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林镇沪厝安村位于晋江市驻地南25公里,中国休闲服装名镇——英林镇西南端,面积2.2 平方公里,共有 1 个自然村,与柯坑、湖尾接壤,西南端面临沿海大通道。全村共有360户1240 人。党员23人,本村共有外来人口 1200 人。古时卢厝氏最先开基,居宅谷称“厝”,地处马山之安,故名“卢厝安”,而令“沪厝安”,则为其谐音,元时属于晋江县十一都,原属柯坑行政村,仅有沪厝安自然村,为柯氏单一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柯氏宗词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2112 | 362000 | -- | 查看 沪厝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埭边村 |
埭边村系晋江市英林镇一个行政村,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东与本镇锦江村相隔,西与东石镇三乡村连接,南与金门隔海相望,北与本镇龙西村相毗邻,距英林镇政府约5公里,处于东石与金井公路中部(东金公路)西侧,交通十分便利。 【地名含义】因村中有座闻名遐迩的古迹鳌溪禅寺,原名鳌岱鲤,后改为埭边村。 【历史沿革】明、清属十一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东埭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延都乡;1959年属东石公社;1961年属英林公社埭边大队;1984年改英林公社埭边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埭边村位于东金公路中部(东石至金井)西侧,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下设8个区域,10个村民小组,全村常住人口3387人、787户,海外人口3000人左右,该村地处海边。古名:埭边,村中有许、柯、吴等姓氏。 【交通运输】环村公路已基本完成,村中设有埭边车站。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20至23摄氏度,属亚热带气候,村中除发展花生、甘薯、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外,现有中型企业十多家,以服装业为主。 【纪念各地名胜古迹】村中有座闻名遐迩的古迹鳌溪禅寺,位居晋江英林埭边东南溪北岸,寺始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九月,正德八年(1513年)仲春、(1640年)仲冬。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海氛迁界、悉遭兵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仲春,乾隆九年(1744年)孟春,嘉庆甲戊(1814年),同治甲子(1864年)前后二度修葺。1864年,住持燕珍姑修重修,世道沧桑。至1920年,董万樾募资修建下落二进东侧护廊。至2002年春,东侧护廊再扩翻建双层。 【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设有青年慈善会,老人活动中心,设小学一所即埭边小学,埭边幼儿园。入驻企业有紫阳织造有限公司、红太阳织造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 |
英林村 |
英林,闽南话“乌蓝”(摇篮)之谐称;另据传郑成功部将洪天福据此山林抗清,此称“英雄”。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英塔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英林镇;1959年属龙湖公社;1961年属英林公社英林大队;1984年改英林镇英林建制。 英林村位于晋江市驻地南20公里,“中国休闲服装名镇”——英林镇区,辖英林、西塔、西塘三个自然村,四周与钞井、龙湖的后坑、玉坂、西埔、陈山、马山接壤。公路可通石狮、青阳。 土地面积4.8平方公里,辖区常住人口7266人,流动人口近2万多人。辖英林、西塔、西塘三个自然村,1059户,耕地2968亩。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小麦。各类民营企业100多家,其中有“柒牌”、“劲霸”等全国驰名商标企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有规模酒店3家,其中乡镇四星级酒店2家——“燉煌”酒店和“英华”酒店。大小型超市、餐馆、商店、服装行业,形成了晋南商贸中心区域地位。 英林村委会被评为2001—2002年度村容村貌整治暨新村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妇女组织;2005年被评为2003—2004年度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及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业务能力强,2006年被评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2007年被授予“生育关怀”基金村;2007年被评为晋江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片区有路西片区的灵山寺,供奉观音长房片区的龙泉寺,供奉观音,上廊片区的西龙寺。英林村普尼堂,供奉保生大帝,每年三月十五是其生日,都举办大庙会,场景十分热闹。英林长存公园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英林影剧院欢迎您随时前来观看最新电影。 域内有村级文体中心,影剧院;设有两所幼儿园——英林中心幼儿园及西塔幼儿园,两所小学——英林中心小学及西塔小学,一所中学——英林中学;入驻的企业有柒牌公司、劲霸公司、新宇拉链有限公司等;酒店有敦煌酒店、英华酒店、振英酒店等。 |
三欧村 |
三欧村位于英林镇东南部,距离英林镇中心5公里,东、北与谢厝街接壤,西、南与嘉排村毗邻,金东公路东西贯穿村庄中部,近2公里的三欧溪自南而北蜿蜒流过村东,经岑张东侧入海,总面积近1平方公里。此次规划围东、北与谢厝街接壤、南临英荣内港河道、西接茄克城核心区,总用地71.89公顷。三欧村由塘边、新厝、后厝、刘厝、荣埭5个自然村组成,常住居民有欧阳、刘、王、张四姓。2007年共523户、人口1901人。 三欧村有耕地500亩,其中耕地保护区346亩,以种植蔬菜、花生、玉米为主。第二产业发达,以服装、纺织业为主。较具规模的企业有合德轻工,威鹿、浪仕、连星、劲威等企业,还有印花、绣花等加工企业10余家。企业的发展,带来大量的外来人口,2007年已接近3000人,辅以配套的餐饮,小型超市等第三产业业得到发展。2007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值为2:95:3。 |
后头村 |
后头村系晋江市英林镇一个行政村,位于英林镇政府驻地南3.5公里,地处英林镇中部,英伍路、英三路交叉点,北与玉坂行政村相连,南与谢厝街行政村及港塔行政村毗连,聚落沿港塔溪西畔排列,有一简易公路连接英林至金井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历史沿革】明、清属十一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金井镇钢垵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嘉排乡;1959年属金井公社;1961年属英林公社后头大队;1984年改英林镇后头村委会。1994年本村拆出自成后头村委会属英林镇政府辖区。 【村落与居民】英林镇后头村位于英林镇政府驻地南3.5公里,地处英林镇中部,英伍路、英三路交叉点,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5亩,属一个行政村,下设5个村民小组,全村常驻人口1274人,345户,全部只有王姓氏。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20至30摄氏度,属亚热带气候,农业生产以甘薯、花生和蔬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本村为英林镇重要的服装生产基地,现有企业33家,主要为服装制造以及加工,其中工农业总产值为12500万元,村集体收入为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650元,所在县农民人均收入为7625元。 【辖区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辖区内设有村小学1所(包括幼儿园)即凤山小学、卫生所1所、村文体中心1座、水冲厕1座、灯光篮球场1个、村水库2座;村内主要道路硬化比例达到98%;辖区内33家服装企业,有港资企业荣荣服装有限公司、万利拉链有限公司及六郎服装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 |
港塔村 |
港塔村隶属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英林镇一个革命老区行政村,位于英林镇南部,距英林镇政府驻地南2.6公里,与金井镇丙洲村交界,西与后头村毗连。 地名含义 港塔村因古时围头港边有一石塔,后其地遂成村落,故名“港塔”。 历史沿革 港塔村分为港塔、洋仔坑两个自然村。“明、清属十一都,为林、曾两姓所居,其中以林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民国33年(1944年)属金井镇港垵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嘉排乡;1959年属金井公社;1961年属金井公社港塔大队;1984年改英林镇港塔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 全村耕地面积940亩,辖两个自然村,有港塔、洋仔坑两个自然村,分7个村民小组,下属单位有:老人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等。截止2009年,全村人口1888人,518户。村中有学校1所,内有小学及幼儿园。 村容村貌 港塔村主干道现已完成村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里配套垃圾清理车一辆,专人保洁村级卫生。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舒适,适合农作物生长。村农作物种植有甘薯、大小麦、花生等。现村民大部分以外出经商、打工为主,村中企业少,有部分服装加工厂。 名胜古迹 自然村现有“地下党联络点”旧址一处、名胜古迹“通济庵”一座。 域内设施 域内有老人活动中心、村民文艺活动中心、设有小学一所,即港塔小学。港塔村老人自发组织“巾帼文艺表演服务队”,常受市、镇两级政府邀请参加各种庆祝活动的文艺演出。 |
高湖村 |
高湖隶属于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北连龙湖镇、东北连深沪湾、东南临围头澳、隔海相望金门岛、西南连东石镇高湖位于英林镇东南部,西距英林镇区2公里。高湖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为全村地势最低点,东北西部地区地势高于中部地区,全村地形近似盆地地形,四面入村都得上坡,近村才能看到村庄,旧村临水而建。境内以平原为主,无山峰、丘林。下辖有高湖、斗林两个自然村。政府驻地英林英龙路南路。 【地名含义】 因地处虺湖尾端窄长延伸部分,又因高氏最先居于此,故名“高湖”。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公元1944年)属英林镇高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英林镇,1959年属金井公社玉山大队,1961年属英林公社高湖大队,1984年改英林镇高湖村委会。 【村落与居民】 区域面积1.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5平方公里。辖高湖、斗林两个自然村,下有11个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2479人,668户,外来务工人员约6000人,旅居海外侨亲800多人。是邻近典型重视教育的村落,有博士,硕士、研究、留学、本科,年轻的企业经营精英。 【村容村貌】 先后获得: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园林式村,泉州市农业农村先进单位,泉州市宽裕型文明村,福建省第八届文明村,泉州市第八届文明村等殊荣。高湖社区民风淳朴善良、勤劳好客,全区98%的居民为洪氏子孙,邻里关系和睦,一脉相承和传统习俗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气候与物产经济】 年平均气温在20-21℃之间,降水量为平均911.7-1231.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受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向。外来务工人员近万人,有线电视入户率99%,迁建标准达标小学、幼儿园、医疗站、广播站,多功能文体活动中心。 【经济发展状况】 主要以泳装、休闲服、纺织、印染、线带、出口贸易等相关产业基础。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7亿元,人均收入9000元,村财政收入20万。 【交通运输】 位于村北部的英林镇九三路(原草马公路)是高湖的主要对外交通线,九三路是英林镇域北部的交通性干道,规划道路红线38米。高湖段路宽8米,全村水泥路。此外,高湖村村公路桑柄路、草湖路连接省道306线、高港路连接县道322、沿海大通道、高玉路、小学路,九三路连接福厦的快速通道、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网络。 【名胜古迹】 洪氏宗祠、天寿寺(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通和宫、朝阳殿、中厅、城隍庙、五照七、武辉宫、武英殿、南、北土公地庙。 1、澄碧庵建于明熹宗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系歇山顶三楹三进庵堂,供奉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当时晋江知县张鲁得为之题写庵名,香火盛极一时,“凡贾客羽士平民村夫过此无不瞻仰赞叹”,且经常有“佛道来庵设教”。庵堂不断增修扩建。崇祯十四年(一0一年)又增建东护屋并油漆庵堂。当时庵中主持玄祥法师“深研佛理,又精拳艺,与少林僧、俗弟子深相契......暗助郑国姓军饷,而后又襄助乡勇从国姓东渡复台。”至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辛丑迁界被焚。澄碧庵被毁一百六十三年,即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乡人又“鸠资重新简构之”。“为避前嫌”,故易名“金湖观音堂”。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晋江知县保秦题写“福田法雨”匾额以赠。后又废。 2、从观音堂始建之年起,历一百六十一年即一九八五年,由香港影协主席、高湖乡贤洪祖星先生首倡兴建天寿禅寺。它以独特的地理形势和人文景观而蜚声海内外。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社会知名人士前来观瞻祷拜者不可胜计。台湾同胞更为笃信,曾特地来寺雕塑佛祖金身分炉台湾供奉。台湾著名诗人施良英、庒幼岳、黄锭明、陈兆康、蔡秋金、蒋梦龙、林正三等均赞之以诗。 3、天寿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澄碧庵”、“金湖堂”到“天寿禅寺”这部记载着高湖四百年佛文化的兴衰史,印证了诗中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 |
嘉排村 |
嘉排村地处晋江市南部围头湾西北部,东与金井镇丙州村接壤,东北与三欧、谢厝街交界,北至后头村、西湖自然村,西与柯坑、湖尾村相邻,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距县城30公里,离镇政府8公里,全村面积1.8公里,南北长2.76Km,东西宽1.32Km,系英林镇第二大行政村;嘉排村由下伍堡、岑张两个自然村组成,下辖19个村民小组,人口5512人,1437户,村民有王、柯、张、杨、蔡、许、林、姚、陈、童等18姓。村忠建筑属闽南特有砖、石、木建筑群,素享有“排球之乡”与“闽南服装名村---下伍堡”的美誉,服装业,水产养殖业是嘉排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村域内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广播电视、卫生、文化娱乐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服务机构有:南湾中学、嘉排中心小学、伍堡卫生院、伍堡信用社、伍堡邮电局、伍堡边防派出所、南湾公园、嘉排体育中心等一批设施完善的科教文化设施。嘉排村现有海潮庵、庆山宫、南湾公园等观光景点 |
湖尾村 |
古时胜虺湖向西南方向延伸的窄长的尾部,称为“湖尾”,又名湖美村,因村东南面有一湖风景美丽,故名湖美。又因许多凫鸟到湖里凫水、嬉戏,形成一道美丽怡人的风景线,又名凫美村。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湖尾村。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一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伍坑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嘉排乡;1959年属金井公社嘉排大队;1961年属英林公社湖尾大队;1984年属英林镇湖尾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湖尾村位于英林镇南部沿海,距镇区4公里,东靠伍堡村,南接沿海大通道,面对金门,西临沪厝垵村,北毗柯坑村。 【村落与人口】 有湖尾、西湖2个自然村。总人口1700人,共452户,海外人口1300人,为苏、傅、五三姓所居,以苏姓为最。其裔分衍港、澳、台、非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现有耕地250亩,山地300亩,以服装、紫菜、海蛎为主要行业,人均收入6000元。主干道1500米,小学始建于2003年,占地面积5.5亩,有教师13人,在校生352人。 |
西埔村 |
西埔村位于英林镇东南方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属革命基点村,现有总人口1523人,7个村民小组,规模企业2家,村委会班子成员7人(其中女干部1人),平均年龄45岁,村民代表35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建全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提高工作水平,团结两委成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较好地完成各级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 |
沪厝安村 |
英林镇沪厝安村位于晋江市驻地南25公里,中国休闲服装名镇——英林镇西南端,面积2.2 平方公里,共有 1 个自然村,与柯坑、湖尾接壤,西南端面临沿海大通道。全村共有360户1240 人。党员23人,本村共有外来人口 1200 人。古时卢厝氏最先开基,居宅谷称“厝”,地处马山之安,故名“卢厝安”,而令“沪厝安”,则为其谐音,元时属于晋江县十一都,原属柯坑行政村,仅有沪厝安自然村,为柯氏单一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柯氏宗词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
清内村 |
清内村区域面积0.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247亩,其他均为石头山,全村213户,人口787人,村民人工开山采石有百年历史。清内村原属泉州南门外十四都,全村俱姓洪,隶属泉州“六桂堂”,由于历届支部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于1963年组建英清小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97年时任晋江市委书记朱明带领市委视察清内村时,村中的大学生、研究生比例已超总人口的50‰,居全国前列,朱明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奖励英清小学。现已建立老人活动中心,村民健身运动中心。 |
东埔村 |
东埔村系晋江市英林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晋江市沿海西南部,东埔村北临大觉山、东至西垵村、南接埭边村、西临东石金泽村。全村现有2730人,土地面积6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与人文】东埔村吴氏衍传历史悠久。明洪武元年肇基,始祖先达,号建东,名用,字仙志,又号木奄,自灵水分支,徒居东埔600余年来,派裔繁盛,衍传数万人计。衍传晋江内有东石土丘、永和兴源,国外有印尼、美国、菲律宾等。东埔吴氏人才辈出。历史上有二世吴可庵,明永乐元年(1403年)钦授“奉直大夫”,任四川成都府;五世吴允爵,明嘉靖年间钦授“御前护驾大将军”;十世有吴标质,号文伯,钦授守备之职,御任“遵义侯府将军”;十一世有吴景睿(启睿)任云南提督等等。 【主要经济情况】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东埔村两委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励志图强,锐意进取,大力发展石材业与服装加工业,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9年全村工农业产值达到2亿元、村财收入达1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500元,先后被授予泉州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泉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晋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晋江市文明村。 【文化娱乐设施】东埔村现有文化活动中心一幢,内设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可容纳200多人的会议室,还有室内外两用文艺表演场等。 |
龙西村 |
以其所辖的自然村均坐落于村委会驻地龙水寮之西,故名“龙西”。另一说即:1958年9月公社化后建立农村生产大队,该大队以其所属的“龙水寮”和“西埔”两个较大的自然村各取首字合称“龙西”命名。现西埔已析出自成一个行政村,但“龙西”仍保留沿用为旧村名。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一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龙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英林乡;1961年属英林公社龙西大队;1984年改英林镇龙西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位于英林镇政府驻地西南1.5公里,草山北侧,简易公路连接英林至伍堡公路。 【村落与人口】 辖龙水寮、新西湖、东垵、西垵4个自然村,村委会设龙水寮。占地总面积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00人,其中户籍人口2250人,9个村民小组,规模企业4家。矿产有花岗岩。村有服装加工厂、石板材加工厂,纺织服装、拉链厂等。农业耕地面积1000亩,主要种植地瓜、花生、玉米、蔬菜,养殖业主要有养猪场合晋江马养殖。村里有小学1所——龙西小学,龙西小学及幼儿园占地面积20亩,教师22名,学生550名。村委会班子成员7人(其中女干部1人),文化程度高中2人,初中5人,平均年龄43周岁,村民代表41人。 【下属单位】老人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 |
谢厝街村 |
谢厝街村隶属晋江市英林镇一个行政村,辖谢厝街、东村、内厝三个自然村,位于晋江东南沿海,东与英林镇港塔村、金井丙洲村相隔,西与旧西湖相望,南与三欧村、伍堡村相接,北与后头村、玉坂村衔接,处于金井至东石公路中部北侧,龙湖至下伍堡公路南端东侧。 [村容村貌]:全村基本水泥路,有通往镇区水泥路及通往金井、东石水泥路,新建古建筑《谢氏家庙》、村委会办公楼、老友会会址大楼、公共戏台于里中,民宅大部分二层楼以上,单层石厝及古厝平屋不足三分之一。教育事业、保健医疗非常薄弱,有待改善,只有一个幼儿班假借于村委会,小学生分别往后头凤山小学及三欧达德就读,无卫生所。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20至2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农为主,种植地瓜、花生、蔬菜等农作物。中小型企业约60家,以家庭式为主,主要产业服装。 [交通运输]:全村基本完成水泥路,只有东村至内厝一段约三、四百米尚未铺水泥,全村各种汽车约120辆,摩托车家家有,家家电话手机,户户有线电视,交通、通讯非常方便。 |
玉坂村 |
玉坂村隶属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英林镇行政村之一,是一个独立自然村的行政村,位于英林镇东南处,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东与高湖村交际,北与英林村、南与后头村、西与西埔村交界。镇区主要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四方八达,与镇工业园区连接,区位优越,人民安居乐业。截止2008年,玉坂区域面积45022㎡,住居251户,人口951人,旅海外、港、澳、台侨亲达300多人,玉坂村以洪氏为居,分成五个村民小组,柱落7大份头,可耕地面积250亩,农业以花生、甘薯、玉米、小麦、蔬菜为主。 【地名含义】据传,旧时该村西面有一石板如玉,故名“玉坂”,又传旧时粘氏住居被洪氏占居,粘氏迁出,又名“玉赶”。 【历史沿革】玉坂解放初期隶属玉山大队,50年代与高湖村合并,80年代与高湖行政村划分,成立玉坂村委会。 全村实施路面水泥化,全村320支路灯照亮每一个角落,公共场所绿化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90%以上饮上放心、安全水,村中拥有各机构、社团等配套组织,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 玉坂村1999年被市委评为“五个好”支部;2002年被市委评为村务公开先进单位;2003年被泉州市评为先进职工之家;2004年被市委评为文明村;2006年被泉州市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2003-2007年被市委评为一流计生协会、计生合格村、征兵先进单位、电教先进单位、综治先进单位、先进基层组织等荣誉称号。上百座高楼大厦屹立在玉坂大地上,彼起此落,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 教育、医疗保健、文体活动场所规范、完善。 玉坂村有古建史迹,有《新厝古建筑》、《新安公厅》、《上廊公厅》、《七爷宫》、《金光庙》、《六姓府宫》。石壁水渠穿村而过,成为村落主要景观。 玉坂村有外来子弟中学一所,文体活动中心一处,健身路径、小商贸易市场、老人会所、村委办公楼、职工活动中心等配套完善。 |
钞井村 |
一、基本情况村名:钞井村民委会(简称钞井村)会址:本村培德小学东侧设点年份:1984年设村委会 人口:在村人口1350人党员:30人 户数:360户辖区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村“两委”成员:6人二、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钞井村系英林镇的一个行政村,属于英林镇区,位于晋江市东南部,东与龙湖镇杭边村相邻,西与龙湖镇后坑村接连,南与英林镇英林村毗邻,北隔钞井溪与龙湖镇曾厝村相邻,村有环村水泥大道,且有一条东西相间的村公路。东接英杭(英林至杭边)公路,西接龙英(龙湖中山街至英林)公路,交通沿方便。三、地名含义十三世祖——洪宗进定基定本村时,原村名叫蔡井村(因村中居住数户姓蔡的人,村中有一口泉水取之不尽的名井,而称“蔡井”),后来因蔡氏末落,村中只有洪姓一族,因而按同音改“蔡井”为“钞井”,直沿革至今600余年。四、历史沿革:始祖十四朝奉公随王审知于唐朝昭宗乾宁四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始基于泉州南门外英林。明清时代,即为晋江泉州府南门外十四都,至十三世——洪宗进即迁居于钞井,至十四世又有两支分于金井山头村及龙湖烧灰村,后来由钞井又陆续分居到省内外各地,如现在晋江市的金井镇山头村、新街村、湖仔厝村、埕边村、围头村、龙湖镇的烧灰村、溪前村、后坑村、山边村以及英林镇的高湖村,更有些分居于台湾省、香港及澳门地区以及世界各地都有钞井村的后裔足迹,主要有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地。五、村落与居民钞井村位于英林舍武山、东北麓、虺湖以西,有流经数乡镇的溪流(即钞井溪)自西向东流入晋江第二大湖泊——虺湖,再经湖漏沟注入深沪湾海域。钞井村由大乡、东溪、西溪三个自然村组成,原为5个生产队,后分为12个村民小组,村内有80%以上的人家有海外侨亲,因此是晋南有名的侨乡,辖区面积约1.30平方公里,但可耕地面积少,全村有360户,常住人口1350人,主要居民为洪姓氏,其他有李、陈、张、许、施姓各一户。六、气候与经济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20摄氏度。本村因地少,人多,早期许多人出国谋生,因而主要经济来源为侨汇。农业主要为地瓜、花生、蔬菜。企业主要是制衣业,经几年来部分外迁,大部分关闭,只有数家经营。七、纪念性建筑及文化设施(一)洪氏宗祠:早期兴建,光绪九年重修,1987年华侨捐款再修,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二)苏王爷宫:1980年代兴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三)城隍庙:1980年代兴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四)风雨亭三座:村内东西向水泥路,首尾各一座,钞井溪畔一座,供行人及村民避风雨、休息用。(五)培德小学:约建于公元二十年代,初时为同字型,中间礼堂,两边有两大间教室,两侧为老师宿舍、厨房及办公厅,前面有个小操场,操场南有一四方形人工开的池塘---连珠池,解放后,经过两次改建,现有建筑:教学办公大楼一座(二层)、礼堂一座、幼儿园教室及活动堂一座,可供大、中、小班幼儿园的上课及活动之用,还有老师宿舍楼一座(三层)。八、下属各组织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协助下,村两委工作的下属和群团组织有:村妇联、工会、民兵、治安队、计生、老协、培德董事会、慈善基金会、侨务小组。 |
马山村 |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英林镇马山村 【地名含义】古时该村因住地之山呈马鞍状故而得名。【历史沿革】明、清属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瑶内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英社;1959年属东石公社;1961年属英林公社马山大队;1984年改英林镇马山村委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马山村位于英林镇北部,距镇区1.5公里,东靠龙湖镇溪前山边村,西临永和镇羊山村,南与陈山村相邻,北毗龙湖镇烧灰埔村。【人口、土地面积】现村中拥有耕地400亩,山地1000亩。分为马山、沪厝溪2个自然村。人口2036人,542户,海外人口500多人。以林、洪、张、刘四姓所居,其中以林氏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菲律宾、澳大利亚、台湾等地。【村容村貌】村中产业支柱以矿山和石材业为主。人均收入6000元,村交通有草马公路经过的路段和环村路,沪厝溪东西溪水泥路等。村中建有马山小学,占地面积12亩。现有老师14名,在校生320人。村中办有10家企业,近年来被市评为“先进老人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 |
陈山村 |
陈山村位于英林镇西畔,距镇区1公里。村庄四面环山,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7亩。居住503户,全村人口达2000多人,下辖9个村民小组。村下属单位有老人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龙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英林镇;1959年属东石公社;1961年属英林公社陈山大队;1984年改英林镇陈山村委会。“陈山”一名系古地名,因陈氏最早开基此山,故名“陈山”。村内有大觉山、摇鼓石山、仙山等。村主要产花岗岩,一个世纪以来,全村以打石为生。现全村有开采、营业执照的石板材、石雕加工厂共10家。 |
锦江村 |
【地名含义】 因地号锦江而得名,又因依附在锦江溪沿岸而称之为锦江,故称锦江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锦江村系英林镇一个行政村,位于英林镇正西南距离镇区5公里,东靠柯坑张村,村南接沿海大通道,西临埭边村,北毗邻东西垵村,面积0.8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全村人口1000人,6个村民小组,大部份为汉族,村中有柯、蔡两姓氏,定居海外人口1000余人,分别居住于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国家,历来有侨乡之称。 【历史沿革】 锦江村柯氏一族所居古称下柯坑,元时属晋江县十一都,地号锦江。原属沪厝垵行政村一个自然村。1997年5月经上级民政部门批准,从沪厝垵行政村分出,独立一个行政村,以地号锦江起名为“锦江村委会”,俗称柯坑柯村。锦江柯氏一脉乃宋代名臣龙图学士开泉始祖庆文公之后裔,据谱所载东边叟公与塘边叟公乃为兄弟开基塘市,自九世祖寅亮公于明季德年间由塘市徒居该邑十四都斗林柯坑而居住传后,因变故再迁居今之下柯坑聚族而居迄今尚有五百余年之历史。 【村容村貌】 全村实现了路面硬化、环境美化、街面净化、灯光亮化、自来水普及化;金东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每10分钟就有一趟公交车经过,东至金井镇区,西至安海安平,北往石狮。村中有柯氏宗祠,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首修,因历史时期变革宗祠受损面目全非,承蒙海外侨亲思乡顾里,慷慨解囊,热心捐资,于1998年重修,其规模三间二进;村中有老人协会活动中心、锦江文化楼、综合楼、锦江戏台。三层锦江小学校舍、礼堂以及三层教学楼,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四层村委会办公大楼,建筑面积700平方;还有二帝公宫、六姓府宫、忠烈公宫。 锦江小学校始“锦江学校“50年代初改为锦江私立培新小学,它经受了历史沧桑,校史已有100余载,它在海外侨胞及村民的迫切要求下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上级教育部门批准于1985年复学。 【物产经济】 辖区内有“锦兴集团”、“锦兴纺织化纤实业有限公司”、“锦福聚合有限公司”、“锦益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晋江市英林镇五金塑料压铸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以纺织业为主要产业。 锦江村于1993年被晋江市委、市政府评为基本小康村,文明村。 锦江村位于英林镇正西南距离镇区5公里,东靠柯坑张村,南接沿海大通道,西临埭边村,北毗邻龙西村。金东公路穿村而过,距离晋南快速通道500米,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辖区现有福建锦兴集团公司、晋江锦江五金塑料压铸有限公司、晋江市锦益服装织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现有总有人口999人,6个村民小组。 设有锦江小学、锦江村文化楼,经过历届村两委会及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建设,形成了一个全村道路硬化、自来水普及入户,教育设施完善、文体配套齐全、治安监控完整的环境优美、和谐祥和的锦江村。 |
柯坑村 |
柯坑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英林镇南部沿海地区,距离镇区4.2公里,东近嘉排村,南邻湖尾村,沪厝安村,西接锦江村,北邻龙西村.是一个革命老区基点村。本辖区总面积1.4平方公里,村0有旱地,耕地面积1100亩,人口总数约1768人。村民经济收入以服装织造,布业,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企业有:远生织造有限公司,宏兴织造有限公司,锦辉织造有限公司,农果综合农场。本党支部2007年7月被评为晋江市“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2006、2007年连续被评为晋江市“一流村计生协会”,2008年获得晋江市“制定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示范单位。2002-2008年的晋江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是晋江市“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示范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