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3102 | 363000 | -- | 查看 圩仔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崎沙村 |
崎沙村位于漳浦县东部,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也是漳浦县沿海东海与南海起点第一村,东隔一座小山丘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交界,北邻田中央村,西、南临江口湾,湾内是天然避风港,有镇办万亩虾池,管理处设在崎沙村境内,南至香山,与2001年引进外商投资,建设香山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村落与民居】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辖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崎沙,宋朝隶属漳浦县二十三都(辖今漳浦县前亭镇全境、佛昙镇整美村、白竹湖农场全境、龙海市港尾镇全境)。 元沿宋制,明沿元制,明初,县以下设都、里、甲(亦称图),里设里正,甲设甲首,每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里。 清初,都以下设乡、保、甲,以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明朝的“里”改为清朝的“保”),二十三都下辖沙澳、卓岐等十一保。崎沙隶属于二十三都沙澳保。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县以下设路,全县分设四个路,二十三都的各保隶属东路管辖,并重新编定保甲,以二十甲为一保。 1923年民国十二年,取消都的建制,统编为乡、镇、保、甲,设置外东区,区治设在佛昙,前亭各乡、保隶属外东区。 1929年民国18年全县共设7个自治区,前亭隶属于第五自治区,又称外东区(辖佛昙、马坪、前亭一带)。 1935年民国24年10月,漳浦县将原来7个自治区编并为5区,前亭隶属第三区(又称东区),辖今深土、赤湖、湖西、佛昙、马坪、前亭一带,区署设佛昙),实行保甲制度,在今前亭镇辖域内设文山、楼下(注:今刘下村)、亭林、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注:今庄厝村)、桥仔头、江口、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洛运、后内11保,分属楼下、前亭、江口三联保管辖。崎沙隶属漳浦第三区(东区)江口联保青田保管辖。 1940年民国29年撤销联保,将前亭联保和江口联保合并为前江乡,乡公所设在明末进士陈国器旧居,下辖十二个保:文山保、楼下保(注:今刘下村)、亭林保、前亭保(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保(注:今庄厝村)、整尾保(注:今佛昙镇整美村)、后内保、桥仔头保、江口保、青沙保(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保、洛运保。崎沙隶属漳浦前江乡青沙保。 1944年民国33年前江乡与林东乡(注:今林棣、东坂)及马坪乡合并为前坪乡,乡公所设在马坪,下辖:美锋、后康(注:今后糖村)、文庵、仙都、梧山、林棣、东坂、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桥港(注:今桥仔头村、过港村辖域)、楼下(注:今刘下村、顶埕村辖域)、江口、庄厝、文山14保。崎沙隶属漳浦前坪乡青沙保管辖。 1949年9月23日,漳浦县解放,28日宣布漳浦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初,建立佛昙区公所(后改第五区),辖佛昙及前亭各乡,崎沙村隶属佛昙五区田中央乡管辖(注:佛昙五区在前亭镇地方设前亭墟、楼下、江口、田中央、文山5乡)。 1950年10月,在今前亭镇地方设六个乡,前亭墟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下尾乡、楼下乡、江口乡、田中央乡、文山乡,属漳浦县第五区(址在今佛昙镇),废除保甲制度。崎沙隶属田中央乡管辖。 1956年10月,成立过港乡,前亭墟乡与庄厝乡合并为前亭乡(管辖今大社、圩仔、庄厝);在今前亭镇地方共设四个乡:前亭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庄厝村,)、楼下乡(管辖今刘下村、文山村、顶埕村)、江口乡、过港乡(管辖今洛运村、过港村、田中央村、崎沙)。 1957年2月设立三个乡,成立乡人民委员会,桥港乡(乡长王建琴)、前亭乡(乡长黄石文)、楼下乡(副乡长许僚天)。隶属漳浦县第五区管辖(区公所设在佛昙)。崎沙隶属于漳浦县第五区管辖(区公所设在佛昙)桥港乡管辖。 1958年3月,正式合并为前亭、桥港、楼下3乡。 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佛昙人民公社,设立前亭管理区(时前亭管理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大社、圩仔、庄厝)、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崎沙生产社改为生产大队。 1961年7月前亭管理区、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联合召开各阶层干部扩大会,酝酿撤销三个管理区成立前亭公社,并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生仙为前亭公社社长,庄天来、庄德全为副会长。 1961年8月,正式撤销管理区,成立前亭人民公社,住址定在前亭墟,辖大社、墟仔、庄厝、洛运、田中央、桥仔头、过港、崎沙、江口、后蔡、刘下、顶埕、文山13个生产大队。崎沙生产大队隶属漳浦县前亭公社管辖。 1984年9月,前亭公社改为前亭乡,13个生产大队更名为各自行政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前亭乡,崎沙生产大队改为崎沙村。 1992年2月,前亭乡改为前亭镇,崎沙村隶属漳浦县前亭镇管辖。 2005年11月,前亭镇政府由圩仔村迁址大社村。 【陆地地形】崎沙村地属丘陵地带,坡度较缓,地势北高东、南、西部低,三面环海,属于半岛的沙漠化村庄,淡水缺乏,东部为东海、南海交汇处,南部、西部为冲积淤泥滩涂,适宜海产养殖。 【姓氏源流】崎沙村为杨姓聚居地,与江口、后蔡同是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湖西自然村分衍,属佛昙杨姓总祖第四房后裔。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村246户,人口961人,外来人口约305人。全村劳动力644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约262人,劳务输出台轮渔工及龙海吾屿雇用渔工80人,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679.5亩(其中:水田1538亩、旱地2135亩、菜地6.5亩)、园地2156.4亩(其中果园1227.1亩、其它929.3亩)、林地236.4亩。其中香山旅游区占630亩,是杨姓的聚集地。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高粱、玉米、花生、果蔗、芝豆、二号豆、红玫瑰和蔬菜,蔬菜品种较多,呈多元化发展。果树主要有龙眼、荔枝、杨梅、桃、李,海产主要有咸水鱼、虾、花蛤、泥蚶等。 海滩围垦虾池80亩,原芦笋地改为虾池150亩,有近海捕捞渔船30艘。有农用运输车2架,小型面包车5架,有外来及本村股份制对虾育苗场10家。 1985年架设输电线路,2000年完成电网改造。水电普及户户通。1984年用片石铺设村道长600米,2000年12月改铺水泥混凝土路面400米。2006年完成村道水泥路600米文明路,全村享受净化自来水饮用,有线电视和电话普及,摩托车户户皆有,全村已建楼房70多幢。小区新村已建楼房40多幢。 1956年成立崎沙小学,校园面积2340平方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1987年投资金额3500元建一幢厕所、投资金额148400元建一幢2层楼教学楼。分别于1991年建成,校园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设6个班级,学生141人,教师10人。 漳州火山地质公园大部分位于该村村域内。旅游景点主要以林进屿为中心的古火山地带。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教、旅游观赏价值。 【文物古迹】位于漳州火山地质公园内的原炮楼碉堡,是解放初期民兵的海防哨站,日夜巡逻,固定民兵轮流放哨。 【新中国人物】 杨和枝 广州市远洋运输公司船长 杨跃锋 人民出版社办公室主任 杨荣坤 漳浦县龙湖中学副校长 杨国全 福州市外经贸学院招生处 杨吉惠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省银行工作 |
田中央村 |
田中央村位于前亭镇东部,东隔困牛山余脉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接壤,西邻过港村,南隔海与江口村相望,北与洛运村、顶埕村接壤,省道漳东线通过本村,交通四通八达。 【村落与民居】村域面积5.7平方公里,辖田中央、顶后坑、咸田尾、长北内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田中央别称青田,宋朝隶属漳浦县二十三都(辖今漳浦县前亭镇全境、佛昙镇整美村、白竹湖农场全境、龙海市港尾镇全境)。 元沿宋制,明沿元制,明初,县以下设都、里、甲(亦称图),里设里正,甲设甲首,每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里。 清初,都以下设乡、保、甲,以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明朝的“里”改为清朝的“保”),二十三都下辖沙澳、卓岐等十一保。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青田村仍隶属漳浦郡二十三都,因闽海战乱,清廷下令漳浦县沿海各都、保弃土(界外),清代在前亭设立后诞(注:今后亭)、姑垄、葛垄等保。 “迁界”村民迁走,“复界”后前亭人大都没有回居,以至人口甚少。至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定,漳浦沿海各保开始恢复。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县以下设路,全县分设四个路,二十三都的各保隶属东路管辖,并重新编定保甲,以二十甲为一保。 1923年民国十二年,取消都的建制,统编为乡、镇、保、甲,设置外东区,区治设在佛昙,前亭各乡、保隶属外东区。 1929年民国18年全县共设7个自治区,今前亭辖域隶属于第五自治区,又称外东区(辖佛昙、马坪、前亭一带)。 1935年民国24年10月,漳浦县将原来7个自治区编并为5区,前亭隶属第三区(又称东区),辖今深土、赤湖、湖西、佛昙、马坪、前亭一带,区署设佛昙),实行保甲制度,在今前亭镇辖域内设文山、楼下(注:今刘下村)、亭林、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注:今庄厝村)、桥仔头、江口、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洛运、后内11保,分属楼下、前亭、江口三联保管辖。田中央自然村、顶后坑自然村、咸田尾自然村、长北内自然村隶属漳浦第三区(东区)江口联保青沙保管辖。 1940年民国29年撤销联保,将前亭联保和江口联保合并为前江乡,乡公所设在明末进士陈国器旧居,下辖十二个保:文山保、楼下保(注:今刘下村)、亭林保、前亭保(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保(注:今庄厝村)、整尾保(注:今佛昙镇整美村)、后内保、桥仔头保、江口保、青沙保(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保、洛运保。田中央自然村、顶后坑自然村、咸田尾自然村、长北内自然村隶属漳浦前江乡青沙保。 1944年民国33年前江乡与林东乡(注:今林棣、东坂)及马坪乡合并为前坪乡,乡公所设在马坪,下辖:美锋、后康(注:今后糖村)、文庵、仙都、梧山、林棣、东坂、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桥港(注:今桥仔头村、过港村辖域)、楼下(注:今刘下村、顶埕村辖域)、江口、庄厝、文山14保。田中央自然村、顶后坑自然村、咸田尾自然村、长北内自然村隶属漳浦前坪乡青沙保。 1949年9月23日,漳浦县解放,28日宣布漳浦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初,建立佛昙区公所(后改第五区),辖佛昙及前亭各乡,田中央自然村、顶后坑自然村、咸田尾自然村、长北内自然村隶属佛昙五区田中央乡管辖(注:佛昙五区在前亭镇地方设前亭墟、楼下、江口、田中央、文山5乡)。 1950年10月,在今前亭镇地方设六个乡,前亭墟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下尾乡、楼下乡、江口乡、过港乡、文山乡,属漳浦县第五区(址在今佛昙镇),废除保甲制度。各乡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农会会员大会,以举手选举各乡乡长、副乡长。田中央自然村、顶后坑自然村、咸田尾自然村、长北内自然村隶属田中央乡管辖。 1956年10月,成立过港乡,前亭墟乡与庄厝乡合并为前亭乡(管辖今大社、圩仔、庄厝);在今前亭镇地方共设四个乡:前亭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庄厝村,)、楼下乡(管辖今刘下村、文山村、顶埕村)、江口乡、过港乡(管辖今洛运村、过港村、田中央村)。各乡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推选黄石文为前亭乡乡长、杨安道为楼下乡乡长、涂建留为楼下乡副乡长。王建琴为桥港乡乡长。田中央自然村、顶后坑自然村、咸田尾自然村、长北内自然村村隶属漳浦县过港乡管辖。 1957年2月设立三个乡,田中央自然村、顶后坑自然村、咸田尾自然村、长北内自然村隶属于漳浦县第五区管辖(区公所设在佛昙)桥港乡人民委员会管辖。 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佛昙人民公社,设立前亭管理区(时前亭管理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大社、圩仔、庄厝)、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田中央自然村、顶后坑自然村、咸田尾自然村、长北内自然村隶属于佛昙公社桥港管理区;田中央生产社改为生产大队。 1961年7月前亭管理区、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联合召开各阶层干部扩大会,酝酿撤销三个管理区成立前亭公社,并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生仙为前亭公社社长,庄天来、庄德全为副会长。 1961年8月,正式撤销管理区,成立前亭人民公社,住址定在前亭墟,辖大社、墟仔、庄厝、洛运、田中央、桥仔头、过港、崎沙、江口、后蔡、刘下、顶埕、文山13个生产大队。田中央生产大队隶属漳浦县前亭公社管辖。 1984年9月,前亭公社改为前亭乡,13个生产大队更名为各自行政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前亭乡,田中央圩仔生产大队改为田中央村。 1992年2月,前亭乡改为前亭镇,田中央村隶属漳浦县前亭镇管辖。 2005年11月,前亭镇政府由圩仔村迁址大社村。 【陆地地形】田中央村地属丘陵地带,坡度较缓,地势东、北、西高,南面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处于古代滨海晚第二纪基性火山喷发地带,所遗留的火山灰造成紫黑色的土壤,土质肥沃,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发展。从前水源缺乏,解放后靠石过陂、赤兰溪水库以渠道灌溉,基本做到旱涝保收。主要山脉有困牛山(海拔352米),南部为冲积淤泥滩涂,适宜海产养殖。 【乡风村貌】田中央村在2004年被漳州市授予市级文明村,2005年被漳浦县授予县级文明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漳浦县委、前亭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一流村计生协会、计生村民自治示范村。人均纯收入4600元,村民经济发展较快,正在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姓氏源流】全村以王姓为主,源自福建省龙海市港尾镇青洋社,约开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有祖祠堂一座(青洋王姓是宋初居漳州的五代闽王王审知之子开闽分疆闽南郡王王延政的后裔。)。田中央王姓传衍田中央自然村、顶后坑自然村、咸田尾自然村、长北内自然村、过港自然村、何角头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后段自然村、中山自然村、峨山坪自然村、上皇自然村、田仔自然村、楼仔自然村、桥仔头自然村及福建省漳浦县赤土乡下云等处。 【历史人物】 王應顯,明代嘉靖庚戊年进士,任南京户部主事、云南左右佈政。 王朝,明朝进士,辅任巡道提督 【文物古迹】 明代嘉靖庚戊年进士王應顯任南京户部主事、云南左右佈政,大祠堂立匾太常寺卿,现存太常公墓在漳浦盘陀寨圤山。明朝进士王朝辅任巡道提督,立匾先映儒林,立匾垂蔭闽南。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村848户,人口3067人,外来人口约93人。全村劳动力1687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约892人,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4277.7亩(其中:水田1152亩、旱地3120亩、菜地5.7亩)、园地1244.4亩(其中果园559.2亩、其它685.2亩)、林地580亩。村拥有虾池400亩。是王姓的聚集地。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高粱、玉米、花生、果蔗、芝豆、二号豆、红玫瑰和蔬菜,蔬菜品种较多,呈多元化发展。果树主要有龙眼、荔枝、杨梅、桃、李,海产主要有咸水鱼、虾、花蛤、泥蚶等。村建农贸市场已有180年历史。村卫生所2间。 1996年底引进台商开发高优农业一家,2家养猪场。 中小学各一所,有公立幼儿园。田中央小学,创办于1938年,校园面积4657平方米,建筑面积1433平方米,设14个班,学生400多人,教师21人,1994年10月启动资金4200元建成一幢1层平房厕所,1996年10月投入资金186400元建成一幢2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1号教学楼,1996年11月投入资金32800元建成一幢2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2号教学楼。1991年8月,田中央中学(校址田中央村)创办,田中央中学占地10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168平方米,2008年田中央中学被兼并。 【历史事件】 1945年春,侵华日军陆军铃木第九师团由北方调防广州,与广州南支派遣军会合,经海路南下,途经金门、厦门,四艘先头军舰在漳浦菜屿列岛海面遭到陈纳德的第14航空队(又自然保护区飞虎队)的袭击轰炸,炸沉1艘,重创3艘,只得转回厦门。由于补给困难,只得从陆路逃窜往广东日战区,6月29日,该部在德木光信大左的指挥下,分五批向港尾白坑、岛美登陆,其先头部队于1945年7月4日,由隆教乡进犯前亭乡的田中央、江口、桥仔头、圩仔、大社,7月7日,把所抓到的妇女强行关押在学校里进行0,群众财物被抢劫一空。8日,日军窜到到佛昙纯美中学,依旧抢掠财物,00女,杀耕牛,并把浮南桥(注:今佛昙桥)炸毁桥墩三座。并放出军犬,有2名不服的民夫活活被咬死。 【新中国人物】 王瑞发 漳州市水利局水质科科长 王越忠 福建省教育厅副处级干部 王惠龙 广东省东莞市环保局正科级干部 王小鹏 广东省军区预备役师参谋 王连祥 漳州市环保局副科级干部 王电辉 漳浦县佛昙镇人大主席 王少珠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营长 王景森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营长 王阿发 中学高级教师 |
过港村 |
过港村位于南太武山南麓,南临江口湾,东至田中央村,西隔大寨山与圩仔村、古台自然村交界,北至长北内自然村。早前与田中央之间隔一条港道,往来需过渡或涉水。今港道已不存在,过港村地名由此而来。离厦门特区约40公里,前亭公路绕村后而过。 【村落与民居】村域面积3.9平方公里,由过港、乌角头、后段、王厝尾4个自然村组成,8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宋朝隶属漳浦县二十三都(辖今漳浦县前亭镇全境、佛昙镇整美村、白竹湖农场全境、龙海市港尾镇全境)安仁乡沙澳里。 元沿宋制,明沿元制,明初,县以下设都、里、甲(亦称图),里设里正,甲设甲首,每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里。 清初,都以下设乡、保、甲,以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明朝的“里”改为清朝的“保”),二十三都下辖沙澳、卓岐等十一保。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仍隶属漳浦郡二十三都,因闽海战乱,清廷下令漳浦县沿海各都、保弃土(界外),清代在前亭设立后诞(注:今后亭)、姑垄、葛垄等保。 “迁界”村民迁走,“复界”后前亭人大都没有回居,以至人口甚少。至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定,漳浦沿海各保开始恢复。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县以下设路,全县分设四个路,二十三都的各保隶属东路管辖,并重新编定保甲,以二十甲为一保。 1923年民国十二年,取消都的建制,统编为乡、镇、保、甲,设置外东区,区治设在佛昙,前亭各乡、保隶属外东区。 1929年民国18年全县共设7个自治区,前亭隶属于第五自治区,又称外东区(辖佛昙、马坪、前亭一带),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隶属于漳浦东路第五自治区(外东区)桥仔头保管辖。 1935年民国24年10月,漳浦县将原来7个自治区编并为5区,前亭隶属第三区(又称东区),辖今深土、赤湖、湖西、佛昙、马坪、前亭一带,区署设佛昙),实行保甲制度,在今前亭镇辖域内设文山、楼下(注:今刘下村)、亭林、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注:今庄厝村)、桥仔头、江口、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洛运、后内11保,分属楼下、前亭、江口三联保管辖。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隶属漳浦第三区(东区)过港保管辖。 1940年民国29年撤销联保,将前亭联保和江口联保合并为前江乡,乡公所设在明末进士陈国器旧居,下辖十二个保:文山保、楼下保(注:今刘下村)、亭林保、前亭保(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保(注:今庄厝村)、整尾保(注:今佛昙镇整美村)、后内保、桥仔头保、江口保、青沙保(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保、洛运保。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隶属漳浦前江乡过港保。 1944年民国33年前江乡与林东乡(注:今林棣、东坂)及马坪乡合并为前坪乡,乡公所设在马坪,下辖:美锋、后康(注:今后糖村)、文庵、仙都、梧山、林棣、东坂、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桥港(注:今桥仔头村、过港村辖域)、楼下(注:今刘下村、顶埕村辖域)、江口、庄厝、文山14保。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隶属漳浦前坪乡桥港保。 1949年9月23日,漳浦县解放,28日宣布漳浦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初,建立佛昙区公所(后改第五区),辖佛昙及前亭各乡,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隶属佛昙五区田中央乡管辖(注:佛昙五区在前亭镇地方设前亭墟、楼下、江口、田中央、文山5乡)。 1950年10月,在今前亭镇地方设六个乡,前亭墟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下尾乡、楼下乡、江口乡、田中央乡、文山乡,属漳浦县第五区(址在今佛昙镇),废除保甲制度。各乡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农会会员大会,以举手选举各乡乡长、副乡长。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隶属田中央乡管辖。 1956年10月,成立过港乡,前亭墟乡与庄厝乡合并为前亭乡(管辖今大社、圩仔、庄厝);在今前亭镇地方共设四个乡:前亭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庄厝村,)、楼下乡(管辖今刘下村、文山村、顶埕村)、江口乡、过港乡(管辖今洛运村、过港村、田中央村)。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隶属漳浦县过港乡管辖。 1957年2月设立三个乡,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隶属于桥港乡人民委员会管辖,桥港乡人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第五区管辖(区公所设在佛昙)。 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佛昙人民公社,设立前亭管理区(时前亭管理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大社、圩仔、庄厝)、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隶属于佛昙公社桥港管理区;过港生产社改为生产大队。 1961年7月前亭管理区、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联合召开各阶层干部扩大会,酝酿撤销三个管理区成立前亭公社,并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生仙为前亭公社社长,庄天来、庄德全为副会长。过港自然村、乌角头自然村、后段自然村、王厝尾自然村隶属于漳浦县第五区(区公所设在佛昙)桥港管理区管辖。 1961年8月,正式撤销管理区,成立前亭人民公社,住址定在前亭墟,辖大社、墟仔、庄厝、洛运、田中央、桥仔头、过港、崎沙、江口、后蔡、刘下、顶埕、文山13个生产大队。过港生产大队隶属漳浦县前亭公社管辖。 1984年9月,前亭公社改为前亭乡,13个生产大队更名为各自行政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前亭乡,过港生产大队改为过港村。 1992年2月,前亭乡改为前亭镇,过港村隶属漳浦县前亭镇管辖。 2005年11月,前亭镇政府由圩仔村迁址大社村。 【陆地地形】过港村地属丘陵地带,坡度较缓,地势比较平坦,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处于古代滨海晚第二纪基性火山喷发地带,所遗留的火山灰造成紫黑色的土壤,土质肥沃,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发展。从前水源缺乏,解放后靠石过陂、赤兰溪水库以及下仓水库以渠道灌溉,基本做到旱涝保收。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村473户,人口1772人,外来人口约82人。全村劳动力1186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约385人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058.6亩(其中:水田1030亩、旱地2023亩、菜地5.6亩)、园地378.4亩(其中果园215.6亩、其它162.8亩)、林地441.4亩。是王姓的聚集地。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高粱、玉米、花生、果蔗、芝豆、二号豆、红玫瑰和蔬菜,蔬菜品种较多,呈多元化发展。果树主要有龙眼、荔枝、杨梅、桃、李,海产主要有咸水鱼、虾、花蛤、泥蚶等。 现有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创办于1953年的过港小学,校园面积4000平方米,校舍面积845平方米,设6个班,学生214人,教师10人,1989年投入3000元建成一间分男、女厕所;1989年投入256400元建一幢2层楼的教学楼。1990年-1995年新建校舍两座,建筑面积为2层1060平方米,建筑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户户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村道、社道基本上铺设水泥路,并安上路灯。村卫生所2间, 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历史人物】 近代名人王加乐,清朝光绪年间在印尼龙目岛任甲必丹。 王锡钧(王加乐的长孙),明国时期毕业于黄埔军校,曾任陆军第七编练司令部司令兼军校训导处处长。 【姓氏源流】 过港自然村,开基于1800年清嘉庆五年,有祠堂两座,源自前亭镇田中央村,开基祖王杆公,出生于清朝乾隆十五年,系田中央开基祖王弥寿公之十四世孙,由田中央村传裔过港村。 何角头,另名乌角头,地名来源不祥。现为王姓居住地,一部分从过港分衍,一部分从田中央分衍。各有祖祠一座。 王厝尾,为王姓居住地,源自前亭镇田中央村。 后段,王姓聚集地,源自前亭镇过港村及田中央村两支分衍。 【文物古迹】 有清末光绪十八年(1892年)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甲比丹(荷兰殖民者委派管理一个区域的华人的首领)王加乐所建四合院大厝一座,今保管完好,有王加乐神牌,一面标“大和(荷)国甲必丹王(“王”是姓,不是王位。),一面标“商会会长”。 过港与何角头二自然村之间原为荒埔,有小庙祀“万应公”。“万应公”是那些无主鬼魂,村人为其立祠祭祀。过港村村后小山上有一块天然大石,村民称“大石公”。 【新中国人物】 王登辉 前亭公社社长 王汉青 漳浦县计划局副局长 王月成 漳州市税务局副主任科员 王东文 前亭公社副社长 王朱林 县档案局副局长 王吉芳 漳州市医院副书记、副主任药剂师 |
洛运村 |
洛运村位于漳浦县东北部,东至龙海市隆教乡向塘村的大林自然村,北隔困牛山与龙海市港尾镇毗邻,西至下仓水库,南至漳东线与过港村、田中央村为邻,源自困牛山及白竹湖农场顶埕作业区的洛运溪流经村境,至田中央与过港之间汇入江口湾。共2个自然村,1间公立幼儿园、1间私立幼儿园和1间小学,离漳州市68公里,离漳浦县城72公里,离厦门特区42公里。 【村落与民居】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即洛运自然村、中山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洛运自然村、中山自然村,宋朝隶属漳浦县二十三都(辖今漳浦县前亭镇全境、佛昙镇整美村、白竹湖农场全境、龙海市港尾镇全境)沙澳里管辖。 元沿宋制,明沿元制,明初,县以下设都、里、甲(亦称图),里设里正,甲设甲首,每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里。 清初,都以下设乡、保、甲,以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明朝的“里”改为清朝的“保”),二十三都下辖沙澳、卓岐等十一保。古称漳浦县二十三都嘉宾乡钦贤里沙澳村洛运、中山。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县以下设路,全县分设四个路,二十三都的各保隶属东路管辖,并重新编定保甲,以二十甲为一保。 1923年民国十二年,取消都的建制,统编为乡、镇、保、甲,设置外东区,区治设在佛昙,前亭各乡、保隶属外东区。 1929年民国18年全县共设7个自治区,前亭隶属于第五自治区,又称外东区(辖佛昙、马坪、前亭一带),洛运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隶属于漳浦东路第五自治区(外东区)洛运保管辖。 1935年民国24年10月,漳浦县将原来7个自治区编并为5区,前亭隶属第三区(又称东区),辖今深土、赤湖、湖西、佛昙、马坪、前亭一带,区署设佛昙),实行保甲制度,在今前亭镇辖域内设文山、楼下(注:今刘下村)、亭林、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注:今庄厝村)、桥仔头、江口、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洛运、后内11保,分属楼下、前亭、江口三联保管辖。洛运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隶属漳浦第三区(东区)洛运保管辖。 1940年民国29年撤销联保,将前亭联保和江口联保合并为前江乡,乡公所设在明末进士陈国器旧居,下辖十二个保:文山保、楼下保(注:今刘下村)、亭林保、前亭保(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保(注:今庄厝村)、整尾保(注:今佛昙镇整美村)、后内保、桥仔头保、江口保、青沙保(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保、洛运保。洛运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隶属漳浦前江乡洛运保管辖。 1944年民国33年前江乡与林东乡(注:今林棣、东坂)及马坪乡合并为前坪乡,乡公所设在马坪,下辖:美锋、后康(注:今后糖村)、文庵、仙都、梧山、林棣、东坂、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庄厝、楼下(注:今刘下村、顶埕村辖域)、文山、青沙(注:今洛运村、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桥港(注:今桥仔头村、过港村辖域)、江口14保。洛运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隶属漳浦前坪乡青沙保。 1949年9月23日,漳浦县解放,28日宣布漳浦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初,建立佛昙区公所(后改第五区),辖佛昙及前亭各乡,洛运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隶属佛昙五区田中央乡管辖(注:佛昙五区在前亭镇地方设前亭墟、楼下、江口、田中央、文山5乡)。 1950年10月,在今前亭镇地方设六个乡,前亭墟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下尾乡、楼下乡、江口乡、田中央乡、文山乡,属漳浦县第五区(址在今佛昙镇),废除保甲制度。各乡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农会会员大会,以举手选举各乡乡长、副乡长。洛运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隶属田中央乡管辖。 1956年10月,前亭墟与庄厝合并为前亭乡(大社、圩仔、庄厝);乡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推选黄石文为前亭乡乡长。洛运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隶属漳浦县过港乡管辖。 1957年2月设立三个乡,洛运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隶属于漳浦县第五区(区公所设在佛昙)桥港乡人民委员会管辖。 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佛昙人民公社,设立前亭管理区(时前亭管理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大社、圩仔、庄厝)、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洛运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隶属于佛昙公社桥港管理区;洛运生产社改为生产大队。 1961年7月前亭管理区、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联合召开各阶层干部扩大会,酝酿撤销三个管理区成立前亭公社,并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生仙为前亭公社社长,庄天来、庄德全为副会长。 1961年8月,正式撤销管理区,成立前亭人民公社,住址定在前亭墟,辖大社、墟仔、庄厝、洛运、田中央、桥仔头、过港、崎沙、江口、后蔡、刘下、顶埕、文山13个生产大队。洛运生产大队隶属漳浦县前亭公社管辖。 1984年9月,前亭公社改为前亭乡,13个生产大队更名为各自行政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前亭乡,洛运生产大队改为洛运村。 1992年2月,前亭乡改为前亭镇,洛运村隶属漳浦县前亭镇管辖。 2005年11月,前亭镇政府由圩仔村迁址大社村。 【陆地地形】洛运村地属丘陵地带,坡度较缓,地势东、北、西高南低,三面环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处于古代滨海晚第二纪基性火山喷发地带,所遗留的火山灰造成紫黑色的土壤,土质肥沃,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发展。从前水源缺乏,解放后靠下仓水库以渠道灌溉,基本做到旱涝保收。主要山脉有困牛山(海拔352米)。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村466户,人口1659人,外来人口约4人。全村劳动力912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约348人。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104.4亩(其中:水田1006亩、旱地2094亩、菜地4.4亩)、园地372.8亩(其中果园212.3亩、其它160.5亩)、林地332.3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高粱、玉米、花生、果蔗、芝豆、二号豆、红玫瑰和蔬菜,蔬菜品种较多,呈多元化发展。果树主要有龙眼、荔枝、杨梅、桃、李,特别是香蕉为多。 1986年架设输电线路,实现水电户户通目标。2000年完成农网改造。 1993年开通程控电话,电话普及率达到100%。 2006年修复原有自来水设施,建了一个自来水站。 2007年2月,从村部所在地洛运社到中山社2.5公里长的水泥路剪彩开工。 2011年开掘二口深度达150米深的大井,解决农村用水难的问题。 1间公立幼儿园、1间私立幼儿园和1间小学,洛运小学创办于1952年,校园面积1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25.5×4.2=527.1平方米,设6个班级,学生163人,教师12人。1992年原校舍改为村委会,另投入154000元建成一座2层教学楼,建筑面积125.5×6=753平方米。则村部占地面积677平方米,建筑面积527.1平方米,1996年又投入3500元建一座厕所,2006年公立洛运幼儿园、洛运小学被兼并,新校舍让给村部使用,原厕所于2012年3月拆除。改在房间内增设厕所一间。则村部现有占地面积1667平方米。建筑面积=527.1+753=1280.1平方米。 【姓氏源流】洛运社为徐姓聚居地,徐姓于明末镇海卫前来开基,传说为明开国元勋徐达的后裔,并传说,“洛运”社名是因为祖上为洛阳人。而据《明史·徐达传》,徐达是濠州(即安徽凤阳)人,明太祖的同乡。洛运徐姓应从镇海卫传衍而来。《镇海卫志》及旧《漳浦县志》均记载:“徐文,江都(江苏扬州)人,祖徐兴,洪武年间累功升指挥佥事,徐文于成化年间调任镇海,传至徐麟,以功升指挥同知,世袭”。至天启年间分居洛运社开基。 中山社为王姓聚居地,有少数别姓。 王姓源自田中央社。 【历史人物】 徐兴,江都(江苏扬州)人,洪武年间累功升指挥佥事。 徐文,江都(江苏扬州)人,成化年间调任镇海。 徐麟,江都(江苏扬州)人,官升指挥同知。 【文物古迹】 洛运社西北、凤凰山脚有古刹瑞云寺,始建于明朝,今尚存。老寿星、名僧蔡松卷源于此寺。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庆祝佛诞。洛运社东北许坑(地名),也是凤凰山脚有古庙关帝君庙,香火旺盛。农历五月十三日庆祝关帝诞辰。社里供奉开漳圣王及徐氏祠堂。2012年因旧村改造,部分祠堂易地重建。中山社清末曾设墟市,清代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 【历史事件】 洛运村是前亭镇革命老区村,农作物常年靠天收获,缺水严重,处于地质灾害休眠期,由于地基地质较软,一旦下雨,地基下陷,老区民居墙体裂缝严重。2012年2月10日,为了响应市、县关于旧村改造及土地流转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镇、村两委按照上级总体规划,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旧村进行改造及有关土地进行流转。项目建设的实施,将更加集约利用土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品质,提升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形象, 旧村改造:全部拆除旧村48亩土地,安置居民45户,占地18亩;规划宅基地占地20亩60栋,腾空土地10亩; 土地流转:将位于洛运自然村片区450亩,涉及农户316户1186人;将位于中山自然村片区150亩,涉及农户150户570人;进行土地流转。 目前尚在建设当中。预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新中国人物】 徐振标 漳浦县总工会主席 徐 凯 漳州市芗城区国土资源局监察大队长 徐友成 漳州市总工会主席 徐彩兴 海军某部政委。 |
顶埕村 |
顶埕村位于前亭镇北部丘陵地带,总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00米。北隔牛山(海拔352米)与龙海市港尾镇上午村交界,西邻刘下村,东邻岩内场、湖内场,南邻白竹湖农场顶埕作业区、江口村长北内农场、田中央村长北内农场。顶埕村各自然村比较分散,土地面积大,陆路交通发达,1997年拓宽自顶埕到白竹湖岭公路,宽10米,2007年始建水泥路,路基24米。水泥路与港佛线相接,距浮宫高速公路出口10公里,距漳浦县城60公里,距漳州市区50公里。 【村落与民居】村域面积5.4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即顶埕自然村、南方楼自然村、黄大坑自然村、南头周自然村、下仓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顶埕,119户,424人,以涂、王二姓为主。其中涂姓92户314人,王姓18户71人。王姓源自田中央,原居下仓,因1956年5月建成下仓水库迁移至顶埕。涂姓是顶埕原住民,源自镇海,镇海涂姓祖祠已废,顶埕涂姓祖祠尚存。先祖涂一榛,因涂一榛后代生女没生男,就抱(今前亭镇大社村)妻弟的次子为养子,婚后其孙为纪念涂一榛,将“黄”姓改为“涂”姓,有“涂身黄骨”之说,今大社村“鄂华堂”每有庆典之事,顶埕村均备礼物前往同祝。 南方楼,76户,276人,以刘姓为主,47户153人,祖祠尚存,南方楼应是“南方刘”的方言同音异写,习惯成自然。 黄大坑,46户,196人,以蔡姓为主。原是黄姓的居住地。 南头周,57户,250人,以蔡姓为主,祖祠尚存。 下仓,4户,17人,王姓,源自田中央。 【历史沿革】顶埕,宋朝隶属漳浦县二十三都(辖今漳浦县前亭镇全境、佛昙镇整美村、白竹湖农场全境、龙海市港尾镇全境)。 元沿宋制 明沿元制,明初,县以下设都、里、甲(亦称图),里设里正,甲设甲首,每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里。 清初,都以下设乡、保、甲,以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明朝的“里”改为清朝的“保”),二十三都下辖沙澳、卓岐等十一保。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县以下设路,全县分设四个路,二十三都的各保隶属东路管辖,并重新编定保甲,以二十甲为一保。 1923年民国十二年,取消都的建制,统编为乡、镇、保、甲,设置外东区,区治设在佛昙,前亭各乡、保隶属外东区。 1929年民国18年全县共设7个自治区,前亭隶属于第五自治区,又称外东区(辖佛昙、马坪、前亭一带),顶埕村隶属于漳浦东路第五自治区(外东区)楼下保管辖。 1935年民国24年10月,漳浦县将原来7个自治区编并为5区,前亭隶属第三区(又称东区),辖今深土、赤湖、湖西、佛昙、马坪、前亭一带,区署设佛昙),实行保甲制度,在今前亭镇辖域内设文山、楼下(注:今刘下村)、亭林、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注:今庄厝村)、桥仔头、江口、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洛运、后内11保,分属楼下、前亭、江口三联保管辖。顶埕村隶属漳浦第三区(东区)楼下联保楼下保管辖。 1940年民国29年撤销联保,将前亭联保、楼下联保和江口联保合并为前江乡,乡公所设在明末进士陈国器旧居,下辖十二个保:文山保、楼下保(注:今刘下村)、亭林保、前亭保(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保(注:今庄厝村)、整尾保(注:今佛昙镇整美村)、后内保、桥仔头保、江口保、青沙保(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保、洛运保。顶埕村隶属漳浦前江乡楼下保。 1944年民国33年前江乡与林东乡(注:今林棣、东坂)及马坪乡合并为前坪乡,乡公所设在马坪,下辖:美锋、后康(注:今后糖村)、文庵、仙都、梧山、林棣、东坂、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桥港(注:今桥仔头村、过港村辖域)、楼下(注:今刘下村、顶埕村辖域)、江口、庄厝、文山14保。今顶埕村辖域隶属漳浦前坪乡楼下保管辖。 1949年9月23日,漳浦县解放,28日宣布漳浦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初,建立佛昙区公所(后改第五区),辖佛昙及前亭各乡,今顶埕村辖域隶属佛昙五区楼下乡管辖(注:佛昙五区在前亭镇地方设前亭墟、楼下、江口、田中央、文山5乡)。 1950年10月,在今前亭镇地方设六个乡,前亭墟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下尾乡、楼下乡、江口乡、田中央乡、文山乡,属漳浦县第五区(址在今佛昙镇),废除保甲制度。各乡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农会会员大会,以举手选举各乡乡长、副乡长。今顶埕村辖域隶属楼下乡管辖。 1956年10月,前亭墟乡与庄厝乡合并为前亭乡(大社、圩仔、庄厝);楼下乡辖域不变,今顶埕村辖域隶属漳浦县楼下乡管辖。 1957年2月设立三个乡,圩仔村隶属于楼下乡人民委员会管辖(副乡长许僚天),楼下乡人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第五区(区公所设在佛昙)管辖。 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佛昙人民公社,设立前亭管理区(时前亭管理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大社、圩仔、庄厝)、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今顶埕村辖域隶属于佛昙公社楼下管理区;顶埕生产社改为生产大队。 1961年7月前亭管理区、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联合召开各阶层干部扩大会,酝酿撤销三个管理区成立前亭公社,并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生仙为前亭公社社长,庄天来、庄德全为副会长。 1961年8月,正式撤销管理区,成立前亭人民公社,住址定在前亭墟,辖大社、墟仔、庄厝、洛运、田中央、桥仔头、过港、崎沙、江口、后蔡、刘下、顶埕、文山13个生产大队。顶埕生产大队隶属漳浦县前亭公社管辖。 1984年9月,前亭公社改为前亭乡,13个生产大队更名为各自行政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前亭乡,顶埕生产大队改为顶埕村。 1992年2月,前亭乡改为前亭镇,顶埕村隶属漳浦县前亭镇管辖。 2005年11月,前亭镇政府由圩仔村迁址大社村。 【陆地地形】顶埕村地属丘陵地带,坡度较缓,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常年缺水,处于古代滨海晚第二纪基性火山喷发地带,所遗留的火山灰造成紫黑色的土壤,土质肥沃,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发展。主要山脉有牛山(海拔352米)。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村302户,人口1153人,外来人口约7人。全村劳动力634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约274人。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870.2亩(其中:水田1050亩、旱地2820亩、菜地0.2亩)、园地512.3亩(其中果园291.4亩、其它220.9亩)、林地381.7亩、城镇村工矿219.5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高粱、玉米、花生、果蔗、芝豆、二号豆、红玫瑰和蔬菜,蔬菜品种较多,呈多元化发展。果树主要有龙眼、荔枝、杨梅等。 1984年架设输电线路,1996年通程控电话,水电照明、电话、电视已基本普及。 1997年拓宽自顶埕村至白竹湖岭公路,宽10米。 2012年南方楼至南头周、顶埕至下仓的水泥路正在投建中。 创办于1956年的顶埕小学,校园面积3078平方米,建筑面积616平方米,设6个班,学生184人,教师10人,1987年9月,投入资金3800元建成一座厕所,1987年9月投入资金75000元建成一座3层1号教学楼,1996年9月投入70600元建成一座2层2号教学楼。有一所公立幼儿园:顶埕幼儿园,半托入学。现顶埕幼儿园、顶埕小学已被兼并。 有水库两座:下仓水库、新岭水库。 2010年被划为漳州市南太武区顶埕开发区,是农业产品冷冻加工的生产基地,具有一定的市场发掘潜力。 【乡村风貌】顶埕村自2001年被0漳浦县综治办公室授予“治安模范村”后,持续几年至今,未有重大民事、刑事案件发生,且在2006年度全村零案件,切实体现了该村的民风。全村村民安居乐业,正向“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历史人物】 顶埕社先祖涂一榛,原马坪倒头溪人,后定居顶埕社,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左通政。 涂伯案,涂一榛长子,1642年崇祯十五年举人。 涂仲吉,涂一榛次子,太学生,闻黄道周下诏狱,不远千里,至京上表申救,受杖刑,不屈,亦下诏狱,后赦归。隆武时,授御史。 【文物古迹】 许良彬墓位于顶埕村下仓自然村困牛山山脚下,下仓水库后。许良彬,海澄(今属龙海市)浮宫港边人,清雍乾间,任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加封少子太保,其夫人封号,诰命一品夫人,墓园因历代多次被盗废弃,但遗迹尚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矗立于圩仔村香山火山地质公园宿舍区(原前亭镇政府旧址)的多根龙柱即为许良彬墓的遗留。 |
文山村 |
文山村位于前亭镇北部风柜斗岭西边,是漳浦县东北部最边远的山区,东隔风柜斗岭与龙海市港尾镇东坑村交界,最北端文山村石人头自然村北隔虎形山与龙海市浮宫镇八坑村接壤,最西端文山村官路自然村西隔赤兰溪水库与龙海市白水镇郊边村相望,南隔石过陂水库与马坪镇仙都村相望,东南邻前亭镇刘下村,全村处在丘陵地带,赤兰溪水库延伸到本村的官路自然村,距漳州50公里,距漳浦县城60公里,村道水泥路与市道港佛线相接。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全村水田700亩,1969年赤兰溪水库建成蓄水,受淹水田250亩,现存450亩,山地666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自种自食。水果以杨梅、龙眼、荔枝为名,全村50%左右的劳动力外出打工,10%的劳力从事采石和运输。 【村落与民居】全村居住分散,村域面积7.6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文山,宋朝隶属漳浦县二十三都(辖今漳浦县前亭镇全境、佛昙镇整美村、白竹湖农场全境、龙海市港尾镇全境)安仁乡沙澳里。 元沿宋制,1322年元代至治年间,设安仁乡沙滨里,下设闾、邻,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闾。 明沿元制,明初,县以下设都、里、甲(亦称图),里设里正,甲设甲首,每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里。 清初,都以下设乡、保、甲,以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明朝的“里”改为清朝的“保”),二十三都下辖沙澳、卓岐等十一保。 1929年民国18年全县共设7个自治区,前亭隶属于第五自治区,又称外东区(辖佛昙、马坪、前亭一带),文山村隶属于漳浦东路第五自治区(外东区)前亭保管辖。 1935年民国24年10月,漳浦县将原来7个自治区编并为5区,前亭隶属第三区(又称东区),辖今深土、赤湖、湖西、佛昙、马坪、前亭一带,区署设佛昙),实行保甲制度,在今前亭镇辖域内设文山、楼下(注:今刘下村)、亭林、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注:今庄厝村)、桥仔头、江口、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洛运、后内11保,分属楼下、前亭、江口三联保管辖。文山保隶属漳浦第三区(东区)楼下联保管辖。 1940年民国29年撤销联保,将前亭联保和江口联保合并为前江乡,乡公所设在明末进士陈国器旧居,下辖十二个保:文山保、楼下保(注:今刘下村)、亭林保、前亭保(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下尾保(注:今庄厝村)、整尾保(注:今佛昙镇整美村)、后内保、桥仔头保、江口保、青沙保(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保、洛运保。文山保隶属漳浦前江乡管辖。 1944年民国33年前江乡与林东乡(注:今林棣、东坂)及马坪乡合并为前坪乡,乡公所设在马坪,下辖:美锋、后康(注:今后糖村)、文庵、仙都、梧山、林棣、东坂、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桥港(注:今桥仔头村、过港村辖域)、楼下(注:今刘下村、顶埕村辖域)、江口、庄厝、文山14保。文山保隶属漳浦前坪乡管辖。 1949年9月23日,漳浦县解放,28日宣布漳浦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初,建立佛昙区公所(后改第五区),辖佛昙及前亭各乡,文山自然村、高枝坑自然村、官路自然村、石人头自然村、过坑自然村、倒桥自然村隶属佛昙五区文山乡管辖(注:佛昙五区在前亭镇地方设前亭墟、楼下、江口、田中央、文山5乡)。 1950年10月,在今前亭镇地方设六个乡,前亭墟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下尾乡、楼下乡、江口乡、田中央乡、文山乡,属漳浦县第五区(址在今佛昙镇),废除保甲制度。各乡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农会会员大会,以举手选举各乡乡长、副乡长。文山自然村、高枝坑自然村、官路自然村、石人头自然村、过坑自然村、倒桥自然村隶属文山乡管辖。 1956年10月,在今前亭镇地方共设四个乡:前亭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庄厝村,)、楼下乡(管辖今刘下村、文山村,)、江口乡、田中央乡。各乡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推选杨安道为楼下乡乡长、涂建留为楼下乡副乡长。文山自然村、高枝坑自然村、官路自然村、石人头自然村、过坑自然村、倒桥自然村隶属漳浦县楼下乡管辖。 1957年2月设立三个乡,文山自然村、高枝坑自然村、官路自然村、石人头自然村、过坑自然村、倒桥自然村隶属于漳浦县第五区(区公所设在佛昙)楼下乡人民委员会管辖(副乡长许僚天)。 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佛昙人民公社,设立前亭管理区(时前亭管理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大社、圩仔、庄厝)、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文山自然村、高枝坑自然村、官路自然村、石人头自然村、过坑自然村、倒桥自然村隶属于佛昙公社楼下管理区;文山生产社改为生产大队。 1961年7月前亭管理区、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联合召开各阶层干部扩大会,酝酿撤销三个管理区成立前亭公社,并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生仙为前亭公社社长,庄天来、庄德全为副会长。 1961年8月,正式撤销管理区,成立前亭人民公社,住址定在前亭墟,辖大社、墟仔、庄厝、洛运、田中央、桥仔头、过港、崎沙、江口、后蔡、刘下、顶埕、文山13个生产大队。文山生产大队隶属漳浦县前亭公社管辖。 1984年9月,前亭公社改为前亭乡,13个生产大队更名为各自行政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前亭乡,文山生产大队改为文山村。 1992年2月,前亭乡改为前亭镇,文山村隶属漳浦县前亭镇管辖。 2005年11月,前亭镇政府由圩仔村迁址大社村。 【陆地地形】文山村地属丘陵地带,坡度较缓,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处于古代滨海晚第二纪基性火山喷发地带,所遗留的火山灰造成紫黑色的土壤,土质肥沃,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发展。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村294户,人口1316人,外来人口约9人。全村劳动力724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约352人。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148.9亩(其中:水田377亩、旱地765亩、菜地6.9亩)、园地880.4亩(其中果园575.72亩、茶园26.68亩、其它278亩)、林地3679.4亩。是许姓的聚集地。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高粱、玉米、花生、果蔗、芝豆、二号豆、红玫瑰和蔬菜,蔬菜品种较多,呈多元化发展。果树主要有龙眼、荔枝、杨梅、桃、李等。特别是杨梅,成为前亭镇杨梅的主要产销基地。宜林的造林,生态环境较好,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欢迎有识之士前来考察投资。 倒桥社地处全行政村的中心点,交通比较便利,1966年建赤兰溪水库时,官路社部分村民迁移到倒桥建新村,随后,村部、小学都迁移至倒桥。1990年架设输电路线,1956年创办文山小学,校园面积1780平方米,建筑面积564平方米,1991年另择址开建小学新校舍12间,建筑面积360平方米,1996年9月建成,层数为2层,总投资171000元。设7班级(包括学前幼儿1班),学生170人,教职员工10人,1993年旧校址改建村部办公楼,1996年通程控电话,现电话和电视及摩托车普及率90%。 村卫生所2间, 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有一家规模养猪场(许鹏芳养猪场)在此落户 是前亭镇重要的杨梅产销基地。 【历史人物】文山是许姓聚居地,因时寇乱,许善世与叔父许春秀及堂弟许善德与洪武十三年(1380年)开居文山社,两堂兄弟共创文山居业,被后者以世德公之呼,后分传本村6社,在文山村建祖祠“崇报堂”,其祖源自海澄溪尾村。溪尾许姓源自江西吉安,分传到本镇刘下村的鲁寮社及龙海市港尾镇的后坑、侯厝、大庙等社及台湾、金门等地。 【文物古迹】 现存许氏文山祠堂(崇报堂)一座,石建大圆楼(大安楼),俗称雨伞楼,在官路社,清嘉庆七年(1802年)许文臣建,全部用条石砌筑,几遍錾凿,由于构件准确,楼墙坚固,今尚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寨,为从前村人的御寇建筑,今尚存3座,官路社后小山上的有古松树数株,造型美观。 【新中国人物】 许祥瑞,中学高级教师 许小川,龙海市交警大队 |
刘下村 |
刘下村位于前亭镇北部。北与文山村相邻,并隔风柜斗岭与龙海市港尾镇东坑村交界,西与白竹湖农场文溪社相邻,西南隔龟山、石过陂水库与马坪镇仙都村交界,南面、东面与白竹湖农场白竹湖作业区相邻,东北面与顶埕村毗邻。源自蒙界山(风柜斗岭的山峰)的新岭水溪流过村境,上郑、墩上、老寮、炉前、辕门、油车、洋尾、过安等自然村都在溪边,溪水汇入石过陂水库,洪水期水位可涨到刘下和峨山坪自然村边,县道港佛线将该村分成东西两半,自风柜斗岭于1998年降坡扩建拓宽改造后,交通十分便利,距厦门对岸的屿仔尾和漳州港都15公里,距后石电厂11公里,距厦门大学漳州分校10公里。每天都有通往漳州、漳州港、厦门、漳浦县城的班车,陆路交通发达。 【村落与民居】村域面积11.1平方公里,辖刘下、洋尾、峨山坪、辕门、炉前、油车、老寮、墩上、上郑、白银树、刘坑、过安12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楼下,宋朝隶属漳浦县二十三都(辖今漳浦县前亭镇全境、佛昙镇整美村、白竹湖农场全境、龙海市港尾镇全境)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楼下村仍隶属漳浦郡二十三都,因闽海战乱,清廷下令漳浦县沿海各都、保弃土(界外),清代在今前亭镇辖域内设立后诞(注:今后亭)、姑垄、葛垄等保。至1665年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定,漳浦沿海各保开始恢复。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县以下设路,全县分设四个路,二十三都的各保隶属东路管辖,并重新编定保甲,以二十甲为一保。 1923年民国十二年,取消都的建制,统编为乡、镇、保、甲,设置外东区,区治设在佛昙,今前亭镇辖域内各乡、保隶属外东区。 1929年民国18年全县共设7个自治区,前亭隶属于第五自治区,又称外东区(辖佛昙、马坪、前亭一带),楼下保隶属于漳浦东路第五自治区(外东区)管辖。 1935年民国24年10月,漳浦县将原来7个自治区编并为5区,前亭隶属第三区(又称东区),辖今深土、赤湖、湖西、佛昙、马坪、前亭一带,区署设佛昙),实行保甲制度,在今前亭镇辖域内设文山、楼下(注:今刘下村)、亭林、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霞美(注:今庄厝村)、桥仔头、江口、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洛运、后内11保,分属楼下、前亭、江口三联保管辖。楼下保隶属漳浦第三区(东区)楼下联保管辖。 1940年民国29年撤销联保,将前亭联保、江口联保和楼下联保合并为前江乡,乡公所设在明末进士陈国器旧居,下辖十二个保:文山保、楼下保(注:今刘下村)、亭林保、前亭保(注:今大社村、圩仔村辖域)、霞美保(注:今庄厝村)、整尾保(注:今佛昙镇整美村)、后内保、桥仔头保、江口保、青沙保(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过港保、洛运保。楼下保隶属漳浦前江乡。1944年民国33年前江乡与林东乡(注:今林棣、东坂)及马坪乡合并为前坪乡,乡公所设在马坪,下辖:美锋、后康(注:今后糖村)、文庵、仙都、梧山、林棣、东坂、前亭(注:今大社村、圩仔村)、青沙(注: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辖域)、桥港(注:今桥仔头村、过港村辖域)、楼下(注:今刘下村、顶埕村辖域)、江口、庄厝、文山14保。楼下保隶属漳浦前坪乡管辖。 1949年9月23日,漳浦县解放,28日宣布漳浦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初,建立佛昙区公所(后改第五区),辖佛昙及前亭各乡,楼下隶属佛昙五区楼下乡管辖(注:佛昙五区在前亭镇地方设前亭墟、楼下、江口、田中央、文山5乡)。 1950年10月,在今前亭镇地方设六个乡,前亭墟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庄厝乡、楼下乡、江口乡、田中央乡、文山乡,属漳浦县第五区(址在今佛昙镇),废除保甲制度。各乡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农会会员大会,以举手选举各乡乡长、副乡长。楼下隶属楼下乡管辖。 1956年10月,前亭墟乡与庄厝乡合并为前亭乡(管辖今大社、圩仔、庄厝),在今前亭镇地方共设四个乡:前亭乡(管辖今大社村、圩仔村、庄厝村,)、楼下乡(管辖今刘下村、文山村,)、江口乡、田中央乡。各乡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推选杨安道为楼下乡乡长、涂建留为楼下乡副乡长。 1957年2月设立三个乡,楼下隶属于楼下乡人民委员会管辖(副乡长许僚天),楼下乡人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第五区管辖(区公所设在佛昙)。 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佛昙人民公社,设立前亭管理区(时前亭管理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大社、圩仔、庄厝)、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楼下生产大队隶属于佛昙公社楼下管理区,楼下生产社改为生产大队。 1961年7月前亭管理区、桥港管理区、楼下管理区联合召开各阶层干部扩大会,酝酿撤销三个管理区成立前亭公社,并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生仙为前亭公社社长,庄天来、庄德全为副会长。 1961年8月,正式撤销管理区,成立前亭人民公社,住址定在前亭墟,辖大社、墟仔、庄厝、洛运、田中央、桥仔头、过港、崎沙、江口、后蔡、刘下、顶埕、文山13个生产大队。楼下生产大队隶属漳浦县前亭公社管辖。 1984年9月,前亭公社改为前亭乡,13个生产大队更名为各自行政村委员会,隶属漳浦县前亭乡,楼下生产大队改为刘下村,由于闽南音笔误,将“楼下”写成“刘下”,一直沿用至今。 1992年2月,前亭乡改为前亭镇,刘下村隶属漳浦县前亭镇管辖。 2005年11月,前亭镇政府由圩仔村迁址大社村。 【陆地地形】刘下村,地形属丘陵地带,坡度较缓,地势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处于古代滨海晚第二纪基性火山喷发地带,所遗留的火山灰造成紫黑色的土壤,土质肥沃,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发展。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村872户,人口2991人,外来人口约32人。全村劳动力1645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约838人。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871.4亩(其中:水田1213亩、旱地2657亩、菜地1.4亩)、园地2711.5亩(其中果园1545.5亩、其它1166亩)、林地3041.6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高粱、玉米、花生、果蔗、芝豆、二号豆、红玫瑰和蔬菜,蔬菜品种较多,呈多元化发展。果树主要有龙眼、荔枝、杨梅、桃、李,特别是杨梅、蔬菜全村已形成产、销基地。 创办于1938年的刘下小学,校园面积10372平方米,建筑面积2390平方米,现已经停办。兼并入田中央小学、江口小学。 县道港佛线将该村分成东西两半,自风柜斗岭于1998年降坡扩建拓宽改造后,交通十分便利,距厦门对岸的屿仔尾和漳州港都15公里,距后石电厂11公里,距厦门大学漳州分校10公里。每天都有通往漳州、漳州港、厦门、漳浦县城的班车,陆路交通发达。 【历史人物】刘下蔡姓开基于1127年宋建炎元年,祖源赤岭乡蔡坑,始祖蔡煜是赤岭乡蔡坑始祖著名理学家蔡元鼎(号蒙斋)十世孙。蔡元鼎,唐朝开漳刺史陈元光部下中垒校尉蔡长眉的后裔,初居云霄之西,于唐末乾符年间避乱迁居漳浦北境大帽山下,著名讲学,传裔蔡坑,又传裔漳州、漳浦几处地方。 洋尾社曾有吴姓聚居,称下厝吴,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出进士吴华,历官太仆寺少卿、南京政通使,归休后居漳州,传裔漳州。父吴流川,赠太仆寺少卿,因而在漳州府城南街立“父子少卿”坊表。 吴长盛,吴华子,1609年万里三十七年举人。 下厝吴今仅存遗迹,现洋尾社为杨姓所居。开居已27世,其祖和龙公,源自江口杨姓第二房。 老寮(鲁寮)社为许姓聚居地,源自文山村,文山村由海澄镇溪尾村分衍。 【新中国人物】 蔡耀明 漳州市审计局局长。 |
庄厝村 |
|
圩仔村 |
|
大社村 |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