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村位于南浦乡西北部,南溪上游碗窑溪之下,南与南浦、龙桥二村为邻,东隔大锣山,西隔千里亭山与中西林场交界,东隔溪与兴巷村相望。自古盛产毛竹,有“竹乡”之称。村名由“竹尾林”雅化而为“济美林”,简称为“美林”。南溪两大支流,一源自三平山,一源自石屏山,分别从北从西而来,至美林上方汇合入碗窑溪,两水交汇处称合水潭(“合”读音如“鸽”)。
一、基本概括
1、政区沿革
民国时期属南靖县龙园乡的竹桥保,(包括竹尾林、桥头)。新中国初期撤龙园乡,竹桥保改编属程溪区管辖。1957年3月从程溪区划南浦、马苑、中西3乡归属漳浦。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美林属长桥公社南浦管理区所辖的一个大队。1961年7月撤销管理区,成立南浦公社,美林大队属南浦公社,1984年9月以后,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现为南浦乡美林村。村辖美林、洋里厝、溪割3社(自然村),解放初仅60多户人家,260多人,现(2001年)共有205户,767人,其中美林192户,718人;洋里厝3户,14人;溪割8户,35人。
2、姓氏源流
大都姓许,还有少数许姓赘婿及赘婿所传的刘、何、曾、庄、洪、丁等姓。许姓与马苑、后坑、兴巷、龙桥等村许姓同源,系许天正后裔,由南诏传海澄徐翔,再传田源马坪(人家、官园),再传入锦田(今南浦乡)。
3、基本设施
南宋瓷窑窑址、在碗窑坑。
宗祠、庙宇地址、在美林自然村下厝厅“大众爷公”文化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是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的节日。
二、资源条件
自明清至20世纪60年代,有小舟通航至南溪下游的官浔、白水营,出厦门,输出竹木柴米,输入日用百货,后下游淤浅,舟楫不通。现在对外交通主要靠县道“东割线”(龙海东头至割后)公路(该路线首尾均与国道324线连接)。
全村有耕地面积775亩,其中水田717亩,农地58亩,主要种水稻、甘蔗、豆类等。有大片山地,多已开发,每年产竹材1000吨、鲜笋500吨、柑桔、荔枝、龙眼、桃李等水果1000吨。
三、经济与人口概括
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4200元。
美林村下辖美林、洋里厝、溪割3个自然村。2011年未全村有735人,225户。
四、村庄现状
1、道路现状
美林村于2005年修造一条“美南”水泥路,宽5米、长2公里,村圈路,宽3.5米,长1公里。交通方便,每天都有来往城关的班车,从割后后转车可往漳州、云霄、汕头等地。
2、市政设施
給水排水:居民用水水源来自泉水,泉水经简单处理后直接供水。
电力电信:本村由南浦乡供电所电网供电。全村均使用有线电视信号,电话普及率较高、移动、小灵通通信号覆盖全村。
环卫设施:村内积极相应“国家清洁活动”,沿道路设有6个垃圾收集池等环卫设施,村内整体卫生环境较为清洁。
美林村是我县老革0据地之一,当时“红三团”经常利用这一带的群山起伏、林木蔽日的有利条件、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发展革命大好形势,壮大工农武装,四处打击敌人,为漳浦革命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新中国人物
林溪河,漳浦县人大副主任。
许汉通,漳浦县文明办副主任。
许德文,漳浦县古雷镇镇长。
徐火炼,中国外运北京公司董事长。漳浦(北京)经济信息交流会会长。
徐朝阳,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副监事长。
徐崇伟,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副会长。
许多美,漳州片仔癀生产科长。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3200 | 363000 | -- | 查看 美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美林村 |
美林村位于南浦乡西北部,南溪上游碗窑溪之下,南与南浦、龙桥二村为邻,东隔大锣山,西隔千里亭山与中西林场交界,东隔溪与兴巷村相望。自古盛产毛竹,有“竹乡”之称。村名由“竹尾林”雅化而为“济美林”,简称为“美林”。南溪两大支流,一源自三平山,一源自石屏山,分别从北从西而来,至美林上方汇合入碗窑溪,两水交汇处称合水潭(“合”读音如“鸽”)。 一、基本概括 1、政区沿革 民国时期属南靖县龙园乡的竹桥保,(包括竹尾林、桥头)。新中国初期撤龙园乡,竹桥保改编属程溪区管辖。1957年3月从程溪区划南浦、马苑、中西3乡归属漳浦。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美林属长桥公社南浦管理区所辖的一个大队。1961年7月撤销管理区,成立南浦公社,美林大队属南浦公社,1984年9月以后,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现为南浦乡美林村。村辖美林、洋里厝、溪割3社(自然村),解放初仅60多户人家,260多人,现(2001年)共有205户,767人,其中美林192户,718人;洋里厝3户,14人;溪割8户,35人。 2、姓氏源流 大都姓许,还有少数许姓赘婿及赘婿所传的刘、何、曾、庄、洪、丁等姓。许姓与马苑、后坑、兴巷、龙桥等村许姓同源,系许天正后裔,由南诏传海澄徐翔,再传田源马坪(人家、官园),再传入锦田(今南浦乡)。 3、基本设施 南宋瓷窑窑址、在碗窑坑。 宗祠、庙宇地址、在美林自然村下厝厅“大众爷公”文化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是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的节日。 二、资源条件 自明清至20世纪60年代,有小舟通航至南溪下游的官浔、白水营,出厦门,输出竹木柴米,输入日用百货,后下游淤浅,舟楫不通。现在对外交通主要靠县道“东割线”(龙海东头至割后)公路(该路线首尾均与国道324线连接)。 全村有耕地面积775亩,其中水田717亩,农地58亩,主要种水稻、甘蔗、豆类等。有大片山地,多已开发,每年产竹材1000吨、鲜笋500吨、柑桔、荔枝、龙眼、桃李等水果1000吨。 三、经济与人口概括 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4200元。 美林村下辖美林、洋里厝、溪割3个自然村。2011年未全村有735人,225户。 四、村庄现状 1、道路现状 美林村于2005年修造一条“美南”水泥路,宽5米、长2公里,村圈路,宽3.5米,长1公里。交通方便,每天都有来往城关的班车,从割后后转车可往漳州、云霄、汕头等地。 2、市政设施 給水排水:居民用水水源来自泉水,泉水经简单处理后直接供水。 电力电信:本村由南浦乡供电所电网供电。全村均使用有线电视信号,电话普及率较高、移动、小灵通通信号覆盖全村。 环卫设施:村内积极相应“国家清洁活动”,沿道路设有6个垃圾收集池等环卫设施,村内整体卫生环境较为清洁。 美林村是我县老革0据地之一,当时“红三团”经常利用这一带的群山起伏、林木蔽日的有利条件、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发展革命大好形势,壮大工农武装,四处打击敌人,为漳浦革命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新中国人物 林溪河,漳浦县人大副主任。 许汉通,漳浦县文明办副主任。 许德文,漳浦县古雷镇镇长。 徐火炼,中国外运北京公司董事长。漳浦(北京)经济信息交流会会长。 徐朝阳,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副监事长。 徐崇伟,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副会长。 许多美,漳州片仔癀生产科长。 |
大坪村 |
大坪村位于南浦乡西南部,海拔380米,东边是与中西林场仙洞工区交界的大坪尖(方言称山峰为尖,即大尖山),西边是与中西林场大坪工区交界的过竹马山,南边是与石榴镇东山村、山城村交界的栖云岩山,北与南浦、龙桥两村接壤,大坪村三面环山,故村庄座南朝北,有村道水泥路面与境内县乡道相连接。据传说,最初的大坪村人,都用竹木搭大棚居住,所以“大棚”成为地名,后来写成“大坪”。 政区沿革 民国时期归南靖县所辖,解放初为程溪区南浦乡大坪村,1957年10月划归漳浦管辖,初属石榴区,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南浦管理区所辖,1961年7月撤销管理区成立南浦人民公社,属南浦公社大队,村辖大坪、溪尾2个自然村,现有386户,1730人,其中,大坪社353户,1567人;溪尾社33户,163人。 姓氏源流 大坪原有吴、陈、林、王、张、叶、蔡等姓,现有15个姓氏,是多姓共居的村庄,大宗为徐姓,徐姓始祖谷海公于明初从南靖山城从南靖雁塔来大坪繁衍定居与多姓共居,后来徐姓繁衍成大族,其他姓氏有的向别处发展,有的衰微。清康熙年间,徐姓为防盗贼,建起了大坪城。城门口都有大水塘,城墙处都有护城河,现城墙只剩遗迹,东、西、南、北四城门(包括城楼)尚存。城门楼上供有神像供村民奉拜,西门是关帝君,东门开漳圣王、佛祖、南门土地公北门善师公。 大坪徐氏源自南靖雁塔。雁塔徐氏属江西鹤龄派。徐鹤龄又名二十九郎,系南昌徐氏始祖徐禾犀的32世孙,初居广州越城,于宋末元初避乱迁居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石城县,其后裔徐谷海,于明初居南靖雁塔,第二代便分衍于大坪。至明末清初已成大族。大房传裔潮州,出过进士徐梦凤,曾来拜祖会亲,挂匾。二房传衍大坪本社、溪尾、南浦大社,中西外寮、内过溪、龙溪圩、新楼到第六世芬衍台湾桃园市、南投草屯镇、芦竹乡等地。三房分衍浙江省平阳县麻步。至今还沿用闽南方言,大坪口音。漳州市台湾路徐厝巷有一座徐氏祠堂顶、下、厅,中间有天井,两厢房,民国时期徐氏宗亲学子赶考或到漳州办事,路过都到本祖厝免费吃、住。现还有三侬、银豹二家兄弟在居住。广西博白县2007年也有宗亲来大坪寻根问祖。 博白县宗亲有族谱记载:漳州府、南靖县、小龙溪、大坪社、繁衍至今有3万多人口,广东、潮州、饶平县石头村也有人来寻根,都是讲大坪迁去。 徐氏辈字:雁塔辈序 谷安宽秉祥,子君有文曰士志 国家绍术芳徽丕振永启衍祚维长 1994年新辈序为 东海树英杰,神州展鸿图,尧舜崇伟业、 恩泽必腾达,华夏载隆耀,环宇发永祯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本村有大片山地,土地朝北,土地肥沃,森林十分茂盛,解放战争时期,红三团就在大坪林活动,现在还有红军寮之名,大部分森林,还有竹林3200亩,耕地面积1762亩,其中水田1445亩,主要种水稻、甘蔗、农地850亩,种李、蜜柚、橄榄等经济作物,大坪李子闻名全国,果大、质好、酸甜,畅销全国各地,年产达400万元以上,绿竹笋也成规模大部分销往厦门、龙岩、云霄及漳浦沿海一。 基本设施 大坪村于1979年建小二型水库1座、坝下建一座马鞍山冲击式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125千瓦时,一座栖云岩水电站,装机容量75千瓦时,供村民照明使用,剩余卖给供电所,全村小水库6座,主要用于灌溉,养鱼。 水泥路贯穿全村,总长3.8公里,村里都是水泥路,路边电杆都安装有路灯,小学校舍二层八开间831平方米,总面积2310平方米,现为老人活动中心,在西门帝君庙建戏台一座628平方米的水泥埕,供村民节日活动用,学校里有二棵大榕树,属下未来作为老人活动室外场所,面积800平方米,还有运动器材篮球场。学校帝君庙,戏台连为一体十分壮观,东门也正在筹建开漳圣王庙,已动工兴建,规划面积800平方米,建成后也十分美观,现有村部一座二层四开间面积600平方米,供村务活动用。 古迹 大坪徐氏大宗祠堂有顶、下二大厅,二天井,还有厢房,面积1086平方米门口石埕,其中建筑面积466平方米,由于久年失修,大部分已倒塌,台湾宗亲徐荣祥于2008年带资回来修建,还修建3顶大厅,面积也是680平方米,厝顶用木结构,红砖、石埕,琉璃瓦、燕子尾,建成非常气派。四城门神像,是供村民奉拜,保社稷平安,出入安顺,国泰民安。 新中国人物 徐育瑜,厦门大学毕业,南浦乡乡长。 徐惠卿,地震办副主任。 陈清泉,漳浦县信访办副主任。 徐捷木,厦门大学毕业,南浦中学高级教师。 徐义祥,漳浦县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
南浦村 |
南浦村位于南浦乡西部,东隔龙溪与龙桥村为邻,西靠千里亭(古称大起山)(海拔761米),南隔大坪溪与大坪村相接,北隔本村内坑溪与美林村交界,有乡村公路与乡内各村相通。 政区沿革 民国时期为南靖县龙园乡所辖南浦保。新中国时期为程溪区的南浦乡,1957年10月划归漳浦,初属石榴区,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南浦管理区所辖,1961年7月撤销管理区,成立南浦公社,属南浦公社的南浦大队,今属南浦乡所辖南浦村。村辖南浦社、南浦楼、院前、高苍、内坑<今内坑新村>5社,总人口1870人,其中,南浦社253户,985人;南浦楼74户,267人;院前47户,168人;高苍64户,225人;内坑新村67户,225人。 姓氏源流 南浦村为徐氏聚居地,开基于明代,开基祖徐统应是大坪开基祖的第七代孙,至今传17世。当时由大坪祖开基于南浦大厅祖厝堂,为南浦堂,祖厝有分为上下厅,左右还有二厢房间,中间有大天井,顶厅有四杖柱梁,下厅也有四杖柱梁结构,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左右,下厅柱有写一对诗联:“龙身经弥肚穿鼎岫三台落胝聿开东海宗支,虎穴结姑坑朝坪磨两峙呈祥传炽南州衍派。”顶厅前柱写一对诗联:“龙从三台落胝,虎向异方开牙。”因历史修久失修,顶下厅柱诗联具体不明详,南浦徐氏属南靖县雁塔村东海派系,开基祖徐谷海,徐氏辈字排列,谷安宽秉祥,子君有文日士志,国家绍述芳微丕振承启衍祚维长。1994年又编新辈字:东海树英杰,神州展宏图,尧舜崇伟业,恩泽必腾达,华夏载隆耀,环宇发永祯。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耕地面积:2050亩,水田1743亩,农地307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农地种植李、荔枝等果树,有大片山地、高处造林,低处种植竹,盛产稻谷、木材、竹材竹器、竹笋。 1965年建小水电,1978年建蔗溪水电站,年发电量20万千瓦时,供村内照明及米谷加工,2001年农村电网改造并网供电,现全村电视、电话、手机通信基本普及。从大山上引水饮用,自来水达100%。 南浦小学民国时期已创办初小,新中国成立后扩办为南浦中心小学。1964年中心小学迁设于龙桥,另设南浦小学,1985年建新校舍,校园面积2335平方米,建筑面积1075平方米,设有8个班,学生217人,教师9人,2011年以来由于学生减少设办5个班,学生65人,教师9人,六年级到南浦中心小学就读,本村现考上大学本科1至3共30人。 历史古迹及古树 南浦楼,双圈四层内通廊式土楼。 祖师公庙,原在院前后山庙垅,年久失修,现已建造在院前社,南浦社向阳寺。 百年古树,高苍自然村2棵榕树,南浦社1棵樟树,内坑旧社2棵松树,1棵榕树。 新中国人物 徐和石,福州市红十字医院主任医师。 徐月娇,漳浦县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徐修新,漳州市??医院痔疮科主任医师。 徐淑慧,漳州市一中高级教师。 徐建水,南浦中学高级教师。 徐国治,于1947年参加-单队,后随-单队迁台湾省云林县斗六定居,两岸想通四大陆认祖探亲人。 徐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团委书记。 徐煌跃,水果购销大户,县商会水果同业公会副会长。 经济状况: 全村粮食农作物面积:1630亩,总产量2417吨,李、龙眼等其他水果:590亩,总产量:578吨,生猪??:5300头,鸡鸭???19200只,还有种植绿竹笋经济收入,全村有许多村民往外地打工,有办厂、公司,其他加工业等各行各业赚钱,几年来本村经济有了明显好转和巨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6月实现村级水泥路造建贯通本村,路段从龙桥村、大坪村路段交接处通南浦村与美林村路段想接,路程:1.5公里,路宽度5米,造建完成,2001年由于内坑旧社发生地址变化,后山塌裂严重威胁,2003年内坑搬迁到现新开发内坑新村有67户,225人,2008年7月又造建往院前、高苍、内坑新村水泥路,还有往南浦社南浦社南浦向阳寺各条水泥路总长3.9公里,全村水泥路总程5.4公里,2009年2月实现水泥路边路灯照明。2010年10月农四水利设施改造完成,工程项目,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完成,工程项目,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砌石沟作为排水引水,东至:南溪,西至:山下,南至:院前,北至:美林村,工程总面积:746.55亩。 向阳寺院 南浦向阳寺造建于1982年<壬戍年间>寺院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为上殿:主神祖师公广济祖师,还有三宝佛祖,开漳圣王,徐茂公等神像,下左侧小殿有伽南爷神像,2011年开始造建第二大殿,及厢房,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寺院土地广阔,总占面积场地约20多亩土地。广济祖师从唐朝时代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祖师公灵感显赫,驰名中外,泽及万民,受万民朝拜,香火不断,???签指迷,十分灵验,朝拜香客及观游人士从少到多,现每年可打30万人次,祖师公生日,本村村民举行民间传统节日活动,村民扛祖师神像进行游街串巷,祈求合家平安,万事如意。注:正月初六为出嫁生日、六月初六日寿诞生日、十一月初六为生辰生日。 |
龙桥村 |
龙桥村是革命老区村,位于南浦乡中部,为南浦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集市、中学、卫生院及乡直各机关均在本村。东邻中西林场仙洞村、割后二工区,西邻南浦村,南邻大坪村,北邻美林村,龙溪(南溪)自北从美林村流来,绕过本村南边,向东北的后坑村流去,为九龙江南溪上游。公路南浦至文峰、割后至东头都从本村经过。 龙桥村为古龙圩所在地,1957年以前属南靖县程溪区管辖。龙溪圩和新楼为龙平乡,桥头和美林为竹桥乡。1957年3月划归漳浦县管辖。1958年,为桥头大队,1970年建龙溪桥。1984年改为龙桥村,以龙溪桥得名。龙桥村共有605户,2198人。辖桥头、新楼、新厝、高厝楼、龙溪新村(原龙溪圩)、山后、姜头、小溪等8个自然村。桥头198户,721人;新楼138户,468人;新厝59户,221人;高厝楼51户,201人;龙溪新村137户,485人;山后14户,58人;姜头7户,30人;小溪1户,8人。 全村有十二个生产小组,共有耕地面积2578亩,其中水田2278亩,农地300亩。主要种植水稻、毛豆、花生、甘蔗等作物,年产量约996吨。有大片山地,其中育林地2008亩,果园1700亩,荒山地350亩,主要种植绿竹、麻竹和果树,年产竹笋30000吨,李子、龙眼、荔枝等水果约580吨。全村共有淡水养殖户(养生猪、鸡鸭)98户,水产品产量750吨,生猪出栏数3400头,鸡鸭出栏数7900只。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村委会办公条件还可以。我村于2008年在新龙街新建村委会办公楼(二层),建筑面积105㎡,占地面积230㎡。 不足的是我村尚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 南浦中心学校(即中心小学)建在我村姜头自然村,共有师资24人,学生数356人(10班)。校园面积2260㎡,校舍面积1277㎡。卫生部门认可的医疗室2间,卫校人员3人。 我村的饮用水来源,以村为单位打机井办自来水厂2个。 生活用电:我村于1980年12月31日全部通电,入户率100%。 村水泥路:2003年建设通往桥头自然村;2009年建设通往新厝、高厝楼自然村,里程2㎞。摩托车668辆,拖拉机13辆,载货营运汽车19辆,私家小车40辆。 程控电话:于1994年开通,共有332户、339部电话,入户率58%。 闭路电视:于1995年开通,共有421户,427台电视机,入户率73%。 名胜古迹:碧鹤楼,清代建造的单圈单元式圆楼;龙门屏瀚楼,即高厝楼,清初建造的双圈方楼,张国经题楼门石匾“龙门屏瀚”。 百年古树:龙溪圩两棵榕树,山后自然村一棵榕树。 姓氏源流:本行政村有31个姓氏。 许姓226户,人口817人,有族谱,分布在桥头、新厝、高厝楼、姜头、新楼、山后、龙溪新村七个自然村,长期居住。 徐姓218户,人口763人,分布在龙溪新村、新楼、高厝楼、新厝、山后、桥头、小溪七个自然村,长期居住。 吴姓10户,人口53人,分布在高厝楼、新厝、山后三个自然村。 朱姓3户,人口13人,居住在高厝楼自然村。 张姓7户,人口34人,居住在高厝楼、桥头自然村。 兰姓3户,人口13人,居住在高厝楼自然村,由赤岭迁居。 卢姓4户,人口18人,居住在高厝楼、新楼自然村。 方姓26户,人口92人,分布在高厝楼、新楼、龙溪新村、桥头四个自然村,抗战时由云霄迁居至此。 叶姓4户,人口14人,分布在桥头、高厝楼二个自然村。 何姓3户,人口12人,分布子高厝楼、龙溪新村,由官浔迁来。 洪姓3户,人口8人,分布在高厝楼、新楼,由杜浔迁来。 杨姓4户,人口15人,分布在高厝楼、桥头自然村。 郑姓5户,人口23人,分布在高厝楼、新楼自然村。 陈姓1户,人口4人,居住在桥头自然村,由杜浔迁来。 邓姓6户,人口25人,居住在新厝、高厝楼,抗战时由广东迁来。 黄姓7户,人口28人,分布在新村及高厝楼,抗战时由广东迁来。 李姓10户,人口48人,分布在新楼、桥头两个自然村。 林姓13户,人口52人,分布在新楼、桥头、新村、姜头四个自然村。 刘姓4户,人口15人,分布在桥头、姜头、新村三个自然村。 罗姓8户,人口36人,分布在新厝、新楼、新村三个自然村。 欧阳姓2户,人口6人,居住在山后自然村,长期居住。 邱姓3户,人口14人,居住在桥头自然村。 曾姓7户,人口25人,居住在新厝、姜头、新村三个自然村,由平和迁来。 王姓2户,人口20人,居住在桥头、新厝二个自然村。 江姓4户,人口11人,居住在新村,解放前由广东迁来。 甘姓1户,人口4人,居住在新村,解放前由龙海迁来。 周姓1户,人口4人,居住在新村,六十年代由平和迁来。 柯姓1户,人口3人,居住在新村。 颜姓1户,人口3人,居住在姜头,抗战时由安溪迁来。 蔡姓4户,人口12人,居住在新村。 管姓1户,人口4人,居住在新村,上山下乡时由绥安镇迁来。 人物 古代人物: 许隆,居桥头围仔内,清康熙间,任铜山营守备,升福宁镇中军游击,卒赠荣禄大夫。 许莲,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人,官威县知县,后改任莆田县教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物: 行政界: 许永康,漳浦县反贪局局长。 许春和,漳浦县-副主任科员。 林加木,漳浦县林业局副局长。 陈秀珍,漳浦县卫生间副局长。 教育界: 林木顺,厦门大学高职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许永庭,南浦中学高级教师。 许齐河,南浦中学高级教师。 叶朝阳,安海子江中学高级教师。 许恩典,南浦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许玄河,南浦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许亚煌,南浦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徐顺成,南浦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许永茂,南浦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杨建议,南浦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卢淑蓉,漳浦县实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许文秀,漳浦县实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黄文明,南浦乡马苑小学高级教师。 徐燕品,漳浦县石斋小学高级教师。 工业经济界: 徐燕娇,漳州电力公司技术员。 历任村(大队、解放初期小乡)、党支书、乡长、大队长、村委主任: 许同仔,小乡党支书,1949-1958年。 徐启东,大队党支书,1958-1961年。 许清金,大队党支书,1961-1967年。 徐东辉,大队党支书,1967-1983年。 徐东辉,村委会党支书,1984-1991年。 卢永德,村党支书,1991-2003年。 徐平金,村党支书,1997-2003年。 徐阿明,村党支书,2003-2012年。 许欺头,小乡乡长,1949-1958年。 赤皮,大队长,1958-1961年。 吴编,大队长,1961-1964年。 许文彬,村文革主任,1967-1970年。 许秋金,管委主任,1970-1985年。 卢永德,村委主任,1985-1991年。 徐平金,村委主任,1994-1997年。 许永惠,村委主任,1997-2000年。 许连木,村委主任,2006-2012年。 |
兴巷村 |
兴巷村位于南浦乡的北部,东与后坑村隔溪相邻,西面傍山,与龙桥、美林两村山地相接。南临龙溪,与后坑、龙桥两村相邻,北连中西林场。全村225户,923人。辖兴巷、田中央两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村民大都姓许,族源同后坑村。 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1230亩,其中水田1222亩,主要以种植绿竹为主,村民的经济收入都靠绿竹;近几年收外面影响开始种植绿化苗木,现有300亩的绿化木。有大片山地造林、种果,有巨尾桉2000亩,李子130吨,种植毛竹、麻竹1000亩,年产竹笋600吨以上。全村有机板运输车3辆,手扶拖拉机8部。 村范围内乡村道路通畅,已全部硬化,并装上路灯。在2011年对村内的旧房子进行旧村复垦,旧村复垦项目关系到15户老人的拆迁居住问题。经过科学安排,将空置多年的兴巷小学教学楼改造成幸福园,用于集中安置这些老年人。 福建第一大榕 榕树树龄800年,为福建第一大榕,福建东南台曾专题报道;兄弟樟树远近闻名,树龄300年,兄弟樟,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九曲溪:是南浦乡境内的河流之一,其“九曲溪烟”也是远近皆知的比较优美的风景。因这里风景秀丽,怪石嶙崎,明清时代锦田文士抒写了不少赞美诗文载入南靖县志,今发现一处石刻,写于乾隆庚秋月而无署名,县志亦无记载,其内容是:九曲溪烟 峭壁崚嶒断复连,怒号水势入云烟。沙头竿弯何鱼乐,涧底萱花着雨妍。自扪藤萝开曲径,谁将亭阁架流泉,闲余最惬空临兴,酒携来醉石眠。此处山势险峻,溪水随山势婉转而流,转了九个弯,故得名九曲溪。九曲溪与其它的溪不同之处在于她的水流落差大、溪里都是比较大的石头,很少见到小石头,更别说是沙子了。站在下游,你会觉得溪水直冲而下,给人感觉虽无“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宏大气魄,却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韵味,令人感觉不到何处是源头,源头到底有多高。 六合庵:坐落在兴巷村的北部,相传,三宝佛祖当时和祖师公一起顺溪向上游寻找宝地。走到一个小溪边,祖师公发现三宝佛祖偷偷望了望正在溪边洗当地叫“裹脚白”(古代妇女用来绑小脚的长布)的村姑,于是就对三宝佛祖说:“你就在这里安家吧,看洗‘裹脚白’方便。”从此,三宝佛祖便在这里兴建庙宇,广施佛法,普度众生。 |
后坑村 |
后坑村位于南浦乡东部,东与马苑村为邻,西与兴巷村毗连,南与龙桥村相接,北与中西林场交界。源自大帽山(海拔488米)的后坑溪向西流汇于龙溪(龙溪东流汇入九龙江南溪)。1957年10月以前归南靖县程溪区,属马苑乡所辖,1957年10月以后划归漳浦县,1958年公社化时,属长桥公社南浦管理区,1961年属南浦公社后坑大队,即今南浦乡后坑村的前身。村辖后坑、坎仔脚、东湖、祖厝、新墟尾5社(自然村)。全村328户,总人口1140人。其中后坑84户,270人,坎仔脚90户,305人,东湖89户,290人,祖厝20户,80人,新墟尾45户,195人。 经济概况与基本设施 本村水源充足,所有耕地无论在山上、坑垄、平地,几乎都可成水田,排灌便捷。全村有耕地1281亩,其中水田地1150亩,农地131亩。有林地2300亩,果园地260亩,2011年粮食产量272吨,水果产量254吨,生猪出栏1320只,鸡、鸭出栏数5800只,菜牛出栏数5只。从前农业以种水稻、甘蔗、台湾、毛豆。现在种植绿竹笋上千亩,成为农业一大特色。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全村发展淡水鱼面积250亩,种植花卉200亩,有山地造林,山腰种果等,这一带古称“锦田”名不虚传。 后坑村委会设在后坑自然村,建于1986年,建筑面积245平方米,占地面积1亩。1998年集资4万多元,修建许湛官的“海洋祠堂”,配备电视机、VCD影碟机、球桌、棋类、农业科技丛书等文化娱乐用具,做为老年人活动场所。 后坑小学校园面积2850平方米,校舍面积592平方米。建设标准教学楼一座。设6个班级,学生102人,教师7人。(2011年合并于南浦乡中心小学)。 后坑医疗所,经卫生部门批准认可的1个便民服务点,卫技人员1人。 饮用水源,主要是引水工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拨款10万元,用于净化水处理,村民饮用自来水有了保障。 1983年全村通电,2000年底上级拨款20多万元,完成后坑村电网改造,现在村民生活用电,入户率100%。 2008年,在上级交通部门大力支持下,全村水泥路全部畅通,路程大约5公里。村辖后坑自然村摩托车100辆,私家小车4辆。坎仔脚自然村摩托车130辆,私家小车5辆。东湖自然村摩托车123辆,载货营运汽车2辆,私家小车4辆。祖厝自然村摩托车38辆,载货营运汽车1辆,私家小车4辆。新墟尾摩托车90辆,载货营运汽车1辆,私家小车3辆。 后坑村程挖电话于1998年开通户数265户,全村有电话265台,入户率81%。闭路电视于1995年开通,户数318户,入户率97%,全村有电视机318台。 文物古迹:后坑村所辖坎仔脚自然村,寨顶:开漳圣王庙于2012年重新修建,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0亩,庙宇里分上下厅两部分,并设有庙宇:理事会,并配备专人管理。 慎德楼,亦名白楼,位于南浦乡后坑村中,传说为许西畿建造的第一座楼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座,之后他又建了八座楼。 慎德楼主体为三合土构筑,楼所处地形后高前低,高度相差约3米,设置三个大的落差,分为圈圆楼,外圈半圆楼、方楼、厢房等组成,内圆楼墙厚1.4米,逐层有所妆分,墙基三层条石,以上三合土夯筑,平面直径20米,分隔为十开间,每间深3米,高四层,作木构内通廊,楼门南向,石构双层,有匾,外圈直径40米,南侧与圆楼门为24间楼高四层,亦为内通廊式,楼门开在正东,并于西南角开一小门。正面与外圈相距6米处,又建一座长30米,深5米的两层小楼,楼南为半月形的水池,又于外圈的左右两侧各建一座宽24米,深35米的二层厢房,隔为八开间,厢房的两侧均建三合土墙与外圈相连,组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三十年代-部队一个整营驻扎于楼中,0的红三团于1936年的农历12月29日攻楼不下,放火烧门,结果将全楼烧毁。现楼中部分被许氏族改建,尚存部分墙及大部分墙基。 顺德楼位于南浦乡后坑村南侧小山坡上,传说为许西畿建造的第九座楼,楼前后建了十三年,并应了相命先生的话,楼竣工之时,许西畿即逝世,根据许氏墓碑,许死于清康熙五十九年。 该楼以生土夯筑,仅一层石地基,外墙厚1.4米,以上依层收分,平面正方形,四角弧形,内圈深,宽均30米,高四层,平面隔为二十四间,外圈边长50米,高层均作木构内通廊,楼门西向,石构门框,现楼中木结构已拆除,仅存墙体,详细布局不清。 姓氏源流:许姓,尊“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副将,宣威将军许天正之父许陶为开漳始祖。许陶,光州固始县人,于唐总章2年(公元669年)佐归德将军陈政入闽平乱,陈政、许陶病逝后,许陶之子许天正陈政之子陈元光的副将,佐元光建立漳州和漳浦县。元光为刺史(长官),天正为别驾(副长官)。天正之子邦宪(平国)镇守南诏,传裔南诏(今诏安)唐亡后的五代时期,兵荒马乱,邦宪的后裔许顺迁居龙溪县七都徐翔(明隆庆元年分设海澄县,徐翔属海澄,今龙海市)。徐翔许姓至北宋已成大族,族人许璞玉,于南宋建炎二年徐翔移居田源马坪(九龙岭下人家社)分衍官园,上坪等社。族裔许衷,字景之,谥宁斋,为许陶派下第46世,适居内锦田九溪(九曲溪人为锦田(今南浦乡))许姓一世祖。第七世许湛官居后坑村。 后坑村姓氏分布情况:后坑自然村84户,270人。许氏58户,240人。徐氏8户,23人。陈氏7户,16人。李氏4户,11人。邹氏1户,2人。谢氏1户,5人。坎仔脚自然村总户数90户,人口305人。许氏73户,252人。林氏3户,6人。徐氏6户,26人。蔡氏2户,4人。吴氏3户,10人。黄氏2户,4人。张氏1户,3人。东湖自然村总户数89户,人口290人。许氏57户,186人。郑氏4户,14人。薛氏1户,2人。吴氏5户,12人。黄氏3户,15人。柯氏2户,4人。徐氏7户,28人。刘氏3户,8人。李氏3户,10人。邓氏1户,1人。林氏3户,10人。祖厝自然村20户,80人。许氏12户,56人。徐氏2户,9人。庄氏2户,5人。余氏3户,9人。沈氏1户,1人。新墟自然村总户数45户,195人。许氏34户,145人。赵氏1户,1人。徐氏10户,49人。 古代人物: 许 酆,乳名湛(音dān耽),世称“许湛官”。信义感孚乡人。生八子,寿近九十,有“五代曾玄绕膝,九旬夫妻齐眉”之誉。子孙科甲联登,有“四世十科甲,五代百书香”之称。 许元锳,清乾隆四年进士,官兴化府教授。 许逢时,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中式武科进士。后坑始称“文武世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 许理良,原漳浦县计委主任。 许心意,漳浦县交通局纪检组长。 许坤才,漳浦县劳动局副局长(正科级)。 许剑平,漳浦县司法局副局长。 许志峰,漳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许渭北,原东山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许剑勇:国土局监察室主任。 许鼎钟,漳州市农科所所长,高级农艺师。 许鼎新,南京大学副教授。 许鼎荣,浙江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许鼎文,泉州市鲤城区医院副主任医师。 许鼎铭,厦门经济师事务所所长、高级经济师。 许鼎伍,上海船舶通讯导航修理厂副厂长。 许鼎力,芗城区科协主席、高级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 许珠金,漳州市-委员会行政科科长。 许 国,厦门高等技工学校高级讲师。 许开有,旧镇组委。 许志远,旧镇统委。 许珠武,0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任职、博士。 许振祖,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教授。 许振宜,晋江市中医院书记。 许奕奇,南靖县纪检委员。 许续绵,武夷山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许华江,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副理事长。 许颂福,留美博士后。 许耀华,留美硕士。 许朝晖,留美硕士。 后坑村历任主要领导: 许金城,马苑小乡党支书(1954年)。 许允山,马苑乡乡长(1954-1957年)。 郑明元,任马苑乡党支书(1954-1960年)。 朱明德,任乡长(1958-1960年)。 许朝元,任兴巷大队党支书(1961年)。 周永社,任兴巷大队大队长(1961年)<当时1961年后坑与兴巷合成一个大队>。 郑跃平,任后坑大队党支书(1961-1968年)。 许清河,任后坑大队长(1962-1968年)。 郑明元,任后坑大队党支书(1964-1968年)。 许清河,任后坑大队党支书(1969-1976年)。 许万辉,任后坑大队长(1977-1983年)。 许保华,任后坑村党支书(1984-1990年)。 许流明,任后坑村村委主任(1984-1990年)。 许保华,任后坑村党支书(1991-1993年)。 许南河,任后坑村委主任(1991-1993年)。 许南河,任后坑村党支书(1994-1998年)。 许福章,任后坑村村委主任(1994-1998年)。 许跃辉,任后坑村党支书(1999-2012年)。 许清洁,任后坑村村委主任(1999-2012年)。 |
马苑村 |
马苑村村名沿用民国时期,南靖县龙园乡马苑保保名,取马铺、霞苑(就是现下坂村)二社,社名各取一字合成。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属南靖县第六区(程溪区)管辖,称马苑村。1957年划归漳浦县属石榴区管辖马苑村。1958年撤区后,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属长桥公社南浦管理区的马苑大队。1961年撤销管理区,成立南浦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全村管辖马铺、前后厝、溪边、下坂、畚箕湖、庙前、楼脚、火烧埔等八个社。 马苑为许姓聚居地,族源同后坑村。马苑村开基祖许克肖、许克昭兄弟,是南宋建炎二年开基田源马坪(九龙岭下人家村)的许璞玉九世裔孙,许天正的31世裔孙,于明嘉靖年间开基前厝、后厝,传衍后裔于马铺、溪边、火烧埔、畚箕湖等社。 马苑村全村现有人口2345人,有605户。全村有耕地面积2513亩,其中水田面积2335亩,农业面积1380亩,现主要种植有绿竹、麻竹、水稻、蔬菜等作物。还有大片山地,现种植区尾桉、杉木、松柏等。并利用山坡地等有利条件搞农牧水产养殖。 解放初期至1976年期间,马苑村只有种植单一的水稻,也是漳浦县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但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农村后,特别是近十年以来,马苑村发生了质的巨大变化,从以前单一的生产到现在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并举。马苑村大搞种植绿色食品,现种植绿竹已有2150亩,每年产量可达五佰万余斤,产值可达七百余万元,相当可观,主要销售往广东深圳、漳州、厦门等地区,还有种植麻竹1950亩,麻竹笋产量年达四百五拾万余斤,产值可达三百万余元,通过销售、加工后可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销售,收入可观。 马苑村东面出口六公里路,紧接东南花都,受其影响之下,全村现有种植各种花卉,种植面积大大提高,已种有五百多亩,并利用山地多的有利条件,种植1万多亩树木,绿化了本村山地面貌。 全村现有养殖业也已有一定规模及发展。每年养猪可达12500头,养鸡、鸭年达185000头,淡水养殖,池、潭也随之发展,现年产淡水罗非鱼、大头鲢鱼,草鱼,年产值可达十万多斤,年产值也相当可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全村剩余劳力逐年向外输送,逐年增加,据目前为止,全村已经有七百余人到外地参加劳务,他们不但给我们带回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带回了新的观念,学了新的科学管理技术,他们把在外所学到的知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带回来,给全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 全村现在比较完善的水泥路面,程长线有5.5公里的县道,马铺与下坂自然村有1.2公里水泥路面,不但村与村相通,还有社里的主要社道也实现水泥路面1.5公里,给交通带来了十分方便。我村一天有二班通往漳州市的班车经过,往漳浦县城,在我村起发点每天五班车来回,现我村出行交通班车十分方便。 马苑村现有一座二层砖石、水泥结构教学楼,占地面积10亩余,教学楼九百余平方米,是一座比较完善的小学教学楼。近年来,为我村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全村现在考上大学本科67名,专科95名,还出现一名在校复旦大学研究生。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全村现有597户都住上新房,其中二层以上楼房点80%,一层新房占15%,全村现有各种小车30余辆,农用车有20余辆,数字电视安装率达985以上,固定电话安装率可达95%,手机用户大普通,每一农户可有三部以上,联系事情非常方便。还有电冰箱普及80%,农户摩托车每户有二辆。对于医疗卫生方面,村现已有二间医疗室,配备人员四人,方便了群众,小病不出村解决了群众以往看病难,十分方便群众,村及社内各角落都安上夜间路灯,一到夜里,路灯一点亮,方便了人们夜间出行。 马苑村也是漳浦县老革0据地之一,解放时期为革命作出了一一定的贡献,解放后同样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马苑村的人民将会为漳浦旧城改选、一城四区的建设做出更有大的贡献。 古迹 积庆楼,清代建造的双圈方楼,今尚存楼墙。许氏家庙。 霞苑庙。 双峰亭,祀许真君、雷震子。 古代人物 许文俊,明万历七年举人,任浙江象山知县(后裔迁居九龙岭下浮山)。 许大才,清乾隆十八年举人,任山东沂水知县。 许大亨,清乾隆六十年举人,任罗源县教谕。 新中国人物 许奇鸿,原漳浦县人大副主任。 徐梅花,漳浦县妇联主任科员。 饶云龙,漳浦县建行行长、稽查员。 许色明,漳州市水产局科长。 许国旺,省委组织部副科长。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