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村位于漳州南门外十三公里处。国道324线与县道林棉线北南西东贯穿其境,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村后寨林山是座低山丘,山上杉松四季常青,荫泽乡里苍生。村貌犹如一俯状琵琶,古来素有“琵琶穴”之称,寓意人气随和,一抓就紧。木棉主姓陈,据载于唐初由河南陈氏太傅率部入闽开漳。 木棉村境幅员辽阔,山园田水俱独。现全村600多户,人口已经从解放初的900多人发展到2500多人。十多年来,百余学子大中专毕业后,奔赴祖国各地,大显身手。随着国家政策逐渐向农村惠移,村民100%参加了新农合,新农保,保证了农民避免大病之灾和晚年之忧。随着厨师食品集团的入驻木棉办厂,定将有更多的企业在周边继续发展,为解脱传统农业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新木棉将蒸蒸日上,年年向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81107 | 363000 | 0596 | 查看 木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蔡坑村 |
九湖镇蔡坑村简介 龙海市九湖镇蔡坑村,地处漳州南郊,距市区10公里,324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总人口4050人,现有党员129人,村党支部连续三次被龙海市委评为“五星级党支部”,村委会被龙海市政府评为“文明村”。 我村历来以果为生,种植荔枝、龙眼等果树已有数百年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收入逐年减少,2002年村党支部村委会敢为天下先,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率先砍下百年的“摇钱树”,创办九湖镇蔡坑工业区。至今已征土地近千亩,工业区颇具规模,共有30家企业先后入驻,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华艺钟表、新嘉华家具厂、美佳人造板、庆鸿电子、喜盈门电子等等,年创税利20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上千人,成为龙海市工业发展十佳村。 村党支部村委会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包括工业区)上亿元,创税利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00元,精神文明建设也硕果累累。近年来,投入1150万元修建水泥路近9公里,投资180万元,建设一个面积1560平方米,有75个摊位的农贸市场,去年村“清洁家园”项目已通过上级验收,村计生工作也位居全镇前列。 |
大梅溪村 |
在九龙江畔圆山东麓平原上有一美丽的村庄,生活着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民,他们操着地道的闽南话,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沿袭着先民们留下的基业,继续保护着漳州名片——水仙花,这就是我们古老而又美丽的村庄——大梅溪村。 大梅溪村现有居民1457人,居住在五个生产小组里,吴、洪、任、许、赵、林、石、黄、甘、杨是基本姓氏。不管以前来自何方,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勤劳不辍,共同传承着凌波仙子的衣钵。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深深地热恋着这片土地。那些不懂稼穑的统治阶级、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名堂圈地的0商,是不懂他们的感情的。他们一荐稻谷一荐水仙,深耕细作,年又年年。当你在春晚,吃着团圆饭,望着案几上苍翠欲滴叶子上镶嵌着金盏银台,闻着沁人心脾芬芳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把她捧在手中,仔细端详,顿时满室生辉,春意盎然。你可晓得,你捧在手中的正是圆山姑娘、龙江女儿?你可晓得,正是我们可爱的村民三种三收,历经三年辛勤培育的结晶。 这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品味鉴赏水仙花也水涨船高。我们的村民在保持品质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扩大种植规模,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产品占据着水仙半壁江山。大梅溪村打一喷嚏,全国水仙市场都得感冒,他们是如此执着地爱着水仙、保护着水仙,他们是水仙水仙精神的化生,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
田中央村 |
九湖镇田中央村位于九龙江西溪南岸,漳州圆山脚下,西与南靖县靖城镇接壤,是漳州闻名朝圣名胜古迹——岱仙岩所在地。全村共550户人家,总人口2120人,分别有新村、旧社、溪州三个自然村,全村面积方圆2.5公里,长年以种植水仙花为主要种植业,村内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和睦。 |
洋坪村 |
洋坪村位于福建漳州南门外的圆山脚下,全村共有1440人,335户,党员50人,6个村民小组,由3个自然村形成一个村部。 洋坪村特产水仙花,是水仙花的原始故乡出产地。村民们充分利用水仙花天然特需的水土资源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培育着千亩花香。水仙花驰名海外,取冠于中华,被列之于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洋坪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全村的道路都硬化、亮化、绿化,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净化、美化,全村呈现繁荣昌盛的新景象。 |
蔡坂村 |
蔡坂村、古称琵琶坂,位于福建漳州南门外的圆山脚下,东经24°29′,北纬117°36',海拔38m。全村共有500多户2050人,耕地面积1000亩,人均收入6000多元。由13个村民小组组成。 蔡坂村特产水仙花,是水仙花的原始故乡,村民充分利用水仙花天然特需的水土资源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培育着千亩花香。驰名海外,取冠于中华,被列之于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蔡坂村历史悠久,相传明朝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1456年)在河南汲县为官的张光惠告老还乡时,从洞庭湖水面拾得两个水仙花头,带回家乡蔡坂村,种于圆山脚下,此后水仙花日益繁衍,扩至邻村,至今年产4000万粒水仙花球,并销往世界各地。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蔡坂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全村的道路都硬化、亮化、绿化,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净化、美化,全村呈现繁荣昌盛的新景象。 |
下庵村 |
下庵村位于九湖镇与漳州市接壤的地带,距漳州战备大桥约1.5公里,距国道324线约1公里。东与庵兜接壤,西与大梅溪交界,南与芗城南星村交界,北与新塘村接壤,有漳州市南大门之称,是漳州市水仙花生产地。村落面积9平方公里,北与新塘村接壤,辖4个自然村,全村含有11个村民小组,共528户,2160人。 下庵村原属新塘社的一个自然村,新中国初期属龙溪地区第九区管辖,1958年改属九湖公社新塘大队,于1962年下半年从新塘大队分出下庵大队(村名由来:新塘社有两座庵庙,在新塘大队区内成顶庵,在下庵大队区内成下庵,因而得名“下庵大队”)。下庵村由下店、下庵、后山头社、后山顶社共四个自然村组成。下庵村姓氏较多,称“杂姓地”,共有24个姓氏:其中邵氏以后山顶社为主,共87户,322人;许氏40户,共159人,以后山头社为主;黄氏70户,273人,以下庵为主;林氏54户,194人,以下店为主;陈氏51户,219人分部于下店,下庵;郑氏24户92人,以下店为主;马氏31户,131人,以下庵为主;严氏25户,88人,分布于下店;还有唐、刘、蔡、何、梁、李、柯、吴、颜、邱、冯等姓氏散居在全村各社,由于宗氏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有些姓氏同姓不同宗。 本村历年来以农业为主,工业、养殖业为辅,农业耕地面积950亩,主要种植水仙花、仙人球、榕树等花卉盆景,果园面积280亩,主要种植荔枝、龙眼等名贵水果,花果收入不仅解决温饱,还年年有余,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带动下,农业、工业、加工业等蓬勃发展,经济收入年年增长,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自建楼房高达300余座,全村大小拖拉机15部,微型运输车8辆等。由个人集资筹办有饲料厂、纸箱厂、制钉厂、铸造厂、玻璃喷沙、加工厂、石材装饰加工场、地热养殖场等中小型企业共48家,年产值8000多万元,因而大大地带动了本村的经济发展,村民年均收入5000余元。 村里有一小学创建于民国时期,校名“新塘小学”,1989年,下庵、新塘两村村民集资50万余元,改造小学校舍楼一座,4层14间,配有电脑14台。现有10个班级,学生数300余人,教师16人。 下庵村是福建省生化“水仙花”的种植产地,字号“宜春”是漳州水仙花品牌产品,原产于下庵村,它以花球打、花蕊多、味道清香适人而着称,自民国时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叶一直被香港商家认定为唯一信得过的优质产品,几十年来常销不衰,深受国内外商家的亲睐。 下庵村有一名革命英雄人物,许面烈士。许面烈士家住下店社,解放战争时期,她担任漳州游击队地下交通员,解放战争初期,她全身心投入于革命运动中,常与工作组的同志奔上邻村宣传演讲,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打土匪,高土改,斗争恶霸地主,她不顾个人安危,经常早出晚归。1950年4月20日晚,由于有人向土匪告密,被土匪抓走。在离下店社不远的“山坪溪”边惨遭杀害,40岁的许面同志就这样为党委人民,光荣地牺牲了额,她的遗体被埋在下庵村的“石码塘”边的一块园地上,墓碑上刻有“许面烈士永垂不朽”,她的英雄事迹载入漳州革命史册里。 |
新春村 |
龙海市九湖镇新春村位于漳州南部,终年四季如春、土地辽阔,是一个花果之乡,全村总人口2458人,党员108名、村干部7名,在九湖镇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全村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本村两委在书记邱启添同志带领下积极工作、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使本村的工业、农业、科教、民生、环境,各方面都取得较好较快发展。多次被龙海市政府评为“文明村”被龙海市委评为“四星级”党支部。 |
小梅溪村 |
小梅溪村位于九龙江南岸,西洋坪大桥南侧,与漳州市区隔江相望,属于城乡结合部。小梅溪村是革命老区村,在解放战争年代曾经涌现出一批为党建国大业而英勇战斗的地下交通员,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全村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人口1007人,主要种植水仙花、蔬菜及各种花卉苗木。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党的政策,小梅溪村作为“漳州市城市名片”——水仙花主要产区,村两委在确保这一特殊产业的稳定发展时,积极发掘水仙花的内在艺术审美价值,拓宽市场。与此同时,根据新形势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村民经济的增收。新通车不久的西环城路沿村而过,更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特别是小梅溪村的经济发展。 小梅溪村村部位于漳圆公路旁边,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因年久破落,村两委在去年研究决定进行维护性改造,现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
邹塘村 |
邹塘村基点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九湖镇中标,东临颜厝镇古县,南邻是埔美山村,西邻是衍后村,北邻百花村,全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是革命烈士王占春的故乡,王占春故居是福建省98个革命教育基地之一。王占春(1905.9.21—1932.6.12)福建省龙溪县邹塘村人(现龙海市九湖镇邹塘村)。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0党员,是闽南革0据地和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龙海党史的一面光辉旗帜、龙海革命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历任闽南红军游击队队长、闽南红军游击司令部司令、闽西革命委员会委员、闽西工农革命委员会委员、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0漳州县委常委、0漳州中心县委常委常委、0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政委。王占春以其短暂的一生,献给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掀起党在闽南地区的革命风暴,开展闽南大地工农武装斗争,开辟闽南红色武装割据区域,开创龙海苏区和靖和浦革0据地。王占春以其非凡卓越的军事才华、矢志不渝的革命意志、平易近人的群众工作、勇猛杀敌的英雄气概,撑起了闽南革命新天地。 邹塘村共有2872人口,789户,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下分4个片:河坑片,87户317人;上占片,265户972人;下叶片,197户753人;寨内片,240户830人。叶氏50%,王氏30%,卓氏10%,郑氏4%,侯氏1%。 全村以农业为主,农业耕地面积1800亩,其中水田1250亩,园地550亩,花卉种植是全村主要的经营渠道,有仙人球200多品种,多肉植物200多个品种,还有,盆景、锦上添花,各种花木、草花。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事业,1988年投资造纸厂,总面积3000平方,投资80万;2004年投资全村、村道百花村至邹塘村菜市场约2公里,投资120万;2005年在建村道,菜市场至河坑,菜市场至下叶亭,约2公里,投资130万;2009年投资全村,集资建三宝佛殿,前亭后殿及老人休闲娱乐场所,投资270万;2010年建邹塘村文化活动中心,投资56万。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100%,电话手机普及率达100%,邹塘村中心设一座王占春小学总面积1000平方米,2层楼房有6个班级,人数70人,教师10人。 |
田墘村 |
九湖镇田墘村位于漳州市南郊,距漳州市区仅12公里,国道324线333公里处东侧。下设7个村民小组,全村558户,有人口2123个,设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68名。一年四季花果遍地,其中以荔枝、龙眼、花卉盆景最为突出享誉海内外,堪称花果之乡。 近年来,田墘村以“突出产业转型,夯实基层基础,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实施富民强村战略,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推动了村级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先后多次荣获龙海市“四星级党支部”,龙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龙海市“文明村”,龙海市“综治示范村”等荣誉。并且自2008—2011年连续四年在全镇工作综合考评中荣获前四名的好成绩。 政区沿革 田墘村又名田墘兜历史悠久,拓建于南宋末年至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代属三都。 郑氏源流 廷睿公为郑氏总祖郑恒公的第九十代孙,为龙溪县山北社开墓祖伯可公第五代孙。 廷睿公的祖父子智公属均贤公(如田)的亲子,与颜厝镇古县祖子仁(郑明)是同胞兄弟。因此,与山北社开墓祖底下的文山派、罗山派后裔均为同宗堂兄弟,即古县、林前、宝里、翠林、南安石井等等为近亲关系。 自然环境,基本设施,经济状况 全村以农业为主,兼部分养殖业,全村耕地面积2000亩,其中水田800亩,果园600亩,主要种植荔枝、龙眼、桃李、花卉等。仅本村各优特特产乌叶荔枝年产达1万担左右,果质清脆可口,营养丰富,是罐头食品行业指定的原料产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潮流的发展趋势,利用地理优势特点紧靠国道324线沿途两侧为突破口,在2003—2006年间开发工业园区规模较大,先后征用土地1500亩,将富余劳动力投入进厂务工,年增收入200万元。1996年村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筹资建造一条长1.7公里、宽8米的硬化水泥路面,总投资120万元,2006年又建造一条长1公里、宽5米的村西道水泥路,总投资40万元。使田墘村大大改观交通不便状况。 2010年投入资金40多万元用于村部修建办公楼,同年间向上级申请增设一部变压器在2011年安装完备总投资32万元,大大改善村民用电难的燃眉之急。使生产、生活得到保障。 2011年完成了省级中低产田改造(小农水)第一阶段1000米长,宽2米的工程项目,第二阶段道路总长1500米、宽12米正在规划放样,即将动工。该工程项目完成后,使田墘村600亩水田排灌方便,变废地为宝地,大大提高地价的升值空间和利用价值。 2011年田墘小学校安工程:建造一栋三层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国家拨款160万元,村财支付附属工程(围墙、水泥操场、及其它配套设施)20万元,已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从而提高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2012年我村纳入九湖镇第二批清洁家园大整治八个村之一,对全村各角落铺设水泥路,建造一个占地面积500平方的健身休闲娱乐场所,改善人居环境。 如今田墘村处处新风扑面,事事与时俱进,一个经济发展,村风文明,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祥和文明之风溢满全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迈步向我们走来。 |
衍后村 |
九湖镇衍后村,又叫院后村、衍护村,位于漳州城区南部324国道线内,系原0革命老区,距漳州市区7公里,龙海市区15公里,纵国道2.8公理,占地约7平方公里,包含一个自然村,即马崎自然村。全村现有常住人口3998人,约1100户,村民姓氏主要有“陈”和“胡”,胡氏主要居住在马崎自然村为多。村民主要收入渠道为种植荔枝及各类花卉、苗木,人均年收入约6000元。衍后村拥有千年古刹石狮岩和鸡母石等著名旅游景点,近年来,已有很多领导、外国游客等慕名而来旅游。 |
长福村 |
龙海市九湖镇长福村,又名百花村,坐落于龙海西北部,漳州市南部郊区。村区域面积5625亩,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全村有1319户、5063人、人均耕地0.256亩,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村。花卉产业是百花村的主产业,全村种植花卉面积2万亩,其中依靠村集体土地种植面积1300亩、对外承包土地种植面积1.87万亩、人均种植花卉面积3.94亩。目前,百花村花卉年产值5亿元,出口创汇7000多万元。 百花村的种花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前140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1963年1月31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南巡视察,看见这里到处种满花草,家家户户都有庭院花圃,满眼绿色葱茏,繁花烂漫,绚丽多彩,便赞美道:“真是个‘百花村’!”1980年10月中宣部陆定一同志到此视察时挥笔题词“百花村”三个俊逸大字,从此“百花村”闻名遐迩。改革开放以来,-主席、李鹏总理、-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百花村,为百花村留下 “百花争艳 万民长福”等一笔弥足珍贵的墨宝。 1999年百花村花卉市场被农业部确认为“全国花卉定点市场”,该市场拥有资产总额15亿元,共有花卉交易棚4.6万平方米,展位11210个,营业面积13.98万平方米,从业人员68000人,市场交易额12.07亿元,其0口2110个货柜,出口销售5430万美元,实现税利5300万元,被漳州市政府认定为漳州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2000年1月,第二届海峡两岸花博会举办,百花村作为分会场,承办花卉交易会活动,村办花会,全国仅有,一下子抬升了名气,当年便增加花卉交易额3000多万元。此后,百花村每年都如期办会,举办规格也从村镇级不断提升到县市、省部级,规模也随之扩大,获得了来自韩国、日本、西欧、欧美等国的订单,金额高达5600万元。在2009年11月18日百花村花卉交易会上,百花村花卉交易市场签约额高达4.2亿元,交易会对百花村是难得的机遇,可以趁机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花卉销售,同时也辐射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百花村在324国道线两旁建设了花卉市场,并形成了十里的花卉长廊。这一市场已被商务部确认为“双百市场工程”(即全国百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国百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是全国规划重点扶持百个农贸市场中唯一的花卉市场,也是唯一的村级市场。 花卉产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产业,也是百花村的主产业,百花村把眼光投向全国,放眼世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将建立一个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并且能够与国内外花卉市场有效对接的交易市场,该市场以促进漳州花卉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为宗旨,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架起科技与市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发展经济,开拓市场,扶贫兴农,造福一方,实现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埔美山村 |
埔美山村位于漳州市南门外八公里左右的一个中型村庄,东至颜厝上溪村水田交接地,西至国道324线公路,南接蔡坑村社连社,北至邹塘河坑自然村,民国期间定名为漳州市龙溪县十二三都蔡美保埔美山社(即蔡坑与埔美山合并一个保)解放后简称美山村直至龙溪与海汀并县后因浮宫、角美、九湖都有同名的美山大队,为此龙海县政府将美山恢复原来埔美山村。 埔美山村是一个多性别的村庄,以沈姓为主,黄姓为次,还有林、蒋、杜、冯、卢……等常住农户,现在统计一下全村总人口2320人,其中沈姓1509人占67.8%,黄姓606人占23%,林蒋杜冯卢……205人占9.2%,多年来村内婚期嫁娶都和睦相处、互帮互爱,更是一个团结和谐优美村庄。 开基建社来源沈氏上租于明朝中期来自诏安县观音山沈积善之子,黄氏上祖开基约于明朝中下期由当今的龙文区步文镇后店村黄雷轩长子黄启明。以上两姓都是族谱中写实质。林姓蔡坑村迁入,蒋姓是下半林村迁入,杜是河坑村,冯卢分别由平和、漳浦迁入。 村内有一庵一庙,两座祠堂。庵即是“宝丰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一九九六年群众集资70多万元原地重建,占地面积432平方米,其中:前殿203平方米,中间天井23平方,后殿206平方,是一座宏伟大庵。庵埕418平方米,埕的左边保留一株明代至今的古老樟树,树头宽为6.1米,圆径1.9米,约有400多年的历史记载。庵内敬尊有三宝佛像,关帝君像,都天元帅像广慧圣王像,伽蓝大王像、辅顺将军像,属沈氏为主,参合他姓供广大信众朝拜。每年正月十三,迎神游村,日夜大闹热一次。 一庙即是“龙兴庙”,黄氏开基奉建一座庙,占地77平方,今年初群众自愿奉献20万元重修重整。庙内奉有“伽蓝大王”“郭圣王”“土地公”尊神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迎神游村大闹热一次。 “宗本祠堂”是沈氏上祖开基建社原始所在地,前座54平方,中间天井23平方,后座68平方,后座中间玻璃台内放着上祖沈东山灵牌,前座中间一尊将军神像,他就是公元669年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沈彪字世纪神像,历时已有1340多年历史。她是当时陈元光麾下一名忠勇良将,领兵征闽南。阵亡后-为护国右将军。宋朝理宗在位时加封为武德侯,每年农历七月廿五是他的忌日。沈氏后代子孙一次拜祭,可以说是沈氏后代最尊敬的老福王。另一祠堂是黄氏上祖原建地,文革前堂前大埕立有石旗杆一座,证明明清年代有当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九八一年,埔美山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面简谈三十二年来的变化。 人民群众勤劳致富门路越走越宽,不少农户走上经商、办厂、开店、行车、种植并到全国各地销售各种花卉产品、水果土特产。大部分群众利用全村原880亩水田,200亩农地和900亩各种果树地,除了村镇开发和动用外,种植各种花卉、树木,蔬菜类、养殖业,每年经济收入,由无到有,由少到多,打破各种旧思想、旧观念,年年丰收,岁岁来潮。 看村貌看村容,了解群众资金收入。全村90%以上人民住上新楼房,三年前国家建设需要,龙厦铁路横穿村内动用,政府合理赔偿,新村统一规划。在324线国道以东一华里的本村地界建立埔美山新村,约住100左右农户新楼房,该新村同样图纸,统一款式,统一面积,新村道路水泥化,阳光和各种设备齐全,确实一村新气象。 随着经济发展,群众文化水平有着大幅度的提高。各个角落,大鼓阵、跳舞队、腰鼓、钱鼓、唱歌,不断发展壮大,全村总人口2320人,60岁以上老人350人占15.1%,进入老人社会。每年重阳节、春节都有发红包。现在全村都建立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参加新农合达到100%,参加新农保达98%,人口增长,引起多方关注。1949年全村765人,1981年1560人,2012年2320人,比重增长一目了然。 新社自然村于1970年在原九湖公社党委领导下,合并埔美山村,该村与埔美山有着鱼水关系,早在解放前的1945年民国年代就合并为新美保。该自然村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方面发展较快、较好,该村原来是九湖经济收入倒数第一,现在总户数140户,总人口576人,村级两委会,每一换届,都配备两名领导干部,两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最近完成一条长1.8公里,宽5米的水泥路,总投资额近壹佰万元。 村级两委会仅仅抓住村容村貌改变,交通道路畅通,卫生清洁美化,以兴修水利为重点,内引外联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事,办实事,奔小康,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埔美山村逐步实现。 |
恒春村 |
恒春村历史上曾有名:王仓、恒山、恒苍,因恒苍与本县角美镇恒苍村同村名,1980年龙海县政府同意把我恒苍村名改为现在恒春村。 恒春村位于龙海市南部,又是漳州南郊,距漳州12公里,东南邻马岭村1公里,西邻蔡坑村1公里,南邻林前村1公里,北邻颜厝镇上半林村2公里,村落面积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100多人,260多户一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恒春村旧属福建龙溪县十二三都,林尾保恒苍社,建社开基初期有李姓、翁姓、洪姓、蔡姓四姓共居,故现在仍保留角落地名,有洪厝内在现在大井脚,即顶李祖厝左边院,公厝内在祖厝右边院,蔡厝内在祖厝本院内。姓翁的历史上曾出有名人,现存有牌匾文魁一块,祖厝前埕立有旗杆一台。但未知什么时间,什么原因翁姓、洪姓、蔡姓三姓离开及迁出,现村中没有存在,只有李氏居住。 恒春村李氏分为顶和下李二个开基祖,顶李从现老人协会址至公坝止,下李从老协会至簪珉埕,虽然二个开基祖,不同支系,溯源归一,都是陇西一脉后裔。 恒春村顶李开基祖,李恒山系先祖第八世李孝梓的第十五世裔孙,李考梓由永定湖坑徒漳州府平和散坑金家庄,后移小溪西山庄,至十四世李观荣(1421-1462年)生有五子,即第四子第十五世李恒山来恒苍开基兴业。 恒春村下李开基祖,因历史原因有失传,谨知由草坂(藻苑)迁来,在簪珉埕下李祷厝曾遗留一只楹联,词曰“出藻苑居王仓衍我子孙昌盛”,另一联已失,经查访获知,华安草坂后裔李氏原系芗城浦南镇渡东村迁入,而渡东村李氏由龙文区郭坑镇扶瑶村的开基始祖李伯瑶(唐圃佐陈元光父子平蛮主将之一),现下李开基始祖为华安草坂迁来开基。 恒春村后是山,一片山林有松罗、松柏、枫、柯等千年参天树木,株径多为二至三人合抱,高数十丈,苍隆茂盛,在漳州城可望及,1958年大炼钢铁被砍伐殆尽。现种荔枝,村前面是一条溪流,水从程溪流经本村汇入浦南仔九龙江,村经常受水淹成灾,1970年水利部门统一规划水利改造,把溪道向前移出300米,减少水害,溪流盛产鱼虾等水产。 恒春村古时是漳州南郊被称为小台湾的村,四季水果飘香,盛产有杨梅、桃李、荔枝、龙眼、柑桔、凤梨、柚、柿、兰花等闻名。 恒春村民俗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又是元霄节,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参加,举行到次日一点结束,是村传统群众性最热闹一天。农历七月尾,月大30日,月小29日是普渡日,是各家各户请客招待亲戚朋友大-,主人用最丰富菜肴招待客人。 |
马岭村 |
马岭村位于九湖镇东部,东邻双弟农场,西邻恒苍村,北邻颜厝农场,南邻林前村。全村总面积41.8平方公里,县道锦马线直通324线。 马岭村由本镇院后分居,属南院陈氏,南岐支脉。开基祖为陈元甫之子既昂祖于明约1456—1467年从今院后分居马岭。 新中国初期属第一区(古县区)所辖,原由林前、木棉、恒苍、马岭四个村组成一大队。1961年元月从林前大队分出成立马岭行政村(大队)。本村由2个自然村组成,本村301户,其中马岭村221户,人口976人。溪仔社80户,246人。姓陈占马岭村总数85%、255户、人口1018人,10%姓李、35户、人口145人,李氏于嘉隆庆(1567)年间由南塘(今浦南)分居马岭,其他姓氏黄氏4户、16人,林氏8户、28人,洪氏2户10人,郑氏1户5人。 全村以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农业耕地面积5058亩。其中水田687亩,园地1210亩,山地3161亩。主要种植龙眼、荔枝、桃李、疏菜、花木、养殖母鸭14万只,肉鸭2万只,猪1100头。目前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带动下,企业不断发展,现有合资企业3家,外出做工350人,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100%,电话、手机普及率达100%,大多数人以电、液化汽为烹饪燃料,主要饮用自己开的井水。1976年10月投资近20万元建一座县级水库——牛大陇水库,库容10.41万立方米。1989年集资近40万元投建一座3层小学校舍,设有6个班级110人,教师7人。1997年集资近300万元投建一条宽7米、长2.5公里水泥路面的锦马线公路,村中有一座内外二层结构的圆形土楼及一座前亭后殿,宫殿式威惠庙,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威惠庙内现存有明朝铜钟一个及明朝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殿试三甲进士杨联芳答谢的精美石香炉一座。在此盛世之际,该村村民先后捐款多万对威惠庙进行维修改建,使之成为村民及四邻乡亲朝圣休闲娱乐场所。 马岭村全村约有150名大中专生,处级以上干部2名,陈子琴(陈桐)原任台湾省高雄市市党部总-书记,1945年到台,1989年11月回乡一次。陈金树,男1967年6月生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卫星地面侧控中心主任。-干部3名现转地方任职。 |
木棉村 |
木棉村位于漳州南门外十三公里处。国道324线与县道林棉线北南西东贯穿其境,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村后寨林山是座低山丘,山上杉松四季常青,荫泽乡里苍生。村貌犹如一俯状琵琶,古来素有“琵琶穴”之称,寓意人气随和,一抓就紧。木棉主姓陈,据载于唐初由河南陈氏太傅率部入闽开漳。 木棉村境幅员辽阔,山园田水俱独。现全村600多户,人口已经从解放初的900多人发展到2500多人。十多年来,百余学子大中专毕业后,奔赴祖国各地,大显身手。随着国家政策逐渐向农村惠移,村民100%参加了新农合,新农保,保证了农民避免大病之灾和晚年之忧。随着厨师食品集团的入驻木棉办厂,定将有更多的企业在周边继续发展,为解脱传统农业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新木棉将蒸蒸日上,年年向好。 |
林前村 |
九湖镇林前村是地处漳州南郊,紧邻国道324线,交通方便,辖林前、埔尾两个自然村,全村共780户,人口2825人,其中党员69人,农村医保参合人数2664人,计生、民政、残联补助1016人,现金收缴1648人。林前背靠太湖山,前有小溪流水,依山傍水、山明水秀、四季瓜果飘香。现有山林面积2000多亩,水田1300亩,有荔枝、龙眼、杨梅等果园1400亩。现全村住宅基本实现楼房化。村民主要经济收入还是以农业为主,务工为辅,约有60%的劳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主要有种果、养花、栽菜,以及畜牧业。 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的努力下,投资兴建了机砖厂,改扩建乌石岩风景区,建设小学教学楼,集资建设锦马公路林前段水泥村道,2006年建设埔尾水泥路,菜市场水泥路和林前桥。2010年建设村委会办公楼和郊野公园一处。2011年征地建设工业园区400多亩。 |
林下村 |
九湖镇林下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娱活跃村,位于漳州市南侧9公里处,分部于省道两侧,村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848户、6627口人,其中党员192人,2011年人均收入9150元。村有文体活动中心、室内、外舞台、农贸市场、业余文艺队、篮球队、及各种文体活动配套设施。村两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林下村得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经济建设稳步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文娱生活空前高涨、空前活跃。连续两年自编自导自演出高水准的村级“春晚”,受到村民的喜爱。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