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晋江市 >> 内坑镇 >> 上方村

上方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上方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方村简介

  上方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内坑镇政府东北2.5公里,东邻下尾村,西邻泉州货运站,南面双内公路,北与磁灶镇接壤,辖上方自然村。高速铁路泉州客运南站座落该村西部,交通便捷,有双内公路,北通道与国道324线连接。政府驻地内坑镇景阳路。辖区面积1910亩(其中水田603亩,旱地1307亩),下有18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3238人,700余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2109 362000 -- 查看 上方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方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上方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葛洲村

  葛洲村位于高速铁路泉州南站南侧,北与长埔,西与吕厝,东与霞美接址;距内坑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葛州村委会辖葛洲、潭头2个自然村,现有总人口数3340人,总户数875户,葛洲村党支部现有党员65名,23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58人。葛洲村耕作面积1400亩(其中水田750亩,农地650亩),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种植有水稻、玉米、花生等;村企业有榨油厂、砖瓦厂、纸箱厂、石材厂等,小学一所,中学一所;村间公路连接官桥福厦高速公路,南连接火车路、车站、物流区。  

上方村

  上方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内坑镇政府东北2.5公里,东邻下尾村,西邻泉州货运站,南面双内公路,北与磁灶镇接壤,辖上方自然村。高速铁路泉州客运南站座落该村西部,交通便捷,有双内公路,北通道与国道324线连接。政府驻地内坑镇景阳路。辖区面积1910亩(其中水田603亩,旱地1307亩),下有18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3238人,700余户。  

内湖村

  内湖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内坑镇政府驻地东2公里处,西南与黎山毗连,东与土垵交界,简易公路接内坑至官桥公路。 辖内湖自然村,村委会设内湖。总有一千五百多人,耕地678亩,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等,水果有龙眼。村有废塑加工厂,鞋厂等.  

柑市村

  柑市村地处内坑镇东北部,距内坑镇政府驻地1公里,内坑派出所驻地于柑市,东北毗连磁灶镇官田村。柑市村辖区面积约1200亩,由柑市、刺园、贞茂三个自然村组成,下有13个村民小组,全村常住人口3000余人,外来务工人员1000余人;全村大小企业70余家,以塑料制品加工,鞋底、拖鞋生产加工业为经济支柱。柑市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道路硬化,墙面白化,村落绿化,屋前宅后尽显蓬勃生机。柑市村拥有一所一级达标小学“柑市小学”还有两间卫生所及一家老人协会。柑市村道路二横三纵、四通八达,村容整洁,距泉厦高速铁路晋江站约1公里,距福泉厦高速公路晋江出入口约5公里。  

潘厝村

  潘厝位于内坑镇政府驻地西南1.9公里,内坑至官桥公路穿村而过,辖潘厝,后村,后田边,前田边4个自然村,村委会设潘厝。593户,2386人,耕地1335亩(水田195亩,农地1140亩)。土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糖蔗,产龙眼。村有瓷砖厂,钢结构厂,板材厂等,以钢结构为主导产业。小学1所。内坑至官桥公路经此。   历史沿革:   明、清属四都,民国33年属双洪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乡;1959年属安海公社内坑大队;1961年划属内坑公社潘厝大队;1984年属内坑乡,设潘厝村委会。1992年改为内坑镇潘厝村委会。   

山头村

  山头村位于内坑镇政府驻地西南1.9公里,西与南安内厝村接邻,西南与晋江安海镇仁寿、下洪交界,南北由槟榔山与苦竹山所夹,辖山头、石湖潭、铺顶3个自然村,村委会办公楼设于山头自然村。   【地名含义】    山头村因村前有槟榔山,后有苦竹山,故名山头村。   【历史沿革与人文】    明、清属六都,民国33年属新民乡山庄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镇;1956年属内坑镇;1959年属安海公社仁寿大队;1961年划属内坑公社洪山乡山头大队;1984年内坑建镇,改山头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    全村共738户,3188人,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40亩。    【村容村貌】    山头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工作重点,注重各项民生工程,以村间道路为重点,对村主要通道进行整修;在村主次干道、居民集中角落等地合理布局,安装路灯,达到全村道路亮化;投资12万余元完成村便民服务大厅及相关配套组织办公室的装修和添置有关办公设备,做好村级规范化建设;投入20余万元完成村小学校园美化,操场的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对粪坑旧厕群进行填埋并建公厕;投入2万多元修建垃圾屋30个,聘请一支垃圾清洁队专人每天对村里的垃圾进行清理,为山头村创建一个较为清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气候与物产经济】    常年气温在15-35℃,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村经济以工农业结合,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糖蔗等。工业主要产业以纸箱、服装为主,全村企业10家,其中家用化学品1家,造纸1家,纸制品1家,制衣业2家,纸箱5家。   【交通运输】    全村修造一条宽约6米的环村路,道路达到消防安全的要求,福厦高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溪安路穿村而过,两条简易公路分别衔接双龙公路和安海下洪村,全村基本实现道路硬化。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深化“平安村”建设工作,聘用一支专职治安小组,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深化殡葬改革、简化婚丧喜庆为主要内容;加强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创建安全生产合格村;加大对小学建设投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村教育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辖区内企业名单】   泉州名仕制衣有限公司 曾秋水 88383692   泉州如意鸟服饰制衣有限公司 曾加森 88385625   泉州市奥克家用化学品有限公司 林荣烈 88388454   内坑亿胜纸制品有限公司 姚连胜 13805959818   内坑福兴纸箱厂 姚活泼 138505012354   内坑康隆纸箱厂 姚荣康 88381138   内坑顺兴纸箱厂 姚荣宗 13808556818   内坑鸿扬纸箱厂 姚振钊 88386649    内坑恒华纸箱厂 姚文化 85017762   内坑福盛再生造纸厂 姚拥护、陈建筑 13905981349   【山头村联系方式】   村委会电话:88396733 邮编:362268   地址:福建省晋江市内坑镇山头村礼达路1号   村支部负责人:姚金汉 联系电话 88058058   村委会负责人:姚水敬 联系电话 13506958275   

湖内村

  【名称】:晋江市内坑镇湖内村   【设立年份】:1984   【政府网址】:   【人口】:2261人   【面积】:1.2万平方公里   【政府驻地】:内坑镇景阳路222号   【所属行政区域】:内坑镇   【下级组织】:湖内、社仔、后坑三个自然村    【行政隶属于交通位置】    湖内村系晋江市内坑镇革命老区行政村,位于内坑镇西部,福厦公路西侧,西界南安市官桥镇霞光后曾村,南界南安市官桥镇内厝村,距离市区20公里,距离内坑镇政府5公里。   【历史沿革与人文】    明清属四都。民国33年属双洪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天亮乡;1959年属安海公社天亮乡;1961年划属内坑公社湖内大队;1984年内坑镇湖内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    区域面积 1.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有湖内、社仔、后坑自然村,下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2261人,550户。    【村容村貌】    湖内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工程,现一期安置住宅工程已竣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气候与物产经济】    常年气温18-21℃,属南哑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龙眼等,以陶瓷行业为主,村有以大小陶瓷厂13家,产品畅销国内外,带动了湖内村经济的腾飞,村民人均收入8980元。   【交通运输】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下,湖内村被列入“百村整治,村村示范”行列,旧福厦公路324线贯穿通过,形成十分便利的公路交通。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域内有三和老人协会、联防队,设有一所小学,即三和小学,企业有:南鹰陶瓷有限公司、宝达陶瓷有限公司、火炬建材有限公司、泉隆建材有限公司等。   【辖区内企业名单】   晋江内坑南鹰陶瓷有限公司 内坑湖内大坪工业区 8838492 黄锻炼   晋江豪万陶瓷有限公司 内坑社仔工业区 88386598赖锦义   晋江市泉隆建材有限公司 内坑社仔工业区 13805953529 杨论庭   晋江火炬建材有限公司 内坑社仔工业区 13805959482 周金印   泉州市联兴建材有限公司 内坑湖内 88321638 陈金良   晋江市宝达陶瓷有限公司 内坑湖内青峰工业区 13808517658 刘松碧   晋江市内坑裕发建材有限公司 内坑湖内大坪工业区 88385492 黄复兴   晋江市粤乐建材有限公司 内坑社仔工业区 88386487 周金排   晋江市兴元陶瓷有限公司 内坑湖内大坪工业区 88381520 陈志坚   晋江内坑圣地亚陶瓷有限公司 内坑湖内村工业区 88385519 周建设   晋江市内坑景仁建材厂 内坑社仔工业区 88321692 周荣仁   晋江市德铭陶瓷有限公司 内坑社仔工业区 88386188 周长沙   晋江市内坑顺兴陶瓷有限公司 内坑社仔工业区 88385478 赖芳完   【湖内村联系方式】   村委会电话:88321340 邮编:362268   村支部负责人:陈礼进 联系电话 18359536655   村委会负责人:赖金土 联系电话 18105053456   

后山村

  内坑镇后山村坐落于镇区中心,后山、宅内、古山、东宅四村屯居,统称内坑街。明朝时谓之桔里,后山村位置偏西亦称六都桔里西兴。民国三十三年属熊山保区,一九五九年属安海公社内坑大队,一九六一年划属内坑公社后山大队,一九八四年变更为内坑镇后山村委会。后山村为独立行政村,村委会设在本村距镇政府办公地偏北2公里,人口2180人,526户,耕地面积750亩(水田250亩,农地500亩),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食用菌种植、养殖业是本村村民的一大产业,务工、经商是新一代人的选择。   

黎山村

  【地名含义】   村址前山村为纪念本村革命烈士张克黎取称“黎山”。   【历史沿革】   明、清属六都,民国33年属梅岭保,建国后,1956年属黎山乡;1959年属安海公社黎山大队;1961年划属内坑公社黎山大队;1984年属内坑镇黎山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熊山南麓,内坑中学西侧,东至加塘村;西连镇区东环路、古山、东宅村;南与东村、立厝相接壤;北邻内湖村。“五七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方便。   【历史人文】   张坑村,早名为宋厝原居民主要有宋、纪两姓。明宣德年间由惠安县张坑村张正大南行居住。   前山村,早为谢姓居住,明朝初期由本镇坑尾村张崇高(先由南安市领兜村到坑尾),再移居前山。   【村落与居民】   黎山辖张坑、前山两自然村,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设有八个村民小组,556户,2196人。   【村容村貌】   改革开放以来黎山村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历届村两委及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道路宽敞,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社区和谐,家园整洁。   【气候与物产经济】   常年气温在19-20摄氏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   辖区内设有前山篮球场及黎山张坑老人活动中心。   

土安村

  土安村位于内坑镇政府驻地东3.5公里,灵源山北麓的丘陵山地,四面山头环抱,毗连罗山、磁灶、安海。辖土垵、宫前、前宅、后溪等四个自然村。   【地名含义】   【历史沿革与人文】 明、清属四都,民国33年属亲民乡梅岭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镇;1959年属安海公社湖内大队;1961年划属内坑公社自成土垵大队;1984年属内坑镇土垵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 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620亩,辖土垵、前宅、宫前、后溪四个自然村。下有14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3400多人,251户。   【村容村貌】 土垵村委会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村两委”。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降雨量12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村除了发展农业以外,还有多家拖鞋企业,纸箱企业,废品回收企业等等。产品远销海内外。   【交通运输】在改革开放和海西经济区推动下,土垵村的交通状况有了飞速的发展,环村路,村主干道和村间道路基本都实现水泥硬化,交通便利。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有土垵老人协会,土垵小学、土垵幼儿园。企业有:宝莱、宝盛、马得雳、汇美、宝力信、巨星、富杰、祥兴、美凯源、利友、群力、金宏鑫、奇而克、铭友、祥峰、益信、协强、盈裕、鲤峰、顺威、友峰、力钜、鑫奇发、金邦奇、鑫耀、特奇、鑫亿利、震龙、比斯特等诸多制鞋企业。   

古山村

  古山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内坑镇政府驻地西南面,东临黎山村,南临东村,西是后山村。古山村是原来的旧政府驻地,现距离新政府驻地2公里。全村有九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00余人。古山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花生。企业四五家,以塑料制品加工,拖鞋生产加工、机械制造为主。古山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现建有老人文化活动中心一座、新菜市场一座,旧街二期改造工程正接近尾声,水泥路纵横交错、五七路连接至镇东环路,四通八达,民风民俗纯朴,文明礼貌,社会治安良好,村民安居乐业。近几年有部分人开始开店经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70%以上村民住进楼房,高档电器、豪华轿车拥进农家。  

后坑村

  后坑村位于内坑镇政府西北部,临近国道324线,古时称泉州南山外四都后头坑。地理位置属丘陵地形,村落所在地较为和缓,大致东南低,西北高属风水宝地,村落依山临水。前有九十九溪,后有御临山境报恩寺。村落总面积1.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586人、耕地686亩,经济也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甘蔗想、龙眼、香蕉等。出版、村有瓷砖厂,小学1所。联系电话 88325238  

吕厝村

  吕厝村位于内坑镇政府驻地西北部,九十九溪北侧,西与南安官桥镇兰桥交界。下辖吕厝、田边两个自然村,共668户,人口2662人,耕地面积450亩(水田250亩,农耕地200亩)。明清属四都,民国33年属光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天亮乡,1959年属安海公社天亮大队,1961年属内坑镇吕厝大队,1984属内坑镇吕厝村委会。近年来,吕厝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实行自来水网改造,改善村民的饮水条件;全村实现村道路硬化,水泥路浇到家家户户门口;设立专门的村卫生清洁队,实现村环境绿化整洁,屋前宅后尽显蓬勃生机;创建吕厝村联防队,为家家户户开展24小时巡逻服务;建设吕厝敬老院和大田边文体活动中心,进一步改善老人的活动场所,弘扬敬老爱老风尚;2010年初被评为晋江市第二批文体示范村。   

黄塘村

  黄塘村地处内坑镇东部,灵源山边,与磁灶镇上厝村、芳山村接埌,距市区7公里。辖区面积2200亩,下有五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620人,420户。常年气温在19-21℃,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磁安公路途径本村,村有环村水泥路及村间大道。全村有企业40家左右,卫生所、老年协会、小学及文化生活中心场所。黄塘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对旧村进行全面规划改造。现尚在规划中,对村民原饮用水井自来水进行改造。全面规划改换自来水网,由自来水厂统一供水。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整顿环境卫生,垃圾统一处理,定期组织卫生大扫除,公共场所及主要道路硬化及两侧绿化创建一个舒适、清洁优美的环境。  

砌坑村

  砌坑村位于内坑镇西北部,是老革命基点村,也是内坑镇隶属下最大的、独立的自然行政村。全村总户数1006户,总人口3658人,分成14个村民小组。居住面积约1.5平方公里,由“西园”、“祠后”、“三落”、“后壁”、“土楼”五个角落组成。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人均收入1.25万元,增幅10%以上。几年来,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在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先后获得福建省、泉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居,泉州市“百佳”党支部和晋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等一系列光荣称号。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砌坑村两委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思想,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群众主体”的工作思路,以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为重点,经过5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完成了旧村改造一期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砌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成为了晋江市乃至泉州市优秀示范村。    近来,村两委在原有取得新农村建设成绩的基础上,总结工作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按照“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创建要求,努力把砌坑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宜居,农民增收致富,民生保障有力,乡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霞美村

  霞美畲族村位于内坑镇东北角,东北与磁灶相邻,东南与柑市村接壤,西南与上方村交界,西通葛州村。 【地名含义】因当时古榕苍松参天,林荫蔽道,曙光映射,一片彩霞景观,故称霞美村。   【历史沿革与人文】霞美钟氏先祖建业公时授泉郡驷行驿馆主簿,择居碧峰坡后锦里刺园村东北,于明初惠帝建文一年(1399)由泉郡古陵迁居霞美。霞美畲族村史上杰出人物甚多,如康熙年间翰林钟宜年为钦点内阁微州府大学士,嘉庆戊寅进士钟镖锦任漳州知府正堂等等。   【村落与居民】辖区面积173.76公顷,下有八个小组。全村人口有2600余人,共600余户。   【村容村貌】霞美畲族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实行道路硬化,水泥路浇到家家户户门口;村落绿化,屋前宅后尽显蓬勃生机,创建了一个舒适、清洁、优美的起居环境。   【气候与物产经济】常年气温在19-21℃,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产物主要有水稻、花生等。   【交通运输】村水泥道路东南方向可通往柑市村,西方向通上方村、葛州村,东北方向通往磁灶镇。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村有篮球场、戏台、健身场、霞美畲族小学、村老人协会等。   

亭顶村

  亭顶村是晋江市内坑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坐落在数千株龙眼树之中,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位于内坑镇政府西部,北与潘厝村相邻,南与山头村相接,东与后山村相连,村内有环村公里,外有简易公路衔接到内坑公路。亭顶村位于苦竹山东北麓,丘陵地,全村经济以工农业结合,农作物有玉米、甘薯、花生、茄子等,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气温在15-35℃,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亭顶村面积0.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434人,分为亭顶、后库两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农户394户,党员人数50名,耕地577多亩。亭顶村产业结构以发展中、小私营企业为主导,为农民农业服务,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玉米等,经济林主要有龙眼,巨尾桉等。 亭顶村积极配合政府做好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工作,使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壮大,农民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青年受教育普通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同时为了活跃农村人民群众的文体活动,提高人民的健康体质与文化素质,村里共集资建成一座三层楼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并设有篮球场、气排球场、羽毛球场、办公室、文化室、图书室、南音社、电脑室等,也经常举办广场舞等活跃大众文体活动。亭顶村大力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条件不断提升,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精心打造了以“休闲生态”为主题的核心亮点,硬件建设、产业发展、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获得了泉州市2008-2010文明村称号、晋江市基点示范村等诸多荣誉。   

深圳村

  深圳村始名清浚。因村前有一条水圳,长年水清澈透底而得名,后因闽南语谐音得名深圳。   深圳村始于明末年间,原属泉州府南门外四都,建国后隶属安海镇天亮乡,1960年建制深圳大队,1964年与白垵合并为天亮大队,1984年12月由天亮大队拆出自成深圳村委会,隶属内坑镇。   深圳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内坑镇政府驻地西北三公里。东至在建福厦铁路泉州南站物流区,西邻白垵、湖内村,南与潘厝、石湖潭毗连,北与吕厝隔晋江九十九溪相望。 土地面积为2.27平方公里,辖深圳、内林、井上三个自然村,十四个生产小组,村落总1021户、人口为4256人,是内坑镇人口第一大村,村委会设于深圳。   村设党总支部委员会,下辖农业一支部、农业二支部、企业支部,0党员90人。是内坑镇农村支部党员人数最多的支部。   村里企业16家,规模以上2家,主要产品有建筑陶瓷、石材、纸箱包装、皮革、粮食加工等。   辖区内与白安村共拥有中学、小学各一所。   

坑尾村

  [地名含义]坑尾村原名匡美,后因张姓是从南安梅岭迁入,故也称梅美,而坑尾则是匡美的音符相似,后人演变而来。   [历史沿革与人文] 坑尾村先前有江、曾、杨、郑四姓,张姓者系先祖为宋进士张弥皋,承晋邑当晋江县令,后于元朝末年(1324)由南安岭兜(梅岭)张公迁入看守墓地始,现已繁衍至32世。现坑尾仅有张、曾二姓。曾姓则上曾安海前湖迁居,下曾属本镇东宅迁入。   [村落与村民] 辖区面积6500亩,下有七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900人,480户。   [村容村貌] 坑尾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实现村内主要道路水泥化,创下内坑镇的先行——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创办一所环境优美的小学。   [气候与物产经济]常年气温在19-20℃,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东村村

  东村村由东村、立厝两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500多人,位于内坑镇南面与安海接壤。据传说当时朝庭在闽南有两个粮仓,东西各有一个,东边的粮仓叫“东仓”,后演绎成“东村”。该村现有林、吕、蔡、王、郑五姓。林姓于明朝永乐年间由石狮市塘市村林朴稽迁徒安居,繁衍至今有十八世,600多人。蔡姓于北宋万历年间分别从东石镇前头村、英林镇锦塘村移居,至今900余年。吕姓相传是北宋熙宁年间,由南安市朴兜村派往看管“东仓”而定居,繁衍至今近千年,郑姓原是东村大姓,后因衰落,至今尚有一户。后又有王姓落户该村。   立厝村,现有杨、柯、陈、洪四姓,全村人口500余人。其中有杨姓在明朝成化年间由石狮市芙蓉(又名后洋)杨子善落居,繁衍至今200多人。柯姓也于明朝成化年间,由石狮市塘市村柯元炳移居,现有人口200余人。陈姓是由安海镇下鰂坑移居,现有人口100余人。   以前,这里还流传“庄状元灭三寺”的故事,现在虽无三寺,但仍有遗址。村北面据传有千人烟的石马村,有十二生相的石雕,现在还有石羊等。   全村经济以工农业结合,工业主要产业以拖鞋为主,农作物有金针菇、水稻、甘薯、花生等。   

加塘村

  加塘村明、清属二都,民国33年属安海镇前塘保;建国以后,1956年属黎山乡;1959年属安海公社黎山大队;1961年划属内坑公社莲山大队;1981年莲山大队析业自成加塘大队,1984年属内坑镇。现位于内坑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灵源山西北侧,南与安海镇西门交界,辖加塘、小加塘、顶岭、下岭4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加塘,村中494户,人口1900多人,有六个姓氏(杨、蔡、姚、陈、伍、刘)。耕地830亩,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甘蔗。产龙眼。村有五金加工厂等,甘棠小学1所。莲山公路,总线界36米宽,已扩24米,飞线客运公司班车(20分钟一班),方便快捷。  

白安村

  白安村位于晋南交界处,是晋江的革命老区基点村,亦是晋江最早的党支部之一,辖白安、岐山、尖仔山三个自然村,村委会设白安。下属单位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全村土地面积2131.71亩,总人口数3078人,户数792户。国道324线腹穿而过,交通便捷,主要产业以经营农土特产,滋补商品为主。全村拥有农土特产店面200余家,滋补商品行120多间.村有陶瓷厂、建材厂等企业。   白安村历史沿革:明、清属四都。民国33年属祥安保,1956年属内地区天亮乡;1959年属安海公社天亮大队;1961年划属内坑公社,1984年属内坑镇后改为白安村委会。   

前洪村

  前洪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内坑镇政府驻地西北面,东临镇工业区,南临潘厝村,西是上方村。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凉适度。临近高速铁路泉州南站出口。政府驻地内坑镇。    【村落与居民】    前洪村有前洪、后厝两自然村,下有12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人口1558人,总户数465户,面积300亩。    【地名含义】    关于村名缘由有两种说法。其一,这里原有个驿站,属洪山地域,前有几个姓氏先祖墓碑镌刻有洪山名字。村前有个小山岺叫洪山。又因土地是红(赤)土层,也叫红山仔头。洪与红同音,白读ang,不读hong,因而得名。其二,前洪原属洪山地域。王氏、曾氏祖先的墓碑都镌刻有洪山名字。其三,该村前面有座小山名叫红山仔头,是红(赤)土层山。洪与红谐音,故名前洪。    【历史沿革】    设立年份南宋时期。前洪、后厝为内坑镇老革命基点村。    【村容村貌】    前洪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现有硬化道路2公里,幼儿园一座、老人文化活动中心两座、篮球场两座、极地场一座。    【气候与物产经济】   前洪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四季不甚明显。    【交通运输】   临近高速铁路泉州南站出口。    【下级组织】   前洪、后厝两个自然村。    【城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业事业单位】   内有老人活动中心、幼儿园。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长埔村

  长埔村位于内坑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九十九溪北侧。西部与南安县毗连,辖长埔自然村,村委会设长埔。全村578户、耕地801.2亩(水田390亩,农地411.2亩),经济以农副业结合,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糖蔗等。产龙眼、茶叶,村有瓷砖厂,大豆制品厂等,有小学、医疗所,简易公路接福厦公路。   【地名今义】: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0),王氏十九世0敬,因当时朝纲分争,权臣当道,受诬害徙迁于斯,取名长丰,为长丰始祖,后易名长坡。   【历史沿革】:   明清属四都。民国33年属丰田保,建国后,1956年属天亮乡;1959年属磁灶公社割洲大队;1961年划属内坑公社长埔大队;1984年属内坑镇改名为长埔村委会。   【人 口】: 2410人   【土地面积】: 1.2平方公里   【下属单位】: 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组、企业协会   【村容村貌】 长埔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工作重点,投入20万元聘请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绘制长埔村新村建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总体规划,并报上级相关部门会审通过;实行自来水安装工程,解决全村村民及企业的用水难问题;以村间道路为重点,对村主要通道进行整修;在村主次干道、居民集中角落等地合理布局,安装路灯,达到全村道路亮化;投入5万元填旧厕建公厕;每年以18万元的价格承聘一支专职环卫队清扫全村卫生,为长埔村创建一个较为清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气候与物产经济】 常年气温在15-35℃,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村经济以工农业结合,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等。工业主要产业以陶瓷砖为主,全村企业22家,其中规模企业19家,陶瓷企业辊道窑生产线55条,中国驰名商标1枚,国家免检产品2件,福建省著名商标2枚,泉州市知名商标3枚。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3亿多元,创税2000多万元,约占内坑镇税收的四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交通运输】全村修造一条宽约10米的环村路,道路达到消防安全的要求,一条简易公路衔接福厦公路,全村基本实现道路硬化。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深化 “平安村”建设工作,聘用一支专职治安小组,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深化殡葬改革、简化婚丧喜庆为主要内容;加强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创建安全生产合格村;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由老协会组建一支曲棍球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村委会电话:88324104   邮编:362268   村支书:王昆仑 联系电话 13905069060   村主任:王碧霞 联系电话 13505965610   

内山尾村

  内山尾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内坑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处,灵源山东南麓的丘陵山地,毗连安海镇西门村、坑尾村、东村。辖内山尾和洋内村两个自然村。内山尾村有林一个姓氏,洋内村有钟、杨、吴、陈、许五姓。相传以前称“茂内黄”,为黄姓居住,人口甚多,俗称万人之烟,村四周分布有两寺五庵。如今仅存天恩寺,其他寺院仅遗地名之称,如五庵西、保斗仁、谷山尾、下乡口等。明初年间,该村为明军所剿,变成一片废墟。明朝中叶年间有一钟姓夫妇,由浙江岱山逃荒到此后居住下来,生息繁衍。 区域面积9平方公里,占地1200亩,辖内山尾和洋内两个自然村。下有6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1687人,437户。内山尾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实行村主干道道路硬化,打通内山尾和洋内村两个自然村通道便于村民出行,组建治安巡逻队维护村内治安,疏通水渠,确保汛期安全,整顿老住宅区房前屋后的杂厝,设立多个垃圾坑,创建了一个舒适、清洁、优美的环境。 在改革开放和海西经济区推动下内山尾的交通状况有了飞速的发展,环村道、村主干道和村间道路基本都实现水泥硬化,交通便利。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降雨量12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村除了发展农业以外,还有多家拖鞋企业、机械加工等。域内有内山尾老人协会、内山尾幼儿园。企业有莲峰、银峰、露露通、宝捷、奥特斯、百利等拖鞋企业等。   

宅内村

  宅内村位于内坑镇中心,内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宅内村东与内坑街及古山村接邻,西与后山村接邻,南与古山姚厝下田接邻,北与田边、前洪、上方、柑市接邻,全村人口1200多人。宅内村经济以农为主,经济发展以龙眼、甘蔗、笋菜等收入及沿街小商、小贩经营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有养殖业、制鞋业、砖瓦厂、修配、纸箱制造、文教用品及经商贸易等。村里现建有内坑中心小学和内坑中心幼儿园,五峰公园,美福广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在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   


上方村特产大全




上方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