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漳州 >> 云霄县 >> 陈岱镇 >> 岱山村

岱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岱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岱山村简介

  岱山村位于陈岱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面,与东山县八尺门仅一水之隔,在陈竹公路边,辖岱山村、新圩两个自然村。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有808户,总人口数3328人,总占地面积2200亩,其中水田520亩,园地1680亩,农作物以水果、地瓜;大豆为主。全村山地面积1400亩,其中,柚柑山580亩、坡头山470亩、赤土山360亩。渔虾池700亩左右、海滩地500亩、渔排养殖户总共35户,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农作物、打工等收入来源,2011年人均年收入7800元,村财收入靠渔、虾池、海滩地、公开标包收入,年收入40万左右,工业产值主要有手工业。下一步,我村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622101 363000 -- 查看 岱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岱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岱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坑内村

  坑内村位于云霄县陈岱镇东面,距镇区2公里,在云四线边,东临海,西临石前村,北临下曾村,南临礁美村,处低洼地带,交通便利,是一个沿海村庄。全村395户,1682人,辖6个村民小组,可分为城内、城外两大片区。现有土地总面积1800亩,分为田地和园地,主要种植荔枝、龙眼等水果。山地980亩,有满山、牛路山,重点种植林业经济林。浅海滩涂800亩,鱼虾池400余亩,2011年村民年人均收入7468元,村财年收入8万元。全村以粮食生产、海水养殖、收购废品、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坑内村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积极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建设70亩的规划、设计,做好环村2.5公里水泥硬化建设,加大招商引资节能光电产业项目的引进,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   

竹港村

  竹港村位于陈岱镇西北面,南与常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西与诏安县接壤,北与东山县一水之隔,国道324线穿境而过,离漳诏公路林头出入口仅2km,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全村总面积0.7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25户,总人口4639人,党员数140人,耕地面积3800亩,林地面积9000亩,海域面积1000余亩。全村以粮食生产、海水养殖为主业,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村财年固定收入26万元。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竹港村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做到“五重”,即重经济、重教育、重民生、重和谐、重“三资管理”。近年来,共筹集资金1600多万元,完成了19个基础设施项目,初步实现了道路硬化、空地绿化、村容净化、村道亮化、排水城市化目标。有效对接县镇招商引资工作,配合县镇做好324国道边五金园区规划建设,五金园区将成为县镇新兴的工业园区。现已有 “顺发五金”等三家企业落户园区,有7家五金企业已签订了投资合同。2008年被列为漳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荣获“云霄县2007-2009年度文明村;2009年荣获“福建省生态示范村”称号; 2011年7月荣获福建省委授予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1年底获国家级生态示范村。   

峰外村

  陈岱镇峰外村位于陈岱镇西面,由山外、竹港圩、塔仔、翁厝四个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1937亩,下辖10个村民小级,共有608户,总人口1937人,党员76人。群众收入以农业种植及渔虾池养殖为主,部分外出务工。村财收入甚微,以山地承包及小数鱼虾池承包为主。近年来,峰外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注重民生及家园建设,完成了村道水泥路建设及农国改造等项目,加强治安维稳建设,注重-救助,取得了一定成绩。  

岱东村

  岱东村位于陈岱镇区,距县城20公里,省道双码线从中贯穿,地势平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全村825户,2879人,其中党员98人,辖10个村民小组,生活面积2.44平方公里。农田总面积2980亩,耕地2200亩,可分为旧市场、顶井、聚星楼边三大片区。2011村民人均收入6850元,2011年村财年收入25万元。凭借镇区的优势,群众小商贸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近几年,全镇加快生态旅游工贸城镇建设,全力打造县城次中心,并一系列的家园美化项目建设,岱东村的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更加健康,广大村民的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全村经济开发与环境开发呈良性循环态势,富有生机活力。  

岱南村

  岱南村位于陈岱镇南面,与东山县一水之隔,拥有世界稀少的海水温泉资源,“八尺门”水利历史景观。全村共有735户,总人口3120人,党员104人,土地面积1880亩。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全镇建设生态旅游乡镇的定位,岱南村凭借海水温泉的优势,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落户我村的“金汤湾海水温泉度假酒店”全力打造4A级旅游景区,并于2011年底通过等级评定,填补了我县A级景区的空白。金汤湾已投资1.5亿多元,年接待游客量超过60万人次,税收超过20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岱南加快新农村建设,实施富民强农政策,八尺门岱南段海堤加固工程、污水处理氧化溏建设、岱南新村推进建设等,不断取得新成绩,为我镇三个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岱北村

  岱北村位于云霄县陈岱镇北面,与常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省道201线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全村总面积3.83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共810户,3027人,党员114名,党小组7个,村两委干部11名。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生产、外出务工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年村财收入8万元。    ——突出项目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全力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征地工作,共完成征地500多亩,确保了项目顺利投建、投产。    ——突出农业发展。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大胆尝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邀请有关专家到该村实地考察,建立中药川芎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提高土地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    ——突出民生工程。加大教育投入和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三年来共投入10万元用于小学教育投入,同时,每年拨出5000元作为帮扶帮困资金。    ——突出新村建设。发动村两委和党员干部投工投劳,并投资95万元用于全村主干道排污系统的统一改造和水泥路面硬化。共拆除厕所、猪圈700间,新建公厕3座,规划建设了一处3亩地的农民休闲公园,彻底地改变了岱北村原先脏、乱、差的局面,使该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目前,全村群众安居乐业,在党的惠民政策沐浴下逐渐迈向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   

岱山村

  岱山村位于陈岱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面,与东山县八尺门仅一水之隔,在陈竹公路边,辖岱山村、新圩两个自然村。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有808户,总人口数3328人,总占地面积2200亩,其中水田520亩,园地1680亩,农作物以水果、地瓜;大豆为主。全村山地面积1400亩,其中,柚柑山580亩、坡头山470亩、赤土山360亩。渔虾池700亩左右、海滩地500亩、渔排养殖户总共35户,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农作物、打工等收入来源,2011年人均年收入7800元,村财收入靠渔、虾池、海滩地、公开标包收入,年收入40万左右,工业产值主要有手工业。下一步,我村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白礁村

  白礁村地处陈岱镇南部沿海,人口1079人,37名党员,5个村民小组,共有集体鱼虾池面积636.79亩,村年财政收入达到45.75万元。    白礁村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需求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民心工程,切实为群众带来实惠。实现了“四化”:一是道路“硬化”。总投资140万元,修建1.2公里环村路和路基、挡土墙;硬化巷道13000平方米。二是空地“绿化”。投资90多万元,建设生态公园和空地绿化,种植3000多棵降香黄檀、香樟等名贵树木,绿树成荫,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三是村容“净化”。投资16万元,填埋旧厕所109个,拆除猪舍200多间,拆违章建筑30多间,新建3个公厕,实施全日卫生保洁制度。四是村道“亮化”。投资25万元,在环村路安装49支太阳能LED路灯,初步完成白礁村的亮化工程。村民增收是村两委一直致力去做的事情。村里进一步完善鱼虾池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养殖户增收致富提供保障。    镇、村干部在帮助村级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排解矛盾纠纷,化解群众心结,提-部的公信度。白礁村曾经发生的-事件,影响了村里的稳定团结。为了促进邻里和谐,镇村把维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责任落实到人。2011年5月以后村民大小矛盾均在村里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零-的目标。    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白礁村的村风村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干部们一心为民赢得了民心,为白礁村今后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前村

  石前村位于陈岱镇东面南,紧邻礁美及金汤湾海水温泉度假酒店。全村共有485户,总人口1825人,党员78人,区域面积1655亩,水田280亩,园地540亩,海域150亩。近年来,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家庭加工作坊,收到了较好的效益,但经济发展后劲仍显贫乏。随着全镇工业步伐的加快,金汤湾海水温泉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石前村将振作精神,借力使劲,规划家畜饲养及蔬菜种植,发展新型农业,突破发展瓶颈,推进经济的增长。  

呈安村

  呈安村位于陈岱镇北面省道201线旁,紧挨常山开发区,是库区移民安置点。全村共有182户,总人口730,党员37人。村集体资产资源较少,水田及山地面积仅700多亩,村民主要劳力大都外出打工,收入甚微,村财收入基本为零。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部分村民发展种果及家畜饲养,并对接镇工业规划区建设,鼓励青壮年回乡创业,建设自已美好家园。  

下曾村

  下曾村位于陈岱镇东南面,临云四线,交通便利。全村1606人,443户,共有党员58人,村两委干部6人,耕地1280亩,山(林)地735亩,全村主要以农业种植和从事废品收购、加工为经济收入来源,人均纯收入7200元,年村财收入1.5万元。    近几年,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经济大局。以创建“五好党支部”为载体,抓好班子建设、制度规范、村民自治等工作,村干部实行分工到片,责任到人,以规范制度建设为抓手,提高党务、村务公开的透明度,融洽了干群关系,营造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    ——重视公益事业建设。主动联系旅居新加坡华侨陈良民先生回乡投资53万元兴建下曾小学,彻底改善下曾村落后的教学条件。在村财极为困难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31.7万元(其中上级配套5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同时,以县级家园清洁重点整治村为契机,大力开展家园清洁工作,建立健全日常保洁制度,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和社会捐款,硬化水泥路面1000米,架设15盏LED路灯,改造池塘两个,共投入资金23万元;协调上级部门规划建设150亩废品集中收购区,解决废品收购因场地不足,乱堆乱放问题;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在下曾小学后面规划建设面积20亩的下曾新村项目建设用地,打造具沿海特色现代渔村。   

前江村

  前江村位于曾江片区云四线路侧,全村共有256户,总人口1065人,党员38人,辖区面积1660亩,水田500亩,山园地810亩,鱼虾池350亩。村财收入主要依托曾江垦区的鱼虾池每年8000元的承包金,多数群众靠出外打工谋生。近年来,探索发展规模农业种植——芥菜种植,获得了一定经济效益,鱼虾池养殖在东方魨规模养殖的带动下,有了较大的养殖利润,群众经济有了较大的提升。  

中江村

  中江村是陈岱镇东面临海的一个小渔村,由后坑及柳畔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386户,总人口1129人,党员42人。村民主要以出海捕捞为业,收入较不稳定,村级财政收入低微,每年收入仅8500元,发展基础较差。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整合曾江垦区各村资源,分析规划曾江片区渔业养殖方式,探索出一条以发展东方魨养殖为主导特色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有望给养殖业带来新的生机。  

后江村

  后江村位于陈岱镇东面临海处,紧邻列屿镇山前村。全村共286户,总人口1069人,党员43人,群众主要以出海捕捞为生,是个典型的小渔村。村集体资产资源少,农田总面积仅900多亩,村财薄弱,渔民海上捕捞小作业收入不稳定。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利用曾江垦区的优势,发展东方魨养殖,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有望发展一条特色养殖之路。  

双岭村

  陈岱镇双岭村位于旧云四线列屿交界处,全村共有260户,总人口1150人,党员52人。双岭村以山林园地为主,山地面积3100亩,群众主要收入以种荔枝、龙眼为主,其余劳力外出务工。村集体资产资源较少,村财薄弱,每年仅山地承包租金收入3万元左右。由于云四线改道后,村交通受到很大的限制,加上荔枝、龙眼等传统水果市场不景气,群众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近几年,双岭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致力新农村建设,完成了村道水泥路建设、自来水安装入户、家园清洁行动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利用山林地的优势,探索科学种果、科学种菜,推广芥菜规模种植、引进新优水果品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有望上一新台阶。  

董塘村

  董塘村位于陈岱镇东面,距镇区3公里。由董塘、大块园、贝园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贝园属库区移民,三个自然村经济独立核算。全村共有257户,总人口1086人,党员59人。村集体以资源山林为主,山地面积4100亩,群众以种果为主,大部分劳力外出务工。村财较为薄弱,仅山地承包租金收入每年1万元左右。特别是库区移民贝园自然村,基本为零收入。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寻求发展路子。完成了村级道路硬化建设、安全饮用水入户安装、家园清洁行动整治等一系列建设。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子的同时,发挥旧产业的优势,指导村民发展绿色家畜饲养业,培育新的经济收入源,农业产业有望上一新台阶。  

大山顶村

  大山顶村位于陈岱镇东北面,与列屿、常山交接,四面环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全村共有230户,总人口1014人,辖山坪、大山顶两个自然,党员41名。村集体以山林为主,共有面积11500亩,村财较为薄弱,主要以山地承包为主,年收入不满万元。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发展后劲较差,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大山顶村以绿村种植养山的思路,办农家畜饲养业,致力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来。  

礁美村

  礁美村位于陈岱镇东南面,与东山县隔海相望。全村共有1086户,总人口4526人,党员130人,地域面积3.7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800亩,海域面积2.5万亩。这里有万亩巴非蛤养殖基地、天然避风渔港码头,渔业资源丰富、地域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以巴非蛤增养殖为主导,发展鱼排养殖、牡蛎吊养、鲍鱼苗培育等的多元化养殖方式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中央领导人周铁农曾视察礁美村渔业养殖情况后留下了“科学管理海域”墨宝,一代又一代的礁美人为建设自已美好的家园而辛勤耕耘,如今礁美已走上了小康的生活,人均收入达7000元,村级财政每年达35万元。曾获2006年省级文明村、精品村,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电气化(省级)村。礁美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干部的团结奋斗下,正积蓄力量,进一步整合资源,科学发展养殖,努力推进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  


岱山村特产大全




岱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