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村有耕地1385亩,其中水田1187亩,农地198亩,并有大片山地。水源丰富。1974年建成东升水库,库容106万立方米,利用干渠落差34米,建水电站一座,装机一台,容量75千瓦。本村并改旧溪道3公里,平整200多亩易受旱涝灾害的水田,使旱涝保收。该村水果本来丰盛,改革开放后又大力发展荔枝、龙眼、柑桔等果树,面积1.1万亩,年产值150万元。
国道324线南北向从村边经过,三古至官浔县道东西向村边经过。交通便利。
东升小学,校园面积6533平方米,校舍面积834平方米。设6班,学生141人,教师80人。80年代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现村累计有大中专毕业生200多名,有留美博士1人,现在浙江大学任教授。70%的农户有人任干部或职工。
90年代开始建设新村,建水泥路面的村道一条300米,标准楼房64座。家家户户安装电话,有摩托车。自1996年以来,连年被省评为文明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3109 | 363000 | -- | 查看 东升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友爱村 |
友爱村位于长桥镇北部丘陵地带,东与官浔镇春建村交界,西与东升村相接,南与东升村(赤岭石坑村方向)相邻,北与长桥农场五里作业区交界。现有人口1537人,总户数为358户,由草埔墘、芦坑、庵内三个自然村组成。南溪小流域发源于南埔毛顶山,由橄榄林、倒桥等支流汇成小南溪流域,经长桥至西野口、草埔墘、芦坑、春建等自然村,过康庄横口到官浔汇入大南溪,所以自溪野口(今东升村)三古—草埔墘—罗坑—春建新庙自然村一带统称溪野,小南溪两岸为狭长的河谷小平原,友爱村在这河谷小平原中部。该村距国道G324线仅3公里,县道X522贯穿全村,交通方便。 经济发展:友爱村现有农田1470亩,山地5000亩,主要经营粮、花卉产业、速成林等。2009年,漳州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到东升、友爱落户,带动友爱村产业结构调整向花卉产业转变,现有苗木种植近千亩,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万兴园艺、中毅达等多家大产业也纷纷到本村落户发展。 基础设施: 1、1973年6月,建成庵内水库(小二型)库容39立方米,控流节水,旱涝保收。 2、2007年10月,在草埔墘自然村建设村级基层组织活动中心,配套国标篮球场,建筑面积405平方米,占地面积2090亩。 3、草埔墘利用慈弘寺(学仔)设立老人活动场所,建筑面积136平方米,占地面积1.8亩。现有由村财政支付全村75-79周岁老人生活补助30元/月、80周岁以上100元/月。庵内村泗州岩、芦坑凤山寨各规划一个小公园。 4、友爱小学,1995年集资50多万元,建于草埔墘,为三个自然村中央地带,设7班级,现有学生3个班40人,教师6人。 5、医疗所一个,卫技人员2名。 6、水:草埔墘、芦坑已通自来水,全部引用市防保站生活饮用水达标地下机井作为水源。庵内也已在打一口深水井,将进一步规划完善人饮工程,实现三个自然村自来水并网。 7、电:于2011年通过电气化村验收,三相电遍布各自然村。 8、路:县道X522通过本村,近几年,全村道路硬化6.5公里以“四横一纵”为主干道,巷道为辅,实现各自然村水泥路村并配套路灯亮化、路肩绿化,全村现有货车6辆,私家车53辆。村通地块的生产经营提供交通方便。于1999年建设南溪大桥,为过溪片、后学、石牛、许厝片等。 为了完全解决全村内涝,结合花卉集散中心排水,于2011年,经多方协调,投资上千万元规划设计实施友爱村排水渠道项目工程。 9、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数字电视、网络宽带等信号遍布全村。 政区改革: 民国时期,为长桥乡的溪西保,与东升村、官浔春建村同编,初级社改为三古管理区,合作化时成立友爱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友爱生产大队。1984年大队改为行政村,归长桥镇管理,由草埔墘、芦坑、庵内三个自然村组成。历来行政管理地址都设在草埔墘。 风俗节日、纪念地: 1、王公生、帝爷生、马祖生、中元节等。 2、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三团赤卫队的革命遗址—泗洲岩,建于唐朝,原为庵内自然村观音庙,清朝举人树皮靴为官时从武当山背回玄天上帝神像安放庙中,改名上帝庙、乾隆皇帝有江南至此亲笔赐名“泗州佳庙”,江三团驻漳时,在泗州岩成立了红三团农民赤卫队,区长李碧管,指导员徐小仙亲自领导这支队伍。洪椰仔、李炳光常亲临庙中指导革命工作。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全村共有6位儿女献出生命,县民政部门于1984年颁发烈士证。现庙中的主神为玄天上帝、佛祖、观音等,尚存清乾隆年间盘龙石柱两支,为弘扬传统文化,泗洲岩三年为玄天上帝换一次金装,举行“跳过火”仪式,四年举行一次盛大庙会,主要活动有锣鼓、八音、歌仔戏、舞龙舞狮等文艺活动。 3、祖师公学仔:主神为三坪祖师公。 公元1667年(康熙6年)三坪下坪村绅士林储祯(顺治十六年岁贡,授福州官县教谕正堂)厌政辞官到草埔墘开办学堂,把三坪寺仅有三樽祖师公神像的其中一樽请到学堂供奉,三坪祖师就此落迹受祀“祖师公学仔”由此慕名。储祯先生碍于当地民情风水,逝后墓葬本地,其子孙至今常年扫墓,草埔墘民众也每隔两年的二月送祖师神像上三坪“做客”,两地村民来往亲密,为了弘扬祖师文化,2009年改为“慈弘寺”。 4、古时地名: 未通汽车时代,小南溪同船,溪边设“三兜墟”容纳漳浦、龙溪、南靖人民进行商品交换,当时船运可经官浔至厦门畅通无阻,龙海南坡建匣后,水上交通中断运输被龙浦公路(县X522)所取代。 古时繁华兴旺,现已迁社还有“许庵”、“许厝”、“鸡母岫”等,著名的山地民称有寨尾、仙棋社、石牛等地,一处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姓氏来源:芦坑114户,516人,林姓,开基祖林祥永,来自龙海白水营附近的磁美,属“屿山派”。 庵内51户,193人,林姓为主,祖源同芦坑、始祖林永祥开基庵内、芦坑,分传官浔镇春建村的溪南社及六鳌龙美,现有林姓祠堂在芦坑社。 草埔墘,191户,828人,以黄姓为主,与溪野口(今东升村)黄姓同源,建有祖祠瑞蒲堂、瑞云堂等。 |
东升村 |
东升村有耕地1385亩,其中水田1187亩,农地198亩,并有大片山地。水源丰富。1974年建成东升水库,库容106万立方米,利用干渠落差34米,建水电站一座,装机一台,容量75千瓦。本村并改旧溪道3公里,平整200多亩易受旱涝灾害的水田,使旱涝保收。该村水果本来丰盛,改革开放后又大力发展荔枝、龙眼、柑桔等果树,面积1.1万亩,年产值150万元。 国道324线南北向从村边经过,三古至官浔县道东西向村边经过。交通便利。 东升小学,校园面积6533平方米,校舍面积834平方米。设6班,学生141人,教师80人。80年代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现村累计有大中专毕业生200多名,有留美博士1人,现在浙江大学任教授。70%的农户有人任干部或职工。 90年代开始建设新村,建水泥路面的村道一条300米,标准楼房64座。家家户户安装电话,有摩托车。自1996年以来,连年被省评为文明村。 |
春光村 |
春光村全村有耕地1088亩,其中水田947亩,农地141亩,并有大片山地。水源丰富。主要农产品稻谷及柑桔、荔枝等水果。 供电情况正常。农户电视机、电话机基本普及。学童在长桥中心小学上学。 |
长桥村 |
“长桥长长,雁过掉毛”,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道出了“长桥”地名的来历,也道出了长桥这村庄自古以来的名气。长桥,地处国道324线福汕段357公里处,是长桥镇的中心点,镇政府所在地。东邻潭阳村、西邻长桥农场、南邻春光村、北邻东升村。长桥自古以来就是闽粤古驿道的要冲。试看:长桥旧街那两排长长的民房,旧居,那就是古驿道上的商铺、旅馆,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长桥,在宋代之前并不叫长桥,而被称为“茭蓼潭”,只因村口有一口长满茭笋和辣蓼的浅潭而得名。到了宋代,以“茭蓼”的谐音又被称为“嘉礼社”。宋庆四年(公元1198年),漳州知州傅伯成拨公款建造自漳州至漳浦段的35座石梁桥,以跨越茭蓼潭的一座为最长,共17孔,每孔长5米、宽5米,总长80米左右,这座具有民族建筑特色又坚固美观的大桥,成为本地最长的著名桥梁,附近的群众就把位于桥边的“嘉礼社”改称为“长桥村”,此后,长桥逐渐成了附近一带的总地名。后茭蓼潭淤浅,被垦为田,桥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开建漳州至漳浦公路时湮没,公路上只留下一个涵洞。 长桥与溪野(今东升村、友爱村)在清朝顺治年间为横保内,康熙三十九年与横口保合并为横内口保,民国前期实行里邻制度,民国二十三年起实行保甲制,长桥为长桥保,属于长桥联保,民国29年起属长横乡(民国33年起改称为长桥乡)所辖。新中国初期为漳浦县第十一区(长桥区)所辖的长桥乡,1958年9月属长桥社的长桥大队,1984年9月属长桥乡(1992年9月改为长桥镇)所辖的长桥村,辖畓坑口、路尾、旧楼尾、新楼、石步园、旧街6个自然村,全村共有472户,总人口为1747人,其中:畓坑口83户,313人;路尾54户,204人;旧楼尾110户,398人;新楼111户,391人;石步园45户,176人;旧街60户,221人。另:2002年8月安置三峡移民9户,44人。 一.农业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共有耕地147亩,其中水田1214亩,农地213亩,山地15500亩,水资源丰富,农产品有稻谷、柑桔、桃李、荔枝、龙眼等亚热带作物、水果、蔬菜。因地理位置独特,更兼淳朴、善良长桥人勤劳,他们除了开荒种果外,还大力发展花卉产业、畜牧业和林业,同时利用居于国道324线的独特位置,努力发展商业贸易,积极招商引资,现如今村所辖范围内共有30多家企业。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办公条件:办公地点,目前在幸福园,建于2008年,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占地2亩。 2.老年人活动中心:设在长桥黄氏祠堂内,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占地7000平方米,活动设施齐全,老年人也定期开展活动。 3.小学:旧校舍位于新楼自然村,登等级为中心校级,有学生542人,教师员工33人,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占地4400平方米,新校舍位于漳浦六中的东侧,2009年立项开建。目前已建成教学楼两座,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一座,建筑面积为1600平方米,新校舍共占地30亩。 4.中学:设在牛朝埔自然村,等级为完中,有学生600人,教师员工104人,其中有教学楼两座,办公楼一座,学生宿舍楼一座,学生食堂一座,教师宿舍楼三座,学校共占地近百亩。 5.卫生院:卫生部门批准认可的卫生院一个,卫技12人。 6.水:全村尚有古井十来口,主要用于洗衣、浇菜,食用水主要依赖居民自家打机井,部分村民也接小学、六中的机井水。 电:上世纪80年代通电,现入户率为100%。 路:2006年-2010年,共建造水泥路5公里,实现3村村通。全村共有摩托车450辆,载货营运车30辆,私家小轿车70辆。 程控电话:入户率为95%,闭路电视入户率为90%。 三.文物古迹 1.明万历年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葬祭坊葬祭及林士章暨夫人柳氏、郑氏神道碑,在新楼社古驿道边,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明陈缵妻程氏节烈坊,在林士章葬祭坊旁。 3.清乾隆朝赵庠先之妻何氏贞节坊,在路尾古驿道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深坑桥,在长桥村南,始建于宋朝,是漳州到漳浦三十六桥之一,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贡生黄恭己重修,并立碑纪念。 四.百年古树 旧街、新楼、石步园、路尾社各有一株百年榕树。 五.姓氏源流 长桥村与溪野(今东升村、友爱村)俱为黄姓聚居地,都以文通公为开基祖。文通公来自龙海东泗乡,是浦西黄姓始祖天从公(南宋崖山败亡时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到浦西的侍臣黄材之父)的第九代孙,其世系:一世天从公,即黄侍臣,名材,字国栋。传到五世寿夫,元末移居莆田,明初任指挥使,镇守佛昙,抗倭是牺牲。六世均寿,居佛昙。七世志山,居佛昙,八世善继,开基龙海东泗乡,生有五子:文史、文宽、文伟(守祖东泗)、文显(开基东泗乡清泉村)、文通。文通公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开基墨溪,即溪野,祖祠“墨溪堂”。文通公生有三子,梅轩、进章、进发,后裔分三房,长房传溪野(今东升村、友爱村)及长桥的石步园社(祖祠石元堂)新楼社(祖祠文英堂),旧街社(祖祠南阳堂),分传潭阳村的草坂村。 《石元堂黄氏族谱》(旧谱)记载:明崇祯末年,族人24人东渡台湾,音讯不通,生死未仆。故乡亲人以为他们遇难,故于每年的七月十五设坛致祭,其时,那24人并未遇难,而在台湾定居发展,并传下了纵多后裔,在台湾黄姓中,与湖西渡台后裔合称“湖西长桥浱”。 六.人物 1.古代:黄梦孔,畓坑口人,明天启四年进士,任知县。 2.寓台人士 黄秉心(1912-2000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硕士,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暴发后四国,任漳浦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后任华安县长等职,抗战胜利后赴台湾,先后创办产物保险人寿保险等公司及华侨商业银行,任总经理、董事长。 黄其光:秉心长子,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任台湾新光保险公司董事长。 黄其辉:秉心次子,美国加州大学硕士,任秉诚保险代理人公司总经理。 3.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A:行政界 黄长茂:历任0云霄县委书记,龙溪地区行署副专员,漳州市副市长,漳州市政协主席 黄长春:漳浦县工业局局长 黄荣川:漳浦县副县长 黄溪山:官浔镇党委宣委 黄银金:长桥镇副镇长 巫宏毅:漳浦县教育局局长 巫宏基:漳浦县交警大队副教导员 黄克明:长泰县统计局副局长 王群勇:福建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 王群谋:福建省粮食厅党组书记 黄佳生:长泰县副县长 黄民生:漳州市房管局拆迁安置办主任 陈秀珍:漳浦县卫生局副局长 江少红:漳浦县安监局副局长 蔡燕斌:漳浦县旅游局副局长 黄芙:漳浦县妇幼书记 沈依平:漳浦县地税局副局长 黄育贤:漳州市农垦局副处干部 黄佳鸣:漳州市水产局正科级干部 黄卫世:厦门市民盟副主任委员 黄长煜:厦门市果树观光园副经理 B.-界 巫宏章:海军大校 C.教育界 巫宏泰:漳浦县六中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巫燕华:漳州市直幼儿园园长 幼教高级教师 巫钦华:漳浦县六中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黄建伟:漳浦六中工会主席 中学一级教师 黄加祥:漳浦六中教师 中学一级教师 黄俊生:漳浦六中教务处副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黄春生:漳浦六中 中学一级教师 黄丽君:长桥中心幼儿园园长 幼教高级教师 黄旺生:长桥中心校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黄国防:长桥中心校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黄丽云:长桥中心校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黄金城:长桥中心校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黄雪梅:长桥中心校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黄裕成:长桥中心校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黄品勇:长桥中心校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黄志强:长桥中心校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 |
青果村 |
青果村原名橄榄林,位于长桥镇南部,北邻春光村,南邻甘棠村,西邻长桥农场,东邻东方场。源自本村与赤土乡梧源村交界处的开公石山(海拔408米)的青果溪流经春光、潭阳至东升、友爱村汇入小南溪。 民国23年成立青果保,属长桥联保。民国29年属长横乡(民国33年改名长桥乡)。新中国初期属第十一区(长桥区)的下溪乡。1955年撤销第十一区,下溪乡改为甘果乡,改属第一区(城关区)。1956年10月,恢复为青果乡,改属官住区。1957年2月属长桥乡的春丰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的青果大队。1984年9月属长桥乡(1992年改为镇)的青果村,辖橄榄林、下溪、荔枝林3个自然村,现在共有391户,1546人。 青果村为叶姓聚居地,开基于明成化年间,至今五百多年,祖祠“振德堂”。开基祖“鸭母公”是明代洪武年间知县叶宗广的后裔(先祖朱公于唐末光启元年随三审知兄弟入闽,其子熹公居同安县南门外佛子岭下,传裔至明洪年间。叶宗广任漳浦知县)叶宗广生二子,长子叶敬,传裔平和芦溪,分传平和南胜倒埭沟,青果开基祖来自南胜倒埭沟(叶宗广的次子叶正开,传裔佛昙白石,分传县城叶厝巷,大埔北叶)。 青果村有耕地1575亩,农地530亩,山地14000亩。主要农产品有粮食、花生、蔬菜等。山上种植有荔枝、龙眼、杨梅、余柑、橄榄、香蕉、枇杷等。林业主要有巨尾桉、马尾松等。 青果村为古代闽粤驿道必经之道,曾设“饭盘铺”,自通汽车后,古驿道仅是本村的要道,与外界交通则有4公里长的公路与国道324线相接。自2005年将村道改为水泥路面以来,青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有一家卷板及压板厂,食用菌加工及种植、养猪业及养殖业蓬勃发展,经济收入可观,村民居住条件、饮水、交通出行等都发生巨大改变,村民文化知识及生活大有改善。 青果村有始建于明弘道五年的佛庵一座,有明清时代村民防御盗寇的橄榄林寨,莲花寨,荔枝林寨等山寨。有民国时期的“油车”(榕油坊),那时青果村出产的茶油驰名于漳州府各地。 目前青果村委会办公室设在小学,老年活动中心设在祠堂,有医疗所,有一棵近百年的榕树。 |
甘棠村 |
甘棠村位于长桥镇南部,北邻青果村,西邻溪内村,东邻赤土乡埔阳村,南隔坑尾山与绥安镇水磨岭林场交界,又隔罗辉山与万安农场交界。甘棠村处于长桥镇赤尾寨山与绥安镇大洞山之间的峡谷地带,甘棠岭横越之中,形成一字“甘”字。自古至今,土地肥沃,人勤地灵,海洋性气候,山坡地、园地、荔枝、龙眼、桃李、蜜柚、六月梨、九月梨……等水果飘香,常年有不缺之果,特别是柑桔,早期漳州芦柑产地,又称为“甘”字。 解放时期,1952年与青果,溪内(塘仔)为甘塘乡,我村的水利条件有限,因此池塘、小潭较多,每逢夏秋之季,塘中海棠花盛开,区域划分后把塘改为“棠”字,今甘棠村。 源于老鼠坑等山的小溪向东流经赤土乡的埔阳村,为浯江主源。距甘棠稍西的溪内村,有一条长林溪,发源于赤尾寨山,向西流经陈井、割后,然后转向南,汇于鹿溪。 旧社会漳州通往长桥至县城称县道;途径我村,人来人往频繁,路虽曲小,但上坡下岭的是台阶光滑如磨,由此可见,不知多少人为了生存、生活,挑重担而奔跑越岭。坑里社面前山称慈云亭岭建一座佛祖庙、慈云雨亭(现残存)。沿海挑雨往龙溪墟(今南浦乡)贩卖的小贩都走这条捷径,在坑里社下径设墟,称下径墟。 历史轮轮,时代呼唤,人们的向往,政通人和。如今村村通水泥路。如今路通日日车辆如梭,灯明夜夜映照山川;新楼房幢幢如画;农民向小康迈步。 政区沿革 民国23年设甘塘保(包括甘棠、溪内,取甘园、塘仔2社社名个一字)。民国29年长横乡所辖,民国33年长横乡改名长桥乡,甘塘保改名甘棠保,意在改俗为雅。新中国初期,甘棠十一区(长桥区)坑里乡所辖,1955年12月改居官浔区甘棠乡,1958年9月居长桥公社的溪内大队(下园管理区)。 1961年7月从溪内大队分出设立甘棠大队,现居长桥镇甘棠村。村辖坑里、柴桥、坑尾、甘园(讹为甘门)、石兜、陂尾6社(自然村),全村共486户,2056人,其中坑里118户,486人;柴桥148户,598人;坑尾31户,123人;甘门、石兜、陂尾190户,851人。 姓氏源流 坑里社有陈、林二姓,各有祖祠。陈姓居“圣王派”,祖源龙海暗坑。族谱不详。林姓源自赤土乡荷芽(浯源),荷芽系从乌石分行。 柴桥社林姓为主,建有祖祠。其祖源自长泰积山村,系官浔暗坑,2012年2月曾到长泰认亲。此外有刘、蔡二姓。坑尾社主要有程、黄、2二姓,祖源不详。 甘门、石兜、陂尾三社都是陈姓聚居地,建祖祠于石兜总祖,二社各又建祖祠。其祖源自佛潭大坑居“太傅派”。 二、经济发展情况 我村以农业发展,特别是六年来,交通方便,结合实际,招商引资办企业、加工业,引进石材制板厂3家,木材加工、纸板2家。解决剩余劳动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全村有运营货车32辆;农用车24辆;小车26辆;电视机、电话、手机、摩托车用户普及。生产、生活用户供电100%;电冰箱298台。引用水249户。 三、农业产业结构 全村有耕地1481亩,其中水田1258亩,农地223亩,山地1.1万亩。水田种稻、豆、瓜、蔬菜,山地、园地种果。以种、养殖业为主,多种经营为辅,发展农业大农业。养殖业主要有猪、鸭、鱼等。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务工412人,增加收入。 四、基础设施 1973年11月建成老鼠坑水库(小二型)库容15万立方米,保障了本村农田灌溉。 1981年建成朝阳渠甘棠三级水电站及配套,容量75千瓦。甘棠村部原设在柴桥社,1985年集资10多万元,扩宽溪寨线公路。甘棠小学原在柴桥社,1980年在坑尾社重建校舍;1986年一度扩建,1995年再集资20多万元建教学楼一座及配套,校园总面积6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99平方米,现学生数90人,教师10人。 2006年通过千方百计的筹资筹劳,建成了溪寨路(长旧线),甘棠段5.6公里水泥路。2008年完成路灯照明。2010-2011年建成村村通水泥路。石兜、陂仔尾、甘门环社路2.1公里;坑尾至柴桥至浦口全长1.485公里水泥路。几年来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化。 五、革命胜地、名胜古迹和风俗 甘棠是革命老区村、游击区,1925年有五位同志为了革命壮烈牺牲。 闽粤古驿道经过柴桥、坑里往县城,曾设下径墟。慈云庵(佛祖庙),慈云雨亭在境内慈云亭岭,今亭庙残存,只留一座石碑。 柴桥社尚存“双节”石坊一座,系为李友伦妻林氏并媳李振光妻蔡氏立。 社里社原王公庙(残存);柴桥社有“帝君庙”,每年五月十三日为帝君寿庆。 陂仔尾社下有甘门、石兜、陂仔尾陈姓“妈祖庙”。于2000年重建修缮。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寿庆。正月初十至十二日扛妈祖敬拜。 坑里有陈、林二姓祖祠;柴桥有林姓祖祠;甘门、石兜、陂仔尾有陈姓祖祠。 坑尾社有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基督教堂,与马坪始建于咸丰十年(1860年)的基督教堂是漳浦最早的基督教堂,今教堂只存遗迹。 坑里社、柴桥社都有古榕树、古刺桐,柴桥社有一位上百岁老人(2010年病故)。 六、姓氏源流 甘棠村共六个姓氏: 陈姓人口数1049人;林姓856人;刘姓22人;蔡姓8人;黄姓37人;程姓86人。(详见附表4-1) 坑里陈姓祖祠门联:维纲维纪纲纪绵绵 宜家宜室家室宴宴 横批:陈氏家庙 柴桥林姓祖祠内联:维皇子有德齐美永藩昌 伯仲和为贵文章世泽长 甘门、石兜、陂仔尾总祖祠横批:文魁源德堂 联己(残存) 甘门祠祖: 原建时间没有记载,重建时间为2005年10月。 外大门横批:陈氏家庙 左联:甘自鉴湖水源长流远承祖德 右联:门迎翰墨林人杰地灵颂宗功 祖祠内横批:颖川衍派(甘门) 外横批:源远流长(广东) 左石柱:源泉混随鉴湖以概甘门人士 右石柱:德音瓞撫丽湖怡昭豐邑子孙 |
割后村 |
割后村(原名葛后、又名吉厚,从满清时代沿用到解放初期)。割后村又是一个老区村,1927年,9月0人李联星,在我村丹井社(陈井)自然村创办“醒民学校”,建立了漳浦第一个党支部“丹井支部”。割后村位于长桥镇西北部丘陵地带方向,距漳浦县城约17公里,东邻溪内村,西北与中西林场掷石村相邻,西南与石榴镇玳瑁村隔山而立;南邻绥安镇查岭村正北是摩顶山与龙海市程溪镇官园乡交界,地势呈北高南地。有两条河流在村内形成交汇,流经查岭村至漳浦土桥头。一条来源于中西林场鸟嘴山,另一条来源于溪内寻赤尾寨山。有两条主干线穿越全村;南面是国道324线通往广东,北面是县道线“程长路”,割后至南埔通往程溪镇,直达漳州市。优越的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勤劳、善良一代又一代我老区人民。交通发达,水资源丰实。更为可喜的是:2008年开工建设的厦深铁路,从北到南贯穿全村。严谨科学的“天路”设计,吧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我割后村,增添了“飞龙腾空”的美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无论是从衣、吃、住、行,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我村年轻的领导班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建设好长发路新区的同时,把开发崎垅新区的同时,把开发崎垅新区作为一项惠及民生工程的重要指标,多方筹措资金、呕心沥血!彰显了新一代0人,为民得福祉的决心和勇气! 当我们漫步踏上崎垅新区的制高点,俯首鸟瞰全村风貌,清洁宽阔的水泥路覆盖全村,鳞次栉比的小洋楼,错落有致老人活动中心,新建设的二幢小学教育楼,书声朗朗。324线国道边两旁:花卉如林、如花似香。举目远眺:厚顶山上绿树成荫,春风吹来;像一泓明湖秋水,让人目不暇接,心花怒放!难怪有人这样称赞道:“闽南山村数不尽割后优美头一名”,坚持!有党的惠民政策阳光沐浴,坚强年轻领导班子的正确引导有勤劳、善良的人民的不懈努力,一个生态文明、实裕的秀美山川,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政区变革与人口姓氏源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割后村属绥安镇管辖(葛后乡)。1958年9月,长桥公社成立后,划归长桥管辖,成立割后大队。割后村村辖有:丹井、东坑、翁厝、麦园、崎坵、寨顶、四方、下楼、打仁埔、岭顶、长发路、崎垅新村等12个自然村。现如今:全村有791户,总人口2910人。其中:丹井社154户、556人,东坑社131户、532人,下楼包括打仁埔138户467人,岭顶社35户、138人,四方社31户130人,翁厝社54户、194人,崎丘、麦园包括寨顶98户、353人,长发路45户、162人,崎垅新村105户、378人。全村有4个大姓:陈、郑、蔡、张,其余为杂姓。其中:下楼、打仁埔、翁厝、麦园、崎坵、寨顶为蔡姓聚居地,祖厝建在崎丘社。蔡姓源自龙海九湖蔡坑。丹井社为陈姓聚居地,源自官浔陈井。东坑社为郑姓聚居地,源自龙海古县。四方社为张姓聚居地,源自绥安镇西南中营。岭顶社以陈、郑、蔡、薛为主。由附近村庄迁入。长发路主要是以陈姓为主,由丹井移居迁入。崎垅新村主要是以蔡姓为主。由崎坵翁厝、麦园、东坑、丹井以及附近村社迁入。 农业经济与教育设施及医疗卫生 割后村耕地面积:6650亩,其中水田面积为:2900亩,旱地3750亩、山地23000亩左右。农产品有:水稻、蔬菜、食用菌、桃李、花卉、荔枝、龙眼等。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规律日趋完善,多种经营同步发展,涌现一批养猪专业户、水产养殖户。同时,家庭式深加工业逐渐兴起。各日然村自筹资金办自来水。电视、电话普及100%,冰箱普及95%,手机达2200部,家家户户供电正常。在教育方面:割后小学在东坑社边,入学率100%,在校生130人,教师12人。村部设在小学内。另外,全村有4个老人活动中心,一个设在翁厝,一个设在丹井,一个设在下楼祖厝内,一个设在东坑。其次,全村有三个医疗所,4名乡村卫技人员,“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医卡”,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民安居乐业、淳朴敦厚。 古代人物 郑元永:东坑人、清朝、总兵 蔡万七:下楼人、清朝、总兵 蔡荣:下楼人、民国、县长 |
溪内村 |
溪内村位于整个溪内村中部,县道525线从村庄前面穿越,东接赤土乡,西邻国道324线,全村共有人口596人,耕地532亩,山地基尾桉种植和水果种植是我村主要的种植基地。西边正在兴建的海峡两岸农业硅谷项目更体现出了我村的壮丽。 塘野阮姓、祖先源自石美(今龙海市角美镇石美村)。开基祖阮溪渊自光洲固始入闽抵漳、唐光启年(885-888年)共生育有十三子,以“世德堂”为号立家祠,其后裔分布漳州市各地区、福建地区、广东、广西、港澳、台湾及日本、东南亚、美国等。 塘野始祖从石美迁出,移居龙海木棉暂住,再迁至今日塘野开基,之后光宗耀祖,蓬勃发展,培育出了一大批人才,明代崇祯年间,阮亮夫任-;洪武年间(1386年)阮思聪任长太县知县;在清代康熙年间(1711年)阮宏俊任武举人;顺治4年(1647年)阮骏任兵部尚书,嘉庆六年(1801年)阮常泰、阮孝为先后恩受发进士,阮葵文为武进士,任斥门、台湾水师参事;福州守将阮言官赠文郎;阮文锡受世袭干户裔的封赐;阮应良清代员生,监助教;阮继流,任吴川县官,七年一尘不染,清白一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塘野人口发展壮大,整个村庄得到了快速发展。1986年及1995年两次集资,共投入30多万元,重建溪内小学校舍,校园总面积达3800平方米,共设有7个班级,一个幼儿班。2007年在县道525线边建设溪内村委会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达440平方米。2010年新修村庄道路850米,合计3825米。村庄亮化工程的亮化长度3公里。坐立于县道525线边的南山洋开发区更体现出了塘野的亮点。 培育人才、发展经济是发展的硬道理。80年代后,塘野村共培育出大专以上的人才27人,其中博士生1人。在全国各个城市发展的有69人,创办工厂企业及开设修理、美容等行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