化、紫色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省级综合旅游基地。 四、村风积极向上 多年来,运伙村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卫生家庭、平安家庭、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全村群众获评率达90%以上。近年来,运伙村与晋江市科技局结对共建,积极开展文化、卫生和科技“三下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村党支部与晋江职业中专学校开展共建活动,充分利用许运伙烈士纪念地等场所开展革命爱国主义教育。 运伙村还积极响应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号召,把移风易俗,制定新的村规民约作为一项重大村务来抓,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把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村级慈善事业,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的负担,也树立了勤俭节约、互帮互助的农村新氛围。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全村共募集赈灾款项4万多元,其中支部党员特殊党费达2.3万元。 运伙村善于引导妇代会、共青团、工会、老人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群团组织在村级各项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教育及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村两委会牵头,由老人协会进村入户宣传移风易俗、禁办“普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良好村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运伙村也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全村连续11年无计划外生育,村计生协会连续7年获得市级一流计生协会荣誉称号。 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是运伙 村的一大特色。多年来,运伙村的党报党刊户均征订率达46%以上。全村拥有5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楼1座,灯光球场和室外健身路径4处,还配备了戏台、健身房、台球室、图书阅览室、南音演奏室、多媒体播放室、绿色网吧等设施。农家书屋现有藏书达4000多册,DVD影碟200多套。绿色网吧拥有上网电脑10台,并与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直接联网。运伙村还成立了以现任村主任为会长的享誉全市的村级农民体育协会等文体群团组织,全年共举办篮球友谊赛、农民象棋赛、南音演唱赛等文体赛事达6场。2008年,被评为“全国农民健身示范窗口”,被泉州市文化局评为“泉州市百佳文化室”。2009年,被评为晋江市首批市级文体示范村。 为扩大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级文件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该村在5个自然村架设了5台村级无线广播设备,开办村级广播节目,播放计生、综治、移风易俗等宣传短片,还经常性地选播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革命歌曲、南音戏曲等文娱节目。 尊老爱老一直以来都是运伙村的优良传统,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加入村老人协会,并有协会专用的活动场所,每年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都开展一系列的敬老活动。 五、人居环境优化 运伙村作为我市“百村示范,村村整治”的示范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争取资金,投入村中的建设项目。2009年,共投入780多万元的资金,完成了道路硬化、环境绿化、拆旧建新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主要有:硬化道路10段,其中16米宽的水泥路650米;铺设村间道路9段,总长度2700米,砌筑水沟670米;在环村各条道路两侧栽植绿化乔木及防护林,对全村的户外环境进行大面积的绿化;全村各主要道路及文化楼、戏台、篮球场等公共场所全部实现路灯照明;2006年以来,运伙村每年都开展全民植树绿化活动,全村所有道路及居民房前屋后的绿化率高达80%。同时,成立了专职的村级保洁队伍,每天定期2次进行环村清扫,全村共设立300多个居民垃圾收集箱,收集民生垃圾进行统一处理。 十年来,运伙村把平安村创建寓于新农村建设之中,在平安建设中坚持做到“六个规范”:规范创建组织网络、平安创建方式、法制宣传工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群防群治队伍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对社会治安秩序进行综合治理,从源头上努力消除社会治安隐患,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做到案件少,矛盾不出村,整个村稳定和谐,历次综治“三率”测评均列各村(社区)前列。全村未出现非法传教、恶性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越级-及重大安全事故。2009年,投入资金12万元,在5个自然村架设五处全球眼监控系统。多年来,村级治安巡逻队坚持每天按时巡逻,并在冬季组织综治志愿者参与夜间巡逻,邻里之间守望互助,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多年来,多次受到省、市各种表彰。 |
东华村 |
东华村由来:村庄东畔有一湖,原名沙岗辽东湖后,后因村民通力合作,造林防风,勤劳耕作,生活康裕,更名东富后,20世纪40年代华侨创办东华小学。1981年从华山大队拆出建大队,1984年撤队建村。启用校名为村名。东华村地处晋江市深沪镇西南部,与金井、龙湖两镇交界,是深沪镇经济比较发达的村落。东华村全村共有人口1400多人,耕地面积500亩。村内有舒丽娜、鸿利、尚华等较大企业,主要产品有内衣裤、商标、成衣、胚布等。村委会自成立以来多次获得文明村、先进村等称号。 |
华海村 |
华海村位于深沪湾南端,北临海底古森林、南接金井镇、东至坑边村、西邻华峰村,三横一纵的主干道路骨架,交通方便,全村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达1089亩,林地面积达1.2平方公里,由19个自然村组成,分为1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41户,人口达3051人,支部党员54名,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达2000余人。其地理位置奇特,海拔较低,资源丰富,是全镇范围较大,人口较多,居住较分散的行政村。 华海气候与地理结构奇特,位于东经118°31′,北纬24°37′,为南亚热带积温区,海洋性气候,季风明显,年平均气温20.4℃,年降雨量达1100毫米,风力一般受季节性控制,夏季以东南风、冬季以东北风为主,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海岸台地平原,海拔较低,交通便捷,三横一纵的主干道构成“王”字型的道路骨架,宏伟壮观的桥梁四座架入该村,二面溪流、一面海的独特自然环境,春开皆物象,滨海尽靓丽,山水奇观的华海。 |
坑边村 |
村民由来:相传,晋人入闽开发此地时,旁有一古人类群居的窑坑,故名,又因坑边地临东京大路,曾名京滨。1952年从三山乡拆出建大队,1984年撤队建村。 坑边村地处深沪镇东南部,全村陆地面积为1800亩左右,人口总数1600人左右。 坑边村辖路东、路后、颜厝、畲下四个自然村。其中颜厝、畲下沿用古越族及畲族居地之称。坑边村引人入胜的为“京滨古圣庙”。 坑边村“京滨古圣庙”,位于深沪庵山(古人类沙丘遗址所在地)两侧,地名西埭(早时古围埭),俗称西宫,位坐北向南,左庵山,右颜厝溪水,接湖漏沟入海处,是一处风水宝地。 古圣庙主祀由泉州涂门街关岳庙分灵来的关圣夫子神像。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已酉),由当时翁厝先民所建。据载,明末泉州地区发生大地震,震后翁厝先民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瓦、碎砖、石砾构筑独特墙体的小庙,至今已四百年矣!斯庙自明至今,虽代有修茸,然庙小破旧,信众日盛,已不适宜今日朝圣者的需要了。固由乡贤名士极力倡议,扩建庙宇,敍其营始,建置沿革,弘扬爱国爱乡精神,以启来兹。经推荐本村四里乡贤组成建委会,充分联系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乡民信众,取得共识,纷纷解囊,慷慨捐资,乐于输将,故力耕重建,方得今日壮观之新貌者也。 现今的古圣庙,庙堂二进三开张。择于2007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奠基,2009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举行落成典礼。庙宇前殿采用重叠排头楼亭的单薝硬山式,中央增建拜亭,祀玉皇大帝牌位,左右两边开通天日月井,后殿为正殿,采用重叠四面倒水的皇宫式建筑,中脊梁高二丈八尺六寸。中龛主奉新造高达1.66米的木雕关帝坐像全身和关平、周仓两神像。左龛祈原本旧庙泥塑关帝金身。右龛祀二驾关帝和殿侧的赤兔马木雕神像,均是当代雕塑艺术精品。配殿列于两侧,东侧修建独具特色的宏大戏台,西侧修建两层八间的护廊,作为理事会的办公、会议、接待场所。庙前是庙埕广场,左侧竖一旗杆,特别醒目。整体建筑古色古香,宏伟壮观。庙宇建筑面积73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643平方米。 大殿整体结构采用木石红瓦建筑,布局奇特,重薝复宇,翼角 翌飞。宫中石刻、木雕工艺精巧,全部采用闽南传统建筑风格。正殿主脊有装饰剪贴瓦片的双龙朝宝塔,前殿屋脊饰双龙朝三星,侧脊彩凤曳尾,姿态曼妙。其余装饰制作精巧,巧匠运斤。前面堂龙柱雕工细致承梁镇立,左右龙虎堵分成上下裙,上嵌交趾烧,有蟠龙透雕窗托,配与四季花鸟浮雕;下雕龙虎和麒麟堵,顶方连环戏出水车堵,无不剔透玲珑,其有传统风格。宫中楹联石柱十对,全匾五幅,表彰吴帝圣功。长案棹、八仙棹四付,一切的神龛装饰、九龙燕、楹联、横眉、八卦图、角蝙蝠、象头拱、狮子拱、仙女拱、天王拱、倒吊筒无不精雕细刻,上正漆、贴正金,真是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使人身入其中,深感庄严肃穆,心旷神怡。 庙宇虽小,名声远播。信众遍及海内外及港澳地区,近者深沪五澳八乡的善信,远者来自罗山、石狮、青阳的朝圣者不遗路遥而前来求签祭拜,并从本庙分香到华海雪上寮。古圣庙理事会热心乡村的公益事业,大力资助村老人协会的正常集体活动,修复旧京滨小学教室的屋盖,购置建设村健身器材和活动场所,整修完善村运动灯光球场,举办“关圣杯”篮球邀请赛,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和赞誉。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纪念日,盛况空前,事前家家户户进行户外、道路、公告场所的卫生大扫除,已成为村规良俗。旅居菲律宾华侨和港澳乡新的桥梁纽带,维系了乡情乡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东山村 |
东山村位于深沪镇区东南1.5公里的沿海丘陵地带,西接坑边,东临深沪东海安海域,北至大深线,南至坑边、柳山、山柳、科任、胭脂马接壤。辖东山自然村。村委会设东山。303户,耕地672亩。农作物有甘薯、花生等。矿产有花岗岩、石英砂。小学一所。公路连接金深公路、大深线、沿海大通道。 {联系方式}:88281849 88281225 {地名今义}: 东山村原居玉兰坑(现坑后村)后移居柳山。开基祖因事迁调山东省,第三代部分返回祖籍地安居于柳山东北角。起村名东山,有从山东回来之意。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六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深沪镇柳东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相标乡;1956年属金井公社深沪大队;1961年属深沪公社东山大队;1984年改深沪镇东山村委会。 {人口}:1228多人。其中海外侨胞两、三百人。 {土地面积}:1350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前以渔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后大部份劳动转移入企业务工。部分劳力创办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经营。 |
华峰村 |
华峰位于深沪湾中部,南有英深公路,北靠海,有沿海大通道,海底古森林,市文物保护的镇海宫,村中有鹦鹉山(英武山)即老区活动地点英山支部. 华峰系清朝末期文武举人施至山(字华峰).他在家办私塾、1885年办小学均以华峰为名,施华峰在村中是比较有名望的人物,原有土地寮即赤下、五七柱、三柱、六柱、乌土角、雪上、下土地寮等角落组成,即以华峰为名. 华峰共有600余户2100余人,土地1.7平方公里,经济属半侨农,原是瘦沙薄田、风雨成灾的贫困村,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造林绿化、防沙治水,经济逐渐发展,目前各角落公路畅通、安防电子监控到位,有综合市场、有小街道,是个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07年被确认为百村示范村之一. |
华山村 |
华山村位于深沪镇政府驻地西4.5公里,沙母山东北侧,东南与浔光村毗连。辖后山寮自然村,村委会设后山寮。村中房舍分布于科华公路两侧。简易公路连接泉州至围头公路。民国33年(1944年)属深沪镇华峰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华峰乡;1959年属金井公社华峰大队;1961年属深沪公社华山大队;1984年改深沪镇华山村委会。以华峰大队之“华”字和后山寮村之“山”合拼命名。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85户,总人口1469人。耕地964亩,农作物有甘薯、花生等。 |
浔光村 |
浔光村位于晋江市深沪镇东南方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人口1214人,外来职工有1500多人。浔光村民风淳朴,乡里和谐,群众勤劳致富,以拉链生产、服装织造、食品加工为主要支柱产业。 |
柳山村 |
柳山村位于深沪镇南部,地处晋南工业区内,周边与东山、运伙、科任等村庄交界,晋南工业区把村庄包围在内。村庄总人口为1762人,总户数390户,旅居海外人数达2000多人。村庄总面积1.11平方公里,以工业小作坊生产为主。小型日用品零售店零星的分布在村庄各角落,室外文体活动场所有戏台2处。 |
群峰村 |
群峰村位于深沪镇西北角,东与华峰、华海相邻,西与首峰及龙湖枪城相接,南与华山、浔光相望,北靠英深公路,距离晋江市区30多公里。全村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有7个自然村,分别是:灰寮、大寮、长房寮、二房寮、龙寮、湖仔寮、宿困墩。7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2595人,共698户。村内有中小企业30余家,农业用地1400余亩。 |
首峰村 |
首峰村有常住人口678户,2508多人。土地面积为3平方公里,位于深沪湾内西沙丘地带附近,西北毗连龙湖英厝头。辖坫头、竹脚、中寮、宜富、下新厝、西脚寮、圭庵寮七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坫头。沿海大通道‘深沪至青阳公路、深沪至安海公路经此,交通便利。境内共有耕地1385亩。主要种植甘薯、花生等农作物,并且有丰富的型砂矿产。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