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后村位于鼎山下丘陵地带,2007年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280人、310户,辖院后、炉宅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院后村以种植水果(荔枝、龙眼等)、养殖业(猪、鱼等)和蔗糖加工业为主,拥有荔枝果园1000多亩。村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
院后村存有清代古民居3座。建于清乾隆4年(1739年)的陈氏瞻依堂,建筑面积425平方米、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被列为漳州市文物(编号110号)保护单位。
院后村于1991年被龙海市授予文明村称号;1993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1994年被漳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01年、2002年连续被龙文区委、区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03103 | 363000 | -- | 查看 院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口社村 |
口社村地处郭坑镇东部、九龙江中游,东与龙海市角美镇交界,西与汐浦村接壤,南与朝阳镇科坑村、漳滨村隔江相望,北与长泰县锦洋毗邻,2007年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840人、458户,辖口社、下贯、蓬莱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口社村属多丘陵地带,拥有山地1万多亩,广植经济速生林,金鸡山风景秀丽。古建筑有奉祀保生大帝吴夲的口社慈济宫、奉祀唐代名将辅顺将军马仁的将军庙以及清乾隆年间所建的曜星石楼、阅汪石楼、日升石楼等。下贯自然村的石壁社是原-副主席林洋港的祖籍地,人文历史丰富。 |
汐浦村 |
汐浦村三面靠山,一面临江,山青水秀,交通便捷。2007年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1400多人,辖内社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域有水田700亩,农地400亩,农业经济发达,果园2000多亩,种植龙眼、荔枝、番石榴及其他杂果。村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 村域水资源丰富,1971年12月建成库容量为43.16万立方米的小(二)型小流吼水库1座,另建排涝站1座,起到抗旱排涝作用,确保农业生产丰收。 村内存有古民居1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汐浦陈氏祠堂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古土木建筑结构,坐北向南,建筑面积248平方米。 |
洛滨村 |
洛滨村地处东婆山、五福山之麓,九龙江支流龙津溪绕村而过,距郭坑镇区5公里,为较偏僻的丘陵山区,交通运输较不便。2007年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1889人、438户,辖洛滨、后坑、山头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南宋至明天启年间(1127—1627年),洛滨盛产陶瓷产品,有家用陶器、家用瓷器、观赏瓷器等,销往省内外,还经海澄月港出口东南亚诸国。至清初,由于实行“海禁”、“迁界”政策,月港关闭,对外贸易-停止,瓷器销路受阻,加上大批技术精湛的漳窑工匠被朝廷调用,陶瓷业逐渐衰落,直至停产。现存南宋时期(1127—1279年)洛滨山窑址,有长20米、宽5米、厚0.5—1米的陶瓷片堆积层,窑壁裸露,采集到施青釉、黄色釉、褐色釉的瓷碗、支座、罐口沿残件及附瓷片等,证实洛滨村在南宋至明代,陶瓷业相当发达。 洛滨大庙原是漳州古代府属著名的三大庙之一(另为芗城浦南松州大庙和华安浦西大庙)。为明代正统戊辰科进士郑和与明代永乐乙未科进士陈坤奇之子一同创建。于明正德年间建成三进大庙,后崩毁,1986年重建二进新庙宇,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明制装饰,庄严古朴。 洛滨村以种植甘蔗、蔬菜、栽培木耳、蘑菇等为主业,竹木加工、养猪为副业。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235元。 |
扶摇村 |
扶摇村为原瑶山、珠山之合称,2007年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2200人、465户,辖扶摇、后宅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扶摇村主要从事甘蔗、水果、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养殖业和果蔬加工业,2007年总收入5170万元,其中种植甘蔗收入200万元,畜牧业收入2253万元。 南宋至明天启年间(1127——1627年),扶摇村盛产陶瓷产品,有家用陶器、家用瓷器、观赏瓷器等,销往省内外,还通过海澄月港出口东南亚诸国。现存明代窑址13座。明万历至天启年间(1573—1627年)产粗陶器、家用陶器为主,以瓮闻名。明崇祯年间(1628—1645年),产“鲤鱼吐珠”细陶茶罐,闻名全国,至民国19(1930年)停产停售。 重要古迹扶摇关帝庙位于镇安寨山麓,始建于明代(1368—1644年),庙内石碑有士人杨文望于明天启(1621—1627年)年间“重塑关帝金身像”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重修的记载,还有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从台湾运回蟠龙石柱于庙前的记载。庙坐东北朝西南,有前后2殿。前殿面阔3间,进深3间,中为天井,左右有钟鼓楼;后殿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近年,扶摇关帝庙作了较全面的修葺,庙前拓宽平整为广场,古树蔽荫,前临九龙江北溪,交通便利,风景优美,1987年定为龙海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定为龙文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定为瑶山风景区,辟为龙文区主要旅游点之一。 |
篁卿村 |
篁卿村地处丘陵地带,2007年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2351人、516户,辖黄坑、渡头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域建有变电站2座、铁路给水所1处;水泥道路四通八达,具备水、电、路基础设施,利于招商开发。 古迹云英大庙位于黄坑村渡口,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坐东向西,两廊,中有天井,悬山顶,庙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大将军李伯瑶、保生大帝吴夲。庙中石柱刻有清乾隆庚子年(1780年)重修字样。 |
院后村 |
院后村位于鼎山下丘陵地带,2007年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280人、310户,辖院后、炉宅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院后村以种植水果(荔枝、龙眼等)、养殖业(猪、鱼等)和蔗糖加工业为主,拥有荔枝果园1000多亩。村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 院后村存有清代古民居3座。建于清乾隆4年(1739年)的陈氏瞻依堂,建筑面积425平方米、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被列为漳州市文物(编号110号)保护单位。 院后村于1991年被龙海市授予文明村称号;1993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1994年被漳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01年、2002年连续被龙文区委、区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
郭坑村 |
郭坑村古称“芦州”,明代名叫“国卿”,清代因村民郭姓居多,改为“郭坑”。地处郭坑大桥、漳州火车站东站和207省道附近,鹰厦铁路和九龙江北溪纵贯境内,西距漳州市区10公里、距漳龙高速公路入口处4公里,交通便捷。2007年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3326人,辖新厝、下洲、大社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郭坑村农业经济发达,为果蔬主产区,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水果等,年产量800吨。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0.6%,拥有林地面积2000亩,其中毛竹200亩。 郭坑村历史悠久,明清代为九龙江北溪上游土特产等货物集散地。村域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文物古迹有清代的安泰楼、景良楼、郭氏大宗祠、鼎寨山(岩山)等。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引下,郭坑村的经济和各项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成为龙文区较富庶的行政村之一,2000年创社会总产值1.1亿元,其中企业产值0.9亿元,农业产值0.2亿元,先后被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司法厅评为亿元村、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