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村位于诏安、云霄、东山三县交界处,总户数508户、总人口2034人,设有1个党支部、党员数72人,十三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数35人,村财年收入80万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耕地面积1907亩、咸水养殖池面积400多亩、滩涂面积500多亩。农产品以青枣、青梅、龙眼为主,海产品以养殖海蟹、虾、鱼为主。我村处于沈海高速公路东山出口处,交通方便,是企业投资办厂的选择之地,目前已有几家名牌企业投资办厂安置落户我村。村民以养殖、捕捞、工厂务工为主导。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4101 | 363000 | -- | 查看 山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后港村 |
诏安县四都镇后港村位于国道324线东侧、省道309线贯穿我村,东距漳诏高速“东山岛”出口处约6公里,西距“九侯名山”约12公里,南距诏安南大门8公里,北距四都镇政府2公里。村辖区内有:李氏大宗祠、二级小学教学楼、新建村部办公大楼、李伯瑶文化博物馆、樟公寺等旅游胜地规模宏大。地理优势交通便利,是金都工业园区中心村,全村1258户,总人口4518人,正式党员138人,耕地面积3556亩,山林面积8600亩,浅海滩涂面积300亩,淡水鱼(虾)池350亩。 村以种植水果为主导产业,有驰名中外的青壳荔枝1680亩,年产135万公斤,注册青壳荔枝专业合作社。伯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金都工业园区为龙头,在后港村落户投资投产有:木材刨板厂、绿洲有机肥料厂、绿洲生化有限公司、鸿源纺织有限公司等四家。 2012年度村财总收入56万元,全村总产值9860万元,全村村民人均收入6800元。欢迎各界人士莅临我村参观指导! |
上湖村 |
上湖村总人口7661,是全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有村民小组66个,总户数2139户;土地总面积18790,其中耕地2637亩,园地1453亩、林地14700亩;设党总支部1个,分支部3个,分别为南湖、北湖、东湖支部,党员总数为152人;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村财政收入98万,农民人均收入8500元。明朝出过胡文胡鳌、胡丹诏等进士,上湖老菜圃,并有“中华一奇——上湖-遗址。村民为胡姓。 上湖村与后港村、西峤村、石溪村、林墘村、四都村、马城村、东峤村、奇材村、盐仓村、西梧村、东梧村、港口村、西张村、林头村、山后村、城楼村相邻。 |
西峤村 |
西峤村人口2796人,669户,分为1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400亩,其中耕地700亩,园地700亩;设党支部1个70名党;村财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78无,该村是四都镇香蕉的主要生产基地,零担水果商贬较多,现有投资3000万元的海利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本村主要为许、林、丁陈等姓氏的杂居地 |
石溪村 |
石溪村位于国道324线西侧约500米处,有村民小组8个,总户数220户,人口880人,土地总面积4837亩,其中:旱地400亩,水田350亩,135亩蔬菜基地,鱼塘52亩,山地3900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72万元,村财收入2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320元,村党支部曾经荣获“诏安县人口计划生育”先进村,连续六年合格村,“一流村计生协会、家园清洁先进单位”等称号。 我村2004年7月投资75万元建设从国道324线至村边水泥路硬化,第一批实现了村村通,2007年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村主干道及环村水泥路。2009年5月投资10万元修缮了老人活动中心,2010年2月投资约200万元的农民公园现在已经投入使用中。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村部前后及村外环境都种植花草和绿化树,美化了村容村貌,2011年村党支部被镇评为特别有战斗力的先进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胡胜波被选为县代表,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0员称号。 |
林墘村 |
林墘村位于四都东南方,全村有158户总人口数656人。是四都镇最小的村。村农用地总面积265亩,其中耕地面积174亩,山地面积50亩。全村共有中小型养殖15户。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1种植柚柑,2水产蓄牧养殖,3外出劳务收入,4其他创业收入。人均收入7857元。在偏僻的山脚下,空气清新,景色怡人。一年四季都生产香甜可口水果。 |
四都村 |
四都村位于诏安县卫星城镇——四都镇镇区,距县16公里,国道324线贯穿本村,辖区卫生院、中学、小学、幼儿园、农民公园、镇区农贸市场一应俱全,功能配套设施齐全,属四都镇镇区中心村、重点示范村。全村党员126人,总人口2613人,其中畲族人口640人,是市民宗局确认的少数民族村。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3086亩,耕地2600亩,园地面积1980亩,山地8000亩,鱼塘500亩,通过充分开发利用自身发展资源,目前四都村以农林业种植和商贸餐饮服务业为,主导产业。2011年,全村社会总产值8000多万元,村财收入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00元。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市绿色村庄、市和谐乡村、市计生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和县五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马城村 |
马城村位于依山傍海的四都镇镇区,是四都集团村的四个行政村之一,厦深高铁和国道324线穿越辖区。全村人口2084人,共586户,村党支部有党员90名。全村耕地1150亩,林地2000亩。2012年人均收入7385元。 本村有悠久的历史,先祖是唐代陈元光元帅部将马仁,。唐军入闽时战功显赫,平定诏安后于马埔山建立了马家寨。至宋未时马家寨己非常强盛并与帝室联姻。元兵南侵时马家寨组织了大批精壮和大量粮草支援宋相文天祥抗金。元初时由于乌山贼头陈吊眼误信谗言,带重兵在一夜之间将马家寨清剿得鸡犬不留,仅剩一片瓦烁。当时唯有一男婴寄养在东山姑母家而幸免于难,长大后随姑姓李并回本地开基复业,择地于现在村落所在,取村名“鹳巢”,即“归来”之意。之后数朝,子孙兴旺,人才辈出。明时第八代孙李鉴中进士后任湖广布政兼吏部司使,进阶一品。现四房祖祠尚存钦赐“礼法所在”御扁。现在的古城址即布政所建。几经重修的明代建筑“大宗祠”光彩夺目,为追忆先祖姓马,大宗祠取名“锡尔堂”。主对联为∶想当年勤王宋室艰危备历权讳姓以从姑微乎存身有幸,泊奕祀布政明时谱系重修即鹳巢为马厝允矣数典无忘。阐述了先辈们历尽艰辛的发展历程,现村名‘“马城”’即是后辈对马氏祖先的深切怀念。 “桃李之乡”更是本村的佳称。因本村的果树种植历史也很悠久,传统主产久负盛名的有双华李,六月桃以及杨桃,莲雾,芭乐,香蕉,荔枝,龙眼等名优水果。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全年四季水果飘香,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产品暢销多个省市,。因此,果树种植是村民们传统的经济主要收入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四都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靠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中心,依托正在蓬勃兴起的四都工业化发展和毗邻的县重点工业基地金都工业集中区的带动,村民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全村道路基本实现了水泥化,路灯化。并筹集资金100万元建成了新的村部办公楼。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的马城村正全力地建设和谐乡村,美丽乡村。并大步奔向实现全面的小康。 |
东峤村 |
东峤村位于四都镇东部,与梅洲乡接壤。全村现有945户、3800人;耕地面积2600亩,山地面积8500亩,淡水养殖面积1100亩。是四都镇的一个重点行政村。 村区位优势突出,国道324线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距厦门210公里。汕头95公里。东峤村又具潜在的人文优势,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蜚声国内外。旅居国外、台湾地区的乡亲达60多人。东峤村依山面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南面碧波荡漾,淡水白对虾养殖形成千亩基地,发展势头看好;北面满山披绿,水果飘香,荔枝、龙眼、青梅、双华李、香蕉等水果负有盛名,远销国内外。水、路、电、通讯、学校、医疗、集贸市场等设施配套齐全。农业生产形成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展趋快,现有新明星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众盛鑫食用菌科技园、海魂食品有限公司、安莉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盈星纺织品有限公司在我村建成投产。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纪之初,东峤村将立足现状,求真务实,加快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努力将东峤建设成一个繁荣富裕、文明安定的新农村。 |
奇材村 |
奇材村人口1186人,285户分为10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2284亩,其中耕地386亩,园地388亩,林地1500亩;设党支部1个,党员61人,村财收入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8355元。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蔬菜、打工为主,辖区内有齐源酒厂一家,村民均为陈姓。 |
盐仓村 |
盐仓村人口1568人,376户,分为12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080亩,虾池174亩,浅海滩涂及周网126亩;村设党支部1个,党总数41人;村财收入41万,农民人均纯收入8289元;该村是台湾青枣生产基地,村民收入主要以水果和浅海滩涂为主。村民均为翁姓。 |
西梧村 |
西梧村位于诏安县四都镇南部的沿海村,有着1.8公里的沿海岸线。全村480户,总人口2085人,党员82人,耕地面积770亩,山地面积2500亩,虾池养殖面积1650亩,滩涂面积3000亩,浅海面积4500亩,210艘渔船。是一个以海水养殖与捕捞业为主导的渔业村。现已发展牡蛎养殖3500亩,是大梧牡蛎特产地;早已形成以养殖、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规范产业,优质的牡蛎肉畅销全国各地,近年来我村大力推动多种水产品种苗培育,打造出3000亩泥蚶苗和1500鱼苗培育基地,每年为我省乃至广东、浙江等省份的海水养殖业提供大量的优良种苗。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为1.55亿元,村财收入7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020元。 |
东梧村 |
东梧村位于诏安县四都镇沿海,全村分为二个自然村,有680户,总人口2702人,党员106人,耕地面积1180亩,山地面积3500亩,海水养殖池1200亩,淡水养殖池400亩,围网养殖500亩,网箱养殖3800平方,海地滩涂3000多亩,其中牡蛎吊养2100亩,泥蚶、海蛏、鲍鱼菜养殖900亩,村民捕捞船只100多般,是一个农林渔并举,以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为主的渔业村。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9700万元,村财收入6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省道S309线横费村后而过,1999年被漳州市定为新村建设点以来,以建新村106幢。大梧村两委紧紧抓住有利契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增强意识,明确目标,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在道路建设,环境绿化,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港口村 |
港口村地处诏安县东部沿海的一个行政村,依山面海,与东山岛一水之隔,在平原拔地而起的崭山南侧,总户数698户(其中官仓自然村5户),总人口2795人。 地理资源丰富 山地面积1550亩,耕地面积1734亩,虾池面积550亩,淡水池面积200亩,浅海作业捕鱼船98艘,并在省道319线与梅港公路交叉口设置海产品小市场,沿路经过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品尝自产新鲜的海产品,尚有历史悠久的万安寨,四角寨,宗教朝圣的朝原庙,港口渡人口湖,国家机关单位:港口渡堵港工程管理处,林头边防派出所,诏安县盐务局,四都粮站港口储备粮仓库。 交通便利 沈海高速公路,滨海大通道,省道319线,梅港公路横穿而过,距沈海高速公路东山岛出入口约2公里,国道324线6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基础设施 三级渔港,村级卫生所,小学,老人活动中心,水电通信等户户通。 |
西张村 |
西张村位于东山高速公路出口林头出口往诏安方向五百米处,全村党员110名,总人口2876人,耕地总面积1950亩,滩涂总面积3580亩,村财年收入45万,全村以渔业为第一主业,海蛎为主导产品,年产值3520万元,人均纯收入8754元,先 后被县,市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 |
林头村 |
林头村地处诏安湾,属诏安、云霄、东山三县交界处。全村总人口4860人,党员140名,全村耕地面积3600亩,山林面积2500亩,滩涂、浅海面积5600亩,以养殖、捕捞业为主导产业。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0630元,村财收入118万元,社会总产值2.3亿元。近年来获得全国和省、市、县多项荣誉称号。 |
山后村 |
山后村位于诏安、云霄、东山三县交界处,总户数508户、总人口2034人,设有1个党支部、党员数72人,十三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数35人,村财年收入80万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耕地面积1907亩、咸水养殖池面积400多亩、滩涂面积500多亩。农产品以青枣、青梅、龙眼为主,海产品以养殖海蟹、虾、鱼为主。我村处于沈海高速公路东山出口处,交通方便,是企业投资办厂的选择之地,目前已有几家名牌企业投资办厂安置落户我村。村民以养殖、捕捞、工厂务工为主导。 |
城楼村 |
四都镇城楼村位于国道324线东侧,地处集镇区,是四都集团村之一。村辖区内有四都中学、四都中心小学,金都大道环村而过。全村辖九个村民小组,610户,总人口2326人,党员106人。耕地面积1250亩,山地面积2200亩,盛产龙眼、荔枝、青梅、香蕉等亚热带水果。近年来,我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淡水养殖,取得显著成效。全村呈现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我村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重要成就,连续获得诏安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文明村”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把创建文明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镇党委、政府下达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加强领导、抢抓机遇,全力打好新农村建设,推进文明创建工程,努力构建繁荣、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欢迎各界人士莅临我村参观指导!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