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村位于六鳌半岛南部东海岸突出部,在鸟嘴、东本二山之间,面向大澳湾海域,两山夹峙如门,故村名山门。自古为“飞沙地”,自1966年以来营造滨海防护林2000多亩,才改变了以往一刮风便“飞沙走石”的景况。全村现有729户,人口2959人,下辖山门、后江两个自然村。
一、政区沿革
山门清代属十五都陆鳌保(后并为龙鳌保)管辖,1911年属东区六鳌里辖内,1940年把六鳌联保改为六鳌乡,山门属六鳌乡城江保。1952年属第九区(深土区)鳌中乡,1955年9月,在原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山门生产大队,先后属深土公社六鳌管理区、六鳌公社管辖。1984年8月改为山门村,属六鳌乡(1992年2月改为镇)管辖。
二、姓氏源流
本村共有10姓,其中魏姓为多,计有291户1168人;陈姓88户339人;林姓7户30人;石姓19户72人;孙姓3户11人;蓝姓1户3人;林姓210户864人;冯姓107户462人;阮姓1户4人;蔡姓2户6人。散布各自然村。
山门自然村有魏、陈、石、林、孙、蓝等姓,共409户1623人。魏姓为主要住民,由陈元光部下魏有人(莆田)二十六世裔魏崇璋开基漳州港内,即现在的玉江村。其七世孙魏万卿于永乐二十一年开基本县赤湖后魏社转居深土城外。一世魏槐荫(生于1431年)移居上墩社,后来为了方便海上捕捞,便于1705年移居山门社。
后江自然村有林、冯、阮等姓,共320户1336人。林姓最多,其祖源自石榴镇攀龙村,属“路下林”,先传到六鳌城顶(今下寮村),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再传到后江。冯姓是明代军籍老住民的后裔,其祖冯贵,山后(今河北太行山一带)人,明宣德年间从灵山卫调任陆鳌守御千户所正千户,官阶正五品,武德将军,称冯将军,衍族于后江,今后江尚有“冯将军墓”,保存于东本山。
三、经济发展情况及农业产业结构
全村共有耕地730亩,山坡地、林地300亩,近海养殖面积1000亩,渔船225艘,均为5380马力,其中钢质拖网船10艘,2800马力,浅海网箱养殖15亩,藻类吊养1000亩。
渔业捕捞业是全村历史以来的经济收入支柱,一直以来,山门村人民勤勤恳恳,靠海为生,勤劳质朴的养育着下一代。近年来,由于捕捞产量的减少,山门人逐渐转变为以发展水产养殖、外海捕捞为重点,并逐渐兴起繁荣,年产量785吨,产值1780万元。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山门人的思想也随之活跃,为了增加收入,部门青壮年逐渐走出山门,外出务工、做生意等。
农业方面:由于沙坡地、水土流失较严重,水资源较缺乏,使得全村农业经济作物主要以番薯、蔬菜为主,收入30万元。粮食作物年产量15吨,水产品年产量185吨,年生猪出栏数450只,年鸡鹅鸭出栏数950只。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办公条件:山门村委会设在山门自然村,1997年将旧小学改建为村部,有办公楼300平方米,场地800平方米。
2、老年人活动所:山门村山门、后江两个自然村分别建有老人活动中心,投入45万元,建设面积450平方米,活动场地1200平方米,但由于资金问题,基础设施仍没有得到较好完善。
3、小学:小学设在两个自然村交界处,解放前经济困难,两个自然村只有两个塾师各设一间私塾,学生不上30人。解放后于1956年利用魏氏祠堂办一所初级小学,1959年办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校舍面积1418平方米。1994年新建教学楼1300平方米,操场12亩。现有教师13人,学生188人,属完整小学。
4、医疗室:有卫生室2间,乡村医生3人,村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100%。
5、水:自来水管已铺设到山门村口,但由于资金不足,还未实现入户。因此,目前地下水仍是村民唯一的饮用水水源。
6、电:1982年架通输电线路,1985年由原来的变压30千瓦增加为130千瓦,自1986年通电,解决了村民照明问题。现在全村有变压器5个1000千瓦,基本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生产用电需求,入户率达到100%。
7、道路:1956年国家投资,建成贯穿六鳌半岛的“坑虎线”公路(从“漳云线”深土坑内社分出,经鳌中通至虎头山)。1975年建一条从鳌中通山门的“中山公路”。近几年来,村委会加大对道路硬化设施建设的力度,投入135万元铺设水泥路4.4公里。2009年铺设镇中山路通往山门自然村水泥路1公里,2010年铺设镇中山路至后江自然村水泥路1.5公里,2011年铺设镇中学路至山门社内水泥路0.6公里及镇中山路至后江顶社水泥路0.6公里,2012年3月建山门自然村社北路0.7公里,基本实现了全村道路的硬化。全村有货运车1辆,小车15辆,摩托车675辆。
8、程控电话:1996年通程控电话,现全村有电话590部,手机1680部。
9、闭路电视:全村有电视机785台。
五、旅游资源
后江(大澳湾的一部分)风平浪静,水质优良,可作为天然浴场。
六、人物:
1、古代人物:
冯 贵,后江人,世袭正千户,官阶正五品、伍德将军,世称“冯将军”,其墓尚存。
2、新中国人物:
A行政界:
魏裕发,六鳌乡-。
魏耀顺,赤湖镇人大主席。
魏茂土,深土公社党委常委、武装部长。
魏国有,漳浦县供销合作联社副主任。
B历任村(大队、小乡)党支书、乡长、大队长、村委主任:
陈武生,1953年-1956年双丰社大队长。
陈佛山,1956年-1958年双丰社大队长。
石绍木,1965年-1976年山门大队党支部书记。
魏庆龙,1976年-1982年山门大队党支部书记。
林允中,1968年-1982年山门大队大队长。
林清芬,1982年-1988年山门村党支部书记。
林振顺,1988年-1997年山门村党支部书记。
林本川,1997年-2006年山门村党支部书记。
魏瑞荣,1985年-1994年山门村委主任。
魏元福,1994年-1997年山门村委主任。
魏大格,1997年-2000年山门村委主任。
魏立明,2000年-2006年山门村委主任;2006年-至今,山门村党支部书记。
冯章文,2006年-至今山门村委主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3113 | 363000 | -- | 查看 山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厝村 |
新厝村位于六鳌半岛中部,北部龙美村之南,大澳村之北,西临浮头湾,东近崂岈山,由新厝、上大澳两个自然村组成。新厝自然村北邻龙美村,与福建华福石英砂有限公司交界,东有漳州一帆重工有限公司,西有台湾直鼎有限公司,中间县道水泥路贯通,交通便捷。顾名思义,新厝自然村是后来形成的,它原名瓦窑,即是首先出现一座瓦窑,然后陆续建起一些新的住房,形成村庄,成村至今已有100多年了。上大澳自然村南邻大澳村,北离新厝社1公里,是在原来上大澳村的上方新崛起的一个自然村,成村至今已有100多年了。这两个自然村相邻,故合为一个行政村。 一、政区沿革 新厝村清初顺治年间属龙澳保管辖,康熙三十九年,龙澳保与陆鳌保合为龙鳌保。解放初先后属四区、九区,1958年9月属深土公社六鳌管理区,为新厝大队;1961年7月属六鳌公社,即今六鳌镇新厝村。辖新厝、上大澳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人口1870人,户数460户,8个村民小组。 二、姓氏来源 本村共有4姓,分别为林姓、王姓、陈姓、徐姓。其中林姓主要分布在新厝自然村,共225户920人;王姓、陈姓、徐姓分布于上大澳自然村,王姓共115户480人,陈姓104户410人,徐姓4户15人,林姓12户45人。 新厝自然村为林姓聚居地,属深土镇“路下林”分派。由本镇龙美村源流而来,开社至今约有110年了。 上大澳自然村有陈、王、林、徐4个姓氏,其中林姓由本村新厝社而来,王姓由本县旧镇前溪村而来,陈姓来源不一,有从六鳌上墩传来的,有从旧镇西示传来的,也有从深土塘头传来的。徐姓由六鳌鳌东村的上墩社源流而来的。 三、经济发展情况及农业产业结构 全村共有林地面积2270亩,农地面积1103亩,村民围垦养殖面积600亩,原滩涂面积200亩,网箱养殖面积120亩。 新厝村以农业、虾池和紫菜养殖业为主要支柱产业,以引进外资企业利用土地开发为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第三产业经营为辅,约占5%。年人均纯收入5600元,村集体年收入38万元, 农业主要以蕃薯、萝卜、胡萝卜、大葱、葱头为主,其中蕃薯种植面积占单季总面积的80%,每亩约产4000斤;萝卜每亩单产约8000斤,胡萝卜每亩单产约9000斤,大葱单产每亩约8000斤,面积轮翻种植约占90%。 近几年来,随着镇党委“依港立镇、工业强镇”构建滨海新城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在镇党委的积极支持及村两委的高度配合下,新厝村凭借其优势资源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提升工业增值,先后有江苏瑞雪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漳州一帆重工有限公司、值鼎水产(2000亩垦区)、漳州和晟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落户此地。其中,投资2个亿的一帆重工2009年年产值2.5亿元,纳税1100万元,为漳浦县纳税大户。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办公条件:村自建村委会办公场所,地址位于新厝自然村社北。于2007年9月修建,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单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2、老年人活动所:两自然村各设一处,新厝自然村利用原小学校舍进行整修,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两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上大澳自然村新建老年人活动场所,面积120平方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3、小学:设在两个自然村的中间(变电站对面),属于初小,2010年9月份撤并到大澳村小学。 4、医疗室:设在新厝自然村,2个,卫技人员1名。 5、水:以自然村为单位,上大澳自然村与大澳村合并打机井,新厝自然村原计划独立打机井,水塔已建成,但管道尚未铺设到位。 6、电:1984年通电,入户率100%,农业、加工等生产用电已全部到位。 7、路:水泥路3.4公里,建设年度分别为:2006年建深六线至漳州一帆重工有限公司,长2公里;2009年-2011年建上大澳自然村路,长1.4公里。全村有摩托车400辆,拖拉机6辆,载货汽车4辆,私家小车18辆。 8、程控电话:1990年开通,入户率现占70%,共有电话322部。 9、闭路电视:1995年开通,入户率现占70%左右,占300余户。 五、庙宇宫观 两座,新厝自然村一座(天上圣母庙),上大澳自然村一座(广惠尊王庙)。 六、百年古树 四棵(榕树),位于上大澳自然村,其中有两棵已有300年以上。 七、人物: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A行政界 林孝杰,深土镇党委秘书。 林坤荣,漳浦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黄晓莹,盘陀镇副镇长。 B-界 林两芳,平和县-禁毒大队副大队长。 林中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东山县铜陵海军92965部队作战仓库副主任(副团)。 林 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驻长泰装甲旅教导队队长(副营)。 C教育界 林来顺,原漳浦县教育局工会副主席(一级教师)。 D医卫界 林银智,泉州爱民医院主治医师。 E历任村(大队、小乡)党支书、乡长、大队长、村委主任 陈广土,1953年-1956年大澳乡党支书。 陈水照,1953年-1956年大澳乡大队长。 陈长青,1956年-1959年新厝大队党支书。 林金城,1956年-1962年新厝大队大队长。 王进成,1959年-1962年新厝大队党支书。 林茂法,1962年-1974年新厝社党支书。 林金湖,1962年-1965年新厝社大队长。 林岐凤,1965年-1971年新厝社大队长。 林乌记,1971年-1974年新厝社大队长。1974年-1987年新厝村党支书。 林芝田,1987年-2000年新厝村党支书。 王建德,1974年-2000年新厝村委主任。 林国印,2000年-2006年新厝村党支书。 陈雄伟,2000年-2003年新厝村委主任。 林来明,2003年-2006年新厝村委主任。 林永安,2006年-至今新厝村党支书。 王允金,2006年-至今新厝村委主任。 |
店下村 |
店下村位于六鳌半岛南端,六鳌山南麓,西临浮头湾,南临外海,东邻营里村,北邻下寮村,与镇区相连,县道深六线(523)过境。 一、政区沿革 原属下营村管辖,1991年始分为店下、营里2村。店下村以单独一个独姓郑姓和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现有462户,人口1876人。 二、姓氏源流 店下村为郑姓聚居地,始祖于清雍正三年(1726年)前从福清来开基(有墓碑为据), 建有祖祠和庙宇。店下村辈份“承维世施泽,元文光明德,岂翼茂尚昌,端修学可则,建相恒义兴”二五个辈份,现有十二至十七代裔孙同在。 昭穆与祖训:昭穆(学伦)“文章应贵显,节烈庞褒清”。祖训:“福清系谱源流远,鳌岛开宗世泽长”始祖首盟誓:“郑氏(本村)宗亲不招祖(异姓),本姓严禁通婚”。历代子孙皆遵循此祖训。故,郑姓为店下村唯一姓氏。 三、经济发展情况及农业产业结构 现有耕地211亩,皆为沙质地,大都种植番薯、花生、黄豆、葱等;沙丘造林地600亩,主要经济作物是养殖和渔业捕捞,浅海养殖紫菜、鲍鱼菜、海带3000亩,网箱养鱼160口,虾池100亩,定置椼25槽,养殖船只90艘,养殖三轮摩托车近50辆。 为增加收入,发展全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全村在固有农业结构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粮食作物年产量10吨,水产品年产量2500吨,生猪年出栏数200只,鸡鸭鹅年出栏数600只,菜牛年出栏数5头。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镇、村干部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村优化资源,村内并有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个私企业5家。致富带头人郑振裕当选为漳州市十三届人大代表,村民脱贫致富,新建、改建的小楼房应运拔地而起。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办公条件:店下村委会始建于1996年,占地33亩,建筑面积620平方米,为三层混砖结构楼房。室内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为全镇唯一一个最为规范化的村部。 2、老年人活动所:新建于2008年,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配套基础设施较健全。 3、小学:有店下小学一所,始建于1993年,学校占地面积4250平方米,校舍面积1240平方米。全村至2011年12月有大专以上学历者62人,中专学历者近60人。 4、医疗室:村卫生医疗所1个,医疗室1个,卫技人员各2人。 5、水:全村饮用水以镇为单位办自来水厂。 6、电:全村1989年开始通电,入户率实现100%。 7、道路:2007年修建水泥路2公里,进一步方便了村民的通行。拥有摩托车650辆,拖拉机3辆,营运车4辆,小车15辆。 8、程控电话:全村共有电话460部,手机1700支,实现了覆盖率的100%。 9、闭路电视:全村有电视机460台,实现了覆盖率的100%。 五、人物: 1、民国时期人物 郑翼飞,-县参议员。 2、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A行政界: 郑火金,漳浦县党工委副书记。 郑文国,中西林场-、场长。 郑建辉,漳州市财政局企业科长。 郑耀平:六鳌公社宣传委员。 郑任宽,漳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长。 郑凤义,漳州市委办综合科长。 郑振祥,大南坂农场副场长,代理场长。 郑丽娟,漳浦县财政局会计师。 B-界 郑志民,重庆某部队后勤师级干部。 郑建国,宁波市武警教导员。 C教育界 郑耀宗,厦门大学工会副主席。 郑汉溪,上海中学副教授。 郑正昆,厦门理工学院讲师。 郑仲生,六鳌中学高级教师。 郑建德,道周中学高级教师。 D工业经济界 郑志勇,民营企业家,六鳌水利紫菜加工厂经理。 郑悦代,漳浦县自来水公司经理。 E医卫界 郑凤龙,漳浦县妇幼医院副院长。 F历任村(大队、小乡)党支书、乡长、大队长、村委主任: 郑振乞,1950年鳌南方大队长。 郑炳耀,1958年双丰社党支书。 郑旺枞,1971年下营大队书记。 郑耀兴,1973年下营大队书记。 郑旺和,1991年-1994年店下村党支部书记。 郑建喜,1991年-1994年店下村委主任。 郑伟国,1994年-1997年店下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2000年店下村委主任。 郑海宝,1994年-1997年店下村委主任;1997年-2000年店下村党支部书记;2000年-2003年店下村党支部书记。 郑国良,2000年-2003年店下村委主任;2003年-2006年店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2006年-至今店下村党支部书记。 -芬,2006年-至今店下村委主任。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下寮村 |
下寮村位于六鳌半岛东南部,六鳌山(原名青山)西麓,即是六鳌古城西门外。北邻鳌西村,南邻店下村,东南邻营里村,东北隔六鳌山与东门村交界。下寮面向浮头湾,自古以来有与旧镇对渡的渡口,并与厦门等埠通航。 一、政区沿革 下寮清代属陆鳌保(后并为龙鳌保)管辖。民国初期属东区六鳌里,民国29年起属六鳌乡城江保及下寮保。解放后于公社化时成立属于六鳌公社的下寮生产大队,今为六鳌镇下寮村。现辖城顶、下寮两个自然村,全村共678户,人口2649人。 二、姓氏来源 本村共有9姓,其中林姓为多,计有241户928人;郑姓217户847人;王姓68户264人;蔡姓34户130人;张姓33户133人;李姓34户136人;陈姓13户53人;刘姓32户134人;潘姓6户24人。散布各自然村。 下寮村分为城顶与下寮两个自然村,其中城顶自然村村民全部为林氏,下寮自然村有林、郑、王、蔡、张、李、陈、刘、潘等姓氏。郑姓,开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开基祖自何处来,传说不一,上祖追溯到河南荥阳,则是全国性的。下寮郑姓可能是明代军籍人士的后裔,清初“迁界”时移居别处,“复界”后回居下寮。其次林姓,其祖于清代自旧镇乌石来开基。蔡姓、张姓为明代老住民的后裔,都建有祖祠,大概清初“迁界”造成人口减少,现在人口还是不多。 三、经济发展情况及农业产业结构 下寮村是我县重点的渔区之一,有耕地717亩,山坡地、林地315亩,近海养殖面积1200亩,渔船229艘,约3880马力。 渔业、近海养殖业是我村主要经济支柱。近几年主要发展近海网箱养殖、紫菜、海带养殖,滩涂对虾等养殖,产值1897万元。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村民逐渐转变思想,改变原来全家老小都靠海为生的模式,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增加了部分收入。 农业方面,由于旱地、水土流失严重、缺水等原因,使全村的主要农产品作物主要以蕃薯、花生为主,年收入不足50万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办公条件:下寮村委会设在原下寮小学旧楼,有办公楼80平方米,场地60平方米。 2、老年人活动所:投资45万元,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面积240平方米,活动场地1200平方米,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没有得到较好的完善。 3、小学:下寮小学设在下寮村西面园地北面,教学楼朝东,于1994年建教学楼1300平方米,操场5亩,现有教师13人,学生189人,属于完小。 4、医疗室:有卫生室2间,乡村医生2人。村民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5、水:1994年自来水已经铺设到村口,至今入户率达到90%,但是由于水资源不充足,自来水尚不能满足村民生活要求。 6、电:自1986年通电,解决了群众照明问题,现在全村有变压器3台,装机容量1500千瓦,基本解决了群众生活、生产用电,入户率达到100%。 7、路:几年来,村委会加大道路硬化力度,2011年投入59万元修造水泥路,硬化巷道1.5公里。2012年3月以来,建造下寮自然村社北和城顶自然村社南0.6公里水泥路,预计投资50万元。全村有货运车15辆,小车6辆,摩托车615辆。 8、程控电话:全村共安装678部电话,有2073部手机。 9、闭路电视:全村有电视机1000台。 五、人物: 1、古代人物 郑 恭,号羞斋,世称“郑羞斋”。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广东参议。 2、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A 行政界 郑益言,漳浦县对台部副部长。 林建禄,杜浔区副区长。 林耀通,霞美公社党委委员、管委副主任。 郑曲生,赤湖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王荣安,赤湖镇党委宣传委员。 郑和平,龙海市水产局副局长。 王瑞田,漳州市民政局局长(副处)。 林裕元,漳浦县-科长(享受离休)。 林伟邻,漳浦侨联(正团)。 林国栋,南靖派出所(正科)。 林国红,南靖派出所(正营)。 林伟强,正科。 林伟信,副处。 王永安,副科。 王任艺,漳浦发改委(正科)。 蔡剑义,副科。 郑进展,漳浦公安派出所(副科)。 郑鸿亮,副科。 C 教育界 郑坤连,福州第23中中学高级教师。 林泉清,中学高级教师。 郑燕青,博士。 郑 虹,日本东京中日大学教授。 郑红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学青岛海军航空技术学院教授。 D 工业经济界 郑金凤,西安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 林建德,漳浦县水产公司人员(离休)。 郑齐嘴,民营企业家,六鳌海产品加工厂厂长、经理,县政协委员。 E 历任村(大队、小乡)党支书、乡长、大队长、村委主任: 林金有,1950年-1956年六鳌乡长。 林大弼,1981年-1995年下寮村党支书。 陈德寿,1996年-2001年下寮村党支书。 郑聪明,1975年-1980年下寮村党支书。 蔡元明,1981年-1995年下寮村大队长。 郑亚江,1996年-2000年下寮村书记。 郑南生,2001年-2003年下寮村书记。 郑建来,2004年-2005年下寮村书记。 林伟生,2000.01-2000.03下寮村书记。 林煌辉,1996年-2000年下寮村委主任。 林田武,2000-2005年下寮村委主任。 郑进宝,2006年-至今下寮村书记。 林国裕,2006年-至今下寮村委主任。 |
鳌西村 |
鳌西村地处六鳌镇中部,是六鳌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六鳌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邻鳌东村,西临浮头湾,南邻下寮村,北邻大澳村,在明代已是六鳌居民区,始建于明代的蔡氏、张氏祠堂都在鳌西。县道深六线水泥大道贯穿于本村,离漳浦县城48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政区沿革 鳌西村政区沿革同鳌东村,1984年9月始从原鳌中大队(隶属六鳌公社)分设鳌东、鳌西二个行政村。现共辖12个村民小组,全村户数688户,常住总人口2716人。 二、姓氏来源 全村共有9个姓氏,主要姓氏有蔡、陈、张,其次有林、魏、曾、罗、郑、徐。其中蔡姓计有455户1786人;陈姓76户362人;张姓64户284人;林姓28户112人;魏姓20户80人;曾姓10户42人;罗姓6户18人;郑姓5户17人;徐姓5户15人。 蔡、张姓大都是明代军籍人士的后裔,始祖来自兴化(莆田和仙游);陈姓始祖于明代年间,来自佛昙大坑,属太傅派。 三、经济发展情况及农业产业结构 鳌西村的经济来源主要包括渔业、种植业和第三产业,其中以捕鱼和养殖业占主要部分。渔业是经济支柱,有捕捞业和紫菜养殖业等。农业主要作物以薯类、花生、芦笋、蔬菜等为主。全村耕地750亩,种植芦笋、番薯、花生等;林地1500亩,主要种植木麻黄以用来防风沙;虾池550亩,水域面积1700亩。全村人均收入6200元左右。 自古以来,鳌西村渔民就已经在六鳌半岛以南,如横屿、莱屿、红屿、东西赤、沙洲诸岛屿从事渔业捕捞及紫菜、红菜、螺贝类的生产,“六鳌紫菜”盛名就是从那时代得来的。其中莱屿岛上建有“妈祖庙”,红屿岛上建有“大伯爷”庙,此庙很灵,渔民们皆信此庙。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办公条件:村委会始建于2008年11月,址在六鳌车站通往旧村路中段(原旧信用社),为一座三层混砖小楼房,内设基础设施较完善。 2、老年人活动所:与村委会共用一栋,位于村委会一楼。 3、小学:有六鳌中心学校一所,校园面积4955平方米,校舍面积1897平方米,共6个班级,教师15人,学生276人。 4、医疗室:经卫生部门批准的有4个,卫技人员4人。 5、水:1994年通水,现全村以饮用自来水为主。 6、电:1996年通电,入户率达100%。 7、路:水泥路5.6公里,2003年建设至今。摩托车800辆,拖拉机6辆,货运营运车8辆,私家小车20辆。 8、程控电话:1996年开通,共650户,电话800部。 9、闭路电视:共680户开通闭路电视,电视机共900台。 五、文物古迹 1、关帝庙,在六鳌城下,建于明代中期,隆庆五年,由六鳌人、进士郑恭撰文立碑纪念,古城城门至今仍有2处可见。 2、六鳌古城,位于鳌西村,富有观光和考察价值,现已获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六鳌古城墙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3、百年古榕树6棵,在六鳌城下至北井边。 4、百岁老人1人(陈音,1912年-2012年)。 六、人物: 1、古代人物 蔡时鼎,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官御史、南京礼部郎中(祖籍县城东郊宪台)。 张国经,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官广东参政、光禄寺卿。 陈臣表,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江阴知县。 2、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A行政界 蔡财金,漳浦县政府办副主任。 蔡元福,漳浦县水利水电局局长。 陈国辉,漳浦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陈惠南,漳浦县科技局副局长。 蔡聪智,佛昙镇党委宣传委员。 蔡艺良,漳浦县长桥镇-。 蔡小彬,旧镇镇人大主席。 蔡振阳,赤土乡副乡长。 蔡元龙,湖西畲族乡副乡长。 张阿dun,漳州市人大主任。 蔡云国,漳州市海事局副局长。 蔡辉龙,云霄县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副主任。 张文彬,漳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 张族云,漳浦县烟草局纪检组长。 蔡益华,漳浦县药监局副局长。 B-界 蔡明宏,厦门思明区--大队大队长。 C教育界 蔡添响,福建省射击运动中心高级教练,省军体校校长。历任中国队参加第23、24、 25、26届奥运会射击队主教练。 蔡全春,六鳌中学高级教师。 郑国安,漳浦六鳌中学教导主任。 郑永宽,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厦门大学教师。 蔡本长,漳浦四中教师。 张国辉,漳浦丹山中学教导主任。 蔡元禄,六鳌中学高级教师。 D工业经济界 蔡全禄,厦门东渡港务局统计科科长、高级工程师。 E医卫界 张晓农,漳浦县医院院长助理。 F历任村党支书、乡长、大队长、村委主任 张大吉,1953年期间任六鳌管理区副主任。 蔡和同,1959年期间任六鳌公社双步大队党支书(属鳌中大队),1965年鳌西大队党支书,1994年-1997年鳌西村党支书。 蔡振达,1994年-1997年鳌西村委主任,1997年-2000年鳌西村党支书。 蔡源泰,1997年-2000年鳌西村委主任。 蔡学良,2000年-2003年鳌西村党支书。 蔡来龙,2000年-2003年鳌西村委主任。 蔡焕民,2003年-2006年鳌西村党支书、村委主任;2006年-至今鳌西村委主任。 蔡耀文,2006年-2009年鳌西村党支书。 蔡学钦,2009年-至今鳌西村党支书。 |
鳌东村 |
鳌东村位于六鳌半岛南部,处于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北与大澳村交界,南与鳌西村为邻,东与东门村为邻,西临浮头湾。 一、政区沿革 鳌东清代属龙鳌保管辖。民国时期为鳌东保,新中国时期,六鳌属第四区(旧镇区),1952年划归第九区(深土区),鳌东属第九区的鳌中乡所辖。1958年9月,第九区改为深土公社,鳌中改为生产大队。1964年9月,成立六鳌公社,鳌中属六鳌公社。1984年9月六鳌公社改为六鳌乡,鳌中分为鳌东、鳌西两村。全村现有916户,人口3346人,辖上墩、徐角、林角三个自然村。 二、姓氏来源 上墩自然村有陈姓及几户林姓,总户数280户,人口1074人,由红旗和白旗陈氏组成,其中白旗陈氏人口仅一百七十多人,大部分是红旗陈氏。至于白旗陈氏从旧镇西林迁来,时间已无法考证。而红旗陈氏是属深土钱塘迁来的,据记载,二十四世君商公之子建邦公(二十五世祖)定居深土镇钱塘(今塘头村)。到二十九世百昌之三子迁居六鳌上墩村。今有六鳌最著名的“三支牌”墓为证。红旗陈氏至今繁衍到四十六世。上墩自然村另有七户林姓住户,祖上是由当时由石榴镇盘龙迁来的。 徐角自然村大部分是徐姓,也有几户曾姓及林姓,总户数335户,人口1200人。徐姓祖先是明代军籍。军籍来源有三种,一是开-人的后代,二是被征服归顺的军队,三是从民间抽兵。六鳌徐姓之祖徐坚,是开-人,任绍兴卫副千户,其子徐通,袭职副千户,其孙徐斌袭职,于永乐年间调驻陆鳌守御千户所,传后裔于鳌东一带。 林姓自然村也大部分姓林,同样也有几户曾姓居住,总户数281户,人口1072人。林姓原属路下总祖。后迁往石榴镇盘龙,再由盘龙搬迁至六鳌各地。该村林姓属一派支,分为前、后巷。前巷的先祖葬于六鳌东本山。后巷的总祖葬于虎头山东崎尾,两人为兄弟。但搬迁时间无法考证。 本村还有几户曾姓,分布于徐姓、林姓之间,至于源流,无法考证。 三、经济发展情况及农业产业结构 全村耕地860亩,林地1000亩,滩涂1800亩,其中利用围垦养殖600亩,浅海网箱养殖100亩,还有藻类养殖50多亩。捕捞渔船30艘,均为3600马力;养殖船只50艘,1000马力;另有钢质拖网船3艘,840马力。 捕捞、养殖是全村主要的经济收入支柱。近年来,全村大量发展芦笋种植及紫菜、虾蟹和网箱养殖等。2011年水产品产量500吨,产值1135万元。粮食作物产量750吨,产值60万元。生猪出栏数400只,鸡鸭鹅出栏数800只。由于全村耕地多为承包,致使劳动力部分剩余,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一方面也增加了部分家庭的收入。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鳌东村委会设在本村的中心地带,与学校基建同步,于1992年完成,面积240平方米,场地有1000多平方。 2、学校:六鳌中心学校(鳌东)建于1992年,也处于全村的中心地带,分两座教学楼,向北的一座有三层,每层有四间教室,向东的为两层,每层也有四间教室。操场15亩。现有20位教师,学生300多人,是全镇教学、教研中心。另设有幼儿园。 3、医疗所:全村有乡村卫生医疗室3间,乡村医生6人,村民100%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4、水:全村主要以饮用自来水和自打井水两种为主。 5、电:自1986年通电起,解决了群众照明问题。全村有变压器2台,450千瓦,基本上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入户率达100%。 6、路:几年来,村委会注重道路的硬化建设,投入200多万元建设中山路,为镇东、西字向的交通要道。修建林姓自然村一条水泥大道及徐姓自然村二条水泥大道。上墩新村开发一条水泥大道。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共有货运车10辆,小车20辆,摩托车900部。 7、程控电话:全村共有电话650台,手机2360支。 8、闭路电视:全村共有电视机950台。 五、名胜古迹 徐姓于明朝建徐将军庙,清代重建,今已拆除;林姓宗祠建于清代,1993年重修一新;村中有观音庙和开漳圣王庙,均始建于清代,今也已重修。 六、人物: 1、古代人物:徐通及子徐斌,明代世袭副千户,官阶从五品、武略将军,世人称徐将军。 2、新中国成立人物: A 行政界: 陈锦铁,漳浦县委台湾工作部部长。 林寿荣,赤湖公社党委常委、武装部长。 林石玉,六鳌镇党委宣传委员。 陈三武,诏安县政府办副主任。 徐和镇,马口派出所所长。 徐国汉,漳浦县水产公司人员(离休)。 B-界 陈志勇,正团级干部。 C工业经济界: 徐兆章,漳州人寿保险公司经理。 D文学艺术界: 陈育浦,福建省工商时报社。 E历任村(大队、小乡)党支书、乡长、大队长、村委主任: 张大吉,1952年,大队长。 蔡和同,1962年,六鳌公社党支部书记。 徐炳章,1963年,六鳌公社大队长。1987年,鳌东村党支部书记。 林南荣,1985年6月,鳌东村党支部书记。 陈耀山,1985年6月,鳌东村委主任。 陈宗文,1987年,鳌东村委主任。 徐水来,1997年,鳌东村党支部书记。 陈贵坤,1997年,鳌东村委主任。 徐永昌,2006年-2012年,鳌东村党支部书记。 陈志强,2009年-至今,鳌东村委主任。 |
东门村 |
东门村位于六鳌镇南部,六鳌山(原名青山)东坡山腰,陆鳌城东门内外。东与山门村交界,南隔六鳌山与下寮村为邻,西、北接鳌东村。东门可瞭望崂岈山和浩瀚的海域。在东城墙与南城墙之间“临海为濠”,下面有一条深谷叫南门坑,延伸到海底,形成一处深港,建城时出于防御倭寇的考虑,不设南城门,而且在南城墙上架设铳炮,击沉过入侵的倭寇战船。解放后,潜水员曾在这里的海底发现古战船遗体,还打捞到已被海水蚀残的铁锚。不知何时,城墙内外长起了数十株榕树,现在,东门村处在榕荫下。 一、政区沿革 自明清经民国至解放以后,东门村政区沿革大抵与六鳌城附近的各村相同。1984年4月改为东门村,辖新社、旧社两个自然村,全村224户共934人,其中旧社124户计510人,新社100户计424人。 二、姓氏来源 村民多数姓林,其祖源自漳浦深土路下,共168户673人,刘氏源自漳浦涵头五房,共28户118人,陈氏源自漳浦赤湖南蜂16户66人,杨氏源自漳浦杜浔小东山13户61人。 三、经济发展情况及农业产业结构 全村有耕地320亩,林地604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渔业生产,全村围垦养殖50亩,网箱养殖60亩,捕捞船只50艘,养殖船只2艘。改革开放以来,定置椼从寥寥12槽发展到现如今的40槽,并有渔笼船4艘、钢质拖网船4艘。全年粮食作物产量64吨,水产品产量850吨,生猪出栏数180只。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办公条件:2007年村委会落成,址于东门新社与旧社中间,占地一亩,为三层混砖结构楼房,二楼设有计生服务室、会议室、活动室,三楼设有老人活动中心。 2、老年人活动所:位于村部三楼。 3、小学:目前本村无小学。 4、医疗所:全村有1所医疗卫生所,卫技人员1名。村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100%。2011年16周岁至59周岁的农民参加了农保,现如今60周岁的老年人已经领上了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5、水:全村自来水管尚未铺设,自来水尚未入户,村民以自打井水为主要水源。村里没有专门的排水管道,雨水往海里排。 6、电:村里有1个变压器。村民每家每户均通电,入户率达100%。 7、路:几年来,村委会加大了对水泥路面硬化的力度,总投入100万元左右,鳌东、东门、山门三个行政村共同完成中山路的道路硬化。2010年完成了旧社路面的道路硬化及排水设施工程;2011年完成了从虎头山通往洋屿的道路硬化;2012年完成了从旧社通往“广平尊王”庙的道路硬化,便利了村民的交通。全村共有摩托车206辆,营运客货车4辆,私家小车4辆。 8、程控电话:现全村有电话154部,手机460部。 9、闭路电视:全村有电视机224台。 五、庙宇宫观 六鳌山东北端有一座“广平尊王”古庙,所祭祀的“广平尊王”即助刘秀建立东汉的将军吴汉,封广平侯,民间尊为“王”而加以祭祀,简称“王公”。传说这王公木雕像是从海上漂来的,村民打捞后建庙奉祀称“流水王公”,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请戏庆祝“王公寿诞”,并专程到旧镇乌石请“妈祖”来看戏,现在该村利用这个节日评选“状元渔户”进行表彰。 农历六、七月是渔民生产捕捞“白带鱼”的最佳时期,为了不影响渔业生产,今年(2012年)本村十二名理事会成员与“王公”“相杯”同意,决定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节日更改在农历五月十八日,到时将请戏庆祝“王公”寿诞,而后六月二十四日再“全猪”奉祀。 六、人物: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A行政界 杨继盛,原六鳌镇人大主席。 林光明,漳浦县监察局副局长。 B教育界 林荣成,六鳌中学高级教师。 C工业经济界 陈智坤,武汉无线电厂高级工程师。 刘贵美,厦门轴承厂主任,中级职称。 D历任村(大队、小乡)党支书、乡长、大队长、村委主任: 郑聪明,1958年-1961年双丰社党支书。 杨荣盛,1958年-1960年双丰社大队长;1961年-1977年东门村支书。 林章文,1960年-1962年双丰社大队长。 林含簪,1962年-1977年双丰社大队长。 林章茂,1977年-1984年双丰社大队长;1978年-1984年东门村委主任。 林汉区,1977年-1991年东门村书记。 林智勇,1984年-1991年东门村委主任;1991年-1994年东门村书记。 林发仁,1991年-1994年东门村委主任;1994年-2000年东门村书记。 林荣赐,1994年-2000年东门村委主任;2000年-至今东门村书记。 林国庆,2000年-2011年东门村委主任。 |
山门村 |
山门村位于六鳌半岛南部东海岸突出部,在鸟嘴、东本二山之间,面向大澳湾海域,两山夹峙如门,故村名山门。自古为“飞沙地”,自1966年以来营造滨海防护林2000多亩,才改变了以往一刮风便“飞沙走石”的景况。全村现有729户,人口2959人,下辖山门、后江两个自然村。 一、政区沿革 山门清代属十五都陆鳌保(后并为龙鳌保)管辖,1911年属东区六鳌里辖内,1940年把六鳌联保改为六鳌乡,山门属六鳌乡城江保。1952年属第九区(深土区)鳌中乡,1955年9月,在原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山门生产大队,先后属深土公社六鳌管理区、六鳌公社管辖。1984年8月改为山门村,属六鳌乡(1992年2月改为镇)管辖。 二、姓氏源流 本村共有10姓,其中魏姓为多,计有291户1168人;陈姓88户339人;林姓7户30人;石姓19户72人;孙姓3户11人;蓝姓1户3人;林姓210户864人;冯姓107户462人;阮姓1户4人;蔡姓2户6人。散布各自然村。 山门自然村有魏、陈、石、林、孙、蓝等姓,共409户1623人。魏姓为主要住民,由陈元光部下魏有人(莆田)二十六世裔魏崇璋开基漳州港内,即现在的玉江村。其七世孙魏万卿于永乐二十一年开基本县赤湖后魏社转居深土城外。一世魏槐荫(生于1431年)移居上墩社,后来为了方便海上捕捞,便于1705年移居山门社。 后江自然村有林、冯、阮等姓,共320户1336人。林姓最多,其祖源自石榴镇攀龙村,属“路下林”,先传到六鳌城顶(今下寮村),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再传到后江。冯姓是明代军籍老住民的后裔,其祖冯贵,山后(今河北太行山一带)人,明宣德年间从灵山卫调任陆鳌守御千户所正千户,官阶正五品,武德将军,称冯将军,衍族于后江,今后江尚有“冯将军墓”,保存于东本山。 三、经济发展情况及农业产业结构 全村共有耕地730亩,山坡地、林地300亩,近海养殖面积1000亩,渔船225艘,均为5380马力,其中钢质拖网船10艘,2800马力,浅海网箱养殖15亩,藻类吊养1000亩。 渔业捕捞业是全村历史以来的经济收入支柱,一直以来,山门村人民勤勤恳恳,靠海为生,勤劳质朴的养育着下一代。近年来,由于捕捞产量的减少,山门人逐渐转变为以发展水产养殖、外海捕捞为重点,并逐渐兴起繁荣,年产量785吨,产值1780万元。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山门人的思想也随之活跃,为了增加收入,部门青壮年逐渐走出山门,外出务工、做生意等。 农业方面:由于沙坡地、水土流失较严重,水资源较缺乏,使得全村农业经济作物主要以番薯、蔬菜为主,收入30万元。粮食作物年产量15吨,水产品年产量185吨,年生猪出栏数450只,年鸡鹅鸭出栏数950只。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办公条件:山门村委会设在山门自然村,1997年将旧小学改建为村部,有办公楼300平方米,场地800平方米。 2、老年人活动所:山门村山门、后江两个自然村分别建有老人活动中心,投入45万元,建设面积450平方米,活动场地1200平方米,但由于资金问题,基础设施仍没有得到较好完善。 3、小学:小学设在两个自然村交界处,解放前经济困难,两个自然村只有两个塾师各设一间私塾,学生不上30人。解放后于1956年利用魏氏祠堂办一所初级小学,1959年办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校舍面积1418平方米。1994年新建教学楼1300平方米,操场12亩。现有教师13人,学生188人,属完整小学。 4、医疗室:有卫生室2间,乡村医生3人,村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100%。 5、水:自来水管已铺设到山门村口,但由于资金不足,还未实现入户。因此,目前地下水仍是村民唯一的饮用水水源。 6、电:1982年架通输电线路,1985年由原来的变压30千瓦增加为130千瓦,自1986年通电,解决了村民照明问题。现在全村有变压器5个1000千瓦,基本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生产用电需求,入户率达到100%。 7、道路:1956年国家投资,建成贯穿六鳌半岛的“坑虎线”公路(从“漳云线”深土坑内社分出,经鳌中通至虎头山)。1975年建一条从鳌中通山门的“中山公路”。近几年来,村委会加大对道路硬化设施建设的力度,投入135万元铺设水泥路4.4公里。2009年铺设镇中山路通往山门自然村水泥路1公里,2010年铺设镇中山路至后江自然村水泥路1.5公里,2011年铺设镇中学路至山门社内水泥路0.6公里及镇中山路至后江顶社水泥路0.6公里,2012年3月建山门自然村社北路0.7公里,基本实现了全村道路的硬化。全村有货运车1辆,小车15辆,摩托车675辆。 8、程控电话:1996年通程控电话,现全村有电话590部,手机1680部。 9、闭路电视:全村有电视机785台。 五、旅游资源 后江(大澳湾的一部分)风平浪静,水质优良,可作为天然浴场。 六、人物: 1、古代人物: 冯 贵,后江人,世袭正千户,官阶正五品、伍德将军,世称“冯将军”,其墓尚存。 2、新中国人物: A行政界: 魏裕发,六鳌乡-。 魏耀顺,赤湖镇人大主席。 魏茂土,深土公社党委常委、武装部长。 魏国有,漳浦县供销合作联社副主任。 B历任村(大队、小乡)党支书、乡长、大队长、村委主任: 陈武生,1953年-1956年双丰社大队长。 陈佛山,1956年-1958年双丰社大队长。 石绍木,1965年-1976年山门大队党支部书记。 魏庆龙,1976年-1982年山门大队党支部书记。 林允中,1968年-1982年山门大队大队长。 林清芬,1982年-1988年山门村党支部书记。 林振顺,1988年-1997年山门村党支部书记。 林本川,1997年-2006年山门村党支部书记。 魏瑞荣,1985年-1994年山门村委主任。 魏元福,1994年-1997年山门村委主任。 魏大格,1997年-2000年山门村委主任。 魏立明,2000年-2006年山门村委主任;2006年-至今,山门村党支部书记。 冯章文,2006年-至今山门村委主任。 |
大澳村 |
|
龙美村 |
龙美村位于六鳌镇北部,六鳌半岛与沿海陆地毗连处,东临将军湾海域,西隔港湾与竹屿盐场相望,南邻新厝村,北与深土镇大店村交界,是从深土沿海进入六鳌沙漠地带的开端,一座“头”在深土大店(地名龙头)的龙山自北向南延伸至此为止,故名龙尾,雅化为龙美。从前交通不便,往六鳌路上尽是散沙,走一步滑回半步,往旧镇,要跋涉滩涂经竹屿过渡。解放后,于1954年建“坑虎线”公路经过龙美,才结束村民出门举步维艰的历史。 一、政区沿革 龙美明代属陆鳌守御千户所管辖。清初为龙澳保,康熙元年“迁界”,住民迁走。康熙十八年,“复界”时,许多村民没有回居。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编定保甲,龙澳、陆鳌二保合并为龙鳌保。民国初年属东区六鳌里,民国29年为龙南、龙北二保,民国33年并为龙美保。解放初属第四区(旧镇区),1952年初属第九区(深土区),为龙美乡,8月属深土公社六鳌管理区,成立龙美生产大队,1961年9月改属六鳌公社,即今六鳌镇龙美村。龙美村辖龙美、前湖、东洋三个自然村,共1325户,4652人。 二、姓氏来源 本村共有8姓,其中林姓为多,计有1079户3662人;陈姓3户13人;赵姓3户12人;王姓90户380人;黄姓65户253人;邱姓1户7人;陈姓38户215人;杨姓25户110人。散布各自然村。 龙美自然村1085户,人口3687人,绝大多数为林姓(异性只有6户25人),其祖自长桥友爱村罗坑村派至东山传后林村林姓,后又因故于1420年左右辗转到龙美村入赘李姓为婿,至今历经二十世,子孙昌盛,成林姓大族。 前湖自然村155户640人,主要有王、黄两姓。王姓开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其祖源自赤土溪东黄寮。黄姓开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即1700年)左右,其祖源自旧镇镇狮头村。 东洋自然村共有85户325人,主要为陈、杨两姓。陈姓开基于清嘉庆五年(即1800年)左右,其祖来自深土大店,属“圣王派”的景肃支派。杨姓的开基时间与陈姓差不多,始祖来自佛昙下吟兜。 三、经济发展情况及农业产业结构 全村有耕地面积1840亩,林地3200亩,滩涂面积1480亩。农业、养殖业为全村两大经济支柱产业。其中龙美和东洋两自然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番薯、萝卜、大葱等作物;前湖除农业外,并有定置网捕鱼作业。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村民也日渐增多,因此外出务工也成为一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全村全年总收入约为2千7百万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 1、村委会办公条件:村委会设在龙美自然村,原为淑华中学校舍,建筑面积约为1147平方米,场地2000平方米。 2、老人活动所:设于村委会处,其址在原村委会办公楼改建维修,面积300平方米。另外前湖自然村下设有本自然村的老人活动室。 3、小学:本村所在的小学为淑华学校。学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正由县主管部门将旧校舍拆除重建成标准校舍。学校现有教师12人,学生224人,其前身为龙美小学(属于完小),于1991年“纪念全国优秀少先队员黄淑华烈士牺牲十周年”之际,县政府命名为“淑华学校”(属于中心校)。全校师生以“弘扬淑华精神,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努力工作,办出特色,曾获“福建省农村示范学校”、“漳州市文明学校”、“漳州市常规管理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 4、医疗所:全村有卫生室4所,乡村医生5人。村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100%。 5、水:全村村民均已全部用上自来水。自来水水源可靠,水质达标。 6、电:龙美村于1980年通电,并于2011年村委会投资118万元建成农田电网,村民的生活用电全部解决,绝大部分农田也已改为用电力灌溉,既方便了村民,又降低了成本。 7、路:几年来,村委会加大对本村道路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建成主要村道水泥路近6公里,进一步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村容村貌。全村现有农用货运车23辆,小车50辆,摩托车2100辆。 8、程控电话:全村现有电话1170部,手机4605部。 9、程控电视:全村现有电视1210台。 五、革命胜地、文物古迹 黄淑华纪念碑:黄淑华(1968~1981年),女,漳浦六鳌龙美村人。1968年11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1978年9月,黄淑华进入龙美小学读书。1981年3月29日,星期天,三年级学生、少先队员黄淑华和小伙伴林茶凤、林三兰向旧镇港的前江海滩走去,准备拾点麦泥螺,不慎滑入1条7~8米宽,2米多深的港汊水中。黄淑华先后救起2位小伙伴,自己却精疲力尽,被无情的海浪吞没。乡亲们闻讯赶到,把她打捞上来,因溺水太久,抢救无效,光荣牺牲。这时,她才13岁。 为了表彰黄淑华的英烈事迹,省人民政府追认黄淑华为革命烈士,团省委授予黄淑华“优秀少先队员”的光荣称号,并在烈士家乡竖立“黄淑华烈士纪念碑”。 六、人物: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A行政界 林河海,漳浦竹屿盐场副书记。 林五贵,漳浦佛昙公社监委。 林耀雄,漳浦县司法局局长。 林六二,漳浦县农业局副主任科员。 林伟杰,漳浦县赤岭乡组织委员。 林中华,漳浦县旅游局副局长。 林朝波,漳浦县官浔镇纪委书记。 林建华,漳浦县竹屿盐场副书记。 林振坤,赤湖粮站人员(离休)。 B-界 林建平,漳州市缉毒支队大队长。 C教育界 黄淑华,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林贵文,福建省政法干部学院办公室主任。 魏木贵,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林和安,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林进法,小学高级教师。 林武胜,小学高级教师。 陈珍花,小学高级教师。 林联芳,小学高级教师。 林春辉,小学高级教师。 林荣发,小学高级教师。 林龙合,小学高级教师。 林捷宗,小学高级教师。 林润仕,小学高级教师。 林亚川,小学高级教师。 王瑞芳,小学高级教师。 林文贵,小学高级教师。 林元贵,小学高级教师。 林建武,中学高级教师。 林耿前,中学高级教师。 林海滨,中学高级教师。 林东兴,中学高级教师。 林中坚,中学一级教师。 林豆花,中学一级教师。 林浦龙,中学一级教师。 林志文,中学一级教师。 林文宾,中学一级教师。 林满祥,中学一级教师。 林建阳,中学一级教师。 林宗武,中学一级教师。 林东生,中学一级教师。 林拱乐,中学一级教师。 林金连,中学一级教师。 林剑平,中学高级教师。 D工业经济界 林元顺,漳浦县糖烟酒公司副经理。 林建达,漳州市粮油中转公司工会主席。 杨梅芳,漳浦县驻福州商会副会长。 E历任村(大队、小乡)党支书、乡长、大队长、村委主任: 林耀德,1955年5月-1956年5月党支书。 林诏枝,1950年2月-1954年6月大队长。 林乞来,1956年6月-1958年6月党支书;1958年7月-1960年8月书记;1961年12月-1977年8月主任。 林灶顺,1954年7月-1955年6月大队长;1966年5月-1977年8月书记。 林贼目,1955年6月-1956年6月大队长。 林老董,1956年7月-1958年6月大队长;1958年7月-1960年8月主任;1961年12月-1966年4月书记;1977年8月-1989年12月书记。 张江汉,1960年8月-1961年12月书记。 林杨柳,1960年8月-1961年12月主任。 林耀祥,1977年8月-1989年12月主任;1989年12月-1991年7月书记。 林珠东,1989年12月-1991年8月主任。 林灶圆,1991年7月-1997年7月书记。 林吉良,1991年8月1997年8月主任。 林辉成,1997年7月-2002年7月书记。 林英平,1997年8月-2002年7月主任;2002年7月-至今书记。 林合法,2002年7月-至今主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