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春村位于福建省华安西北部的马坑乡,是马坑乡第一大村,村现有村民326户,1300多人,党员36名,总面积25023亩,是全漳州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海拔1030米,其中牛古仑山海拔1363.2米,有着“闽南西藏”之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生态村、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1·2 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和春村位于华安的西北部,属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过渡地段,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长年云雾缭绕,青山环抱,风光旖旎,植物生态保存完好,名木古树和古宗祠及杜鹃花繁多,文化内涵丰富,自然景观奇特,是旅游避暑、艺术创作的好地方,闽南最美乡村之一。
境内主要观赏景点有“三宝三绝二奇一特”。“三宝”即“古树、宗祠、杜鹃花”;“三绝”即“牛古仑日出、孔雀瀑布、民俗活动”;“二奇”即“古悬棺、云雾”;“一特”即“高山茶”。 区位优势,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是投资兴业的宝地。和春村连接贡鸭山景区,紧临漳平永福、华丰高石。境内路、电、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泥路面铺设到村中,距贡鸭山核心区16公里(目前正在计划修筑新道5公里左右,可缩短路程10多公里),距华安县城48多公里,距漳州90多公里,距厦门140多公里,距漳平永福22公里。现和春村已开办家庭旅馆10多家,每次可接待40多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高山农家茶,干农家活,尽情享受着乡村气息,呼吸着清新空气,别有一番风味。另外,该村矿产资源丰富,有高品味的石英砂,据测共有一千万吨以上。
自然风光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是艺术创作、旅游避暑胜地。和春乡村风景区,是贡鸭山森林奇石公园三大重要风景区之一,全景由和春村庄、牛古仑山、孔雀溪、柴叉湖天然林、南溪白砂森林、沙溪石公鸡山等六大片区组成,总面积一万多亩。景区以古宗祠为文化内涵,有高山古树、杜鹃花等自然风光,四季常青,风光旖旎,古树参天,水质清澈,空气清新,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处处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有“三宝三绝二奇一特”之称。“三宝”即“古树、宗祠、杜鹃花”;“三绝”即“牛古仑日出、孔雀瀑布、民俗活动”;“二奇”即“古悬棺、云雾”;“一特”即“高山茶”。 植被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北缘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带,平均气温15°C,是夏天避暑胜地。
该村是闽南高山茶原产地之一。村中有三棵古老茶树王和一百多亩明清时代古茶山遗址,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该村海拔高,地理位置独特,其生产的高山云雾茶,有叶肉厚、香气甘醇、口感滑润、耐冲泡等优点,香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所以高山茶成为该村一大特产。现该村种植的高山铁观音茶一千多亩,其产品,在第九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博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荣获畅销产品奖。还有三宝之一的古树奇观“九大王”, 有近年来植物界走红的“明星”,它是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树木的南方红豆杉王,远古第四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植物,树高21米,胸径104厘米,树龄一千多年。另外,村尾有三绝之一的孔雀瀑布,从数十米高飞流直下,水珠如云雾,声音如钟鼓,十分壮观,还有,孔雀溪,水质清澈、生态良好,沿溪奇石怪状,是开发探险、漂流、垂钓的好地方。牛古仑山顶峰可观赏杜鹃花、云海、日出日落、及青山环抱的和春村、福田村全景等奇观,村中有十五座古宗祠、五座古土楼、三座古庙、一座古桥、一座古悬棺等等景点,都耐人寻思,令人赞叹不已,留连忘返。
和春民风淳朴,是个魅力无穷的神奇村落。其中“安仁堂”楼后古宗祠,厅堂上的木雕、彩绘、壁画非常精美,特别是那十八只精巧狮子,令人赞不绝口。还有二房“崇源堂”宗祠,大宗“崇远堂”宗祠等等,其建筑之精美、保护之完好、文化底蕴之深厚,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无不体现出和春先祖的聪颖智慧,有极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9201 | 363000 | 0596 | 查看 和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贡鸭山村 |
贡鸭山地处马坑乡草仔山村境内,是华安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区之一,列入华安县旅游发展,规划(2003-2020年)有利当地村财收入和农民增收和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在2005年6月3日申报更改村名现已改为贡鸭山村。该村系漳州市华安县马坑乡六个行政村之一,位于华丰、高安、高车三个乡镇交界处,位于华安县西北部,距县城28公里,全村有15公里的水耕路,东距高石村8公里,北距福田7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总面积26万亩,全村人口385人,101户,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旅游文化】1贡鸭山座落于马坑乡草仔山村,这里气候宜人,夏天平均气温23度,树种竹类繁多。远看层峦叠嶂,近观崖壁峭立,怪石异洞形态奇特;是一个待开发的天然石景区。全山风景由贡神峰(海拔1276米)、麒麟峰(海拔1369米)和两峰之间的凹字形贡神架组成。目前已知景点近百个,划为4大片。贡鸭架片:如仙人洞、石床、试剑石、天桥、刀峰、点将台、莲花座、夫妻树、日光洞、一线天、天女献花、猫头鹰、龙泉、攀天藤、霸王印、山门等;石本营片:如石盆景、开狗、石鹦鹉、风动石、鹰嘴岩、石兔、贡顶石等;石林片:如太师椅、石舰、石鹧鸪、南天一柱、石狮、石毫猪、石象、石鸽、夫妻岩等;龟群片:如响鼓石、空山甲、关公刀、石山猪、月亮洞、石豹、银蛇等。经福建林学院专家考证,贡鸭山植物生态保持完好,有植物120科273属共428种;昆虫11个目97科717种。蝶类资源丰富。是一具难得的天然基因库和种源基地。2草仔山蛇形石刻位于马坑乡草仔山村,海拔约一千米。1984年发现。该于花岗岩表现面,高0.54米、宽0.5米,石面成135度仰角。石刻为两条既不相连的曲线,间开一不甚规则的半椭圆形,深浅不一,边线刻锋平直流畅,图案酷似蛇形,长者代表一条母蛇,短者和半椭圆形代表幼蛇和蛇蛋。很可能是漳州地区古代居民的图腾刻石;也有人认为是阿拉伯文的“归天”或“真主”。石刻于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物产经济】贡鸭山村主要产业队旅游业为主,及种植竹木和反季节蔬菜绿色食品产业。 |
和春村 |
和春村位于福建省华安西北部的马坑乡,是马坑乡第一大村,村现有村民326户,1300多人,党员36名,总面积25023亩,是全漳州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海拔1030米,其中牛古仑山海拔1363.2米,有着“闽南西藏”之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生态村、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1·2 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和春村位于华安的西北部,属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过渡地段,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长年云雾缭绕,青山环抱,风光旖旎,植物生态保存完好,名木古树和古宗祠及杜鹃花繁多,文化内涵丰富,自然景观奇特,是旅游避暑、艺术创作的好地方,闽南最美乡村之一。 境内主要观赏景点有“三宝三绝二奇一特”。“三宝”即“古树、宗祠、杜鹃花”;“三绝”即“牛古仑日出、孔雀瀑布、民俗活动”;“二奇”即“古悬棺、云雾”;“一特”即“高山茶”。 区位优势,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是投资兴业的宝地。和春村连接贡鸭山景区,紧临漳平永福、华丰高石。境内路、电、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泥路面铺设到村中,距贡鸭山核心区16公里(目前正在计划修筑新道5公里左右,可缩短路程10多公里),距华安县城48多公里,距漳州90多公里,距厦门140多公里,距漳平永福22公里。现和春村已开办家庭旅馆10多家,每次可接待40多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高山农家茶,干农家活,尽情享受着乡村气息,呼吸着清新空气,别有一番风味。另外,该村矿产资源丰富,有高品味的石英砂,据测共有一千万吨以上。 自然风光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是艺术创作、旅游避暑胜地。和春乡村风景区,是贡鸭山森林奇石公园三大重要风景区之一,全景由和春村庄、牛古仑山、孔雀溪、柴叉湖天然林、南溪白砂森林、沙溪石公鸡山等六大片区组成,总面积一万多亩。景区以古宗祠为文化内涵,有高山古树、杜鹃花等自然风光,四季常青,风光旖旎,古树参天,水质清澈,空气清新,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处处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有“三宝三绝二奇一特”之称。“三宝”即“古树、宗祠、杜鹃花”;“三绝”即“牛古仑日出、孔雀瀑布、民俗活动”;“二奇”即“古悬棺、云雾”;“一特”即“高山茶”。 植被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北缘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带,平均气温15°C,是夏天避暑胜地。 该村是闽南高山茶原产地之一。村中有三棵古老茶树王和一百多亩明清时代古茶山遗址,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该村海拔高,地理位置独特,其生产的高山云雾茶,有叶肉厚、香气甘醇、口感滑润、耐冲泡等优点,香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所以高山茶成为该村一大特产。现该村种植的高山铁观音茶一千多亩,其产品,在第九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博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荣获畅销产品奖。还有三宝之一的古树奇观“九大王”, 有近年来植物界走红的“明星”,它是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树木的南方红豆杉王,远古第四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植物,树高21米,胸径104厘米,树龄一千多年。另外,村尾有三绝之一的孔雀瀑布,从数十米高飞流直下,水珠如云雾,声音如钟鼓,十分壮观,还有,孔雀溪,水质清澈、生态良好,沿溪奇石怪状,是开发探险、漂流、垂钓的好地方。牛古仑山顶峰可观赏杜鹃花、云海、日出日落、及青山环抱的和春村、福田村全景等奇观,村中有十五座古宗祠、五座古土楼、三座古庙、一座古桥、一座古悬棺等等景点,都耐人寻思,令人赞叹不已,留连忘返。 和春民风淳朴,是个魅力无穷的神奇村落。其中“安仁堂”楼后古宗祠,厅堂上的木雕、彩绘、壁画非常精美,特别是那十八只精巧狮子,令人赞不绝口。还有二房“崇源堂”宗祠,大宗“崇远堂”宗祠等等,其建筑之精美、保护之完好、文化底蕴之深厚,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无不体现出和春先祖的聪颖智慧,有极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 |
文华村 |
文华村系漳州市华安县马坑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华安县西北部,距县城五十公里左右。东与本县高安镇接壤,西与南靖和溪镇毗邻,距319国道仅十五公里,南边南靖县金山镇,北接本乡下垅村,再去七、八公里即到漳平市永福镇。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198人,315户,辖五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文华村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旧称早华村,清末才改名文华村。本村原来有三大姓,陈氏人丁最多,始祖为福建沙县贡川永福五八公派系;其次李氏,始祖为永福仙都派系;现次游氏,始祖就在其邻村南靖迎富。在光绪年间,本村下寨有一家兄弟名震四方,兄长陈桂芳中过进士,曾当刑部主事,在位时一心为国,清正廉洁,无私无畏,没想到在戊戌变法中受牵连被害,其弟陈桂芬则为某省总兵,所有这些在永福祖氏宗祠里便有记载。而上寨也有一个小有名气的人,姓李名少进,曾当过太医,传说他小时候常到一座山上放牛,有一天他发现两倍白发老翁在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上下棋,他便走过去观看,老翁见他很可爱,送给他一个桃子,他吃了一半,老翁问他为何不全部吃掉,他说要留给母亲吃,老翁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就传给他医术,于是他当上了太医。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位老翁其实是神仙,于是把这座山命名为“仙钓棋”,石头上象棋盘的痕迹至今依然可见。另有一位温氏人,当过清朝按察史,其坟墓名曰按察墓,墓中有一个近一人高的地洞,越深越黑,只有用手电筒照看才能看见用铁链悬挂着的棺木,具有一定考古价值。 【建筑景观】文华村现留清代古建筑为数不多,且个别已有破损,但下寨一座庵庙――“龙龟堂”仍然保存得非常完好。相传三百年前,该处只是一座小庙,人们想重新建一座规模较大的,但需要许多杉料,于是向上寨的一个山主买,可山主不愿意,只随口答应送所有的(其实当是山上只有三棵)断尾杉,该庙主神――祖师爷当晚立即显灵,刮来一阵大风把山上几十棵林杉木的尾部扫断,民工们砍下杉木后正操心怎样运输时,那天晚上又下起了大雨,而且发了大水,把这些杉料全部冲到建庙处。事后人们分析这也许与该处的地形有关,因为它处在山口,而且水流经这个地方正好有一个大拐弯。龙龟堂是一座具有典型闽南建筑风格的庙堂,屋里屋外多处有壁画,陶制小泥人,一类的古艺术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村风村貌】该村村民团结在奋进有开拓精神,而且非常重视教育,近十几年来,大中院校毕业的学生占人口比例名列本县前茅。 【物产经济】本村山上森林资源丰富,有多处阔叶树林群。较为有特色的产业是毛竹,好几千亩的毛竹为制作竹凉席等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近几年来,调整农业结构,正逐步开发了反秀节蔬菜、观音茶两种产业。本村土地资源丰富,而且交通便利,欢迎更多客商来我村投资。 |
下垅村 |
下垅村系漳州市华安县马坑乡六个行政村之一,位于南靖、漳平、华安三县交界处、山商路远,群山连绵,交通不便,全村有20多公里的机耕路,尚未通水泥路,东距文华8公里,南距和溪北场9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总面积1.9平方公里,全村人口达1030人,常居270户,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下垅村有两个祖厝公,其中子觉公曾有后裔十九代的延桢进士,子右公曾有后裔李稀左出个进士。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李督仁参加革命战争,英勇牺牲之后,我村被评老区村。 【历史人文】下垅村属华安县管辖,以前原名称霞垅村是清朝康熙已末年(1679年)至今已有328年,留下的故乡。1999年,厦门市基督都投资,重建新修复下垅基督教堂,名称《福音堂》规模较大,宏伟壮观。 【建筑景观】下垅村现有居建筑130多座厝,大多数是土厝楼房,其中有钢盘混凝土5座,由于建设新农村于2002年建设,整修村建筑成为“品”字形,还有一座公楼当初建特别厚的土墙,窗口又细,因清初时,盗匪众生,政局动荡不安,即活的意思,土匪来时,便于避难和防御。 【物产经济】下垅村主要特产业,以种生姜为主,大力发展毛竹,堪称“毛竹之村”。 |
马坑村 |
马坑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地处华安县的中西部,海拔750米,这里偏山傍水,山青水秀,加上高海拔,是夏天避暑胜地。东距县城62公里,西与邻村交界8公里,南邻高安镇13公里,距漳州市96公里,北与漳平市永福镇接壤,距龙岩市65公里。良马水泥路全线通车,为马坑村与处界的全面交流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方便。 村落土地面积3.55万多亩,其中山林面积3.1万多亩,耕地面积0.2756万亩,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258户,总人口858人。 【村风村貌】村落呈一匹侧卧或马形排列,从村头到村尾的一条水泥路犹如一条银色的腰带披挂在马背上。村落居民建房错落有致,各具特色,有典型的三间、五间楼旧居,有砖混的大户或新居,村民勤劳谆朴,村貌整洁,村风文明,曾获得县委、县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治保工作先进单位,还授予“安全文明村”、“一级党支部”、“先进党支部”等荣誉。 【历史人文】“马坑”的由来,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村头石马楼是马姓人们居住,当时那里有一大堆石头群,其中有一个大石头酷似马形,他们也因此称其住楼为“石马楼”,时间流逝,他们安居乐业,人丁兴旺。直至后来,石马形旁边有一片农田,当禾苗茁壮的时候,就被马吃掉。过后一年,马又要吃禾苗时,人们去追赶,马跑到大石头就不见了,于是他们就请石匠将石马形石凿开,据说当时此石被凿开之后流出红色的水,越流越大,把其余的石头群尽数冲走,延续流三天方止。马姓人们怕有祸端,陆续迁往它乡。因此那时候和春邹姓祖先第3代钧宇、秀宇兄弟携其家眷,举家来到现在村落位置定居。纵观,现在的村落地形,犹如一匹侧卧的马,马头朝北,马尾向南,前两只马蹄是朝通向永福的路后两条腿是朝通向下垅的路,而山地形坑坑很多,因此后来的人们就称为“马坑”村。 【建筑景观】马坑村的建筑景观最其特色的当属上节桥、上桥、下桥三座石拱桥,其中上节桥是70年修建,而上桥和下桥修建的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但关于两桥据说是师徒两人各负责修建,当时并无生产水泥,所以建桥只凭石块,当时师傅负责的上桥除了用石头外,还用了一些硬木楔子之类的虽是这样,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了不得工程。而负责修建下桥是徒弟,其技术更是高上一筹,全部用石块,无其它任何辅助材料,可以说更神了,这正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说,现在这两座石拱桥虽年久,但从来没修过,仍然坚固如初,不说这正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特产经济】马坑村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所以是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好地方,另外这里也是盛产毛竹比较多的地方,毛竹占面积有1万亩,年产毛竹近千吨。因人口少,土地广,是种植高山优质茶叶的好地方,马坑山高水秀山泉水胜似矿泉水,有意投资者请到马坑来,马坑村人民欢迎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