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漳州 >> 漳浦县 >> 旧镇镇 >> 城外村

城外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城外村谷歌卫星地图)


城外村简介

  城外村位于旧镇镇南部海滨,北接后坑社,南临旧镇港,西邻旧城村,东以石柄王公埕海滩与狮头村的滩塗一水相隔。全村合计1132户。人口4122人,共辖六个自然村:石柄281户,1024人,松柏林96户,340人,红埭60户,219人,海边角46户,169人,城东203户,739人,镇内446户,1631人。
  城外村民国时期属旧镇镇东保。新中国时期属第四区旧镇镇。1958年9月成立属于旧镇公社的城外大队。1984年9月改为城外村,村办公大楼在旧镇礼拜堂顶。
  旧镇早在南宋时期就已成集镇,名曰敦照镇。明清时期称古镇。清末至今称旧镇。明末,为防海盗侵犯,福建参政施郅矅倡建城墙,东城门在今城内辅信公庙东约80米处。城墙南延伸至旧镇港边(当时海名曰现今的街道),北沿今旧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后面(坐西向东栋)至古寨尾山麓。郑姓皆居住城之内,称城内。后来石柄陈姓开始,继有黄李-吴多姓光后由各处移民居到城东门外定居(现称城外),因此也开始有城内城外之分。
  因水路交通方便,城外村自明清时期就已是旧镇最繁华热闹的地段,后港尾至鱼仔街边一直是内外商贸船只的停泊点。抗战前,仅居本港百吨位以上的二桅三桅帆船及轮机船就有近百艘。货物运输下至黄港,上通台州温州,上海南通,东越过海峡直达台湾。入港货、以工业品、洋货居多,出港物以稻米、果品及山货等土特产为主,其繁华景象在闽南地区除厦门港外无一处港口可与之相媲美。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城外村的新福街,前街、后街及崎街光后建成后,仅后港尾至新福街的大小商行店号就有百余间,振成行,海顺行,美孚,捷发,荣华丰等等多爿大商行文明海内外。仅振成行一家,百余吨位商船就有十几艘,其碾米厂规模数闽南第一家。所经营出入港商货之大宗,也各列闽商前茅。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公路交通便捷,渐渐取代水路运输,旧镇的商业中心渐西移进入旧城村地段,但城外村的后港尾至新福街渡船头,仍长期保留着旧镇地区水产品集散中心的低位。又因城外村建有对台贸易专用码头,台轮进港停泊日渐增多,许多大陆往台渔轮劳务的劳工也从各地来到这里乘-轮劳务,最繁忙时每天进出港台轮有十几艘。其繁华景象不亚于昔时。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理位置紧邻海边,海产品捕捞和滩涂养殖长期以来是城外村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全村有百分六十家庭以讨海为生计。80至200马力拖网渔船19艘,50马力以下的流程作业渔船156艘,5马力以下养殖作业船24艘。滩涂养殖面积540亩,其中围垦养殖40亩,原滩养殖500亩。养殖海产品以虾、鳗、花蛤等为主。还有浅海蚵类吊养,面积530亩。每年捕捞养殖和吊养水产品总量638.7吨。
  城外村有耕地1289亩,其中水田637亩,农地652亩,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蔬菜,和甘薯。粮食作物年总产量600吨,与公社化前的解放初期相比,单产总产均增长一倍多。农地种植水草为主,主要水果有龙眼、荔枝、香蕉、桃、李、枣等。水果年总产量1050吨。此外还有少量畜牧业养殖,每年生猪出栏总量23吨,鸡鸭鹅年出栏总量1430只,菜牛年出栏总量20头。
  除传统的鱼农产业处,改革开放后,有25%家庭转型经营商业。街道村道二旁,大店铺小店面,各式经营比比皆是。另有部分家庭开办小型工厂,以制衣、水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为主,也还有小部分家庭搞汽车货运。
  总之,改革开放后的城外村是劳动者人人有职业,全村经济面貌呈现欣欣向荣好景象,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提高。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臻完善:
  1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漳诏高速公路在城外过境里程3公里。旧镇大桥以城内的城东自然村越过旧镇港至对岸的后埭村,于2005年完成水泥路面改造。从镇政府大楼至銧城码头的港区公路全长近2公里全部在城外村境内,1991年建成通车,水泥路面改造于2007年竣工。石柄环村水泥路总长度2.2公里也于2006年建成通车。因公路交通方便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交通工具也快速逐年递增,至2001年全村摩托车共1573辆,拖拉机5辆,载货营运汽车25辆,私家小汽车53辆。
  2.2005年,改建原居旧镇中心小学的教学楼一座为旧城村办公大楼,大楼建筑面积50余平方米。
  3.学校:旧镇中心小学坐落于崎街顶,就读学生401人,另有58人在旧镇八一希望小学就读,漳浦第三中学近在村旁,城外就读中学生200余人。
  4.医疗卫生:除旧镇中心卫生院在村附近外,卫生部门批准认可的村医疗室四所,卫技人员8人。全村人口全部参加新农合。
  5.水:全村70%以上家庭饮用县办自来水。30%饮用井水。
  6.电:早在70年代就全村普及,用电入户率100%,电视机电冰箱…..各类家用电器均俱全,闭路电视入户率100%,全村电视机共1425台,电冰箱1112台。
  7.程控电话1993年开通,入户率100%,全村电话共1138部,手机1352支。
  8.老年人的权益得到充分尊重。老年人活动场所除海尾寺的镇老年人中心协会外,还有后港尾佛祖庙老人活动中心,石柄老年人协会王公庙活动中心。多位老人参加镇宣委组织的腰鼓队秧歌队,积极参加各种庆典文娱活动。
  姓氏源流
  城外是多姓聚居的行政村。其姓氏有陈、李、黄、张、吴、郑、刘、林、梁、洪、许、王、汤、蔡、谢、余等等十多个。
  陈姓是城外村第一大姓,总户数713户,总人口3298人,分布全部6个自然村。其中石柄281户1024人,松柏林87户472人,镇内294户1077人。99%陈氏始祖是石柄开基始祖子仪公系开漳圣王陈政第三十世孙,漳州北溪始祖淳公第十世孙。自明朝在石柄开基至今已500余年,传衍廿三世。子仪公生四子:应顺、应德、应发、应茂。大房二房应顺应德传衍城外村石柄,松柏林,红埭,海边角,后又移入镇内及城东。三房应发传衍广东海丰。四房应茂传衍长脚营(今属绥安镇草铺村)。镇内有少部分陈姓也属三、四房。
  李姓总户数38户114人,其中城东11户42人,镇内27户72人。其源有二支,一支源自福河(今属龙海市榜山镇),福河李姓之祖李弥逊是宋代抗金名臣,官至侍郎与秦桧不和被贬漳州,姜金氏传裔福河,其后裔于清康熙年间传来漳浦秦溪村,后因经商便利迁居城外村,现秦溪村尚有“李厝街”地名。一支源自广东大埔县“火德公”后裔,十五世李杨元于清同治年间到平和县任职,因太平军攻打平和逃到漳浦,后又逃往旧镇白沙,至光绪十年迁居旧镇城外开张“长寿堂”药房,在城外传下后裔。
  黄姓总户数42户,总人口155人。其中城东9户37人在,镇内33户118人。其源是南宋崖山败亡时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到浦西的侍臣黄材后裔的一支,明清时代在城外经营多艘外贸大船甚为繁盛,后遇台风大船沉没,其族遂式微。
  张姓总户数22户,总人口81人。其中城东8户29人,镇内14户52人。城外张姓分顶张、下张和翰林张。顶下张乃赤土镇若化浱张半仔公于清嘉庆年间来城外开基所传衍后裔。而翰林府张之始祖是出生于霞美镇眉田村的张先济,后迁来城外居住,于清雍正八年(1731年)中进士,钦赐翰林院庶吉士。后分衍广东黄冈镇。
  吴姓总户数25户,总人口93人。其中城东6户20人,镇内19户73人。其源从龙海市霞美(号小磁灶)传衍而来。
  郑姓总户数19户,总人口83人。其中城东6户30人,镇内13户53人。于不同时期由城内移居城外。
  另刘姓林梁洪许王钟徐杨谢不同时期不同源流,不同地方移居城外。刘姓总户数15户,总人口69人,其中松柏林4户19人,城东3户13人,镇内8户37人。林姓总户数27户,总人口110人。其中松柏林5户24人,城东6户21人,镇内16户65人。当中梁洪许王钟徐杨谢等人口少,源流也复杂,更无法追远,职能综合这些姓氏计:城东10户35人,镇内21户84人。
  城外村多姓聚居,但没有一个姓氏能留下一部完整的族谱。第一大姓石柄陈氏族谱也于文革时期全部毁尽一终无存。
  各姓氏分衍至台湾及世界各地者,分述其主要如下:
  陈茂春,石柄陈氏子仪公第15世裔孙,抗战胜利后南京政治大学毕业,后往台工作,为弘扬法治、保障民权,历四十余年心血,从事律师事务,曾于1990年4月应邀前往北京参加世界法学会议。
  陈茂道,抗战胜利后渡台。
  陈茂大,茂道之兄抗战胜利后寓台,曾任苗栗县政府专员。
  陈益茂,厦门大学商学院毕业,主修 银行学。毕业后赴台工作。一生从事保险业研究,曾被多家保险公司聘任妥职,其保险业专论因影响之大,被尊为保险学术权威。
  陈树楠,系陈益茂侄。1947年赴台,由茂益培养至台湾大学毕业后再资送加拿大修习土木工程,硕士学位,任加拿大公路局桥梁工程师。
  陈桐木,高中毕业,抗战胜利后到台湾,曾任彰化县田中镇内安小学教务主任。
  城外村寓台者还有陈炳海、陈炳武、张珠等多人,所有寓台乡亲,都热爱故乡,自台湾开放民众回乡公益事业非常热心支持。漳浦“联谊大厦“,旧镇”海屋“等等,其献教芳名榜上,都留下塔明的芳名。
  文物古迹:
  石柄辅信公庙,位于城外石柄自然村,始建年代明朝。主殿奉祀开漳圣王分营将—辅胜将军李伯瑶,至今庙内仍保存有清朝相国蔡新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的题匾“绩佐漳南“,清嘉庆八年(公元1805年)信士陈桂香叩谢的石雕大金炉等多项文物。公元2000年8月8日浦政(2000)综117号文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镇妈祖庙,始建于清初,原址在城外新福街中段,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因修道移建翰林府左侧。1989年1月13日浦政(1989)007号文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柄石室家庙,在红埭自然村西南侧为红灯山山间,奉祀石柄陈氏开基祖子仪公。家庙的“子仪石室“等石刻被县文营会列为古代碑刻(499-D91)文物保护点。
  石柄铳城遗址,在石柄自然村西北侧的铳城山上。明崇祯七年(公元1633年)福建参政施邦曜为防海盗入港而修建的炮台,今在一巨石上还保留石刻“功德碑“碑文,已被文营会列为古遗址(87-A87)文物保护点。
  旧镇关帝庙,在城外村崎街头,始建于明朝,漳浦文营会列为古建筑(385-253)文物保护点。
  翰林府,清雍正八年(公元1731年)中进士的钦赐翰林院庶吉士后所建府第。
  人物:
  1、古代人物:
  张光跻,清雍正八年进士,钦赐翰林院庶吉士。
   2、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陈伙木,漳浦县法院副院长
  胡小茵,漳浦县政法委副书记
  陈复元,漳浦县林业局局长
  陈森辉,漳浦县政法委副书记
  陈达川,漳浦县水产局局长
  陈德贤,漳浦县水利局局长
  郑淑英,漳浦县信访局副局长
  陈乌吉,漳浦县民政局救济科科长
  陈志坤,南靖乡纪委书记
  王顺成,赤土乡党委纪委
  陈文基,漳浦县古雷港区-
  陈炉金,南靖县交通局局长
  陈全金,南靖县卫生局局长
  许丽敏,漳州市直党工委组织部长
  张加龙,漳浦县-副主任科员
  陈昌林,漳州交警大队驾证股股长
  陈建斌,云霄县-副局长
  李济南,漳浦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洪堃贵,漳州市人民银行副科长
  郑金木,漳州市工商银行副科长
  陈俊雄,南靖县农业银行行长
  陈建茂,漳浦县物资总公司副经理
  陈达华,福州市火电检修有限公司书记
  陈达民,福州铁路分局公会副主席
  陈达三,福州铁道局组织部长
  陈志雄,漳浦县医院副院长
  陈侨生,漳浦县中医院院长
  林丽聪,漳浦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陈建成,漳浦县医院主任医师
  陈孟春,漳州市芗城区政法委副书记
  陈庆庭,广州工业大学处长、副教授
  陈梅兰,北京唐龙文化发展公司副总经理
  陈加添,中学高级教师
  陈鸿杰,中学高级教师
  陈旺火,中学高级教师
  蔡国典,中学高级教师,漳浦三中副校长
  陈启东,中学高级教师
  陈加惠,中学一级教师
  谢丽鹏,中学一级教师
  陈建伟,中学高级教师
  陈素卿,中学高级教师
  陈秀华,中学高级教师
  陈燕凤,中学一级教师
  陈毓霖,中学一级教师
  -勇,中学高级教师
  余建鹏,中学高级教师
  张春端,中学一级教师
  蔡丽荫,中学一级教师
  陈素珠,中学高级教师
  蔡义好,中学高级教师
  张友旺,中学高级教师
  张茂琛,中学高级教师
  林腾云,中学高级教师
  汤儒彬,中学一级教师
  陈国安,中学一级教师
  陈艺生,中学高级教师
  陈育欣,中学一级教师
  陈裕生,中学高级教师
  林少平,中学高级教师
  蔡元茂,小学高级教师
  黄天惠,小学高级教师
  陈潘来,小学高级教师
  陈木桂,小学高级教师
  陈自强,小学高级教师
  陈哲仁,小学高级教师
  陈禄财,小学高级教师
  陈和平,小学高级教师
  李月榕,小学高级教师
  欧阳力奖,小学高级教师
  陈秀梅,小学高级教师
  陈跃期,小学高级教师
  蔡丽芬,小学高级教师
  陈亦红,小学高级教师
  叶恩梅,小学高级教师
  蔡丽珠,小学高级教师
  蔡国平,小学高级教师
  黄颖华,小学高级教师
  李丽琴,小学高级教师
  吴桂英,小学高级教师
  陈惠英,小学高级教师,旧镇中心学校副教导
  陈志民,小学高级教师,旧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八一希望小学校长
  张新旺,中学高级教师,旧镇中心学校副校长
  陈明火,厦门大学教授
  刘民强,小学高级教师
  张友鹏,厦门水产学院校长
  陈国家,民营企业家,漳州市公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工程处处长
  张国捷,深圳华大基因学院博士
  村历任主要领导人:
  王详,1955年至1958年小乡党支部书记。
  张行家,1952年至1955年小乡乡长。
  郑通和,1955年至1958年小乡乡长。
  王祥,1958年至1961年大队党支部书记。
  陈金川,1958年至1961年大队长。
  林合和,1961年至1965年大队党委支部书记。
  王泉,1961年至1965年大队长。
  林火枝,1965年至1969年大队党支部书记。
  陈小板,1969年至1975年大队党支部书记。
  陈连德,1975年至1977年大队党支部书记。
  陈永昌,1977年至1980年大队党支部书记,1965年至1980年大队长。
  陈小板,1980年至1984年大队党支部书记,1984年至1992年村支部书记。
  陈天福,1980年至1984年大队长。
  陈来田,1984年至1994年村委主任。
  陈仲琦,1992年至2000年村党支部书记。
  陈凤阳,1994年至1997年村委主任。
  赵道文,2000年至2010年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至2000年村委主任。
  梁健全,2010年至现在村党支部书记。
   陈志渊,2010年至现在村委主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623101 363000 -- 查看 城外村谷歌卫星地图

城外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城外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后垅村

城外村

  城外村位于旧镇镇南部海滨,北接后坑社,南临旧镇港,西邻旧城村,东以石柄王公埕海滩与狮头村的滩塗一水相隔。全村合计1132户。人口4122人,共辖六个自然村:石柄281户,1024人,松柏林96户,340人,红埭60户,219人,海边角46户,169人,城东203户,739人,镇内446户,1631人。   城外村民国时期属旧镇镇东保。新中国时期属第四区旧镇镇。1958年9月成立属于旧镇公社的城外大队。1984年9月改为城外村,村办公大楼在旧镇礼拜堂顶。   旧镇早在南宋时期就已成集镇,名曰敦照镇。明清时期称古镇。清末至今称旧镇。明末,为防海盗侵犯,福建参政施郅矅倡建城墙,东城门在今城内辅信公庙东约80米处。城墙南延伸至旧镇港边(当时海名曰现今的街道),北沿今旧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后面(坐西向东栋)至古寨尾山麓。郑姓皆居住城之内,称城内。后来石柄陈姓开始,继有黄李-吴多姓光后由各处移民居到城东门外定居(现称城外),因此也开始有城内城外之分。   因水路交通方便,城外村自明清时期就已是旧镇最繁华热闹的地段,后港尾至鱼仔街边一直是内外商贸船只的停泊点。抗战前,仅居本港百吨位以上的二桅三桅帆船及轮机船就有近百艘。货物运输下至黄港,上通台州温州,上海南通,东越过海峡直达台湾。入港货、以工业品、洋货居多,出港物以稻米、果品及山货等土特产为主,其繁华景象在闽南地区除厦门港外无一处港口可与之相媲美。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城外村的新福街,前街、后街及崎街光后建成后,仅后港尾至新福街的大小商行店号就有百余间,振成行,海顺行,美孚,捷发,荣华丰等等多爿大商行文明海内外。仅振成行一家,百余吨位商船就有十几艘,其碾米厂规模数闽南第一家。所经营出入港商货之大宗,也各列闽商前茅。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公路交通便捷,渐渐取代水路运输,旧镇的商业中心渐西移进入旧城村地段,但城外村的后港尾至新福街渡船头,仍长期保留着旧镇地区水产品集散中心的低位。又因城外村建有对台贸易专用码头,台轮进港停泊日渐增多,许多大陆往台渔轮劳务的劳工也从各地来到这里乘-轮劳务,最繁忙时每天进出港台轮有十几艘。其繁华景象不亚于昔时。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理位置紧邻海边,海产品捕捞和滩涂养殖长期以来是城外村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全村有百分六十家庭以讨海为生计。80至200马力拖网渔船19艘,50马力以下的流程作业渔船156艘,5马力以下养殖作业船24艘。滩涂养殖面积540亩,其中围垦养殖40亩,原滩养殖500亩。养殖海产品以虾、鳗、花蛤等为主。还有浅海蚵类吊养,面积530亩。每年捕捞养殖和吊养水产品总量638.7吨。   城外村有耕地1289亩,其中水田637亩,农地652亩,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蔬菜,和甘薯。粮食作物年总产量600吨,与公社化前的解放初期相比,单产总产均增长一倍多。农地种植水草为主,主要水果有龙眼、荔枝、香蕉、桃、李、枣等。水果年总产量1050吨。此外还有少量畜牧业养殖,每年生猪出栏总量23吨,鸡鸭鹅年出栏总量1430只,菜牛年出栏总量20头。   除传统的鱼农产业处,改革开放后,有25%家庭转型经营商业。街道村道二旁,大店铺小店面,各式经营比比皆是。另有部分家庭开办小型工厂,以制衣、水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为主,也还有小部分家庭搞汽车货运。   总之,改革开放后的城外村是劳动者人人有职业,全村经济面貌呈现欣欣向荣好景象,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提高。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臻完善:   1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漳诏高速公路在城外过境里程3公里。旧镇大桥以城内的城东自然村越过旧镇港至对岸的后埭村,于2005年完成水泥路面改造。从镇政府大楼至銧城码头的港区公路全长近2公里全部在城外村境内,1991年建成通车,水泥路面改造于2007年竣工。石柄环村水泥路总长度2.2公里也于2006年建成通车。因公路交通方便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交通工具也快速逐年递增,至2001年全村摩托车共1573辆,拖拉机5辆,载货营运汽车25辆,私家小汽车53辆。   2.2005年,改建原居旧镇中心小学的教学楼一座为旧城村办公大楼,大楼建筑面积50余平方米。   3.学校:旧镇中心小学坐落于崎街顶,就读学生401人,另有58人在旧镇八一希望小学就读,漳浦第三中学近在村旁,城外就读中学生200余人。   4.医疗卫生:除旧镇中心卫生院在村附近外,卫生部门批准认可的村医疗室四所,卫技人员8人。全村人口全部参加新农合。   5.水:全村70%以上家庭饮用县办自来水。30%饮用井水。   6.电:早在70年代就全村普及,用电入户率100%,电视机电冰箱…..各类家用电器均俱全,闭路电视入户率100%,全村电视机共1425台,电冰箱1112台。   7.程控电话1993年开通,入户率100%,全村电话共1138部,手机1352支。   8.老年人的权益得到充分尊重。老年人活动场所除海尾寺的镇老年人中心协会外,还有后港尾佛祖庙老人活动中心,石柄老年人协会王公庙活动中心。多位老人参加镇宣委组织的腰鼓队秧歌队,积极参加各种庆典文娱活动。   姓氏源流   城外是多姓聚居的行政村。其姓氏有陈、李、黄、张、吴、郑、刘、林、梁、洪、许、王、汤、蔡、谢、余等等十多个。   陈姓是城外村第一大姓,总户数713户,总人口3298人,分布全部6个自然村。其中石柄281户1024人,松柏林87户472人,镇内294户1077人。99%陈氏始祖是石柄开基始祖子仪公系开漳圣王陈政第三十世孙,漳州北溪始祖淳公第十世孙。自明朝在石柄开基至今已500余年,传衍廿三世。子仪公生四子:应顺、应德、应发、应茂。大房二房应顺应德传衍城外村石柄,松柏林,红埭,海边角,后又移入镇内及城东。三房应发传衍广东海丰。四房应茂传衍长脚营(今属绥安镇草铺村)。镇内有少部分陈姓也属三、四房。   李姓总户数38户114人,其中城东11户42人,镇内27户72人。其源有二支,一支源自福河(今属龙海市榜山镇),福河李姓之祖李弥逊是宋代抗金名臣,官至侍郎与秦桧不和被贬漳州,姜金氏传裔福河,其后裔于清康熙年间传来漳浦秦溪村,后因经商便利迁居城外村,现秦溪村尚有“李厝街”地名。一支源自广东大埔县“火德公”后裔,十五世李杨元于清同治年间到平和县任职,因太平军攻打平和逃到漳浦,后又逃往旧镇白沙,至光绪十年迁居旧镇城外开张“长寿堂”药房,在城外传下后裔。   黄姓总户数42户,总人口155人。其中城东9户37人在,镇内33户118人。其源是南宋崖山败亡时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到浦西的侍臣黄材后裔的一支,明清时代在城外经营多艘外贸大船甚为繁盛,后遇台风大船沉没,其族遂式微。   张姓总户数22户,总人口81人。其中城东8户29人,镇内14户52人。城外张姓分顶张、下张和翰林张。顶下张乃赤土镇若化浱张半仔公于清嘉庆年间来城外开基所传衍后裔。而翰林府张之始祖是出生于霞美镇眉田村的张先济,后迁来城外居住,于清雍正八年(1731年)中进士,钦赐翰林院庶吉士。后分衍广东黄冈镇。   吴姓总户数25户,总人口93人。其中城东6户20人,镇内19户73人。其源从龙海市霞美(号小磁灶)传衍而来。   郑姓总户数19户,总人口83人。其中城东6户30人,镇内13户53人。于不同时期由城内移居城外。   另刘姓林梁洪许王钟徐杨谢不同时期不同源流,不同地方移居城外。刘姓总户数15户,总人口69人,其中松柏林4户19人,城东3户13人,镇内8户37人。林姓总户数27户,总人口110人。其中松柏林5户24人,城东6户21人,镇内16户65人。当中梁洪许王钟徐杨谢等人口少,源流也复杂,更无法追远,职能综合这些姓氏计:城东10户35人,镇内21户84人。   城外村多姓聚居,但没有一个姓氏能留下一部完整的族谱。第一大姓石柄陈氏族谱也于文革时期全部毁尽一终无存。   各姓氏分衍至台湾及世界各地者,分述其主要如下:   陈茂春,石柄陈氏子仪公第15世裔孙,抗战胜利后南京政治大学毕业,后往台工作,为弘扬法治、保障民权,历四十余年心血,从事律师事务,曾于1990年4月应邀前往北京参加世界法学会议。   陈茂道,抗战胜利后渡台。   陈茂大,茂道之兄抗战胜利后寓台,曾任苗栗县政府专员。   陈益茂,厦门大学商学院毕业,主修 银行学。毕业后赴台工作。一生从事保险业研究,曾被多家保险公司聘任妥职,其保险业专论因影响之大,被尊为保险学术权威。   陈树楠,系陈益茂侄。1947年赴台,由茂益培养至台湾大学毕业后再资送加拿大修习土木工程,硕士学位,任加拿大公路局桥梁工程师。   陈桐木,高中毕业,抗战胜利后到台湾,曾任彰化县田中镇内安小学教务主任。   城外村寓台者还有陈炳海、陈炳武、张珠等多人,所有寓台乡亲,都热爱故乡,自台湾开放民众回乡公益事业非常热心支持。漳浦“联谊大厦“,旧镇”海屋“等等,其献教芳名榜上,都留下塔明的芳名。   文物古迹:   石柄辅信公庙,位于城外石柄自然村,始建年代明朝。主殿奉祀开漳圣王分营将—辅胜将军李伯瑶,至今庙内仍保存有清朝相国蔡新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的题匾“绩佐漳南“,清嘉庆八年(公元1805年)信士陈桂香叩谢的石雕大金炉等多项文物。公元2000年8月8日浦政(2000)综117号文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镇妈祖庙,始建于清初,原址在城外新福街中段,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因修道移建翰林府左侧。1989年1月13日浦政(1989)007号文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柄石室家庙,在红埭自然村西南侧为红灯山山间,奉祀石柄陈氏开基祖子仪公。家庙的“子仪石室“等石刻被县文营会列为古代碑刻(499-D91)文物保护点。   石柄铳城遗址,在石柄自然村西北侧的铳城山上。明崇祯七年(公元1633年)福建参政施邦曜为防海盗入港而修建的炮台,今在一巨石上还保留石刻“功德碑“碑文,已被文营会列为古遗址(87-A87)文物保护点。   旧镇关帝庙,在城外村崎街头,始建于明朝,漳浦文营会列为古建筑(385-253)文物保护点。   翰林府,清雍正八年(公元1731年)中进士的钦赐翰林院庶吉士后所建府第。   人物:   1、古代人物:   张光跻,清雍正八年进士,钦赐翰林院庶吉士。    2、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陈伙木,漳浦县法院副院长   胡小茵,漳浦县政法委副书记   陈复元,漳浦县林业局局长   陈森辉,漳浦县政法委副书记   陈达川,漳浦县水产局局长   陈德贤,漳浦县水利局局长   郑淑英,漳浦县信访局副局长   陈乌吉,漳浦县民政局救济科科长   陈志坤,南靖乡纪委书记   王顺成,赤土乡党委纪委   陈文基,漳浦县古雷港区-   陈炉金,南靖县交通局局长   陈全金,南靖县卫生局局长   许丽敏,漳州市直党工委组织部长   张加龙,漳浦县-副主任科员   陈昌林,漳州交警大队驾证股股长   陈建斌,云霄县-副局长   李济南,漳浦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洪堃贵,漳州市人民银行副科长   郑金木,漳州市工商银行副科长   陈俊雄,南靖县农业银行行长   陈建茂,漳浦县物资总公司副经理   陈达华,福州市火电检修有限公司书记   陈达民,福州铁路分局公会副主席   陈达三,福州铁道局组织部长   陈志雄,漳浦县医院副院长   陈侨生,漳浦县中医院院长   林丽聪,漳浦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陈建成,漳浦县医院主任医师   陈孟春,漳州市芗城区政法委副书记   陈庆庭,广州工业大学处长、副教授   陈梅兰,北京唐龙文化发展公司副总经理   陈加添,中学高级教师   陈鸿杰,中学高级教师   陈旺火,中学高级教师   蔡国典,中学高级教师,漳浦三中副校长   陈启东,中学高级教师   陈加惠,中学一级教师   谢丽鹏,中学一级教师   陈建伟,中学高级教师   陈素卿,中学高级教师   陈秀华,中学高级教师   陈燕凤,中学一级教师   陈毓霖,中学一级教师   -勇,中学高级教师   余建鹏,中学高级教师   张春端,中学一级教师   蔡丽荫,中学一级教师   陈素珠,中学高级教师   蔡义好,中学高级教师   张友旺,中学高级教师   张茂琛,中学高级教师   林腾云,中学高级教师   汤儒彬,中学一级教师   陈国安,中学一级教师   陈艺生,中学高级教师   陈育欣,中学一级教师   陈裕生,中学高级教师   林少平,中学高级教师   蔡元茂,小学高级教师   黄天惠,小学高级教师   陈潘来,小学高级教师   陈木桂,小学高级教师   陈自强,小学高级教师   陈哲仁,小学高级教师   陈禄财,小学高级教师   陈和平,小学高级教师   李月榕,小学高级教师   欧阳力奖,小学高级教师   陈秀梅,小学高级教师   陈跃期,小学高级教师   蔡丽芬,小学高级教师   陈亦红,小学高级教师   叶恩梅,小学高级教师   蔡丽珠,小学高级教师   蔡国平,小学高级教师   黄颖华,小学高级教师   李丽琴,小学高级教师   吴桂英,小学高级教师   陈惠英,小学高级教师,旧镇中心学校副教导   陈志民,小学高级教师,旧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八一希望小学校长   张新旺,中学高级教师,旧镇中心学校副校长   陈明火,厦门大学教授   刘民强,小学高级教师   张友鹏,厦门水产学院校长   陈国家,民营企业家,漳州市公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工程处处长   张国捷,深圳华大基因学院博士   村历任主要领导人:   王详,1955年至1958年小乡党支部书记。   张行家,1952年至1955年小乡乡长。   郑通和,1955年至1958年小乡乡长。   王祥,1958年至1961年大队党支部书记。   陈金川,1958年至1961年大队长。   林合和,1961年至1965年大队党委支部书记。   王泉,1961年至1965年大队长。   林火枝,1965年至1969年大队党支部书记。   陈小板,1969年至1975年大队党支部书记。   陈连德,1975年至1977年大队党支部书记。   陈永昌,1977年至1980年大队党支部书记,1965年至1980年大队长。   陈小板,1980年至1984年大队党支部书记,1984年至1992年村支部书记。   陈天福,1980年至1984年大队长。   陈来田,1984年至1994年村委主任。   陈仲琦,1992年至2000年村党支部书记。   陈凤阳,1994年至1997年村委主任。   赵道文,2000年至2010年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至2000年村委主任。   梁健全,2010年至现在村党支部书记。    陈志渊,2010年至现在村委主任。   

后埭村

梅宅村

  一、概况   我梅宅是革命老区村,地处漳浦鹿溪下游西南岸,我村位于旧镇镇西南部,西隔浯田山(海拔147米)与与梅竹村交界,东南隔石埭山(海拔119米),与后埭村交界,东北隔旧镇港与旧城村相望,西北隔鹿溪下游与秦溪村相望,村庄坐西南朝东北,草梅线贯通全村,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由顶梅宅、下梅宅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分为五个村民小组。共有247户,现人口1034人。   二、经济发展情况   我村到目前为止,没有工业、产业、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青壮年除部分在本村搞淡水养殖外,其余大多数外出务工或打石头,小部分妇女在家种植些水稻和蔬菜。   三、农业产业结构   我村原有耕地600多亩,现有350多亩低洼,地因旧镇桥闸多年失修而造成受外海咸水淹没,不能耕种而变更为虾池。农园地100多亩。山坡地约80亩,种植水果,但因多年来荔枝、龙眼等水果较便宜,收益少而抛荒。有生态林地825亩,种粮食面积约100亩左右,年总产量约50吨。经济作物约80亩,总产量30吨。养殖淡水美国白虾300亩左右,年总产量约20吨。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办公条件:办公地点设在下梅宅自然村,原梅宅小学里,该校舍建于1994年9月,建筑面积432平方米,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2、本村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小学并入旧镇八一希望小学,中学生就读漳浦三中,我村没有医疗所。   3、水:饮用水来源多数自家打机井井水,少部分饮用山泉水。   4、电:我村于1982年12月通电,入户率100%。    路:现有水泥路1.9公里,建于2005年,横贯全行政村,全村摩托车280辆,拖拉机8辆,载货营运汽车54辆,私家小车8辆。    程控电话:1988年开通,约230户,入户率67%,共约170部。    闭路电视:2005年开通约230户,入户率93%,共约240台。   5、我村属革命老区村,但至今没有什么文物古迹,叶没有出过什么名人。   五、姓氏流源:   本行政村共有主要5个姓氏,顶梅宅自然村只有1个姓氏邱,共有105户,现人口490人,源自南炉《今属龙海市东泗乡西岭村》旧有族谱,下梅宅自然村主要4个姓氏,吴姓氏现有85户,人口349人,源来自龙海石码下尾,没有族谱,只有世代。詹姓氏有29户,人口112人,其祖源自漳浦县城,旧没有族谱,现正在编写。陈姓氏有16户,人口51人,其祖源自旧镇镇白沙村,族谱不详。刘姓氏有9户,人口22人,主要源自霞美镇刘坂村,族谱不详,还有倪姓氏2户人口9人。   六、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1、行政界:詹昭德,漳浦县宣传部副部长兼党校副校长。    邱惠民,漳浦县城关公社革委会副主任。    邱福源,漳浦县深土公社党委党委。    吴银国,厦门市政府办公室接待处副处长。   2、-界:詹保民,解放军某部空军正营长。   3、教育界:詹国荣,漳浦县达志中学校长。    詹志灵,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支书记。    詹百灵,漳州市第二技校副书记。   4、历任村党支书、大队长、村委主任,分别有:   邱计呈:梅宅大队大队长,1958-1963   邱满来:梅宅大队大队长,1964-1976   邱满来:梅宅大队党支书与村委会党支书,1976-1999   詹振良:梅宅大队大队长与村委主任,1976-1988   郑素玉:梅宅村代理村委书记,1988-1991   吴振贵:梅宅村委会党支书,1991-2000   邱志江:美债村委会党支书,2000-2001   邱庆丰:梅宅村委会党支书,2001-至今   邱茂治:梅宅村村委主任,1991-1994   吴振贵:梅宅村村委主任,1994-1997(兼职)   郑素玉:梅宅村村委主任,1997-2000   吴荣彪:梅宅村村委主任,2000-2001   邱庆丰:梅宅村村委主任,2011-2003(兼职)   吴连芳:梅宅村村委主任,2003-2006   吴艮山:梅宅村村委主任,2006-至今   

梅竹村

  梅竹村位于旧镇镇西南部,鹿溪下游西南岸,北隔溪与本镇甘林村相望,东与本镇梅宅村相邻,西隔水光岩与绥安镇后港村交界,南隔岩顶山(海拔338米)与霞美镇巷内村相接,2005年兴建一条连接漳浦、旧镇、霞美水泥路,总长12公里(梅竹村4.2公里),2007年全村农田改造1200米,梅竹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在20世纪30年代,有朱曼平,吴中坚等同志在这一带领导革命工作过,革命战争时期,我村有十三位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他们踊跃参加当时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自卫队红三团等革命组织,投身火热的抗敌斗争,冲锋陷阵,不少人为革命事业献出青村与热血,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人民永远缅怀他们。蔡衍宗,何先同,洪水池,何万时,陈玉春,何水进,何全成,刘玉水,何玉山,刘美印,蔡待有,何荣,陈义水等同志为革命而牺牲,解放后全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一、梅竹村政区沿革   梅竹村原名是苦竹,民国13年属东英乡甘林保,民国32年随甘林保并居旧镇镇管辖,民国33年成立属旧镇镇的苦竹保,新中国初期成立属第四区(旧镇区)管辖的梅竹乡(含梅宅)1958年3月并入甘林乡,9月成立旧镇公社梅竹大队,(梅宅分设另一个大队),1984年9月梅竹大队改为梅竹村,管辖有浯田、下宫、城内、坑里、中社、轧仔、油车7个自然村,现有2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708户,总人口2793人。   二、梅竹村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2500亩,其中水田面积1800亩,农地面积700亩,有林地面积4457亩,果园面积600亩,荒山面积400亩,被低洼地带农田开垦600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蔬菜、西红柿、青枣等,水稻年产50万公斤左右,山地甚广,高山造林,山坡种果,低谷植竹,年产荔枝、龙眼、桃、李、杨梅等水果500吨,低洼地带养殖业,主要养殖对虾、鱼缠绵个60吨,生猪出栏2000头,鸡鸭鹅出栏20000只,黄牛出栏100只,又有篾器手工业,产筐笼等,有手扶拖拉机、机板车、三轮摩托车、小四轮工具车从事搞运输,并发展家庭购小车,全村外出打工800人,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三、梅竹村基础设施建设   1、两委会办公条件:我村克服2003年以前困难,两委会办公都用借租祖祠和个人房屋办公,2003年以来借用学校剩余教学楼两间办公,约建筑面积100平方米,2011年9月借用学校三件教学楼(剩余的),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投入资金4-5万元进行全新装修,改变村两委会办公条件。   2、老年人活动中心:建立老人活动中心两个,一个设立在城内自然村祖祠,占地面积120平方米,老人120人,会长赵辉,名誉会长刘荣法,活动场所具备健全,另一个设立在林后祖祠(坑里、中社、轧仔)自然村,占地面积120平方米,老人173人,会长陈有乐,名誉会长何色春,活动场所具备健全。   3、解放前在苦竹国民学校(初级小学)。解放后共办一所梅竹小学,1991年二基教育兴建梅竹小学,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现设有7个班级,附设一个幼儿班,学生200名,教师11名。   4、医疗所共有3所:设在下宫、坑里、轧仔。   下宫:乡医:刘金狮。医师:刘志兴。药工:徐丽茹。   坑里:乡医:何建安。医师:何玉。药工:何惠芬。   轧仔:医师:何春水。药工:何竹来等人。   5、我村饮用水来源,每家每户都用自己井水,机井水或山泉水,用水量基本满积,目前无缺水现象。   四、我村何时用电:1982年架设输电线路,目前家家户户都通电灯,农村生活用电达到100%。   五、我村何时建设水泥路:2005年完成浯田、下宫、城内、坑里、中社、轧仔等自然村4.2公里,全村有摩托车736辆,营运车10辆,拖拉机10部,私家小车26部。   六、我村何时按程控电话:于1995年通程控电话,现已有480部,达入户率65%。   七、我村1998年通闭路电视,2009年全村通数字电视,现基本普及,入户率750名,完成100%。   八、我村有一座观音佛祖庙,与漳浦鹿溪进士胡文耀墓地修建,名叫“水光岩”,坐落旧镇镇梅竹村西南,与绥安镇后港村交界,坐南向北,依山面水,正面梁山鹿溪水通往旧镇港。当时传说拜佛人看见月光发射水中,就取缔“水光岩”,庙前观光可望“旗鼓山”是漳浦八景之一,有一条乡道草梅线通往漳浦,旧镇,霞美,交通方便,庙内有三尊观音佛祖,每年九月十九日是观音佛祖诞辰日,另有释迦牟尼,菩萨及十八罗汉等公神敬奉,灵应十足。   九、我村有百年古树(松)4棵,分布在浯田1棵,城内2棵,轧仔1棵,百岁有两人,浯田、城内各一人。   十、姓氏源流及人口   1、浯田社,主要姓陈,开基于明代,祖祠“颖德堂”始祖陈以善是云霄县东厦镇浯田开基祖陈学道德第三弟子,陈学道是平机高坑陈君用(元末漳州路总管)的后裔。陈君用是诏安渐山陈景肃(陈元光的十八世孙,南宋南恩知州)的后裔,景肃之孙概于宋云后隐居高坑,其抗元失败的胞弟陈植之子泰典、泰与、泰箕过继给他为嗣,传裔高坑。现有171户,657人,还有张、何、曾、刘、林、黄、蔡等姓,为来后者。   2、下宫社原名“下间”,以苦竹岭下的几间村舍得名,主要姓刘,源自霞美镇刘坂,现有28户,123人,还有何、玉、吴,后来者。   3、城内社,原名苦竹,明代建堡,社名仍叫苦竹,后来为了防御起见。在社的外围筑城圆墙和4个城门,名为苦竹城仔,解放后雅称为城内,遂成为社名,主要姓氏蔡,源自旧镇镇上蔡,现有173户,698人,还有刘、陈、张、王、赵、卢、黄、林等姓为后来者。   4、坑里社,与中社、轧仔三社总称“林后社”,都姓何,称“林后何”,有一条山坑沟而得名,主要姓氏何,源同轧仔、中社,其祖是官浔镇下宗北行人,现有98户,386人,还有刘、陈、赵、蔡、张、胡都是后来者。   5、中社,与坑里、轧仔三社总称林后社,都姓何,称“林后何”,以在坑里、轧仔社中间二得名,主要姓氏何,源同坑里、轧仔其祖是官浔镇下宗北行人,现有125户,492人,还有林、陈、徐、杨、蔡、刘、吕、黄为后来者。   6、轧仔社,与中社、坑里三社总称林后社,都姓何,称“林后何”,轧仔社以村庄凹入山下,拐弯轧角而得名,“轧”为方言土造字,音如“斡”,转弯的意思。主要姓氏何,其祖师官浔镇下宗北行人,清代来苦竹岭下开基,道光十五年建祖祠,本社举人何器(教谕),为题匾额“爱教堂”,现有106户,437人,还有张、吴、洪、王、蔡、胡、刘、林、陈为后来者。   7、油车社,在苦竹岩顶二山之间山下,以有榨油的作坊得名,革命老区基点村,当初被“自军”烧掉,村民全都移民并村,村民分别迁到本村坑里、城内,霞美刘坂,绥安英山寿下社居住,解放后,曾是部队农场,又是村果林场,   十一、重大案件   清咸丰五年,漳浦县陆友仁到苦竹城仔社办案,遭受群众抗拒,陆知县惊慌而逃,跌死在荒野田间,县派官军围剿苦竹城仔,抗拒围剿数月,最后被龙溪知县赵即川钦兵镇压下去,导致苦竹城仔的群众遭受重大的兵灾。   十二、明清后代举人   清道光十五年,何器,举人,任沙县教谕。   十三、我村烈士名表   蔡衍宗,梅竹村人,出生1912年4月,入任时间1925年12月,职名自卫队员,1936年4月在坑尾山牺牲。   何先同,梅竹村人,出生1936年3月,入任时间1936年9月,职名义勇军战士,1936年12月在漳浦县城牺牲。   洪水池,梅竹村人,出生1908年7月,入任时间1935年8月,职名地方工作人员,1936年12月被捕重刑致死。   何万时,梅竹村人,出生1909年4月,入任时间1935年5月,职名地方交通员,1940年8月在漳州牺牲。   陈玉春,梅竹村人,出生1911年7月,入任时间1936年5月,职名自卫队员,1940年10月在官浔牺牲。   何水进,梅竹村人,出生1900年4月,入任时间1936年5月,职名地方工作人员,1940年10月在漳州牺牲。   何全成,梅竹村人,出生1909年4月,入任时间1936年5月,职名地方工作人员,1940年10月在漳州牺牲。   刘玉水,梅竹村人,出生1911年5月,入任时间1936年5月,职名地方工作人员,1940年10月在官浔牺牲。   何玉山,梅竹村人,出生1910年2月,入任时间1936年5月,职名义勇军战士,1940年10月在漳州牺牲。   刘美即,梅竹村人,出生1912年2月,入任时间1936年5月,职名自卫队员,1940年10月在漳州牺牲。   蔡待有,梅竹村人,出生1910年2月,入任时间1935年12月,职名红三团文书,1940年10月在漳州牺牲。   何 荣,梅竹村人,出生1905年8月,入任时间1936年5月,职名地方区分委,1936年4月在漳州牺牲。   何义水,具体不详。   

甘林村

林美村

玉厝村

  一、概况   玉厝村位于旧镇镇西南部的一个行政村,处于鹿溪下流旧镇桥闸西侧对面,东与秦溪、郭厝二村毗连,西至甘林村溪头自然村为邻,南至鹿溪下流与梅宅村隔水相望,北与石桥村至天乌山(今李仔园开发区的中心地带),距同三高速公路仅二公里,距漳浦县城九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玉厝民国29年为旧镇镇的玉溪保,民国33年并属秦溪保,新中国初期属第四区前溪乡。1956年10月,第四区改名为旧镇区,前溪乡并属旧镇镇管辖。1964年9月,成立玉厝大队,今为玉厝村,辖玉厝、黄厝二个自然村,全村面积3.2平方公里,共有七个村民小组,现总人口361户,1426人,二个自然村正依傍着天然的天鹅石(今天鹅园)和天然的大石狮傲然挺立着。   二、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有耕地面积592亩,其中水田328亩,农地264亩,现有渔虾养殖面积100多亩,转有小规模的青枣和蔬菜基地300多亩,水稻面积100多亩。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以往的低农业收入转为较高的非农业收入,本村已构成省内外为名的鸡鸭批发经营大市场,规模较大的经营户有7家,50%以上劳力就靠这一行业经营而致富,是本村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现有二个机砖厂,三个蔬菜经销点,三个小型服装加工场。当前,在外务工近100人,本地务工近100人,现外资企业在本村投资办厂,已基本成为农、工、商全面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加,群众安居落业,整个村庄呈现一派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在向“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三、基础设施建设   本村自1995年建一条长300米,宽4米的村道,现于2003年已0建成,从秦溪贯穿二个自然村直至李仔园开发区2公里的“清德桥圆通”水泥路。村内村外安上路灯,有医疗室,老人娱乐场所,原有于1996年创建玉厝小学一座,4开间,面积300平方米,现已成为玉厝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位置。村民自建中级住宅楼60多座,私家小车16辆,载货营运汽车21辆,钩车4辆,铲车2辆,家用电器、电视机、电话、摩托车、手机全村用户基本普及。饮用水源全村村民普遍用上自家管道自来水。   四、文物古迹与风俗   玉厝社没有建祖祠,农历正月初二一次,十二至十五日再一次,新娘及新添男孩,由长辈带领,携供品到秦溪大祖祠拜祭0,并挂灯,穿行等下了,故称“穿灯脚”。   村东北有一座“清德宫”祀“开漳圣王”及“玄天上帝”。农历三月初三庆祝“玄天上帝”诞辰,村民各备“牲礼”膜拜。清末,村民王大松(即王大诚),挑以清德宫“挂香”的玄天上帝微型神像到处供人朝拜,收些费用维持生计,国治4年挑神像到台湾,定居于嘉义番仔沟,神像为当地信士所供奉,后集资建一座庙宇,命名龙安宫,再塑玄天上帝神像,“挂”王大松所挑神像的“香火”,由王大松管理,王大松传下许多后裔,“世袭”管理龙安宫。1998年2月23日,王大松的后裔王正雄率32个不同姓氏的玄天上帝信士来玉厝寻根,朝拜祖庙,重修庙埕和神像。   五、姓氏源流   本行政村有玉厝、黄厝两自然村,玉厝,主要姓王,现有288户,1142人,其祖自秦溪分传而来,秦溪自横口(今官浔镇康庄村)传来,新旧有族谱。其次姓赵,有20户,63人,由甘林传来。黄厝,为姓黄聚居地,有53户,221人,其祖原来自东龙。   六、新中国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村人才辈出。已考上本科、大中专近100人。现任科级干部以上近10人。   行政界:   王来文,福建省文联秘书长。   王赐义,漳浦县交通局局长。   黄荣禾,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庭庭长。   王永城,云霄县人大办公室。   王劲松,东山县审计局局长。   王武乾,漳浦县马坪镇副镇长。   教育界:   王汉山,漳浦三中   王跃平,漳浦龙湖中学   王忠俊,漳浦丹山中学   赵燕平,漳浦李仔园中学   王其发,旧镇桥头中学小学校长   王燕华,厦门湖里高林中心小学   文学艺术界:   王来文,省书画家协会秘书长   

石桥村

  一、概况   石桥村源于旧镇镇西部,东邻秦溪村,西与甘林村“甘林宫”为界,南与玉厝村黄厝自然村为毗邻,北邻李仔园工业企区。   石桥于民国时期属秦溪保管辖,新中国初期属第四区旧镇所辖,1958年9月以后仍在旧镇公社的秦溪大队辖内,1964年9月以秦溪大队分设石桥大队,1984年9月改为石桥村,以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现272户,1084人,4个村民小组。   二、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有耕地530亩,其中水田200亩,农地330亩,耕农以青枣、蔬菜种植为主,另一小部分耕种水稻、香蕉、桃、李等水果,现尚有100多人外出打工200多人在李仔园工业区打工,我村主要经济来源在李仔园工业区木材市场经商,经营比较大有210多人,二处机砖厂,缝纫加工三处,原有一户在李仔园工业区办“太子花园有限公司”,现改建李仔园食府酒店,村民现有运输车6辆,铲车1辆,小车5辆,中级住宅20多户,家庭均有电话、手机、电视、电冰箱、摩托车、饮用水全村基本普及,自改革开放以来,群众逐步走向小康水平。   三、基础设施建设   于2000年8月我村创建一座二层村部大楼,约600㎡,至今作为村部,老人协会办公场所,2006年建造一条长356米,宽5米的水泥路。于2009年再建造一条长500米,宽5米的水泥路,再于2011年度村四周配套安装路灯及家园清洁行动。   四、文物古迹与旧俗   本村社内清宴楼,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建,三层圆形,四角有突出的碉堡,成“凤吹辇”状,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至今基本完好,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俗,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音批租”寿诞庆祝日,1982年改在九月十九日举行。   五、姓氏源流   本村只有一个姓潘,石桥为潘姓聚居地,开基于清代前期,开基祖来自永春,建有祠堂,厅堂匾额“潘府荥阳”之称。   六、新中国人物   我村人才辈出、现本科大专以上近50人,副科以上有5人。   潘中荣:海南省万宁市高级工程师   潘中川:漳浦县-教导员   周西林:深土镇林业站人员   

秦溪村

  秦溪村亦称前溪(社临鹿溪而得名),本村坐落于旧镇西部鹿溪下游与海港交汇处,距镇政府所在地只有2公里之遥,西邻石桥村,东邻郭厝村,南临鹿溪,北隔小山便是营脚社。   政区沿革   秦溪清代为秦溪保,民国32年起实行保用制度,秦溪便居于旧镇秦溪保,解放初期改称第四区(旧镇区)的前溪乡。1956年2月合并于旧镇镇1958年8月成立属于旧镇公社的秦溪大队,自1964年至1980年从秦溪大队先后分出另设玉厝、石桥、郭厝3大队,从此秦溪大队只辖秦溪社大部分(东部小部分划归郭厝村),现今秦溪村约有456户1825人。   姓氏源流   秦溪原有王、陈、卢、李、叶、吴、阮、许等姓居住,现尚存陈厝埕、李厝街、草厝尾、叶厝巷、下许、下许谭仔等地名,王兴之祖于明永乐年间从横口(今官浔镇康庄村)前来开基,不久便传于附近营脚、郭厝、玉厝、英山等处, 海传入广东外沙等地,王氏宗祠名为燕翼堂。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秦溪村现有耕地415亩,其中水田338亩,农地77亩,1992年在李仔园开设旧镇工业开发区,先后征用300多亩土地建立工厂。   主要农产品年产量:稻谷约300吨,桃、李、香蕉等水果约100吨,蔬菜约100吨,传统的手工业制品斗笠年产2万顶左右,全村劳动力800多人,有一般人长年出外打工。   1995年与郭厝、玉厝、石桥3村在社前合建农民大街,水泥路长1600米,宽17米。   秦溪村于1979年建教学楼一座(秦溪、郭厝、石桥、玉厝四村共有),1994年再建教室6间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于2003年重新建造一座教学大楼(系钢筋水泥结构)总面积3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现设6班,学生数234人,教师12人。   李仔园中学建于1994年学校总面积约18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学生6班292人教师45人。   2009年秦溪村西北方与石桥交界处新造一条从社前水泥路通向李仔园县道主干线(迎宾大道)相连接的水泥路,长1.5公里,宽12米,二车道。   又于2007年全社内进行整改,厝前厝后道路、水汫都进行整修,社内当时也已经修起两条水泥路,社貌焕然一新,更好的是汫头巷尾到处都安上路灯,到了晚上到处光明一片,真可谓是农村城市化了。   文物古迹   惠王庙,祀广惠尊王谢安。庙为两进三开间结构,颇具规模。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孝武皇帝的宰相,太元八年(373年)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打败强敌前秦符坚,头东晋转危为安,据(漳浦县志)载,谢东山庙在浦乡里到处皆有之,祖传陈将军自光州携香火来浦,五十八姓同崇奉焉,故今皆祀于民间。   地名历史   秦溪西北公路边有一片荒埔,抗日战争期间,秦溪社贫农王水涨披荆斩棘,垦荒成园种植李树十多亩,该地遂名为李仔园,解放后修复抗战时期破坏的旧公路,又在旧镇渡口建一座汽车渡码头,改变以前旅客要在旧镇下车改乘渡船到对岸再搭车的情况。1953年7月5日退守台湾的-派出一支军队进攻东山岛,被增援解放击退,然而由于增援部队受到旧镇港过渡拖延,致守岛军民受到了一些损失,战役过后,为改变旧镇过渡延误状况,在旧镇港上游溪头渡建起一座公路桥,从桥头向西北建一条公路通向李仔园与原县道相连接,并设李仔园站,树立站标,以利行人从此李仔园知名度渐高,以至成为正式地名,虽然那一片李仔园已改种其他果树,溪头渡桥梁也因旧镇桥闸建成后被废弃,而李仔园地名却一直沿用下来,1992年旧镇镇设立李仔园工业区,1994年又开设李仔园中学,李仔园地名就更为可知了。   

郭厝村

苑上村

旧城村

浯江村

  浯江村位于旧镇镇中东部,东邻潭仔头村,北邻后陇村,南邻苑上村,西邻山兜村。发源于赤土、长桥、湖西三乡交界处的浯江溪流流经这一带,因而得名浯江。浯江村是浯江地区的中心,交通十分便捷。   解放初期属第八区(后称浯江区)三凤村。1951年区公所由寨内村进至浯江村后埔边自然村,1956年10月浯江区并于旧镇区,1958年9月成立属于浯江公社塔明大队。1960年5月浯江公社合并于旧镇功能公社,原来塔明大队改称浯江大队。1984年9月浯江大队改称浯江行政村。本村辖后埔边、大学、三凤厅、南平、北平、新厝6个自然村,现总人口1680人400户。   各社社名由来与现有人口。三凤厅社是以明代嘉清年间林姓三兄弟林一初、林一阳中举人、林一新中进士,号称“三凤齐鸣”所建府第一称“三凤厅”,现有54户260人。大学社是明代武举人林明哲在此办规模不小的武学堂,因此称“大学”,现有57户270人。新厝是由岩仔山边“顶围”社迁来称“新厝”,现有27户120人。南平是因在乌市“海云家庙”的南边而得名,现有28户130人。”北平“也是因在海云家庙的北边而得名,现有41户180人。”后埔边“是因在海云家庙的后面有一牛松柏林的旁边而得名”后埔边“,现有190户720人。   浯江村为林姓聚居地,姓氏渊源,乌石林姓妈祖林安,于南宋景定初年由福州长乐后市村迁来,祖祠“海云家庙“又称”世德堂“俗称”乌石大厅“。浯江村属”乌石林“乌石宗,南房。   全村有耕地1000亩。其中水田600亩,旱地400亩,林地1650亩。主要农产品稻谷水果有荔枝、龙眼、香蕉,蔬菜有各种瓜型,西红柿。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近十几年,大多数村民盖了新楼房,购买小汽车。   明清时代文化比较发达,民国时期在本村创办“西河小学”,”海乌中心小学”。后办吴江小学,浯江中学也在本村,今迁苑上村与浯江村交界,由台湾长春集团投资筹建改名“长春中学”。今浯江小学合并山兜村小学,后陇村小学,在原来浯江中学旧校址乌石大厅改称“长春小学”。长春小学改新校区也在筹建中。   浯江村是乌石的中心地灵人杰,明清两代出不少历史人名,其中以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探花,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林士章,其子林汝诏是万历十四年内进士,官至广东,嘉靖十九年举人,林一阳嘉靖十三年举人,官至济南,林一新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云南。林成纲嘉靖二十二年举人,官香山知县,林明哲清乾隆二十二年武进士,官至福建提务。   新中国成立后也人才辈出,林开封六鳌镇镇长,林开成县体委主任,林坤煌深土镇副镇长,林春元绥安镇组委。林空军县打假办主任,林茂云主任医师,林武荣福清海关。还有100多位在各院校深造学子。   名胜古迹。“海云家庙”俗称乌石大厅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正德十五年重修,万历八年重建,三进五开间,正面三户大门,规格之高规模之大闽南第一。厅堂上有嘉靖帝赐给乌石林姓妈祖的“旌表贞义”匾及赐给林士章“探花及第”匾,万历皇帝赐林士章“忠爱”匾及进士会魁、文魁、武魁。第三十多户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石天后宫由祖籍乌石林瑶棋,林瑶国带头捐建,乌石天宫的妈祖金尊是探花林士章从莆田湄洲请回,至今有430多年,乌石妈祖,海峡两岸共同信仰。每年都有许多台湾宗亲迁来朝拜。现在新一轮开发已经开始,乌石妈祖城将面积扩大到4000多亩,投资20多亿人民币,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乌石妈祖城建成将给本村,全乌石仍至全县带来经济的腾飞。   

西屿村

  西示村位于旧镇镇南部,北邻西埔村,东邻狮头村,西邻城外村,南接旧镇港,旧竹线(佛旧线)旧镇至竹屿的乡道从村北通过,交通十分便捷。   西示民国时期属旧镇镇东保。解放初属第四区旧镇镇,1964年9月,成立属于旧镇镇公社的西示大队,1984年9月,改为西示村,辖西示、经港二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276人,610户。西示社为陈姓聚居地,其祖源自佛谭大坑,属监湖派(太傅派传在漳浦的一个分派)第四房。   经港社(原名荆江讹音成经港),现有人口610人,有陈、吴、黄等多种姓氏,其中吴姓42户180人,其祖源自车田(今石榴镇)的崎溪村,开基于清代,建有祖祠。   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有耕地1160亩,虾池200亩,浅海滩涂150亩,全村群众收入以农业为主,养殖业,捕捞业,运输业,外出务工等占相当大的比例,人均纯收入达6000余元,村财收入以浅海滩涂和虾池发包租金为主,每年可收入达1.6万元。1999年7月全村自筹150万元投建完成了一座占地12亩,建筑面积1336㎡的西示小学教学楼,配套了电教器材、图书室等,完善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   投入资金近360万元建设了全村长5.5公里,宽5米的村级水泥路,全村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并配套路灯100多盏。筹资30万元,打了一口深58米的机井,配套一座蓄水量30吨水塔,拆除村中厕所56间,旧厝84间,猪舍70间,建设冲水式公测3座,统一规划砌筑了垃圾池12个。建了一座占地面积1亩, 面积100㎡的骨灰堂,并配套了安置骨灰的设备,解决了今后骨灰安放难的问题。投资10万元建成了漳州市首个村级农民公园,为丰富村民文化和健身生活提供了美丽的场所,村委会海投资37万元在农民公园山脚下建设了占地1.5亩,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中心,配套了体育器材,安装了宽带。2011年初投资65万元,建了一座占地2亩,建筑面积1355平方木的西示幸福园,解决了全村特困户,五保户及低保户的住房问题。村党支部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针对本村耕地面积少,海域资源少的实际,村党支部在加大投入,认真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生态农庄旅游项目,发挥本村自然生态景观优势,着办开发以度假、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农家特色旅游,以旅游项目带动本村经济发展。      

东厝村

  东厝村位于旧镇镇北部,县城东面约二十五公里处,即为北纬24.1°,东经117.8°。坐落于丹山西南侧,东邻山仔村,南邻浯江溪及后陇村,西邻赤土乡水头村西林墘自然村,北为赤土乡溪东村,村庄北靠山川,南朝一片小平原,浯江两溪环保东厝自然村交江南流,地理条件优越,交通方便,525县道水泥路从村庄前面环绕而行,漳诏高速公路从村庄西侧贯穿而过。2000年美国天仁集团在本村西北面地段租赁近千亩山地农田,开发天福观光茶园及高速公路服务区,并设置旅游景点—唐山过台湾石雕园。村庄地势北高南低,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引人入胜,气候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21度,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日照2100小时,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是漳浦县着名水果之乡。   东厝村是旧镇镇一大重点行政村之一,主村庄东厝,下辖上东坡、下东坡、坡内、大石后等五个自然村,东厝村现有人口3232人,共750户,分为8个村民组,下设23小组,全村面积约6平方公里。   东厝村在2001年被0漳浦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1年被0漳浦县委县政府授予“抗旱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被0旧镇党委政府授予“全面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被0漳浦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06年被0旧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农村水泥路建设先进单位”“村主干一对好搭档”荣誉称号,2007年被0旧镇委员会授予“先进党支部”,2008、2009年被0漳浦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被0旧镇党委政府授予“07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县政府授予“文明村”,被旧镇政府授予“冬季征兵先进单位”。   全村有60%的村民居住新楼房,人均纯收入人民币6000元,村民经济发展,正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东厝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50余年历史,东厝社内祖先建有祠堂两座,即“追远堂”和“祠祖堂”,东厝大社及上东坡、下东坡均为林姓,坡内复姓欧阳,大石后姓王居多,尚有姓郑、陈,东厝社会古圆楼一座,名为“光裕楼”,因年久已旧,但圆楼墙垣尚完好,庙宇一座,敬奉“玄天上帝”。上东坡、下东坡建庙宇一座,敬奉“夫人妈”。大石后建有“关帝庙”,坐落在大石后自然村浯江畔,关帝庙奉祀马王公,俗称将军爷庙或马王公庙,香火鼎盛,四周环境优美而闻名于各地,是县级文物古迹文化旅游胜地。   全村有水田1250亩,园地900亩,山坡地2000亩,山林地8858亩,原盛产荔枝、水稻、花生、地瓜等作物,八十年代初期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为荔枝、龙眼、香蕉、桃李、杨梅等主体的经济作物,现改为荔枝、龙冠、杨梅、油柑、花卉、西红柿、大葱、荷兰豆、四季豆等经济作物,农村经济出现一大飞跃。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面貌焕然一新,有经营运输业的货车,农用车、小汽车共50辆,机械装载机挖掘机10辆,高速天福服务区建在本村辖区内,配套“加油站、餐厅、石雕园、茶庄、客房”,村民在本地天福服务区就业200人,到县城经商就业者60户,2005年村委会多方集资,省市县补助建设一条宽6.5米,长3.1公里的县道,工程总造价216万元。2009年建设村村通水泥路约4公里,3.5米宽,造价171万元。2009年建设上东坡、下东坡环城路1.5公里、3.5米宽约50万元。2011年建设港西至滑石下1.7公里,约57万。   东厝村文化教育方面,在民国时期设立私塾、小学,至新中国成立后继办初级小学,以后升级为完全小学,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建起一座三层教学楼,规模不断扩大充实,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师资都由大中专毕业生任教,至2010年在校生240人,2007年最高峰320人,教师13人,为东厝村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现全村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东厝村有近百名毕业于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建功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行政干部:   林培兴,县委常委、政协主席。   欧阳长河,漳州市信访局副局长。   欧阳乌吉,赤土派出所民警。   欧阳中宝,县监察局。   林国平,县民政局副局长。   林长顺,县武警大队副大队长。   林长裕,县看守所干警。   林石山,县拘留所干警。   林魏祥,公安-队。   林惠明,长桥镇人大主席、镇长。   林旺城,深土镇经贸办主任。   林清阳,深圳武警副处长、盐田边检政委。   林党和,东山县海军副营长。   大石后:40户200人,祖籍来自秦溪,祖厝现焕然一新,有关帝庙一座,主殿祀关羽,座前有马夫一人,赤兔马一头,民间称赤兔马为马王公,马夫称将军爷,对赤兔马特别尊崇,针织改称为马王公庙,现改建一新。   上下东坡:140户600人,祖籍直接由路下东庵传衍,建有一座夫人妈庙,尊崇夫人妈。   坡内:68户332人,主要姓氏欧阳,有祖祠,祖籍来自马口。   东厝:500户2100人,主要姓氏林,有祠堂“”追远堂,开基于明代正德九年,其祖源自平和五寨埔坪,系“路下林”所分衍,新建有一座庙宇,供奉“玄天上帝”“王公”“王妈”“五公祖”。   

上蔡村

寨内村

山仔村

潭仔头村

  潭仔头村耕地1930亩,其中水田1150亩,并有大片山地。水田主要种稻和香蕉,农地和山村种荔枝等果树约600亩,为经济支柱。   公路两旁形成街道和小市场,有些村民在路旁开店和经营水果加工场。   电视机和电话费、摩托车基本普及。   潭仔头小学设18班级,学生609人,教师25人。   

岩埭村

  岩埭村位于旧镇镇东部,西邻霞屿村,西北邻潭仔头村,东隔浯江溪与上蔡、寨内二村交界,有乡道经谭仔头接省道漳东线。   岩埭民国29年属海乌乡霞岩保,民国33年海乌乡合并于浯江乡,岩埭随霞岩保并属苑山保。新中国初期,岩埭属第八区东埭乡,1956年10月,第八区合并于旧镇区,岩埭随东埭乡合并于龙苑乡,1958年3月,随龙苑并属浯江乡,8月公社化,成立属于浯江公社的月辉大队。1960年5月,浯江公社合并于旧镇公社,月辉大队合并于共同大队,改名谭仔头大队。1961年从谭仔头分设岩埭大队,1984年9月岩埭大队改为岩埭村,以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现有262户,人口1094人。   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有耕地886亩,其中水田687亩,农地199亩,山林地582亩,主要农产品稻谷、蔬菜及荔枝、龙眼等水果,经济收入主要是农业,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外亦任职经商,打工有200多人。   农业产业结构:   粮食作物种植500亩,产量270吨,水果200亩,产量230吨,经农业结构调整,晚季种植各种蔬菜1000亩,总产量4000多吨,提高经济价值,农业生产得到重视。   基础设施建设:   ①村委会办公地点在本村,<原小学校舍>,建于1980年,建筑面积350平方,占地面积2000平方。   ②老年人活动场所设在祖祠,建筑面积180平方,占地面积400平方。   ③小学合并潭仔头村,学生数76人。   ④中学设在浯江,学生数15人。   ⑤经卫生部门认可的医疗所一个,卫技人员二个。   ⑥饮用水来源靠自家打井。   电:1983年通电,入户率达100%。   路:跨越潭仔头村水泥路1.5公里,2007年建设,所属岩埭自然村,摩托车250辆,载货营运车5辆,私人小车8辆。   程控电话:1996年开通,户数262户,入户率65%,数量1164台。   闭路电视:2001年开通,户数262户,入户率98%,数量258台。   文物古迹:   有佛祖庙一座,祀观音佛祖和玄天上帝,叶氏家庙悬挂清朝乾隆皇帝赐封“翰林院”牌匾。   岩埭村东部与南部有四棵榕树和一棵刺桐树,树龄300多年。有一位老人:女,名林份,年龄103岁。   姓氏源流:   岩埭村有叶、郑二个姓氏,叶姓258户,人口1069人,郑姓4户,人口25人。叶姓0于清代佛谭白石迁来,郑姓是解放初土改时期迁入。   人物:   叶达园,六鳌镇-。   叶旺来,杜浔盐场场长。   叶春生,漳浦法院法警大队长。   叶培元,漳浦长春中学教导。   叶汉波,漳浦旧镇学区教导。   叶清海,旧镇白沙小学校长。   叶金海,南靖县物资局局长。   叶江镇,漳浦地税局。   叶中隆,土木建筑工程师。   叶成群,县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岩埭村历任主要领导:   叶成义:1968-1983,大队党支书。   叶色火:1983-1994,村委会党支书。   叶有顺:1994-1997,村委会党支书。   叶顺有:1997-2011,村委会党支书。   叶福成:1968-1974,大队长。   叶吉乳:1974-1983,大队长。   叶金土:1983-1987,村委主任。   叶水连:1987-1994,村委主任。   叶石国:1994-1997,村委主任。   叶华龙:1997-2003,村委主任。   叶元顺:2003-2011,村委主任。   

霞屿村

埔尾村

桥头村

白沙村

狮头村

西埔村

  西埔村位于旧镇东南部丘陵地带,北依骆驼山(海拔192米),东依塔山(海拔222米),东南邻狮头村(黄家寨),旧镇通竹屿县道从村南通过。   一、经济状况   全村有耕地600亩,其中水田350亩,农地250亩。主要农产品荔枝、龙眼、桃、李、香蕉、稻谷等。有近200人外出打工和经商,大多数村民已摆脱贫困,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现已放去茅草以液化气和煤为烹饪燃料,饮用清洁卫生的井水和有个别村民从山上引下的山泉水。解放初已接上生活用电,通电率100%,程控电话、闭路电视已100%进村入户,几乎人人有一部手机,2010年经村两委和社里头家群众的支持,建成了一条长1800米,宽5米的水泥路,总投资约100万,资金来源:群众筹资筹劳和政府扶持,特别是得到黄全和宗亲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012年春节过后又通上了路灯。   二、地区沿革和姓氏源流   西埔村民开基始祖均助公大房裔孙(小部分从石榴镇刈尾社迁徙而来)和后坑同祖,民国时属狮头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属狮头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旧镇公社,狮头大队所辖,1960年冬,从狮头大队划出,包括后坑成立西埔大队,1984年9月改为村民委员会。属旧镇镇西埔村,辖西埔、后坑两个自然村,户数230户,人口856人,其中男性453人,女性403人。   主要姓氏黄,源自黄家寨大房裔孙。   本村解放初有设立小学,90年代初小学合并,小孩到狮头小学和旧镇中心小学就读,至2011年,全村有中专毕业40人,大专毕业10,本科毕业2人,在省内外各地工作。   三、西埔村行政村历年任职人员情况   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后,下设管理区,原来的高级农业合作社改为管理区辖下的生产大队,当时制度改变区域重新划分。狮头联防社,分为狮头,西埔两个大队。西埔(包括后坑)大队由黄振兴仁党支部书记,黄永就任大队长,黄德福、黄发金、黄其茂仁副书记。1973年黄国章任党支部书记,黄坤土任村委主任,黄天佑任副书记。1983年黄蚶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至1990年。1990年黄蚶连任党支部书记,黄水法任村委主任。1994年黄加宝任党支部书记,黄来成任村委主任。2003年黄来成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2006年黄来成任党支部书记,黄坤旺任村委主任。2010年黄莱城继任党支部书记,黄志武任村委主任。   

山兜村


城外村特产大全




城外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