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社村原名鸿团社,又名洪团,古称石码五乡社之首,位于石码镇西南部,东接登第村,南连高坑村,西临榜山平宁村,北与解南社区居委会相连。全村总面积2.8平方公里,古时分前溪、后巷、过港、庵下四个角落,现辖内社1个自然村,有454户1680人。 政区沿革 内社村是洪氏祖先正和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基,至今已有640年历史。明弘治元年(1488年)锦江埠建置,隶十一都,鸿团社时属十一都;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城设3偶,附廓设四厢,在乡村设15都,时属十一都洪团。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仍属十一都。民国初年属第二区(古县区)平苑乡鸿西保;36年隶属土亭乡鸿西保。1949年9月20日内社村解放,1950年隶属二区平宁乡管辖,时人口约500人。1956年3月将城内并入平宁区,属平宁区榜山乡辖。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金星耕作区管辖。1959年3月红旗公社改为榜山公社,属榜山公社平宁生产大队管辖,1960年3月并归石码人民公社高坑大队管辖。1964年归榜山人民公社高坑大队管辖。1984年改属石码镇高坑村管辖。1985年7月1日从高坑村拆出独立成立内社村,时人口291户1304人。 姓氏源流 鸿团社洪氏自元至正二十七年洪正和开基,传六房,洪姓人口约占全村92%。自明代弘治年间,置锦江埠后,商业兴盛,洪氏后裔开始外迁。2005年12月,据《鸿团洪氏族谱》记载,内社村洪姓外迁人口约2600人,分布在省内的有福州、厦门、漳州、龙岩等地;国内有四川、广东、云南、辽宁、北京、台湾、香港;国外有美国、东南亚等地。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80亩,村民大多数以经商做生意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企业有漳州市成兴米业有限公司、龙海成兴洒店、龙泉水磊石、鑫龙建筑公司。商业有鸿团鞋庄、景喜金首饰商店、水泥批发3家、食杂店20多家、饮食服务业10多家等,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全村农业总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村民年人平均纯收入5190元,村财集体收入13万元。 村内原有二条河流和二条支流。河的入口由九龙江经龙海桥往港口流入登第港道进入本社英厝桥闸,一条流入本社南港道,主要提供农业用水;另一条流入本村面前港道,主 要提供村民饮用水和农业用水。二支流分别为:洪厝港由三角窟西北至林边村、鳌西、塔溪等社;后港仔由南台港往洪埭墩、五板桥至蔡港入九龙江。两条支流因建设需要已被填埋。20世纪60年代为引西溪水灌溉农田,新开桃花港。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9%,电话普及率达98%,村民购置轿车15部,面包车和农用车20部,并有110户村民安上电脑。饮水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全村设有几个自来水供应点,村民凭票在自来水供应点的水龙头挑水,80年代初全村家家户户全部饮用自来水。 建村以来,公共设施、道路不断完善。1986年建造庵前场地,围石栏杆和建石桌。1989年村集资1.7万元,建造水泥路一条(原铸造厂至新潭)。1989年集资1.7万元造村中心路和小宗前、前溪二条水泥桥。1991年集资0.8万元造土路岸水泥路一条、及集资7.8万元造社中路。村主干道路全部铺上水泥路,长约400米。村民集资建7幢六层住宅楼,每座用地面积1100平方米。 内社第一所小学,创办于民国33年,校址在洪氏大宗祠堂内,名为鸿西小学。1949年9月后改名为内社初级小学,学生来自本社与登第两村入学儿童。1959年后内社学龄儿童就读于高坑大队小学。1993年村集资80万元再次新建内社小学,占地面积6.5亩的,并修建一座三层高的教学楼,配有音乐室、电脑室,电脑15台,学生165人,教师16人。 宗 祠 洪氏大宗祠堂———孝思堂 位于内社村后巷角,座北朝南,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一(1682年)年,占地面积487.23平方米,建筑面积194.88平方米。祠堂系砖木结构二进古建筑。祠堂前有匾额书“洪氏家庙”。前厅悬有“进士”、“宠瑞国爵”匾,后堂悬“会魁”“贡元”匾,神龛上悬“孝思堂”匾。祠前有二个旗座。1997年,祠堂进行大规模维修,耗资8万多元。保存的古墓有:开基祖正和公墓,位于龙文区郭坑镇扶摇之蟠龙山;季冈公墓,位于海澄镇和平山,为鸿团第十世季冈之墓。 柳溪祠 洪姓大房小宗,始建于明代,座北朝南,二进,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建筑面积184.8平方米。 恪立祠 三房小宗,始建于明代,座北朝南,占地面积339.2平方米,建筑面积216平方米。 三房小宗分祠 位于大宗祠左侧,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分祠与柳溪宅居分半室,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89.6平方米。 文物古迹 古石碑记 明文林郎广东道监察御史柳溪洪公暨孺人李氏墓道碑;大明文林郎广西永福知县雪峤公墓道碑;清观察蒋公申禁阻过水道伤害田禾示文碑记,清乾隆三十九年三月立,位于东英桥亭右侧;清道光癸未年三房小宗内公置祀业碑记;清嘉庆壬申年重兴鸿团武庙记;民国初年闽候厅地方判决告示碑记,洪秀良状控柯永昌毁坟案 古桥 英厝桥(又名洪团桥、翁厝桥),始建年代应为元明时期,桥长约20米,四墩三孔石桥,桥板石材厚度约1米,石板9条。为古时锦江埠经此桥又经卢沈桥越过岳岭通漳浦之交通要道。其桥原貌甚为壮观。至今,还流传其“此桥要倒虽要倒,再造没这好”的说法。牌头爹桥,在社西关帝庙前,由两边桥墩托五条石板做为桥面,可供船只通往,古时港道通至邻近村林边社、鳌西社、严塔社、卢州河。元代为锦江埠至漳州府的古道。 古宅 柳溪公宅,位于大宗祠堂右侧,座北朝南,为明代建筑,是内社现存最久的古民宅之一。洪达九轩即柳院,保存完好,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一座完整的明代民居。明代居民鸿川公宅,明隆庆五年登武进士时,置有旗座于祖厝前。 古隘门板墙 鸿团社古隘门四个;古时本社地形为港道绕社,重要地段,用板墙加以防护,设4个隘门,现仍保存。护社板墙旧基,古时本社为防御外患而筑,现旧基仍遗存。 关帝庙 又称鸿团武庙、内社牌头爹桥庙,位于内社村西,始建于明代。庙坐南朝北,西有楼房及围墙,占地面积759.24平方米,建筑面积165.24平方米,1994年村民聚资重扩大,庙宇焕然一新,更为庄严雄伟。庙正中悬挂“关帝庙”匾额,庙门有对石柱联:庙宇更新增鸟革,英灵依旧镇鸿团。殿中亦有两对石柱联:前联,汉室春秋归正统,鸿团宗社属神灵;后联,义贯麟经光圣学,神安鸿里庇生灵。庙内大殿正中主祀关圣大帝、二帝,陪祀关平、周仓。其上悬挂“山西夫子”巨匾。左偏殿祀观音佛祖,右偏殿礼万岁爷、总头伯诸神。前殿左右廊各附祀陈李两老爹公和马公爷等神像。大殿左匾书:“遂通”。可从匾下之旁门通往西侧楼室之斋房和会客室等。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武庙关圣庙会,石码一带及远近乡里善男信者前来朝拜。 庙内文物古迹甚多: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族长洪陪馨率众兴修鸿团武庙碑,有清嘉庆十七年重修该庙时所塑之大帝、二帝神像和三对石柱楹联,有郑成功献的龙案香桌、郑军埔遗址和元代石拱桥。1997年11月列为龙海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宫 为内社主公爷庵,始建时间不详。宫坐南朝北,位于社北后巷,砖木结构,中有天井,占地面积221.3平方米,建筑面积67.1平方米。宫内有三副对联,一联:玉宇重新威临北极,虚宫丕焕祉锡南乡;二联:鸿裁于此聿新星光辉斗极,团簇如斯焉美剑气焕龟蛇;三联:玄德领天曹揆文位尊师相,上方凭帝力奋武镇伏邪魔。正殿奉祀玄天上帝、大帝,殿左边奉祀观音佛祖,殿右边奉祀土地公、三哥二舍诸神。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帝公生日届时兴行庙会。 玄坛宫 位于内社庵下座落,始建年代不详,占地总面积222平方米,建筑面积102平方米。大门上挂“‘玄坛宫”匾,石柱联:殿上龙飞锦水英灵千古赫,阶下虎拜鸿团福址万年新。奉祀玄坛爷,副祀虎将爷、五谷爷、土地公。 英桥亭佛祖庵 始建年代不详,1956年因英厝埔一带征用建为石房地,佛祖庵被毁。1997年于旧址重建。新建庵占地面积302.7平方米,建筑面积113.7平方米。庵联为:鸿福慈悲降佛地,团圆皓月映禅天;蓝宇既清竹林亦静,诸天不见大地长春;观尽古今桑田沧海,音振河山暮鼓晨钟。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81100 | 363000 | 0596 | 查看 内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蔬菜村 |
蔬菜村为石码镇城中村,位于镇区中心,东邻解放北社区,西接侨村社区,南临人民西社区,北靠解放西社区。全村有326户1136人。 政区沿革 蔬菜村又名蔬菜社,1952年土地改革后成立的。蔬菜村的村民,原是解放前分散在石码镇区穷街僻巷中的贫民,主要分布在新仙(解西)、甘棠(解南)、义龙(解东)三条街各角落的石码贫民百姓。新中国成立初期,村民通过土改分得田地,龙溪县第三区(石码)人民政府把村民组织起来,组成3个片9个小组,新仙(解西)称黎明片,甘棠(解南)称光辉片,义龙(解东)称红旗片。各片分3个小组,其中红旗片附设一个海产副业组。黎明片共有72户282人,耕地260亩;光辉片共有16户22人,耕地156亩;红旗片共有31户152人,耕地160亩,蚵埕80亩。村民的耕地最远的位于距离石码数十里的双第农场。蔬菜村成为龙海市唯一分布在三个不同政区中的特殊村社。 1958年建立蔬菜大队,1966年改为五七大队,1981年又改为蔬菜大队,1984年改称石码镇蔬菜村。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20世纪80年代后,村里耕地不断被征用,兴建街道和住宅区。村里还创建粮行、米厂、维修站、停车场;80年代初期兴建当时漳州市一流的村级宾馆—石码镇招待所(现改为锦江宾馆和新天地大酒家)等企业。大埕、东路一带已成为龙海市经济贸易的黄金地带,也是石码镇人民政府和龙海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村内水泥路大街四通八达,车辆川流不息,商业繁荣,高楼林立。村民经营的粮行、冷冻库、商品店、旅社比比皆是。村里设立老人福利基金、助学奖金,建立文娱站、南台庙与康乐园、东路的玄天上帝宫与休闲活动所。村民家家住上新楼房,形成南台、红旗和新仙三个村民居住区;村民家庭配有彩电、电话、手机、空调、电脑,摩托车、小车等现代化家庭设备。 文物古迹 南台庙 位于石码镇公园西路(原称北岸,清末至解放初期称大埕),是石码一大古庙,地方文献资料记载:“南台庙祀南台尊王,其神正直不佑于0,为民所崇,香烟不绝,庙貌巍然卓尔工模帝范,何其盛也……”。 石码南台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祀汉闽越王无诸,因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下诏封无诸为闽越王于南台,故名“南台名庙”。清光绪年间里人温瑞等重修。原有庙联曰:“功德遍南闽扫尽蛮烟瘴雨,俎豆崇北岸环来锦水文山”。配祀三姓王张赵王,因其辅助唐开漳圣王平定漳土有功而供奉。 南台庙原建于今龙海市第一医院前部,1956年兴建医院时被拆除。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村民筹资50余万元,在距离南台庙旧址约百米的南台庙巷重建,1993年10月3日落成,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著名书法家马驰为庙题名。 东路玄天上帝宫 始建时间不详,21世纪初期重建,位于石码镇人民西路入东路巷口边,内有东路玄天上帝庙、戏台等。 |
内社村 |
内社村原名鸿团社,又名洪团,古称石码五乡社之首,位于石码镇西南部,东接登第村,南连高坑村,西临榜山平宁村,北与解南社区居委会相连。全村总面积2.8平方公里,古时分前溪、后巷、过港、庵下四个角落,现辖内社1个自然村,有454户1680人。 政区沿革 内社村是洪氏祖先正和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基,至今已有640年历史。明弘治元年(1488年)锦江埠建置,隶十一都,鸿团社时属十一都;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城设3偶,附廓设四厢,在乡村设15都,时属十一都洪团。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仍属十一都。民国初年属第二区(古县区)平苑乡鸿西保;36年隶属土亭乡鸿西保。1949年9月20日内社村解放,1950年隶属二区平宁乡管辖,时人口约500人。1956年3月将城内并入平宁区,属平宁区榜山乡辖。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金星耕作区管辖。1959年3月红旗公社改为榜山公社,属榜山公社平宁生产大队管辖,1960年3月并归石码人民公社高坑大队管辖。1964年归榜山人民公社高坑大队管辖。1984年改属石码镇高坑村管辖。1985年7月1日从高坑村拆出独立成立内社村,时人口291户1304人。 姓氏源流 鸿团社洪氏自元至正二十七年洪正和开基,传六房,洪姓人口约占全村92%。自明代弘治年间,置锦江埠后,商业兴盛,洪氏后裔开始外迁。2005年12月,据《鸿团洪氏族谱》记载,内社村洪姓外迁人口约2600人,分布在省内的有福州、厦门、漳州、龙岩等地;国内有四川、广东、云南、辽宁、北京、台湾、香港;国外有美国、东南亚等地。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80亩,村民大多数以经商做生意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企业有漳州市成兴米业有限公司、龙海成兴洒店、龙泉水磊石、鑫龙建筑公司。商业有鸿团鞋庄、景喜金首饰商店、水泥批发3家、食杂店20多家、饮食服务业10多家等,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全村农业总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村民年人平均纯收入5190元,村财集体收入13万元。 村内原有二条河流和二条支流。河的入口由九龙江经龙海桥往港口流入登第港道进入本社英厝桥闸,一条流入本社南港道,主要提供农业用水;另一条流入本村面前港道,主 要提供村民饮用水和农业用水。二支流分别为:洪厝港由三角窟西北至林边村、鳌西、塔溪等社;后港仔由南台港往洪埭墩、五板桥至蔡港入九龙江。两条支流因建设需要已被填埋。20世纪60年代为引西溪水灌溉农田,新开桃花港。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9%,电话普及率达98%,村民购置轿车15部,面包车和农用车20部,并有110户村民安上电脑。饮水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全村设有几个自来水供应点,村民凭票在自来水供应点的水龙头挑水,80年代初全村家家户户全部饮用自来水。 建村以来,公共设施、道路不断完善。1986年建造庵前场地,围石栏杆和建石桌。1989年村集资1.7万元,建造水泥路一条(原铸造厂至新潭)。1989年集资1.7万元造村中心路和小宗前、前溪二条水泥桥。1991年集资0.8万元造土路岸水泥路一条、及集资7.8万元造社中路。村主干道路全部铺上水泥路,长约400米。村民集资建7幢六层住宅楼,每座用地面积1100平方米。 内社第一所小学,创办于民国33年,校址在洪氏大宗祠堂内,名为鸿西小学。1949年9月后改名为内社初级小学,学生来自本社与登第两村入学儿童。1959年后内社学龄儿童就读于高坑大队小学。1993年村集资80万元再次新建内社小学,占地面积6.5亩的,并修建一座三层高的教学楼,配有音乐室、电脑室,电脑15台,学生165人,教师16人。 宗 祠 洪氏大宗祠堂———孝思堂 位于内社村后巷角,座北朝南,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一(1682年)年,占地面积487.23平方米,建筑面积194.88平方米。祠堂系砖木结构二进古建筑。祠堂前有匾额书“洪氏家庙”。前厅悬有“进士”、“宠瑞国爵”匾,后堂悬“会魁”“贡元”匾,神龛上悬“孝思堂”匾。祠前有二个旗座。1997年,祠堂进行大规模维修,耗资8万多元。保存的古墓有:开基祖正和公墓,位于龙文区郭坑镇扶摇之蟠龙山;季冈公墓,位于海澄镇和平山,为鸿团第十世季冈之墓。 柳溪祠 洪姓大房小宗,始建于明代,座北朝南,二进,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建筑面积184.8平方米。 恪立祠 三房小宗,始建于明代,座北朝南,占地面积339.2平方米,建筑面积216平方米。 三房小宗分祠 位于大宗祠左侧,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分祠与柳溪宅居分半室,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89.6平方米。 文物古迹 古石碑记 明文林郎广东道监察御史柳溪洪公暨孺人李氏墓道碑;大明文林郎广西永福知县雪峤公墓道碑;清观察蒋公申禁阻过水道伤害田禾示文碑记,清乾隆三十九年三月立,位于东英桥亭右侧;清道光癸未年三房小宗内公置祀业碑记;清嘉庆壬申年重兴鸿团武庙记;民国初年闽候厅地方判决告示碑记,洪秀良状控柯永昌毁坟案 古桥 英厝桥(又名洪团桥、翁厝桥),始建年代应为元明时期,桥长约20米,四墩三孔石桥,桥板石材厚度约1米,石板9条。为古时锦江埠经此桥又经卢沈桥越过岳岭通漳浦之交通要道。其桥原貌甚为壮观。至今,还流传其“此桥要倒虽要倒,再造没这好”的说法。牌头爹桥,在社西关帝庙前,由两边桥墩托五条石板做为桥面,可供船只通往,古时港道通至邻近村林边社、鳌西社、严塔社、卢州河。元代为锦江埠至漳州府的古道。 古宅 柳溪公宅,位于大宗祠堂右侧,座北朝南,为明代建筑,是内社现存最久的古民宅之一。洪达九轩即柳院,保存完好,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一座完整的明代民居。明代居民鸿川公宅,明隆庆五年登武进士时,置有旗座于祖厝前。 古隘门板墙 鸿团社古隘门四个;古时本社地形为港道绕社,重要地段,用板墙加以防护,设4个隘门,现仍保存。护社板墙旧基,古时本社为防御外患而筑,现旧基仍遗存。 关帝庙 又称鸿团武庙、内社牌头爹桥庙,位于内社村西,始建于明代。庙坐南朝北,西有楼房及围墙,占地面积759.24平方米,建筑面积165.24平方米,1994年村民聚资重扩大,庙宇焕然一新,更为庄严雄伟。庙正中悬挂“关帝庙”匾额,庙门有对石柱联:庙宇更新增鸟革,英灵依旧镇鸿团。殿中亦有两对石柱联:前联,汉室春秋归正统,鸿团宗社属神灵;后联,义贯麟经光圣学,神安鸿里庇生灵。庙内大殿正中主祀关圣大帝、二帝,陪祀关平、周仓。其上悬挂“山西夫子”巨匾。左偏殿祀观音佛祖,右偏殿礼万岁爷、总头伯诸神。前殿左右廊各附祀陈李两老爹公和马公爷等神像。大殿左匾书:“遂通”。可从匾下之旁门通往西侧楼室之斋房和会客室等。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武庙关圣庙会,石码一带及远近乡里善男信者前来朝拜。 庙内文物古迹甚多: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族长洪陪馨率众兴修鸿团武庙碑,有清嘉庆十七年重修该庙时所塑之大帝、二帝神像和三对石柱楹联,有郑成功献的龙案香桌、郑军埔遗址和元代石拱桥。1997年11月列为龙海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宫 为内社主公爷庵,始建时间不详。宫坐南朝北,位于社北后巷,砖木结构,中有天井,占地面积221.3平方米,建筑面积67.1平方米。宫内有三副对联,一联:玉宇重新威临北极,虚宫丕焕祉锡南乡;二联:鸿裁于此聿新星光辉斗极,团簇如斯焉美剑气焕龟蛇;三联:玄德领天曹揆文位尊师相,上方凭帝力奋武镇伏邪魔。正殿奉祀玄天上帝、大帝,殿左边奉祀观音佛祖,殿右边奉祀土地公、三哥二舍诸神。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帝公生日届时兴行庙会。 玄坛宫 位于内社庵下座落,始建年代不详,占地总面积222平方米,建筑面积102平方米。大门上挂“‘玄坛宫”匾,石柱联:殿上龙飞锦水英灵千古赫,阶下虎拜鸿团福址万年新。奉祀玄坛爷,副祀虎将爷、五谷爷、土地公。 英桥亭佛祖庵 始建年代不详,1956年因英厝埔一带征用建为石房地,佛祖庵被毁。1997年于旧址重建。新建庵占地面积302.7平方米,建筑面积113.7平方米。庵联为:鸿福慈悲降佛地,团圆皓月映禅天;蓝宇既清竹林亦静,诸天不见大地长春;观尽古今桑田沧海,音振河山暮鼓晨钟。 |
登第村 |
石码镇登第村,古称蓝江,俗称单地,位于石码镇南侧,东邻港口溪西岸,西邻工农路,南邻紫光路,北邻人民路。登第港道从西向东流入港口溪。全村总面积0.3平方公里,共575户1935人,其中柴板桥60户130人、下蔡295户1142人、上庵片200户763人。 政区沿革 登第村在清代隶属龙溪县十一都。民国28年为第四区平苑乡登第保,36年为土亭乡登第保。新中国成立后为龙溪县第二区平宁乡登第村,1953年后为第二区金星大队辖,1959年后隶属石码镇高坑大队,1964年后为榜山公社高坑大队辖,1979年经批准独立成立行政村,隶属榜山镇。1984年改属石码镇管辖。 姓氏源流 方姓为登地村大姓,占全村总人口70%,源于两支。 第一支系源流为入闽始祖方世琮,为唐昭宗名臣,唐昭宗三年(891年)由南京流水卫偕闽王王审知入闽,军领先锋,开辟闽都,徙福州、莆田、泉州。入漳始祖方纳斋(讳正子,字元珍)系方世琮裔孙,徙莆田、福州、顺昌后入龙溪,其以儒林显于漳,遂居龙溪之蓝江即登第,为登第“方氏”一世祖。方纳斋于宋昭定五年以明经举进士、分宪大夫、顺昌通判,以诗礼传世,传奕二十七世,大部分在本村居住。另有第五世部分迁福州北门外(现福州北门厦坊村)、十一世祖部分播迁台湾台中和台北(现尚未联系),十五世方胤祉率子播迁台湾台南(现台南关庙乡,1992年至今春秋二祭都回乡祭祖),还有部分裔孙播迁菲律宾马尼拉、香港和省内的福鼎秋溪、漳平永福、芗城洋老州,诏安、北溪、石码、榜山、海澄、隆教后石等地。 第二支系来源于入闽始祖方伯虞(字子重),其于唐朝总章二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启基。清朝初期播迁定居登第村柴板桥(又称德麟社),另有同宗从榜山崇福和下浒播迁居住本村。 村中另有黄、徐、郑、叶、姚、蔡等姓。其中,黄姓于清末民国初期由榜山翠林园头社和海澄莲花迁入;徐姓于清末由角美镇东美村迁入;郑姓于民国初由榜山镇翠林村迁入定居;姚姓于民国初由紫泥镇锦田村迁入;叶姓于清末由过北迁入;蔡姓于清末从榜山镇福河村迁入。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登第村于1979年底以来,为扩建龙海县城需要,被征用耕地210亩为建设用地,已建成人民路、工农路北段、紫光路,两侧为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和居民住宅楼群,属城中村。全村以经营第三产业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个体商业及房产业为主。其中建筑业系本村历史传统行业, 自清代开始大部份村民都从事建筑业,素有“登第灰匙”之称,名誉龙海各地,从民国至今为建筑专业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建筑业收入。2005年全村年社会总产值1655万元,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300元。 全村普及电力、自来水供应,电话和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 100%,村民全部以电、液化汽和煤为烹饪燃料。有私人小车8部,中小型运输车12部,两轮摩托车100多辆,移动电话500多部,微机25台。 有村办小学1所,投资220万元建成1幢两层教学楼,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930平方米。设6个班级,教师14人,学生213人。 宗 祠 氏宗祠———怀远堂 位于柴板桥,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坐东北向西南,堂内奉祀入闽始祖方伯虞裔孙播迁柴板桥开基祖第七世至十七世神牌。堂内存有雕刻桂木“怀远堂”牌匾1个和楹联2对,清代祀桌八仙桌一套,清代嘉庆福建铜山营左哨千总、方大振祖父母四帧彩画和清代嘉庆颁赐“诏书”手抄件各1件。对联为:文山瑞气萃吾宗,锦水各流钟此地;文廷仕升半桂飘香光祖泽、山恋秀挺云霄上了焕宗枋。 方氏家庙———明荐堂 位于村中部,于宋代昭定五年明经举进士、顺昌通判方正子择地,始建宋宁宗六年。历代经明洪武癸丑年、清康熙戊寅年、乾隆乙丑年、民国三年及1997年进行5次大修。庙坐东北向西南,系石砖木结构,二进明清古建筑风格。有前后两殿、深井、廊间,正门前有上、下两层石埕、旗杆和日月照潭。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平方米。内存“特奏进士”、“明荐堂”等匾,以及清康熙三十七年“祖泽碑”、康熙乙丑年“义母碑”,乾隆乙亥年“宗祠碑”石碑各1通。祖龛奉祀开基一世至二十二世祖神牌,共有266位神位(其中包括台湾台南关庙乡开台三世祖、六世祖神牌20位)。正门上悬“方氏家庙”匾,旁刻有清代康熙洲司马方衡候(明庚辰进土方文跃之孙)墨迹石刻石联1对,即“孝 方家光祀典,文章登第振宗风”,并有花岗岩石鼓、木砖花窗各1对,左右门上悬“春祀”、“秋誉”石刻边匾,埕上有旗杆1对。2001年8月被龙海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正月初五日和八月十五日进行春秋二祭。 文物古迹 德麟宫 位于登第村柴板桥,始建于清朝嘉庆初期。庙坐东北向西南,始建面积20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重建,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主建筑面积62平方米,宫埕前6米处建一100平方米的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前亭后殿,前亭四株方柱斗拱架构,内殿平梁,屋盖琉璃瓦,彩瓷雕饰二对夺目双龙争珠及艳色的骑士、花鸟雕塑。宫亭内挂有“德麟宫”,内有对联:三臺剑保民平安,七星旗镇境光明;武当胜景□桂林,文山水繡遍天下。殿正中主奉“玄天大帝”,左右配祀福德正神、王爷。1998年11月经龙海市宗教部门登记为试点管理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 则佰官 位于登第村东部,始建于宋朝淳祐年间。庙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面积90平方米,为混凝土砖木结构,二进明清建筑风格,奉“蔡妈夫人”、“婆姐”。 谢府元帅庙 又称“大庵”,位于登第村中部,始建于1324年。庙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面积425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进明清建筑风格,奉“谢登元帅”。 |
高坑村 |
高坑村位于石码镇西南部,东至山后村,西至榜山都边,南至紫云山,北至登弟村。全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有1324户5266人,其中高坑260户973人、罗锦354户1432人、半港90户375人、文美90户386人、新厝90户400人、林坑140户570人、港口300户1130人。 政区沿革 新中国初期高坑村属海澄县山后乡所辖,1955年至1957年改为建明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改为海澄县莲花公社高坑乡,1960年3月海澄县与龙溪县合并为龙海县后改为石码公社高坑大队,1964年改为榜山公社管辖,1984年又改属石码镇管辖设立高坑村,辖有高坑、罗锦、半港、文美、新厝、林坑、港口7个自然社。 姓氏源流 高坑、半港、文美、新厝、罗锦、港口为高姓聚居地,占全村60%,共794户3160人。溯源漳浦系大宋爱国忠臣理学名贤高东溪先生第五世裔孙一举,字元逐,于宋理宗绍定三年秋八月由漳邑携眷卜居高坑创基。自始祖神农以来子孙遍及海内外,八闽首推高祖所开拓而传至第九世、东溪祖风高八闽,因此在漳浦推崇为肇基第一世,历传至今已三十二世。分支遍及罗锦、港口、半港、文美、新厝、高厝、玉忱、石亭、博与、互泥诸社,人丁启毓、裔孙鼎盛蔚城巨族名门。 罗锦为卢姓、沈姓和高姓聚居地,其中卢姓60户210人;沈姓30户100人。 林坑为李姓聚居地,有140户570人。 港口为康姓聚居地,有110户480人。 高坑村还有林、陈、黄、兰、郑姓等,散居于全村各社。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高坑村现有耕地面积322亩,大部分村民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特别是这几年来企业不断发展,其中有台资企业长泉矿泉水厂,民营企业欣龙纸装厂、信裕纸业有限公司;还有个体私营企业20家,其中鸿龙木制品厂1家、家俱厂15家、服装厂1家、印刷厂2家、麟山康乐场1家。从事运输业的货车有50辆,小轿车40辆。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877.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0100万元,农业总产值267.7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529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9%,大多数人以电、液化汽或煤炭为烹饪燃料,100%村民饮用自来水。2005年建乡村水泥路3800米,投资200万元,其中高坑社水泥路1800米,投资110万元;罗锦社400米,投资20万元;林坑社400米,投资20万元;半港、文美、新厝三社共600米,投资25万元;港口600米,投资25万元。1999年7月,把原高坑村工业小区改建为高坑村港林别墅新村,总面积92123平方米,共有24幢别墅。 村有医疗所2所,4名工作人员。村内有1 所小学,原名为高坑小学,于1978年创建,投资167.4万元。2003年改为石码第二中心小学,设有13个班级,503人学生,41个教师;并辖渔业、登第和内社三所小学。 宗 祠 高氏宗祠———永思堂 位于高坑社。祠堂坐东向西,二进一天井,堂前有两层大埕。后堂正中供奉高坑高氏始祖神像,神像前有一供桌,供桌上摆放一香炉。粱上悬挂“忠孝流芳”匾。 高氏宗祠———衍庆堂 位于港口社。宗祠为二进三开间结构,中有一天井,正中大门,两旁立有两石鼓,上悬“衍庆堂”匾。大门前有一砖埕。 李氏祠堂———庆馀堂 位于林坑社,距今有300多年历史,2005年1月重建。祠堂坐东向西,为二进一天井结构,红色琉璃瓦盖顶,屋脊上雕有双龙戏珠图,堂正前方有一埕和潭。正中大门,左右门南北相对,大门两旁立有一对石鼓,门上悬挂“陇西”匾,门联为:古唐英主统江山,今朝贤能兴社稷。后厅正中央置神龛,主要供奉李氏列祖神位。神龛上悬“庆馀堂”匾,左侧供奉“福德正神”,左右墙壁上镶刻有“宗祠重建及捐献名芳”文石碑各一通。堂内有4对石柱,其中一对为雕龙石柱,柱联为:陇西传统永唐朝,子孙昌盛万代基。 孝思堂 位于新厝社。 文物古迹 紫云岩 原称石壁岩,又名紫云禅寺,位于石码镇南隔高坑社紫云山上,始建宋代。坐东朝西,祀三宝佛和观音大士。明朝时期海澄县人吕滨溪隐于此攻读,后乡试中举,为不忘发迹之地,献资重修寺庙,并雕金身佛像,亲题“紫云岩”匾。紫云岩山明水秀,风景绮丽,系历代名人避暑、攻读之处,今为龙海市紫云公园的名胜景区。 古林岩 又名古林寺,因古木成林而名。开山祖近斋僧创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3年(1914年)、1986年多次重修。寺坐南向北,占地面积 20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正中大雄宝殿,主祀释迦牟尼佛,两旁附祀站立的阿难、迦叶前侧左右祀伽蓝菩萨、达摩祖师。东殿祀地藏王,附祀道明、闵公法师。西殿祀关羽,附祀关平、周苍。在主殿西旁坐西向东增建座楼阁式三斋堂,内设会客厅、僧房等。在主殿后山上建一座木结构蜘蛛网古建筑的观音阁,祀四面观音菩萨。1994年新建一座长22米、宽10米的林坑桥和一条长千米、宽10米的古林寺路。1999年再建一条长250米、宽6米的水泥寺道。并在主殿后山开辟一条长数百米、宽二米的石阶山道,先至观音亭,后取道再上即达大寨尾顶峰。古林寺匾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高僧于1986年6月题。大雄宝殿匾系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于1986年秋题。古林寺于1992年10月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为紫云公园名胜景区。 宗仁庙 位于高坑社,糸卿山高坑社肇基五世祖高一举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中秋建造,主杞伽蓝尊王。1959年因建县政府大楼而被拆,迨至1990年11月奠基重建,1998年五月竣工,占地1200平方米,投资37万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