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村位于杜浔镇北部丘陵地带,东面与北面邻过洋村,西邻后因村,南邻文卿村。源于梁山男麓的杜浔溪流经本村,至杜浔盐场附近杜浔港汇入东山湾海域。
政区沿革与姓氏来源
路边民国时期属杜浔镇的路边报。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去)的路边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的路边大队,今杜浔镇路边村。村辖路边、东山园、六高尾、后埔、水港、顶学、黄金坂、土楼、桃仔园、山门、南山11社。共983户,4029人,其中,路边社115户,467人;东山园203户,871人;六高尾185户,761人;后埔15户,62人;水港137户,588人;顶学64户,246人;黄金坂49户,197人;土楼83户,347人;桃仔园8户,40人;山门12户,59人;南山90户,391人。
东山园、六高尾、后埔、路边、顶学尾陈姓聚居地,祖祠路边社,祖先来自旧镇白沙。南山为洪姓聚居地,祖先来自清代正阳保。水港为何姓聚居地,祖先来自官浔。山门原为俞姓聚居地,后俞姓迁入杜浔镇内,今为朱姓聚居地,桃仔园今为林姓聚居地,黄金坂为黄姓聚居地,源流不详。
经济状况与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3331亩,其中水田1930亩,农地1401亩,有山地。主要农产品稻谷、蔬菜、水果。年产量:1500吨,蔬菜3000吨,水果180吨。大多数自然村水利灌溉条件良好,源于梁山南麓的杜浔溪流从土楼社和水港社经过,向南流入杜浔港。
有石陂10座,拦水灌田。可通车的村道连通各个自然村。
路边小学,校园面积5015平方米,建教室2座20间,建筑面积1813平方米。设14班,学生503人,教师18人。全村累计大中专及在校生43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3104 | 363000 | -- | 查看 路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坂村 |
北坂村位于杜浔镇最南端,地处古雷半岛的顶部。南与古雷西林村交界,西与杜浔盐场接壤,面临东山内湾,东邻浮头湾海域,北与城里、湖里两村为邻。杜古线公路通过村境。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北坂北坂原名涵头,明清时代属漳浦九都,清代设涵头保。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南区),民国29年设北坂保,属埭头乡,民国33年并属杜浔镇。解放初第七区(杜浔区),1958年10月属杜浔公社北坂大队,今属杜浔镇北坂村。村辖头前、北坂、中科、二龙埔、葛仔、前田、后厝7社,共731多户,3059人。 北坂为刘姓聚居地,其祖为刘大槐,于宋末自莆田前来开基。涵江氏为唐代光州固始人刘韶后裔。刘韶以进士于天宝八年来人泉州别驾,川后裔于莆田。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交通便利,村村道路相通,并有简易公路连接杜古线。耕地2040亩,其中水田730亩,农地1310亩。水产养殖基地3000亩,沿海防护林带有林地3500亩。主要农作物番薯、水稻和芦笋、红萝卜、西瓜、豆类等;主要养殖品种有泥蚶、花蛤、青螃蟹、对虾,近年来,青蟹养殖有所发展。有个体工商业户10家,并由手扶拖拉机9架从事运输。村民经济比较稳定、可靠,很少外出打工。农民程控电话普及率85%。输电线路于1985年架通,家家用电。 北坂小学,校园面积5960平方米,原旧校舍于1989年拆除,重建教学楼面积为1842平方米,有十间标准教室。设13个班,483个学生,教室16人。 |
林仓村 |
林仓村位于杜浔镇南部滨海地带,北邻范阳村,南邻杜浔盐场及六五盐场,东邻路打村,西邻沙西镇庄前村。村境地势平坦,小溪流小河沟环绕,村前村后各有一座低山丘,分别为前头山和后壁山,中间位大片平原。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清代为九都西浯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路打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路打打队,1962年7月成立林仓大队,今杜浔镇林仓村。村辖后园、西浯、林仓3社,现共有745户,3350人,其中,后园社171户,765人;西浯社285户,1280人;林仓社264户,1190人。 林仓社为刘氏聚居地,其祖来自北坂。后园为陈、吴共居,两姓各有祠堂一座,陈姓之祖来自蓬山;吴姓与云霄白塔、平和胡嗣、诏安西潭等地吴姓同是源自马口,为南宋莆田状元吴强老的后裔(莆田吴姓开基祖吴祭,于唐末从河南固始县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2100亩,其中水田1980亩,农地120亩。有小片山地。主要农产品稻谷,番薯,豆类,洋葱、芦笋、番茄及其他蔬菜。 建三个自然村田间道路宽8~10米,长约3000米,与排灌沟渠相配合,有利于耕地管理和排灌。建乡村道路一条,从林仓、经后园至路打与杜古线公路相接。“沙杜片”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建设使林苍的农田改造、田间交通道路标准化,大大改善农作环境、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林苍小学,校园面积8268平方米,建筑面积1916平方米。设13班级,学生499人,教师16人。全村累计大中专毕业及在校生20人。 |
湖里村 |
湖里村位于杜浔镇南部,东临浮头湾海域,西邻城里村,南邻北坂村,北邻后姚村。有乡村公路经城里与杜古线相接。 政区沿革及姓氏源流 民国时期属杜浔镇城里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城里乡(1956年城里乡合并于东山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城里大队,1961年7月城里湖里大队,今为杜浔镇湖里村。村辖湖里、新厝、下寮、店后4社,共640户,2740人。 湖里社260户,1070人林姓为老居民,现有250户,1030人,来源失传;刘姓有10户,40人,源于北坂。新厝社195户,900人林姓有172户,800人,由湖里社传而来;洪姓23户,100人,由正阳分传而来。下寮75户,280人,林姓有60户,210人,由湖里社传来。张姓15户,70人,来源不详。店后110户,490人,有林、黄、陈3姓,户口数大抵相等,林姓来源于湖里,黄、陈二姓来源不详。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1853亩,其中水田350亩,农地1503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蔬菜、花生、西瓜等。有海水养殖场一处,有牡蛎吊养养殖户10户。有淡水湖一处,淡水养殖户6户。 村有医疗所一所,有日用品及食杂小店十家。有用于运输的扳机车2辆,手扶拖拉机40辆。 家家饮用井水。户户安装电灯,电视和电话普及率70%,有手机150支。 建乡村公路接旧杜古线公路,长1.5公里,宽10米。建机耕路10条,宽4米,通田间以至海边。新杜古线从村境通过。湖里小学,校园面积4500平方米,1998年建校舍,建筑面积为1450平方米,设9班级,学生348人,教师12人。全村累计有大中专毕业及在校生40人。 |
城里村 |
城里村位于杜浔镇南部,东邻湖里村,西邻林仓村,南邻杜浔盐场,北邻路打村。发源于霞美镇山岭与后寮之间的东港溪自北向南流过东山岭下,经本村,至杜浔盐场附近入于东山湾海域。杜古线公路经过本村。 政区沿革 埭头于明代建成堡防倭,故称城里(康熙《漳浦县志》卷五记载:“埭头土堡,在九都”,今尚存若干段残基)。民国29年属埭头乡所辖的埭头堡,民国33年埭头乡合并于杜浔镇。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城里乡,1985年9月属杜浔公社城里大队,今为杜浔镇城里村。村辖城里、埭头、埭里、山东4社.共589户,2695人,其中,城里114户,530人;埭里147户,621人;埭头l89户,960人;山东l30户,584。 姓氏源流 城里、埭里二社为林姓聚居地。埭里有林氏祠堂,祖源同湖里村。埭头以刘姓为主·原 自北坂;蔡姓次之,源自下布(今属大南坂农场下楼作业区);林姓4户。洪姓3户,卢姓l 户,由附近村庄迁来,张姓l户,是“上山下乡”留下的。山东社原是杨姓聚居地,后有洪、 黄、李三姓入居,杨、洪二姓皆有祠堂一座。洪姓源自正阳。杨姓奉南宋大臣(号称丞相)山东泗水人杨维邦为始祖,故村名“山东”,山名“山东岭”。谱载,南宋末年,维邦随少帝(端宗)赵昱南下,死于船中,于古雷停靠时,尸体火化,由儿子杨考、杨敞背骨灰葬于鸡母岫山(今山东岭),杨考、杨敞定居山下,子孙繁衍成村,传后裔于六鳌及绥安镇后港。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时1639亩,其中水田ll23亩,农地516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和芦笋等蔬 菜,并种植龙眼等果树l00亩。有淡水养鱼业l7家,芦笋罐头厂2家,个休工商户15户, 用于运输业的机板车1辆,手扶拖拉机10辆。机动车修理店6家,外出做工者150人,劳 务输出2人。 户户以电灯照明,电视及电话普及率为85%。山东社饮用井水.其他各社饮用溪水。 修村道及田间道路长约l0公里,宽6米。 有村医疗所一所。 城里小学,校园面积4610平方米,l995年建新校舍,建筑面积l314平方公里·设9 班级,学生312人,教师ll人。全村累计有大中专毕业及在校生25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路打村 |
路打村位于杜浔镇南部, 东邻东岭及城里村山东社,西邻林仓社,南邻城里村,北邻后姚村。县道杜古线从这里经过。 政区沿革及姓氏源流 民国时期为路打保,民国29年属埭头乡,民国33年埭头乡合并于杜浔镇。新中国初期,路打属第七区(杜浔区)山上乡,1956年合并于山东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路打大队,现为杜浔镇路打村。村辖路打、卢厝堂、后高、园中央、东坂庙、园头、宅兜8社。共756户,3168人,其中路打社62户,279人;卢厝堂85户,360人;后高20户,85人;园中央28户,182人;山上301户,923人;东坂庙53户,275人;园头62户,279人,宅兜93户,498人。 路打、卢厝堂、园中央、后高、宅兜、5社为洪氏聚集地,其祖来自清代正阳保(今近城)。其中,后高、宅兜原为高姓聚居地,为宋代名士高东溪的后裔。园头、山上为林姓聚居地,祖先一说来自莆田,一说来自由深土路下分传而来。东坂庙原名东坂庙,为欧阳姓聚居地,源流不详。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1507亩,其中水田1000亩,农地507,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花生、芦笋及其他蔬菜。 有医疗所一所,有季节性蔬蔡加工场2家,日用品及食杂小店和摊贩50多家,淡水养殖户5户,短途运输户10户,修车店3家,饮食店1家,外出务工人员300多人。农户饮用水位井水,用电普及率为100%,电视机普及率为80%,电话机普及率70%,有手机200支。 村道宽8米,长3公里,接杜古线。 路打小学,校园面积为4790平方米,1995年建成新校舍,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设有14个班,学生504人,教师15人。 |
后姚村 |
后姚村位于杜浔镇南部,东邻林前村,西邻范阳村,南邻路打村,北邻近城村。新旧杜古线从这里经过,古雷新港城也坐落于本村。 政区沿革及姓氏源流 清代属九都桥头保。民国29年属埭头保,民国33年,埭头属杜浔区后姚乡,1956年与城里,路打一同合并于山东乡,1958年9月是杜浔公社后姚大队,今为杜浔镇后姚村。村辖后姚、下张、石头路、前埔、坑边、桥头6社。现共有881户,3394人,其中,后姚社193户727人,下张社90户,348人,石路头社109户共437人,前城社95户共390人,坑边社103户更380人,桥头社291户更1112人。 后姚社原为姚氏聚居地,故称后姚,有姚姓祠堂一座。即明远堂,门联为“后又子孙当念创垂之不易,山无堗坈勿云景仰豆何矣”。今后姚为姚,洪二姓共居。下张社原为张姓聚居地,今为林,洪所共居。前埔社为林与洪二姓共居。坑边社为洪与陈二姓所共居,桥头主要为黄姓所共居。姚、林、陈源流不详。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2564亩,其中水田1285亩,农地1279亩,有山地和一些沙埔地以及沙质滩涂。农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蔬菜、及荔枝等。经济来源主要为农业。外出承包工程近60户,主要从事建筑行业。外出务工者近500人。农业灌溉基本完善,大部分人杜都采用柴油机,还有一小部分群众用电动机喷灌。 后姚小学设在下张自然村,校园面积有6885平方米,现建新校舍,建筑面积约1569,现设有11个班级,学生有150人,教师10人。全村摩托车月有1059辆,拖拉机7辆,私家车19辆。老年活动场原设在后姚村部,面积有60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搬到桥头祠堂,活动还算健全。供电正常入户率达100%,全村电视普及率达100%,手机普及率达100%。村内设有卫生医疗所一间,卫生室3间,更有卫生人员8人。 |
林前村 |
林前村位于杜浔镇东部,北邻院边村,南邻湖里村,西邻下蔡林场。有杜浔——林前、桥头——下蔡、岭下蔡——下吕等乡村公路经过本村,并与省道漳东线、县道杜古线相接。 政区沿革 清代为九都高山塔保,民国时期为杜浔镇前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院前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院前大队,1961年7月从院前大队分设林前大队,现为杜浔镇林前村。村辖林前、下吕、山里、林口、西关5社。 姓氏源流 林前社为卢姓聚居地,祖源同范阳村。 下吕社多数姓吕,少数姓何。林口社有洪、郭、柯等姓;山里社有洪、林等姓;西关社有洪、蔡等姓。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1000亩,农地1490亩,并有山坡地和滩涂。每年生产粮谷125万公斤,蔬菜几百万公斤,水果10多吨。村内有从事运输的机板车1辆,手扶拖拉机10辆。外出经商者十多人,外出做工者一百多人。 改革开放后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畅销及外出务工者劳务收入,村民生活改善。家家户户有电灯,电视普及率40%。2002年开建的新杜古线公路经过村境,建成通车后,林前村经济情况会有新的发展。 林前小学现校园面积8125平方米,建筑面积1389平方米。设10个班,学生383人,教师12人。 |
近城村 |
近城村位于杜浔镇中部,现为杜浔镇政府所在地。东邻林前村,西邻正阳村,南邻后姚村,北邻路边村。东边有高塔山,北边有狮头山。省道漳东线从村境经过。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明代属九都大洋社,清代有正阳保。民国29年属杜浔镇城内保,民国33年合并于原性保。新中国初期属于第七区(杜浔区)城外乡,1956年合并于杜浔镇。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城外大队,1981年11月改名为近城大队,现为杜浔镇近城村。村辖楼内、城内、白灰、后巷、青阳院、下河、顶东、下尾雄8社。 8社基本为洪姓聚居地。下尾雄社县洪姓8户,39人,王姓26户,109人。顶东社有洪姓17户,96人,张姓9户,44人。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3184亩,其中水田1349亩,农地1835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番薯,农地部分种植荔枝、龙眼等果树。有医疗所一所。有从事运输的机板车10辆。个体工商户15家。全村饮用井水,以电灯照明,电视普及率60%,电话普及率70%,有手机100多部。 修建村道4条,宽8米,共长5千多米。近城小学,校园面积5640平方米,设15班,学生570人、教师28人。全村累计大中专毕业及在校生80人。 |
范阳村 |
范阳村位于杜浔镇区内,处镇内东南部。地势平坦,人口密集(与正阳、文卿三村连成一体,构成杜浔镇区)。源白梁山的杜浔溪从村西流入杜浔港,自明代以来,丰饶富庶,人文鼎盛。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清代属十都下卢保,民国时期为杜浔镇范阳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镇所辖,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的范阳大队,即现在杜浔镇范阳村的前身。 现范阳全村1700户,7250人,人口密集度为全县农村之最。姓氏有卢、陈、许、高、翁、梁、郭、刘等,以卢姓为主。卢氏祠堂“观海堂”座落在村中央,始建于明代。现村人集资修建,辟为老年人协会活动中心。陈氏传入杜浔比卢姓更早,明-十八年出进士陈琛,任苏州府推官,大理评事等职。陈姓传裔于古雷岱仔等处,现住范阳的陈氏仅20户、l00多人,祖祠遗址尚存。许姓居中许,明万历间,许士永中式举人。其他高、郭、刘、翁、梁等为后来者,户数30户,人数l50人。 杜浔“范阳”名称的由来:“范阳”在北京附近,今涿县一带,古为燕国之地,汉代置涿郡,大将卢绾封燕王于涿郡,卢氏后裔从那里发祥。三国曹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唐代为方镇名,“范阳卢氏”为全国四大望族之一,族裔遍传全国各地,皆以“范阳”为郡望。 杜浔范阳村卢氏尊卢如金为开漳始祖。卢如金,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总章二年随归德将军陈政入闽平乱,佐陈政之子陈元光建立漳州,继陈元光为漳州第二任刺史,传裔墨溪(今居芗城区天宝镇)。杜浔范阳卢氏始祖裕庵(谥号),于明代宣德年间(1427年)白墨溪卢厝桥来杜浔开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出进士卢化鳌(第七世),官至吏部郎中。崇祯三年(1630年)授赠卢化鳌子卢英声任承德郎,户部贵州司主事。第十三世卢兰陔(瑞笙),光绪间任宁化教谕,擅长教学。曾收集《东溪诗文集》并为文集撰写后记。范阳下卢社现在沿用的辈序联为“本修家以献廷荣崇尚宝,思尊祖而敬宗道在明伦。”是卢兰陔(瑞笙)撰的联。杜浔范阳卢氏大部分属裕庵后裔,少数自宁化和竹屿分衍而来。 台胞之祖卢添才,杜浔下卢人,道光年间渡台,传裔宜兰三星乡。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耕地3324亩,其中水田2986亩,农地338亩。农作物有水稻、杂粮、蔬菜,稻谷年产量约2400吨。近几年来部分埭田开辟为养殖鱼池和种植榕树、花圃。丘陵山地在桃园山等处,面积约120亩,种植水果。工业以手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如碾米厂、米粉厂、杜浔酥糖、各种糖果制品等。杜浔酥糖享有盛名,畅销海内外各地市场。杜浔镇上8处较大的酒家饭店都是范阳人创办的,分布在镇上各个角落。此外,交通运输业、客运信誉班车、烟糖酒茶业批发门市,经营吞吐量复盖漳浦南区几个乡镇市场。 范阳小学创办于1965年,原校园面积3065平方米,建筑面积l065平方米,设仃个班级,学生671人,教师30人。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现改迁新建在环城路下。校园面积30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教室30间,学生宿舍18间,学生426人,教师22人,操场宽敞,具备农村完小较合格的规模。 漳浦四中创办于1956年,是省三级达标完全中学,地址在杜浔青竹山南麓,校园面积l24亩,建筑面积一万九千平方米,学生数2558名,教职员工205名。教育质量居漳州市同类完中前茅。范阳村学龄儿童读初中、高中多数在漳浦四中就学。中考成绩优秀者考上漳浦一中或漳州一中和私立学校就学。 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架设了输电线路,家家用电照明,方便使用各种家用电器,电视基本普及。1989年建设环城公路,总长3.72公里,是杜浔通古雷、沙西、云霄的主要通道,路面宽38米,已铺砌水泥路面,现环城路两侧都建起新楼房,布局符合城镇建设规划,从范阳村南面通过。l993年通程控电话,现家家户户有电话,大部分村民有手机、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并建设新楼房。全村营运客货车50辆,农用车1 00辆,小车l00辆。家家用上自来水。部分村民搬到漳云线和杜古线公路边建楼房,发展商业和第三产业。也有部分到县城购置商品房,居住到漳浦县城区的。 范阳村村部原设在祠堂前北向,现筹备建在环城路下范阳小学西边。用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3层楼房,分设会议厅、办公室、接待室、文档室等。 名胜古迹 文公书院。明万历年间由卢化鳌创建,做为讲学场所,原奉祀孔子、朱熹神像,供学子春秋二祭之用。今已坍塌、残存遗址。 辅胜圣侯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奉祀神农五谷王,辅胜将军李伯瑶,太保公卢如金,吏部祖卢维祯等神像,是范阳卢氏的祖庙。 朝阳亭。明万历年问卢化鳌倡建,供奉观音佛祖、十八罗汉。址在范阳、文卿、正阳交界处旧市场中部,面朝东,与紫阳宫(今杜浔小学)相对。 天懿宫。明万历年间刘庭惠倡建,供奉妈祖神像。址在范阳村东部,门向弋芦糖。 九皇宫。始建于明末清初,奉祀九皇大帝和斗母星君。民国期间增置王禅宫,奉祀王禅老祖。址在范阳村东边,南向。 迎祥寺。始建于元代,旧名“营盘”。与文卿村紧邻。奉祀三宝佛,现辟为佛教活动场所。 孝节坊。清乾隆间为卢鸿苔未婚妻林氏立,今残存。 卢化鳌墓地。址在高山边塔东面,有碑刻。 古代人物 陈琛。明-十八年(1505年)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升大理寺评事。 许士永。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 卢化鳌。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任吏部郎中。 卢英声(化鳌之子)。明崇祯三年(1630年)授任承德郎,户部贵州司主事。 卢兰陔。清同治一光绪年间宁化教谕。 卢茂。清乾隆二十七年(1767年),天地会首次起义首领。 民国时期人物 卢和生。民国时期龙溪专区督学。紫阳小学校长。 卢以谦。龙溪专区教育局、督学。 卢俊岳。漳浦县参议员。 卢演九。漳浦县盐务总社主任。 卢四道。联保主任,县参议。 旅台人物 卢三让。l949年去台,曾任金门小学校长,台北市瓦斯公司经理。子女儿媳都获得博士学位,“一门五博士”,在台北县享有盛名。历年来,对家乡范阳小学、漳浦四中图书馆、县联谊大厦、范阳祠堂、祖庙均有捐资。 卢毅挥。又名德文,黄埔军校毕业,l949年去台,师长军衔,家属子女住台北市。 卢涌泉。l947年去台,任台北市粮食局文秘股长,台北市漳浦同乡会会长,诗词书法造脂资深。热心家乡文化公益事业,倡建漳浦四中万卷楼图书馆。两岸开通后,在漳浦西湖公园、蔡新纪念馆、联谊大厦、范阳祠堂、祖庙、中学、小学等处均有捐资并留书作。 解放前夕去台人员还有:卢四道、卢六英、卢四教、卢友云、卢志勤、卢赞德、卢明阳等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 A、 行政界 卢崇。漳浦县副县长,纪委主任。 卢明才。杜浔公社党委监委。 卢三民。官浔区区长。 卢建。深土区农委主席。 卢川德。赤土公社党委委员。 卢海涨。霞美公社党委常委。 卢茂云。漳浦公路工区书记。 卢苞。沙西镇人大副主席。 卢两盛。杜浔镇党委统委。 卢和木。漳浦县国土局副局长。 卢宗全。漳州市审计局副局长。 卢建明。漳浦县-副局长。 卢建国。霞美镇副镇长。 卢合智。盘陀镇人大主席。 卢长贵。沙西镇-。 卢艺福。漳浦县人大常委。 卢惠祥。霞美镇镇长。 卢秀云。大南坂镇镇长。 卢悦参。漳浦县地税局副局长。 卢文山。漳州市水利局局长。 卢锦文。东山县盐务局局长。 卢拱照。广东惠州市政协副主席。 卢连枝。江西省新余市直机关工委书记。 卢继传。《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卢法枝。三明钢铁厂炼钢车间书记。 卢陆洲。福建省民政厅优抚处。(副科) 卢志坚。漳浦县-缉毒大队长。 卢平临。漳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卢镇忠。厦门市建设管理局办公室主任。 B、 -界 卢宣教。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海检处处长(副团)。 卢全胜。晋江市衙口边防所所长(副营)。 C、 教育界、文艺界 卢忠民。中学高级教师。 卢文艺。中学高级教师。 卢建永。中学高级教师。 卢万福。中学高级教师。 卢坤展。中学高级教师。 卢志友。中学高级教师。 卢木土。中学高级教师。 卢建党。中学高级教师。 卢万发。杜浔中心学校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卢坤水。漳浦四中万卷楼图书馆馆长(中教一级)、省楹联学会会员、漳州市楹联学会理事、漳州诗词学会会员、漳州市卢氏源流研究会副秘书长。作品常在报刊杂志登载。 D、 工业经济界 陈岳峰。福建省交通工程质监站副站长。 卢永进。漳州市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E、 博士、硕士研究生 卢瑞昌。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金融博士。 张小君(瑞昌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 卢友东。中国科技大学经济管理系硕士。 卢加辉。西安理工大学硕士。 卢琼莹。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 卢达元。福建师大党政管理专业硕士。 2002年以来考上本科以上135名名额另附表。 F、 历任村(大队)党支书、小乡大队长、村委主任 卢建。(1950—1953)乡长。 李两贵。(1955—1958)管理区书记。 卢明才。(1953—1955)乡长。 卢两端。(1958.1960)范阳连书记。 卢力。(1958—1965)范阳大队长、书记。 卢其生。(1963—1966)范阳大队长、书记。 卢三民。(1966—1967)大队书记。(1975.1978)大队长。 (1981—1994)大队书记。 卢金来。(1975—1978)大队书记。 陈振川。(1978—1981)大队总支书记。 卢建东。(1978.1981)大队长。(1994.2000)村-。 卢远秋。(1994—1997)村委主任。 卢尚永。(1998.2003)村委主任。(2001.2003)书记。 卢泽金。(2000—2001)村-。 卢和贞。(2003.2011)村-。 卢福安。(2003.2011)村委主任。 G、 县人大、政协委员及企业界杰出人物 卢耀生。漳州市浦和食品公司董事长、县政协委员。 卢文化。漳浦县正阳宫加油站总经理、县政协委员。 卢和钟。漳州市青竹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县政协委员。 卢宗乾。中冷食品冷冻(漳浦)有限公司董事长、县人大委员。 卢乌港。杜浔正港饭店董事长。县商会副会长。 卢泽金。漳浦恒安交通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 卢怀标。深圳市优善公司总经理。 卢江泉。深圳市东莞浦阳公司厂长。 卢育强。深圳市创艺能科技有限公司经理。 卢文勇。厦门市东亚机械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 卢火盛。北京市图书信息有限公司。 七、 百岁老人 洪乌肉(女)106岁。(1901.2006) 黄旭(女)1 00岁。(1 91 3-2012) |
文卿村 |
文卿村在杜浔镇建成区内,处镇内西和北部,村北部有一小山丘,叫青竹山,现为漳浦第四中学校园,省道漳东线通过村境,并有县道杜古线公路通过古雷,道路四通八达。 政区沿革以及姓氏源流 文卿村为邱氏聚集地,始祖邱韩保,谥号文卿,明代建杜浔镇。解放初为文卿乡,1958年9月公社化后为杜浔公社文卿大队,现为文卿村。村内现有1484户,人口共6774人,以邱姓为主。始祖邱韩保,谥文卿,原居漳浦县二十八都南炉(今属龙海市东泗乡西岭村),于元朝任潮州路揭阳县主簿,归休居杜浔,后裔衍成大族,建祖祠“衍庆堂”。 经济概况及社区建设 全村耕地785亩,其中水田580亩,农地205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番薯、蔬菜,有山地,主要种植荔枝、龙眼等果树。水利条件较好,灌溉有保障。改革开放后发展了个私企业,年上缴税收一百多万元。村民生活树乐平普遍提高,电视基本普遍,三分之二家庭安装程控电话。1998年建一条环城路,交通较为便利。 教育设施 文卿小学创办于1981年。校园面积11190平方米,三层教学一座,建筑面积2613平方米,标准教室。设15班,教师28人,学生606人。 |
正阳村 |
正阳村耕地1784亩,其中水田1435亩,农地349亩。农作物有水稻、蔬菜、果树等。正阳村所培育的各类蔬菜苗(方言“菜栽仔”)闻名遐迩。有拖拉机10部,并有客车几部,从事运输,不少农户已改行个体工商业,从事经商做生意。 输电线路在上苞纪八十年代初已架通,家家用电照明,电视、程控电话基本普及。 杜浔中心小淙设在村辖域内。创办于1910年,现校园面积128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662平方米。设30个班级,有教师74人,学生1214人。 |
过洋村 |
过洋村位于杜浔镇北部,北靠梁山支脉吴公山(海拔679米),南邻路边村,西邻后因 村,东邻近霞美镇黄埔村。革命老区。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民国时期属杜浔镇过洋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过洋乡,l958年9月属杜 浔公社过洋大队·即杜浔镇过洋村。村共辖过洋、后岭、后埔顶、后尾寮、下林、交口、凹仔墟、新社、凤过山、径口、龙潭ll社。现共有1002户,4332人,其中,过洋375户,1670;后岭70户,304人;后埔顶52户,210人;后尾寮53户,212人;下林60户,250人;交口40户,183人;凹仔墟170户,685人;新社25户,125人;径口98户,439人;凤过山41户,198人;龙潭l3户,68人。 过洋、后岭、后埔顶、后寮尾、下林、交口、凹仔墟、新社8社为洪姓聚居地,祖先来自清代正阳保(今近城村)。凤过山、径口2社为黄姓聚居地,其中,径口社黄姓祖先来自徐坎村宜隆;凤过山黄姓祖先来自旧镇。龙潭为蔡姓聚居地,祖先来自县城南门外。 经济情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3100亩,其中水田2261亩。农地839亩.有大片山地。耕地以种水稻为 主,杂粮为次。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开山种果,已种植荔枝3800亩。年产l00万斤;龙眼500 亩,年产l4万斤;枇杷300亩,年产l万斤;杨梅1000亩,年产30万斤;桃李1000亩,年产10万斤。 各社皆通电照明(地处边远山岖的龙潭、新社二自然村(老区基点村),1999年9月29 日通电)。全村已安装电话机620部。有摩托车700辆。 村道(土路)宽6米左右.长13公里,连通各自然村。并与路边、后因连接。老鼠穴水库。建成于1956年5月。库容l00万立方米,由县主持建成,灌溉过洋一带农田;村建石陂5座,水田旱涝保收。大部分自然村水利灌溉条件较好。 过洋小学,原利用祠堂为校舍,l990年建新校舍。校园面积6472平方米.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2251平方米。在新社、龙潭、后岭各设一个分班,全校共有l9个教学班。学生622人,教师21人。 |
路边村 |
路边村位于杜浔镇北部丘陵地带,东面与北面邻过洋村,西邻后因村,南邻文卿村。源于梁山男麓的杜浔溪流经本村,至杜浔盐场附近杜浔港汇入东山湾海域。 政区沿革与姓氏来源 路边民国时期属杜浔镇的路边报。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去)的路边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的路边大队,今杜浔镇路边村。村辖路边、东山园、六高尾、后埔、水港、顶学、黄金坂、土楼、桃仔园、山门、南山11社。共983户,4029人,其中,路边社115户,467人;东山园203户,871人;六高尾185户,761人;后埔15户,62人;水港137户,588人;顶学64户,246人;黄金坂49户,197人;土楼83户,347人;桃仔园8户,40人;山门12户,59人;南山90户,391人。 东山园、六高尾、后埔、路边、顶学尾陈姓聚居地,祖祠路边社,祖先来自旧镇白沙。南山为洪姓聚居地,祖先来自清代正阳保。水港为何姓聚居地,祖先来自官浔。山门原为俞姓聚居地,后俞姓迁入杜浔镇内,今为朱姓聚居地,桃仔园今为林姓聚居地,黄金坂为黄姓聚居地,源流不详。 经济状况与基础设施 全村有耕地3331亩,其中水田1930亩,农地1401亩,有山地。主要农产品稻谷、蔬菜、水果。年产量:1500吨,蔬菜3000吨,水果180吨。大多数自然村水利灌溉条件良好,源于梁山南麓的杜浔溪流从土楼社和水港社经过,向南流入杜浔港。 有石陂10座,拦水灌田。可通车的村道连通各个自然村。 路边小学,校园面积5015平方米,建教室2座20间,建筑面积1813平方米。设14班,学生503人,教师18人。全村累计大中专及在校生43人。 |
后因村 |
后因村位于杜浔镇西北部,东邻路边村,西邻徐坎村。南邻文卿村,西南邻沙西镇高山 村。源自吴公山的杜浔中溪流经本村,过文卿。范阳,至杜浔盐场附近注入东山湾海域。 政区沿革 民国29年属后因乡的后因保,民国33年,后因乡合并于杜浔镇。新中国初期属第七 区(杜浔区)的后因乡,1958年9月为杜浔公社的后因大队,即今杜浔镇后因村的前身。后 因村辖崎圳头、河城、田墩、下高、下薛、宅里、前陈、后因8社。现共有1109户,4913人,其中,崎圳头132户,592人;河城70户,308人;田墩238户。1167人;下高132户,498人;下薛110户,506人;宅里98户,452人;前陈170户,701人;后因159户,689人。 姓氏源流 崎圳头为黄姓聚居地,祖上源自沙西高山。田墩为余姓聚居地。河城余、陈二姓各居其 半,余姓为田墩二房分传。田墩余姓始祖来自惠州。后因社为陈姓聚居地,祖先源自赤湖后 溪,后溪系赤湖万源(道昭祖)所分衍。宅里(下陈)、前陈亦陈姓聚居地;下薛原为薛姓聚居 地,后皆成陈姓聚居地。宅里、前陈、下高、下薛,河城陈姓为后因所分传。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耕地2879亩,其中水田2044亩,农地835亩.山地近百亩。主要农作物水稻、蔬 菜、豆类、果树。果树以荔枝为主。面积约千亩(1.6万株),其次龙眼。约50亩(1千株)。菠萝也有50亩。 农田靠祖妈林水库左干渠灌溉。水利条件较好。村北有龙峰水库(小二型),源于梁山 南麓内经高山等处的杜浔溪从村东往东南汇入杜浔港。 建村道(土路)长8公里。机动车辆可以通每个自然村。 后因小学,址在下薛,校园面积5415平方米。建筑面积l974平方米。设14班。学生 557人,教师l9人。 有村卫生所。 全村有外出当干部、职工者30人。经商者40户。从事运输业者多户,有机板车9辆。 到厦门、晋江、深圳等地做工者250人。 全村饮用井水,以电灯照明,电视普及率70%.电话普及率50%。 |
徐坎村 |
徐坎村位于杜浔镇西部,西与沙西镇逢山村交界,北有祖母林水库,东与本镇后因村为邻,南与沙西镇高林村接壤。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明清时代属漳浦十都。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南区),民国二十九年设徐坎保,属后因乡,民国三十三年并属杜浔镇。解放后属第七区(杜浔区),1958年10月属杜浔公社徐坎大队,今属杜浔镇徐坎村。 徐坎村辖宜隆、雉川、陂仔、徐坎4社,总人口742户,2792人,其中徐坎社604户,2332人,宜隆社37户,121人,雉川83户,274人,陂仔社18户,62人,皆为黄姓,开基为明代,由临近的高山村分衍,高山黄氏是邵武峭山公后裔。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位于徐坎村被的祖母林水库为中型水库,建成于1976年6月,集雨面积40平方公里,总库容3508万立方米,总干渠长0.3公里,左干渠长13.3公里,右干渠长18.6公里,支渠10条共长18.5公里,灌溉杜浔、沙西二镇农田3.2万亩。 全村耕地有790亩,其中水田802亩,农用地300亩,种植水稻、花生、番薯等。有大片山地,种植荔枝、龙眼、桃李等水果及造林。水利灌溉条件较好。源于梁山南麓经祖母林水库调节后入西溪,西溪上游从村东经过向南汇入杜浔港。 徐坎小学,设10班,学生323人,教师11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