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3114 | 363000 | -- | 查看 白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院前村 |
院前村位于沙西镇中部北侧,东有仙脚桶印石,真像“启明拱照”;南有漳诏高速路和省道线,凝聚“熏风晓月”;西有金岗耸翠,犹如“长庚献瑞”;北有大尖山,石狮翔云,恰似“北极争辉”。村落置在虎头山,背依梁山东部余脉,“卧虎出林”。前眺东海之滨,后赖古台教院,左辅象山,右弼狮仔山,两山蜿蜒对峙。南门岭溪、汤头溪两水环抱交映,臻在青山秀水之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林、果四季长青,物阜民丰,是郑氏繁荣聚居胜地。 本村以农业为主,全村耕地面积1000亩左右,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种植如荷兰豆、小番茄,面积约300亩左右。水果是本镇主产区,主要种植荔枝、龙眼、杨梅,共1000多亩,全村养殖禽畜专业户30户左右,基本配套户用沼气池。 目前村委会办公条件差,只有1间小学教室作为办公场所,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利用祠堂作为活动场所。在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关心和支持下,有健身器材和篮球场。有一所院前小学,设6个班级,学生数因客观原因只有60多人,配备教师8人。通过上级卫生部门批准认可有两所卫生所,配备卫技人员4人。饮用水利用3口水井和个体户自来水供给。我村在1984年春通上电网,现户户用上电,入户率达100%。全村有两条水泥路通往省道连接于2007年春通车,其中1条总长2.3公里,建设资金来源于省、市、县补助外其余全是村财投入。另外1条于2010年底通车,连接枋林村至省道线,该条路段建设资金除上级补助外其余由社会投入。村内巷道基本都铺建水泥路,同时路灯配置全部到位。家家户户都用上摩托车、手机、电话和电视机。全村有6辆拖拉机,小车十几辆,农用车8辆。在本村范围内有4座水库,1个水电站,1个天然温泉,涌水量每秒1.336斤,水温47℃。 在民国二十五年,即公元1936年前后,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团第三团梁山游击队驻扎本村社后山、二乌田山,以汤头庙为中转站,住进院前社进行活动。当时在郑蔡家中为活动中心,青年宗亲踊跃参加者众多。活动已久,后被-政府军发觉,乘夜围剿,先后捕拿郑氏3人,其中郑合法、郑麒麟、郑甘牢禁在漳浦县城,后英勇就义。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追认3人为革命烈士,院前村为革命老区。 在村后的石龟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多件石器,雷纹陶片等远古时代遗物。现新石器收藏在县博物馆,石龟山被县定为文物保护区。在半石山遗址“青铜器时代”出土在县博物馆记载。 石壁御书“四字石”,相传南宋幼皇帝?南逃,路过本社后竹蒿崎山,偶遇石壁平坦挥笔御书“?、?、厂、王”四字,字迹遒劲,意境奥妙,历经多年风雨长久不衰,至今尚无人定夺其意,成为历史一谜。 在本社后东侧有座山,名叫仙脚桶,山顶峰有块大石头,石头上面有连个凹点,其中一大一小似个脚印。但大凹点常年蓄水,据传说从中有仙人此过踩下脚印,成为历史奇观。 名寺古刹“台教院”:该院约建于唐末,相传至明末寺僧众多,个个武功至极。清初僧众信士辅佐郑军反清复明,郑成功克台后,该院被清政府焚毁,现存和尚墓碑一通,碑文“?、?、香、?”四个大字,不知年代难其意。据出土文物表明,此乃男女合葬墓,陪葬文物:男性陪用两枚印章、三印鉴;女性用凤冠及铜钱,铜钱年号“永历”。 本村有一本新的族谱,于2002年编印。 行政界人物 郑 跃:正处级干部,福建省职业病研究所教授 郑世然:副处级干部,任漳浦县副县长 郑聪伟:副处级干部,北京国家产权交易所高级经理 郑建成:正科级干部,漳州市纪委 郑家春:正科级干部,沙西镇工作 郑合辉:正科级干部,原县农业局局长 郑启辉:副科级干部,国家财政部工作 教育界: 郑和利:高级教师,原漳浦四中副校长 郑天时:高级教师,原沙西中心小学校长 郑水波:高级教师 郑建民:高级教师,沙西中学校长 郑惠成:高级教师,高林中学校长 郑伟民:高级教师,龙城中学校长 郑文婷:天福茶学院,任教 工业经济界: 郑明顺:中级经济师 医卫界: 郑桂香:副主任医师 |
蓬山村 |
|
高山村 |
|
庄前村 |
|
屿头村 |
|
河墘村 |
河墘村位于沙西镇中部,是镇政府所在地,它背靠山坡,面向大海,东有一条小溪与屿头村为界,西与沙西村以西溪为界,北面是省道把河墘村与枋林村隔开,南面和西面是经年累月从北面磨石山上泥沙冲击而成的耕地和滩涂,滩涂外是烟波荡漾的东山湾海绵。发源于磨石山的阿边溪从北面向西南流经河墘境内与西庄社东入海,故被先人命名为河墘社。河墘村辖有河墘、普前、西庄、山头四社,其中普前社是一个港口,民国以前船只可停泊到妈祖庙前,是沙西镇唯一水陆交通便捷的集市,设有粮店、鱼行、井市、草市、医药店、棺木店等各种店面齐全,从水路与东山、云霄县城通商便利,是漳浦县南面的贸易中心。妈祖庙的灯火为海上作业和过往船只导航,早年常有商船来庙拜谒、致谢。 河墘村除西庄社、山头社和普前社有少数别姓外,四社都姓陈,都是从屿头大祖的五房和三房的庶出分衍而来,宗祠都建在屿头村。西庄社原是庄姓人家,因东面有一庄姓人家被称为东庄,故在西面的庄姓人家被称为西庄。现已被陈、王、林、郑、洪姓替代,有138户584人:其中陈姓105户448人,王姓14户57人,林姓5户21人,郑姓8户33人,洪姓6户25人。妈祖庙较早建,因庙西北角有一老樸树,河墘社的人陆续来庙周围集市定居,称为一社称为普前,现有78户348人,其中陈姓74户332人、吴姓4户16人。山头社位于羊古山(俗称)的东南面,故称为山头,原是郑姓人家开基,现有郑姓15户59人,陈姓38户147人。河墘社在民国时期率属屿头乡河墘堡,新中国成立初属杜浔区沙西乡,1958年9月底属杜浔公社河墘大队,1961年底属沙西公社,今为沙西镇河墘村。河墘社有510户2292人,都姓陈。今河墘村共779户3430人,它是一个背山面海、风景秀丽、交通便利的村庄。 全村有耕地1120亩,其中水田630亩,农地490亩。种植稻米、蔬菜、地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培植水果、榕树、风景树300亩,围垦与改建养殖池500亩,引进围垦并已投产的养殖池500亩,现正引进围垦的工程还有500亩。滩涂养殖800亩,经营花蛤、泥蚶、蛏、土鬼,深浅水吊养牡蛎、淡菜、鲍鱼菜400亩,既有浅水捕捞也有深水作业,家家户户随潮涨潮落早出晚归,为自己为社会创造财富,村民年均收入达5000元。 村委会是1985年建造的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河墘村是漳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村,已拆除旧屋116户,建成新楼房30幢;从2005年开始造有河普路、宫后路、学山路、漳西路、石庄路等水泥路,总长10公里,安上路灯,水泥路两旁都是建造的楼房;现河墘小学在河墘社、占地9亩,有6个教学班,学生200名,教师10名。今年村民正在集资申请改建一座800平方米的防震抗灾的教学楼。2011年10月村委会让出5间底层楼房并扩建一座100平方米的大厅作为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所在,水、电、卫生间娱乐用具齐全,是沙西镇条件较好的老人协会。全村电灯、电话、笔录电视普及,家家户户有摩托车,电冰箱超半数,有营运车11辆,私家小车30辆。村民部分饮用杜村自来水厂的水,大部分村民都自行打井,建水塔、安热水器,卫生设施齐全,生活卫生,到处都是一片欢声笑语和繁荣景象;河墘村有一所村提供土地的私人医疗所,三个有行医资格证书的乡村医生,同时沙西卫生院在河墘村境内,就医便利,村民的健康有保障;村民陈建水的母亲黄有年纪有102岁;明中宪大夫承天支付林士宏墓建在羊古山(俗名),石狮、石虎、马、羊等石刻气势宏伟;普前社天后宫妈祖庙是县级文物,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三日,沙西镇的逢山村、屿头村、白衣村和古雷镇的岱仔村宗亲来河墘会亲,村民抬着妈祖出巡,敲锣打鼓、舞狮弄龙,场面甚是壮观,并拍成录像。 民国时期:陈元龙人漳州粮食厅长 新中国成立后: 陈同苗:马坪镇- 陈两家:古雷镇镇长 陈两平:沙西镇党委宣委 陈丙山:漳州消防支队后勤处处长 陈泗结: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部门副经理、天津新现代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 陈玖颖:上海中日国际轮渡有限公司客运部业务代表 陈玖华:中国广州光大银行经理 陈振加:上海民航局国内处处长助理 陈古树:漳浦县中医院书记、副院长、主任医师 陈武兴: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副会长、创建福兴贸易有限公司 陈辉煌:沙西中学高级教师 陈建铁:沙西中学高级教师 陈通藤:沙西中学一级教师 陈发枝:漳浦一中一级教师 陈长泉:漳浦一中一级教师 陈茂金:城关学区小学高级教师 陈育刚:河墘小学高级教师 陈大波:河墘小学高级教师 陈吉水:河墘小学高级教师 陈志艺:院前小学高级教师 陈国州:福建工程学院讲师 |
枋林村 |
枋林村位于沙西镇中部,北依象山、磨石山(主峰海拔180米),南邻河墘村、沙西村,西邻院前村,东邻屿头村。省道漳云线公路及漳诏高速公路从村境通过,路段长1.5公里,漳诏高速公路漳浦路段服务区设在本路段。枋林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是革命烈士林海雷、林粒定、许老鼠、许春勇、许大玉的故乡。 政区沿革 枋林原名枫林,民国29年属涂楼乡,民国33年合并于屿头乡的顶三保所辖。新中国成立初期属十二区西山乡所辖。1955年9月,十二区(沙西区)合并于杜浔区,1958年3月属杜浔公社的枫林大队,1961年7月体制下放改属沙西公社的枋林村,辖枋林社、上阿边社、下阿边社、院前社、寨仔内社5社(自然村);1977年院前村(含寨仔内)改为沙西院前农科站,不属于枋林村所辖;1984年9月改属沙西乡(1992年改为镇)的枋林村,辖枋林、上阿边、下阿边3社(自然村)。枋林村现有总户数346户,总人口1519人。 姓氏源流 枋林社,林姓为主,现有172户,736人,祖源自沙岗分衍,由沙岗本仁堂第十世大德公开基枫林(今枋林),建祖祠“善庆堂”,堂联:“善承善述家声远,庆祝庆熙世泽长”,相传有开基楹联:“十世开祖衍宗基,百代滋杰高仰举”的对联。 祠堂现仍是社众宗亲用于祀拜、祈愿主要所在,也是社众文化娱乐的村民活动中心。 上阿边社(俗称顶城),许姓为主,现有70户、298人口。祖源由下阿边燕诒堂第八代天一公开基上阿边社(据旧族谱手抄本记载),建宗祠许氏家庙。 下阿边社(俗称下城),许姓为主,现有许姓100户、468人;梁性4户、17人口。其许姓祖源自龙溪县(今龙海)徐洋,徐洋祖源自南诏(诏安),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副将许天正的后裔,天正之子平国镇守南诏,传裔南诏,唐亡以后平国的后裔许顺因避乱迁居到徐洋衍大族,而漳浦一带许姓多数由徐洋分衍传来。阿边属于其中一支派系,于明代期间由徐洋祖第84代传衍开基阿边社,建祖祠“燕诒堂”,堂联:“评高月旦望肃后边从徐洋,胤钟太岳绪衍基山自中许”。据传祠堂楹联有:“高洋衍派承祖德,中许分支建宗功”联对。 经济及设施 枋林村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榕树苗木花卉为辅,全村共有耕地580亩,其中水田327亩,农地273亩,并有可开发山地380亩,果园地820亩;有花岗岩、翡翠岩矿藏。主要农作物:水稻、番薯、蔬菜及龙眼、荔枝、杨梅等果树。稻田灌溉靠二座水库,一是南门岭水库(小一型),二是大坑水库(小二型);南门岭水库建成于1956年5月,库容量167万立方米,灌溉枋林田地(灌区含院前、河墘、屿头);大坑水库建成于1968年11月,库容量22万立方米,灌区:上下阿边两社田地。 改革开放以来,枋林村村民经济持续发展,现人均纯收入已达8340元。村容村貌也随着逐步改观,交通道路达到村村通,水泥路建设长达1.2公里。供电设施,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网络全面覆盖,用电照明正常,全村共有电话246部,手机(从20至60岁的成年人)普遍拥有;电视304台,电冰箱176台;现有营运车3辆,农用车4辆,小车26辆,摩托车、电动车290辆;有95%户用上燃气,基本普及。 村民饮用水以井水为主,枋林社多数饮用社前古井水及部分机井水,阿边社以机井水为主。 枋林村部设在原枋林小学校舍(小学于2000年撤销),小学生就读分别分流于屿头小学、河墘小学、沙西中心小学。 全村设两处老人活动场所,利用枋林社祠堂、下阿边社祠堂。活动制度健全,老年人天天到此品茶,观看电视节目等娱乐活动。 名胜古迹 枋林村山上(赤土令湖山)是红军革0据地,山下村野是游击区。 王子爷庙,在枋林社,祀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子陈王向及辅胜将军李伯瑶(俗称公祖)等神明,庙节农历四月十四日;上阿边社,圣姑婆(俗称城姑婆)庙;下阿边社,玄天上帝(元天上帝)庙,庙节是农历三月初三日。 民俗庆典联谊,每二月(俗称二月谢)举行纪念开漳圣王等神明庆典民俗活动,分别于枋林社农历二月初七至初十日,上下阿边于二月十四至十五日,常年以请地方剧团演出戏曲方式增添节日气氛。 上阿边古城,建于明嘉靖年间,城墙环座小山头而筑,成蛋圆形。现尚存部分城墙及东门“迎阳门”。当时建城用于防倭抗倭侵略,并具有军事防御工事作用。守卫者如站在城楼上或城中高处,可窥视到古雷港、东山湾、云霄漳江口的海面上船只往来,侦探敌情作用。 下阿边社祠堂石刻碑文:题为“守节持家记”,碑文记载许妈陈氏守节持家,置业宏基,芳名传颂十里八乡,深受爱戴敬仰,富有传授教育意义,对此,她的近代裔孙以及来自社会各界名士,于大明正德元年岁次丙寅十二月为其树碑立传。 百年古树:枋林社后(铅墩石)有重阳木(俗称胶东树),此树枝繁叶茂,相传以前是海上船只入普前港的重要航标。 上阿边社西南方,圣姑婆庙前的古柯树,衬映古迹,有着独特的风光景色。 下阿边社的古榕树,位于城北方,历史以来是社众共同保护之物。 私营企业2户: 林绿华,杭州润盈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总经理 梁伟基,深圳市盈鑫印刷制品厂 总经理 |
沙西村 |
“沙西”是1956年取沙岗、西山二自然村村名各一字合成沙西乡乡名,公社化时为沙西大队,即沙西村。新中国成立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区”、“管理区”“人民公社”等区域行政机构设在交通便利的西山自然村(现西山老人会)。遂以“沙西”大队名作为管理区和人民公社社名,一直沿用至今。沙西村位于沙西镇中部,北邻院前村,西邻涂楼村,东邻河墘村,南邻东山湾海域。省道漳东线从沙岗、西山两社中间通过,漳诏高速公路以西山自然村北面通过。随着镇区规划,社区发展,楼房一幢一幢建成,全村夜间路灯通明,人民居住环境得到非常大改善。全村960户4384人,年均收入达1万元。 沙西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1462亩,种植水稻、蔬菜、花卉、榕树等。围垦和改造1800多亩鱼、虾、蟹养殖池。渔船40多艘,滩涂14亩养殖海虫间、蛏、蛤、海水吊养海蛎及鲍鱼菜,山林地11200多亩,宜种植荔枝、龙眼、杨梅等500亩,茶园100亩,经济林2000多亩。近年来,沙西村男女青年约600人除外创业,到全国各地做纱窗安装业务,经济效益非常好。 沙西村村委会在沙西中心小学校4楼,办公面积220平方米,于1998年建成,老人活动中心2处,沙岗老人活动中心在淘金堂(2003年重建)面积420平方米,西山老人活动中心在原沙西公社(2011年修建)面积300平方米,沙西中心小学在沙岗自然村,面积2460平方米,有教师27热门,学生335人。沙西中学在西山自然村,面积 平方米,有教师 人,学生 人。沙西村有卫生所一间,医疗室3建,卫生技术人员8人。村里家家户户都饮用村里自建自来水(龙窟泉水),水质年年达标。全村生活用电入户率100%,全村道路交通便利,1997年在沙岗建小学校道,1998年建西山公路,2011年建西山中路,2002年建沙西环村路,2003年建沙岗北路,2007年建西山环村路,2008年建沙岗社里中心路,2009年建沙西海防路,2010年沙岗东路,2012年建西山德基楼后路。摩托车700多辆,拖拉机4辆,载货营运汽车2辆,农用车7辆,私家小车68辆,程控电话678部,入户率71%,数字电视750台,入户率79%。 沙岗自然村有庙宇3间,王子爷庙、王爷公庙、大门公庙,祠堂有淘金堂、本仁堂(现在在建),西山自然村有乾隆时建四方形土楼(德基楼)尚存,庙宇一间,辅胜圣侯。沙岗自然村大门公庙宇里有康熙59年知县判定水利纠纷碑一座。门口有一棵500多年老树,俗称“茂面花”。 沙岗自然村共有两个姓氏,姓林是沙岗本姓,姓蔡是西山迁入。西山自然村有2个姓氏,姓林是西山自然村本姓,姓陈是后来加入。 |
涂楼村 |
涂楼村位于梁山支脉金岗山(海金岗)南麓,面向漳江,背靠梁山,沙西镇中部滨海冲击小平原地带,南临东山湾,隔海与东山相望,西与庵兜、下寨二村相邻,东与沙西村相接,北为海月岩山地。省道漳东线公路及漳诏公路从村境通过。 政区沿革 清代为沙岗堡所辖。民国29年属涂楼乡的涂楼堡,民国33年涂楼乡合并于屿头乡。新中国初期属十二区的涂楼乡,1955年9月十二区合并于杜浔区。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的涂楼大队,1961年7月属沙西公社,今属沙西镇涂楼村。村辖涂楼、埔头、丹舟、埔里4社(自然村)共1442户,5746人,其中涂楼村742户、3016人,埔头205户、821人,丹舟149户、613人,埔里346户、1314人。 姓氏流源 涂楼村涂楼社,以林姓为主。其祖于明初从沙岗村(祖祠本仁堂)前来开基。因为有一座土质的的“承孝楼”而社名为“土楼”,后来楼坍废而社名一直沿用至今。土楼林姓分两房、各建祖祠:长房追孝堂、二房奉先堂。奉先堂楹联“奉叙本原,由路下而传园头,根深蒂固;先营宗庙,从沙岗以开仓里,爪失衍瓜绵”。认为他们祖先从路下在(今深土镇)传衍于杜浔园头,由园头传沙岗再分传涂楼。 埔里社,吴姓为主。祖先来自平和大溪壶嗣村。(壶嗣村吴姓开基于元代,开基祖吴伯和,是南宋从莆田来居漳浦马口甘棠村的吴强老-孙)。吴伯和的七世孙道立,于明代中叶来海月岩下开基港底社。清乾隆年间,因血吸虫病,人口大量死亡,余众移居埔头。埔头社是一处冲击洲地,原港底社人来开辟新家园,成为鱼米之乡。 丹舟社,林姓为主,与涂楼同祖源。 埔里社,郑姓为主,建有祖祠怀德堂,其祖来自海澄县(今龙海市)白水镇田中央社。 经济概况及基本设施 本村渔农结合,全村耕地1834亩,其中蟳池800亩,水田910亩,农地124亩。有大片山地,有港埭河沟等。水面3300亩,滩涂7300亩,从前单纯靠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及“讨小海”副业收入。字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沿海发展鱼、虾、贝等养殖。山地种果,主要有荔枝、杨梅等。至2011年,养殖面积4200亩(其中蟳池1960亩),果树2800亩。 村民收入增加,新建的楼房已将4个自然村中间的原来150-500米间隙地带排填满,并沿“漳东线”形成一条长2公里的街道,许多村民沿街开店。 1963-1965年,围垦二五埭、三革埭、三防埭共造田500亩,1965年筑土石坝20万方,年蓄水100万方,建成大坑水库滚水坝,坝下建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250千瓦。 1989年建自来水厂,供应全村生活用水,有石雕工艺厂。 有涂楼、埔里2所完全小学,涂楼小学设6个班级,教师10人,学生142人。埔里小学设6各班级,学生80人,教师8人。1999年新建校舍,建筑面积2810平方米,由县人大常委、闽亚水泥厂总经理、董事长吴跃生资助建设费6万元。 2000-2001年由吴跃生资助16万多元,在埔头社外修建一条水泥混泥土道路,宽4米,长1100米,并投建社内一座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老人协会分会。丹舟社、埔里社老人协会分会相继成立。村民户户用电照明,入户率达100%,电话普及率达95%,电视普及率98%,手机普及率90%,摩托车普及率65%,液化气普及率99%,家用小车普及率5%,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名胜古迹 海月岩、漳浦县著名佛寺,始建年间不详,宋咸淳间重兴,明万历年间重建。巨石为顶的石室为佛寺,祀佛祖。山中石刻颇多,景观丰富,有内十景和外十景,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内十景为:落迦界、知止洞、无止境、卓石桥、不二门、功德泉、苍松岭、时蔬圃、大山岩、樵息石。外十景为:雷峰砥柱、金岗翠拥、日开朗佛、日出窥禅、铜海慈航、波登珠圆、冬泉春?、南海渔灯、海浮云峙、地涌温泉。游人及信众甚多,香火颇旺。 全村有三个卫生室、三名卫技人员,负责全村对老年人免费检查血压,做好全村防病治病工作,有效保障村民的健康。涂楼社业余青年作家林艺辉同志近几年来在从事牙科医生,同时,著有《医患沟通关系》和《智慧的奥秘》等书,并出版发行,销售十分看好,受到了县委宣传部门的认可和表扬,在漳浦电视台《健康e生》播出对他的专访。 |
下寨村 |
|
庵兜村 |
庵兜村位于沙西镇西南部,北依金岗山(海金岗),西邻白衣村,东邻下寨村潘寮自然村,南邻下寨村,省道漳云线公路自东向西从村中穿过,漳诏高速公路从村庄北侧贯穿而过。 政区沿革 庵兜村清朝年代属白衣保所辖,民国十九年属涂楼乡,民国三十三年合并为屿头乡庵兜保,新中国成立后,为下寨乡所辖,1955年随下寨乡改属杜浔区,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庵兜大队,1961年改为沙西公社,合为沙西镇庵兜村,本村只有一个村做为行政村。现有全村总户数358户,总人口1588人,主要姓氏李,其祖源来自庄前,原从下寨开庵兜,现有祖祠“怀源堂”、祖厝“思源堂”。 经济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有党的好政策,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全村人民思想观念转变提高,敢于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各行各业发展突飞猛进,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种生产、生活大大改善,人们人均收入已达到9000元。 农业产业结构。全村有耕地261亩,其中水田241亩,农地20亩,旱地30亩,茶园300亩,山地面积10966亩,从原有松柏树、其它杂草树60%面积改为开发种植有价值经济林,其余面积全部普及绿化,我村地处沿海地带,虾蟳池460亩,浅滩300亩,有海有山,有当地长期作业基础,可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机动灵活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各行各业发展前景可观。 基础设施建设 几年来,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①村委会办公楼2002年从原来二层用石料结构建成的危房,搬迁在村小学教学楼办公小学教学楼三层建于1998年落成,占地面积1500m2,建筑面积800平方米,2001年并校到下寨小学,教学楼从此转为村部办公楼。②老人活动场所,投建于2007年,地点在村部办公楼对面,利用原祖祠“怀源堂”旧址改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m2,老人活动场所西侧有2棵二百年榕树,是全村百姓夏天乘凉之处。③村级医疗卫生所。建在村本漳云线公路南侧边沿,通过卫生部门认定颁发给证书,该所人员3人(李跃通、李阿达、李树坤),该村曾获得省厅2项表彰。④水。本村饮用水源于1990年利用山地坑道优势,从坑道山泉承接引水,2009年重建一口规范蓄水池,水质经质监部门多次检验,基本符合标准要求,每吨水费收取0.66元。⑤用电。1990年,自立变压,电源承接云霄县电力公司,从原有30千瓦,到现在增加到315各瓦,入户率达到100%,用电满足,百姓满意。⑥乡村水泥道路建设。2007年投建全村环村路1.2公里,2010年~2011年共投建成主巷道3条,总长600m,全村路灯通亮。⑦程控电话。1995年开始逐步普及,至今普及率达到95%,入户320户320部。⑧闭路电视。2005年开始,2008年转为数字电视,至今入户率达到96%,入户330户330部。 古迹 位于庵兜村社中心①大埕两侧土地公庙旁边,立下一块石碑,属明朝年间“下寨扈泊牌誌”,碑文主要写明该村东西至界限,东至乌石坡,西至石泉尾,南至海沟,北至背后山峰,以及此年间在此开祖有关名次,由于石碑年久,字迹不清不能一一写下来。②解放前,以土匪头目陈清河、周耀为首的一队人,占山为王,盘盘踞在本村山面地名叫“破头城”的山顶匪巢,匪巢里面陈列设置,现状遗留,十分自然,1950年,在县委指挥下,由县大队配合我村民兵进行“围巢”捉拿头目陈清河、周耀进行公审枪决。③所谓梁山奇峰。那就是现有部队驻军金岗山,海拨高度1000m,就在庵兜村背后北侧,1964年海、空部队投建2个观通站,为祖国国防建设、保卫国家领海、领空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位于庵兜村老人活动场所西侧,现存有2棵二百年以上榕树,历史悠久。 姓氏源流 庵兜村有三个姓氏,姓李356户,原从庄前社九世分居下寨,后由下寨分居庵兜,有存族谱。姓孙一户3人,来源于东山县铜陵镇,姓蔡一户2人,以下寨村潘寮自然村迁入,该二户没有族谱。 历代人物 ①早在清朝年间有庵兜人在台湾任镇台大人,名字不知,后裔继先祖遗言,投建一座祖祠在本村,名为“思源堂”,牌扁还挂在“思源堂”大厅横梁上,听上辈所说旗杆要立立八角,六角他不立,意思说,等到他提上总兵后再立,后因战乱死亡。现有不知台湾哪个市县有一条街叫“庵兜街”,解放后,文革期间,他的后代李玉连恐怕受牵连,把原祖上留下的“一顶红樱帽”给偷偷烧掉,还把一盒双宝剑卖杜浔一位买“糖丸”的收杂货人,此人是杜浔邱芦,人名叫自来。 ②新中国成立后 A、行政界 李阿宋:厦门市土地局工程师(副处级) 李玉荣:厦门市湖里区计生局副局长(副处级) 李文良:赤土乡党委副书记(副科) 李荣彬:漳浦县政协党委委员(副科) 李阿元:厦门海关辑私艇艇长(正科) -清:省淡水研究所科员,后出国居住泰国 李石勇:江西省教委督导处干部(正科) 李旺水:原任古雷镇副镇长 李世坚:云霄县国税局 李伟卿:漳州港地税局 B、-界 李来德,原沈阳军区某部(副团级); 李建军,莆田武警部队(副营); 李阿宋,原邵武测绘大队(副营); 李德建,原漳州市武警支队(副营); 李高辉,厦门市武警支队(副营); 李美福,漳浦县-。 C、教育界 李玉生,北旗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张伶俐,屿头小学退休高级教师; 李文海,沙西中学高级教师; 李桂明,龙湖中学高级教师; 李坤云,云霄一中一级教师; 李庚斌,沙西中学一级教师; -忠,沙西中学一级教师; 李来波,沙西中学一级教师; 李建辉,沙西中学一级教师; 李清斌,沙西中学一级教师。 D、工业经济界 李森林,江苏省镇江地质工程,高级工程师,副教授; 李阿宋,厦门市土地局综合处,工程师。 E、历任(大队、解放初期小乡)党支书、乡长、大队长、村委主任 李矮木(支书)、李保连(书记)、李合成(大队长)、李锦发(书记)、李北海(大队长)、李建芳(书记)、李阿什(书记)、李绍平(大队长)、李阿达(书记)、李丁友(主任、书记)、李海生(书记)、李友法(村长)、李建德(村长)、李汉生(书记)、李保林(村长)。 |
白衣村 |
|
北旗村 |
北旗村位于沙西镇西部,是漳浦县西南沿海最边缘的行政村。北旗村坐落梁山南麓,东与白衣村接壤,西毗邻云霄县浯田村,南临漳江口与云霄县崎尾相望,北靠梁山山脉牛林山尖接白衣、云霄浯田山界。201省道漳东线公路贯穿全村,漳诏高速公路从全村山边通连。全村土地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属下崎、北旗、内北旗、罗宛井、安溪、寺里等六个自然村,共755户,2800人口。 政区沿革 宋属漳浦县常乐乡绥康下里。明属漳浦县十都。清属铜山营镇标左营白衣保。民国初年属漳浦县以杜浔为中心的南区,民国十七年属第二自治区,民国二十九年属涂楼乡北旗保,民国三十三年涂楼乡改为屿头乡。新中国初期,属漳浦县十二区罗宛井乡,1955年12月属杜浔区北旗乡;1958年3月,北旗乡合并于下寨乡;1958年9月公社化,属杜浔公社下寨管理区北旗大队;1961年属沙西公社北旗大队;1984年9月,公社改为乡,属沙西乡北旗村;1993年1月,乡改为镇,属沙西镇北旗村。 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现有耕地1089亩,生态公益林地2700亩,荔枝果园1200亩,台商全宏水产养殖基地420亩,淡水养殖面积350亩,虾蟹养殖池100亩,浅海滩涂100亩,近海捕捞渔船(6-24马力)100只,海瓜子肉加工大户15家,漳浦县绿惠蔬菜合作社1家,养鸭户5户,养牛户6户,养猪大户2户,养兔户1户,砖瓦窑厂3个,个体工商户38个。 农业以水稻、地瓜为主,蔬菜有绿菜花、荷兰豆、芦笋、四季豆、苋菜、番茄、辣椒、菜瓜、茄子等,果树有荔枝、龙眼、杨梅、油柑、枇杷、芒果等,花卉有田园式榕树,林木有松柏、相思树等公益林和凤尾桉经济林。禽畜饲养有菜鸭、北鸭、肉兔、肉猪、肉牛等。海瓜子肉加工规模日益壮大,逐渐发展成养殖、洗捞、加工、营销一条龙,成为农民增收龙头产业。虾蟹养殖池产品有菜蟹、红膏蟹、虾、鱼类、贝类、龙须菜等,淡水养殖有鲈鱼、赤鲢、白鲢、罗非鱼、草鱼、乌鱼、鲤鱼、土虱鱼等,海上捕捞有海瓜子、鱼类、文蛤、海蛏、海蛎、海蚶、蟹苗、鳗苗等。组织劳务外出当农民工是村民目前谋生主要经济门路。砖瓦厂生产产品价廉质优、远近闻名,热销浦云诏东各县,更远销广东。种粮面积1020亩,2010年总产量96.9万公斤,2011年总产量102万公斤;经济作物面积550亩,2010年总产量82.9万公斤,2011年总产量99万公斤。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1914万元,年人均纯收入8127元。 基础设施建设 北旗村委会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地址在北旗村中心地段的大庙岭“育英园”内,危房旧址重建,重建时间2010年3月,总建筑面积247平方米,二层框架结构,占地面积323平方米,总投资30万元。 北旗小学地址在大庙岭“育英园”内,与村委会同处前后列,完小,设6个班级,教师9人,学生124人,内设幼儿园1个班,幼师1人,学生20人;校外大庙岭顶有蓝天幼儿园,3个班,幼师3人,学生20多人。 医疗所2间(下崎卫生所、岭顶卫生所),卫生室1间(罗宛井卫生室),乡医4人。 北旗村人饮用水来源主要有:“罗井甘泉”,铺设管道引梁山山水和机井供水。以自然村为单位建5口机井供水设施,下崎2口,北旗1口,内北旗1口,罗宛井1口配引山水,寺里由集体投资配引山水供给人饮,安溪有由村民组合配引山水,方便、卫生、安全。 电力,全村于1983年由云霄县供电公司电力网供给生活用电,入户率100%。 农村水泥道路,全村6个自然村农村水泥道路连通201省道漳东线公路,截止2011年,共建农村水泥路总长3公里,主要有下崎2001年建成600米(0.6公里)环前路,2009年建成330米(0.33公里)环后路,北旗2007年11月建成500米(0.5公里)北旗大路,内北旗2010年8月建成600米(0.6公里)内北旗路,安溪2006年8月建成260米(0.26公里)东庙路、240米(0.24公里)西榕路、170米(0.17公里)社前路,罗宛井2005年建成50米(0.05公里)长中路,寺里2008年建成250米(0.25公里)社内中路。 全村摩托车788辆,农用车20辆(其中手扶拖拉机11辆),载货营运汽车10辆,私家小车40辆。 全村户数755户,程控电话于1993年开通,入户率80%,电话共604部,移动电话(手机)2259部。有线闭路电视于1997年开通,入户率100%,电视机816台。 文物古迹 漳浦迎江寺,原北旗大庙,始建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8年),清乾隆十二年(丁卯)秋重兴,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左右廊庑),1996年(丙子)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举行恭迎缅甸“三宝佛”入庙升座开光庆典,1997年(丁丑)兴工圣事,2001年(辛巳年)举行落成开光庆典。建筑面积351平方米,占地面积4.1亩。建筑风格为二进左右廊庑一围井,悬山式四檐琉璃瓦盖顶,屋脊瓷雕龙头角,二龙戏珠,双凤穿牡丹,花卉鸟人物加冠,栩栩如生。正殿龙凤柱、磨光圆石柱,石梁抬石拱斗式结构,匾额“迎江佛宝”,祀缅甸玉“三圣佛”,木雕七佛如来,观音佛祖,缅甸玉普贤菩萨,十八罗汉,配祀开漳圣王,保存一套“七星伴月宝砖”古宋文物,围井地理特色无涵空,雨来未满,雨停水干,红白茶花一棵。门额“迎江寺”,门联:迎来玉佛三佛毫光庇善信,江抱青山两山拥翠竞争辉。寺庙于2012年(壬辰)3月新建全门面青石雕图案。寺庙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庄严壮观,是县级宗教活动场所,漳州市文物点,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 罗宛井吴氏祖祠“德嘉堂”,始建于清乾隆中期,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重修,于民国三十四年重修,2008年(戊子)重建,建筑面积172平方米,占地面积352平方米,建筑风格原仿白塔下陈“岳州府荐香堂”,为一进一围井,正堂配左右房间,新重建为一进一围井正堂磨光圆石柱、石梁、石拱斗抬式结构,座向分金不变。悬山式赤瓦盖顶,屋脊瓷雕草尾勾、双凤穿牡丹,花卉鸟人物加冠,栩栩如生。门额“延陵世泽”,门联“派衍岳州宗支并秀,基开罗井俎豆常新”。正堂匾额“德嘉堂”、“恩元”,三对柱楹联,油画风屏缘雕五福,石雕平台安座神龛五级,安灵一至七世祖考妣神位,安挂新装玻璃镜铝合金框的岳州府启蒙公祖传旧彩画像,堂构生辉,焕然壮观。 罗宛井林氏祖祠“聿修堂”遗址,安溪林氏祖祠“聿德堂”遗址。 民间信仰 庙:下崎社威灵庙,祀开漳马元帅,田元帅;北旗社玄天上帝庙,祀玄天上帝,柔懿夫人妈;内北旗社元胜庙,祀赵元帅、开漳辅胜公;罗宛井社玄天上帝庙,祀玄天上帝、开漳圣王;安溪社邦相尊王,祀邦相尊王(又名冯相尊王)、开漳王妈;寺里社开漳圣王庙,祀开漳圣王。 名胜古迹 “罗井甘泉”,位于罗宛井自然村东南边公路顶,方形井口,井口宽1米,长2米,蓄水深1.2米,泉源从井底岩石缝隙中潺潺流出,泉甘清洌,生津甜口,旱年不涸,传说是宋初“皇口乞身”罗隐(俗称罗宛)朱笔钦封,闻名遐迩。诗曰:罗宛不知何许人,相传帝口丐儿身,睡床石块今犹在,水井泉甘不竭津。“罗井甘泉”古今为所在地居民人饮用水,过路宾客常取一小壶回家煮沸品茶,那是“好水泡茶香,快乐胜神仙”。东南角有一块天然岩石“罗宛床”,平坦有十架床大,是罗宛乞饱食后憩息之处,于“文革”期间被邻社人炸毁。 罗宛井民间古宋窑遗址,罗宛井自然村社后半山坡有宋初广东饶州人开创九十九碗窑群,生产名牌“爪变碗”,畅销闽粤和南洋。据传说宋初“皇口乞身”罗隐(罗宛)在梁山南麓一带乞游,常到碗窑工乞讨,窑工习惯于吃饭前敲钟,罗隐闻钟声乞食,久而久之窑工十分厌恶罗宛,有意作弄,改成饭后敲钟,罗宛误时乞讨无饭,怨恨在心,钦执朱笔题书曰:“瓷窑未成饭前钟,瓷窑将成饭后钟,于今看我不上眼,终教瓷窑塌平平。”又念道:“碗碟碗碟,十个九个相叠,不相叠也破成碎叶。”并顿足震大地,瞬时九十九窑塌倒平地。窑工惨见碗窑已全倒塌,损失惨重,破产了,背着空背袋回饶州老家去了。山坡上遗留给后世是倒窑残碗,有的相叠,有的破碎,满山碗坯废品。这就是民间古宋窑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6月期间,国家项目建设漳诏高速公路,省市县三级博物馆文物考古队进驻罗宛井自然村,对古宋窑遗址进行文物考古,挖掘一窑身最长120米,为全国第三长古民间窑,出土大量“爪变碗”(罗宛碗)、陶盘陶壶陶罐、青瓶花盆。 百年古树。200年以上树龄古榕有下崎7棵、北旗2棵、内北旗4棵、罗宛井2棵、安溪1棵;100年以上树龄古榕有寺里2棵。 姓氏源流 下崎社,现有161户,593人,其中谢姓139户,522人,李姓11户,35人,陈姓8户,26人,林姓2户,5人,王姓1户,5人。村庄为谢姓于明朝开基,祖衍来自泉州鲤城区金鱼巷“宝树堂”,属金鱼衍派,始祖谥号高祥公,长房迁徙广东海陆丰。据传清代曾出一名大夫,一名总兵,有大夫墓和总兵墓。新中国初大炼钢铁时废,无从考证。谢姓原有一座房祠祖,大队体制时期翻建为仓库,已破旧。李姓有二支,一支始祖李高文,是参加红三团老红军战士,祖衍来自龙岩市永定县湖山乡杨山村,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入赘下崎;另一支始祖李石同,祖衍来自下寨社,民国六年(1917年)时年2岁送养下崎,由其母舅抚养。陈姓始祖陈金柱,祖衍来自云霄县浯田村,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入赘下崎。林姓始祖林住化,祖衍来自下埔社,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入赘下崎。王姓王上云,祖衍来自云霄县竹塔村,于1968年入赘下崎。 北旗社,现有153户,588人,其中周姓132户,506人,林姓20户,79人,李姓1户,3人。北旗原称北岐。有墓碑考证,最先开基是安溪林氏(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尔后乔迁开基安溪。南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罗宛井吴氏肇基祖振齐公和北旗林氏始祖(衍自云霄县田坪)开基北岐,康熙末至雍正初,北岐吴氏和林氏大房一支乔迁油车园(今罗宛井),林氏次房原住北岐,即今林姓,林氏始祖名讳不详。周姓始祖衍自云霄县荷步村,传于清道光年间为守祖墓卜宅北岐与林氏共居,始祖名讳周太养。李姓始祖名讳不详,祖衍来自庵兜,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7年)入赘北岐社。 内北旗社,现有135户,494人。内北旗原山后、炮台脚、内北岐,是周姓聚居地。先祖二支,同祖同宗,一支衍自云霄县荷步村传云陵镇里房仔,于清雍正年间再传山后,始祖名讳不详;另一支先祖周茂生,于民国三年(1914年)从荷步入嗣传入。 罗宛井社,现有168户,625人。其中吴姓143户,531人,林姓21户,74人,陈姓3户,15人,方姓1户,5人。罗宛井原油车园,吴氏肇基祖(二世祖)振齐公(三爷公)衍自云霄县白塔下陈岳州府(尊岳州府启蒙公为一世祖),南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郑成功部将战船登陆白塔与清云霄守备张国柱交战,双方战死千人,血染南江,为避战乱,振齐公与田坪姑表弟林氏始祖卜居十都北岐,后因宅基不安,于康熙末或雍正初复乔迁油车园(今罗宛井),林氏大房随吴氏迁徙,林氏次房守居北岐。吴氏于乾隆中期兴建祖祠堂,光绪二十三年(丁酉)重修,民国三十四年重修,2008年(戊子)重建,并新命名堂号“德嘉堂”,2000年由吴溪泉执笔考证编纂《罗宛井吴氏族谱》,2008至2010年三年间深入查考续编。吴氏大房、四、八世祖(名讳不详),大厝、鸡笼山衍派,出祖台湾鸡笼头(今台湾基隆市)。吴氏大房二(八世祖)、三兄弟出祖云霄县佳洲前墩,长房五顶厅十五世祖吴聪当-兵去台湾。吴氏次房七世祖,被虎惊吓,出祖广东善宁。林氏祖祠“聿修堂”与吴氏祖祠同年兴建,“文革”后年久失修倒塌。陈姓始祖陈角仔,衍自云霄县浯田村,于民国十四年(1926年)入赘罗宛井林氏。方姓方镇明,祖衍云霄县船场村,于1968年入赘罗宛井吴氏。 安溪社:现有42户,158人,林姓聚居地。林氏始祖林乌,号命玄,祖衍来自莆田兴化郡塘下,居云霄县右前图,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开基十都北岐,生五子,复贻谋乔迁安溪,明至清中期属大宗大社,传毗邻7个村社(安溪、董门厅、破厝桶、安溪顶井、张厝、磨背桶、佛园)。明嘉靖或万历年间在安溪社开设圩市,今尚遗存皇明《颂慎侯仁政碑》一通,石斗一个。清末民国初因瘟疫严重,人口损减,宗族衰微。林氏祖祠“聿德堂”始建于明末清初,历代有修缮,新中国后年久失修倒塌。遗存清康熙二十四年重修始祖墓碑一块,碑文记载始祖名讳,祖衍、胞兄弟迁徙地、墓葬坐向,又是山界四至等。 寺里社:现有96户,342人。杂姓氏聚居,其中陈姓51户,184人,蔡姓16户,59人,许姓12户,45人,李姓9户,36人,周姓5户,11人,方姓2户,6人,林姓1户,1人。寺里毗邻云霄县浯田村,陈姓传入同祖多支,另一支始祖陈阿鹅,于民国时期走日本从广东澄海金石逃往寺里。蔡姓,衍自西山蔡姓,传东蔡再传寺里,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卜居寺里,始祖名讳不详,大房迁徙漳浦定居。许姓,衍自龙海徐翔(徐洋),明朝原卜居寺山后的许边寺,清初移居寺山前(今社址),始祖名讳不详,于清乾隆末期二房一支迁徙广东海陆丰。李姓,衍自庄前。周姓始祖周福山,衍自云霄县荷步村,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入赘寺里。方姓始祖衍自云霄县向北村,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入赘寺里,始祖名讳不详。林姓始祖林阿尼,于民国时期走日本从广东潮州澄海金石逃来寺里入赘。 人物 古代人物 罗宛井吴氏一世祖吴启蒙(白塔六世祖),明万历十三年举人,万历四十四年副榜进士,任岳州府推官,文林郎,署篆黄堂,后升南京按察。 民国时期人物 下崎社谢水养,原台湾台北市警察局局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政界 吴芳华:女,漳州市委、市政府接待处处长(正处) 谢团艺: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东渡分局局长(正处) 周加同:福建省发改委高技术处副处长(副处) 谢艺麟:漳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副研究员(副处) 陈松文:龙岩市漳平煤矿矿长兼经理(副处) 郑巧玲:女,漳浦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周火忠:万安农场-(正科) 吴继志:漳浦县绥安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书记(正科) 谢作伍:漳州市委办秘书四科副主任科员 谢文金:漳浦县城关公社党委宣传委员 周法云:杜浔盐场场长 周集生:南靖县林业局副局长(副科) 周团艺:漳浦县广电局记者 蔡尧盛:漳浦县深土镇党委-委员(副科) 周壮丽:女,漳浦县六鳌镇政府副镇长(副科) 周诗明:漳浦县杜浔镇政府副镇长(副科) -界 周志伟:平和县-政委(正科) 谢俊生:漳浦县-森林公安分局三级警督 教育界 潘美希:女,福建省博物院中级副研究员 谢董汉: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 黄莉敏:女,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中级讲师 蔡玉振:漳浦县绥安中学校长高级教师 吴永胜:泉州市永春县美岭中学高级教师 吴银林:古雷华港中学一级教师 谢灵评:沙西中学一级教师 石艳云:女,沙西中学一级教师 周雪群:女,漳浦四中一级教师 蔡素贞:女,云霄县大埔中学一级教师 许加喜:东山县杏林中学一级教师 陈章云:漳浦县龙湖中学一级教师 许耀庭:沙西学区副区长,退休小学高级教师 陈珍树:退休小学高级教师 吴旺德:退休小学高级教师 方镇明:退休小学高级教师 周茂春:退休小学高级教师 吴惠章:北旗小学高级教师 周和合:北旗小学高级教师 周镇城:北旗小学高级教师 谢超群:北旗小学高级教师 周永水:下寨小学高级教师 许银勇:沙西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郑幼贤:女,龙海市九湖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吴庆乐:沙西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周志强:绥西小学教导,高级教师 王亚琴:漳浦县第二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工商界 方志达:厦门建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周镇连:中国新兴集团经济师 谢艺真:漳浦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站长,工程师 谢艺明:漳浦县二建公司工程师 周华荣: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 医疗卫生界 陈作飞:云霄县医院外一科,主任医师 周永福:2006.6.26被中华特色医药协会授予“中华特技名医” 1949.10-2011.12历任村主干 吴玉或:1949.10-1955.11,任罗宛井乡党支部书记 吴玉坤:1949.10-1955.11,任罗宛井乡乡长 吴玉坤:1955.12-1958.02,任北旗乡党支部书记 周火土:1955.12-1958.02,任北旗乡乡长 谢春其:1958.03-1958.08,任下寨乡北旗农业高级社社长 谢春其:1958.09-1959年,任北旗大队党支部书记 周来金:1959年-1960.06,任北旗大队党支部书记 吴妙镇:1960.07-1960.12,任北旗大队党支部代理书记 刘五科:1961年-1962年,工作队长兼任北旗大队党支部书记 谢春其:1962年-1963年,任北旗大队党支部书记 周老抽:1958.09-1963年,任北旗大队大队长 陈顺金:1964.01-1964.11,工作队长兼北旗大队党支部书记、 大队长 林友森:1964.12-1968.07,任北旗大队党支部书记 林亚宗:1964.12-1965年,任北旗大队大队长 周银寿:1965年-1967年,任北旗大队大队长 林友森:1968.08-1969.03,任北旗大队革委会主任 周英桂:1969.04-1971年,任北旗大队党支部代理书记 蔡龙溪:1969.04-1971年,任北旗大队革委会主任 周亚端:1971年-1975.07,县海防部下派任北旗大队党支部书记 林友春:1971年-1977年,任北旗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兼革委会代理主任 林友森:1975.07-1984.09,任北旗大队党支部书记 周银寿:1977年-1984.09,任北旗大队管委会主任 周英桂:1984.10-1987年,任北旗村党支部代理书记 周银寿:1987年-1999.12,任北旗村党支部书记 谢艺明:1984.09-1995.10,任北旗村村委主任 谢民生:1997.08-2001.06,任北旗村村委主任 周志刚:2000.01-2000.05,任北旗村党支部代理书记 周志刚:2000.06-2011.12,任北旗村党支部书记 谢义得:2001.06-2003.07,任北旗村村委会代理主任 谢义得:2003.07-2011.12,任北旗村村委主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