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晋江市 >> 龙湖镇 >> 后宅村

后宅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后宅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宅村简介

  晋江市龙湖镇后宅村概貌
  后宅村系晋江市龙湖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龙湖镇镇区内,东距深沪湾古森林遗址3公里,西至国道308线百宏集团1公里,北距晋江文物保护单位“典公陵园”0.5公里,南距前港龙湖镇生活开发小区0.5公里。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779人 ,269户,辖1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
  后宅村有着较深的文化积淀,历来对教育也较为重视,“民气较旺”,改革创新意识也较强。解放前,后宅就有私塾“厚泽学堂”,七十年代,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旅菲侨胞施教敏先生创办了“厚泽小学”,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直到1998年,厚泽小学并入尊道小学。解放前,后宅就有两人就读泉州晋江高中(现泉州五中),成为“插春花游宫”之人;解放后,后宅村大中专生层出不穷,正规的大中专毕业生有32人,按人口平局可居龙湖镇前茅。
  “要想富,先修路”,后宅人就是这样想又是这样做的,村中的道路由水泥铺就,还有三条出村的水泥大道,均与泉围公路衔接。村南的“学朴大道”氏由旅菲乡亲项昆仲捐建。在环村南路直通前港并拐进尊道小学。村中部“厚泽大道”是由旅港乡亲捐建。村北面由旅港乡亲捐建的“议建路”与“钱江路”会合,再与埭头村南路相接直通中山街。村中的文化设施也跟上去,村北有旅菲乡亲捐建的“宝山宫”,此为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村中心有旅港乡亲捐建的老人会址“庆堂楼”和项昆仲捐建的“学朴戏剧台”;村南面有建在前港后宅交界的“正浪灯光球场。更使后宅村貌大为改观的市在旧泉公路后宅路段的两边建起一条长达百米的“新兴街”,“典公陵园管理会”址就建在该街上。龙湖国税分局、龙湖交警分队、龙湖肉联厂、龙湖良种公司均建在新兴街上。本村的钢材市场都集中在新兴街的南端,它们的存在使得后宅到处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还有镇的东环路(42米宽)横贯后宅村西和新兴街东,为村构筑了一个“大后宅”的格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2110 362000 -- 查看 后宅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宅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后宅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浔村

  南浔村是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的一个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龙湖镇东部沿海衙口旅游度假区内,是美丽的“泉州十八景”之一深沪湾的一部分,省道308线从村西侧穿过,距离晋江市区20多公里。政府驻地衙口九间口。   南浔古时隶属晋江县弦歌里,元朝属十七、八都,明清两朝沿袭旧制,民国时南浔建霞坡镇,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建政改霞坡镇为衙口镇,1958年撤区并乡设人民公社,“衙口镇”属龙湖人民公社,1961年又以纵贯南北的今南浔街(振心街)为界,将衙口镇划分为和平(南浔)和衙口两个大队。街道以及街道西侧为和平(南浔)大队,东侧为衙口大队;1982年改为南浔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南浔村委会。   

内坑村

  内坑村位于龙湖镇东北部与石狮杆头毗邻,现有内坑、新内坑2个自然村,人口1060人。因其内地低洼如坑,故名“内坑”,元、明属晋江县十七都,以李氏、施氏、吴氏三姓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  

龙园村

  龙园村系晋江市有名的侨乡、龙湖镇较大的行政村之一,位于晋江中南部,东滨湖泊--龙湖(龙湖镇即以次为胡名之),西边筑有500米长堤坝的水库,南邻陈店村,村前有一条小溪沟自西向东流入龙湖,北与古湖村相连,中有龙湖至英林的公路穿村落而过。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全村有951户,人口2762人,辖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龙园村古属晋江县南门外十七、八都,归泉州府(即今之泉州市)管辖,龙园施氏之祖先曾数度南迁,初是于宋孝宗元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南下入闽,居福清县高楼乡,后迁衙口,一世祖评事官炳公之七世孙,三房三分派祖辉斋公又自衙口出肇基龙园,是为龙园始祖。  

前港村

  前港村东临深沪湾,北枕阳溪,南接湖北及深沪镇首峰,有旧乡、新乡2个自然村,人口2500余人。    唐昭宗十六年(903),秘中书丞施典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闽王王潮南渡,择居于“牙水”(阳溪入海口,词出《钱江家谱》)之右,因前(北面)临阳溪,东频海湾,取村名为前港,亦称“钱江”。由前港迁衍于晋江其他地方的有石厦、南庄、后宅、坑尾等25村,移居因内及港、澳、台等地者不可计数。    前港始祖典公陵园位于后宅村西北青石山上。陵园面积约2000平方米,从前而后分别有水池、拱桥、山门、憩亭、花池、陵寝、长榭等建筑,系由旅菲前港侨胞于1996年捐资兴建。1989年4月经晋江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    前港村“钱江施氏家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十三年(1585)重建,距今已有400多年。该建筑于1998年经晋江市管会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    前港村东侧现存有真如殿遗址。该殿建于宋宣和甲辰年(1124),祀真武帝君。重檐歇山顶,五进三开间,殿堂雄伟,香火鼎盛,据《福建通志》、《泉州府志》载:真如殿宋时与东石石佛寺、宝盖山虎岫寺、金井西资岩并称“晋南四大名殿”。真如殿遗址于1998年被晋江市文管会纳入文物保护。   

湖北村

  【地名含义】因地处泉州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龙湖之北故名“湖北”。【历史沿革与人文】元、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英西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湖北乡;1961年属龙湖公社湖北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湖北村委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湖北村位于闽东南沿海的东部。东临台湾海峡,南部与英林镇接壤,距晋江市区20公里,距龙湖镇区3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村落与居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00亩,下有西畲、十三施、庄厝、翁厝、枪城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3650人,752户,旅居海外侨亲有1100多人,外来人口1600多人。现有施、庄、翁、章四姓(以施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气候与物产经济】湖北村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温凉适度。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20.3摄氏度,降水量1143.3毫米,适宜种植各种蔬菜和瓜果。经济以小型服装厂及拉链加工厂为主,蔬菜种植等行业为辅。【交通运输】湖北村位于省道308线和大深线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湖北村分别有施氏宗祠、庄氏宗祠、翁氏宗祠、钟氏小宗。  

吴厝村

  吴厝村系晋江市龙湖镇行政村,原名东吴,位于晋南二十公里306省道旁。我村北靠大牛山,《原名玄武山》西北有金山,南面有白盆山,村四周有赤西山,石盘山,新山仔,四房坚山,金龟,山仔等多个小山丘。据传说东吴开居始祖迥龙公择居时,奇观“北斗星坠地”之风水宝地而入之。村南大溪由西向东入衙口海,旧称为洛溪,因洛溪之名,故迥龙公派下吴氏亦称为洛溪东吴。元末明初,吴厝村原住有林、萧、蔡、吴诸姓,时村名称东洛。明代修撰的《洛溪吴氏宗谱》载有明嘉靖年间硕哲名士蔡润宗为该书所作的序,时人称他为蔡东洛,由此可说明东洛为吴厝旧名。尔后他姓外迁,吴氏人口递增,全村仅余吴姓一族,遂改东洛为东吴,以区别于同为洛溪支派的西吴(栖梧)村。东吴自清代中叶后改称吴厝,即吴氏建厝居住之村落。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善乡中正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湖北乡;1961年属龙湖公社吴厝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吴厝村委会。我村吴氏开居始祖迥龙公于明武二年乙酉(1369年)由南安入晋,择居于现址吴厝,本姓传于九世时,吴成鑽,廿五岁,才识广传,笔墨流畅,那年为洛溪吴氏大宗谱造谱告成,为七百年后的吴氏四溪解开了历史之谜.相传十四世吴九美科举人,雍正丙年间于南平教论集士讲学。全村共有400余户。耕地1300余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大豆。  

鲁东村

  鲁东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位于晋江市南部,泉州沿海通道旁。依山靠海,距晋江市区约15公里,距施琅故居约1公里。距深沪6公里、围头万吨级码头10公里,距泉州晋江机场20公里。省道308线、大深线贯穿境内,是晋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鲁东村能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截止2008年,村落占地1千余亩,全村人口1067人,户数207户,十二个村民小组,耕地七百余亩。  

福林村

  福林村位于龙湖镇西部,有檀林、粘厝埔2个自然村,人口2657人。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八都,以陈氏最早开基于山林而名“陈林”。又因檀树成片,而称檀林;又弘一法师,曾至该村福林寺隐居,今改名福林村则取自福林寺名。大多为许姓,陈氏次之。粘厝埔则全部姓“粘”,为满族。即古代女真族。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  福林村与南浔村、内坑村、龙园村、前港村、湖北村、吴厝村、鲁东村、古湖村、钞厝村、衙口村、洪溪村、锡坑村、枫林村、后宅村、新街村、梧坑村、后溪村、新丰村、秀山村、杆柄村、西吴村、埭头村、古盈村、坑尾村、杭边村、龙埔村、石龟村、仑上村、埔锦村、溪后村、后坑村、苏坑村、埔头村、龙玉村、陈店村、曾厝村、溪前村、烧灰村、石厦村、南庄村、瑶厝村相邻。  

古湖村

  古湖村古地名为“许湖”,位于龙湖镇西南部。古时许氏最先开基于此,又地处龙湖畔,而“古”为闽南方言“许”之谐音,故雅称“古湖”,今许氏已外迁,唯有吴氏。元时属晋江县十七、八都,原属柯坑行政村辖区,仅有古湖自然村,人口1098人。为吴氏单一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钞厝村

  钞厝村系晋江市龙湖镇西部,由钞厝、山尾两个自然村组成,其山尾村系老区基点村,在解放前是我党地下比较活跃的革命基点村。钞厝村东临石厦新刘村,西与福林交界,北靠阳溪河边,南至石厦村。钞厝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现驻本村人口1550多人,665户,分成5个村民小组,据不完全统计,旅居海外侨亲2千多人,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小侨村。现有耕地950亩,其中水田250多亩,旱地700亩,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小村落。农作物以甘薯、大小麦、大豆、花生为主,有花岗岩矿产资源,村民大部分有制作纸钱的手工艺,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收入以制作纸钱为主。钞厝村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经近几年来的努力,建成了一条环村公路及一幢村委会办公楼。今已发展成为交通畅通、通信发达的侨乡,西临龙石公路,北可直达通往石狮服装城,只需4公里多的路程。南通往大深线的公路。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七、十八都。由石厦村分支发展繁衍而成。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福林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福林乡;1961年属龙湖公社洪溪大队;1982年由洪溪析出自成钞厝生产大队,后改为钞厝村委会。   [经济状况] 农作物以甘薯、大小麦、大豆、花生为主,有花岗岩矿产资源,村民大部分有制作纸钱的手工艺,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收入以制作纸钱为主。现已有机械加工、印刷厂、电脑机绣等。   [下属单位] 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巡逻队、爱心援助站。   

衙口村

  衙口位于晋江市龙湖镇区东部,建村于北宋后叶,属晋江县弦歌里,元朝属十七、八都,明清两朝沿袭旧制,原名“南浔”,直至清初改为“衙口”。衙口的先民来自河南光州,施姓人口占绝大多数,另外一小部分为粘姓等。几百年来,汉满两族人民和睦相处,融为一体,共同创建家园。   【行政辖区】衙口村衙口村、南浔村位于龙湖镇区东南部,人口万余人,面积近十平方公里。以纵贯南北的街道为界分为两个行政村,东为衙口,西为南浔。两村人口、面积基本各半。   【衙口村相关】 村里有施氏大宗祠、靖海侯府、定光庵等等文物史迹,有远近闻名的特产衙口花生、衙口芋圆等。村中有延绵数里的沙滩,傍海而建的旅游景观,衙口作为海滨旅游观光景点的地位如今正日益突显。衙口又是著台侨乡之一,旅居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的侨亲达二万余人。   

洪溪村

  洪溪村委会概况   【标准名称 】洪溪村委会   【人口】 1510人   【面积】 2.1平方公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洪溪村系晋江市龙湖镇一个行政村,位于龙湖镇西部,距镇区3公里。东于吴厝村接壤,南接钞厝村,西临福林村,北毗苏坑村。村北是洪溪水库,村中有一条溪。   【地名含义】 因村中有一条溪,古时没有建水库,洪水流下溪水是含红色的,而命名洪溪。   【历史沿革与人文】 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于善乡屏南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福林乡;1961年属龙湖公社钞溪大队;1984年属龙湖镇洪溪村委会。现菲律宾首富施至成先生。   【村落与民居】 村落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6亩,一个自然村。下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510人,575户。旅居海外侨亲2000多人。   【村容村貌】 洪溪村党支部2005年被评为“晋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民安居乐业,2005年被泉州市评为“宽裕型小康村”。2006年被评为“晋江市五个好先进党组织”。2007年3月被评为“2004—2006年度晋江市文明村”。   【经济状况】 村里以发展农作物为主之外,村里还办有企业。化工厂、化纤厂、彩印厂、五金厂、制衣厂等。新的项目的投入已促进洪溪村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总产值达2亿多元。企业总产值达到1亿多元,村民年均收入达七千多元。洪溪村正沿着党的-指引的方向,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下属单位】 老年协会、校董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   【辖区内企事业单位】 老人活动中心、强民小学、南星化工有限公司、泉州市盛欣化纤有限公司等。   名称 : 晋江市龙湖镇强民小学 地址:洪溪村 电话:85284525 联系人:许瑶瑶 简介:山清水碧溪流远,毓秀钟灵俊杰多。强民小学位于晋江市龙湖镇洪溪村,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学校占地16668平方米,建筑占地4634平方米。句的面积4200平方米,有三幢教学楼,“同”字型排列。学校现有九个教学班,学生445人,教师19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学校环境优美、各种教学设施齐备精良,拥有电脑、语音、多媒体电教、科技活动、唱游、实验、美术、图书阅览等专用教室。2005年以来,曾被评为“泉州市绿色学校”,“泉州市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泉州市示范小学”。目前,学校正着力抢占教学制高点,以创设有“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上网管理水平”为目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而不懈努力。   名称 :晋江市龙湖镇南星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洪溪村降银路 联系电话 85258075 简介:公司成立于1998年。 主要业务:生产各种化工原料。   名称 :泉州市盛欣化纤有限公司 地址:洪溪村光摈路 联系电话 85259262 吴清严 公司于2006年从永和镇迁入本村。 主要业务:生产化纤。   晋江市龙湖镇洪溪村 村委会电话 85255977 邮政编码 362241 村党支部负责人 施维滩 手机 13959807777 村委会负责人 施清福 手机 13505999997   

锡坑村

  锡坑村位于龙湖镇中山街西南,龙英公路绕村东而过,北隔阳溪与古盈村相望,南隔大深线与古湖村为邻,东接枫林村,西连石厦村,人口1600人,为南吴八乡之一。    锡坑古称薛坑,也作锡里。《锡里吴氏家谱》有如下文字:“薛即锡也。锡为藏窝之地,山环水绕,风景不减桃源;自非身屐其所,几不知此中有乾坤也。”锡坑旧村地处山坡至山簏地带,山脊环绕而言,确如处于山坑之中。    岱阳一世祖于明洪武年间卜居埭头,传五世,毅斋开基锡坑,是为锡坑一世祖。时锡坑旧有尤姓聚居,相传吴姓系尤姓外甥,后尤姓迁移他乡,锡坑遂为吴姓聚居村落。明末清初,十三世挺谷始迁台湾台南。至今,由锡坑衍传台湾台南、云林及菲律宾等地人口达数千人。    锡坑地处阳溪之南,四条山岭呈南北走向,南高北低,从东往西依次一为东山、二(未名)、三为牛山、四为西山,区域水系由南而北汇入阳溪。四山在南方交接,合而为锡坑山,俗称“石头盘”,山腰有古庙“觉海庵”,祀观音娘娘,相传与衙口定光庵、古婆庄天竺庵同为明正德君微服出巡时敕封而建。    锡坑旧村区位于第二条山岭西侧,房屋依山而筑,梯级排列,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独特景观。新村区已从中心辐射至东山、牛山地带。    锡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泉南提线木偶的新流派——锡坑“嘉礼”曾享誉泉南。锡坑“嘉礼”突破“四美班”固有规制,成为行当整齐、阵容壮观的“六美班”;演出剧目也向以武打为主的征战戏、神魔戏发展。锡坑米粉历史悠久,盛名远播。全盛时期锡坑有十几家米粉厂,并大量向外输出制作米粉的技术员。现在菲律宾,锡坑米粉依然是华裔喜爱的副食品。   

枫林村

  枫林村位于龙湖镇中山街之西,南与锡坑村接壤。改道拓宽后的泉州——围头线、龙湖——英林线穿村而过。   [地名含义] 枫林村为南吴八乡之一,其地势南高北低,南有小山,名尚边顶,水系自南而北汇入阳溪。村西北原有椿树、枫树混杂树林,可挡冬季西北寒风。枫林村因树得名。   [历史沿革与人文] 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南湖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湖北乡1961年属龙湖公社阳溪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阳溪村委会1985年由阳溪拆出自成枫林村委会。   [村容村貌] 枫林村历年多次被评为泉州市、晋江市文明村。2008年度被晋江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局评为晋江市“计生先进村”,2008年度被龙湖镇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基础设施:水泥路铺设工程完毕,由城建统一支配,卫生公厕由镇政府统一建造。2008年7月枫林村成为了龙湖第一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典型村。   [气候与物产经济] 龙湖镇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均气温18℃,年日照时数2385.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年总辐射量125.8千卡/平方厘米。枫林村是名闻遐迩的拉链专业村,现有百宏集团、恒发五金等拉链制造企业30多家,“枫林小商品街”是福建省最大的拉链成品及配件专业街。   [交通运输] 晋江市科达物流运输公司位于枫林村内,承运多种货物运输,主要路线为晋江——汕头。   [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 吴氏宗祠、枫林小商品街   [城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业事业单位] 村内有老人委员会、枫林村文化活动中心。入驻的企业有:福建百宏集团、泉州东方鹏裕纺织有限公司、晋江市恒利拉链有限公司、晋江市恒发五金压铸拉链有限公司等大型拉链公司。事业单位有:晋江市地税局龙湖分局、泉州移动公司龙湖分部、中国银行等。村级产业活动单位有:村委会、卫生所、爱心慈善援助站、老人会。   

后宅村

  晋江市龙湖镇后宅村概貌   后宅村系晋江市龙湖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龙湖镇镇区内,东距深沪湾古森林遗址3公里,西至国道308线百宏集团1公里,北距晋江文物保护单位“典公陵园”0.5公里,南距前港龙湖镇生活开发小区0.5公里。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779人 ,269户,辖1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   后宅村有着较深的文化积淀,历来对教育也较为重视,“民气较旺”,改革创新意识也较强。解放前,后宅就有私塾“厚泽学堂”,七十年代,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旅菲侨胞施教敏先生创办了“厚泽小学”,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直到1998年,厚泽小学并入尊道小学。解放前,后宅就有两人就读泉州晋江高中(现泉州五中),成为“插春花游宫”之人;解放后,后宅村大中专生层出不穷,正规的大中专毕业生有32人,按人口平局可居龙湖镇前茅。   “要想富,先修路”,后宅人就是这样想又是这样做的,村中的道路由水泥铺就,还有三条出村的水泥大道,均与泉围公路衔接。村南的“学朴大道”氏由旅菲乡亲项昆仲捐建。在环村南路直通前港并拐进尊道小学。村中部“厚泽大道”是由旅港乡亲捐建。村北面由旅港乡亲捐建的“议建路”与“钱江路”会合,再与埭头村南路相接直通中山街。村中的文化设施也跟上去,村北有旅菲乡亲捐建的“宝山宫”,此为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村中心有旅港乡亲捐建的老人会址“庆堂楼”和项昆仲捐建的“学朴戏剧台”;村南面有建在前港后宅交界的“正浪灯光球场。更使后宅村貌大为改观的市在旧泉公路后宅路段的两边建起一条长达百米的“新兴街”,“典公陵园管理会”址就建在该街上。龙湖国税分局、龙湖交警分队、龙湖肉联厂、龙湖良种公司均建在新兴街上。本村的钢材市场都集中在新兴街的南端,它们的存在使得后宅到处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还有镇的东环路(42米宽)横贯后宅村西和新兴街东,为村构筑了一个“大后宅”的格局。   

新街村

  【地名含义】因村内原有一条坑尾段,后改为新街村。【历史沿革】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霞坡乡新街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彭田乡;1961年属龙湖公社新街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新街村委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308线石狮以北龙湖以南中间地带。政府驻地龙湖镇中山街。所跨行政区域龙湖镇。【历史人文】光荣历史人物新街出现了当时名人0党员,大学教授许长安。【村落与居民】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平方公里,辖二个自然村,有新街坑尾,上下炉灶村。全村人口1568人、506户,旅居海外侨亲4000多人。【村容村貌】新街村党支部2003年7月被评为“先进党基层组织”,2008年6月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3年-2008年连续6年计生合格村,2004-2006年评为“人民调解先进单位”。【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均气温18-21摄氏度,属亚热带气候。村原发展石矿为业,现存3家。目前开采矿业艰巨,新项目的驻入促进经济腾飞,工企业总产值784万元,村民年均收入5仟元,努力建设小康村和谐社会争取建设美好明天。【交通运输】308线公路直通村间水泥路,可贯穿通过。【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自然村新街有奇峰宫、观音宫、都公宫、田都元帅、镇清宫,新街有石牛山。  

梧坑村

  梧坑村位于龙湖镇北部,与石狮钞坑交界,省道308线穿越其间,道路四通八达,被称为龙湖镇的“北大门”。。古地名为吴坑,全村面积近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38人,户数400户,村民小组8个,耕地面积800亩。元、明属晋江县三十五都,以吴氏最早开基此“坑”,故名“吴坑”;而今梧坑则取其之谐音。大多数为许氏,吴氏则式微。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近年来,梧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以纺织、服装、五金、塑料、机械制造、铸造、汽修等产业为主体的小型工业开发区,拥有本土企业40多家,职工6000余人。   

后溪村

  【地名含义】   后溪村古代称“南溪”,因村庄的西面有一条清溪绕村而过,后人就将南溪改为后溪。   【历史沿革】   明、永乐十年(1412)由莆由义怀里、后回创建“维城居,国33年(1944年)属霞坡乡新峰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石龟乡;1961年属龙湖公社后溪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后溪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后溪村位于闽东南沿海的东部。东临台湾海峡,北部是闻名全国的石狮市,与著名的姑嫂塔遥呼相望,距晋江市区16公里,距龙湖镇区4公里。绿树成荫,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凉适度。是一处人杰地灵、又适宜种植各种蔬菜和瓜果之地。而且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是邻近几个村庄通往石狮的必经之路。   【村落与居民】   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高达900亩,下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202人,445户,旅居海外侨亲有2000多人,外来人口300多人。   【村容村貌】   后溪 村2000年5月被省政府评为“小康村”,2008年被镇政府评为“制定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示范单位”。   【气候与物产经济】   后溪村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四季不甚明显,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20.3摄氏度,降水量1143.3毫米。经济以种植蔬菜为主《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是蔬菜种植大户》,蔬菜品种多种多样例如有:西红柿、大蒜、大葱、花菜、小白菜、黄瓜、丝瓜等几十多种,蔬菜远销祖国各地例如:上海、杭州、南京、北京等地,2000年是福建省挂牌的蔬菜生产基地。村里还有晋江市芳培拉链发展有限公司、晋江市振泉滴塑发展有限公司、晋江市振奕制衣有限公司、社会总产值达到3000千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8000元,后溪村正沿着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美丽、和谐、繁荣的后溪新村,争取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生态旅游示范村,打造农家旅游品牌。   【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   后溪村分别有圣王公宫、上帝公宫。   

新丰村

  新丰村系晋江市龙湖镇辖区行政村。下辖大埔、新埔两个自然村,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龙湖镇东北方,距龙湖镇政府8公里;北面紧邻石狮市区,交通便利;南面连接后溪村;东面横亘着一条山脉,俗名仙山,中芒光崖,南擂石鼓,山顶有一天然的三石重叠景观,名“三叠石”,雄伟壮观,古时为深沪、梅林两渔港之自然航标。一条明朝泉州府至深沪古驿道贯通村中。新丰村旅居台、港、澳、及菲律宾的乡贤众多,达三千多人,为龙湖镇旅外侨胞重要祖籍地。   【地名含义】取所辖自然村新埔的“新”字和大埔村之别名“台峰”的“峰”字,合称为“新峰”,亦谐称“新丰”,并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与人文】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霞坡乡新峯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石龟乡;1961年属龙湖公社大埔大队;1982年改称新峰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新峰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龙湖镇新丰村北面与石狮市区相邻,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住户700余户,人口2100人,旅居台、港、澳、及菲律宾的侨亲乡贤3000多人,新丰村有施、王、张、何、戴等姓氏。分五个片区,12个村民小组。   【村容村貌】全村全面实施路面水泥硬化,村容整洁,绿树成荫。为晋江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多次获评晋江市文明村,晋江市一流计生协会等称号。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温度18—21°C ,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多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耕地面积1125亩,农作物主要有甘薯、花生、大豆、蔬菜等,矿产有花岗岩。村经济主要以加工业为主,涉及的产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及其配套产业、五金、机电、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新丰村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的新丰。   【交通运输】新丰村东面山脉横亘,西与秀山村相隔,北面与石狮市区相接,南与后溪村毗邻。位处龙湖北部与石狮交界,交通便利。在各级政府、海外侨亲以及各界社会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环村路、新埔南环路等的建成,使村间道路水泥硬化率得到提升,极大地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   【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东面横亘着一条山脉,俗名仙山,中芒光崖,南擂石鼓,山顶有一天然的三石重叠景观,名“三叠石”,雄伟壮观,古时为深沪、梅林两渔港之自然航标。一条明朝泉州府至深沪古驿道贯通村中。村中有凌霄宫,又称“三太子宫”,内供奉玉皇大帝三太子,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另有“三仔爷宫”,内供奉帝君公;“七仔爷宫”内供奉七仔爷公。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区域内有新丰村委会、新丰村老人协会、新埔综合楼、新埔活动中心、部队医院、卫生所、大坡小学、大坡幼儿园、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等办公、医疗、活动设施,成立了新丰村老人女子鼓乐队、凌霄南音社等;入驻企业有:晋江龙湖新富贵服饰有限公司、晋江市力丰电结构厂等多家公司。   

秀山村

  秀山村位于龙湖镇东北部。宋时村名蔡墓山,以蔡氏风水最早择于此而名之。元时村名为“蔡茂”,因墓避讳故改曰“蔡茂”,俗称“钞茂”。现有历山、山头、山脚、祖蔡茂、新秀茂等6个自然村,人口3358人。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十八都;今因该村山水之秀,故取名“秀山”。绝大多数为许氏,蔡氏则式微。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杆柄村

  杆柄村位于龙湖镇东部,处于沿海位置。也写作“竿柄”;仅有杆柄自然村,人口1567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八都;为施氏所开基;今“杆柄”取其古村“观屏”之谐音。施氏一姓占大多数人口,少数佘姓居民。施姓基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零星企业分布。  

西吴村

  龙湖镇西吴村情概况    [历史沿革]西吴村始祖吴龙涵,元至正年间(1350年)由浦边迁至本里,属延陵衍派黄龙支系,西吴村俱姓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清属十七、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屏南保,建国后,1956年属西吴区福林乡,解放初南侨中学曾迁至本村,曾建村粮站,1961年属龙湖公社西吴大队,1984年改为龙湖镇西吴村委会,明清时期曾有5人中过进士。因古人发现有凤凰栖于梧桐树上,故名栖梧,后改为西吴。   [历史人文]西吴村原名栖梧。据传,栖梧村形成于西汉(新王莽)始建国二年(10),斯时中原士人吴礼不满王莽统治,与许宠、林仰、陈耀、张清等人结伴南渡入闽,吴礼卜居于此。为求生存,招四方游民蓝、钟、雷、何、李等姓20多人于此垦殖。据说在拓荒时飞出一对凤凰。吴礼称其为凤穴,即广植梧桐,族人常见凤凰宿于梧桐树上,名即以"栖梧"取称。唐代时,村民农工并举,民殷富。宋庆元六年(1200)栖梧有345户,人口 1396人。元至元十六年( 1279),栖梧村遭官兵围剿,民居祠宇均被烧毁,民众纷纷外逃。直至元至正十年(1350),安海浦边吴安然奉父龙涵之命入居栖梧,繁衍至今600多年,一族尽吴姓,为南吴八乡之一。后来,因谐音俗称西吴;亦因兄回龙公在东,弟龙涵公后裔在西,故也称西吴。   [地理位置]西吴村委会系晋江市龙湖镇中等行政村,位于晋江市南部,秀丽的灵秀山南面,村对面的“乌猫埔”为晋江第二高地,东与洪溪村接壤,距衙口湾8公里,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西与永和镇交界,北与石狮市中心相距7公里,南与福林村接壤,属丘陵地带,村前有大溪南北穿过,发源于灵秀山。   [村落与居民]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1355亩耕地(水田165亩、农地1190亩),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旧西吴、新西吴、俱姓吴,苏厝村姓苏,全行政村1566人,517户,吴姓约占2/3,旅居港、澳、台和菲律宾的侨亲有300多人。西吴村委会下辖三个自然村、村老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巡逻队、西吴小学校董会、基金会、慈善爱心援助站,西吴小学、幼儿园、卫生所、西吴佛委会、观音宫。   [村容村貌]西吴村党支部2008年被评为“晋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奔小康村、文明治安村、计划工作优异。环村大道3.5公里,新建5层村委会大楼。休闲运动广场于2009年落成,连续三年计生合格村。   [特产经济]村中农作物有甘薯、大豆、花生为主,还有部分果林。企业有制衣、塑料、五金、石材加工等12家。新的项目促进了农村的经济飞跃,总产值超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早已超小康水平。西吴村沿着党的-指引的方向。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用双手创造美好的将来。   [交通运输]西吴村在原来自行铺设3.5公里环村大道外,还由热心侨胞投资修建了连接石狮、永和的公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下,新建的龙西公路贯穿村中,现已投入使用,通行十分便利。   [旅游资源]各自然村分别有新西吴面积广阔吴氏大宗祠及保安宫、旧西吴保灵殿及内厅塘、刺脚塘。屹立于龙西公路边的宏雄壮观的观音宝莲花寺、苏厝的苏姑宫等,还有西吴始祖之陵墓。   

埭头村

  埭头村位于龙湖镇东南侧, 东濒深沪湾,南邻后宅、前港,北隔阳溪与南浔、衙口相望。古时阳溪水系流量大,可供船舶航行,埭头其地为阳溪入海处冲积区,里人筑埭围攻海造田,因取村名为埭头。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47人,319户,0党员30人,外来务工400多人,是一个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不断创新机制的镇区行政村。200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51.0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21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225元。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村两委高度重视下,村民的支持配合下,紧紧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开展工作,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获得福建省第八届、第十届文明村。    埭头古称岱阳,取“岱山之阳”之意。据《岱阳吴氏家谱》载:“吾祖……就牧东山、埭头,牛畜蔽野……时海贼冯陵,不获高枕,乃卜宅于岱山。”;“岱之地旧有钟王诸姓氏,类甚蕃,错处其间十据八九。而祖孓然一线,遂托迹焉。”据《岱阳吴氏家谱》考证,吴氏肇基埭头约在明洪武初年,距今约630余年。历五世,续而分衍开基枫林、洋安、锡坑、古盈、古湖等村。岱阳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乙丑年(1563),1993年重修。现存于埭头村阳溪溪畔的“晋邑姚父母爱民仁德碑”有助于我们了解埭头村所属地域的历史。该碑立于明崇祯二年(1629)。碑文记叙了县令姚孙榘亲临地方踏勘,确定田地经界,众农户感恩立碑。“姚父母按临何后九十六丘八十余亩,祖系盐漏受税,又复请垦瘦,经爷蹄勘丈实无漏。输将耕凿之余,乐利享膏腴之厚。累数世而又荒,经一丈而即德,册造鱼鳞,分丘经界……”碑文确指“何后”地域耕地为96丘80多亩,旧为盐田,后复垦为农田,历数世而荒芜,又因倾力耕作而成肥沃之地,经姚县令勘量入册,“丘分经界”。碑文下款为立碑时间及立碑者“十七八都沐恩民吴日口等五十七家仝立”,因埭头明清行政区域属泉州府南门外十七八都。   

古盈村

  古盈村   【地名含义】 该村古以吴姓为聚地,取名为吴营村,后改为古盈村。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中正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湖北乡;1984年改龙湖镇阳溪村委会;1985年由阳溪拆出自成古盈村委会。    【行政隶属区域】   古盈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政府驻地西南0.2公里,阳溪北侧,泉州至金井公路西侧,辖古盈、中山街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古盈。302户,1156人,耕地455亩。农作物有甘薯、花生、水稻、大豆等,种植西瓜、番石榴。村中有制衣厂,有阳溪中学、阳溪小学。泉州至金井公路经此。土地面积:270亩。    【经济状况】   以农为主,民营为辅,以服装、五金行业居多。目前正在旧村改造期间,村容村貌将大为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正不断提高。    【下属单位】   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    【辖区内企业名单】   雷马服饰有限公司,信鑫拉链织造有限公司,金星不锈钢门花厂   

坑尾村

  龙湖镇坑尾村地处龙湖北畔,东邻西浔,西接龙园,北连百宏(中国)集团,大深公路穿村而过,全村人口740人。村民均姓施,属钱-系。坑尾旅居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大约有一千人左右,是龙湖镇一个小侨村。早前,坑尾村庄曾居住着蔡姓、杨姓、施姓(后港)、吕姓人。吕姓的房屋在解放后尚未倒塌,公社化时集体食堂就建在吕氏的祖厝。坑尾一世祖希德公原籍是晋江龙湖前港村。年轻时到坑尾私塾执教,后来逐对这个龙湖之滨、山明水秀的村落产生依恋的感情从而落户坑尾。希德公生有四子(后来二房出祖浙江金华),经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逐渐成为坑尾村的大姓,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各种原因,原来居住的外姓陆续迁往他乡。自此,钱江施姓人独居至今,现已传至三十三世。坑尾村民历来以农为生,在清末民国年代因地域小、土地少、社会-、民不聊生,许多村民远涉重洋到菲律宾另辟谋生之路,故后来形成百分七十村民是侨属。特别是在文革后78年——85年期间,政府又批准一大批的侨属往香港、澳门定居,据统计现在在香港有80户,澳门22户。改革开放以前,村民以农为主,经济大部分是海外、港、澳接济,农民贫困。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坑尾村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变化,从来没有什么企业或大商贾,但社会稳定,村民安分守纪,犯罪率很低,按照党和政府的政策办事,但坑尾有一特点是比较注重教育,热衷文艺。自解放初到文革由村民自发组织文艺队伍,每年排演时装剧在春节期间为村民演出,后来成立宣传队更是活跃,经常与邻村演剧联欢,联系感情,配合中心任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宣传队员全是义务。由于重视教育,历年来,出了许多优秀学生,至今全村有七十多个大学生,其中有教授、讲师、研究生、留学生、企业家。国家干部中有副科级以上者9人,人才辈出。坑尾村旅菲、港、澳、台乡亲历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办学。铺设水泥路、牵电照明、建祠堂宫庙、重修祖厅、建灯光球场、安装老人健身活动器材、购置治安巡逻车,兴修水利等等,虽然规模与豪华不及其他村,但创建都是走在别人的前面。由于海内外乡亲的大力支持和奉献,坑尾村改变了面貌,焕然一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前进了一大步。改革开放以来,坑尾村随着形势发展,围绕“宽裕型小康村”的建设,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抓紧机遇,开拓进取,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村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走脱贫致富的道路,发展各项事业,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多位企业家,晋江拉链工业的崛起先驱是坑尾,现在已有多家具有规模的企业,又有几十位青年在广东的广州、深圳、揭阳、佛山等开办玉器雕刻,均事业有成。坑尾村人勤劳朴素、遵纪守法,社会比较安定。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基本都有工做,今后将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把坑尾村建设得更好!  

杭边村

  杭边村   书记 洪天配 村长 洪文伟 村人口数 3000人 户数 600户 自然村 东埕、银埕下(又名镇吴下)、东头 村两委 人,聘用占 人 地理位置 龙湖镇南部 耕地面积 300亩 经济类型 零星企业、农作物 旅游景点 洪氏宗祠 基础设施 水泥路铺设工程完毕,由城建统一支配,卫生公厕由镇政府统一建造.    杭边村位于龙湖镇南部。宋时名为“园边”,元、明属晋江县十四都;此村边古有官园;而“园”与“杭”谐音,故名“杭边”。又因该村洪氏为英林洪氏分支,别称“英杭”。现有东埕、银埕下(又名镇吴下)、东头3个自然村,人口3000人。全村姓洪氏,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龙埔村

  龙埔村委会概况   名称:龙埔村委会,简称:龙埔村,设立年份:1984年   人口:914人,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联系电话 85231105   {地理概况}:龙埔村系晋江市龙湖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龙湖镇西南侧,距镇区4公里,东与龙陈店村接壤,西与烧灰村交界,南邻溪后中堡村,北连南庄村,靠南庄村口处有一村道直通安海至深沪线。   {地名含义}: 200多年前,从龙湖镇龙园村部分村民迁至此处定居,取名龙园埔,后通称龙埔。    {历史沿革}: 民国33年(1944年)英林镇龙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龙湖镇;1961年属龙湖公社龙埔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龙埔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方圆约1.2平方公里,耕地605亩。现全村户籍人口914人,七个村民小组 ,计314户。以施姓为多,刘姓少数。旅居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以及定居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华侨也不位于少数。   {气候和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19至23度,属亚热带气候,农作物有甘薯、花生、蔬菜、等,还有一个果林场。   {下属单位}:老年协会、计生协会、妇联、民兵营、治安大队、村民调解委员会、爱心援助站 。   

石龟村

  石龟村系晋江市龙湖镇一个行政村,位于晋江市西部,龙湖镇区南部,距离晋江市区18公里,距离镇区3公里。村落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全村人口达3752人 ,1263户,分为14个村民小组。耕地1313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种植蔬菜、甘蔗。省道306线从村中横穿而过。{联系电话}:85281770 85308087 {地名今义}:石龟因村中有一风水石曰石龟,今尚存,固许氏族人以风水石石龟为现石龟村。 {历史沿革}:唐始祖,许爱,唐末避难由漳州来泉州,先居晋江十七、八都瑶林乡,后迁徙丁亭乡(即今石龟许厝),丁亭是什姓所居,有王、花、陈和蔡等姓,许氏居后,子孙繁衍,支多叶旺,成为乡中一大姓其他姓氏渐渐衰退,后只有许氏一姓,许氏族人以风水石石龟,又是许氏一姓,将丁亭乡改名为石龟许厝乡。石龟许厝是明朝万历年间,鲁峰公重修,经四佰年左右族谱没有再大修,原谱毁于文革。唐始祖侍御公,许爱,官居左侍御,特晋银青老禄大夫,兼金吾将军,宋绍兴二十年,-封翊忠巡应侯,妣封正一品夫人。许立,0党员,旅菲华侨,是菲律宾0创始人,领导人,中国解放的回国,任中联部机关-,0中央联络部副部长。许志猛:0党员,旅菲爱国华侨,中国解放后参加工作,曾任福建省华侨服务社经理,0华侨服务社经理,后为中央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副主席。{人口}:3752人{土地面积}:村落面积约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13亩。{经济状况}:人均年净收入7800元,村企业主要以五金制品、商标织唛、服装加工。{下属单位}: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妇联、侨联{辖区内企业名单}:包括:名称、地址、联系人、电话、经营范围   企业名称 地址 联系人 电话 经营范围 晋江市振龙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石龟 许经佃 85286258 五金 晋江市石龟五金厂 石龟 许维业 85281404 五金 晋江市鑫利织唛有限公司 石龟 许经波 85287627 织唛  晋江市其麦奴服装厂 石龟 许连侨 服装 晋江市耀狮客运有限 石龟 施丽容 运输   {名胜古迹}:村中有几佰年宝月殿玄天上帝公宫、许氏家厅。瑶林许始祖陵园:唐代,座落于龙湖镇苏坑村蔡口,属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许燮陵园:宋代,座落于龙湖镇新街炉灶山,属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域内设施}:域内有老人活动中心、五保户安居房、村民健身活动器材,设有云峰中学、震瑶小学、幼儿园。村委会电话:85308087 85281770 邮编:362241  

仑上村

  仑上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政府驻地南5.5公里,龙湖西岸,龙湖东北侧,界深沪镇东后村。公路连接泉州至金井公路。 村委会设仑上。截止2008年,800余户,2200人,耕地1300亩。其中水田600亩,农地700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大豆等。种植甘蔗。村有制衣厂。有小学。    -【地名含义】   村有山,名仑山,仑,闽南话意思为小山包,村名因之称仑上。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上杭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龙湖镇;1961年属龙湖公社英湖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英湖村委会;1985年由英湖村析出自成龙湖镇仑上村委会。  

埔锦村

  埔锦村地处晋江南片区,位于龙湖镇北部,由火灰埔(又作火夫埔)、东厝、倒石埔3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492人元明晋江县、十七、八都、元时称火灰埔;而埔锦即为其雅称。相传明清时,此村布衣利用其埔烧草木灰卖肥料为业,即名火辉埔。以许氏为最,其余为黄、陈、曾、王等四性其裔分港澳台、菲律宾等本村产业主要从事拉链、服装、五金、漂染、电子等规模以上企业主要有锦辉、夺标、群兴、恒兴、夜光达、光华、东盛、晶宝达、恒昌、煌英等企业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备受好评。   

溪后村

  村因村前有条生命之溪,故名溪后村,和溪前村隔溪相望,几代人都是靠饮用这条溪水成长的。村原属新溪大队,解放后行政村重新规划后,命名为溪后村。村里面还有一座五保宫,相传是保佑原新溪大队的守护神的居住地。   我村地龙英公路旁,包括溪后和中堡两个自然村,面积12平方公里,目前有常住人口1314人,外来人中500左右人。   是闻名是侨乡,但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经济方面主要是靠农业收入,村落整体规划来说相对滞后。   今后在村委会和村里贤达的关心帮助下正在向和谐的小康村居迈进。   

后坑村

  后坑村因村后有一个坑而得名后坑。地处龙湖镇与英林镇交界,交通便利。   后坑村共有人口1800人。外出打工、经商人员约500人,外来务工人员约450人。后坑村企业以家庭式服装加工厂为主。在多年的家庭式加工厂基础上,现已有了较具规模的企业。   后坑村领导班子共有7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4人。   

苏坑村

  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霞坡镇新街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石龟镇;1961年属龙湖公社石龟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石龟村委会;1985年由石龟村析出自成龙湖镇苏坑村委会。   苏坑村系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一个行政村。位于省道308线东侧,交通方便,住居位于古雷山脉之下,南边方向距龙湖镇政府2公里,北距石狮市6公里,西向属村农用地、工业小区,东邻石龟许厝村。   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770多人,276户,1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10家大中小企业。   

埔头村

  埔头村位于龙湖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东北与杆柄接壤,西南与鲁东相连,东临深沪湾。东面毗邻沿海大通道和龙永公路,位于沿海大通道衙口—永宁路段的中间。   【地名含义】宋时,有河南光州府固始县施氏部分族人南迁于此。因该村地处滨海,原系船只停泊的埠头,村亦得名“埠头”,后有杂姓人居,谐称为“埔头”。   【历史沿革与人文】埔头原始名浔江,次改埠头,三改上埕,四即定为埔头乡。民国时,属霞埔乡四维保,1950年改为四维乡,1955年改为鲁滨乡,在这年段内,是属衙口区分所。1956年撤区并乡,划归为石龟乡,半年后又改为新街乡,1957年又复区,属栖梧区,1958年秋改为龙湖公社,彼时政社合一,没有乡字出现,人人都叫公社。乡名原叫鲁滨乡,1960年冬后,正式定名埔头大队,没有乡村名的存在,在文革中又改为前哨大队一个时期。    因乡村名称更改很多次,故萧氏移居平潭东痒,施氏移去福鼎的乡亲来晋江认祖寻根。据说我一百多年找不到浔江上埕乡,曾找到衙口,即由衙口提供讯息才找到埔头村。   【村落与居民】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0.8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有埔头、林埔内、瑶林自然村,下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893人,623户,旅居海外侨亲有400多人。   【村容村貌】埔头村党支部1993年6月被0晋江市委员会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1年7月被0晋江市委评为“1999—2000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温度21°C ,年平均降雨量989.6毫米,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豆等,矿产有石英砂。   【交通运输】埔头村西面临近308省道,东面毗邻沿海大通道和龙永公路。   【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埔头瑶林自然村有石经幅塔古迹,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代,为实心石构楼阁式经幅,共七层,自上而下逐层缩小,各层有檐盖挑出,通高3.92米,底层为圆柱形,浮雕双龙戏珠,二至七层为八角形柱体,分别雕力士像,佛号铭文及佛像,檐盖分别雕出波浪状、仰莲状,刹顶雕圆形宝珠。   埔头村有正觉堂(上埕释迦牟尼宫),别名埔头水尾大宫,唐末五代时,宫建于上埕埔头村东,至明朝中期,宫徙建在埔头村南,假作塾宫,清朝、民国二个朝代均有重修,民国四年岁次乙卯以施谋黎等38人集资仟多个白银再葺一新,共和初期,村十八项古老文物毁尽殆绝,1995年由埔头老协会发动群策群力重新复建此宫。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有埔头综合楼老人活动中心、瑶林老人活动中心、2个篮球场、一套健身路径;入驻企业有:晋江龙湖祥富水洗有限公司等。   名称:埔头老人活动中心   地址:晋江市龙湖镇埔头村   联系电话8:5281893   联系人:施议增   简介:老人活动埔头村综合大楼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由旅澳施志伴、施拱南等30多位乡贤捐资80万元兴建,主要供村里老年人文化娱乐所用,这个项目的建成,改变了埔头村文化设施落后的局面。并于2008年重阳节在老人活动中心成立了埔头村老人学校。   晋江市龙湖镇埔头村   村委会电话 85286996 邮编 362241   村支部负责人 施文钦 手机 13600744877   村委会负责人 王鸿庚 手机 13805958739   

龙玉村

  龙玉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龙湖镇东南部天然淡水湖龙湖之西畔,距镇5.5公里,由龙湖亭、玉斗、玉斗新村3个自然村组成。村名取三个自然村的前一个字而为“龙玉”,旧时属泉州府14都管辖,抗战时期是革命基点村。  

陈店村

  陈店村又名亭店村,元时属晋江县十七、八都,明清属十七、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浔湖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龙湖镇;1961年属龙湖公社陈店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陈店村委会。仅有陈店自然村,人口1305人。现陈氏已外迁,唯有施姓居此。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现在村企来中较为出名的为三福集团,在外经商的主要以在江苏盛泽较为集中,其中相对较为出名的贤达有施清岛先生。  

曾厝村

  曾厝村是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最南端的一个小村,离镇政府所位于在地约6公里。南有钞井溪的分界而与英林镇交际,至英林镇约1.5公里,北有鹰哥埔与陈点村毗邻,属丘陵地带。有两条水泥道路与村边缘经过的龙英公路交汇,交通十分便捷。金东线乡村公路经此。    【地名含义】    以曾氏最早开基之地,而名“曾厝”。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上杭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龙湖镇;1961年属龙湖公社溪后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溪后村委会。1985年由溪后村析出自成龙湖镇曾厝村委会。    【村落与人口】      属美洋村委会。聚落沿山坡夹谷点状分布。截止2008年,全村有333户,984多人,设三个村民小组,人口比49年增加一半。曾厝村是一个侨属乡村,旅居海外乡亲多达700人左右,陈姓。耕地40亩,其中水田35亩,农地5亩。茶园40亩。主种水稻兼种甘薯。产茶叶、桂圆。有电路灯照明   。  

溪前村

  溪前村位于龙湖镇西南侧,分为山边、溪前2个自然村,人口1044人,耕地面积100亩。属晋江县十四都,以洪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联系电话}:82903188   {地名今义}:因村位于溪流之前方,故名“溪前”   {历史沿革}:明、清属晋江县十四都。前身是新街大队,1997年建成溪前村老年学校,1999年建成溪前村支委会。   {人口}:1044多人   {土地面积}:640多亩   {经济状况}:一般   {下属单位}: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 {辖区内企业}:   名称 地址 联系人 电话 经营范围   福鑫纺织有限公司 工业区62号 洪清泽 85485584 纺织   溪前村皮革服装厂 东区13号 洪朝苏 85483076 服装   于社服装厂 北区131号 洪于社 85555447 服装   雷斯暴服装厂 东区59号 施秀宝 85483235 服装   燕南飞服装厂 东区43号 洪祖悟 85484669 服装   珍宝服装厂 东区3号 洪于圳 85484298 服装   佳华制衣厂 东区51号 洪朝罗 85484297 服装   

烧灰村

  烧灰村位于龙湖镇西部,大深线横贯村北、西与茂亭村相邻,南对瑶厝,东靠龙埔村,由烧灰和新烧灰两个自然村组成,面积2754亩。常住人口1267户、3700人,外来人口近10000人。0龙湖镇烧灰村党总支,现有党员66人,下辖4个党支部,分别为:烧灰村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新烧灰党支部、企业党支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共9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4人。2006年底烧灰村被定为泉州、晋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11月被确定为全省及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2006-2008年被晋江市新村办评为“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优秀示范村。2008年7月被晋江市纪律委员会评为“2007-2008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优质服务窗口”。   

石厦村

  晋江市龙湖镇石厦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石厦村系晋江市龙湖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龙湖镇中南部,是晋江著名侨乡之一,人丁兴旺,现常住人口近4000人,1300多户,共有东头、厝后、中份、刘厝四堡,分18个村民小组,村中有雄伟的玄武山傲然耸立,有霞溪流经村东部,汇入东海;东至阳溪离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西与永和镇交界距社马线5公里,南至大深公路,北连洪溪至石狮市区10公里,交通便利。 [村风村貌] 石厦村民风淳朴,村民善良本份,和睦相处,与邻为善。近年来,石厦人与时俱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累累硕果,1999年率先被晋江市委、市政府授予“实现宽裕型小康村”称号、2004年被晋江市委、市政府授予“2002-2003年度文明村”称号、2005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宽裕型文明村”称号。历史悠久、桃李满天下的光夏学校在广大海内外乡亲和村两委的关怀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今已办成拥有近600名师生、10余个班级的完全小学,校园环境优美,校风优良,教学成绩突出,被晋江市教委评为“晋江市文明学校”。步入村中,道路畅通,视野顿然开朗,繁花蔟拥处,“晋江市龙侨中学”遂映入眼帘,1996年华侨施议程先生在菲振臂一呼,响者如云,海外侨亲奔走呼告,众人捐款,历时一年座座校舍拔地而起,育才基地即告成立,福泽近邑8乡学子,如今学校师资雄厚,设备完善,成绩斐然。 [历史人文]历代石厦贤哲深明教育为本之理,以“发展教育、振兴家园”为己任,重教化,德智育人,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享誉晋南。古有参加收复台湾、立下赫赫功勋的施应元将军,康熙年间任总兵都督、立有救主大功的施而宽将军;解放前夕参加菲华抗敌后援会、后不幸被捕为国捐躯的施教锯烈士;近有笃学纯修、名噪士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施教耐先生,原厦门市市长施耀先生;现有身系桑梓、纵横商界的恒安国际集团公司总裁施文博先生,皆为人中翘楚,各领-,群星灿烂。 [景观名胜]石厦四堡均建有宗祠,更有晋江十七、八都保安堂(俗称阎君公宫)巍峨殿宇,矗立于村东北,广纳信众膜拜,备受四方香烟,久为故园景观之一。烟波浩淼中,村东“三代惠济桥”雄姿依旧,“三代五建,一桥横架霞溪南北”,旅菲侨亲、爱国烈士施学齿先生祖孙三代五次捐资修建惠济桥的感人事迹仍广为传诵。登临玄武山,东可望滔滔大海,西则远眺幽雅的金相院,南可放眼碧波荡漾的龙湖,北则瞻仰巍峨的姑嫂塔,实乃山明水秀,令人流连忘返。 [侨亲盛举]石厦现有在外人员12000多人,侨亲遍及菲港及东南亚、欧美各地。他们在外艰苦创业,成绩斐然,事业有成之余,不忘回报故土,扶助乡民。而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旅菲侨亲筹资兴建光夏小学、捐资助学、修建道路,造福村民,而施学齿先生祖孙三代五次捐资修建惠济桥的感人义举,令人肃然起敬。据不完全统计,仅90年代以后,旅菲、旅港侨亲纷纷慷慨解囊,累计捐资达1400多万元,为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作出不朽贡献,如捐建兴建大礼堂、综合楼、校舍折建加层、电脑室,铺设“人造草”现代化环型跑道,成立教育基金会,一心维系教育事业;捐建乡村水泥路,实现全村道路四通八达,为村民创造便利;捐建老人活动中心,敬老尊贤;捐建村委会办公楼,方便政务运作。在造福家乡的同时,也不忘报效国家,多位侨亲积极资助晋江慈善总会、西部希望小学、受灾地区,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爱家园的壮丽诗篇。 [物产经济]早期村民以农耕为主,辅以开采花岗石为生,并大力兴办加工厂,有螺丝厂、塑胶厂等兴盛一时,闻名遐迩。时值盛世,经济腾飞,石厦人不甘人后,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引进外资侨资,创办企业,一时群情鼎沸,众志成城,多少商界新秀,为故园谋福而敬业奉献,更有以施文博先生为首的恒安国际集团公司名扬海内外,为乡土增光 。  

南庄村

  唐五代时,晋江王留从效曾负贩路过此地,晌午食于老婆婆许媪家。后留从效显贵,赐媪第宅良田,故称“许婆庄”,后又谐音为古婆庄。据传,明朝正德皇帝私访江南,一天来到古婆庄画船埔,远望古婆庄好似一条龙环抱全村,因此来到天竺庵,叫和尚拿来纸笔,书写三字“即南龙”留给住持。后来,村民得知“即南龙”是皇帝金言。新中国成立后,村民认为古婆庄经常被人误称为许婆庄,许嘉庄、古湖庄等,乡贤便就皇帝的金言“即南龙”,将古婆庄名改为南庄。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南湖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湖北乡;1961年属龙湖公社南庄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南庄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南庄村位于龙湖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广井水库东侧,毗连石厦,深沪至安海公路经此。      【村落与人口】      辖古婆庄、新古婆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古婆庄。451户,1698人,耕地1314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大豆等。有小学。-      许婆庄:在龙湖许婆庄(今南庄村)历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人物留从效。留从效是五代时受封于漳、泉一带的“鄂国公”、“晋江王”。他在晋江从政20余年,对发展晋江的经济文化作过重大的贡献。到宋代,留从效的后代贤才辈出,如其六世孙留正,官至左丞相,封魏国公;留正裔孙留志淑,历任湖广布政司参政,江西按察使等。史籍称留从效及他的后辈是“永春籍,居晋江”。但居晋江哪个乡里呢?根据史学界行家考证认为,就在金井福全所城南门外的留澳(现名溜江)。《闽书抄》载:留鄂公从效庙在郡东南留澳。溜江现有3000人口,以陈、王二姓为多,至今尚有少数留氏的传人。据溜江村老人说,留从效小时就居住此地,以贩鱼为生,常在西路一个许氏老媪家歇脚,受到款待,后来发迹,便赏赐她大量田宅,因此老媪所在的村庄就取名“许婆庄”。宋代以后,留澳留氏渐次式微,又有一些族人迁居到永和旦厝、龙湖仑上、南安官桥湖内等地,到五十年代初,溜江留氏仅剩3户17人,现在才又发展到10来户100多人。   

瑶厝村

  瑶厝村位于晋江市龙湖镇西南部,仅有瑶厝自然村,属丘陵地带,东邻英林镇,南邻东石镇,西邻永和镇,处于四个镇区的边境。地理位置特殊,为连接其它三镇的交通要道,公路连接英林镇至马坪公路。村距镇区五公里,市区15公里左右。区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00多亩,人多地少,居民以蔡氏为最,他姓仅苏氏一户,下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800多人500多户,旅居港澳台及海外侨亲有1000多人。    瑶厝村蕴藏丰富优质花岗岩,是矿藏丰富的石材产地,“瑶”字为碧玉之意,故因盛产优质石材而称“瑶厝”。村落由龟山山脉自上而下向北延伸,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温凉适度,为人杰地灵之地。主要农作物有甘薯、花生等旱地作物。村中经济以石材加工和交通运输业为主,企业有泉丰石材公司、金鑫石材公司、荣达石材公司,瑶厝石材加工厂、腾伟石业公司及龟山、群益、坑南三大采石场,均以石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    瑶厝村内的钟胜庙,系福建省地方文化历史古迹研究单位,庙中主奉“康王元帅”,该庙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1640),庙宇几经修葺后,现金碧辉煌,庄严壮观,香火鼎盛,是联系海外乡情的重要基地。   


后宅村特产大全




后宅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