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头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南沿海突出部——围头半岛最南端,景区面积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500米。海内外乡亲万余人,常住人口4000多人,外来人员3000多人。东临台湾海峡,西靠美丽的围头湾。南与大金门岛相距仅5.6(4.7)海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大金门岛最近的渔村。围头港现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一类口岸”,围头“国家一级渔港”正在筹建中,围头有省道308线与沿海大通道主干路网,海陆交通极为便捷。这里地理位置特殊,英雄人物辈出,素以“英雄的围头”、“美丽的围头”、“海峡第一村”而闻名中外,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战地历史文化渔村”。
自2007年围头村被晋江市确定为“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建设示范村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全村干部群众发扬“爱国爱乡,团结奋进”的围头“八二三”精神,突出优势,先行先试,围绕“弘扬英雄围头、打造美丽围头、展现活力围头、构建和谐围头、推行务实围头”五大奋斗目标。结合“滨海环境整治与人文资源整合”的围头示范村特色,三年来围头村围绕“保护环境、保护文化、发展旅游”这一工作目标,特别是在做好“战地文化渔村”特色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在省地市镇各级主管部门及领导大力支持下,取得显著的成效,以创建AAA旅游景区为载体,努力打造一大旅游景区(即围头战地文化渔村旅游区);发挥二大独特优势(即对台、对金优势);推出三大旅游名片(即滨海休闲游、战地观光游、渔村文化游);整合“四大文化资源”(滨海文化、战地文化、涉台文化、渔村文化);建设五大特色景点(即“八·二三”主题公园、围头角生态观光区、东线和平公园、围头古渡观光渔港、围头永平古城遗址)。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09年度围头村分别获得:国家级AAA旅游景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福建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泉州市新农村建设二十大示范试点村;晋江市新农村建设十大典型示范村等五大殊荣。
由此,为推进新一轮“港口与旅游带动型”的围头战地文化渔村特色扎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快了打造“海峡第一村”旅游文化品牌步伐,树立了“围头要发展,文化应先行”的新思维。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2106 | 362000 | -- | 查看 围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金井社区 |
金井镇金井社区居委会概况名称:金井社区居委会设立年份:1984年,现人口3024人,辖区面积:约2.7平方公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金井社区居委会系晋江市金井镇一个行政社区,位于金井镇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地名含义}宋帝失国南奔,船泊金井,因饮用宫边井水,甘冽可口,称赞“金井甘泉”,金井于此而得名。 {历史沿革}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金井镇金市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金井镇;1959年属金井公社金井大队;1961年改为金井公社金井居委会;1984年改金井镇金井居委会;2006年改金井社区居委会。 {村落与居民}金井镇金井社区居委会位于金井镇中心,占地约2.7平方公里,下设5个区域,辖旧街,新街,中兴路,华侨新村,海滨新村,井尾新村,金苑,银苑新村,学园小区,科技工业园,聚落呈块状,全社区常住人口2904人,1031户。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20—23摄氏度,属亚热带气候,现有企业三十二家,主要产业有服装业、玩具业等。有著名企业七匹狼集团公司,著龙内衣,装横材料,印刷,五金,机械配件,玩具厂等,有中学,小学,幼儿园,体育馆。 {交通运输}金井社区居委会位于金井镇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围头至泉州公路经此。 {纪念各地名胜古迹}在我们金井社区有一座历史悠久、文明遐迩的东宫。东宫妈祖庙位于“御封金井”向东不过几十米,始建于北宋时代,虽历尽沧桑,几经兴废,但香火常年不衰。眼前的这座妈祖庙宇是改革开放后,群众集资250万元重建的。一列三个大门临街而立,正门题匾“东宫古地”,庙正面呈山字形,中为重檐歇山顶双层大殿,后面连接妈祖梳妆楼,右侧是妈祖宫,左侧为双层三世尊宝殿。三座殿字金碧辉煌,色彩艳丽。殿脊壁柱盘龙飞风、造型奇特,门柱楹联书法,真草隶篆具备,成为金井一道景观,更吸引了海内外信众前来瞻仰。 在妈祖街与井尾新村相距20米的地方,有一口深6米,直径1.1米的井。几百年来,井水甘甜可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们称之为“金井”。相传宋朝年间,元兵侵犯中原时,宋军节节败退。后来大臣陆秀夫召集闽南士兵,坚守闽贑丘陵地带。依托易守难攻的武夷山、太姥山,使元军难以南下,南宋小朝廷在福州得以喘息。谁料宋朝0细与元兵勾结,导致福州城破,宋幼帝只好由朝中群臣护送,搭船渡海南下。那时正值农历六月台风季节,大风把船刮到围头湾里,船漂到一个叫井尾的小村庄,靠在该村的码头处。宋幼帝及群臣们上岸避难,由于六月酷暑,一行人口干舌燥,随从们连忙四处找水,可找来的水却咸得难以下咽。于是,宋幼帝就命令随从在井尾村畔挖井觅泉。挖地不到一丈,一股甘冽冰冷的地下水不停地向上涌动。皇帝饮后欢喜异常,说:“此乃龙泉甘水”。即封这口井为“金井”,立碑“金井甘泉”于井畔。后人因此把井尾村称之为金井。继后,四面八方的人不断来到“金井”生产耕耘,繁衍生殖,就逐步变成了今天的金井镇。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社区内设有健身活动设施、设小学一所即毓英中心小学、幼儿园一所即毓英中心幼儿园,入驻企业有七匹狼集团公司,著龙内衣等三十二家公司。 {下属单位}: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巡逻队,校董会。 {辖区内企业名单}:居委会主要企业花名册福建省七匹狼集团有限公司、长锋服装公司、南泰丰制衣有限公司、晋江市三源兴布料加工有限公司、福建隆上超纤有限公司、晋江市华侨玩具有限公司、华源纤维有限公司、晋江市远宏货架道具有限公司、著龙服装有限公司、金井绿村子彩印有限公司。 |
岩峰村 |
岩峰村隶属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金井镇,所辖自然村位于名胜古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资岩石佛周围的山坡地故名岩峰。 位于晋江市南端的围头半岛,东以沿海大通道为界,与洋霞村相隔,西靠塘东笔架山,南临围头码头,北与部队驻地接壤,省道308线南北贯穿其中,沿海大通道东西穿村而过,交通极为便利。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全村常住人口1900人,600户,长期外出定居约400人左右,村中姓氏繁多,有蔡、陈、范、吴、勤、谢、王、张、李、黄等。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金井镇西资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山海乡;1961年属金井公社岩峰大队;1984年改金井镇岩峰村委会。辖东营、官兜、上清、石兜、陈厝等5个自然村,下设4个区域,8个村民小组。 经济状况 农业耕作为主。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小麦、甘蔗等。 |
山头村 |
山头村地处金井镇北大门,系308省道两侧,是一个以农、工业为主要经济的行政村。全村人口2216人,总户数654户,由山头和新街两个自然村组成,分为10个村民小组。我村2007年被晋江市列为 “百村示范、村村整治” 第二批示范村之一。村里拥有企业50多家,如福建大发集团、天姿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泉州恒丰化纤有限公司等,以纺织、服装为主。 |
古安村 |
古安村系晋江市金井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南沿海,四边与深沪镇科任、柳山、运伙及金井镇的埔宅、石圳等村委会相邻,距金井镇镇政府驻地约4.5公里。古安村委会区域内有二座山峰,其中古安自然村的叫畚箕山;坑西自然村的叫西山,乌漏沟的发源地来自西山。 地名含义 据传,古安村原名叫许安,以前村民大部分姓许,“许”闽南语与“古”同音,许氏人丁不兴旺,因此就把许安村改为古安村。现在古安村村落以黄、陈两姓为多。别称:许垵。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深沪镇龙安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运伙乡;1959年属金井公社运伙大队;1961年迁出自成古安大队;1984年改名为金井镇古安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 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人口1821人,512户。辖古安、坑西两个自然村,古安自然村有黄、陈、苏、吴、施等姓氏,坑西自然村有蔡、黄、王、吴、洪等姓氏,海外侨亲有1500人。 村容村貌 古安村2002—2003年度被泉州市政府评为一流村计生协会,2001年被晋江市计生协会评为合格村(居)计生协会。古安村正沿着党的-精神指引的方向,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争取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
石圳村 |
石圳村委会位于金井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西南与福全村接壤,东南临海。东北与深沪镇科任村相邻,以石圳烟墩山为界。石圳村委会辖石圳、晋井、后垵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设在石圳自然村。 {联系电话}:85386643(村委会) {地名含义}:拒载,始祖系李唐之后,世居安徽砀山,后迁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元末兵乱避祸入闽,先居榕后来泉,泉乐公最后择地圳山而居,定名“石圳”,于今已有七百年历史。 {历史沿革}:明清十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金井石圳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爱群乡;1959年属金井公社石圳大队;1984年改金井镇石圳村委会。 {人口}:3776人。 {土地面积}:1400余亩。 {经济情况}:农业:种植甘薯、花生、蔬菜为主;渔业:海洋捕捞;养殖紫菜、南美白虾养殖场;畜牧业:晋江马;养殖场:波尔山羊养殖场;企业:服装业、纺织、织绳。 {文化教育}:圳山阅书报社、石圳华侨中学、石圳华侨小学、幼儿园、老人学校。 {下属单位}:社团、民兵营、妇代会、侨委会。校董会联防队、老友会、计生协会。 |
溜江村 |
|
洋下村 |
洋下村系晋江市金井镇一个行政村,坐落于金井镇围头半岛东侧,东北与溜江村相隔,西与石兜自然村相依,南与南江村毗邻,于沿海大通道(围头-石圳段)相邻,距离镇政府约7公里。 【地名含义】 据祖先介绍洋下村是在水库前面高地,地名“虎空口、乞丐间”,后来因蝗虫灾害,徒居现在的洋下村。 【历史沿革】 明清属泉州府南门外十五都。民间33年(1944年)属金井乡洋江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爱群乡,1961年属金井公社榕霞大队,1984年改为金井镇洋下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 金井镇洋下村位于沿海大通道南侧,辖区面积3.3平方公里,由8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人口1720人,485户,海外人口主要分布在菲律宾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村中有陈、施氏人丁兴旺,侯氏、许氏今日户数无几。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20至30摄氏度,属亚热带气候,农作物有甘薯、花生、龙眼、杂果树,种植木麻黄、防风林带3公里,海洋捕捞、海产养殖业、畜牧养植场。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域内设有青年活动场所、老人健身活动设施、设小学一所(包括幼儿园)即榕霞小学,企业有榕霞水工业、兴业纸箱厂、晋江市龙头企业三和养植有限公司。 |
坑口村 |
坑口村系晋江市金井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金井镇政府驻地往南约3公里处,围头半岛西侧,省道308线从村中贯通,交通十分便利。 [历史沿革]: 明、清属泉州南门外十四,民国33年(公元1944年)属金井镇海边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镇山海乡,1961年更名为金井公社坑口大队,1984年改为金井镇坑口村委会。 坑口村委会现辖坑口、南埕、埕边、刘宅四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现有户数805户,常住人口2751人,外来人口600多人,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的乡亲有4000多人,村中有蔡、林、陈、王、洪、郭等姓氏。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20至23摄氏度,亚热带气候,村中除发展甘蔗、花生、蔬菜以外,还有对虾养殖;矿产有花岗岩,主要出口欧洲及东南亚;企业有服装、玩具、拉链厂等。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域内有设有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设小学一所,幼儿园1所。 坑口村下属单位 单位名称 单位住址 负责人 联系电话 坑口村党支部 坑口村自然村 蔡金安 85381653 坑口村委会 坑口村自然村 蔡仲庚 85338653 老人活动中心 埕边村自然村 许雪卿 85382003 祖营幼儿园 埕边村自然村 王万喜 85381514 山海小学 坑口村自然村 鄞爱国 85387496 青少年活动中心 埕边村自然村 洪文镇 85338653 |
塘东村 |
塘东村系晋江市金井镇一个行政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围头半岛的西南隅地理坐标东经118.6°,北纬24.5°,东连陆,西临海,倚山望洋,景色秀丽隔海距金井岛15公里,北距金井镇4.5公里,海陆交通十分便利。 {地名含义}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塘东村始祖,以“我居塘之东”而名“我东”即我东公,我东公初居伏狮,即东井后迁于前踞“伏狮”后屏宝盖的池塘之东繁衍拓展,故村名塘东。 {历史沿革}塘东村是是闽南的著名侨乡之一,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属金井镇塘东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塘东乡,1961年属金井公社塘东大队,1984年改称金井镇塘东村委会。 {村落与民居}金井镇塘东村位于金井镇西南4.5公里,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其中有塘东、下寮、寮头、西安、后埭、山柄,一个工业区,设14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4679人,986户,村中姓氏有蔡、吴、谢、王、许、粘。 {气候与特产经济}年均气温20至23度,属亚热带气候,村中发展浅海养殖,有牡蛎、紫菜、海带,企业有纺织、服装、制衣、铸造、织造等企业。 {交通运输}我村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海西经济区的带动下,村中道路已铺设完成,并安设道路照明。 {纪念地与名胜古迹}东蔡家廟—塘东村早有蔡氏祖祠,兴建年代难以查考,原祖祠(下祠,也称大宗祠)大门悬有门额“东蔡家廟”。而据早期规定,须有乡人中式进士,祖祠可称为家廟。明代乡贤忠宪大夫、长沙知府蔡缵,系嘉靖辛丑(1541)年中进士,授文林郎,于嘉靖戊申(1548年创纂本宗族谱。估计宗祠建在这个年代,初建时的规模不详,后经几次翻修,更难稽其原貌。至清代末年,乡族某人居祠内,举炊不慎,酿成火灾,全祠夷为废墟。民国元年(1912)重建,族人多次修葺,悉心经营,每年春冬两次进行祭祀。由于年久失修,后于1985年由海外侨亲集资重建,翌年落成。其结构高度,画栋雕梁,对联匾额,木石雕刻,神龛香案等,尽皆保持原貌;惟屋顶改盖绿瓦,更加灿烂夺目。脊高二丈三尺九寸,宽二丈三尺六寸;屋盖依急斜度而筑,史称“塘东高”,实为晋江宗祠第一高也。原厝形如顶落,据传当时因客观原因,东西两厢和下落没有基建,所以规模不大。原祖祠内两壁画有“忠孝廉節”四大字,据传是仿南宗理学有朱熹的笔迹。祠内梁、墙悬有匾额25方:“祖孙进士”,“国师”,“都督”,“良二千石”,“进士”,“父子拔元”,“兄弟恩元”,“兄弟廷选”,“选魁”,“选元”,“定远将军”,“文魁”,“别驾”,“忠臣”,“都阃”,“孝廉方正”,“孝子”,“筠节森霜”,“期颐溢算”,“寿颐”,“今之仲建”,“重藨鹰扬”,“贤节楷模”等。另有一部分悬于蔡氏家廟,有科举中式,朝廷封赠等。于此可见吾乡先代名人之多。西资岩寺—西资岩寺,在塘东村东侧。这里有一座卓望山,山不高,因其突兀于海滨而巍峨。山顶建西资岩寺,又名大石佛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塘东全村最宏伟大事业的寺宇。寺东壁连着一座“慧觉山庄”,上下二十余室,是禅堂和僧舍。西资岩寺名的由来。据乾隆三十年已酉(1765)《重建西资岩纪德碑》记载:“初祖西来,少林面壁,越九年而后得慧,可授之衣钵,是愚俗资于西教,而西教及资中国。此西资岩所由名也。”至于大石佛寺之名,则因寺中的石佛依天然山岩巨石雕凿而成,故名石佛寺。寺之历史悠久,大殿外有二处碑刻,一为南安吴增撰文并书之:“此寺自隋唐以来,阅世一千余载,有人于明清之际,著书数十万言。”一为衡阳沈琇莹撰文并书之:“古佛意云何,记否一千年前,石上现身初说法,名贤来隐此,赢得三百载后,山中历劫有遗书。”皆云此寺历史已有一千余年。乾隆廿九年(1764),寺中石佛西侧的石壁上勒字称:“寺之创建不知起自何年。”旁有小碑载:“有宋绍与期间,王国、蔡婆养修理石砌,由此以溯,则寺之建始起自隋唐之世矣。”《福建通志》、《泉州府志》均称寺建于宋绍兴十八年。宋绍与十八年,即公元1148年,距今1997年已有849年,比“始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的东石南天寺亦早68年,乃晋江有数的古寺。何况绍兴年间为“修理”,始建时间更为久远。本寺大雄宝殿中三尊巍峨的大石佛,中为如来,左为观音,右为势至。均为站立姿势,身高4.5米,宽1.62米。民间有“西资岩石佛好坐不坐,南天寺石佛好站不站”之谚。如来低眉垂眼,脸部圆浑平满,两耳垂肩,额中有一吉祥痣;身披袈裟,袒胸露右臂,头上作螺鬃,慈眉善眼,瑞相庄严,表情安祥闲适,体现出内心圆觉无疑,无上宁静的境界;袖甚宽,直垂过膝,衣纹轻飘拂,赤足立于双莲台上;莲作三层,左手弯在胸前,掌心向上,指微屈。左侧观音,亦披袈裟,不露臂,胸饰璎珞,发作高鬓,脸比如来略瘦,耳亦垂肩,两袖甚宽展,袖缀珠纹,右臂下垂,以拇指、无名指及小指夹宝瓶;左臂弯在胸前,掌心向前,指头微屈,亦赤足立于莲台上。右侧势至,姿态衣着,略似观音,但神情却迥然有别。大佛两侧,有二石雕巨像,立于石座上,身高稍逊于大石佛,披甲顶盔,作武士状,似为护卫侍者。瞻仰这三尊大石佛,令人不禁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无能祠—西资岩大石佛寺右侧为“无能祠”,即先贤“布衣参军”无能公蔡鼎之祠。他被明朝权0魏忠贤逼害,微服潜引,归原隐里,在西资岩下筑室读书,著书《易蔡》。村人依皮建祠以垂纪念。此“无能祠”之遗迹,给西资岩寺增添不少光彩。在大石佛寺周围,还有“慧眼泉”、“白衣庵”、“放生池”、“北极玄天殿”、“文昌五夫子廟”、“通海井”、“阎罗殿”、“天门”、“石枕”、“观易亭”、“隐士桥”、“崇义廟”等胜景,它们像众星伴月一样,儒释道三教祠宇俱全,使西资岩构成佛国名山。如今,寺里僧尼清磬木鱼,晨钟暮鼓,与潮音海风相应和,重现了梵宇的庄严景象。三山胜景—在塘东之东南临海之滨,有一条金黄闪烁的伸向碧波万顷大海之中的沙堤。长1700多米,宽500米,迤逦弯曲,从东南沿着的海岸弯弯延伸至西南,就像一道戏弄着雪白浪花的巨形月眉,瑰丽无比。自古以来,海堤是人们喜爱游览的海滨景区,也是盛夏游泳的天然场所。这里有一片天然大石磐,覆盖在滨海海堤背后。似山非山,山石层次起伏。伫立在石山之间,观赏着层层叠叠、日夜翻滚不停的浪峰拍打沙堤,另有一番情趣。这就是濒海三山之一的“前山”。这前山历来有许多传说,据说石皮上留有“仙脚印”,乃八仙遨游天际时,俯瞰此处金沙碧海,甚然秀丽,即从云头降落前山游览,因而留下了“仙脚印”。白色石皮上还有一处黑色圆影,好像“猪八戒”的形像烙印在石皮上,大耳肥腰,右手撑一杆五爪耙搁置在肩;传说是猪八戒保唐僧过火焰山,大战铁扇公主,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一阵风搧到前山石坡上,留下来的痕迹。沿海岸西走,就到“伏狮山”。因其形如世卧伏在滨海的一头猛狮,庞林雄伟的匍伏在海陆交界之间,故而名之。山势不高,沿天然石道而上,即在山头,俯身观览,伏狮山半身浸浴在大海中,岩隙生长着无数姿态各异、五花杂色的海藻、贝类和软骨动物,间有参差的怪石,潮退落时穴崛潴留着清澈的海水,时有鱼虾螺蟹爬游其间。每当海潮退落时,游人即来俯拾贝壳、浮石、海峭石、小鹅卵石,引人入趣。 “后临山”与伏狮山,隔海南北对峙。山形如后屏,临海跨陆,故名“后临”。爬上后临山,境界豁然开阔,真乃“路尽平畴海阔天空,脚底跨海波涛汹涌”。在濒海的山岩上,远眺碧蓝大海,汪洋无际,海天一色;潮落时,唯见牡蛎石株排列遍布滩涂,望无尽头,乍看胜似千军喜万马整装待发,甚然壮观。前山、伏狮山、后临山,这亘古已存的壮丽图景,叫人幽思连绵又赏心悦目。昭福侯圣公宫—昭福侯圣公宫是旅菲、台、港、澳宗亲及本村部份善男信女捐款兴建的。1994年奠基,1995年8月落成。坐落福场山麓,坐东北朝西南。宫体二落,中间天井,宫埕埔石砖二百左右平方米,四周围墙。西面建一戏台及化妆室,宫北建储藏室;筑一条路桥10余米长,双面栏杆作城垛式,自大路直通圣公宫。附:昭福侯公传略公倪姓讳国忠,南宋人也。原籍泉州南门外溪口倪厝围。少时聪颖好学,而智力过人,就师武馆学艺,磨练甚苦,武艺精进,遐迩慕公有文武双全之才。宋度宗元年(1265),公赴武科试得中武探花,未授职。因心牵慈萱,回家侍母待命。甲戌(1274)元军大举入寇,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半壁河山飘摇破碎。翌年恭宗立,临安危急。文天祥起兵勤王,陆秀夫、张世杰等在福州护赵正,赵丙二王子及杨氏慈元皇太后入闽,公奋起乡应北上勤王。德佑二年(1276)三月,元军入临安,俘赵显及两太后北去,陆秀夫、张世杰等在福州拥赵正为帝,是为端宗,改年号为景炎。秋,文天祥率义军进取江西,公固守福州护驾。景炎三年(1278)四月,端宗病逝,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拥赵丙为帝,改元祥兴。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祥兴二年(1279)二月,元军分水陆二路入闽,情势危急,公即护帝丙入慈元皇太后南下泉州,立足未稳,胡兵已近。公见帝侧大臣寥寥无几,遂与秀夫、何进相约,誓死保驾。乃率艨艟迎敌,为御舟南逃争得分秒。元军自北而南,势如破竹,未逢阻挡。倪之先锋突遭狙击,猝不及防,数舰沉没,余船向北逸去;公遂率舰望南而下,见帝舟泊塔头,遂停舟登岸。讯知帝在南岳,即率军趋拜;甫探-元军蜂拥而来,公即护圣驾望塔头而逃,时寇前锋已迫,倪奋起接战,所向披靡,元军退。帝感公两度退敌护驾之功,遂口封公为昭福侯圣公。其时元军大至,为保帝登舟逃难,公率军冲入敌阵,大战挞子于塔头南岳之间,自晨至午挡者辄床靡;然元军越来越多,围三四重,公力战不能脱,枪伤累累,体无完肤,力尽而亡。壮烈殉国时,祥兴二年(1279)八月廿一日。其后英灵显赫,不时现身扶危救灾,民感公义,为建廟塑像春秋永祀。有楹联一对颂公曰:考武夺探花0牵怀待命家门全孝道;勤王走南岳孤军奋战淋沙碧血尽忠心。宫中对联云:唯行仁积善何必诚呈佳肴美酒;但扶弱拯倾岂须敬奉银帑金圆。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天下尽知;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有所报。吴明妈宫—塘东村的金安、中厝、霞里、寮江等角落的先人,于明代合力,但倡建了俗称三乡古地的吴明妈宫。吴明妈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7-984),是漳州府龙县角美镇白礁村人,乃诰封“圣父协成元君”吴通公之女,名叫吴英明;圣医“保生大帝”吴真人就是她的哥哥。据世代相传,圣娘吴明妈禀性聪颖,心地善良,“法力”无穷,学医以普济众生,活人无数,曾辅兄吴真人调治太后乳疾痊安,蒙圣上嘉封“夫人”冠带荣身,其懿范深受世人崇仰。长福寺—长福寺,又名观音宫。坐落在三乡古地吴明妈宫左边,内供奉观音佛祖神像及十八罗汉。宫廟不大,香火长盛,是本村和邻近村落善男信女崇敬叩拜的一座神廟。每逢初一、十五,宫内宫外烧香膜拜的男女老幼络绎不绝。每年二月十九日及九月十九日,为观音佛祖的纪念日,长年香不断。 {设施与文化生活}村中设有老人活动健身设施,文化活动中心,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锦东华侨学校),下属单位有老人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文化活动中心、校友会、慈善会、旅外“三会”。 |
福全村 |
福全村位于福建省晋江东南的金井镇海边,北距泉州八十里,东临台湾海峡,北接深沪,南连围头。 福全人重视文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早在筑城之初,先辈即设朱子祠,设私塾,文化教育独树一帜。在文明开化的明代,福全人在科举考试上,出了不少人才,有“无姓不开科”之说。据载,明清两代,福全村考上科举、进士的多达20人。明万历年间,福全人蒋光彦和后山王三阳,曾在福全许家巷圆通庵读书,两人先后中进士;明天启二年,福全人蒋德王景高中进士,后累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如今,福全村重视教育风气不减。 |
围头村 |
围头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南沿海突出部——围头半岛最南端,景区面积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500米。海内外乡亲万余人,常住人口4000多人,外来人员3000多人。东临台湾海峡,西靠美丽的围头湾。南与大金门岛相距仅5.6(4.7)海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大金门岛最近的渔村。围头港现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一类口岸”,围头“国家一级渔港”正在筹建中,围头有省道308线与沿海大通道主干路网,海陆交通极为便捷。这里地理位置特殊,英雄人物辈出,素以“英雄的围头”、“美丽的围头”、“海峡第一村”而闻名中外,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战地历史文化渔村”。 自2007年围头村被晋江市确定为“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建设示范村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全村干部群众发扬“爱国爱乡,团结奋进”的围头“八二三”精神,突出优势,先行先试,围绕“弘扬英雄围头、打造美丽围头、展现活力围头、构建和谐围头、推行务实围头”五大奋斗目标。结合“滨海环境整治与人文资源整合”的围头示范村特色,三年来围头村围绕“保护环境、保护文化、发展旅游”这一工作目标,特别是在做好“战地文化渔村”特色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在省地市镇各级主管部门及领导大力支持下,取得显著的成效,以创建AAA旅游景区为载体,努力打造一大旅游景区(即围头战地文化渔村旅游区);发挥二大独特优势(即对台、对金优势);推出三大旅游名片(即滨海休闲游、战地观光游、渔村文化游);整合“四大文化资源”(滨海文化、战地文化、涉台文化、渔村文化);建设五大特色景点(即“八·二三”主题公园、围头角生态观光区、东线和平公园、围头古渡观光渔港、围头永平古城遗址)。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09年度围头村分别获得:国家级AAA旅游景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福建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泉州市新农村建设二十大示范试点村;晋江市新农村建设十大典型示范村等五大殊荣。 由此,为推进新一轮“港口与旅游带动型”的围头战地文化渔村特色扎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快了打造“海峡第一村”旅游文化品牌步伐,树立了“围头要发展,文化应先行”的新思维。 |
山苏村 |
山苏村隶属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金井镇,位于金井镇北部,北间隔湖流沟(乌漏沟),与深沪华海村、华山村交界,南与新市村相依,东临埔宅村,西毗山头,距金井镇政府驻地3公里。截止2008年,辖区面积:1629亩,602户,2343人。山苏村由沟顶、新乡、中寮、后寮、五块寮、枪寮六个片区组成。 地名含义 相传宋时,其地有个苏纯安秀才,年半百,膝下有女,爱如掌上明珠,故于宅中为其女修筑一座梳妆楼。“梳妆”与“苏庄”谐音,村名由比而来。明清曾有郭、安、柯、陈、施、庄姓氏在此一带定居,周边是一片荒郊。今仅施、安两姓有住户。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深沪坫头村施答公于嘉庆元年(1796年)率次子国排择居沟顶村。随后,衙口等村施氏相继聚姓沟南,取名沟下村。当时,拓荒者用树木作梁柱架屋顶,取杆草篱周边、盖厝面。人们称之“寮内”,俗称“苏庄埔”,隶属“沙岗”之一。1950年民主建政,山头、新街和华山、华海并入山苏乡。初时以“苏山乡”报批,后发现罗溪区也有个“苏山乡”,即更名“山苏乡”。村名、体制沿袭至今。别称:苏庄铺、寮内。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金井镇苏元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埔坑乡;1961年属金井公社山苏大队;1984年改金井镇山苏村委会。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20至30摄氏度,属亚热带气候,村中除种植甘薯、花生、大小麦等农作物外,注重发展中小企业,主要为服装厂,中外合资来料加工厂等。 交通运输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带动下,该村环村公路铺设已经完成,公路连接泉州至围头公路。 名胜古迹 清嘉庆年间(1976年—1820年),村东建有苏兴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村西建有苏安宫。 |
南江村 |
金井镇南江村位于围头半岛左侧,东邻榕霞村,北连岩峰村,南对台湾海峡,全村485户,面积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0亩。农业以种植甘薯、花生为农作物主,兼种大小麦、玉米,还有养猪场、果农场。渔业主要是近海捕鱼,以灯光捕鱼、大浮网、三层网为主,并建有各种对虾养殖场、鲍鱼场、花螺场、鱼苗场、紫菜场等养殖场。现在只设幼儿园。交通有村公路,而且金井至泉州沿海大通道从村边过。{联系方式}:电话:85332975。{地名含义}:位于金井镇南端,临海的小渔村,地形结构状似沙丘,地质均为白砂,故为南沙岗。{历史沿革}:南沙岗,1956年属金井围头乡,1961年属金井公社南江大队,1958年改称为金井镇南江村至今,主要以李氏、谢氏宗亲为主。南江李氏属陇西李氏分支,于公元1300年由安徽锡山县陇西入闽;谢氏源流河南省南阳唐河县审治入闽开基南沙岗。{人口总数}:1665人。{土地面积}:1.32平方公里。{经济状况}:以渔业、养殖业为主。{下属单位}:老人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 |
钞岱村 |
钞岱村位于金井镇区东南侧,金保公路南侧,辖钞岱、茂下2个自然村,308省道贯穿于2村中间,既是老区基点村,又是省少数民族村。东有碎石山、钞岱水库,东北有乌烟山,南侧有黄前山,西南连接金井新旧街,钞岱溪横穿于村中而过。【地名含义】据史载,元明年间,钞岱叫“蔡埭”,清康熙年间已改称“海岱”,清光绪又改为“钞岱”,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属金井镇“岱峰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山海乡”,1959年属金井公社、钞岱大队。1984年改为金井镇钞岱村委会,1997年改为金井镇钞岱回族村民委员会。【历史沿革与人文】郭立彦,号冠山,生于1503年,卒于1577年,明穆宗皇帝恩褒,郭立彦骨鲠名臣,御书《骨鲠忠谏》,因立彦父子皆为皇帝,卦为卿,故有“父子天卿”一门四代“三公卿”之美誉。我村解放战争前,郭席排在菲回国抗日,曾任闽中游击队指导员,在我村发展多位地下党员,故我村为老区基点村。【村落与居民】区域总面积3M2公里,其中耗地面积1490亩,辖钞岱、茂下两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2708人,813户,旅居海外侨亲近5000人。【村容村貌】钞岱村委会2006年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民族团结模范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被市政府评定为“小康村”、“文明村”等称号;2007年被金井镇人民政府评为“计生一流村”、“先进计生协会”、“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2008年被评定为“先进党支部”。【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18-22摄氏度,降雨量8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小麦、玉米,种植果树;村有服装厂、织造、五金厂,矿产有花岗岩;有小学、幼儿园、老人学校各一所;企业总产值2.8亿元。【交通运输】2008年被市规划为控制区,包括全国体育产业基地、商贸市区、308省道贯穿于钞岱、茂下两村中间,交通便捷。【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村中帝爷宫、祖师公宫、陈姓祠堂、洪姓祠堂、王姓祠堂、郭姓祠堂,基中郭氏祠堂荣获全国祠堂第35名次。村辖区有乌烟山、碎石山、黄前山、钞岱水库、革命烈士陵园等纪念地。【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有老人会、老人学校、老人门球队、腰鼓队、舞蹈队、小鼓队、老人康复中心、农家书屋,设有幼儿园、小学各一所,入驻村企业有万昌鞋服有限公司等中小型企业35家。 |
金井村 |
金井村系晋江市金井阵一个行政村,位于金井镇区、金井镇政府所在地,围头至泉州公路、金井镇西环路、中兴路均经此。{地名含义}:沿用“金井”历史地名为村名。{历史沿革}: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金井镇金市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金井镇;1961年属金井公社金井大队;1984年改金井镇金井村委会。{村落与居民}:由金井、下丙两个自然村组成,10个村民小组,660户,2333人,占地面积650亩,辖区:井尾村、新街、中兴街、华侨新街、瀛光街,聚落呈块状。村中主要以蔡、林、洪、许、王为主要姓氏。{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20至23摄氏度,属亚热带气候,村中除发展甘薯,蔬菜等农作物外,现以水产养殖业、农贸市场、百货商场、交通运输业和服装纺织业为村支柱产业。 {纪念各地名胜古迹}:在金井村下丙自然村内有天上圣母妈祖仙驾,于2007年被市政府批准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对象。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本里有货船途径湄洲海面,突遇狂风恶浪,妈祖显灵化火引航避风,并护航回乡至下丙,随驾而来的有“风雨免朝”令牌,“日月神杯”和香炉。里人建宫奉祀全身。并于今年增建妈祖梳妆楼,虔诚供奉。{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设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入驻企业有友成制衣有限公司,永盟制衣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 |
三坑村 |
三坑村位于金井镇东环路边,由曾坑、坑园、浔坑等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1056人,共283户,另有旅居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1000多人,村中现有企业12家。 2006年,我村被列入全市“百村示范、村村整治”第一批50个示范村之一,我村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遵循原有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建设机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3月被评为晋江市“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示范村,7月被评为晋江市“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2008年元月晋江市评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村(居),3月被泉州市评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4月被福建省评为“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发动多方筹资(华侨捐资、社会集资)来加强建设。并按照上级部署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的要求着力解决我村在新村建设中的“杂、乱、脏、散”等突出问题,并且严格禽畜饲养整治与管理,全面清理禽畜房舍,实现禽畜集中圈养,房屋院墙得到整修,无乱张贴广告,房前屋后基本绿化。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集“政务、医疗、商业、农业、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为方便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新市村 |
新市村位于金井镇区北部,新市及前垵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简称:新市村委会,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东与丙洲村相隔,西与三坑村相连接,南与金井社区相邻,北与山头相望,距金井镇址1公里。 新市村分为9个小组,其中新市自然村5个小组,前垵自然村4个小组。现有人口2040人,其中育妇604人(已婚育妇455人)。新市村现有村两委8人,党员60人,村民代表35人以及农村“七大员”11人(其中计生管理员两人,流动人口管理员两人)。 新市村现有企业22家,主要分布在新市开发区、新市工业区和前垵开发区三个区域。我村企业从事的主要行业产品类别有服装制造、织带制造、涂层复合制造、化纤布行棉、塑料包装袋制造和纸盒纸牌制造等。 新市村现有幼儿园2所,分别是新市幼儿园和前垵幼儿园。其中新市幼儿园占地面积2664平方米,开办于1998年,现有幼教师3人,学生65人;前垵幼儿园,占地面积1870平方米,现有幼教师2人,学生43人。 新市村现有小学1所——光华小学,开办于1949年,现有教师16人,学生375人。 新市村还有晋江职业中专学校。该校址始建于1954年,现占地面积200亩左右。学校现有教职员190人,学生4070人。 |
丙洲村 |
丙洲村又名瀛洲 ,据清蔡永兼“西山杂志”记载唐末晋江南方其地滨海平坦多沙洲,溪流纵横贯穿成“丙字”形,因而得名丙洲,又因丙洲地形四面环水,盈盈碧水中浮绿洲,好似仙岛又名瀛洲。 丙洲设立于1984年 全村陆地面积4.5平方公里,海域5平方公里,有后山、圳尾、溪仔三个自然村组成丙洲村,分四大点,十九个生产队,一千二百多户,四千五百多人,海外人口万人以上,分布与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地区。有防护林带在村东、北、西三面形成一个绿色的屏障,南临大海,绿水平波拥村庄,民居整齐有序,古厝、华屋、大楼、别墅、厂房鳞次栉比,村中水泥路纵横,创建了文明片区,建设成为一个优美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丙洲地势平坦、海域开阔,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平均温度19-22度,常年雨量1200-1300毫米,适于农耕、果树种植,以前主要有晒盐,围垦养殖,滩涂养殖,小什海菜等经济收入,华侨侨汇是村的重要经济支柱,丙洲有得天独厚的山海侨汇的优良条件,因而一直保持数百年的经济繁荣。 |
玉山村 |
玉山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金井镇北部(国道308线公路西侧),土地面积274.5049公顷,全村耕地面积1873亩。村落面积2.1公里,有顶柯坑、石亭、草湖、双柄4个自然村,截止2010年,有15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有3369人,986户。还有2所小学,分别是双山小学和培才小学,小学内带有开办幼儿园,双山小学在草湖埔区(国道308线西侧);另一所培才小学在顶柯坑自然村。2所学校共有学生800人左右,幼儿园有220名左右,现有小学教师32人,幼儿教师5人。双山小学还在建设中。4个自然村中的石亭、双柄、草湖、已经家家户户有自来水,另外1个自然村正在设计准备安装。村里有洪氏和赵氏2种姓。 【地名含义】 民国年间,玉山由4个自然村来组合,“玉山”二字,是其中的2个自然村,一个是玉板,一个是山头,用玉板的“玉”字和山头的“山”字合成称为“玉山”。称为玉山大队。 【历史沿革】 明、清朝“玉山”属十四都,在民国33年(1933年),玉山属英林高山保,建国后,1956年改属金井区英林乡,在1961年经政府调改分出4村,留了顶柯坑、石亭、草湖、双柄为金井公社玉山大队,在1984年改为金井镇玉山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玉山村系晋江市金井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北部,与英林镇、龙湖镇、深沪镇3镇交界处,距金井镇区约4公里左右,处于国道308线(泉州至围头码头公路)西侧,交通方便。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均气温在21-23度左右,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小麦等。现在村里有大小型企业几十家,主要产业是生产服务、纺织布、化纤丝、拉链、五金加工等。 |
埔宅村 |
位于金井镇东北3.5公里,塔山北侧,金井至深沪公路两侧分布,辖埔宅、清沟、山尾、顶房寮、竹围、莲厝6个自然村,村委会址设埔宅,613户,2165人,耕地850亩,农作物有甘薯、花生、蔬菜种植基地。造林多,种植木麻黄,村有家庭式服装加工厂、纸箱厂,有小学一所,公路通金井深沪。【联系电话】 0595-85381642 【地名含义】原名布泽村,据说杨姓住民以家训“四知流方,行善积德,布施恩泽”称地名。民国初期,布泽也称埔宅,建屋宅于山坡之上,至今埔宅村成为本村地名。 【历史沿革】明、清属十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金市保。建国后,1956年属于金井区埔坑乡,1959年属于金井公社埔宅大队,1984年改为金井镇埔宅村委会。 【人 口】 2165人【土地面积】 2500亩【经济状况】 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下属单位】 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巡逻队 |
湖厝村 |
湖厝村距金井镇政府驻地5公里,位于围头半岛南端,辖湖厝、西头、岑下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湖厝宝莲培幼楼,全村462户,总人口1721人,现有耕地616亩。有海洋捕捞、农作物有甘薯、花生,经济作特有西瓜、蔬菜。村有服装厂、塑料厂、五金厂,有侨建玉湖小学、接待室,古迹有许真人故居,许氏泮公陵园(安葬许氏瑶林开基二世祖墓),两外古迹属市文物保护。交通十分便捷,省道308线从村中穿过。 联系方式 电话:0595-85332260 地名含义 湖厝村西南和一风水池塘,全村沟渠流水汇归池塘,犹如财源滚滚来,以池为湖而得名。上世纪七十年代旅菲华侨捐资加挖两个池塘,组成内中外三池,使风水池更加完善、更加聚财,成为本村的一大景点。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金井镇西资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围头乡,1961年属金井公社湖厝大队,1984年改为金井镇湖厝村委会,总人口1700多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