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村是陈巷镇北部一个行政村,北接苑山村,南与戴乾、古农两村相邻,东与白石作区相连接,西临龙津溪。全村分为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500户,总人口1650人。全村党员71人,村干部7名,其中4名支委,3名村委。2011年获“陈巷镇全面工作第三名”、“陈巷镇计生工作第一名”等荣誉称号。
西湖村农业基础夯实,路沟、渠、灌溉设施配套齐全,具有发展高优农业产业的良好条件,主要种植甘蔗、毛豆、玉米等,面积1500亩。种植大户戴宝灵,在西湖村种植40亩韭菜。另有长泰县群力蔬果有限公司主要种植台湾莲雾、台湾蜜枣、芒果等高优水果,种植面积达100亩。
近三年为民办实事情况:投资1000万元,全力推进山仔内新村建设,完成39户农户房屋丈量和搬迁补偿安置协议签订工作、18亩安置地赔青和安置小区规划设计工作;投资45万元,实施村容整治工程;投资73万元,基本实现全村水泥道路铺设;投资50万元,积极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新增变压器3个、扩容2个。重点项目:古湖生态城征地项目,计划征地1500亩,已完成1300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5102 | 363000 | -- | 查看 西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雪美村 |
雪美村位于陈巷镇西部,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686户,总人口2317人,耕地面积2330亩。党员92人,村干部7人,其中支委4人,村委3人。2010年被评为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第三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第三名;2011年被评为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第三名;2009-2011年被县委授予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雪美村以农业发展为主,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农业基础较好。2003至2005年期间,该村对1000亩耕进行了国土整理,形成“田成方、路畅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格局,具备发展高优农业的良好条件;二是土地流转有亮点。该村借助雪美洋现代农业公司组织规模生产,通过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耕地面积900多亩,发展台湾高优水果、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大力引进养鳖场、养鳗场等企业,并带动饲养加工、运输和流通业的发展;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典型。该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镇农业的一个亮点,其中国美果蔬专业合作社、绿港园专业合作社较为典型,主要种植大棚蔬菜、高优水果等,示范带动了周边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全村共有养鳖场3家,养殖鳖2.2万只,年产值达25万元;台湾木瓜、莲雾种植场4家,种植木瓜莲雾面积80亩,年产值达70多万元。 近三年来投入320多万元用于西厝村容整治、幸福园建设、陶镕小学教学楼建设等为民办实事项目。 |
苑山村 |
苑山村位于陈巷镇西北部,东与白石作业区毗连,西至龙津溪岸边,南与西湖村交界,北与岩溪镇相通,面积7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423户1653人。淳朴的苑山村民充分利用这里的青山绿水和特有的风俗文化,于2010年底建成苑山村文化活动 。全村有农田2430亩,山地2495亩,鱼池800亩,花卉320亩。利用本村特有的生态农业立体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力打造“立体种养”特色农业。全村总劳动力700人,其中外出经商打工235人。农民人均收入7950元。 我们在积极开展创建福建省级生态村的活动中,严格对照福建省级生态村考核验收办法的指标体系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苑山群众全力做好村容村貌整治和生态建设环境建设,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以水体综合利用和山体综合开发为主,建立渔、沼、林、农、草、菌有机结合的区域性生态农业布局,形成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同时,充分发挥村文化活动园的幅射带动作用,走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之路,逐步把苑山村改造成为生态良好、文明富裕、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推进我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了我村经济快速的健康发展。 |
西湖村 |
西湖村是陈巷镇北部一个行政村,北接苑山村,南与戴乾、古农两村相邻,东与白石作区相连接,西临龙津溪。全村分为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500户,总人口1650人。全村党员71人,村干部7名,其中4名支委,3名村委。2011年获“陈巷镇全面工作第三名”、“陈巷镇计生工作第一名”等荣誉称号。 西湖村农业基础夯实,路沟、渠、灌溉设施配套齐全,具有发展高优农业产业的良好条件,主要种植甘蔗、毛豆、玉米等,面积1500亩。种植大户戴宝灵,在西湖村种植40亩韭菜。另有长泰县群力蔬果有限公司主要种植台湾莲雾、台湾蜜枣、芒果等高优水果,种植面积达100亩。 近三年为民办实事情况:投资1000万元,全力推进山仔内新村建设,完成39户农户房屋丈量和搬迁补偿安置协议签订工作、18亩安置地赔青和安置小区规划设计工作;投资45万元,实施村容整治工程;投资73万元,基本实现全村水泥道路铺设;投资50万元,积极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新增变压器3个、扩容2个。重点项目:古湖生态城征地项目,计划征地1500亩,已完成1300亩。 |
戴墘村 |
戴墘村系陈巷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陈巷镇西北部,是全镇唯一与省道207线相通的村,被誉为陈巷镇西大门,东距古农村3公里,西依岩溪镇青年果场,南距县城7公里,北距上蔡村3公里,村落面积15868.6亩,全村分为7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含860户,总人口3321人。全村党员101人,村干部7名,其中4名支委,3名村委。曾获2011年福建省先进妇代会,2011年福建省巾帼示范基地,2012年度长泰县文明村,2011年陈巷镇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2011年度长泰县文明村。 戴墘村以发展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大棚蔬菜、玉米、甘蔗等。种植大户戴宝灵主要种植大棚蔬菜,种植面积70亩。养殖大户戴和杰拥有鱼塘200多亩,养猪800头。2011年以来,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方面,全力推进省道207线戴乾村段花卉走廊建设,目前,戴墘村花卉走廊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100亩,花卉种植939亩,完成投资1400万元。主要种植重阳木、香樟、桂花、黄花槐、黄花银桦、海南蒲桃、仙人球等苗木。 近三年为民办实事情况:投资近600万元,其中:投资150万元进行村容整洁;投资200万元对溪畔农田进行国土整治;投资100万元对溪畔小区进行拆旧建新;投资40万元,对戴墘小学进行重新装修,并设置多媒体教学设施;投资27万元对戴墘大桥桥面进行维修;投资20万元,新建村农贸市场;投资20多万元,对社内两条主要道路进行水泥硬化;投资20多万元,在全村大社主干道安装路灯,亮化道路交通,方便村民出行;投资10万元,进行水利清淤排防。 |
古农村 |
古农村系漳州市长泰县陈巷镇行政村之一,距镇区5公里,距县城10公里。全村人口3177人、832户,管辖13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3700亩,园地面积约380亩,林地面积约3400亩,鱼池面积约1100亩。硬化道路18公里,道路四通八达;架设路灯319盏,夜晚灯火阑珊。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不少英才,该村侍郎坂社的戴氏裔孙继擢科第,鹊起蝉联,戴时宗官到左佥都御史,曾替皇帝效祀,人称“一日天子”,戴耀曾任吏部尚书衔、两广总督,为长泰官衔最高的人物。现存有戴宏亮墓、戴宏亮祠堂及遯庵等名胜古迹。该村曾被评为漳州市农民体育示范村、长泰县文明村、长泰县十佳优美村庄等荣誉称号。 古农村是雪美洋国土整治重点村,路、沟、渠、灌溉设施配套齐全,具有发展高优农业的良好条件。历年来,古农村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疏菜、水果、畜牧水产种养等优势产业。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人均年收入达11150元。该村拥有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现有温泉井6口。淳朴的民风、优美的人居环境和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两家温泉休闲旅游开发商在古农村落户,其中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的连氏古村温泉已投入使用,目前已投资近400万元。计划总投资58亿元的“古湖生态城”,主要打造集温泉酒店、健身休闲场所及商务、住宅、学校、医疗等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占地面积约5500亩,其中古农村2000多亩。 |
石室村 |
石室村位于陈巷镇西部,东邻长岭山,西依龙津溪,南连雪美村,北同古农村为邻,距县城7公里。该村历史文化悠久,杨氏宗祠——世德堂建于明代成化年间,2004年8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有文武举人等28人。人口 3236人、管辖7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918户,共有党员116人,干部10人,其中支委4人,村委3人,专干3人。2010年被评为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第一名,全面工作第二名;2010年九房厅村容整治被县评为“十佳优美村庄”;2009-2011年被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被县评为拥军先进单位。 石室村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食用菌种植。自1999年开始该村就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全村种植蘑菇30万多平方米,已成为该村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二是花卉种植。该村花卉种植以2009年2月引进的漳州市友恒园艺有限责任公司为典型,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玫瑰花种植,现全村共种植玫瑰花100亩。三是温泉度假。该村充分利用本村温泉资源,引进厦门嘉禾实业有限公司建设弦龙渡假村,总投资20亿元。 近三年共投入350多万元用于九房厅村容整治、幸福园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石室小学整修、水泥路及路灯工程等为民办实事项目。 |
夫坊村 |
夫坊村位于陈巷镇镇区所在地,距县城8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062户,总人口3919人,党员128人,支委5人,村委3人。曾被授予省创建“平安家庭”先进示范村、市“文明村”、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市“敬老模范村”、县“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县“十佳优美村庄 ”先进单位、县“十佳治保会”、县“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单位”、镇“村级工作实绩考评第一名”等荣誉称号。 农业经济规模发展。以种植和养殖为主。村里种植大户许万金,种植金苹枣100亩,芦柑60亩,主要销往本地或漳州、厦门等。养殖大户林建溪,鱼塘面积6亩,主要养殖草鱼、鲈鱼、鲢鱼等,销往泉州、漳州等地。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夫坊村基础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主要有夫坊农贸市场(摊位288个),上榜小区、莲花小区(在建)、幼儿园和老年活动中心等标志性设施。 村容整治成绩显著。2009年,福照亭自然村作为首批整洁村庄进行集中整治,并在年底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入选长泰县“十佳优美村庄”。2012年,投资808万元对夫坊村镇区沿线进行整治,形成道路明亮,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整洁面貌。 为民办事凸显力度。近年来,夫坊村开展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有:1、配合镇政府完成北环路、宏发集团、台湾电子项目等征地培青工作,征地面积达1230亩;2、投资200多万元,实施村容整洁;3、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上榜小区;4、投资 429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在建)。 |
上花村 |
上花村取上楼和花洋自然村首字而得名。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县城10公里、厦门口岸5公里、漳州市区29公里。东与祖地村接壤,西与夫坊村交界,南以大仓山脉为界,北与美彭村相连,著名的省级中型水库—活盘水库位于上花村境内。辖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887户,人口3227人。村委3人,支委5人(含大学生村官一名),党员数87人。 现代农业规模发展。上花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水果、蔬菜。水果种植以果蔗较为出名,全村种有果蔗1000亩。近几年,村民小农意识逐渐转变,更多的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较为规模的合作社有花洋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面积60亩,主要种植韩国辣椒,销往上海等地。 为民办事凸显力度。近年来,上花村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有:1、投资134万元,兴建小区到兴岩线的水泥路和硬化村庄主干道、自然村道路4公里;2、投资15万元,实施村环境卫生整治,配备垃圾桶900多只、垃圾收集桶23只、垃圾运输车一辆及手推车三辆,聘请固定清洁工5名; 3、绿化村主干道公路,种植樟树及其他树种100多棵;4、投资9.5万元,安装上楼、增美自来水主管;5、投资3万元,建设上楼社篮球场; 6、投资15万元,实施水利清淤及道路维修; 7、投资400万元,建设上花小学,完善上花小学教学楼、操场配套设施及绿化。 |
美彭村 |
陈巷镇美彭村地处长泰县东部,辖2个自然村—上彭、下彭,11个村民小组,703户,总人口2561人,党员90人,村委3人,支委5人(交叉任职1人)。距陈巷镇区5公里、长泰县城13公里、厦门口岸57公里、漳州市区32公里。东与新吴村相邻,西与古农村相邻,北靠坦克旅训练基地,南与上花村相依,县道岩兴线(上田公路)贯穿全村,区域优势明显。曾荣获2010年县老年协会先进单位、2011年县“拥军爱民”先进单位、2011年镇级综治工作第一名和计生工作第二名、2009-2011年度镇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现代农业多元发展。美彭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呈现规模种养。生猪养殖300头以上大户约有12户,100头中型户约40户,出栏数达4万头。花卉产业逐步发展,较为规模的有投资200万元的美彭苗圃,占地面积70亩,主要培育高山榕、红榕、幌伞枫、罗汉松、小叶懒人、萨提树等景观树。 为民办事凸显力度。近几年来,美彭村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有:1、兴办民营企业9家,解决村民的就业难题;2、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卫生整治,清理社内排污沟、修建水泥路,新建沼气池56个;3、投资95万元,修建粮站到寨仔顶水泥路;4、投资20万元,修建下彭环社路;5、投资5万元,建设村部老人活动中心。 |
祖地村 |
祖地村原名“鸟地”,系陈巷镇比较小的行政村,北面依吴田山。距镇区14公里。辖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556户,人口1825人,其中70年代南安移民800多人,占全村人口43.8%,是名副其实的“移民村”。祖地村现有村干部6人,其中书记1人,村主任1人,支部委员2人,副主任1人,村委会委员1人。 祖地村农业基础设施完备,种植闽南特产砂仁和龙须菜为主,现有砂仁1500亩,年产值750万元;龙须菜200亩,年产值80万元。 近年来,祖地村为民办实事情况:投入420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10.06公里,解决了群众多年来出行难的问题;投入30.67万元,完成23.4公里的自来水管道铺设和4个沉淀池;投入10.3万元,完善至岭自来水工程,方便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 |
吴田村 |
吴田村位于吴田山,距县城30公里,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35户,人口515人。吴田村领导班子有5人,其中书记(兼村主任)1人,副书记1人,副主任1人,支部委员1人,村委会委员1人。 吴田村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村的特色作物以地瓜和芥菜为主,现种植地瓜120亩,年产值60万元。芥菜50亩,年产值5万元。 吴田山矿产资源丰富,储藏大量654花岗岩巨石,开采面积可达4000多亩。 近几年来,吴田村投入50多万元,完成长3公里的吴田村社内水泥路硬化工程;投入18万元,对吴田村部进行整治,改善村部周边环境;投入20万元,在格口自然村引进自来水,解决136位村民用水难问题。 |
新吴村 |
新吴村位于长泰县陈巷镇吴田山半山腰,距县城有25公里,辖9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02户,人口1410人。新吴村领导班子6人,其中书记1人,村主任(兼支委)1人,副书记1人,支部委员1人,副主任1人,村委会委员1人。 该村农业土壤肥沃,基础设施完备,主要种植闽南特产龙须菜、佛手瓜、砂仁等绿色产品,现种植佛手瓜700亩,龙须菜700亩,香蕉1000亩,砂仁100亩,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该村属吴田矿区辖内,矿产资源丰富,盛产花岗石,面积3000亩以上。通过发展运输业、开采业、板材加工业等,带动全村经济发展,解决了600多人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该村投资300万元,完成各自然村水泥路硬化12公里;投资70万元,完成新吴村自来水工程,解决5个村民小组、1000多人饮水难问题;投资150万元,对8个自然村进行村容整治,美化亮化村庄,促进新农村建设。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