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野即“埔仔”·位于盘陀镇东部,南邻上洞村,西邻大南坂农场芳埔作业区,北隔鹿溪与石榴镇梅西村相望,西隔绥安溪(盘陀溪)与大南坂农场新陂楼自然村相望。蒲野在绥安溪与鹿溪交汇处三角地带。
政区沿革
蒲野民国29年属盘陀乡蒲野保,民国3 3年盘陀乡合并于绥安镇,蒲野保与蓝凤保合并为蒲凤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二区(石榴区)蒲野乡。1 9 5 8年9月,属石榴公社梅林管理区蒲野大队,1 9 6 1年7月,属盘陀公社,1 9 8 4年8月属盘陀乡(1 9 9 2年2改为镇)的蒲野村辖蒲野、三角埕、赤桧、下曾、洋尾、马洞6社。现共有5 0 0多户,2 4 0 0多入,其中,蒲野社46,5户,l 850人;赤桧1 52户,6 6 0人;下曾3 8户,1 7 3人;三角埕2 6户,1 33人;马洞28户,205我;洋尾7 l户,3 0 6人。
姓氏源流
蒲野社为黄姓聚屠地,开基于明代,祖先来自佛昙和海澄县(今龙海市)的东泗乡清泉(沧泉)村,都属“浦西派”(南宋崖山败亡时,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到港尾浦西的侍臣黄材,其曾孙寿夫于明初任指挥使,传裔佛昙,后移居湖西。佛昙黄姓分传东泗,东泗再传清泉。佛昙黄姓最先开基蒲野,后又有清泉黄姓来附)。洋尾为陈姓聚居地,马洞为陈姓聚居地,赤桧、三角埕、下曾为范姓聚居地,祖源不详。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1919亩,农地10000亩,农作物有水稻、杂粮、蔬菜、甘蔗和龙眼、荔枝、柚、香蕉等果树。有池塘3 0多亩,用于养鱼。有汽车5辆从事运输,从事建筑行业者100多人,受雇外出为人开车者1 0多人,外出做工者5 0 0多人。
全村饮用井水。2 0世纪7 0年代通电照明。现电视机普及率9 5%。安装电话机480多都,普及率85%。
村内有日杂店多家。有计生服务站、医疗所。村办公楼建成于1985年。
蒲野小学地点在蒲野,赤桧有分校,校园面积3862平方米,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设l l班级,学生372人,教师1 6 人。
古迹
下曾楼,清代建,二层单圈单元式土楼。
蒲野楼,清代建,单圈三层内通廊式土楼。
新中国人物
黄色周,0漳浦县委副书记。
黄荣顺,漳浦县-副政委。
黄木天,漳浦县财政局局长。
范桂发,漳浦县人事局局长。
黄介然,旧镇镇党委副书记。
黄春风,漳浦县委办副主任。
黄庚申,漳浦县委纪委常委。
黄国锋,杜浔镇-、县科学技术局局长。
黄多佑,绥安镇党委宣委。
黄茂池·长桥公社革委会副主任。
黄伟东,漳州师院化学系团委书记。
黄龙淡,中西林场党委副书记。
黄国辉,天福集团总裁顾问。
陈武戚,广东省建筑装饰集翻公司部门经理。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3108 | 363000 | -- | 查看 蒲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厝村 |
西厝村位于盘陀镇西部,北邻东林村,南邻割埔,东邻仓里、盘陀二村。源自盘陀岭的九曲溪流经村西,向东汇入盘陀溪(古绥安溪)。闽粤古驿道经过本村旧厝社附近,明正统六年(l 4 4 1年)建盘陀巡检司司城于此(已废)。现有可行机动车的村道通到镇政府所在地,与国道32 4线相接口。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西厝原属和美村所辖,l 9 8 9年始从和美村分出西山、胡厝、旧厝、破楼、斗桥等自然村设立西厝村。现全村共有3 5 7户,1 4 3 5人,其中,西山107户,430人;旧厝65户,290人;斗桥60户,280人;胡厝5 3户,230人;破楼4 2户,1 9 0人。西山为陈姓聚居地。旧厝为李姓聚居地,祖先来自沙西镇塘南。胡厝为胡姓聚居地。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8 00亩,农地4 7 5亩,有大片山地。主要农作物水稻、杂粮、果蔗和荔枝、龙眼等果树。 1 9 8 1年通电照明。现家家有电视机,80%家庭安装电话机。 西厝小学创办于1 9 9 0年,校园面积3 5 0 0平方米,建筑面积8 2 0平方米,设6班级,学生l 9 4人,教师8人。 村办公楼与小学为邻,建于1 9 9 7年,建筑面积2 5 0平方米。 风俗 西山自然村元宵节举行迎神赛会,由新婚及初生男孩的男青年,每4人为一组,抬一尊神像,在已耕好淹水的田地上与另一组赛跑,称为“走水王”。 旧厝自然村在清末光绪年间已传入基督教,建有教堂。部分村民信基教。 古迹 商周时代遗址。 旧厝自然村附近有三合土城遗迹,周长500米,经县文物工作者按墙基夯入明代瓷器残片及其型制论断,认为该城应是建于正统六年的盘陀巡检司城。 |
通坑村 |
通坑原名汤坑,以温泉得名(温泉在雀仔埔,原属汤坑所辖),今以“通坑”为行政村村名,“汤坑”为自然村村名。村位于盘陀镇东南部,北邻盘陀村,西邻官陂村,东邻大南坂农场梧陂村,南靠梁山。发源于盘陀、杜浔二镇交界的分水山的小溪流经本村,至官陂汇人盘陀溪。有乡村公路从本村经官陂与国道324线相接。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清代为汤坑保。民国时期属杂岭保(由岭里、杂社二保合并而成)。新中国初期属第二区(石榴区)盘陀乡金星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属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通坑大队,1961年7月属盘陀公社。1984年9月属盘陀乡(1992年2月改镇)的通坑村,辖汤坑、庙 铺、京尾三社。现共有285户,1242人,其中汤坑203户,897人;庙埔52户,230人:京尾30户,125人。 三社都为蔡姓聚居地。汤坑蔡姓之祖来自绥安镇霞潭楼脚,分传于庙埔。京尾蔡姓则由盘陀村顶溪传来(一说京尾传顶溪)。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880亩,农地83亩。有大片山地,造林4000亩。主要农作物水稻、杂粮及荔枝、龙眼、香蕉等果树。运输户5户,有汽车5辆,手扶拖拉机4辆。仿古石雕业1家。外出往广东和晋江做工者160人。 于1983年自办自来水,引山泉饮用。1981年通电照明。现户户安装电视机。电话机普及率70%,有手机130支。 建6米宽的乡村公路3.5公里,从汤坑经官陂通到无象铺,与国道324线相接。 通坑小学,1989年建新校舍,校园面积1835平方米,建筑面积647平方米,设6班级,学生154人,教师8人。 重要历史事件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总兵戚继光追击倭寇至汤坑蔡陂岭,倭首级数百,官兵也阵亡八十多人,于盘陀墟口立忠勇祠祀之。 古迹 卢维祯墓。卢维祯县城铺仔口人(祖籍竹屿),明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年间历任户、工部侍郎,夫妇合葬墓在本村庙埔,1984年7月被盗,县文化部门组织抢救性发掘,出土明代时大彬制的紫砂壶、菱形珠木算盘、橄榄形漆木健身锤、青玉笔架、银带板等文物百余件。 时大彬制紫茶壶被列为中国文物精华。 朱琯墓,朱琯系朱天球之父,赠南京太仆寺卿、工部左侍郎。墓有石亭、石桌、石墙等。 官府勘断山田摩崖石刻,明崇祯间立。 古代人物 蔡 瑞,明崇祯皇朝亡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汤坑人蔡瑞组织义军勤王,被授予都督官职。 新中国人物 蔡加元,盘陀镇党委组委。 蔡木佃,漳浦县委监委。 蔡两益,福建省农机公司党组书记。 蔡绍武,福建省第七建筑公司科长。 |
官陂村 |
官陂村位于盘陀镇中部,为镇政府所在地,北邻盘陀村,西邻割埔村,南邻通坑村,东邻上洞村。源自梁山的盘陀溪(古名绥安溪)向东流经本村和上洞村,至蒲野村汇入鹿溪。本村雀埔自然村有温泉,旧县志记载:“温源溪,在县西南八都境,两泉并出,一徽暖,一 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县前溪即今官陂溪,因自东晋义熙九年至五代在溪畔设绥安县治所,故古名县前溪,是绥安溪(今盘陀溪)上游。 政区沿革 清代属八都汤坑保所辖。民国2 3年属第五区(区署设石榴坂)的无象保所辖(民国3 3年裁撤区署,盘陀乡合并于绥安镇)。新中国初期,属第二区无象乡所辖,1 9 5 5年1 2月,第二区改称石榴区,无象乡合并于盘陀乡,官陂随之属盘陀乡所辖。1 9 5 8年9月,属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官陂大队,1 9 6 1年7月改属盘陀公社。1 9 8 4年9月,属盘陀乡(1 9 9 2年2月改为镇)的官陂村,辖官陂、雀埔、无象铺、云尾、水港、草厝、观音寨、后埔坑8社。现共有726户3349人,其中,官陂社173户774人;雀埔156户,762人;无象铺146户,675人;云尾83户,355人;水港78户,345人;草厝41户,210人;观音寨35户,15 3人;后埔坑l0户,46人。2002年8月安置三峡移民16户,71人。 姓氏源流 官陂村各社为王姓聚居地,祖祠“绵绵堂”在雀埔社。祖先来自官浔镇横口,开基于元末,至今传24世,繁衍官陂、仓里二行政村各社,共5千多人,占全镇人口五分之一。第七世多人于清代渡台开拓宜兰罗东,传下很多后裔,1994年组团来寻根拜祖,献款重修王氏祖祠。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1975亩,农地740亩,有大片山地和坡地。水田原以种稻为主,现有80%种植香蕉。农地种杂粮。坡地种植荔枝、龙眼等果树约3千亩。山地造林万余亩·分布在三王山,香炉山,小尖山,平坑山等处。 村民从事运输业者68人,有货车及农用车35辆、手扶拖拉机12辆。建筑工4组,有水泥混凝土搅拌机一部。外出经商者53人,外出做工者320人。 全村饮用井水。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供电情况正常。现电视装机普及率9 5 %,电话装机普及率80%。几乎每户都有摩托车。 可行汽车的村道从官陂社南通通坑社,北通到镇政府所在地与国道3 2 4线相接。村办公大楼1999年新建。 官陂小学,校园面积566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8平方米,设ll班级,学生340人,教师20人。学童入学率100%。 名胜古迹 汤坑温泉,在雀埔,即是旧县志引据宋代《漳州图经》所载唐初胡商(外国商人)康没遮洗浴处。最高温度63℃,现已开发水井4口,用管道将一口温泉水引到天福茶庄澡堂,一口温泉水引到盘陀土地所,还有两口温泉,由本村建为村民公共浴室。 汤坑梁山明王庙,在雀埔。南宋末端宗景炎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月,端宗的船队已从福州经泉州播迁粤东,右丞相文天祥率勤王部队从汀州经漳州至漳浦,驻宿汤坑梁山明王庙。收集散兵万余人,南下粤东时-皆捷,但时下南宋大势已去,文丞相终于在海丰五坡岭受元军包围,战败被俘,而汤坑梁山明王庙这一段往事永载青史。 官陂楼,圆形三合土楼,约建于清代初期,今遗迹尚存。 攀云楼,在云尾社,方形三合土楼,建于清乾隆十四年,今楼墙完好。 雀埔楼,明代圆形土楼,尚存。 历史人物 王宪章,清乾隆三十五年武科举人。 新中国人物 王义成,盘陀镇人大主席。 王建文,长桥农场-、漳浦长桥农业园艺科技合作园区管委会主任。 王木良,漳浦县经贸局副局长(正科级)。 王添文,沙西镇副镇长。 王永盛,南浦乡党委统委。 王寿春,部队正营级。 王加俊,漳浦县水利局副局长兼梁山水库管理处书记。 王德辉,陕西省地质医院主任医师。 王志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室副主任。 王仗芳,漳州海关副关长。 王黎红,漳平市文化局副局长。 王维经,漳州市信访局副局长。 王永章,中学高级教师。 |
上洞村 |
上洞村位于盘陀镇东北部,北邻蒲野村,南邻通坑村,西邻大南坂农场新民作业区,东邻大南坂农场青年山作业区。发源于梁山的盘陀溪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本村,至蒲野村汇入鹿溪。 政区沿革 上洞原名象洞,讹音上洞。清代为八都象洞保。民国时期属盘陀乡(后合并于绥安镇)的蒲凤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二区的上洞乡,1 9 5 5年1 2月第二区改称石榴区,上洞乡合并于蒲凤乡,成立猛进生产合作社,1 9 5 8年9月,属石榴公社梅林管理区的上洞大队,1984年9月撤销管理区,上洞大队改属石榴公社分设的盘陀公社,1 9 8 4年9月属盘陀乡(1 992年2月改为镇)所辖的上洞村,辖上洞、后埔、下阮、下墟、娘仔寨、苏陂6社。现共有684户,2850人。 姓氏源流 上洞社为林姓聚居地,祖先源自平和五寨埔坪(埔坪林姓从漳浦路下分传)。后埔为王姓聚居地。下阮原为陈姓所居,现在詹姓成为主要姓氏。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2 1 4 5亩,农地8 9 2亩,从前以种水稻、番薯、花生、大豆为主,近年来随经济效益而调整作物种类,种水稻1 6 0 0亩,粮食自给有余,种甘蔗4 5 0亩,香蕉5 0 0亩,及其他果树。有山坡地,造林1 0 0 0亩,种荔枝2 5 0 0亩、龙眼4 5 0亩、桃李4 0 0亩。有池塘多处,共约50亩,用于养鱼。有采石场一处,石雕厂一家。有从事运输的手扶拖拉机1 8辆、汽车l辆。有建筑工4组,每组5~6人。外出受雇为人开车者5人,做工者2 00多人,从事商业、饮食及其他服务行业者50多人。全村年人均纯收入3 1 00元。 家家饮用井水,以电灯照明,电视装机普及率9 3%,电话装机4 6 0部·普及率70%。 有村计生服务站、医疗所、村部办公楼,有日用品小店多家。 上洞小学,1984至1985年建教学楼2座,校园面积4200平方米,校舍面积1372平方米,设9班级,学生272人,教师11人。幼儿班3班,学童80多人。 1975年建上洞石桥一座。1973年建下阮石陂一座。1977年建后埔石陂一座。1998-1999年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40多万元,由村民投工,进行“上洞洋”及“下圩洋”水利与道路建设,扩大灌溉,且使各村都可通机动车。2002年5月修建一条自后埔通324线的乡村公路,水泥路面宽6米,长500米,投资19万元。 |
蒲野村 |
蒲野即“埔仔”·位于盘陀镇东部,南邻上洞村,西邻大南坂农场芳埔作业区,北隔鹿溪与石榴镇梅西村相望,西隔绥安溪(盘陀溪)与大南坂农场新陂楼自然村相望。蒲野在绥安溪与鹿溪交汇处三角地带。 政区沿革 蒲野民国29年属盘陀乡蒲野保,民国3 3年盘陀乡合并于绥安镇,蒲野保与蓝凤保合并为蒲凤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二区(石榴区)蒲野乡。1 9 5 8年9月,属石榴公社梅林管理区蒲野大队,1 9 6 1年7月,属盘陀公社,1 9 8 4年8月属盘陀乡(1 9 9 2年2改为镇)的蒲野村辖蒲野、三角埕、赤桧、下曾、洋尾、马洞6社。现共有5 0 0多户,2 4 0 0多入,其中,蒲野社46,5户,l 850人;赤桧1 52户,6 6 0人;下曾3 8户,1 7 3人;三角埕2 6户,1 33人;马洞28户,205我;洋尾7 l户,3 0 6人。 姓氏源流 蒲野社为黄姓聚屠地,开基于明代,祖先来自佛昙和海澄县(今龙海市)的东泗乡清泉(沧泉)村,都属“浦西派”(南宋崖山败亡时,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到港尾浦西的侍臣黄材,其曾孙寿夫于明初任指挥使,传裔佛昙,后移居湖西。佛昙黄姓分传东泗,东泗再传清泉。佛昙黄姓最先开基蒲野,后又有清泉黄姓来附)。洋尾为陈姓聚居地,马洞为陈姓聚居地,赤桧、三角埕、下曾为范姓聚居地,祖源不详。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1919亩,农地10000亩,农作物有水稻、杂粮、蔬菜、甘蔗和龙眼、荔枝、柚、香蕉等果树。有池塘3 0多亩,用于养鱼。有汽车5辆从事运输,从事建筑行业者100多人,受雇外出为人开车者1 0多人,外出做工者5 0 0多人。 全村饮用井水。2 0世纪7 0年代通电照明。现电视机普及率9 5%。安装电话机480多都,普及率85%。 村内有日杂店多家。有计生服务站、医疗所。村办公楼建成于1985年。 蒲野小学地点在蒲野,赤桧有分校,校园面积3862平方米,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设l l班级,学生372人,教师1 6 人。 古迹 下曾楼,清代建,二层单圈单元式土楼。 蒲野楼,清代建,单圈三层内通廊式土楼。 新中国人物 黄色周,0漳浦县委副书记。 黄荣顺,漳浦县-副政委。 黄木天,漳浦县财政局局长。 范桂发,漳浦县人事局局长。 黄介然,旧镇镇党委副书记。 黄春风,漳浦县委办副主任。 黄庚申,漳浦县委纪委常委。 黄国锋,杜浔镇-、县科学技术局局长。 黄多佑,绥安镇党委宣委。 黄茂池·长桥公社革委会副主任。 黄伟东,漳州师院化学系团委书记。 黄龙淡,中西林场党委副书记。 黄国辉,天福集团总裁顾问。 陈武戚,广东省建筑装饰集翻公司部门经理。 |
盘陀村 |
盘陀村位于盘陀镇中部平原地带,东邻官陂村,西邻和美、西厝二村,北邻仓里村,南邻割埔村。源于梁山的绥安溪(即盘陀溪)绕村南向东经上洞村至蒲野村汇入鹿溪。国道324线经过本村。 政区沿革 盘陀村清代属八都官洋保,民国时期属盘陀乡(后合并于绥安镇)的杂岭保(由杂社、岭仔二保合并而成),新中国初期为第二区(后改称石榴区)的盘陀乡,1958年9月属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1961年7月升格为盘陀公社)的盘陀大队,1980年9月属盘陀乡(1992年2月改为镇)盘陀村,辖墟中、岭里、山边、顶溪4社。现共有450户,2027人。其中,墟中250户,1000人;岭里180户,827人;山边30户,130人;顶溪20户,70人。 姓氏源流 墟中有郑、陈、蔡、洪、周等姓,祖先由附近村庄迁入。山边为涂姓聚居地,祖先来自盘陀涂。岭里为蔡姓聚居地,有祠堂,祖先来自割后。顶溪亦蔡姓聚居地,开基祖蔡真富,是元代大宅保(今属赤岭乡景坑村)首富蔡乙牛之子,乙牛于至正十五年遇难于土寇欧狗之变,真富逃居盘陀,曾捐资建蔡陂桥。顶溪蔡姓分传通坑村京尾(一说京尾传顶溪)。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1198亩,农地123亩,主要种植水稻杂粮和香蕉、龙眼、荔枝等果树。有山地,宜林造林,宜果种果。 有从事运输业的汽车15辆,手扶拖拉机30辆。从事车辆修配有15户,经商5户,养猪专业户4户。有台资养蛙场1个。外出做工者50人。 村有合作医疗所一所。 村自办自来水,农户40%饮用自来水,60%饮用井水。 镇中心小学设本村,1988年建新校舍,校园面积432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设12班级,学生428人,教师34人。 名胜古迹 忠勇祠、忠勇墓、戚继光功德碑,为明代剿倭文物。嘉靖四十三年二月,戚继光从仙游追击大股倭寇来到盘陀汤坑蔡陂岭,斩获倭寇首级数百级。官军也阵亡八十多人,埋葬于盘陀所建坟墓,称忠勇墓。戚继光与巡海道周宣又在盘陀圩口为阵亡将士建一座忠勇祠。翌年(隆庆元年),巡抚谭纶立“大都督南塘戚公功德碑”于祠中,县人、翰林院编修、探花林士章为碑文书丹。碑尚存,祠已坍废,“忠勇公”神牌被村民移到附近的关帝庙中,继续拜祭。墓于2 00 1年圈在天福茶博物院内,修葺一新.,并在墓前建亭,让人凭吊。 岭仔楼,圆形三合土楼,约建于清乾隆年间,今残存。 新中国人物 蔡总平,漳浦县委办副主任。 蔡合成,官浔镇副镇长。 涂鹏飞,杜浔镇副镇长。 蔡建立,霞美镇科技副镇长。 |
割埔村 |
割埔原名葛埔,位于盘陀镇西南部,西南靠梁山,北邻和美村,东邻盘陀、官陂二村。源自梁山的小溪流经本村,汇于官陂溪,为盘陀溪上游。 政区沿革 民国时期属盘陀乡(后合并于绥安镇)的杂岭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二区(后改名石榴区)盘陀乡所辖,1958年9月属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1961年7月升格为盘陀公社)的葛埔大队,1984年9月属盘陀乡(19 92年2月改为镇)的割埔村,辖割埔、枋林(枫林)、水阁、盘陀涂、盘陀内、庵前、下厝、塔内、树下9社。现共有630户,2798人,其中,割埔社120户,580人;枋林75户,370人;盘陀内6 5户,380人;庵前51户,213人;塔内(濑内)130户,540人;盘陀涂98户,440人;水阁33户,171人;树下15户,60人;下厝13户,45人。 姓氏源流 割埔村主要有张、程、莫、涂、曾、周、谢等姓。张姓居割埔社,祖先来自溪南中营。谢姓也居割埔社,祖源不详。程姓居庵前社,祖先来自县城北街。莫姓居塔内,祖源失传。 涂姓居盘陀涂、树下水阁3社,开基于明永乐三年,开基祖涂德(字宗旭,号恂庵)来自广东蕉蛉。 周、曾二姓为1959年建梁山水库时从梁山社移来,周姓居盘陀内、枋林、割埔等社,曾姓居盘陀内。周姓之祖来自云霄荷步,曾姓之祖来自石码厚境。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水田1038亩,农地474亩,主要种植水稻、香蕉。有大片山地。其中种埴荔枝、龙眼等果树2 000亩。 运输户4户,有大货车70辆,驾驶员130人。石料开采业10户。外出做工者近千人。 割埔小学校园面积3897平方米,建筑面积1438平方米,设10班,学生354人。 古代人物 涂为宪,明正德八年举人,广东韶州通判。 涂 绩,为宪之孙,明万历三十七年举人,知县。 涂梦花,涂绩之子,明崇祯十二年举人,清顺治十八年进士,山西翼城知县。 程 彩,清末盘陀小刀会首领,曾进占漳浦县城,失败后逃往越南。 新中国人物 张清阳,绥安镇副镇长。 曾竹江,福建省武警总队后勤部副部长。 涂新龙,漳浦县老区办人员(离休)。 周绍辉,石榴乡政府人员(离休)。 涂文仁,漳浦县电力公司人员(离休)。 |
和美村 |
和美村位于盘陀镇西部,东邻西厝村,南邻割埔村,北隔洞仔尖山与石榴镇交界,西至盘陀岭顶与云霄县火田镇交界。源自六齿山的小溪流经本村汇入盘陀溪。从前闽粤驿道经过本村,现在有可行汽车的村道与国道3 2 4线相接。 政区沿革 清代属八都西山保所辖。民国时期属盘陀乡(后合并于绥安镇)的长林保所辖。新中国初期为第二区(1955年l 2月改称石榴区)和坑乡。1958年9月属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的和坑大队,19 6 1年7月属盘陀公社管辖,1 9 8 4年9月属盘陀乡(1 9 9 2年2月改为镇)的和美村。1 9 8 9年拆分为和美、西厝二村。和美村辖和坑、和坑院、济美林(涤尾林)、崎脚、顶涂、顶埔、下埔、塘仔后、过溪、五里牌、泥鳅垄11社。现共有4 6 7户,2 2 2 2人,其中,济美林110户,480人;崎脚6 0户,2 4 0人;和坑院1 7户,1 0 0人;顶涂3 0户,1 5 0人;顶埔、下埔6 0户,270人;塘仔后3 0户,l 5 7人;和坑、泥鳅垄70户,3 2 o人;过溪70户,3 6 0人;五里牌20户,145人。 姓氏源流 济美林、顶涂为陈姓聚居地,祖先来自东林村。崎脚、和坑院、塘仔后、过溪为王姓聚居地,祖源不详。顶埔、下埔为林姓聚居地,部分林姓祖先来自乌石,部分林姓祖源不详。五里牌有王、陈、林等姓。和坑、泥鳅垄有谢、王、陈、李等姓,谢姓由白灰洋迁来(白灰洋为革命老区,民国时期被移民废村,解放后为农场)。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2 02 7亩,农地3 2亩,有大片山地。主要农作物水稻、甘蔗及香蕉、荔技、龙眼等果树。有养鸭专业户2户。 有造纸厂、制氧厂、加油站各一座。从事运输业者5 0人,有汽车1 0辆,机板车2辆,手扶拖拉机6辆。在路边开小店者2家。外出做工者5 0 0人。 家家饮用井水,用电灯照明,电视装机普及率7 0%,电话装机普及率60%,有手机500多支。 村卫生所一所· 和美小学,1993年建新校舍,校园面积4 8 9 2平方米,建筑面积8 68平方米,设9班级,学生269人,教师1 3人。 古迹 无象院,因址在和坑社边,俗称和坑院,以至“和坑院"成为地名,即今和坑院社。其前身无象庵,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那时,盘陀是闽粤交通要道,而岭下村舍稀疏,常有野象出没,行人提心吊胆。漳州知州傅伯寿始创“随庵立铺”办法(“铺”是驿路上的分站)。招募和尚吴祖华带徒弟到和坑设庵,兼管铺事(负责招待过往-和公差,传递文书)从此,居岭下者渐多,象透渐绝。潮州知州黄定路过,题给“无象庵”匾额,因此庵名无象庵,铺名无象铺。后来庵、铺分设,无象铺移设予讹称“牛上铺”地方(今属官陂村)。无象庵仍在原地,淳祐年间扩建,改称无象院,因为址在和坑,俗称和坑院。 济美楼,圆形三合土楼,建于清代,今楼墙尚存。 另有半圆形楼、方形楼各一座。 新中国人物 陈春龙,漳浦县邮电局局长。 谢良文,副主任医师。 |
产山村 |
产山村位于盘陀镇北部,东邻大南坂农场芳埔作业区,西邻东林村,南邻仓里村,北邻大南坂农场坑内作业区。 政区沿革 清代为八都产山保,民国时期属盘陀乡(后合并于绥安镇)的长林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属第二区(后改名石榴区)的东林乡所辖。1 9 5 8年9月属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1 9 6 1年7月升格为盘陀公社)的产山大队,1 9 8 4年9月属盘陀乡(1 9 9 2年2月改为镇)的产山村,辖下厝(产山)、埔顶、大埔、下尾、荆林、后营6社。现共有5 4 7户,2 1 4 8人,其中,下厝l 08户,430人;大埔1 25户,5 3 0人;下尾4 8户,1 5 0人;埔顶1 0 0户,3 8 0人;后营7 l户,238人;荆林95户,420人。 姓氏源流 产山村为陈姓聚居地,祖祠“妫山堂”,开基于明洪武年间,开基祖希清,是梅林开基祖(来自莆田)永兴公的第三子。产山陈姓于清代分传于台湾宜兰。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1 6 7 7亩,农地5 6 3亩,主要种植水稻、果蔗、糖蔗、香蕉。有山坡地,已开垦种植荔枝树5 0 0亩,龙眼树4 00亩,及其他果树,约共1 0 00亩。 有运输业3家。外出往广东顺德、东莞经商4家,办厂2家。外出做工250人。 全村饮用井水,用电灯照明,电视装机基本普及,电话装机普及率90%,有手机200支。 产山小学,创办于1 96 8年,1 99 4年建新校舍,校园面积2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 220 平方米,设9班级,学生2 74人,教师1 2人。全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3人,大专毕业生10人。 有村医疗所一所。 古迹 永宁楼,位于荆林村,清乾隆间建,万字形土楼。 新中国人物 陈两印,漳浦县林业局副局长。 陈荣泉,漳浦县计生局副局长。 黄海生,漳浦县体委副主任· 陈进春,漳浦县农工办副主任科员。 陈坤山,绥安公安分局教导员。 陈甲申.厦门市革委会副主任。 陈明义.民营企业家,广东顺德展宏织带有限公司经理。 |
东林村 |
东林村位于盘陀镇东北部洞仔山南麓,东北邻产山村,西南邻西厝、仓里二村,东邻大南坂农场新民村。源自洞仔山的小溪流经本村,至仓里村的和尚垄以下汇入盘陀溪。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清代为八都东林保,民国时期属盘陀乡(后合并于绥安镇)的长林保。新中国初期为第二区(后改称石榴区)所辖的东林乡,1 9 8 9年9月属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1 9 6 1年7月升格为盘陀公社)的东林大队,1 9 8 0年9月属盘陀乡(1 9 9 2年2月改为镇)的东林村,辖东林、陂仔头、隆福庙3社。现共有5 1 5户,2 2 6 7人。 东林村为陈姓聚居地,开基于明初洪武年间,开基祖陈文长,来自莆田(另据梅林陈氏族谱记载,祖上陈顺夫(号永兴)、陈顺卿(号永庆)两兄弟于洪武五年从莆田涵江来漳浦,顺夫传裔梅林、产山,顺卿传裔东林)。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1 6 0 0亩,从前水田以种水稻为主,现在大部分种植香蕉和蔬菜。农地530亩,大都种荔枝、龙眼等果树。山坡地约千亩,大部分也种荔枝、龙眼等果树及茶树。 有村办机砖厂一座。有个私运输业,汽车2辆,农用车6辆,手扶拖拉机l 5辆。有建筑集体2组,每组基本工8-10人,另外临时吸收建筑工参加。外出办厂4人,受唐为人开车者8人,从事饮食业3人。全村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 20世纪70年代已通电照明。现电视装机普及率9 8%,电话装机4 2 5部,普及率85%。全村饮用井水。 村有计生服务站、医疗所。村委会已建办公楼,祖祠也修建利用为老人活动中心。村中有日用品小店多家。 东林小学,校园面积6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2 9 6平方米.设9班级,学生2 6 5人,教师12人。 新中国人物 陈木法,石榴镇党委统委。 陈宝国,盘陀镇党委统委。 陈金龙,漳浦县第九区区长、漳浦一中副校长(享受离休)。 陈竹来,漳浦县法院副科审判员。 陈杰民,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副会长.展宏织带有限公司经理· 陈志珍,民营企业家,漳浦展宏织带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全文,民营企业家,广东顺德展宏织带有限公司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