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漳州 >> 芗城区 >> 天宝镇 >> 后巷村

后巷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后巷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巷村简介

  天宝镇后巷村地处芗城区西郊,青岛啤酒厂位于村内,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926户、2238人,耕地面积3107亩,以种植香蕉和发展畜牧业为主。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50元,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村内所有重大事项都提交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使党员、村民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602101 363000 -- 查看 后巷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巷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后巷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埔里村

  埔里村位于漳州市郊天宝镇,全村现有939户、2772人。支部现有党员66名,两委干部6人,村民以种养业和水果营销业为主要经济来源。2011,埔里村财年收入8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 埔里大洋蔬菜基地已经通过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 2010年埔里村又投入建设资金65万元,新建多功能村级活动场所。其中综合楼内设党员活动、计生学校、科技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活动室,外部配套建设一个农民公园、一个篮球运动场和一套健身活动路径,设施齐全,功能丰富,成为广大党员群众进行村务监督、民主议事、学习娱乐、体育健身的好场所。  

仙都村

  天宝镇仙都村地处芗城区西郊天宝大山南麓,下辖2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全村820户、3100人,以水果、蔬菜种植、香蕉贸易、畜禽养殖为主业,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870元。全村有耕地2600亩,山地1000亩,种植优质龙眼800亩,香蕉150亩,水稻800亩,蔬菜1000亩。利用本村得天独厚的优势打造“瓜果之乡”特色。全村总劳动力2000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150人。仙都村正以优美的村居环境,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着手规划“旧村展新颜”建设。近年来投入近2万元,配合市区关于水环境整治及村容整治,拆除全村村庄内的猪舍,茅厕及旱厕,建 座水冲式公厕,鸡、鸭全部规定圈养。极大改善了仙都村的面貌。   

洪坑村

  洪坑村下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902户,3068人,占地面积约130公顷,是明末清初古村落,村落格局完整、布局奇特,屋舍错落有致。主体是一字排开的七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古屋墙基以大条石砌成,墙壁以青砖砌成,当地人称“青砖石壁脚”。大屋与大屋、大屋与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都有小路相通。村内共有4条石板街道,18条排水沟,8口古井,池塘若干。   

后寨村

  天宝镇后寨村地处芗城区西部,天宝大山南麓,与洪坑村接壤,下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374户、1075人,耕地面积1107亩,以种植香蕉和青枣为主。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50元。村内所有重大事项都提交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使党员、村民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月岭村

  天宝镇月岭村地处芗城区西郊,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民小组,全村596户、2033人,以水果种植、香蕉贸易、畜禽养殖为主业,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871元。全村有农用地共2416亩,种植香蕉1050亩,150多亩青枣,利用天宝香蕉的美誉,打造“香蕉之乡”特色。全村总劳动力1328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72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871元,处于全区中等水平。月岭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了路旁、农户房前屋后绿化,今年新增绿化面积5余亩,全村绿化覆盖率45%。全面实施民居环境美化工程,成立了一支由8人组成的保洁队伍(4人为一组),配备垃圾运送车3辆,垃圾收集箱40个,家家户户有清洁桶。投入资金45多万元,结合上级共建单位的支持,硬化村庄内道路6公里。配合村容整洁部门对村各主干道进行检查和执法,杜绝乱堆乱晒、乱停放行为的发生,保障村民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投入近180万元,配合市区关于水环境整治及村容整治,拆除全村村庄内的猪舍,茅厕及旱厕,建4座水冲式公厕,鸡、鸭全部规定圈养,极大改善了月岭村的面貌。  

大寨村

  天宝镇大寨村位于芗城区西北部,天宝山南麓,著名的天宝古寨位于大寨村境内,面积3.6平方公里,1896户5107人。村党支部共有正式党员99名,预备党员4名。大寨村是芗城区人口数最多的行政村。全村有农田2600亩,山地2800亩,种植天宝香蕉1600亩,绿化苗700亩,1500亩龙眼、荔枝、青枣、杨桃等果树,各种蔬菜1000亩。全村总劳动力2000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850人。2010年村财收入15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936元,是市绿色村庄建设之一。村内设有幼儿园、中心小学、治安联防队,水、电、路、通讯等设施配套齐全,村民组织、团、兵、妇、计生等人员组织健全。  

过塘村

  天宝镇过塘村地处芗城区西郊,县道石天线从村中而过,交通便捷,社会安定,村民和睦,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665户,2277人,有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63人。全村以水果种植、贸易及畜禽养殖为主,种有香蕉等水果1400多亩,鱼塘350亩,生猪8000多头,2011 年村集体收入约1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 8988 元。近年来,过塘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先后获得“漳州市绿色示范村”“芗城区精神文明村”“漳州市第十一届市级文明村”的荣誉称号。   

后塘村

  后塘村现有人口927人,计272户。目前村内耕地1000亩,渔塘300亩,搅拌机11台。全村以食用菌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建筑工程和养猪收入也占有很大比重。    后塘村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已有40多年的实践经验。先后由60-80年代的蘑菇栽培转变为90年代的白背毛木耳栽培,再由90年代的白背毛木耳栽培转变为现今的猪肚菇栽培。近年来,随着食用菌的市场行情走俏,镇政府的逐渐重视,供电局和信用社的大力扶持,后塘村两委把握机遇,精准定位,带领村民们发挥当地优势,全力打造“一村一品”,食用菌规模发展迅速。目前全村共有190多家种植户,5家经销户,成立了芗城区首家集产、供、销为一体的食用菌类农业龙头企业庄泰食用菌有限公司,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    自2000年开始栽植猪肚菇,2005年至今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后塘村的人均年纯收入翻了四番,由2000年的2817元提高到2012年的16412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底,全村种植白背毛木耳600万包,产值650万元;种植猪肚菇和鲍鱼菇850万包,产值1400万元。十年内的产值也翻了数番,由原来的人均2万袋发展到如今的人均7万袋,种植户由原有的30多户发展到现今的190多户。三年之间,村内盖起了洋楼近百幢,仅2008年一年就有40多幢洋楼在工程当中。凭借猪肚菇在市场上的成功,后塘村村民受益匪浅,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水平,还改善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上。   

凤园村

  凤园村位于芗城区西北部,天宝山南麓、九龙江北岸,面积1.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486户2009人。全村有农田1100亩,种植天宝香蕉400亩,绿化苗200亩,400亩龙眼、荔枝、青枣、杨桃等果树,各种蔬菜100亩。全村总劳动力1200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420人。2010年村财收入18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846元。近年来凤园村开展了路旁、农户房前屋后绿化,投入资金14万元,绿化面积3860m2,全村绿化覆盖率41.3%。每年投入4万元,全面实施民居环境美化工程,成立了一支由5人专职组成的保洁队伍,配备垃圾运送车3辆,垃圾收集箱40个,家家户户有清洁桶。至2010年投资80万元,完成一组主干道2公里道路硬化;2008投入资金30多万元,结合村民投工投劳,硬化村庄内道路2公里。2011年创建漳州市绿色村庄,投入4万多元在村居前后,路边等适宜树木生长的地方种植800株降香黄檀等多种树木,对道路两侧、村庄内的空杂地大力整理,种植草皮,绿化面积2360 m2;同时建设农民休闲公园。每年都对“中排”凤园段进行了有效的整治。  

张坑村

  张坑村地处“香蕉之乡”天宝镇中部,下辖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405户,总人口1916人,耕地面积1584亩,山坡地102亩 . 村民人均年纯收入4196元,目前仍是一个以畜牧业、水产养殖和水果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业村。张坑村是天宝镇90年代涌现出来的第一批新村建设典型,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得到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1996年曾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由于工作基础比较好,张坑村于2006年被漳州市委、市政府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该村主要是采取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开展新村建设工作,先后投入约700多万元的资金,在新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全市村庄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具体体现在:   1、村民住宅:经过统一规划,通过旧村改造,村民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到目前为止,已拆迁旧房、猪舍、草间等建筑物5.5万㎡,新建240幢农民住宅小楼,面积约5万㎡。   2、道路:先后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修建镇道、村主干道水泥路9.4公里,在村主干道两侧安装路灯,村庄道路已基本实现硬化,道路系统较为完备。   3、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出2000㎡垃圾集中堆放填埋场,道路两侧每隔50m设立垃圾箱,户户设有保洁桶,成立保洁队伍,垃圾做到日产日销,建设两座水冲式公厕,建成一座有30多亩水面的农民公园,全村绿化面积5000㎡,栽种各种树木4000多株。张坑村经过几年的建设,小学、幼托、公共活动中心、卫生所、村委会、公厕等配套设施较为齐全。   4、供水:完成一个日出水量200吨的饮水工程,村民饮用水由机井通过管道实行集中统一供水,目前有75%农户安装使用。   5、排水:雨污水由道路边沟渠统一收集。   6、电力电信:电力电信设施完备,电力已全部实现农网改造,电信及有线电视已覆盖全村,架空管线经过规划,较为有序。另外,投资约4万元建立一个电子阅览室,实行远程教育工程。   7、经济方面: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要求,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坚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的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模式,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立体种养,将连片360亩低洼易涝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实行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和生物资源提高生产效益,现已形成了“台地种果,岸上养殖,水底养鱼”的立体种养模式,亩产值从原来的120元增加到9000元,村集体年增收10多万元,村民年增收70多万元;二是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有100多户生猪养殖户,全村生猪存栏数达1.7万头,年可出栏3万多头,可创产值3000多万元,可增加收入600多万元,此外村委会从外地引进名优水果品种,台湾珍珠芭乐、印度青枣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改变以往单一品种方式,进一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势头,为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促进张坑村村庄建设,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市规划局、张坑村委托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对张坑村村庄进行规划,确定张坑村今后的发展目标为在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将发展的重点放在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村持续增收方面上来。张坑村村庄规划于2006年12月完成,该规划的编制完成将对张坑村在漳州市新农村建设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茶铺村

  天宝镇茶铺畲族村位于芗城区西郊,国道319线北侧,九龙江西溪北岸,因钟姓祖先曾在此设茶馆招待过往行人而得名。全村总面积496亩,有4个村民小组,308户,1106人,全部为钟姓畲族家庭。茶铺畲族村畲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畲族特色明显,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优美的人文居住环境。整个村庄坐北朝南,村中有自然形成的圆形池塘,整体村落呈“簸箕穴”。村内建筑富有民族特色,建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的燕尾式乐仁堂祖祠,保留完整。   

珠里村

  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是闻名中外的大文学家、翻译家林语堂先生的祖籍地,319国道穿境而过,北靠天宝大山,南向九龙江,万亩蕉林环抱,历史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绮丽秀美,距离漳州市区7公里。下辖五里沙、珠坑、后坑3个自然村,共11个村民小组,全村2382人,以种植香蕉、蔬菜、发展畜牧业、餐饮业为主,建筑、运输服务业为辅。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村集体收入168多万元。珠里村是芗城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先进典型。曾获得过“201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2009年移动明星村”、“2008年度社会治安治理先进村”等。   近年来,珠里村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坚持把发展珠里村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把村民增收作为根本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珠里村新农村建设各方面工作扎实推进,稳步发展。目前,珠里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一、先后建设了两批占地约为40亩的简欧风格别墅区,约建成了60多套小康农宅。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珠里村具有林语堂纪念馆、天宝玉尊宫、蕉林生态农业三大旅游项目,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0多万人。   为纪念家乡这位文化巨匠,漳州市芗城区和天宝镇两级政府于2000年初在他的祖居地天宝镇珠里村兴建林语堂纪念馆,2001年10月8日正式开馆,该馆座落在319国道北侧,天宝镇珠里村其父母长眠的虎形山上的香蕉林中,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林语堂纪念馆。纪念馆占地10亩,主体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结构为半圆形二层建筑,融合中西合璧风格。林语堂纪念馆从建筑设计、馆名题写,到塑像雕刻皆为中国一流专家所创作,展现极高的艺术水准,堪称“名人名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林语堂纪念馆。馆内展示各种版本的林语堂著作200多部,林语堂照片100多幅,还有手迹等珍贵物品。林语堂纪念馆的建成为芗城区增添一道崭新的风景,也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漳州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   天宝玉尊宫始建于唐高宗年间,直接供奉玉帝金身的千年古庙,历史上四易其名,两度迁徙,香火远播台湾、东南亚,是台湾宜兰草湖玉尊宫的祖庙。该宫于1999年由台湾玉尊宫捐资重建,重建后玉尊宫占地10亩,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宫殿精美,石、木、瓷三雕巧夺天工,香火鼎盛。玉尊宫殿内五个神阁均用檀香木群雕构成,共雕塑2万多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雕塑造型多姿多态,形象各异,无一雷同;殿中两根蟠龙古石柱是唐代遗留下来的文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殿门进口处两侧,分别置有两只石麒麟、两只石象和两只石鼓;殿堂三重庙顶,用琉璃瓦铺盖,中梁与屋檐用瓷片雕塑、剪贴各种神兽造型,色彩斑斓,神态逼真。整座宫宇的石、木、瓷三雕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每年正月初九,两岸玉尊宫同时同刻举办大型“天公诞”祭拜仪式,数千港台信众、在闽台商前来祭拜。台湾玉尊宫及台湾信众数十次前来交流,是漳台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   为充分挖掘珠里村旅游资源,天宝镇在珠里村拟规划建设林语堂故里对外文化交流园区。该园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约1200亩,计划总投资15200万元,已投资3000万元。建成后,园区分设宗教区、观景区、文化区、度假区及望蕉阁、揽月亭、摘星亭等多处景点,以典型闽南复古建筑为主,将吸引更多海内外各界人士前来观光旅游。   林语堂文化园蕉园(一期)观光栈道带正进行建设中,计划于今年10月底完工,以满足今年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活动需要。项目规划占地面积44.7公顷,规划建设“一带六区”,分四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栈道观光带,全长2.73公里,宽2.2米,净宽1.8米,年度计划投资5200万元。栈道上共有12处配套节点和6个休憩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其中亭阁节点9处,总建筑面积856平方米,广场面积631平方米;咖啡吧节点1处,建筑面积836平方米,广场面积530平方米;茶馆节点1处,建筑面积568平方米,广场面积376平方米;蕉风廊节点1处,建筑面积180平方米;休憩平台6个,建筑面积180平方米。   林语堂文化园项目是贯彻落实市第十次-会提出的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是今年我市郊野公园重点项目之一,认真遵照郊野公园 “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总体基调,以“世界语堂、语堂故里”为设计主题,融合语堂文化、香蕉观光、玉尊朝圣三大元素,规划占地面积44.7公顷(约670.5亩),规划建设“一带六区”(一带:栈道观光带;六区:语堂纪念区、文化享受区、生命享受区、生活享受区、故里游览区、玉尊朝圣区),项目计划总投资1.9亿元。珠里村凭借优越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挖掘旅游资源,不断的提高珠里村的文明程度,拟规划建设林语堂文化园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珠里村的文化内涵,扩大林语堂文化的影响力,拓展对台对外文化交流,提高芗城乃至漳州的知名度,让群众有一个旅游休闲、享受人生的好去处。   

后巷村

  天宝镇后巷村地处芗城区西郊,青岛啤酒厂位于村内,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926户、2238人,耕地面积3107亩,以种植香蕉和发展畜牧业为主。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50元,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村内所有重大事项都提交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使党员、村民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田寮村

  天宝镇田寮村地处芗城区与南靖县交界处,下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387户、1476人,耕地面积1407亩,以种植香蕉、蔬菜为主,发展畜牧业为辅。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50元,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田寮村是芗城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先进典型。 2008年4月田寮村被确定为漳州市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后,村两委以“建设新农村,富裕新农民”为指导思想,从加大宣传、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入手。一是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迁村并点、统一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1997年至今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共拆迁旧房、猪舍、草棚等建筑物4万多平方米,退地返耕4万多平方米;建成小康农宅200多套;建成两座的农家公园;绿化新村3000平方米,栽种各种珍贵树木、花卉4000多株;新建一座占地750平方米的科技大楼;修建一个标准篮球场,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对小学教学楼进行翻新,绿化美化学校环境。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以空心菜为主的蔬菜种植业。全村种植蔬菜面积,从原先200亩扩大至400多亩的规模,种植蔬菜规模扩大带动蔬菜运输、销售业的发展,村民年人均可增收1000多元。 村内所有重大事项都提交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使党员、村民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田寮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轮廓已初具雏形。  


后巷村特产大全




后巷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