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含义】 因所辖7个自然村均位于紫帽山旁,如星罗棋布,故名“紫星”。 【历史沿革与人文】 原属南安县,1961年划属紫帽山农场,1984年改为紫帽镇紫星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紫星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西北角,与南安交界。北面连接泉州出口加工区,紫溪水库位于紫星村的北侧,经紫溪流入霞茂。303县道经紫星村连接南安金星村。 【村落与居民】 紫星村面积465.1713公顷,全村人口2780人,692户,辖白堀后、古楼、金星、祖厝、大夫第、顶溪园、下溪园7个自然村。紫星村唯一的姓氏是王姓。白堀后、古楼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是0南永游击队的活动据点,大夫第因明代出了个大夫而得名。 【气候与物产经济】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20-21℃,年均降雨量为1275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大风、春寒。经济以农、果为主。耕地788亩,果林1550亩,农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果林有龙眼、荔枝、杨梅、桃李、柿子,辖区内有小学、村卫生所,一家模具厂。2007年企业总产值380万。 【下级组织】 白堀后、古楼、金星、祖厝、大夫第、顶溪园、下溪园七个自然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2113 | 362000 | -- | 查看 紫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紫星村 |
【地名含义】 因所辖7个自然村均位于紫帽山旁,如星罗棋布,故名“紫星”。 【历史沿革与人文】 原属南安县,1961年划属紫帽山农场,1984年改为紫帽镇紫星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紫星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西北角,与南安交界。北面连接泉州出口加工区,紫溪水库位于紫星村的北侧,经紫溪流入霞茂。303县道经紫星村连接南安金星村。 【村落与居民】 紫星村面积465.1713公顷,全村人口2780人,692户,辖白堀后、古楼、金星、祖厝、大夫第、顶溪园、下溪园7个自然村。紫星村唯一的姓氏是王姓。白堀后、古楼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是0南永游击队的活动据点,大夫第因明代出了个大夫而得名。 【气候与物产经济】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20-21℃,年均降雨量为1275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大风、春寒。经济以农、果为主。耕地788亩,果林1550亩,农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果林有龙眼、荔枝、杨梅、桃李、柿子,辖区内有小学、村卫生所,一家模具厂。2007年企业总产值380万。 【下级组织】 白堀后、古楼、金星、祖厝、大夫第、顶溪园、下溪园七个自然村。 |
紫湖村 |
紫湖村位于泉州市区的本南部、晋江市的西北部。下辖寮内、井尾、砌田、新村四个自然村。辖区内有丰富的优质地下水资源,有紫帽对山饮料厂等多家饮用纯净水厂。我村共有户藉人口132户,共计常住人口485人。辖区在市委市政府和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配套组建了妇联、民兵营、老人协会、计生协会、共青团组织等群体组织。村支部成立于1980年,村委会成立于1981年。共有两委成员5人。紫湖村地处紫帽山风景区,由于受其约束,为保护景区的景点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村民拥护政策的意识较强,多年来基本未建造新的房屋,所以农庄较为破烂,危房逐年增加。为使这一现状得以较大改变,经村民代表及村两委研究,申报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紫湖村被列为晋江市2007年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紫湖村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总体规划,重点推进,分步实施。即:对四个自然村进行总体新村规划,以寮内自然村作为第一期重点改造区域,计划用两年时间把寮内自然村建成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符合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农村,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其它自然村的新村建设。现在其它自然村为主进行环境整治、有地控制、宣传发动等。 紫湖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在市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村改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相信改造后的寮内自然村将成为今后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
霞茂村 |
霞茂村地处紫帽镇西北部,北紧临紫帽山体,东临泉州出口加工区,南接紫星村,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属于偏僻村庄。辖区内有泉州国联汽配、宏达陶瓷、建江汽配制造、富力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有户藉人口597户,共计常住人口2150人,暂住人口400人。辖区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配套组建了妇联、民兵营、老人协会、计生协会、共青团组织等群体组织。村总支部成立于2004年,下设霞茂农村支部、富力金刚党支部等5支部,村委会成立于1981年。共有两委成员7人。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2007年我村被市政府确定为全市第二批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示范村之一。 |
浯安村 |
浯安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紫帽镇政府西侧,铁灶山东侧,北邻塘头。 明、清属三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紫园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年属磁灶公社浯安大队;1961年属紫帽山农场浯安大队;1984年改紫帽镇浯安村委会。 浯安村姓氏有李、陈、王,其中以李姓为最。全村人口1681人,435户。浯安村有一田,李氏以田为中心,田北为上李,田南为下李。耕地面积69亩,果林面积150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20-21℃,年均降雨量为1275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大风、春寒。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果林以龙眼为主,杨梅、桃、李等。辖区内有幼儿园、村医疗室,村西南角规划为浯安工业项目区。进驻8家企业,有化纤、机械部件、汽配等。 |
塘头村 |
塘头村是宋朝末年源自青阳梅山蔡厝祠堂,开拓者蔡日晖,育有二子,分居村中一池塘的两边,因而塘头村有上塘和下塘两个角落之分,村名亦由此而来。【历史沿革与人文】明、清属三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紫园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年属磁灶公社塘头大队;1961年属紫帽山农场塘头大队;1984年改紫帽镇塘头村委会。【地理概况】塘头村位于紫帽镇政府东侧,福厦公路北侧,东北依紫帽山,西北侧是著名的泉州晋江高尔夫球场。塘头村是宋朝末年源自青阳梅山蔡厝祠堂,开拓者蔡日晖,育有二子,分居村中一池塘的两边,因而塘头村有上塘和下塘两个角落之分,村名亦由此而来。塘头村现有人口420户1742人。姓氏有蔡、陈两姓,其中以蔡姓居多,耕地面积21亩,果林面积300亩。辖区内有中心小学、村医疗、30多家商店和8家企业。企业以休闲、汽配、加工为主。【村落与居民】塘头村位于紫帽镇政府东侧,福厦公路北侧。塘头村现有人口1742人,420户。姓氏有蔡、陈两姓,其中以蔡姓居多,耕地面积21亩,果林面积300亩。【气候与物产经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20-21℃,年均降雨量为1275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大风、春寒。辖区内有中心小学、村医疗、30多家商店和8家企业。企业以休闲、汽配、加工为主。从业人员548人,2007年企业总产值16364万元。【经济状况】辖区内有商店30多家,企业8家,以休闲、汽配、加工为主。从业人员548人,2007年企业总产值16364万元。 |
洋店村 |
宋元时期,有阿拉伯人(俗称“洋人”)在此地开设店铺,俗称“洋店”,村以此得名。【历史沿革与人文】 明、清属一都;民国32年(1944年)属梅溪乡碧湖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镇;1961年划属紫帽镇洋店大队;1984年改紫帽镇洋店村。【行政隶属与地理概况】 洋店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紫帽山南麓,梅溪北岸,国道324线两侧。辖区内有洋店、楼下、后厝街、后厝4个自然村。姓氏有曾、苏、王、卓、朱、郑、邱、周、杨、林、吴、黄、陈,以曾、王为多。洋店工业项目区约有企业15家,商店350多家,辖区内有卫生院、农村合作信用社、农贸市场等。【村落与居民】 洋店村辖区内有洋店、楼下、后厝街、后厝4个自然村。姓氏有曾、苏、王、卓、朱、郑、区、周、杨、林、吴、黄、陈,以曾、王为多。全村人口1769人,459户。【气候与物产经济】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20-21℃,年均降雨量为1275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大风、春寒。洋店工业项目区有企业20家,商店350多家,辖区内有卫生院、农村合作信用社、农贸市场等。经济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后厝街和农贸市场店铺350多间,洋店工业项目区企业15家,2009年企业总产值976830000。 |
湖盘村 |
湖盘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紫帽镇政府东侧,泉州迎宾路南侧,东南与清蒙开发区链接,泉三高速公路南北走向从湖盘西边经过。辖湖盘和缺井两个自然村。湖盘又称玉盘,缺井又称铁井。湖盘村80年前属紫帽农场园坂管区,有卓、林、陈、李、许5个姓氏,以卓、林居多。辖区内企业3家,以汽车配件为主 湖盘村面积26.9988公顷,辖湖盘和缺井两个自然村。全村人口1451人,368户。有卓、林、陈、李、许5个姓氏,以卓、林居多。气候与物产经济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20-21℃,年均降雨量为1275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大风、春寒。 |
园坂村 |
园坂村系是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紫帽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晋江市西北部,紫帽山东南山脉,距紫帽镇政府1.5公里,东北与江南前店村接壤,西北与鲤城龙岭交界,南临324国道,西与泉州市高尔夫球场交接,离泉州市区6公里处。 【地名含义】 园坂村原是一片桃园,故又名古桃园坂,桃林满山遍野美不胜收。别称横坂、古桃园坂。别 称泉州南门外苦桃园坂村。 【历史沿革】 园坂村古称苦桃园坂村,因古时栽培大量的桃李果树而得名。明清时期属泉州府南门外三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紫园保,解放后1950年属晋江第四区园坂村,1956年属池店区紫帽乡,1959年属磁灶公社塘头大队,1961年属紫帽山农场园坂管理区,1984年改为紫帽镇园坂村委会。 【历史人文】 园坂村山川毓秀,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古今贤达,人才辈出。例:明朝万历年间有进士蔡增誉,历任南京松江府知府,江西按察使中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有科举文魁,有国大代表蔡鼎常,现代著名诗人蔡其矫,及中科院士、专家、学者、教授、工程师,国家各级干部。 【村落与居民】 园坂村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园坂、张园二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园坂。截止2008年,全村583户、人口2456人,海外华侨348人。村内有蔡、黄、陈、张、苏五姓氏,其中蔡姓居多。 【村容村貌】 园坂村始终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全面开展整治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50万元,建设村间水泥路2500余米,村间道路硬化率达98%,建设篮球场五处,水冲式厕六座,安置健身器材两大套,架设村间路灯220盏,清理修建排污水沟1000余米。由于园坂村坐落:坐北向南,北背紫帽山脉,南临324国道,山清水秀,显示村容秀色优美。2006年被晋江市委市政府列为“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示范村。2005年9月被省司法厅、民政厅授予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07年2月被晋江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2007年6月被泉州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2007年12月被晋江市环保局、文明办、民政局评为晋江市绿色社区。2008年5月被晋江市文明办评为“评定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先进单位。 园坂村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1400毫米,耕地面积645亩,农作物有水稻、地瓜、花生、大小麦及蔬菜等。山林果树二平方公里,果树以龙眼为主,其次杨梅、石榴等。山林密集,主要有相思松柏树为多,遍地皆是,是晋江市果林区,又是水果之乡,是优秀绿色家园,村内还有紫坂小学、宝艺工艺厂、纸巾厂、鞋厂等。 【交通运输】 园坂村面临324国道,而国道线在村前自东向贯通行驶,又泉三高速公路从村中贯穿而过,并设有泉三高速公路园坂出入口、收费站,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名胜古迹】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园坂村是一处秘密组织发展地下党开展活动的踞点。当时有一名叫司马文森来该园坂村紫坂小学任教,在任教时,他以教师的身份,秘密组织发展地下党开展活动,配合解放泉州立下了不可磨灭的革命功勋。后司马文森曾撰写一部小说《风雨桐江》,描写当时地下党开展活动情况路线。小说中写的联络地点的学校和蔡家村即正是当今的园坂村和紫坂学校。但最可惜的是一个优秀的地下革命基点村——园坂村,由于当时领导的疏忽,造成园坂村在老区基点村榜上无名,实则十分遗憾,也是一个重大失误。注:解放后,司马文森分别曾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和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园坂村位于紫帽山山脉延伸,环山相抱,区内名山奇石。有尖仔山、林厝山、旧宅山、岩头山、引公山。奇石有:长奄石、猫公石、鱼鳞石、鸭嘴石、大炮石、龙船石、西帽石和尖石等历史文化景点名称。景点系列:有仙洞桥水库,建于1958年,水库边石崖洞中屹立一尊宋时期释迦牟尼主体青石像,具有历史价值,多年来热心的乡亲不断踊跃捐资和现代著名诗人蔡其矫热心引进名花名树栽于周边,造就了一个山水合一的仙洞桥公园,是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到此游玩、烧烤、垂钓。市领导陈健倩副书记赞誉是晋江难得的农村小公园。 景点系列:村中有一幢白洋楼,建于1934年,仿西洋体式水泥结构的楼房,此仍是现代著名诗人蔡其矫故居,经晋江市政府授予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景点系列:村中有蔡氏宗祠一座,建于2006年,石木结构,仿古建筑,祠内外石木雕刻、浮雕、透雕,工艺尽致,线条优美。祠内设有乒乓球、象棋、麻将、健身器材,是中老年文化健身活动中心,为南门外屈指有数的仿古建筑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参观。 【域内设施】 域内有老年人活动中心,蔡氏宗祠中老年文化健身活动中心,设有小学一所,即紫坂小学。入驻企事业有紫帽交警中队、纸巾厂、石材加工厂、鞋业加工厂等等。 【下属单位】 设有老人协会、计生协会、卫生所、紫坂小学、校董会、治安巡逻大队、共青团、妇联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