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厝村地处永和镇南部,是石材的发源地,毗邻永和西坑村、塘下村、周坑村、锦岭村、内厝村、邵厝村、安海赤店村、东石草洪塘,辖巴厝、柯西、小坑园三个自然村,1080多户,共有本地人口4300多人,外来人口4000多人。全村共有70多家企业,其中群辉彩印有限公司、耀邦印务有限公司、浪子服装有限公司、华宝石业有限公司、华民石材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为永和镇有名企业,晋江市大中型企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2111 | 362000 | -- | 查看 巴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茂亭村 |
茂亭村系晋江市永和镇行政村,位于晋江市东南部。 地名含义:茂亭古代称慕亭,明末,“安恩公”在现陈山村附近教书,卒后,安葬在英林陈山之北,茂亭始祖“安恩公”之孙“定山公”见该地势浅狭,又逼洪姓,要居陈山,宁居茂山建亭护墓,尔后,形成村落,则以方言谐音雅化成“茂亭”。 历史沿革与人文: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属康乐亭保,临解放时期是0晋江中心县委活动所在地,1949年成立地下茂亭支部,建国后1950年属可慕区钱亭乡,1956年属栖梧区钱亭乡,1959年属龙湖公社烧灰大队茂亭村,1961年属永和公社茂亭大队,1984年改为永和镇茂亭村。 村落与居民: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66亩,辖三个自然村:茂亭、吕厝、山后,下有16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3487人,885户。现分布旅居在菲律宾,港澳及东南亚、欧美各国海外桥亲5000多人。 |
旦厝村 |
旦厝村位于永和镇北部,与石狮接壤,交通较为便利,距石狮服装城约三五分钟车程。现有本地人口1400多人,海外华侨10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约1000多人,以服装加工业为主要产业,村内企业48家,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约15355万元,人均纯收入约10820元。 |
割山村 |
割山村位于永和镇东部,是一个基本农业村,由东茂、坝边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耕地面积1000多亩。本村总户数215户,总人口825人,分为9个小组。外来人口1800多人。割山往本镇后埔村和玉湖村的村里不仅是本村的主要通道,也是一条通往集英小学的必经之路和通往石狮的主要干道。 |
巴厝村 |
巴厝村地处永和镇南部,是石材的发源地,毗邻永和西坑村、塘下村、周坑村、锦岭村、内厝村、邵厝村、安海赤店村、东石草洪塘,辖巴厝、柯西、小坑园三个自然村,1080多户,共有本地人口4300多人,外来人口4000多人。全村共有70多家企业,其中群辉彩印有限公司、耀邦印务有限公司、浪子服装有限公司、华宝石业有限公司、华民石材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为永和镇有名企业,晋江市大中型企业。 |
西坑村 |
西坑村地处永和镇中南部,与马坪、塘下、巴厝三乡村毗邻,土地面积1.56平方公里,有西坑、下店、顶前坑、下前坑四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80户,总人口3180人,现有企业14家。 |
邵厝村 |
邵厝村位于永和南部,与锦岭,内厝,巴厝村毗邻。土地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三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96户,总人口数1409人。主要产业是石材加工业。现在发展与环境成为邵厝村的主要间题了。 |
永和村 |
永和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村由钱仓、庄宅、鲍厝3个自然村组成,人口2783人,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50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现有服装、鞋塑、五金、化工、家具等工业企业、商业贸易点(店)三百余家。有永和中学、重华中心小学。该村下属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工会、治安巡逻队等机构。 |
古厝村 |
古厝,原称许舍、许厝,追本溯源,根生颍川。公元1375年,古厝村开居一世祖陈氏参伍公为避战乱,携带家眷,迁居至陈邑(即许舍),因其子战乱失散,养外孙许源浚为亲孙,俗称“外甥承母舅”,照穆谱列三世祖。为念其祖渊源陈、许血统关缘,陈氏子孙把陈邑称为许舍(厝),故有许厝好许,不姓许而姓陈的俗语传说。民国廿四年(即1935年)重修族谱时,为不叠复他乡名称,以免错递通讯,决定将许舍(厝)改称为“古厝”。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古厝村位于晋江市中南部,永和镇西北部,地处镇区,北与本镇的力争村毗邻,西与晋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南与马坪村交界,东与玉溪村、永和村相邻。社马公路从村庄西部通过,对外交通便捷。 【村落与居民】村庄现状用地总面积168.12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面积47.12公顷,其余为耕地、水域、其它农用地和少量林地、园地。下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507人、667户。 【村容村貌】村中主要公共服务性建筑大部分集中于村庄中部,主要有村委会、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农贸市场、幼儿园、小学、卫生所等;建设了多个健身路径、篮球场、门球场、露天剧场,构建了较好的文化氛围。2008年,古厝村被列为“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的新农村建设村,村容村貌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气候与产物经济】本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季风明显,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为2180.2,日照率49%,年平均气温在20-21℃,年降雨量分布不均,雨旱季明显,年降雨量平均1146.6毫米,属于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干旱区。经济以农副业生产、鞋服加工为主,农副业生产主要为农林种植业及肉类加工,主要农作物为地瓜、玉米、花生和水稻等。 |
玉湖村 |
玉湖村系晋江市永和镇行政村,位于晋江市东部,永和镇东北部,东、北与石狮毗邻,南与割山村接壤,西与后埔村为邻。现有总户数241户,总人口922人,本村大部分村民姓氏为蔡,少部分姓氏为翁。 【来历(历史沿革)】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彭田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彭田乡;1959年属龙湖公社彭田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湖内大队;1980年改为玉湖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玉湖村委会。 【乡村面貌】通过实施 “文明进农家”工程、移风易俗等活动,全力打造平稳有序、安定祥和的农村民居新环境。2005年通过泉州市“宽裕型文明村”验收。2006年,玉湖村扎实推进“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走出了一条“政府支持、民间组织、股份合作、群众受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成效,成为“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建设中的新典型。2007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百村示范的联系村、信息化示范村,被泉州市委评为“五好支部”。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荣获晋江市“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二等奖,2009年被泉州确定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同时被列为泉州市新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2010年被晋江市市委评为“文明村”。村庄的基础设施完善,现已完成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电信入户率120%,到现在村间道路及支路建设达5公里,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此外,我村成立专门的村级环卫队,实行24小时保洁;同时成立一支村级巡逻队,负责全村的治安巡逻,综治满意率为100%。主要公共服务性建筑较集中于村庄中部,主要有:村委会综合办公楼一座,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912平方米,位于村庄东西向主村道南,内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计生、民政、户政、卫生、治保、劳务、农村建房、流动人口服务、政策咨询和文书等服务;老人活动中心位于旧村委会边上;文化活动中心、玉湖青年中心位于村委会内;村庄卫生室一所位于村委会南侧;小学一所,幼儿园设于小学内,学生人数500多人,教师14人;农贸市场一处位于旧村委会南面,占地面积840平方米;球场两个位于村庄北部;祠堂四处,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我村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建设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22000多平方米的旧村改造工程——“湖景华庭”小区,改善本村村民以及外来员工的居住环境。 【特色】由于石狮服装城的辐射条件,我村主要产业为服装加工业,是永和镇重要的服装加工基地之一,现共有服装加工企业50家,职工人数3000人。 【香港华侨对乡村的贡献】多年来,香港华侨对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投入150万进行学校以及村庄道路建设。 |
后埔村 |
后埔村位于永和镇东北,辖后埔、塘仔头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后埔村,450户,1850多人,村落面积3.5平方公里。 【地名含义】 因村坐落于山埔之后,故名“后埔”。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三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杏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彭田乡;1959年属龙湖公社割山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后埔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后埔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位于永和镇政府驻地东北2.6公里,灵秀山南麓,界石狮市,简易公路连接石狮至东石公路。 【村落与人口】 辖后埔、塘仔头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后埔,450户,1850人,村落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600亩(水田100亩,农地500亩)。农作物有甘薯 、花生、水稻、大豆,矿产有花岗岩。境内山峰有灵秀山。有小学。 【下属单位】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 |
福田村 |
福田村位于闽东南晋江中流地带。东至龙湖镇福林村,西至永和村,南至茂亭村,北至旦厝村,距晋江市区16公里,距永和镇区2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凉适度。而且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是新石东公路和大深公路交叉的地区。 福田村与茂亭村、旦厝村、割山村、巴厝村、西坑村、邵厝村、永和村、古厝村、玉湖村、后埔村、马坪村、上宅村、玉溪村、内厝村、周坑村、梨星村、锦岭村、坂头村、山前村、英墩村、菌边村、力争村、塘下村相邻。 |
马坪村 |
唐时容州刺史九牧二房林藻之季孙林翘,乾符年间登任晋江县令,有政绩,吏民称颂,巡察此地见有“东牛”、“西龟”、“南台”、“北印”四女奇石,见此风水宝地,便确定卜居此地。其晚年,于乾宁三年(896)带领族人开始建材,取名为“马坪”,雅称“锦马”,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马坪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马坪乡;1959年属东石公社马坪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马坪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马坪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马坪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永和镇政府驻地西南1.8公里,安海至深沪公路边,安海至深沪公路经此,交通十分便利 。 村落与人口 辖马坪、上山、新上山、西店、井上、新乡6个自然村。总人口数为5314人,1518户,耕地1956亩,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豆、水稻等。小学一所:启辉小学。 |
上宅村 |
上宅村系晋江市永和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晋江市中部,是社马公路与大深公路交叉处以西区域,东南与马坪村为邻,西北与大山后村以山为界, 村域面积9平方公里,设立村工业区,管辖十一个村民小组,户数751户,人口3235人。上宅村统姓杨,原都份十二都,都宫位于溪边村后。明永乐年间,安平露霞王,觉得都址是风水宝地,凭势与民争执,废都立墓,上宅村杨诚齎,不畏-,为民上京,忍受酷刑申辩,险遭殉躯,辨明-,赦诚齎无罪,免受剿都,并授“都世室”名匾高悬。刑部逝世后,其为国护民,都民敬仰。建情恩堂恭塑神像,永奉香火,历至于今,五百余年。 上宅村党支部在老一辈村干部的领导下,政绩斐然,老支部杨新借曾赴福建省受魏金水颁发“先进支部“表彰,后来历届村干部不辱使命,继往开来,曾被泉州市授予“文明村”、晋江市委授予“1999年实现宽裕型小康村”、晋江市委授予“2000-2001年移风易俗先进村”、2001至2003年连续三年被晋江市计生协会评为“合格村(居)计生协会”、2004年被评为晋江市“一流村(居)计生协会”。 大深公路从村南与工业区穿过,北面五里园区与村紧邻,通过园区大道直通社马公路,村中硬化水泥路四通八达,造就了村民依路建厂的有利条件。全村75%的家庭以塑料分类、塑料加工、布料批零为副业,创造了宽裕型小康村。 |
玉溪村 |
玉溪村,位于永和镇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横山东侧,东南临石狮至东石公路。永和至石狮公路经此。该村辖上坑边、莲塘、内厝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上坑边。据有关政府网站统计,该村有住户486户,2746人,耕地1747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等。种植香蕉。有玉溪小学。 该村下属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等机构。 村名来历:玉溪村故名“庚星乡”,据传,开基祖王敦本夜行至此地,正好东方启明星升起,观此地山水甚佳,即决定于此居住,并命村名“庚星乡”。后可能因谐音称“坑边”。民国三十六年(1947),该村旅菲华侨捐建村北碑亭时,从地下挖掘到一方镌有“玉溪亭”的小石碑因而又名为“玉溪”。1971年该村更名为“玉溪”。 建置沿革:明、清属十三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杏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福林乡;1959年属龙湖公社福林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改玉溪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玉溪村委会。 |
内厝村 |
内厝村位于永和镇南部,距镇区6公里,东靠英林镇、南接锦岭村,西临巴厝村,北毗龙湖镇。元时属晋江县十二都。因古时该村最名的“石楼”之居宅,也俗称为“厝”,地处永和镇“羊角山“之内,故名”内厝“。分为内厝、瑞安、羊角山、石楼4个自然村,人口2870人,680户,海外人口300人。为林、胡、黄、李、许五姓所居,其中以林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现村中拥有耕地500亩,山地1000亩,村产业支柱以石材业、矿山为主,人均收入6500元,村交通建设已经水泥化。旧草马公路、晋南快速通道从村中而过。村中建有锐峰小学,占地面积10亩,现有教师23名,在校生600人。村中办有石材加工企业30家。历年来村曾被评为小康村,敬老模范村,征兵先进村。 |
周坑村 |
古时周氏最先开基于坑地,故名“周坑”。明、清属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马坪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英北乡;1959年属东石公社周坑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周坑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周坑村委会。周坑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永和镇政府驻地西南5.5公里,大觉山西北侧,简易公路连接英林至永和公路。辖周坑,新周坑,周坑下乡5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周坑村,700户2890人,耕地2619亩。农作物有大小麦、甘薯、花生。村有石料厂。小学两所。 |
梨星村 |
梨星村古名叫许家弄,亦称许家巷,因最早居民为许姓,故名许家弄。1997年因析出成立梨星行政村,取名“梨星村”的,原因是,该村西面有座小山盛长梨树、桃树,而名为“桃梨山”,因而该村亦俗称“梨山”。 【历史人文】 梨星村民有李、许、吴三姓。以李姓居多,占百分之八十,其始祖由甘肃窿西传入,唐咸亨年间建村,在李姓宗祠中有文魁牌一块,姓名无从考证。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梨星村系晋江市永和镇隶属的行政村。位于风光秀丽的灵秀山西麓,西接琅英墩行政村,南面横山,隔山是永和镇玉溪村,北联山前行政村,距市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著名服装名城,闽南明珠石狮市6公里。 【村落与人口】 村落面积大约3平方公里,分为5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达1521人,有403户。 |
锦岭村 |
锦岭村位于晋江市永和镇的南端,与英林镇、东石镇接壤,晋南快速通道从中贯通,交通便利,常住人口2570多人,村主要产业为石矿开采和石材加工,有石材企业30多家,全年工农业总产值16721万元,人均纯收入7920元,2007年被晋江市确认为“百村示范 村村整治”工程示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度被晋江市委市政府评为示范村建设三等奖。 2007年7月31日,我村开始了旧村改造工程,重点改造区位于四石柱村中心的旧厝区,总面积为60187.14平方米。二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以及永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关心下,我村两委以“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方针为指导,积极响应,迎难而上,踏实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美好的居家环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坂头村 |
坂头村基本情况简介 【地名含义】坂头村因地处晋江南部地带,位于灵秀山路头,故名“坂头”。 【历史沿革】明,清属二十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大同乡坂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坂山乡;1959年属罗山公社英墩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坂头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坂头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位于永和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灵秀山北侧,界石狮市客卿村。 【村落与人口】辖西堡、东堡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西堡。有1150户,4200多人,村落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1573亩(水田760亩,农地813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等。 |
山前村 |
永和镇山前村 地名含义 因村背东方,有灵山南麓突起一块白石,晶莹洁白鱼鳞片状似白玉兔,故称“白兔山”。因村周山脉蜿蜒环绕其间,北有后山片地突起,前临鳌溪,川流不息若护城村故称“城山”。自明嘉靖年间起祠庙、墓志、碑记、谱牒、学校皆沿戴城山,而山前只用于口头通讯地址。 历史沿革 1997年前,山前村辖2个自然村,即许家弄和现在的山前村。1997年时,许家弄独自成立为一个行政村,即现在的梨星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山前村位于泉州南门外十三都。东经118°34′,北纬24°41′。位于永和镇北部,东至坂头村,西至英墩村,南至梨星村,北与新塘街道接壤,村北有晋江佘马快速通道与石狮市区的连续线灵石公路,交通较为便利。政府驻地永和镇。 地理气候 山前村地处低纬度,东临台湾海峡,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大,夏季盛行偏南风,气温高,湿润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气温低,干燥少雨。年平均气温为20.6℃,年降水量为1068.5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064.1小时,全年基本无霜。 村落与居民 山前村是晋江老革0据地之一,区域面积1113亩,耕地面积792亩,下有13个村民小组。截至2008年,全村人口2359人,563户,外来人口3000多人,旅居海外侨亲有1000多人,多分衍于香港、澳门、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 村容村貌 2006年山前村被晋江市定为“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示范村之一,先后又被评为“基本宽裕型小康村”、“文明村”和“先进党支部”等。2008年2月被永和镇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12月被永和镇评为“一流村计生协会”。 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后,村民勇立潮头、纷纷创业,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全村有企业23家,外来职工3000余人,企业主要为橡胶鞋底、服装织造等行业。其中,涌现出盛辉鞋材、永信达织带、凯利达织带、新达纸箱、伟达电脑织唛、永顺达电脑织唛、菲华织造、南方信亿织布、达亿网布等多家规模式企业。企业总年产值55500余万元,村总农业产值226余万元,人均纯收入8950余元。 纪念地遗址 山前村分别有祖祠公、观音殿、地藏王等多出庙宇,有吴厝、蔡厝、许家弄等8个祠堂。 主要事迹 山前村城山小学创办于1931年,创办初期学校设于村中的蔡氏祠堂,条件虽简陋,但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人才。早在上世纪40年代,学校就有许多师生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0人。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在1957年、1963年、1983年、1987年由海外侨亲、广大乡贤不遗余力地捐资和支持下修建新校舍,规模不断扩充。1998年秋,在旅菲侨亲蔡修振、蔡建省和两届校董会董事长蔡天伟、蔡修泰等海内外乡亲的捐资和支持下,多方集资,一座崭新的多功能教学楼矗立于新校园中。 早在1989年,山前港胞蔡慎胜先生、蔡修虔先生、蔡修盾先生和蔡招悌先生就各捐资两万五百元建立了火电站,给山前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光明。同时,侨亲蔡清泉和蔡修振两位先生也各捐三万多元牵电架缆,照亮了家家户户。 1997年,山前村旅港同胞蔡爱国、吴淑英伉俪捐人民币六万五千元建灯光球场,另外还于同年捐建了鸿图路。1998年,为方便村民,改变村貌,盛辉公司吴清勇昆仲大量捐资,市镇两委拨款支持,共耗资70余万,建成入村“盛辉水泥大道”。1999年,永信达服装织造有限公司蔡金锁先生捐资建成“永信达水泥道路”。2000年,世泉宫筹委会发动企业家捐建世泉路。2006年,在老人会长王瑞卜的牵头下通过多种形式筹资建立了老人活动中心…… 2002年,山前村企业家们成立了“山前企业联谊会”,会长蔡长谋与蔡连侨、吴清海、吴清勇、蔡爱国、蔡连星、蔡金锁、蔡江声、蔡天伟、蔡天冷、蔡天满等一同捐资为学校捐建了“教师宿舍楼”。城山学校75、76、77、78、79等多届同学会也捐资母校建“育英路”、“篮球场”、“排球场”等教学设施、设备。 |
英墩村 |
地名含义:村委会以驻地自然村英墩命名。英墩,以其村座落依“英紫山”而称“英山”。后又以村地小土墩颇多之自然特征而称“英墩”。 历史沿革:英墩村明、清至今属十三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英墩保。建国以后,53年属可慕区54-55年设立英墩区;1956年属栖梧区古尾乡;1959年属罗山公社光辉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英墩大队;1984年改为永和乡英墩村委会;1991年改为永和镇英墩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英墩村系晋江市永和镇最大的行政村、老区基点村,位于晋江市中部、永和镇北部,东距石狮市4公里;西连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区;东南到永和镇区4公里,直通深沪、围头港、沿海大通道;西南距晋江文化古镇安海8公里;北接罗山街道,距市政府5公里;东北距石狮市7公里。东面有一座“坑尾山”海拔175米,属灵秀山山脉。 村落与居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2154亩(水田400亩,农地1754亩),辖6个自然村,有英墩、沪坑、梧仑、坑尾、前堡、潘厝自然村,下设30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7181人,1841户居民。旅居海外侨亲1000多人,是晋江市著名的侨村。现有党员110人,支委7名,村两委11名。 历史人文:英墩村源流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中和年间(881年至885年)许将军来讳爱守漳泉二州,许晋侍御银青光禄大夫,先居瑶林、后居石龟,再分支定居英墩繁衍。英墩是晋江革命老区基点行政村,培养出许东汉(曾任晋江县副县长、莆田地区商业局长)和许天照(曾任内坑区委书记)为代表的优秀革命干部,现有老地下党员3名。踊现出以许有信青年书法家为代表,曾获1999年全国农民楹联编篆特等奖,海外杰出代表人物有许天荣、许自具、许天真、苏文郁、苏文钦、许沧湖、王春质等人,其中许天荣先生为中菲两国友好交往作出重大贡献,曾多次受到我国主要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许福源先生曾获“国际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称号。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21.4摄氏度,降雨量1000毫米,属南区热带季风气候。农业以水稻、地瓜、花生、蔬菜为主;企业以机械、食品、制鞋、印刷、服装为主。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村财收入120万元,人均收入8700元。 名胜古迹:钟灵毓秀的英墩系有“七墩七潭、三宝塔”之胜景及享誉晋江的三个半庵之一的“古竺庵”、“大使公宫”,坑尾村的“古忠庙”,沪坑村的“青莲寺”,梧仑村的“土地公庙”、 “苏姑宫”等景点,均值得一游的景点。 公共设施、文化生活、企业事业单位:英墩村有三个老人活动中心(即英墩、沪坑、坑尾北区老人活动中心)、有基督教堂、有英墩中学、英墩小学、仑峰小学、英墩幼儿园、晋江农商行英墩分理处、电信客服中心、英墩华侨医院、邮电局、英墩农贸市场、商品贸易街。企业主要有升泰机械、升泰纺织、矿山机械、公元食品、银响化工、兴时发鞋服、宝象鞋服、佳缘针织、坦盛服装、鸿发纸业、日新印刷、飞洲人服装、宏腾织造等。 英墩村历来荣誉:晋江市级:文明村、科技示范村、基本实现小康村、一流村计生协会、平安家庭示范村(社区)、财务管理工作先进工作,村务公开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流动人口“村自管理”工作示范村、 “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优质服务窗口” 、“办事公开示范点”、依法治市先进单位、“城市示范社区”、平安先进村、治安保卫工作先进集体等。 泉州市级:依法治市先进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 省级: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 晋江市慈善家:许远南、许开忠、许金岑、许天真、 许明祥 晋江市人大代表:许国强 政协委员:许远南(镇总商会会长、市慈善总会副会长) 泉州市人大代表:许开忠、许景南、洪荫治 |
菌边村 |
菌边村位于永和镇西北部、毗邻社马公路边。距镇区4公里,东靠力争村新菌边自然村,南接力争村安内自然村,西临安海镇大山后村,北毗英墩村,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政府驻地永和镇。 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设有15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3250人,850户,旅居海外侨亲有300多人,外来人口600多人。菌边村地理位置优越,毗邻社马公路,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地名含义菌边村古名为“云滨”,旧时村坐落于“古厝群”边,因“菌”与“群”闽南语同音,故名“菌边”。 别称群滨。元时属晋江县十二都。 村容村貌 全村村间道路全部硬化水泥路面,并设有公厕10多个,配建了一支村级环卫队,每天不间段清理垃圾,曾被上级评为“优秀党支部”、“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优秀计生工作单位”等等。 气候与物产经济 菌边村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四季不甚明显,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20.3摄氏度。村中办有亿信服饰有限公司、恒利达公司、恒鑫公司等企业。菌边村正沿着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美丽、和谐、繁荣的新菌边。 名胜古迹 菌边村分别有祖师公宫殿、金王爷殿、显庆殿等十多处庙宇,二个祠堂。 |
力争村 |
力争村是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永和镇行政村,村委会设力争村上陈片区。截止2008年,常住人口近3600人,共有安内、新菌边、仑后上陈、仑后下陈、岐山、新古厝六个自然村,分15个村民小组,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大豆等,村有金属配件厂、化纤厂、制衣厂;有老年协会、益群小学、治安大队。 力争村民风淳朴,村民善良本分,和睦相处,与邻为善。力争人与时俱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累累硕果,步入村中,道路畅通,视野顿然开朗,繁花簇拥处,“益群小学”逐映入眼帘。 早期村民以农耕为主,并大力兴办加工厂。时值盛世,经济腾飞,力争人不甘人后,充分发挥晋江人“爱拼才会赢“的不怕苦精神,创办企业,一时群情鼎沸,众志成城,多少商界新秀,为故园谋福而敬业奉献。 |
塘下村 |
塘下村原名南塘,元时由青阳蔡氏入迁建村。因村东西各有池塘一个,东为“塘潭”,西为“塘仔”;又因在青阳之南,故称“南塘”或“塘下”。明、清属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瑶内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马坪乡;1959年属东石公社马坪大队;1961年改属永和公社塘下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塘下村委会。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永和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东与龙湖镇交界。简易公路连接永和至英林公路。现闽南快车道经过村前,交通便利。辖塘下自然村,村委会设塘下。350户,1300人。土地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400亩(水田60亩,农地340亩)。农作物有甘薯、 花生、大豆,兼种甘蔗,产薯粉。村有手工艺厂,有小学。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