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美村处泉州南门外,前名为南门外水田下尾村,初名为霞尾,后改名为霞美村。霞美村分为三个村民小组,(东区、西区、新村),其中新村是属霞美村的一个自然小村。现全村总人口是1762人,450多户,原有耕作土地面质903亩(全部水田)。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纷纷建起新居,随着城市建设的需求,桥南片区进行拆迁改造,取而代之的将是被誉为海西明珠的新社区,唯保留下来的是受市文物保护的”朵莲寺”,霞美村也将结束使命。
霞美村民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已全部参加”失地养老保险”,霞美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2107 | 362000 | -- | 查看 霞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清濛村 |
清濛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西北端,泉州桥南片区“立交桥”南侧一公里处。东与柴塔村接壤,西隔“迎宾路”(原泉厦公路一段)与泉州鲤城亭店街道交齐,南毗连“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接泉州南片区“池丰路”。地理优越交通便捷,泉州多条公交线路贯穿村境,晋江金鸡水系流经村落。全村现有十二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2300多人,600多户,其中港澳台侨眷属占70%以上。居民姓氏以张、郑、王、沈为主,还有卢、吴、杨、黄、陈、曾、蔡、林、洪、何等计十四个姓氏和睦为居。清濛,古称:“青芒”,因遍地“芒萁”(系一种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蔓生旺长葱绿常青,故名。其地宋朝时属晋江乡兴贤里,元明清均属三十四都;民国初期属城关区,1942年属永丰乡,1944年属四维乡:解放初期属第四区,1952年属第五区清雁乡,1956年属池店区清雁乡;1957年撤区属苏厝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隶属“苏厝人民公社”清濛大队,1961年至今一直隶属于池店镇(公社、乡)。 1995年,因村南部的“中仁山”及周边村落几个小山丘均被国家征用建成“工业园区”,并冠名:“清濛科技工业区”(初期面积5.5平方公里),2002年更名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濛盛产“龙眼”(桂圆),在传统单一落后的农业经济时期,漫山遍野的“龙眼”(被称为摇钱树)是重要的经济财源。华侨“侨汇”及职工“工资”成为许多居民家庭的经济支柱。“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清濛落实多种经营的生产责任制,居民粮食生产自给有余,劳动致富,开拓创业,发展经济的热情空前高昂。特别是随着大泉州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全村原有的七、八百亩土地相继全部被国家征用后,清濛居民能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思想观念,踊跃投身于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活动中。清濛,昔有“文教体育之乡”“三元众多”(即教员、运动员、演员)之称誉。有着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基础。日今,一支以老年人为骨干的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常年坚持多种健身活动。“老年门球队”“地抛球队”以及“拳剑活动”蜚声晋江,并多次在泉州市多项赛事中获奖。成为清濛在新时期绽开的又一朵崭新璀璨的群众文体活动之花。在“优生优育”“人口零增长”的“计划生育”方面,清濛多次跻身全省先进行列。目前,境内尚存的文化遗产有:建于南唐开运元年(公元944年)的千年古刹——青龙寺(清濛宫);有建于宋朝淳化年间(公元990年)的千年石桥——清濛桥;有建于民国初期(公元1917年)濒临坍塌的百年老校——原“清濛小学”旧貌;还有显示中西方建筑风格完全结合的近代建筑——八卦楼及诸多古朴、典雅的古民居大厝等。 |
霞福村 |
霞福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政府驻地东北2.7公里。东至东山公路北侧,西南与古福村接壤,村委会设霞福。简易公路接陈埭至东山公路。北临晋江,东埭刺桐大桥,西与镇政府驻地接壤,刺桐公路324复线横穿村庄东西,形成一个村庄两个村落。 |
溜石村 |
溜石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大桥南桥头收费站两侧,池店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与泉州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晋江河流南岸,东南与陈埭镇柯岭村交界,简易公路接省道324复线。有资料显示,该村人口1152人,共301户,耕地567亩,分设二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黄后村。农作物有产水稻、甘蔗。村里有针织厂、制鞋厂、注塑厂;有溜滨学校。溜石村古称溜江村,为避免与金井溜江村混淆,于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村名改为溜石村。以石为名,乃因本村临江面海,岸畔有多处巨大礁石伸入水中,更因有溜石塔,故名溜石村。明、清属三十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溜滨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池店乡;1958年属苏厝公社溜石大队;1961年改属池店公社溜石大队;1984年属池店镇溜石村委会。改革开放30年来,溜石村已从一个依靠纯农村收入的穷苦村发展成为一个以制鞋、纺织、五金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新村,2007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62584万元。 |
古福村 |
晋江市池店镇古福村位于刺桐桥西南端,泉石公路东夹地带,于池店镇政府驻地东南1.9公里,是池店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附近一个行政村。北与东山接壤西南与浯谭交界,辖古福自然村.村委会设古福.全村总人口913人,总户数224户,3个村民小组,耕地223亩。外来工人口3000多人。由40多家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而形成驰名的家具专业村,以龙头企业菲莉集团公司,冠达星衣柜公司,金星家具制品公司,舒华体育用品公司为主导的优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并在全村建立二个家具城,分为南北家具城,给古福村的经济效益带来了无限生机。 |
东山村 |
东山位于晋江出海口,是晋江之船坞,坞东有座小山,故名曰东山,西边则是狮山,由于千百年来晋江水的冲刷,淤泥沉积水坞终成晋江北部一片冲击平川(有清朝史碑可鉴),由先人屯垦,面积约有2平方公里之多。 东山位于池店镇政府之腹地。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市道317线,国道324复线纵横交错、金鸣水渠婉穿过农田,灌溉着全村720多亩农田和近200亩山坡地,哺育着2200多口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委会在市道317线西侧和国道324复线两旁,规划一百多亩农地作为工业区,建起了商住楼卖给村民,许多村里的小作坊也纷纷申请在工业区建设简易厂房,随着规模的扩大,逐渐发展成了几家有实力的企业,如“腾达、植丰、道格、达盛、恒昌、爱迪奇”等。为了使公路两旁能开发成商贸街,因而招商引资,先后有名企业“安踏、菲莉、环球工业园”以及中小型企业“富信、大荣、峰华”等13家企业在此建厂,还有闽海医院、中远学校、中行、工行以及两家农行和五十多家商贸经营部,初步形成商贸一条街,从而带动了农村集贸市场的蓬勃发展。 由于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里规划50亩地为小康新村,现已建起了整齐有序的138栋3层以上楼房。村里的卢厝祖厅、亭尾吴氏祖厝、林氏小宗、陈氏祠堂亦已旧貌换新颜。东山太子宫由港、澳、台侨胞和各地香客及村里的善男信女等集资重建东山宫、重塑佛身,香火旺盛,每年都有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进香团前来朝拜做佛事、分炉等。 我村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成立了慈善小组。由村书记吴海东先生率先捐资五万元作为基本资金。对于病危家庭从慈善站拨给补助费,每人一次2000元(已补助4人),对个别患病者家庭又没收入的,村亦从慈善站每月给予补助200元。从而保证村民每人都能基本保证在最低生活线上。 我村还积极贯彻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对于计生的基本国策,村设计生专馆组及村民小组协管员。几年来,我村已结扎280人,独生子女130多人,曾被评为先进计生单位。由于外来人口的迅猛增加,社会治安混乱时有发生,村里配合镇派出所组织12人专职巡逻队,并设立两个治安岗,实行24小时警车巡逻,社会治安环境改善明显,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三年来,被镇派出所评为先进治安队及先进公安员,从而为创造平安东山尽一份力量。 |
大洲村 |
大洲村位于晋江下游南岸之滨,北距泉州大桥1公里,南距池店镇人民政府驻地2公里,隔江与泉州丰泽区相望,泉安公路把大洲村分为东西新旧两村。大洲村现有人口近1200人,总户数300户左右,6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200多亩,其中农业用地500亩,居住用地200亩。经过1966年洪水迁移,2000年晋江下游防洪堤外移,2006年泉州大桥桥南片区改造工程,2009年全村已迁入桥南片区。旧村唯一保留下来的清代建筑万安关帝庙,见证了一个几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大洲村曾经的繁华、兴盛与起落。现大洲村已迁至桥南片区锦洲瑞苑。 |
唐厝村 |
唐厝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政府西北角,距镇政府不足一公里,国道324复线从村南畔经过。村西临泉州清蒙科技开发区,有唐厝、前山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设于唐厝。解放初,唐厝处于三面环山的地理位置,一条一米多宽的公路从池店穿过唐厝通往御辇,在这片三日没雨火烧埔的山地,养育唐厝的世世代代。唐厝村以唐氏最早入住该村,故称“唐厝”。唐厝在明清是属三十都,民国33年(1944)属碧山乡龙凤保,建国后于1956年属池店区池店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 全村耕地823亩,水田347亩。截止2008年,有431户,1816人。1973年,水美水库南渠水通过劈山造暗涵把水引向山前,流向晋江的好多乡镇,唐厝无偿的动用了28750亩的土地,换来了几十万人受益,唐厝人的龙江精神,在当今的寸金寸土的年代,唐厝人做出了伟大的付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泉州清蒙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一南渠为界,渠西的297.47亩以每亩18500元被征用了,池店镇政府址征用了37亩,国道324复线动用了92亩,被征用了713.97亩,被征用土地占86.8%。由于土地的大量征用,唐厝村的地理位置起了很大变化,原来的下房、石船山的324复线沿线在唐厝辖区内建成了二十四家企业,其中规模依山的企业得意龙、华宝、新华宝、德鑫、国榕五家该村企业。外地入驻国盛、冠达星、省五建晋江分公司、伊望音、凯毅、锋华、天王星、华福、阳光、锦浪、景辉,十一家规模以上,还有惠民华侨医院、唐厝小学及唐厝幼儿园,自强幼儿园。给外来的民工提倡就学医疗的方便。 由于土地大量被征用开发,原有以农为生的格局被打破,以前的养鸭群、养乳牛已悄然而去,名噪一时的唐厝水泥灌注_大大减少,有的业主吧机械转包,依托抵御优势,已转为厂房、店面、房屋租凭的行业。据普查显_唐厝村境界主要道路累计达6公里多,沿路的店面有470多间,主要经营超市、便利店、餐饮业、服务业,为唐厝村的大小24家企业外来工及清蒙开发区入租驻职工提供服务。24家企业主要产业有:鞋业、化工、鞋材、建筑材料、包装、包装用品、五金加工、布衣柜、建筑医疗等行业。 唐厝的重大变化,值得重笔一提的是旅菲华侨,唐文良先生、林玉燕女士热心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80年初首先投资在唐厝村的主要村道铺设水泥路,为交通畅通的大环境打下了基础。再者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修建村文化活动中心大礼堂,唐厝学园小学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并每年捐出二万元奖教奖学,唐厝成立慈善援助站,又捐资10万元为启动基金,累计捐资千万元,受到省政府树碑表彰。 唐厝境内及清蒙开发区给唐厝带来了繁荣,外来人口也给唐厝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村容、村貌,社会治安等问题,排在“两委”议事日程的重要议题,对此村企联合组成一支9人的治安联防队伍。负责村内及辖区企业的治安巡逻,对村厂区出现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劳资纠纷(及时调解、教育、有效制止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维护、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增进村支企业的联系,为保一方平安做出了重要贡献。 村容村貌卫生环境问题是村里第一个严峻的问题,外来工,出租房,工厂的生活垃圾,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对此村组织一支6人的卫生清理队伍,二部手扶拖拉,每天清扫卫生,还给村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唐厝爱心慈善援助站在旅菲华侨唐文良先生,林玉燕女士的关心支持,捐出爱心基金10万元,唐厝企业家唐炎坤三兄弟捐出贰拾万元,企业及村民自觉捐资共捐人民币412万元。并成立了的唐炎强为理事长的理事会,成立后定于每月十五日为慈善援助日,受助类型:低保户、孤寡老人、孤儿、五保户、残疾人、优抗对象、五老人员、重病灾户、突发事件、特困户、计生“三户”中的特困户,在校贫困师生,外来务工突发事件中急需提供的援助对象。至2008年12月底,累计援助对象95人资,总计人民币5万9千2百元,汶川地震捐出2万元。 |
溪头村 |
溪头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东面晋江下游临海处,理应称“溪尾”,但因该村自古是晋江沿岸村庄及石狮、安海、厦门、漳州等地进出泉州城的主要码头,故这个古渡头村一直被称为“溪头村”。 -历史沿革明、清属三十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溜滨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池店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溜石大队;1961年改属池店公社溪头大队;1984年属池店镇溪头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溪头村位于池店镇政府驻地东面3.5公里处,在晋江河流南侧。宽阔的江滨南路穿村而过,连接沿海大通道,跨江的刺桐大桥把溪头和泉州连位于一起,泉厦高速公路从村边经过。 -村落与居民 有资料显示,该村人口2020多人,耕地970多亩。辖溪头自然村,溪头村委会设此。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等。因堤防外移,江滨南路、江滨开发等项目土地全被征用。耕作土地全被征用,现在70%村民靠讨海为生,盛产鳗苗。有水陆运输,村里有陶瓷厂、玩具厂等。- |
柴塔村 |
【地名含义】 北宋治平二年,此地曾建起木塔一座,后倒塌,南宋嘉泰年间重建,后又塌。至明天启七年又重建,清初木塔毁后未再重建,村名因有木塔而名。 【历史沿革】 明清属三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四维乡雁翔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御辇乡;1959属苏厝公社清蒙大队;1961年属池店公社紫塔大队;1984年属池店乡改为柴塔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柴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政府驻地北3.6公里。西北与清蒙接壤,东南与下辇毗邻,公路连接泉安公路。 【居民】 全村现有人口1347人,6个村民小组,360户,34名村民代表,村委会成员7人,3个党小组,支部党员54。 |
潘湖村 |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以潘氏最早开基于此湖故名,系池店镇第三大村,位于泉州城南十里许剌桐大桥南段福厦公路复线,在狮山南部九十九溪北畔,东与池店村接壤,西与仕春村相连,北与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南临九十九溪。潘湖村委会位于池店镇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西南与青阳镇霞浯村(今属西园街道办)交界。潘湖村委会设于金湖学校东侧。宋、元属登瀛里,明、清属三十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春湖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1961年改属池店公社潘湖大队;1984年属池店乡改为潘湖村委会。 潘湖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中部,国道324复线(池紫公路)自村北穿过。村落面积1平方公里,水田2000余亩。村南以沿江于西园霞浯社区为界;北至清蒙开发区,东与池店村交界,西与仕春、茂厝、西园小桥为邻。地势北高南低,以狮山为主的丘陵地带,田地属冲积平原。九十九溪自村南流经。村南水田俗呼“八洋”、“潘湖洋”。潘湖是晋江东北主要产米区。 【地名含义】 福建省历史文化古村,唐代开闽甲第(榜眼)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诞生于此村,《闽书》载:“潘湖环湖百余里,沿湖而居,唐宋(至明清)时,弦诵相闻,科第不乏,擢第者几三十”。五代福建黄姓第一状元、后唐端明殿掌院学士黄仁颖也诞生于此村。明代曾衍谅重编的《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载:“潘湖环湖百余里,在泉郡南门外西南十里许,唐宋时属(晋江县)晋江乡登嬴里辖,明清属三十五都,其村形成于东晋元帝大兴年间。斯时,永嘉之乱,中原板荡,衣冠入闽中沿江河湖海边沿而卜。而最早率先入此垦殖者则是潘姓,故名“潘湖”。后佛教传入别称:浮屠。隋末唐初,江西波阳文士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古泉州名),泛舟沿江而下,见此间山明水秀,似如鄱阳湖一般佳丽,遂隐于此筑庐而居,初命其地曰:欧宅。及至唐建中间,欧阳氏居者渐繁,而潘姓式微,渐被“鄱湖”所取代。迨贞元八年欧阳伯善六世孙欧阳詹一举首登龙虎榜,开闽中科第先河,继而七世孙欧阳秬亦于开成中荣登进士及第,故村雅称曰“金湖”,而外乡人则唤“欧湖”。迨元天顺元年戊辰春三月,福建莆田军城金墩处士赠徵仕郎黄权(1271-1351年)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行千二,年轻饱学,有志尚,因慕名欧阳詹故里“鄱湖”(欧厝)之盛名,遂寄寓于此,越年,-友伐柯为媒,处士黄权适潘湖欧阳仪长女欧阳馥英为夫人,因欧家世代称,其家乏人,即承其物业,籍隶阳图四甲,自此黄氏子孙于此繁衍生息。地名自唐迄清世称潘湖(见欧阳行周文集《与王式书》)。角落有中角、祠堂边、典当、桥头、东库、大宫边、新山、湖口、田洋、新村、过浦、临漳等。金墩潘湖雅称“金湖”。 【历史沿革】 潘湖村形成于隋末唐初,隶南安县,711年后隶晋江县。宋属晋江县晋江乡登瀛里,元明属晋江县三十五都,清代属晋江县三十五都溪南社,民国三十三年属梅溪乡春湖保,1951年属第四区春湖乡;1952-1955年属第五区春湖乡;1955年属紫湖区;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1961年6月-1988年属池店公社;1984年9月属池店乡;2000年属池店镇。 【村落与居民】 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1827亩,800户,4000多人。辖祠堂边、湖口、田洋、东库、桥头、典当、临漳等7个自然村(角落)24个村民小组。 截止2008年,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水田2000余亩,山地800余亩。下有20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3898人人,1100户,旅居海外侨亲有2000多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为单一姓氏村落,村民姓黄。村有旅外侨胞及三胞数万人,以迁居台湾人数最多,其次为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 【气候与物产经济】 围头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四季不甚明显,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20.3摄氏度,降水量1143.3毫米。1996年前,在狮山以南丘陵地多种植龙眼、花生、番薯等;村南洋田多种植水稻、蔬菜、番薯。村南水田俗呼“八洋”、“潘湖洋”。潘湖是晋江东北主要产米区。水田之中河塘纵横分布,河溪池塘之中,主要种植莲藕,淡水鱼。养殖业主要为鸭群、奶牛、淡水养鱼等。 【历史人文】 潘湖系属唐朝开闽甲第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故里,宋末元初,元兵屠城初祖黄权少名亨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元处士赠徵仕郎,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偕子黄凤少名洲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致政(官至泉郡蒙古学教授,墓在晋邑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由莆阳黄石金墩徙居泉郡城南潘湖配洪氏欧阳氏子三凤公仕龙仕虎。后孙曾雀起明刑部尚书葵峰黄光升,榜眼南京礼部尚书仪庭黄凤翔,清东阁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潘湖是文化名乡,号称“武乡文里”,唐代有闽南历史上首位进士欧阳詹,进士欧阳秬、欧阳澥;宋代有进士欧阳璟等十五人;还有元代知县欧阳至;明代举人学博黄凯、宁波同知黄鹏江;清初洪濑金墩进士黄士藻、举人黄绳武、福州府教授黄寅亮、黄朝珪等。潘湖是台湾黄氏金墩派的祖地,今台湾有数万人;海外侨胞众多,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 【物产经济与交通运输】 主产稻谷、兼做蔬菜,村企业以汽配鞋服塑胶为主。村有注塑厂、汽配厂等。交通四通八达,有泉州公交18路车、池店紫帽公交车、泉州刺桐路站至晋江紫帽专线公交车通过此村。国道324复线自村穿过。九十九溪自村南流经,可行船。 【名胜古迹】 【建筑景观】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南加沙“吟啸桥(古称歌啸桥)始为唐日辉禅师所建(欧阳詹少年读书处)、村潘湖宗祠(后殿为欧阳詹故宅即四门府第)规模宏大、蔚然壮观。村东库“潘湖塔”又名“嘉惠塔始建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秋,为宋崇宁五年进士观文殿大学士詹十世孙欧阳珣所建、村湖口田洋“资福院始建于唐为儒士欧阳韶所建,也是欧阳詹读书处;“仁颖书院(宋初为纪念后唐丁亥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黄仁颖所建)、“湖口黄相府”(又名糊口黄卿相第为纪念清圣祖东阁大学士黄锡衮所建)、“田洋开阳公黄氏家庙” 、“歇马庙”为纪念明南京右都御史海瑞骑马拜见恩师刑部尚书黄光升题墨宝“歇马庙”而建,逸乐宫(又名道儒释三教宫)为纪念明友竹黄继宗逸乐会所建,狮山岩欧阳詹读书处、狮山头黄仁颖状元墓。主要古迹有资福院、嘉惠塔、鄱湖宗祠、歇马庙等。 ”””” 【人文史迹】 【古石坊御匾】大学士坊。在晋江潘湖欧厝乡相堂内,是为清康熙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人黄锡衮立。 榜眼坊尚书坊。在晋江县池店乡潘湖村,该榜眼坊是为潘湖黄氏裔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尚书坊为刑部尚书黄光升而立。 尚书允敬承匾。在晋江县潘湖临漳尚书府内。该匾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为户刑二部尚书潘湖临漳人黄光升立。 卿相扬祖武匾。在晋江县潘湖湖口仁颖书院黄相府内。该匾是清圣祖康熙帝玄烨为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人黄锡衮立。 【渡台概况】明末清初,第一批渡台,时值福建沿海闹饥荒,以黄芳琮、黄钟源为代表的大批潘湖族人,为谋生计,接踵而至,随郑军渡台在淡水艋岬潘湖开发(以祖地命名);第二批渡台,时值施琅挥师入台,招集泉州城南一带沿海灾民,以黄高省、黄光渊为代表的族人移台,在台北龙山寺一带开垦;第三批渡台,时值清廷实行迁界运动,为谋生计,以黄世惠、黄高攀为代表的潘湖族人,先后陆续渡台开发。台湾金墩潘湖(简称金湖)黄氏族人,为敬祖尊宗,特在台北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金湖黄氏大宗祠”。迄今为止,在台湾有数万人金湖黄氏宗亲。 1、教育:小学1所;幼儿园1所;老人学校1所;文化中心1所; 2、卫生:村级卫生所2所;医疗点四处,医务人员7人。 3、文艺团体:舞狮队两队;由小学退休教师黄苍青组织腰鼓队、铜钟队舞蹈组, 4、曾多次参与镇村组织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得到群众的好评。 5、体育场地:灯光球场两处。全村环境卫生的清洁工作全部由老人会承担。分设各角落厕所、定点垃圾存放点,专人清理垃圾。 6、宗教信仰以佛、道、儒为主;有数户信奉基督;有晋江市民政局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一处(资福院),常驻出家人3人。 7、全村主干道铺设水泥;配备变压器。 |
霞美村 |
霞美村处泉州南门外,前名为南门外水田下尾村,初名为霞尾,后改名为霞美村。霞美村分为三个村民小组,(东区、西区、新村),其中新村是属霞美村的一个自然小村。现全村总人口是1762人,450多户,原有耕作土地面质903亩(全部水田)。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纷纷建起新居,随着城市建设的需求,桥南片区进行拆迁改造,取而代之的将是被誉为海西明珠的新社区,唯保留下来的是受市文物保护的”朵莲寺”,霞美村也将结束使命。 霞美村民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已全部参加”失地养老保险”,霞美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
华洲村 |
华洲村地处泉州市与晋江市中心结合部,是“大泉州半小时城市群”的建设中心,素有“泉州的南大门,晋江的北大门”之称。泉厦公路(国道324复线)与泉安公路(省道306线)从旁经过,背靠江滨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目前全村有380户,总人口1627人,党员总数70人。华洲村面积约400亩,防堤外下游滩涂地约为150亩,由于各届村两委高度重视村建工作,华洲村先后被晋江市评为“五个好村居党支部”、“先进民兵营”、“连续五年计划生育合格村”等称号,还被0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宽裕型文明村”的荣誉。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华洲村的活力进一步得到发挥。在村企业建设方面,我村积极为企业落户创造条件,现有包括富信、金戴斯等20多家企业在我村落户。其中,泉州寰球鞋服有限公司生产的“亚礼德”运动鞋为我国驰名商标;华洲水产批发市场,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早的民办市场之一;华洲水产联合发展公司更连续被国家八部委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村容村貌建设方面,村两委看准我村作为桥南片区改造的重要部分,主动抓住契机,按照上级有关要求打造高标准高层次的城市次中心,商业文娱区、商贸办公区、高级住宅区、市民广场,构成桥南片区新城的城市空间,2010年的城北项目改造,全村原有的房屋全部拆除重建,现在村民已经全部回迁安置在华洲村的“海丝景城”。小区式的居住环境彻底改变了以前村脏、乱、差的卫生状况,村容村貌重新得到了整合。旧村改造使村民从此“进城”,开始享受市区般生活。 |
茂厝村 |
茂厝村位于池店镇的西部,北邻泉州经济技术开始区清蒙园区,西与紫帽镇交界,南临九十九溪,东接仕春村。国道324复线从村庄东西方向穿过,泉三高速公路南北穿越。现有人口2260多人。总户数560户。村庄总面积1.06平方公里。小企业若干家。规模较为大型的为茂盛石材实业有限公司及茂辉食品厂两家。现村委会办公大楼、老人协会、文化活动中心各一座。健身器材分布于村委会、老人会、金栗寺前面、三个灯光球场。村庄道路多已硬化。南部新村小区建设已基本形成。寺庙两座分别于秀峰古寺及金栗寺。 |
屿崆村 |
屿崆村村情概况屿崆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政府驻地西部,西接紫帽镇后厝街324国道,南与磁灶镇及西园街道交界。村北紧挨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道324线复线、泉三高速公路。村东新农村建设住房工程紧邻泉州市汽车建设基地。截止2010年,该村人口1774人,共434户,6个村民小组。屿崆村是革命老根据地基点村,现下辖屿崆、仕尾、上钞三个自然村,屿崆村委会设于此。屿崆村位于九十九溪下游地段,常受山洪之灾,汹涌的山水流经村间,冲塌成“崆”;同时形成许多岛屿状的地形,故依自然地貌特征取名为“屿崆”。 明清属三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碧湖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属磁灶公社屿崆大队;1961年属池店公社屿崆大队;1984年属池店乡改为屿崆村委会。村中的主干道和村间道路实现水泥硬化,有群众戏台和篮球场各两个,配备多种户外健身器材。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薯、花生,龙眼等。旅外侨胞100多人,村中现有小型企业近10家,工业产品涵盖服装,卫生用品,农产品加工,石材加工,纸制品包装,建筑陶瓷等。 |
营边村 |
晋江市池店镇营边村位于镇西线片3公里处,属晋东平原西部,九十九溪从村前穿越而过,324复线贯穿东西走向,泉三高速公路入口近在边缘,村落南北座向与泉州经济开发区连成一片,东与仕春村委会冷水井自然村连接一起,东南与西园办事处小桥社区相毗邻,西与茂厝村委会接壤,西南与磁灶镇坝头村委会交界上辖营边自然村一个,设营边村委会,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225户988人,耕地面积496亩。 【地名含义】根据晋江县志记录及山头陈氏宗联谊会提供得情况,营边村系从现有得西园办事处仕头社区山头自然村移居繁衍而来,那时村东有一个废弃的军营(封建王朝军队驻守的营地)后来逐渐成为“乞丐”聚集居的地方,故称“乞丐”营,然后往山头移居出来的祖先选定距离这个“营地”约500米左右的现定居点安顿下来,故称营边(“乞丐营”的旁边),也叫东营(东面得“营地”)。 【历史沿革】营边村在明、清时期属泉州南门外三十二都管辖,民国33年属碧山镇福居保,建国后的1956年属紫湖区紫南乡,后又划归紫湖区春湖乡,1958年划归晋江县磁灶公社坝头大队,1961年归属晋江县池店公社屿崆大队,1963年从屿崆大队规划出来,成立晋江县池店公社营边生产大队,1985年改公社成立池店乡营边生产大队,1987年改乡建镇,行政上称呼改为晋江县池店镇营边村委会。 【名声古迹与文物保护】在营边村区域管辖得东南方,有一座东西朝向“闻名遐迩”历史悠久,香火旺盛的“福慧禅寺”该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在寺院的正南方,有一座南北横跨九十九溪的大桥,1984年被晋江县人民政府批准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在明朝万年间,福慧禅寺的门前是泉安大道的必经之地而寺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九十九溪,阻碍交通往来,遇到春天雨季,特别是俗称的农历“七月半水”经常造成洪水泛滥,少则2-3天,多则5-6天,根本无法通过,对来往泉州--安海得肩挑客及周边村落民众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营边村有200多亩可耕地需要通过石桥去隔溪耕地。在这种现实情况的作用下,民众呼声四起,时任泉州知府大人巡视民情后及时上奏朝廷,皇上准奏并任命泉州知府动用国库建造大桥,该石桥得桥梁、桥墩为石头结构,桥墩条石每块重0.6-0.7吨左右,桥面石板及两边护栏每块重约4-5吨,泉州知府为在造桥时趁机捞上一把,弄虚作假,虚报工程造价,把原有一座平直桥造成拱桥,当大桥竣工回朝缴旨时,皇上查问知府造桥工程情况,知府在启奏皇上时说“工程伟大到人站在桥头不见桥尾”(由于当时造拱桥是二头低,中间高,自然是桥头不见桥尾),历经时代的变迁,几百年洪水的无情冲击洗礼,大桥今日依然屹立在福慧禅寺得南边九十九溪之上,已成为名副其实得历史文物保护景点。 |
仕春村 |
仕春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乡政府驻地西2.5公里。池店至紫帽公路北侧。池店至紫帽公路经此。辖仕春,冷水井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仕春,截止2010年,该村人口2600多人,共600户。村有体育器材厂、鞋服加工厂、石料厂、小学1所。 地名含义 古称“徐村”。为徐姓人聚居地,后有南安五都麻坑的书香世家“陈”氏入居。“徐”氏渐少。为了能使后代子孙走上官仕之道,取村名仕春。 历史沿革 明清属三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春湖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属苏厝公社仕春大队;1961年属池店公社仕春大队;1984年属池店乡改为仕春村委会。 |
御辇村 |
屿崆村村情概况屿崆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政府驻地西部,西接紫帽镇后厝街324国道,南与磁灶镇及西园街道交界。村北紧挨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道324线复线、泉三高速公路。村东新农村建设住房工程紧邻泉州市汽车建设基地。截止2010年,该村人口1774人,共434户,6个村民小组。屿崆村是革命老根据地基点村,现下辖屿崆、仕尾、上钞三个自然村,屿崆村委会设于此。屿崆村位于九十九溪下游地段,常受山洪之灾,汹涌的山水流经村间,冲塌成“崆”;同时形成许多岛屿状的地形,故依自然地貌特征取名为“屿崆”。 明清属三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碧湖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属磁灶公社屿崆大队;1961年属池店公社屿崆大队;1984年属池店乡改为屿崆村委会。村中的主干道和村间道路实现水泥硬化,有群众戏台和篮球场各两个,配备多种户外健身器材。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薯、花生,龙眼等。旅外侨胞100多人,村中现有小型企业近10家,工业产品涵盖服装,卫生用品,农产品加工,石材加工,纸制品包装,建筑陶瓷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