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漳州 >> 诏安县 >> 梅岭镇 >> 下河村

下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下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河村简介

  下河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北部,直距0.5公里,诏安至宫口公路两侧。东临诏安湾梅岭港港口,西至前江埭,东南邻林厝,北至高坑。包括下河、西河二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下河村。地处沿海平原,何氏集居,聚落呈长方形。1286户,5102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14个村民小组。渔农并重。耕地面积1216亩,其中水田605亩,农地611亩。主种水稻、地瓜、花生。渔业为海水养殖对虾640亩,铁壳船8只,放笼船55只,三排18只。另有鲍鱼场2个,育苗场3个。下河墟历来就是沿海地区渔、农产品及生产、生活资料商品购销地,沿公路两侧是商业街,本村有一百多户从事服务行业。现进一步扩建成为大型农贸市场。油库一个,制冰厂一个。文教卫生事业较发达,有小学一所,医疗室四所。镇政府、梅岭中学、卫生院、邮电局、信用社、中行分理处等十四个单位驻在境内。通汽车,设班车停靠站。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高霞乡。1955年1月属桥东区高霞乡。1956年属四都区傅厝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下河管理区。1961年月属桥东区下何公社下河大队。1964年4月属桥东公社。1978年1月属于河公社。1980年地名普查因重名,更改为下河大队。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下河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624102 363000 -- 查看 下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下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寮仔村

  寮仔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北部,直距4.6公里。东临诏安湾,西至牙头山与桥东镇交界,南邻峰岐,北与金星乡接壤。辖寮雅一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此。何氏村落,聚落呈梯形。299户,1209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6个村民小组。地处海滨,渔农并举。耕地面积960亩,其中水田320亩,农地640亩。主种水稻、西瓜,兼种花生、地瓜。西瓜是本村特产,以肉脆、味香甜而远销外地。还有荔枝、李等经济作物。山林地1300亩。渔业牡蛎养殖为主,捕捞为辅,其中三排500多艘,牡蛎养殖150多户,鲍鱼菜养殖100多户。办小学一所、医疗室一所。村道通汽车。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邱前乡。1955年属桥东区邱寮乡。1956年属四都区邱前乡。1959年属东方红公社凤西管理区。1961年属桥东公社。1978年属下河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寮雅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峰岐村

  峰岐村 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北部,直距2.7公里。东南两面临诏安湾,西邻石城,北至寮雅。只辖峰岐村,村委会驻此。地处海滨,黄姓集居,298户,1216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4个村民小组。渔农并举。耕地面积772亩,其中水田210亩,农地562亩。主种水稻、花生、地瓜。渔业生产以内海捕捞与海水养殖结合。有大型放笼船2艘,大三排10艘,对虾育苗室两间,牡蛎养殖场450亩。水产有限公司一家。产品有金色小沙丁鱼、鲳鱼、牡蛎等。山林地1640亩。原峰岐小学并入江夏小学,医疗室一所。通汽车,水陆交通方便。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石中乡。1955年属桥东区石中乡。1956年属四都区傅厝乡。1958年9月属东方红公社高坑管理区。1961年5月属桥东区下河公社峰岐大队。lg64年4月属桥东公社。1918年属下河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峰岐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石城村

  石城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北部,直距2公里。东邻峰歧,西与西山农场交界,北与桥东镇牙头相接,南连高坑。辖石城、下崎两个自然村,村委会驻石城。村地处沿海平原,黄姓为主,庄氏杂居,聚落呈长方形。共276户,1154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80亩,其中水田273亩,农地407亩。主种水稻、花生、地瓜、甘蔗。渔业以养殖为主,兼渔产品加工、销售。有虾池180亩,鱼寮26间(加工鱼产品)。山林地500多亩。原石城小学并入江夏小学,医疗室一所。通汽车,设停靠站。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属第一,第三区石中乡。1955午属桥东区石中乡。1956年5月属四都区傅厝乡。1958年属东方红人民公社高坑管理区。1961年5月属桥东区下河公社石城大队。1964年属桥东公社。1978年属下河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石城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高坑村

  高坑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北部,直距1.3公里。东面是诏宫公路,西至宫口港内江,南连下何,北至石城。包括高坑,田畔二个自然村,村委会驻高坑村。地处沿海平原,黄姓聚居,计607人,2549人,汉族,讲闽南活,组成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45亩,其中水田652亩,农地693亩,主种地瓜、花生、水稻。渔业方面,捕养并重,虾池350亩,放笼船36只。先有制鞋加工厂一家,小型针织厂2个。自来水加压站一个。山林地73O亩。医疗室一所。原高坑小学并入江夏小学。通汽车。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高霞乡。1955年属桥东区高霞乡。1956年5月属四都区。1958年属东方红人民公社高坑管理区。1961年5月属桥东区下河公社高坑大队。1978年属下河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高坑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下河村

  下河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北部,直距0.5公里,诏安至宫口公路两侧。东临诏安湾梅岭港港口,西至前江埭,东南邻林厝,北至高坑。包括下河、西河二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下河村。地处沿海平原,何氏集居,聚落呈长方形。1286户,5102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14个村民小组。渔农并重。耕地面积1216亩,其中水田605亩,农地611亩。主种水稻、地瓜、花生。渔业为海水养殖对虾640亩,铁壳船8只,放笼船55只,三排18只。另有鲍鱼场2个,育苗场3个。下河墟历来就是沿海地区渔、农产品及生产、生活资料商品购销地,沿公路两侧是商业街,本村有一百多户从事服务行业。现进一步扩建成为大型农贸市场。油库一个,制冰厂一个。文教卫生事业较发达,有小学一所,医疗室四所。镇政府、梅岭中学、卫生院、邮电局、信用社、中行分理处等十四个单位驻在境内。通汽车,设班车停靠站。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高霞乡。1955年1月属桥东区高霞乡。1956年属四都区傅厝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下河管理区。1961年月属桥东区下何公社下河大队。1964年4月属桥东公社。1978年1月属于河公社。1980年地名普查因重名,更改为下河大队。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下河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林厝村

  林厝村 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东部,直距0.5公里。东临诏安湾,西靠诏安至宫口县道,南邻董厝前,西北至下何。辖林厝自然村并为村委会驻地。地势平坦,聚落座北朝南,呈方块状。林姓村落,823户,2378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12个村民小组。渔农并举,耕地面积1390亩,其中水田670亩,农地639亩。主种水稻、花生,兼种地瓜、甘蔗。渔业主产海,捕捞马鲛、鲳鱼,麒鱼,嗫媪鱼。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对虾养殖约420亩。品种有东风对虾、长毛虾、日本对虾。淡水养殖80亩。捕养并重,己形成主要经济收入和创汇基地。拥有拖网船约10只,三排船28多只。制冰厂2个,个体服务行业三十多个。种植防风林带1200亩。文教卫生事业较发达,有中心小学一所,医疗室二所。梅岭中学设在此。通汽车,设停靠站。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区,第三区傅厝乡。1955年属桥东区傅厝乡。1956年属四都区傅厝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傅厝管理区。1961年5月属桥东区下河公社,成立林厝大队。1964年4月属桥东公社。1976年属下何公社。1982年8月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林厝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田厝村

  田厝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东南部,直距1.5公里。东邻诏安湾田厝港,西至宫口港内海与洋麟塔相望,南连上傅,北接林厝。包括田厝、董厝前二个自然村,村委会驻田厝村。地处沿海平原,村落面海而建,以田姓为主,苏、林杂居,汉族,讲闽南话,组成15个村民小组。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傅厝乡。1956年属四都区傅厝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傅厝管理区。1961年5月属桥东区下河公社田厝大队。1964年4月属桥东公社。1978年1月属下河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田厝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田厝村位于梅岭半岛中枢,是诏安县重点渔村,土地面积1558亩,864户,3604人,党员97人,三面临海,海陆便捷,碧海金滩,水产物产资源丰富,是福建省“百村示范点”之一,漳州市第一批23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市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201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2亿元,村财政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2.0万元,村先后荣获:福建省生态村、福建省宜居村、漳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县“五好”党支部、“文明村镇”、“尊老敬老”先进村、“先进人大代表小组”等称号。   田厝渔港素有“状元港”之称,2007年村投资1400万元建设田厝二级渔港一期工程,并于2008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2009年3月投资415万元实施渔港停靠的问题,有力地推动我村渔业经济的壮大发展。目前,田厝二级渔港升一级渔港的项目已申报国家农业部,发改委,并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诏安田厝(国家)一级渔港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一系列前期工作,总投资5742万元。   

下傅村

  下傅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南部,直距2.5公里。东,南两面临诏安湾,西至田中央,北邻田厝。包括上傅、下傅二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下傅村。地处沿海平原,傅氏村落,呈方块形。705户,2700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7个村民小组。渔农结合,耕地面积1258亩,其中水田245亩,农地1013亩。主种芦笋、花生、地瓜,兼种水稻、甘蔗。渔业为内海作业,有三排船400只,铁壳船2只。养殖方面,虾池150多亩,鲍鱼场10个,育苗场1个。投资两千多万的大型鲍鱼养殖基地正在投建中。山林地3700亩。有小学一所,医疗室一所。通汽车和海运。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傅厝乡。1955年1月属桥东区傅厝乡。1956年属四都区傅厝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傅厝管理区。1961年5月属桥东区下河公社下傅大队。1964年4月属桥东公社。1978年1月属下河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下傅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田中央村

  田中央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南部,直距2.3公里。东邻下傅村,西临诏安至宫口县道,北至董厝前,南至诏安湾。辖田中央一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此。地势平坦,陈姓村落,呈长方形。298户,1220人,汉族,讲闽南活,组成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76亩,其中水田205亩,农地471亩。主种花生、地瓜、水稻、甘蔗。有三排放笼船16艘,虾池近百亩,3个鲍鱼场、1个育苗场。结合捞海贝壳和运输。山林360亩。小学一所、医疗室一所。通汽车,海上运输方便。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傅厝乡。1956年属四都区傅厝乡。1958年属东方红人民公社傅厝管理区。1961年5月属桥东区下河公社田中央大队。1964年4月属桥东公社。1978年1月属下河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田中央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腊洲村

  腊洲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南部,直距2.7公里。东邻田中央,西至宫口港,南连小悬钟,北靠祥麟塔。辖腊洲一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此。杨、陈、商、许、钟等姓杂居,村落呈三角形。205户,910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06亩,其中水田140亩,农地466亩。主种花生、地瓜兼种水稻、甘蔗。渔业以养殖为主,兼内海捕捞。有三排船近60艘。养殖对虾 230亩。有小学一所,医疗室一所。通汽车。境内有“洋麟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宫玄乡。1954年属三区玄洲乡。l956年5月属四都区宫玄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玄钟管理区。1961年属下河公社腊洲大队。1964年属桥东公社。1978年属下河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腊洲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悬钟村

  悬钟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南部,直距3.5公里,宫口港东岸。东面诏宫公路,西至宫口,南连东门,北邻腊洲。辖小悬钟一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此村。地处沿海平原,杨、林、陈等姓杂居。聚落呈棱形。720户,2945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13个村民小组。以渔为主,渔农结合。耕地面积1959亩,其中水田459亩,农地1500亩。主种花生、地瓜、水稻。渔业以养殖为主,兼内海捕捞。有机帆船7只、大三排20只;开发虾池540亩,养殖东风对虾、长毛虾、日本对虾等,产品外销。养殖业成为经济支柱。有烤鳗厂及大型水产加工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山林地2000余亩。有小学一所,医疗室二所。通汽车,设停靠站。   因驻地小悬钟村,故取名悬钟。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宫玄乡。1954年属三区玄洲乡。1956年5月属四都区宫玄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玄钟管理区。1961年5月属下河公社玄钟大队。1964年属桥东公社。1978年属下河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悬钟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宫口村

  宫口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西南部,直距4.5公里。地扼宫口港入海口,东邻悬钟(小悬钟) ,南与赤石湾毗邻。辖宫口一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此。张、陈、沈、白等姓杂居,聚落呈长方形。370户,1397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3个村民小组。地势平坦,渔农并举。耕地面积369亩,其中水田96亩,农地273亩。主种地瓜、花生、水稻。渔业拥有拖网船3艘、小机船15只。产品有金色沙丁鱼、马鲛、鲳鱼等,并发展海水养殖对虾。建设鱼寮23间,制冷厂一间、商店18间,为渔民提供服务。有小学一所,医疗室二所。边防派出所,台胞接待站等单位设在此地。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诏安至宫口公路的终点站,汽车运输日夜不停。宫口码头自古以来就是本省本县对外贸易港口,承担海上运输任务,近来又进行新的扩建,以适应改革开放后海上客货运输的需要。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宫玄乡。1954年屑第三区宫城乡。1956年5月属四都区宫玄乡。1958年9月属东方红公社宫口管理区。1961年5月属桥东区下河公社宫口大队。1964年4月属侨东公社。1978年1月属下河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宫口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赤石湾村

  赤石湾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西南部,直距5.2公里。东邻烟墩山,西临宫口港,南连南门,北至宫口。只辖赤石湾村,村委会驻此。地处海滩沙质地带,聚落面海而建,呈长方形,336户,1545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2个村民小组。渔农结合。耕地面积240亩,其中水田60亩,农地180亩。主种花生、地瓜、水稻。渔业生产有机帆灯光船35只,铁壳船5只,刺网船40多只。渔产品有金色沙丁鱼、马鲛、鲳鱼、鲅、鳃组鱼等。本村临宫口港码头,设渔、农产品交易市场。拥有鱼寮68间(蒸制,晒鱼干产品的场所),摊店100多间,为渔区渔民提供多项服务。有小学一所,医疗室一所。通汽车。海上交通十分便利,可直航厦门、汕头、南澳等地。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宫玄乡。1956年属四都区宫玄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宫口管理区。1978年属下河公社赤石湾大队。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赤石湾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南门村

  南门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南部,直距6公里。东连东门,西南临诏安湾,北至赤石湾。包括南门、地九二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南门村。村落面海而建呈梯形。吴、林、沈姓杂居,380户,1589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3个村民小组。渔农并举。耕地404亩,其中水田69亩,农地335亩。工种水稻、地瓜、花生。渔业以捕捞为主,产品有金色沙丁鱼、石斑鱼、马鲛、鲳鱼,觚触、勰蛆鱼、西施舌及虾、蟹等。拥有灯光船2艘,小机船13艘,大竹排350只。鲍鱼场13个,其中大型养殖基地2个。山林1500亩。有小学一所,医疗室一所,通汽车。海上运输方便,可直航厦门,汕头等地。境内名胜古迹有明建悬钟古城,关帝庙,望洋台等,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第三区宫玄乡。1955年属桥东区宫城乡。1956年属四都区宫玄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宫口管理区。1961年属桥东区下河公社东门大队。1964年属桥东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属梅岭乡南门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东门村

  东门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南部,直距5.7公里。东南临诏安湾,西接南门,北倚烟墩山。只辖东门自然村,村委会驻此。二面环海,地势险要,为诏安海上门户。吴、林、黄姓杂居,聚落成长方形。204户,926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3个村民小组。渔农并举。耕地面积320亩,其中水田150亩,农亩170亩。主种水稻、花生、地瓜。渔业有大竹排放绫200只。海水捕捞,小海作业,鱼产品有金色沙丁鱼、马鲛、鲳鱼、鲶、虾、蟹等,兼捞贝壳和海上运输。山地1800亩。办小学一所,医疗室一所。通汽车。海上交通方便,可直航厦门、汕头等地。境内名胜古迹:果老山石刻、悬钟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驻地村命名。民国时属梅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区,第三区宫玄乡。1955年属桥东区宫城乡。1956年5月属四都区宫玄乡。1958年属东方红人民公社宫口管理区。1961年5月属下河公社东门大队。1964年4月属桥东公社东门大队。1978年1月属下河公社。1982年属梅岭公社。1984年10月属梅岭乡东门村委会。1991年10月改为今名。   


下河村特产大全




下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