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头村位于佛昙镇中部,以临江滨海的岸边设码头而得名。村境濒鸿儒江,东北隔海与先锋村相望,西邻人坪村,南与园东,东南与石埕村毗邻,北隔鸿儒江,与港头村、下坑村交界。村境位于东经117°53.5’至117°54.6’,北纬24°11’至24°11.5’之间。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岸头村明清时代为岸曲社,民国时期属于佛昙镇岸头保。解放初属漳浦县第五区(佛昙区)。解放初曾一度与港头村合为港岸村。1958年9月成立岸头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改镇建制,设立行政村。辖有岸头、康厝二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村境面积2.4平方千米,全村总户数628户,人口数2161人。
2009年在岸头社建45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大楼。
岸头村为杨姓聚居地。户主以佛昙杨氏长房后裔为主。
二、 经济情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747亩,其中水田386亩,农地361亩。有虾池400亩。海塘有东埭,蓄水面积230亩,始建于清末。淡水塘有“大祖塘”,蓄水面积10亩。有鱼鳞石村办农场一处。
岸头村经济总收入3252万元,全村人均收入8708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经商、务农、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饮食业。较大民办企业有:杨炳明锯木家具城,杨永麟办的造船厂,水门冷冻厂等。还有新都大酒店、永安山庄酒店等。2010年建下埔开发区,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1994年建“外埭岸头新村开发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境域内有“佛昙粮站”、佛昙米厂等。
主要村道均系水泥道。“海滨鸿南新村大路”,长900米,建于2008年;“海滨爱民路”,长500米,自佛昙边防所码头至漳东线过境交叉口,建于2006年;“鸿南路”,长400米,建于1994年。1992年村建“岸头停车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客货车来往于漳州,龙海,厦门等地。
主要学校:“佛昙中心小学”,址在康厝,前身是1926年创办的“良山书院”。“忠心幼儿园”系民办幼儿园。村境内有佛昙镇农民体育活动中心,建于2009年,内有灯光篮、排球场、老年门球场和健身器械活动场所等。有一村办医疗卫生所。村老年活动忠心设在祖祠“万寿堂”。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秋卿万石牌坊”,址在岸头村鸿南路,系广东按察司按察使杨守仁为炳耀“父子进士”的荣贵,于嘉靖四十四年所建。石坊为榫卯结构,四柱三门三楼式,现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岸头村境域内还有“佛昙杨氏祖庙”建于清康熙庚午年(1690年),系县级文保单位。
“真耶稣教会教堂”,建于1979年。带有尖塔状四层建筑。岸头村罗仔山“鱼鳞石玄武岩柱状群遗址。”
“钟鼓分明”,佛昙八景之一,址在岸头康厝。
岸头“镇东宫”祀“五王爷”和“广平大帝”,2001年重建。
“水莲宫”,祀广济祖师、王祖、二师祖等,址在康厝社,建于明嘉靖年间,1992年重修。
四、 古今人物
1.古代人物
康济时,明万历元年举人,湖州府同知。
康采苹,明万历四十年举人,任知县。
2.民国人物
杨展云,-厦门侦缉大队副大队长。
杨清縟,-福建省政府民政厅户政股长,-厦门市政府户政科长。
3华侨、香港人物
杨小龙,香港漳浦同乡会副会长,香港八闽杨氏联谊会副会长。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3102 | 363000 | -- | 查看 岸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人坪村 |
人坪村位于镇境中西部,因取其较大自然村人家和山坪各一字得名。东邻园东村、岸头村,西与新安村、西南与园东九坑场毗邻,南与香山工业开放区接壤,北隔鸿儒江与港头村交界。村境位于东经117°52.5’至117°54’之间,北纬24°10’至24°10.5’之间。 一、 地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人坪村清代属十七都石门上保。民国初期先后属外东区、第三区(均佛昙区),民国29年属于佛昙镇石门保。解放初期属第五期(佛昙区)。1958年9月成立佛昙人民公社人家、山坪两个生产大队,1964年2月合并为人坪生产大队,隶属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改为行政村。辖人家、山坪、园中央、后仓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2平方千米。总户数422户,总人口数1570人。 人家社原为施姓聚居地,清初“迁界”,施姓移居湖西山后等地,“复界”后部分无迁回。现施姓约为人家社杨姓一半。其余各自然村为杨姓聚居地,户主多为佛昙杨氏长房后裔。施姓源自漳州始祖施光缵,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 二、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1245亩,其中水田488亩,农地757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甘薯、花生、黄豆、甘蔗等,山坡地种荔枝、龙眼等果树。低洼田有30多亩改建虾池。1958年建有后仓垅水库一座。 主要企业有2家:鸿山石材有限公司和联佳鑫板材加工厂。 全村经济总收入1817万元,人均纯收入8220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农业、种植业、运输业和外出务工。用电照明、电视机、电话均已经普及。 主要村道有:“香山路”,长1.2千米,自佛昙法庭门口至赤岭路口,2005年建成。“社前路”,长1.5千米,自村大榕树下至赤岭路口。“园中央路”,长700米,自山坪至赤岭路口。“山坪路”,长一千米,自人家至后仓。均2005年建成。 原有学校“人坪小学”,是一所完小,因生源不足已撤并鸿儒小学。有民办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2所。 村委办公楼建于2012年,建筑面积430平方米,占地面积4亩,村部前建有篮球场,总计投资55万元。内设村老年协会办公室和老年人活动中心。 人坪村于2011年建“农民文化公园”,址在“人坪佛祖庙”和“施氏祖祠”前开阔地,占地面积4.5亩,内有石栏杆围成的水泥活动场地,现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场所。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爱心亭“,址在山坪社路口,建于2011年2月。 “仰鞍宫”,祀观音菩萨,址在人家社,2012年重建。 “王公庙”,祀开漳圣王,址在山坪社。 “土地公庙”,祀福德正神,址在后仓,1998年6月重建。 |
石埕村 |
石埕村位于镇境中部。因石埕祖祠前面铺石板埕而得名。东临佛昙港,隔海与屈原公屿相望。西邻园东村。南、西南与吟兜村接壤。东南与大白石村交界。北临鸿儒江与岸头村毗邻。村境位于东经117°54.8’至117°55.2’,北纬24°10’至24°11.2’之间。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石埕村民国时期属佛昙镇石埕保,解放初期属第五区(佛昙区)。1958年9月成立石埕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改为镇建制,设立行政村。辖有石埕、下赵、积美三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村境面积2.3平方千米。全村1348户,人口数4206人。 1992年在石埕新建50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大楼。 石埕村现以杨姓为主。户主以佛昙杨氏始祖世隆公派下三房大秀公后裔为主。下赵有长房后裔。 下赵自然村在宋末年间曾为赵姓聚居地,开基祖是宋末闽冲郡王赵若和。后于万历28年迁居湖西乡硕高山建赵家堡。下赵原赵氏土楼改为佛昙分县丞署。民国23年(1934年)遗址拨给私立纯美中学建校舍。 积美自然村曾为黄姓聚居地,开基祖师寿夫之兄必夫。后杨姓移居积美,逐渐成为主要姓氏。 二、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1164亩,其中水田587亩,农地579亩。有虾池1500亩,村境有五口涵水渠和三口涵水渠,因水渠出水处分别有5个涵和3个涵口通向佛昙港而得名。 石埕村经济总收入5829万元,人均纯收入8425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经商务农、办企业、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修理业等。 村境主要道路均系水泥道。“学府路”,建于1995年,由新店街至漳浦二中,长约1千米,“海滨路”,2006年建成,因沿着鸿儒江畔而建得名,由五口涵西至“佛昙大祖”,全长3千米。境内有省道漳东线过境。 村境内有漳浦第二中学、石埕小学、佛昙镇中心幼儿园和一所民办幼儿园。石埕小学建于1975年,2008年和2011年分别重建两栋教学楼。校园面积4500平方米。“中心幼儿园”1990年建校,占地面积二亩多,建筑面积1046㎡。村有医疗卫生所2所。自然村社都有祠堂。祠堂平时亦是老人活动场所。村老年协会设在村部,村委办公楼楼下辟为老人活动中心。 石埕村自20世纪80年代已全村通电照明。现电视、电话基本普及。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普遍已进入村民家。 村民主要靠中源(镇区)自来水厂饮用自来水,有小部分村民饮用井水。 三、 庙宇宫观及名胜古迹 “积美妈祖庙”(“天后宫”),建于明洪武年间,1992年修葺扩建,蔚为壮观,信众日隆。“王爷公庙”祀“二王爷”和“祖师公”。 “赵小姐梳妆楼”遗址,坐落于下赵自然村,系宋末年间闽冲郡王赵若和与其第十代裔孙赵范得进士进禄所建古建筑。 四、 古今人物 1.民国时期: 杨早达,-漳浦县佛昙镇镇长,漳浦私立纯美中学校长。 2.华侨、香港人物 杨朝春,印尼万隆新义顺会馆主席,杨氏联谊会主席,漳泉公会主席,义华、新隆学校董事长。 杨喜文,印尼杨氏总会会长。 杨玉良,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主席。 杨集文,香港漳州同学总会监事长,漳浦同乡会创会会长。 杨炳川,香港漳州同乡会副理事长,香港漳浦同乡会会长。 陈发明,香港漳浦同乡会副会长。 |
岸头村 |
岸头村位于佛昙镇中部,以临江滨海的岸边设码头而得名。村境濒鸿儒江,东北隔海与先锋村相望,西邻人坪村,南与园东,东南与石埕村毗邻,北隔鸿儒江,与港头村、下坑村交界。村境位于东经117°53.5’至117°54.6’,北纬24°11’至24°11.5’之间。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岸头村明清时代为岸曲社,民国时期属于佛昙镇岸头保。解放初属漳浦县第五区(佛昙区)。解放初曾一度与港头村合为港岸村。1958年9月成立岸头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改镇建制,设立行政村。辖有岸头、康厝二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村境面积2.4平方千米,全村总户数628户,人口数2161人。 2009年在岸头社建45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大楼。 岸头村为杨姓聚居地。户主以佛昙杨氏长房后裔为主。 二、 经济情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747亩,其中水田386亩,农地361亩。有虾池400亩。海塘有东埭,蓄水面积230亩,始建于清末。淡水塘有“大祖塘”,蓄水面积10亩。有鱼鳞石村办农场一处。 岸头村经济总收入3252万元,全村人均收入8708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经商、务农、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饮食业。较大民办企业有:杨炳明锯木家具城,杨永麟办的造船厂,水门冷冻厂等。还有新都大酒店、永安山庄酒店等。2010年建下埔开发区,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1994年建“外埭岸头新村开发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境域内有“佛昙粮站”、佛昙米厂等。 主要村道均系水泥道。“海滨鸿南新村大路”,长900米,建于2008年;“海滨爱民路”,长500米,自佛昙边防所码头至漳东线过境交叉口,建于2006年;“鸿南路”,长400米,建于1994年。1992年村建“岸头停车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客货车来往于漳州,龙海,厦门等地。 主要学校:“佛昙中心小学”,址在康厝,前身是1926年创办的“良山书院”。“忠心幼儿园”系民办幼儿园。村境内有佛昙镇农民体育活动中心,建于2009年,内有灯光篮、排球场、老年门球场和健身器械活动场所等。有一村办医疗卫生所。村老年活动忠心设在祖祠“万寿堂”。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秋卿万石牌坊”,址在岸头村鸿南路,系广东按察司按察使杨守仁为炳耀“父子进士”的荣贵,于嘉靖四十四年所建。石坊为榫卯结构,四柱三门三楼式,现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岸头村境域内还有“佛昙杨氏祖庙”建于清康熙庚午年(1690年),系县级文保单位。 “真耶稣教会教堂”,建于1979年。带有尖塔状四层建筑。岸头村罗仔山“鱼鳞石玄武岩柱状群遗址。” “钟鼓分明”,佛昙八景之一,址在岸头康厝。 岸头“镇东宫”祀“五王爷”和“广平大帝”,2001年重建。 “水莲宫”,祀广济祖师、王祖、二师祖等,址在康厝社,建于明嘉靖年间,1992年重修。 四、 古今人物 1.古代人物 康济时,明万历元年举人,湖州府同知。 康采苹,明万历四十年举人,任知县。 2.民国人物 杨展云,-厦门侦缉大队副大队长。 杨清縟,-福建省政府民政厅户政股长,-厦门市政府户政科长。 3华侨、香港人物 杨小龙,香港漳浦同乡会副会长,香港八闽杨氏联谊会副会长。 |
石门村 |
石门村位于佛昙镇西南部。古称海月东港。明代有城,城门有副对联:“鸿江南畔,山野秀峰集藏良石;梅月东港,海潮汇涨聚水隘门”。故取石门为地名,石门村地处庵前溪溪流,与大白石海域交汇处。东与吟兜、后许二村毗邻,西与新安村接壤,南临赤湖镇前湖村及古山作业区,北与园东村、人坪村交界。村境位于东经117°52.8’至117°53.5’,北纬24°10.8’至24°11’之间。 一、 政区沿革与姓氏分布 石门村清代为漳浦县十七都石门上保,辖大坑、吟兜、石门、花园、人家、上车、新庵等社。民国29年实行保甲制,石门属佛昙镇石门保。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佛昙镇。1958年9月成立石门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实行镇建制,改为行政村。辖有石门、花园两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村境总面积3.9平方千米,总户数365户,人口总数1326人。 石门村皆杨姓聚居地,户主多为佛昙杨氏长房后裔。 二、 经济状况及基础实施 全村有耕地1148亩,其中水田426亩,农地722亩。山地造林种果。有虾池35亩。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荔枝园500亩,龙眼园540亩。“石门荔枝”,是远近驰名的名优特产。古代曾是贡品。主要企业有“石门果蔬合作社”(私企),“泰庆雨伞加油厂”,属台资企业。全村青壮年许多外出务工,多为石匠。 全村经济总收入1720万元,人均纯收入8220元。 村境主要道路均为水泥道。“工业路”长2000米,自漳东线出口至尾厝,2010年建成。“石花路”长850米,经石门村至花园社,2011年建成,“环城路”,长1500米,经石门社前至尾厝尾,2010年建成。1958年村建坑内水库一座(小二型),正常库容65万立方米,现合并于杨美水库灌区。石门村原有“石门小学”因生源不足已经撤并于鸿儒小学。 村委办公楼建于2010年5月,投资47万元,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石门村老年活动忠心设在杨氏祖祠“齐德堂”,祖祠于2011年11月重建,与村部相邻,有凉亭、球场、戏台等。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墓志铭”即赵英台墓志铭,系宋末闽冲郡王后裔于明隆庆五年所筑“空穴”墓地,位于石门八景胜地,占地面积一亩。 “八景四相”,占地面积1500亩。“八景”:弥勒献肚、卧象开眼、金鹿观峰、花朝麒麟、向天金狮、金龟伴见、猫公照鼠、庄林背兔。“四相”:蜈蚣、鸡、娃、蛇,都以山体形状逼真命名。 庙宇:”镇东宫”,祀关帝公,于2008年重建。 四、 古今人物 1.华侨人物 杨金顺,印尼万隆杨氏联谊会主席。 杨合成,侨居印尼雅加达,毕业于印尼合梅艾氏医科大学,后到德国医大深造。二战期间,参加战地医疗队,赴欧洲前线救死扶伤。1984年捐资12万元为家乡石门小学建新校舍。 |
下坑村 |
下坑村位于镇境东北部,旧称霞坑,因西北、东北两面靠山,南濒江海,故取谐音为下坑。东与下苏村、先锋村相邻,西与港头村接壤,南隔鸿儒江与岸头村相望,北隔大荟山与马坪镇林埭村毗邻。村境位于东经117°54′至117°55′之间,北纬24°11.6′至24°12′之间。 一、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下坑村明代属十七都石门下里,清代属石门下保。民国初期为外东区(第三区)佛昙镇所辖。民国29年属佛昙先锋保。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下坑乡。1958年9月成立下坑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改为行政村。辖有下坑、柑仔脚、石前三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9平方千米。总户数1233户,人口数4232人。户主多为佛昙杨氏三房后裔。2006年建村委会办公大楼,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二、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耕地1897亩,其中水田850亩,农地1047亩。有虾池2000亩,待开发滩涂200多亩。村境有池塘“官厅塘”,面积4800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佛昙镇最高峰“大荟山”,海拔142.1米,址在村境北面。 全村经济总收入5922万元,人均纯收入8206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务农、经商、服务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等。有私企:“泉州市建丰织造厂”。 主要道路:“蓉江水泥路“,长3.2千米,自芙蓉山至佛昙桥,2006年建成。“芙盛水泥道”,长400米,自月亭山至佛昙桥桥北,建于1995年。 主要学校:“下坑小学”,原蓉山小学,校园面积3000平方米,于2009年改扩建后焕然一新。有民办幼儿园2所,村医疗卫生所3所。村老年协会及老年活动中心设在下坑”守知堂”,即“杨氏三房祖祠”。 全村电灯照明及电视、电话已基本普及。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普遍进入村民家。 三、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主要名胜古迹:“大荟山岩画”,共六组。1993年5月,经联合国科技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专家鉴定,这组岩画是远古时代(商周之前)先民的作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日岩”,古称安德院,在大荟山山腰中部,内有建于明代的海日岩寺庙,占地面积2平方千米,为避暑胜地。 “文峰塔”,系花岗岩石塔,高约25米,形象神似一支大“毛笔”,占地面积1亩。 下坑“守知堂”,系佛昙杨氏三房祖祠,明崇祯年间建,背靠芙蓉山,面朝鸿儒江,建筑规模仅次于“佛昙杨氏祖庙”。 下坑“谢府元帅庙”,每年正月十五日在庙前“闹元宵”。2012年4月修葺一新。 四、古今人物 1、古代人物 杨守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广东副使。在家乡捐资修佛昙桥。万年十七年(1575年),在佛昙岸头村祀建”秋卿石坊“(华表),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一葵,守仁次子,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曾任贵州按察使,云南左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1613年)完成《裔乘》著作,共八卷,十一万字。主要记述明代边疆少数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起源,风俗习惯和历史,以及与明朝的交往等。 2、民国人物 杨士鹏,清光绪二十年举人,任江苏海门知县,民国初为国会议员,在家乡创建莲山小学,民国十五年组织“乡约“民军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 杨子康,士鹏之子,任漳浦县“乡约“民军团长,民国十五年在旧镇狮头与北洋军阀张毅所部作战阵亡。 |
先锋村 |
先锋村位于镇域东北部。郑成功先锋官杨学皋在家乡设先锋营而得名。村境东濒临佛昙港湾,西邻下坑村,南隔鸿儒江与石埕村,西南隔鸿儒江与岸头村相望。东北、北与下苏村毗邻。 村域位于东经117°55’至117°55.4’,北纬24°11.5’至24°12’之间,总面积2.1平方米。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先锋村明代属漳浦县十七都石门下里,清代属石门下保。民国29年属佛昙镇先锋保。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下坑乡。1958年9月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下坑生产大队,1963年9月始分下坑、先锋二个大队。1984年9月实行镇建制,改为行政村。辖有先锋、石蛇尾、鸡母窝三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现三个自然村房屋建筑基本连在一起。总户数607户,人口数2153人。户主大都为佛昙杨氏长房后裔。 1970年建村委办公楼建筑面积480平方米。 二、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847亩,其中水田360亩,农地487亩。有滩涂1200亩,虾池800多亩。经济以渔业为主,有近海捕捞船200多船,并有淡水养鱼业。主要有民营企业:“盛瑞水产食品冷冻厂”、“国防造船厂”、“旺川造船厂”还有“佛昙自来水厂”等。全村经济总收入3585万元,人均纯收入8560元。 主要村道:“芗林水泥道”,长700米,自佛昙桥沿鸿儒江北岸至虾池。 1970年建有480平方米村委办公楼,全村有二所医疗卫生所,有一所民办幼儿园。村老年协会及老年活动中心设在“先锋杨氏祠堂”里。村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皆用电灯照明,现在电视机、电话已基本普及,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普遍进入村民家。村民目前靠“中源”自来水厂供应自来水。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佛头倒影”,俗称“佛头山”,址在芙蓉山上。山上有块巨石似“佛头”,倒影于山下水潭中形象逼真,为佛昙得名的由来。“佛昙倒影”遂为佛昙八景之一。山上还有“芗林”、“樵云径”、“华严池”等多处石刻。 “屈原公屿”,位于村境东面鸿儒江下游-小峙港湾中,每年端午节佛昙各村社龙舟在鸿儒江竞渡,首先都要登屿祭拜屈原公而得名。现屿上有一尊形神兼备的优质石雕屈原公神像。神像背后有座别具一格的“忠烈亭”。“屈原公屿”成为佛昙镇一大人文景观和海上游览胜地。 先锋“仰迎宫”(关帝君庙)祀“山西夫子”关帝君。2002年5月重建。 “玄天上帝公庙”,址在石蛇尾,1996年2月重建。 “仰蓉宫”,祀山西夫子、二关帝、周仓、关平等。建于清康熙年间,1990年重修。 “上帝公庙”,祀玄天上帝、佛祖、诸生娘娘等。建于明成化年间,1980年重修。 四、古今人物 1、古代人物 杨守伯,万年三十四年举人,任山东德州知州。 杨学皋,曾起兵抗清,后降清,康熙六年升为左都督。 2、民国人物 杨玉麟,-福建省政府合经处专员 杨玉忠,曾任-漳浦县佛昙镇镇长。 3、华侨人物 杨达仁,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副主席。 |
下苏村 |
下苏村位于镇境北部,取其自然村苏厝、下城首字合为村名,俗称苏厝。东临佛昙湾海域,西邻下坑村,西南与先锋村接壤,东南、东北与东坂村毗邻,北、西北与马坪镇交界。村域位于东经117°54’至117°55.8’,北纬24°11.62’至24°11.8’之间。 一、政区沿革及姓名分布 下苏村明清时代属漳浦县二十三都,民国初期属外东区(第三区,即佛昙区),民国29年属林东乡苏厝保。解放初期属第五区(佛昙区)下坑乡。1958年9月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下坑大队。1964年从下坑大队分出成立下苏大队。1984年9月实行镇建制,改为行政村。辖有新城内、苏厝(顶社、下社)、下城、坪仔、前坑尾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6平方千米。总户数703户,人口总数2604人。 2005年建村委办公楼,投资30来万元,600平方米。 下苏村除苏厝下社为陈姓聚居地,其余皆杨姓聚居地,户主以佛昙杨氏长房后裔,陈姓系“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 二、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耕地1031亩,其中水田587亩,农地444亩。有二口淡水埭,淡水养殖面积500亩。自1985年以来,陆续围垦海滩涂,现有虾池800多亩,养殖对虾、鱼类、青蟹、花蛤、泥蚶等。主要企业有“杨志辉冷冻厂”(私企)。 下苏村经济总收入4144万元,人均纯收入8512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业为主。 主要道路:“鸿麒路”,长1100米,自漳东线至村部,2006年建成。“社中路”,长900米,自苏厝社至东坂中学,建于2010年,村道皆水泥路。 学校有“下苏小学”,校园面积7266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民办幼儿园有2所,医疗卫生所1所。 村老年协会设在下苏小学里。老年活动中心在祠堂祖厝。电灯照明、电视、电话、家用电器等基本普及。村民80%以上饮用自来水。 下苏村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全村新建住宅楼房50多幢。首获市级家园行动先进单位。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镇南宫”,亦称“陈元光庙”、“圣王庙”。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建于宋代,占地面积八亩。 “马爷公庙”,址在苏厝社,祀辅顺将军、佛祖等,建于元至正年间。1982年重修。 苏厝下社有七株古榕树,占地10亩。内有七块大石,互相紧挨着,其中有块巨石占地近一亩。每块石头上各长有一株榕树。天斧神功造就村境一大奇观。 |
吟兜村 |
吟兜村位于佛昙镇中南部,三面环山,故名吟兜。东临大白石村,西临石门村,北临石埕村积美社,西北邻园东村,南与后许村寮下社交界。村境位于东经117°53’至117°54.6’,北纬24°30’至24°31’之间。 一、 政区沿革与姓氏分布 吟兜村清代属漳浦县十七都石门上保,民国29年属佛昙镇吟兜保。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新厝乡。1958年9月成立吟兜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实行镇建制,改为行政村。辖吟兜、埭头、下楼三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面积2.5平方千米,全村有513户,人口总数1955人。 吟兜村除下楼社部分姓王(源自后许村寮下社)外,户主皆为佛昙杨氏长房后裔。 二、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1119亩,其中水田529亩,农地590亩,吟兜埭田毗邻大白石滩涂,属海滩田,不宜农耕,已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辟为“港养区”,建滩涂养殖基地,有100多亩。主要养殖对虾、鱼类、青蟹、花蛤等。农作物以水稻、甘署、花生、芦笋为主。埭头社蔬菜种植业形成规模。 主要企业有“通达板材厂”、“佛昙加油站”等民营企业。私企还有机砖厂二家。食品加工场一个,煤场2个,建筑队5个等,全村外出务工500多人,多从事烹调业,素有“厨师村”之美称。 全村经济总收入1964万元,人均纯收入8375元。 主要街道皆为水泥路面。“环村路”,长1300米,自吟兜村下楼庙至城外,建于2009年,“鸿江南路”,长约一公里有余,连接鸿江大街横穿吟兜村直通后许村、轧内村至赤湖镇。省道漳东线途经吟兜村西面直通漳诏高速赵家堡互通口。 1999年建村委办公楼,斥资16多万元,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有民办幼儿园1所,村医疗卫生室3所。 村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中心设在原“吟兜小学”。 吟兜村1956年与石门村合建小学,1973年始分开建吟兜小学。校园面积3164平方米,建筑面积747平方米。2011年因生源不足撤并于石埕小学。 1984年全村通电照明。现电视机,电话机及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 三、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广惠王公庙”,原旧址叫镇南宫,建在吟兜村东南萧山上,清末迁址吟兜社内始称“广惠王公庙”。 “古寨遗址”址在吟兜村南面寨山上,故又称“寨仔山古寨”。 “紫绕宫”,祀“玄天上帝”庙,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908年5月重建,址在埭头社。 |
园东村 |
园东村位于镇境中西部,是取“园中央”、“东门兜”两个地名的首字合成的行政村村名。东与石埕村相邻,西与人坪村接壤;南与吟兜村、西南与石门村毗邻;北与岸头村交界。村境位于东经117°54′至117°54.8′,北纬24°10.8′至24°11′之间。 一、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园东村清代属十七都石门下保,民国初为外东区(第三区)佛昙镇管辖。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1958年9月成立园东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改为镇建制,设立行政村。辖有坂顶尾、东门兜、园中央三个基点,24个村民小组,村境面积2.6平方千米。全村1173户,人口数4176人。2000年初,投资20万元,在佛昙“园东停车场”建村委会办公大楼。 园东村原有游姓居住,现为杨姓聚居地。户主以佛昙杨氏始祖世隆公派下长房大成公后裔。 二、经济状况和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1320亩,其中水田750亩,农地570亩,有虾池400多亩。鲍鱼池10多口。海塘有东埭、积美埭。有中潭、柳潭、尾潭(合称“三池潭”)淡水鱼种苗场。有村办“九坑农场”,建于1952年,面积56亩。 佛昙镇工业开发区办公地址在园东村香山新区。境内主要工厂有:漳浦高满五金有限公司(台资)、鸿群电器厂、漳浦新升平制衣有限公司(外资)、漳浦吉祥泡沫塑料厂等。锦客隆超市址在园中央。 园东村经济总收入7080万元,人均纯收入8416元。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水产养殖、务农、经商。还有办企业、服务业、运输业、修理业、饮食业等。 “双桃豆仁饼”百年老店铺就在园东街路尾。“双桃”是佛昙三大名优特产之一,远销国内外。 村境主要道路均系水泥道。鸿江大街,长3.44千米。自佛昙桥经香山新村、新安村连接漳诏高速赵家堡互通口;“育才路”长1千米,建于1992年,由园东半顶尾连接石埕村学府路直通漳浦二中。 “佛昙镇园东停车场”,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8亩,有客货车通往漳浦、湖西、赤岭、龙海、漳州和厦门等地。 境内主要学校:鸿江中学,创建于1994年,校园面积40亩。鸿儒小学,1995年印尼华侨杨江泽先生捐资创建,校园面积7235平方米。2012年校安工程重建一栋教学楼。 园东村三个自然村都设有医疗所。村境内有漳浦第二医院。三个自然村都建有祠堂。老年活动场所基本都设在祠堂里。村老年协会办公址在米街祠堂里。2012年10月22日,园东村成立“尊老爱幼志愿者理事会”。成立当天即筹资50多万元。自今年始,理事会每年六一节、重阳节将会为老幼献爱心10万元左右。 园东村自1982年成立佛昙供电所以来,村民皆用电灯照明。现电视、电话已基本普及。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业普遍进入村民家。 园东村民现主要靠“中源”(镇区)自来水厂供应自来水。目前还有部分村民饮用井水。 三、文物古迹及庙宇宫观 1、文物古迹 “建德堂”,系爱国侨领杨纯美故居,址在园东村街路尾97号,面积230平方米。故居是一座二进两厅一天井三开间土木结构、古色古香的大厝,系佛昙镇纪念性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梅月城”遗址,建于明代。上世纪50年代尚存石砌城门残迹。原立于城门两边的二座石碑,即:“致吾杨公修堤功德碑”及“陈氏太夫人造桥功德碑”,现立于坂顶尾城门外榕树下。 “黄公立游祭田碑”一通,记述漳浦知县黄应举为孝子游宜立祭田之事,现立于城门外榕树下。 2、庙宇宫观 坂顶尾“王爷公庙”,祀“大王爷”及“三官大帝”,建于明天启年间,1992年重修。 东门兜“王爷公庙”,祀“三王爷”、“三官大帝”及“福德正神”,建于清康熙年间,1986年重修、2012年重建。 街路尾“佛祖庙”,祀“观音佛祖”、“九皇大帝”、“仁圣大帝”及“南斗星君”、“北斗星君”等,1996年重建。 园中央“万应公庙”,址在佛昙医院后面,祭祀“万应公”、“太武公”等,建于清康熙年间,1978年重修,2008年重建。 四、古今人物 1、百岁老人 陈砖,女,1906、11出生,2012年3月亡故,享年106岁。 陈辉,女,1908.12出生,2011、11亡故,享年103岁。 陈棕,女,1913年2月出生,现年100周岁,址在育才路16号。 陈梅,女,1913年1月出生,现年100周岁,园中央25号。 2、民国时期人物 杨拔萃,漳浦县参议会议长。 杨天枢,曾任上海市吴淞进出口税捐处处长,福州竹木税捐处处长,福建省禁烟禁毒督察处处长,厦门轮渡管理处首任主任。 杨美东,曾任民国党漳浦五区(佛昙区)区长。 3、侨胞、港胞人物 杨纯美(1875-1968)曾任万隆华侨总会主席,中华商会会长,华侨慈善会主席。1934年独资在佛昙下赵建纯美中学(漳浦二中前身),1926年牵头集资创办“漳浦县官渡民办公司”,1929年开辟佛昙到旧镇、县城至象牙社公路。曾多次捐资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和祖国抗日战争。1954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纯美先生自愿将其别墅作为我国代表团住宿地。 杨江泽,印尼华侨,1965年捐资创建鸿儒小学校舍。 杨天滋,曾任香港漳州同乡总会副监事长,香港漳浦同乡会会长。 陈国强,现香港漳浦同乡会会长。 王建祥,现香港漳浦同乡会副会长。 |
新安村 |
新安村位于镇境西南部丘陵地带。古称新庵,后“庵”改谐音“安”字。东与园东、人坪、石门等村为邻,西与湖西后溪村毗邻,南隔龙船山、松仔岭与赤湖镇交界,北与港头村芦山场、西北与岸头村鱼鳞石场接壤。村境位于东经117°50.2′至117°51.2′,北纬24°9′至24°10′之间。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新安村明清时代属漳浦县十七都。民国29年属佛昙镇新庵保。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新厝乡。1958年9月成立佛昙人民公社新安生产大队,隶属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实行镇建制,改为行政村。辖有新安、石古、后围、上车、后窟、岑石岭6个自然村。有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9平方千米。总户数756户,人口数2782人。 新安村为杨姓聚居地,户主多为佛昙杨氏长房后裔。 二、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2500亩,其中水田1148亩,农地1352亩。建有九亩拦水库,因水库原有九亩而得名。现扩为15亩。新安村注意生态环境保护,1995年3月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镇政府于2001年设立新安工业园区,主要企业有:丰盛食品有限公司,被列为省级知名品牌。还有冠盈针织有限公司、东陵电子有限公司、木板材厂、石板材厂等多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区。 新安村经济总收入3080万元,人均纯收入8236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农业、商业、运输业和外出务工。 村道水泥路有:“工业区北路“,长1.7千米。由后窟至11万伏变电站,建于2008年。 “美德路”,建于2009年,长1.5千米,自524县道至“世德堂”。“后窟路”,建于2010年,长1.2千米,由后窟社至赤岭路。“东上路”,建于2010年,长1.2千米,自上车至后许村东雄。 学校有新安小学,建于1994年,校园面积5844平方米,建筑面积1393平方米。有医疗卫生室2所。1998年投资27万元建村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村老年协会设在村部。村老年活动场所在各自然村祠堂里。 三、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官岭保障亭”,镇级文物保护单位。亭位于村境北侧山坡,亭为石构,作四方柱,仿木梁坊,似穹隆顶,四角上翘。亭枋横刻着篆书“官塘保障”。亭内有石碑,高3米,宽2.5米,系明崇祯七年(1624年)漳浦知县为褒彰赵义抗击海寇所建. “新安官岭八景”:美山毓秀、印石抓鹰、龙船扒倒、莲花茂盛、石狮戏鼓、龟蛇咬球、七星坠地、官岭落龙等,占地100亩,系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境还有:“南宋僧从建桥石刻”遗址。 主要庙宇:新安、上车、后窟等自然村均建有庙宇,比较大的有新安“三界公庙”,于2012年重建。 |
岱嵩村 |
岱嵩村位于镇境东部,是佛昙镇港湾海域中一个小岛,漳浦方言为大桑,依同音字,雅称为岱嵩。东与整美村、西与小嵩、后社村、南与后社村、北与前亭镇庄厝村、西北与东坂村、花林村隔海相望。村境经纬度为东经117°57’、北纬24°10’。占地面积0.36平方千米。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岱嵩清代属于十七都石门上保。民国初属于外东区(第三区、即佛昙区),民国29年属于佛昙镇岱嵩保。解放初与苏厝合为岱苏乡,1952年分出为岱嵩乡。1956年与后井(后蔡、井尾)合为岱后乡。1958年9月成立岱嵩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改为镇建制,设立行政村,辖有东面和西面两个自然村, 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58户,总人口数3729人。 岱嵩村为佛昙杨氏三房聚居地。佛昙杨氏三房第五世恺美公于明初肇基岱嵩。岱嵩佛昙杨氏三房又分传裔广东大埔、南澳、三河坝等地。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还传裔于漳州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地。 二、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岱嵩村为纯渔业村,没有耕地。渔船均已机动化,有大小捕捞渔船近230艘,其中马力50匹以上160艘,马力36-50匹有30多艘,其余是马力12匹左右。岛东海域辟为网箱养殖园区,网箱养殖户100户,网箱养殖有3000箱。滩涂养殖有虾池5处1000亩,牡蛎吊养3000亩,浮养1000亩。村民有多人外出经营水产经销。 全村经济总收入8813万元,人均纯收入8849元。 主要学校:“岱嵩小学”,1954年创办,归侨杨维廉先生捐建,校园面积2386平方米,建筑面积1251平方米。有民办幼儿园2所,医疗卫生室1所。祖祠“慎知堂”兼为老年人活动中心。 村委办公楼1994年重建,建筑面积180平方米。 主要村道均系水泥路:“陆岛路”,自岱嵩“陆岛码头”至东坂村连接漳东线的跨海公路,长2.5千米,宽5至7米,1997年至2000年修建。“陆岛路”的建成,极大改善岱嵩交通闭塞,出入不便的状况。“环岛路”,长1.2千米,把东面和西面两个自然村连接起来而得名。岱嵩建有“陆岛码头”一座,占地面积20平方米。岱嵩一级渔港建设已完成前期工程。 岱嵩村1987年8月开发深层井水(机井水),建小型自来水厂。2001年开始至2004年建一座日供水量500吨自来水厂。7千米长主引水管,经东坂村引自杨美水库跨海至岱嵩岛,全村饮上更标准的自来水。1986年由佛昙电厂架跨海输电线路至海岛。近几年来不断提升,基本解决全村照明、用电问题。电视、电话及并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明莲宫”,亦称”佛祖庙“,祀观音菩萨。始建于南宋末年间,址在岱嵩西面。 “嵩山宫”,系妈祖庙,址在岱嵩东面。2012年修葺扩建,庙后新立一尊8米高妈祖石雕神像。 “鸬鹚箍颈”,俗称鸬鹚头,佛昙八景之一。址在岱嵩岛背面港湾中。有一褐色土柱,直径约4米,傲然屹立于海水中,每年海浪冲击土柱,海水时高时低,似鸬鹚头的土柱若隐若现,宛如一只鸬鹚在大海中戏游。 四、 古今人物 1.民国人物 杨汉文,曾任-某部师副官 2.华侨人物 杨维廉(1908-1999)生前曾担任福建省侨联委员。漳州市政协常委、漳州市侨联常委。芗城区侨联副主席、漳浦县政协副主席、县侨联名誉主席、香港漳州同乡总会顾问和香港漳浦同乡会顾问等。 维廉先生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自1983年以来,多次慷慨捐资,助建岱嵩保健站、佛昙华侨医院、漳浦侨联大厦、岱嵩小学教学楼,还有漳州华侨中学、马坪小学、芗城华侨幼儿园、佛昙侨联等。1999年临终前捐献30万元港币给岱嵩小学,创设“奖学奖教基金”。为表彰其功德,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捐资办学金质奖章。 |
后社村 |
后社村位于镇境东部。旧称白石,分为白石前社和白石后社两个自然村。白石前社即今大白石村,白石后社即今后社村。东、北两面濒临佛昙港,隔海与岱嵩、小嵩相望。西与大白石村毗邻。南邻外海滩,隔海与整美半岛相望。村境位于东经117°57’至117°58’之间,北纬24°10’至24°10.5’之间。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后社村清代属十七都石门下保。民国29年属佛昙镇白石保。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白石乡。1956年成立永丰渔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为佛昙人民公社大坑管理区永丰中队所辖,1961年7月成立后社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为镇建制,设立行政村。辖有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7平方千米。总户数412湖,总人口数1593人。 后社村为杨姓聚居地,户主多为佛昙杨氏三房后裔,清代始迁入生息繁衍。原郑、蔡两姓逐渐迁走。 二、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耕地面积682亩,无水田,均农地。有虾池500来亩,吊蚵45亩。农地主要种植芦笋、甘薯、花生及蔬菜, 村民电灯照明、电视、电话及冰箱、热水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 学校与大白石村合办白石小学。有民办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委办公楼建于1996年,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村道均系水泥路。“永丰路”,长1.5 千米,自村部至育苗场,1978年为土路,2010年建成水泥道。“海防路”,长1千米,自码头至大白石村海滨路。村建有三级渔港一座。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猫公照鼠“,佛昙八景之一,以海滨有形象逼真的天然老鼠石、猫石而得名。 “关帝庙“,祀山西夫子、三宝佛祖、天上圣母、周仓、关平等,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1973年拆毁,1982年重建,2001年在庙前建凉亭一座。2012年“关帝庙”在原地推倒重建。濒临佛昙港,临港建有整齐石栏杆,景色秀美。 “奇榕揽胜“。址在关帝庙前东南,有株450年的古榕树,须根扎入地里,形成五大树头,是村境一大奇葩。 “天主教堂”,建于清末,1997年修建。 |
大白石村 |
大白石村位于镇境东部,原名白石,又名白礁。以村境内有一块奇特的白色天然礁石得名。东邻后社村,西临吟兜,西北与石埕村交界,南与后许村毗邻,北濒佛昙港,隔海与屈原公屿相望。村境位于东经117°56’至117°57.5’之间,北纬24°10.1’至24°10.8’之间。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大白石村清代属于十七都石门上保。民国时期属佛昙镇白石保。解放初期属于第五区(佛昙区)白石乡。1958年9月成立白石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1年11月,为了区分霞美人民公社白石大队,改称为白石大队。1984年9月改为镇建制,设立行政村。辖有1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8平方千米。总户数930户,总人口数3510人。 大白石村杨姓占85%,以佛昙杨氏长房始祖世隆公派下三房祖大秀公后裔为主,长房祖大成公后裔为次。其他还有叶、谢等姓。叶姓为明代洪武年间漳浦知县叶宗广的后裔。清末有赤湖谢姓迁居白石。 二、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1819亩,其中水田389亩,农地1430亩。滩涂近千亩。虾池100亩,吊蚵260亩。海滨造林300亩。农业主要种植芦笋及各种蔬菜。 主要企业有:“正源水产有限公司”,创办于2004年8月。“光华建材有限公司”(外资)创办于2001年元月,还有芦笋加工场、养猪场等。全村经济总收入6030万元,人均纯收入8652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农业等。白石芦笋是佛昙镇三大名优特产之一。电灯、电视、电话及各种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 主要道路均水泥道。“海滨路”,长2000米,由白石小学至石埕村,于2004年建成。“环城路”,长1500米,由白石碧江宫至白石小学,2011年竣工。“碧江街”,长540米,由海滨路至环城路,建于1995年。“乐海路”,长1000米,由白石小学至乐海海滨天然浴场,于2000年建成。 1991年建白石码头一座,占地面积一亩。 学校:“佛昙镇白石小学”,1956年创办,校园面积6370平方米,建筑面积2261平方米。现因校安工程改造,迁址改扩建。民办幼儿园2所,医疗卫生室2所。 村委办公大楼建于2010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投资110万元,内设有村老年人协会和老年活动中心。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红旗崎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36亩,因为有大量国家保护鸟类白鹭在这里栖息,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白鹭自然保护区。 “碧江公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濒临佛昙港,地处佛昙八景之一的“猫公照鼠”景区,内有“碧江宫”和碧江凉亭,内设老年门球场合地掷球。系村民游乐休闲场所。 “碧江宫”,祀玄天上帝。 四、 古今人物 1、古代人物 郑郊,宋熙宁年间解元(举人第一名)、进士。 叶国昌,清道光十年(1830)授信武将军、江西万安营游击。 蓝载勋,咸丰年间(1851-1860)任云霄营游击。 叶连标,同治二年(1863年)台湾左营游击。 2、华侨人物 杨同志,印尼富侨杨子恭之子,曾到上海读大学。著有《汉语—印尼语词典》及《 中印(尼)大词典》等。 |
后许村 |
后许村位于镇境东南部,旧称湖浒,以在鉴湖湖滨得名,讹音为后许。湖滨处有后许、轧内二个行政村,后许居北,轧内居南。古代统称为鉴湖里,俗称大坑。东、东北与大白石村毗邻,西与石门村交界,南与轧内村、镇林场接壤,东南濒临赤湖镇灯火垵海域,北邻吟兜村。村境位于东经117°53’至117°56.5’之间,北纬24°9.1’至24°11.5’之间.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后许村民国29年与轧内村均为赤水乡所辖。新中国初期属第五区(佛昙区)大坑乡。1958年9月成立后许生产大队,隶属于佛昙人民公社大坑管理区。1984年9月改为镇建制,设立行政村。辖有后许、寮下、东雄三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8平方千米,总户数732户。总人口数2903人。 户主多为陈姓。建有陈姓祖祠“鉴湖湖浒祠堂”。寮下有王姓,源自前亭吴山坪。东雄有赵姓,源自旧镇甘林。 二、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2157亩,其中水田523亩,农地1634亩。海滨围垦水产养殖5处,有虾池190亩,鲍鱼池200多亩。有大小捕捞渔船15艘。村境内有外资企业“虹海水产开发有限公司”,1962年建“后许林场”,面积4000亩。 全村经济总收入4582万元,人均纯收入8640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渔业、务农和外出务工。 全村主要道路均系水泥道:“鉴湖路”,长3.4千米,自后许鉴湖经吟兜村直通省道漳东线和鸿江大街。“沿海路”,原建于20世纪70年代,自后许南经轧内村至赤湖后江,北经大白石村接港养海堤的公路,2009年改扩建长1.8千米、宽5至7米的水泥道。“海防执勤路”,长3千米,自后许东雄至虹海水产开发公司,2008年建成。 学校有:“鉴湖小学”,校园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1991年创办。“鉴湖中学”,创办1991年,因生源问题已撤并鸿江中学。民办幼儿园2所,医疗卫生室5所。电灯、电视、电话及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日常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村民家中。 县委、县政府于1975年在后许村实施大寨式楼房建设点。近几年来,村两委统一规划,折旧房建新宅。共拆除旧房1200间。一座座排列有序、道路整洁的新楼房拔地而起。同时,还新铺了1.6千米“户户通”水泥路,路边种植珍贵树种6567株,安装路灯200盏,建5个标准公共厕所。修建“湖浒祠堂”为“村老年协会活动场所”。 村两委还把老年人娱乐场所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投入资金18万元,建一个300平方米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内设健身康复室、棋室、乒乓球桌等。去年修建一座约4亩的老年人湖滨休闲公园,配备有划船器、蹬力器、回旋扭腰器等健身器。中老年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有老年曲艺芗剧队等。素有“民间音乐之家”的陈明火一家七口人,曾参加省电视台“F4—绝活大比拼”,获得赛区第一名。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鸿江书院”遗址:明代早期书院,址在海滨红山。 主要景点:鉴湖风景区,占地面积66700平方米。湖滨周围有16胜景:太峰倒影、鉴湖澄清、猴公拱日、将石参天、巾峰耸秀、髻岫凝烟、乌纱启瑞、玉芴凌云、南浦归帆、西岸积翠、龙川怪石、凤井清泉、石屏映月、灯架生花、仙石遗址、海天旭日等。镇政府正筹划辟为旅游胜地。 庙宇有:“玄天上帝公庙”,建于520年前,2012年重建。 四、古今人物 1、古代人物 陈奂,明成化十一年进士,官贵州右参议 陈公相,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官广西副使 陈义,清康熙年间,官左营游击,升参将。 2、 华侨人物 陈荣金,印尼万隆企业家,子合顺、达主,对故乡公益事业有诸多贡献。 陈德元,香港漳浦同乡会副会长 |
轧内村 |
轧内村位于镇境南部,因村庄处在从开阔地转入小山山谷下的方地而得名(“轧”字是方言音形象字)。村境东隔太高山(海拔33米)濒临海滨沙滩,西与后许村(林场)毗邻,南是松仔岭余脉延伸地带,隔岩山、莲花山与赤湖半石村交界,北与后许村接壤。村境与后许村交界处有一淡水湖。自古以水清如镜称为鉴湖,俗称大坑。原轧内与后许统称大坑。村境位于东经117°53.5’至117°55’之间,北纬24°8.5’至24°10.5’之间. 一、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轧内村清代属十七都石门上保。民国29年属赤水乡轧内保。解放初期属第五区(佛昙区)轧仔乡,1956年改称大坑乡。1958年9月成立佛昙人民公社大坑管理区,辖有后许、轧内、东雄、径口4个生产大队。1961年撤销管理区,4大队合并为后许、轧内二个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镇建制,设立行政村。辖有轧内、径口、楼头三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5平方千米。总户数599户,总人口2133人。 轧内村为陈姓聚居地,与后许二村均属“太傅派”。太傅派之祖陈忠,唐代开元年间任太子太傅,其后裔陈史修于元初到鉴湖开基。 二、经济状况及基础实施 全村有耕地1752亩,其中水田505亩,农地1247亩。村境近海,海岸线长。村边鉴湖为淡水湖,周长1千米。村境淡水海水资源丰富,适宜鲍鱼、对虾养殖。全村有虾池200亩,鲍鱼池150亩。其中较有名气有:祖籍鉴湖的台商陈东和创办“大鱼夫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村民陈建鹏创办“代卿海珍品养殖场”。还有陈英文创办的百亩青蛙养殖场等。村民有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和办企业。如村民陈志龙在厦门兴办“龙凤汽车装潢公司”,陈森文的“广宇汽车装潢公司”、陈煌辉的“煌辉汽车装潢公司”等。在外地的针织女工有200多人。 全村已基本普及电灯照明、电视、电话和家用电器。 学校有“代卿小学”,系侨胞陈荣金等人筹建,1972年落成。后来台胞陈建仁捐资建“建仁学园”,设图书室。校园面积6026平方米,建筑面积940平方米。 村有民办幼儿园2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活动中心设在“陈氏家庙”祖祠。 1992年建村委办公楼,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三、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人和楼”,古建筑遗址,系明代兵营古城堡(三合土楼),址在村北,镇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家庙”,明永乐年间始建,占地面积二亩,1988年重修。 “玄天上帝公庙”,建于520多年前,2012年重建。 村境有古樟树、古榕树十多株,均数百年以上。其中一株“樟抱榕”树,在全县实属罕见。 四、古今人物 1、古代人物 陈翼,永乐十八年与胞弟陈斖?,同科中武举人 陈斖?,明正统元年进士,广东左布政使。 2、华侨、港台人物 陈建仁,台北漳浦同乡会创会会长。 陈辉大,印尼万隆企业家,对故乡公益事业有贡献。 |
整美村 |
整美村位于镇境东部,井尾半岛末端。原名金井,以有一口全村村民共饮的古井而得名,故又称井尾,民国初雅称为整美,沿用至今。东临后蔡湾海域,西隔佛昙港海域与岱嵩村、后社村相望,南濒台湾海峡,可眺望东碇、南碇、林进屿等诸岛,北与前亭镇后蔡村毗邻。境域位于东经117°59.6′,北纬24°10.1′至24°10.9′之间。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整美村明代属二十三都,清代属新兴堡。民国初属外东区(佛昙区),民国29年属井尾保。解放初与后蔡合为后井乡,属第五区(佛昙区),1958年9月成立整美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岱后管理区。1984年9月实行镇建制,改为行政村。辖有井尾、山寮二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3平方米,总户数488户,总人口数2048人。整美村为多姓合居地。其中杨姓系佛昙杨氏四房祖大韶公派下,现有235户,人口2125人,主要还有蔡、陈、黄等姓。杨姓源自前亭镇江口,蔡姓源自佛昙洞野蔡,陈姓多数源自马坪,少数源自湖西溪南山,黄姓源自湖西,祖先都是清代始移居井尾。元代明初曾有戴姓聚居,后裔于明永年间倭寇之乱分别迁居东坂村和马坪镇文店。 二、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耕地760亩,无水田、均农地、主要种花生、甘薯等。渔业为全村经济支柱。有捕捞渔船160多艘,滩涂养殖有虾池6处,面积200多亩。1987年建成整美码头,占地面积60平方米。建有整美二级渔港,已完成前期工程。村境主要民营企业有“整美冻厂”,建于1987年。“守智育苗场”,建于1990年。1997年打机井一口建自来水池,部分村民饮用自来水。主要学校:“整美小学”系完全小学,1984年创办,校园面积38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6平方米。有民办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部办公设在原驻军营房。主要道路:“港佛水泥路”,长2.7千米,建于2004年,自整美码头至后蔡村贯通前亭镇连接漳东线。“海防执勤路”,系水泥道,长2.1千米,建于2012年,自整美码头至山寮社。村道还有:丁顶路、山寮路、跃进路、大社路、文明路等。 三、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革命烈士墓”,址在井尾仙墓山。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系省级保护单位。整美民兵黄启章、黄传芳、杨其德、杨银技四位同志,与1955年6月14日夜间,在反击-小股部队0登岛战斗中英勇牺牲,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 “王公看印”佛昙八景之一。“威惠庙”,即王公庙,建于元至正年间,1998年重建,2010年重修。庙址在半岛南端“鼻头”上,座北面南,庙正面海中有一奇石似“印壳”和“印仁”,每当潮落时,“石印”就惟妙惟肖地浮现海面,故称“王公看印”。整美王公庙如今信众香客络绎不绝。 “太师庙”,祀林太师,址在山寮社。 “井尾巡检城”。明代古建筑遗址,清代拆毁,存古城址。 “太史公庙”,址在山寮,祀林太史、山西夫子。建于清光绪年间,1990年重修。 四、古今人物 1、华侨人物蔡朝阳,侨居印尼,为诗人,书法家,著有《故里风光》等。 |
东坂村 |
东坂村位于镇境北部,旧称东安社。东邻洞野、花林二村,南、东南濒临佛昙湾海域,西、西南与下苏村接壤,北、西北与马坪镇交界。村境位于东经117°55′至117°56′,北纬24°11′至24°12′之间。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东坂村明清时代属二十三都,民国初期属外东区(后为第三区即佛昙区),民国29年曾与林埭村合为林东保,民国33年设立东坂保。解放初期设东坂乡,属第五区(佛昙区)。1958年9月成立东坂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改为行政村。辖有东坂、洪厝、赤吟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1656户,总人口6408人。总面积4.5平方公里。 东坂村为戴姓聚居地。唐开漳刺史陈元光的第三个女婿戴君 胄的季子克绍的20世孙戴碧,于元代开基金井(井尾),其后裔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为避倭寇之乱分别迁居东坂和马坪文店。 二、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耕地4018亩,其中水田1339亩,农地2679亩,水田大都是埭田。村域南、东南濒临海湾,解放后先后建成石过坡、赤兰溪、杨美等中型水库,并建渠道引水到东坂。由于海淡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遂成为全村重要的经济支柱。 东坂村20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740亩。80年代内外集资及贷款250万元,共投资700多万元,建虾池3000多亩。村民还利用滩涂港道养殖花蛤和牡蛎等。现全村有吊蚵(牡蛎)100亩,虾池6000亩。同时,冷冻厂、饲料厂、水产加工、供销公司等配套企业相继在本村落成。中老年人、妇女多数在本村就业、青壮年男人主要从事水产养殖。 全村经济总收入9829万元,人均纯收入8450元。电灯、电视、电话、摩托车及各种家用电脑已基本普及。主要企业有:“漳浦县丰盛食品有限公司”,建于2001年。“漳浦县云海贸易有限公司”建于2001年。“漳浦县芙祥贸易有限公司”建于2000年。“漳浦南顺时装针织有限公司”(外资),建于2003年8月。“漳浦三圣蓄产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还有“东坂酒店”,建于1998年。“东坂自来水厂”,日产一千多吨。 镇政府于2000年在东板村设立“东安工业区”,占地面积1700多亩。 主要学校:“东坂中学”,1985年建校,校园面积15650平方米,建筑面积3462平方米。“东坂小学”,1962年创办,1986年建新校址。校园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81平方米。民办幼儿园有2所,医疗卫生所5间。村老年人协会址在“阳光幼儿园”里。老年活动中心在“东坂戴氏祖庙”(长房)和“东坂二房厅祠堂”。祖厝于明弘治间建。“二房厅祠堂”于2012年重建。 东坂村委办公楼建于1987年,建筑面积1亩。 主要水泥村道有:“东岱路”,系跨海公路,长2.5千米,由东坂村直通岱嵩岛,1997年至2000年建成。“东安大街”,长1.8千米,自村东面堤岸至西面彩门连接漳东线,直通漳诏高速赵家堡互通口,1993年建成。“环城路”,长3.5千米,自西坂洪厝至垦区新民埭,2011年建成。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屿仔山革命老区烈士陵墓”,占地面积30亩,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戴氏追远碑”,明代立,系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坂彩门”,东坂村标志性建筑。址在“东安大街”与漳东线接口处,高16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建于2001年。彩门处“东安大街”两侧,楼房林立,有63幢“农民别墅”,整洁有序,蔚为壮观。 主要庙宇:“慈帝宫”,又称“大道公庙,”址在东坂社。祀保生大帝、九皇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等,建于明宣德年间,1981年重修。 “贺信爷庙”,址在洪厝社祀三官大帝、福德正神等,建于明崇祯年间,1984年重修。 四、古今人物 1、古代人物 戴琇,明成化十年岁贡,任松江府通判。 戴秉铨,明天启七年举人,任临海知县。 2、华侨、香港人物 戴茂林,香港漳浦同乡会副会长。 |
洞野村 |
洞野村位于镇境东北部,又称洞野蔡。东邻欧厝场,西、西南与东坂村毗邻,南、东南与花林村接壤,北隔虎形山、西山与马坪镇文安村、前亭镇大社村交界。村境位于东经117°57’至117°57.6’之间,北纬24°11.3’至24°12’之间。 一、 政区沿革与姓氏分布 洞野村明代属二十三都,清初属福兴保,康熙39年属新兴保。民国初期属外东区(后为第三区、佛昙区)东坂乡。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东坂乡。1958年9月成立洞野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东坂管理区。1984年9月实行镇建制,改为行政村。辖洞野单一自然村,有1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6平方米,总户数364户,总人口数1230人。 洞野村为蔡姓聚居地。洞野村原有詹、黄、蓝三姓,后三姓逐渐式微外迁。相传漳浦下布(今大南坂镇下楼村)人蔡世远,清朝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病逝于任上。乾隆二年(1737年)赐祭葬,追赠太傅,墓葬在洞野社下凤山,并由下布蔡姓族人守墓。蔡姓在洞野终传衍成大族。故此地又称洞野蔡。 二、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洞野村有耕地710亩,其中水田298亩,农地412亩。主要种植蔬菜、甘蔗、水稻,还有香蕉、龙眼、荔枝、芒果等果树。有池塘150多亩用于水产养殖。 主要企业:果蔬腌制厂、石板材厂各一家,均系台资企业。 全村经济总收入1384万元,人均纯收入8224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农业、养殖业、商业、运输、建筑,还有外出务工等。1983年架输电线路。如今,电灯、电视、电话及家用生活电器已基本普及。 主要学校:“洞野小学”,1958年建校。1984年印尼华侨蔡福庆捐建教学楼一幢,还又捐资置电脑等教学设备。校园面积5620平方,建筑面积953平方米,教学设备齐全。因生源不足,已撤并于东坂小学。 洞野村有医疗卫生室1所。 主要道路:“庆兴水泥路”,长570米,自漳东线至埭下园,2011年建成。“新兴水泥路”,1995年建成,长420米,自漳东线至大园社。1997年建的土路有:“湖山机耕路”,长1.6千米,自漳东线至虎形山。“狮山机耕路”,长1千米,自漳东线至狮山。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蔡世远墓”,俗称蔡相爷墓。现存墓碑和乾隆皇帝祭葬碑。碑高120cm,宽65cm。碑额浮雕双云龙戏珠图案。系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圣旨碑”清代立,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帝公庙”。祀玄天上帝、二上帝,建于清乾隆年间,1988年重修。 “文信国公庙”,祀文天祥,建于清乾隆年间,1992年重修。 四、 古今人物 1、 民国人物 蔡云腾,曾留学日本,抗战后回国加入中国青年党。任厦门新生日报社总编辑。1948年任青年党漳浦县负责人,被-指定为漳浦县“国代代表”。 2、 华侨人物 蔡福庆,印尼雅加达企业家,独资捐款建洞野小学校舍,并热心家乡公益事业。 |
花林村 |
花林村位于镇境东北部的小半岛上。东隔佛昙港湾与前亭镇庄厝村相望。东北邻欧厝场,西与东坂村毗邻,南濒临佛昙港湾,西南隔海与东坂村相望,北、西北与洞野村交界。村境东经117°57’至117°57.6’之间,北纬24°11.2’至24°11.6’之间。总面积2.4平方千米。 一、 政区沿革与姓氏分布 花林村明代属二十三都福兴里,清代改为福兴保。民国初属外东区(第三区、佛昙区),民国29年属林东乡的林东保。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东坂乡。1958年9月成立花林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东坂管理区。1984年9月实行镇建制,改为行政村。辖有花林、后山二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16户,总人口数1635人。 花林为黄姓聚居地。 二、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1081亩,其中水田438亩,农地643亩。主要种植稻谷、毛豆、蔬菜等。有对虾池840亩。有海塘“花厝垦区”,1986年在花林和前亭之间建筑海堤2080米,围垦6600亩为水产养殖基地。全村经济总收入2865万元,人均纯收入8566元。电灯、电视、电话及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 “清源(花林)自来水厂”,是佛昙镇四座自来水厂之一。日产120吨,始建于1991年,扩建于2007年。 花林村原有“花林小学“,1944年建校,1986年印尼华侨黄良寿捐资建新校舍。校园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因生源不足前年已撤并东坂小学。有民办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1所。 主要道路:“花林水泥路“,长2千米,自漳东线至花林。“后山水泥路”,长500米,自花林社前至后山海边。均于2005建成。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元帅爷庙”,祀谢府元帅、三宝佛祖、开漳圣王等。建于清乾隆年间,1982年重修。 “上帝公庙“,祀玄天上帝、仁圣大帝、福德正神。建于清道光年间,1983年修葺一新。 |
港头村 |
港头村位于佛昙镇西北部。因南、西两面临鸿儒江上游的港头溪而得名。东临下坑村,西、西北临白竹湖农场和坑作业区,西南与新安村接壤,南、东南濒鸿儒江,隔江与人坪村、岸头村相望,北隔大尖山与马坪镇林埭村交界。村境位于东经117°48.5’至117°53’,北纬24°11.3’至24°12.2’之间。总面积4.6平方千米 一、 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港头村民国初属外东区(第三区、即佛昙区),民国29年属林东乡港头保。解放初期属第五区(佛昙区)下坑乡。1958年9月成立港头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实行镇建制,改为行政村。辖有港头、楼脚二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26户,人口总数2700人。 港头村是林姓聚居地。开基祖林泉肇基于元代,来自漳州城东郊(今龙文区步文镇)土白村。港头林姓祠堂称“黛峰家庙“,堂号“庆善堂”。佛昙“港头林”又传裔于漳浦县城北街、台北、潮州、南澳、漳州、南靖、晋江等地。 二、 经济情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1674亩,其中水田742亩,农地932亩。有虾池1000亩。1977至1980年建成拦溪引水渠,引港头溪水灌溉农地。村境有“岱山养猪场”。(私企) 港头村经济总收入4134万元,人均纯收入8219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业、农业和运输业等。 主要村道均系水泥路。“林下路”长1.3千米,自港头至下坑村。“中心路”长600米,自楼脚社至下坑村,均建于2006年。 学校有“港头小学”,校园面积7942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有民办幼儿园一所,医疗卫生所2所。村老年协会及老年活动中心设在港头林氏祠堂“黛峰家庙”。 村委办公楼建于1975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三、 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港头寨”,又称寨仔山十八洞或十八洞杨文广殿。山涧巨石奇特嶙峋,有石锣石鼓,有多处洞寨口而闻名。 “刁氏土楼”,明代古建筑遗址,方圆20多米。 “笔架山”海拔120米,方圆4千米,址在村境东南,因山形似笔架而得名。 “旭婆石”,在巨石林立的山涧,有两石神似紧随相伴的夫妇而得名,方圆200米,以上均系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师祖庙”于2011年重建。 四、 古今人物 1、 古代人物 林表,明成化五年进士,任镇远知府。 林敬,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任长沙知府。 林绍,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荆州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明万历七年,与太常王应显,太傅朱天球,太史林偕春主持续修《漳浦县志》。 林承,清康熙年间,任莆阳总兵 2、华侨人物 林仙桃,印尼华侨,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献款修建港头水泥道路,架设输电线路,创设小学奖学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