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田村位于峨浪山南面,东是九龙江南溪下游,西接新林村,南隔南溪与白水镇方田村相望,北临凤山村。有镇道通浮宫大桥和漳州港高速公路。全村总面积4.4平方公里,有929户3746人。
一、政区沿革
过田村明朝年间隶属龙溪县四五都,1567年海澄县置县后即属海澄县管辖。清乾隆年间属东路部保甲,民国年间属海澄县第一区城东乡。新中国初期(1949年)属第五区,1951年至1955年为第五区白水镇过田乡,1955年改属白水区,1956年改属城东区,1958年改属卫星公社(浮宫、白水、东园)管辖;时与新林、枫林、埭尾合并为新林营;1959年2月拆出,改为浮宫公社过田大队。1960年1月改属龙海县浮宫公社,1961年改属东园公社。1984年改为东园乡过田村,朱厝、圳岸、六壁、妈祖庙、井头、圳尾(又称圳美、俊美)、崎路、旧厝、港头、潘厝、新学11个自然村。1992年改为东园镇过田村。
二、姓氏源流
陈姓为过田村大姓,有3000多人。始祖陈均惠,号仁轩,谥文通,生于宋宝佑二年(1254年),为宋朝福建武安县参事(今长泰县),为唐开漳圣王陈元光25世,宋北溪陈淳5世。宋祥兴二年(1279年),因避元朝函丞相达鲁花赤的征调,从北溪避迁峨山元阳,至今700多年历史,传衍26世,后裔分迁各地。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过田村位于九龙江最下游的地段,解放前民间流传着顺口溜:过田圳尾溜,十冬九无收,收一冬吃甲白咀秋。这说明了过田村土地肥沃,产量高,但因水资源缺乏,经常颗粒无收。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年年增收。全村以农业为主,养殖业辅之。农业耕地面积1850亩,主要种植水稻、芭乐、黄秋桂、冬季作物、真珠鱼柿、绿菜花等蔬菜,养殖:养鱼,付业:养猪等。开店有10多家,企业有4家,外出打工、做小生产有300百余人。村民年均纯收入4000多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电话普及率90%,村民生活用水以村自来水为主。1996年投资40多万元,建一座水利排洪闸;1998年投建加固海堤4.2公里。
有小学1所,校名为过田小学。2005年过田村陈氏宗亲陈文辉捐资100多万元兴建一幢教学楼,2006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改名为“林虹希望小学”。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配有7间课室,1间教师办公室,以及美术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全校共有教师10人,学生233人;幼儿班1班,幼儿40人。
四、宗祠
陈氏大宗 坐落于俊美社,始建于元至二十四年(1287年)岁次癸郊,历经数次修葺,1993年重修,现保存历次修葺碑文。坐艮向坤兼丑未,丁丑,丁末分金,三开三进五通,点金柱古建筑,俊美祖祠18对柱联,一进大门联:豫西星辉世德光淤东汉,闽南道广家崇温自北溪;后落第二支柱联:舜典经书华九族,溯衍源固始衍源;过水之柱联:俊名流北溪是祖,美观山峨是宗。俊美陈氏祖祠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文化灿烂、世代享誉、名人辈出,现大宗祖祠有九世陈石卿官为饮点吏部,木匾为“天思宠锡”;九世陈华施官为两广都督,木匾为“绩播闽南”;十四世陈灿珠封为“莫仁伯”,木匾为“信士流光”;十八世陈丁兰,封四品,木匾为“四品护士”。每年在正月十五,冬至两次举行癸祖大典,以怀念祖德,怀始祖创业精神,光大祖德。俊美陈茂始祖陈均惠暨夫人裕室何氏墓,合葬在凤翔山,坐辛向乙,兼酉郊,丁酉丁郊分金,号曰黄蜂出巢,1992年岁次壬申重修,过田、圳美陈氏于1994年6月间整编族谱。
五、文物古迹
龙应寺 又称龙眼院、龙锦寺、灵景院,为俊美陈氏族庙,位于峨浪山之下的凤翔山,始建于五代后庚年间,民国期间被土匪烧毁,1990年衍居台湾陈金贵、香港陈应龙及俊美陈氏宗亲集资重建龙应寺,1992年又建前座,总面积325平方米。龙应寺坐西北朝东南,二进三开五通步,砖木结构,前殿门前上、下两大埕,屋顶为燕尾脊。前殿门上悬“龙应寺”匾,大门联为“龙日降龙十八罗汉渡苦海,应为感应八行弥陀照碧溪。殿内左边悬挂一个大钟,右边悬挂一个大鼓。殿前至后殿中间有一天井,左右为回廊。后殿横廓由两支蟠龙石柱支撑,门联为:峨山佛光照降法雨,碧水长流不息驾慈航。后殿石柱联为”龙日隆龙十八罗汉涅漀渡苦海,应为感应七千弥陀投世驾慈航。寺中尚存在原建筑有蟠龙石柱、十三层石阶、厢房雕刻和屋顶滴水、白石粗雕石柱等。
前殿正供奉弥勒佛,左供奉南方僧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右供奉醇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后面供伟陀尊天菩萨。回廓供奉十八罗汉。后殿供奉观音菩萨及善财、莲女两位童子,左神坛上陪供奉南无地藏王菩萨、道明尊者,右边供奉闵公长者、王母娘娘、注生娘良。寺左侧有三进厢房。一进厢房为活动室。二进厢房内左主祀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右主祀伽蓝菩萨,附祀帝君、北溪祖、土地公。三进厢房为二层楼,现为寺管理委员会活动场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81111 | 363000 | 0596 | 查看 过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秋租村 |
秋租村座落在龙九江下游,西南邻厚境村、东南邻田厝村、西北邻海澄镇地新村新地社,东北毗邻九龙江南溪。全村575户2129人。 一、政区沿革 秋租村在清朝年间属龙溪县四五都,海澄县置县后属海澄县管辖。清乾隆年间属城外东路部分保甲。民间年间属海澄县第一区城东乡。1949年至1956年秋租、田厝合为一乡,1957年由厚境、秋租、田厝、凤鸣、凤山、地新、后厝、后仔许合为大乡;1958年-成立卫星公社,由浮宫、白水、东园组成,公社下面设浮宫、白水、东园三个战区,战区区下设生产营,厚境、秋租、田厝、港边等村设为一个营,营下面的以村设生产连,秋租分为三个生产连,1959年为浮宫公社秋租大队,1961年改属东园公社秋租大队,1984年改为东园乡秋租村,1992年改为东园镇秋租村,辖秋租1个自然村。 二、姓氏源流 秋租村曾姓占全村人口90%,由厦门市曾厝安开来厚境村,第六代孙曾尚东开基来秋租村,此外秋租村有姓黄56户,还有林、郭、蔡、张、王、苏姓散居在全村各地。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秋租村以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之,农业耕地面积1230亩,目前主要有种植水稻、蔬菜、养殖鱼虾、村民开店15家,餐饮业一家,从事运输业有货车10辆,小客车21辆,外出劳务550人。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99%,电话普及率97%,有手机1450部,电脑118台,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户户饮用自来水,2003年建村道水泥路长1.2公里,宽5米,总投资30多万元,连接西浮线公路。2011年建社心村道水泥路长0.66公里,宽5米,总投资30多万元。建村公共厕所4座。 1995年新建秋租小学三层教学楼1座,有卫生所1个。 |
田厝村 |
田厝村地处东园镇东部。东临东园工业区、凤鸣村,西接厚境村、秋租村,南临西浮公路,北靠九龙东西岸出海口。全村有383户1533人。 一、政区沿革 田厝村在清朝年间隶属龙溪县四五都。海澄县置县后,属海澄县管辖,清乾隆年间属城外东路部分保甲。民国年间属海澄县第一区城东乡。1949年至1956年与秋租村合并为乡;1957年与厚境、秋租、凤山、凤鸣、地新、港边合并为大乡。1958年属卫星人民公社东园战区,并与厚境、秋租、港边合为一个生产营,为一个生产连。1959年隶属东园人民公社田厝村队。由田厝社、顺中社、新河社3个自然社组成,其中田厝社139户548人,顺中社141户557人,新河社99户428人。1984年改为田厝村,辖田厝、新河、顺忠3个自然村。 二、姓氏源流 田厝社为曾姓聚居地,开基祖曾魁梧之子曾均德在元朝尾由漳开往海澄西曾社,迁入厚境。第二十八世祖曾本任由厚境移居田厝社,二十九世祖曾守静由厚境移居新河社,二十九世祖曾守栋第三子曾道凝由厚境移居顺中社。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外出经商及务工为辅,农业耕地面积现在670亩,其中水田450亩,开发为鱼虾池220亩。近年来有部分农户外出承包种植西红柿和空心菜籽。全年盛产西红柿1000吨,空心菜籽100吨,现有批发零售业14家,电信服务行业2家。从事运输业3户,其中货车2辆,手扶拖拉机1辆,家庭小车16辆。全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村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创建成立东园工业区后,征用该村部分土地作为工业开发用地,现已建起工业企业10多家,初步形成工业区规模。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9%,农户饮用自来水达100%;大多数人以电、液化气为烹饪燃料。有电话250部,手机800部,电脑100多台。2005年至2006年我村建设连接省道西浮路的村道2条,一条宽8米,长300米,一条宽7米,长386米,改善了我村的交通网络。1993年,我村第一期新村点开始规划建设,1995年建房搬入新居投入使用。2006年初又规划第二批新村店面式45套,占地总面积29997平方米亩,现已形成较大规模的新村示范点。 有卫生医疗所1所,3名工作人员。 |
凤鸣村 |
凤鸣村位于东园镇东部,东隔凫溪与浮宫镇浮宫村相望,西至峨浪山顶峰与东园镇的南边村和港边村相接,南邻凤山村,北邻厚境村、田厝村,省道、漳诏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经过该村。全村面积约有4平方公里,有894户3607人,其中埔兜270户1112人,岭后243户951人,阳光223户885人,宁安158户659人。 一、政治沿革 凤鸣村原隶属龙溪县四五都。海澄置县后即属海澄县第三里。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城外东路。民国初期,凤鸣村的岭后社和阳光社称岭后保,埔兜社和宁安社以及现在厚境村的双凤社称双凤保;29年属海澄县第一区城东乡;36年属峨山乡。1950年属海澄县第一区(城关),10月属第五区(白水)凤山乡。1956年7月属城关区凤山乡。1958年4月属东园乡,9月属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3月属浮宫公社凤山大队。1960年凤山拆大队,成立凤鸣大队。1961年属东园镇人民公社凤鸣大队。1984年9月属东园乡凤鸣村。1992年属东园镇凤鸣村,辖埔兜、岭后、阳光、宁安4个自然村。 二、姓氏源流 埔兜和岭后为陈姓,陈姓占全村总人口57%,其中岭后自然社的陈氏始祖陈梦周,经海澄凤头,于宋朝太平年间开基岭后社。埔兜陈氏,发源地在河南颖川,陈文通从漳州南院来开基圳尾,陈文通-孙陈九观,开基埔兜顶社的顶面潭边,后又有陈九观的兄弟陈八观的后代裔孙也是开基圳尾始祖的第七世开基炉里,到第十三和第十四世,叔侄二人从炉里同时来开基埔兜,地点就是在现在埔兜顶社鸡角公山下的两座祖厝,现埔兜陈氏大部分是陈八观的后代裔孙。 阳光蒋氏,发源地在河南固始,经同安澳头、惠安崇武、深沪、崇武大寨、南靖等地转到圳尾,再由圳尾祖祠前凤前山迁来定居的。 宁安洪姓,发源地在甘肃墩煌,迁河南黄河边,经长泰县到石内社,开基始祖洪娣遂为石码内社洪氏第十七代孙。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2283亩,其中水田2181亩,农地102亩,主要种植水稻、地瓜、荔枝、龙梅等果树。近年来,全村工业、商业及服务业日益发展,其中开店100多间,工业企业10家,交通运输业货车5辆,机板车8辆,小车12辆,劳动力转移到从事工业800多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500万元,人均收入4064元。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凤鸣村大部分耕地被东园工业区征用作为工业开发用地。东园工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99%,电话普及率在95%以上,电脑100台、手机1000部以上,100%的农户饮用自来水和机井水,建设村水泥路3公里,投资50万元以上;水泥路连接各自然社。 村内有凤鸣小学1所,小学原基建在埔兜顶社山顶,因交通不方便,便迁建在全村中心点,道路交通方便的镇道东凤公路边,共投资近百万元,建有宿舍、炊事房、教师办公室、电脑室(电脑17台)、教学楼、操场、球场(蓝球场和排球场),绿化区,是一所配备比较完整的小学,系省级农村示范学校。 四、宗祠 陈氏家庙 位于岭后社,建于清朝初期,1904年维修过一次,1992年重修,2005年按原貌再次重修,耗资18万元。祠堂坐北朝南,正门上面有“陈氏家庙”,二小门左右对称,中有天井,内堂木柱刻有楹联:颖水朝宗联世泽长流河南固始,川源衍派振家声启居俊美岭凤。 洪氏家庙 又称祖厝,位于宁安社区,建于清朝,2000年重修。一进结构,正在大门写有“洪氏家庙”,进门户有一个凉亭,中有天井,后大厅两厕各有一门厢房,重修后的祖厝仍保持原来的格局。 蒋氏宗祠 位于阳光社,坐西北朝东南,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低中期被改为小学教室,1988年按原貌风格重新修建。 五、文物古迹 1、岭后威惠庙:建于宁朝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开漳圣王十六世孙陈兢建,庙主体坐北向南,一进结构,大门正中,左右二小门,亭殿上挂“威惠庙”匾牌,门正中两边各有一只石狮,两侧有二枝石龙柱,内左右两柱刻有古祠,左边是:地癖一州当时史官保漏律,右边是:功留七县至今黎庶共涵恩。庙前墙二只麒麟石雕,根据考古,正实是宋朝之物,屋上瓦片瑞珠还有七片,是明代产物,庙内主祀开漳圣王、马仁、李伯瑶,该庙在1997年被纳入“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宁安崇真院:位于宁安路口,建筑年代不详,院主体坐北向南,院埕前沿有棵茂盛的榕树,一进结构,大门正中上方写有“崇真院”,内主祀上帝、保生大帝、法子爷、辅信爷和辅信爷妈。 3、埔兜庙:位于埔兜顶社,是开基圳尾始祖陈文通的-子孙陈九观从圳尾迁基埔兜后所建,有人称陈氏家庙,有人称辅顺将军庙。 4、阳光安阳宫:建筑年代不详,原来地点在阳光亭仔路头亭仔埔,民国二十八年台风袭击倒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迁建在省道西浮线阳光路段中涵西侧。 六、人物 1、历代人物 陈元,于宋代辰科中进士,其儿子陈兢于宋庚辰科中进士,相隔二十年,是历史流传的父子进士。 陈珏,于宋熙宁三年中进士,其弟陈介于宋熙宁六年中进士,是历史流传的兄弟进士。 陈如圭,系岭后的第三十九世祖,任广东、澄海县令(乾隆) 陈国香,系岭后的第四十世祖,任漳州武道(武进士),清末。 |
凤山村 |
凤山村位于东园镇的东南部,九龙江支流南溪绕村而过,村部位于辽里社。东邻南溪(浮宫溪),西邻峨山,南邻过田村,北邻凤鸣村岑后社。全村1140户4403人,其中潭头252户957人,辽里79户303人,炉里240户916人,三角246户995人,山头244户927人,桃仔园79户305人。 一、政区沿革 凤山村在清朝年间隶属龙溪县四五都,海澄置县后,即属海澄县管辖,清乾隆年间,属东路部保甲。民国28年属陂内乡、炉里乡,35年陂内乡合并为峨山乡、炉里乡。新中国初期属第五区(白水区)的凤山乡辖,1958年9月改属卫星公社凤山大队,1961年7与凤鸣拆出成立凤山大队,1984年9月改称东园张乡凤山村。1992年5月改为东园镇凤山村,村辖潭头社、辽里社、炉里社、三角社、山头社、桃仔园社等6个自然社。 二、姓氏源流 潭头、辽里、炉里、山头为陈氏聚居地,统俊美陈氏,陈姓占全村总户数的99.9%,共1140户4403人,其源流来自开漳圣王陈元光25世,北溪淳公5世,始祖陈均惠于元世祖至元15年,启疆开基峨山之阳俊美,至今已有770多个春秋,繁衍26世, 潭头社开基祖陈成章,属俊世四世。 辽里社开基始祖陈尚泰,俊美世七世圣。 炉里社(炉内社)开基始祖陈汉宣,属俊美二十七世。 山头社(苏坑社)开基始祖陈盛乐,属俊美二十五世。 此外,有曾姓9户37人,于1932人由田厝村迁入,居住炉里社。 三、经济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工业、渔业和养殖业辅之,农业耕地面积2605亩,其中水田2405亩,农地200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荔枝、龙眼,渔业养殖有四大家鱼、草虾等,畜牧业养殖有鸡、鸭、猪、牛等。在本村开店者44家,做流动生意者20家.从事运输业的农用车24辆,小车50辆,手扶拖拉机10辆;外出务工2805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现有私营企业3家,华进食品厂、机砖厂、正福饲料厂。2005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091万元,村民平均年收入4245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8%,电话普及率达97%,有手机2500部,电脑150台,大多数农户以电、液化气或煤为主烹饪燃料,99%以农户用上自来水。现有55%左右的农户进行旧房改建,平房改楼房。 2004年建乡村水泥公路宽5米,长1.9公里,投资13万元(不含上级资助);建村水泥路宽5.5米,长1.1公里,投资48万元。村内水泥道路1公里。 有卫生室2所,2名工作人员。 有1所小学,其前身为解放初期凤山乡学校,现为凤山小学。1984年村投入30万元,新建小学校舍1座,1996年又再投入52万元,新建小学校舍一座2层,现有9个班级,学生315人,教师14人。 四、宗祠 陈氏大宗——峨颖堂 座落于过田村俊美社。 峨漂堂 座落于潭头社,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历代曾多次修葺,2001年8月陈氏宗亲捐资12万多元重修。重修后的祖祠仍保持原来格局,堂联是:成册清楚庚续圳尾根固始,章节分明定居潭头源颖川,鳌山本鹿山飞来发祖,潭影度日曩倒照斯祠。后堂梁上悬挂陈黄虎大将军(明都督),明经(闽总督地方军务)木匾2个,祖龛内供奉开基始祖陈成章及夫人至俊美四世祖以下列祖神位。 追远堂 座落于炉里社,始建于明代,历代曾多次修葺,1990年由陈氏宗亲捐资17多万元重修。重修后的祖祠仍保持原来格局,坐南朝北,二进一间,堂联是:炉峰岁月普照乾坤,内格文章梦德天下。后堂梁上挂陈仁旋(进士)、陈国熙(贡元)选魁木匾3个,祖龛内供奉始终祖陈汉宣及夫人及俊美七世以下考妣之神位。2004年被公布为龙海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山头霞厝追远堂 座落于山头社,始建于明代,历代曾多次修葺,2003年由宗亲捐资20多万元重建。重建后的祖祠仍保持原来格局,堂联是:东择世系定君山头原固始,盛文渊源传俊美于颖川;峻峨山峥嵘宗祠字,美映山清水秀碧玉堂。后堂梁上悬挂“荣宗辉祖”、“尊宗敬祖”木匾2个,祖龛内供奉始祖陈盛乐及夫人以及五世祖以上考妣之神位。 五、名胜古迹 广惠圣王庙 位于炉里社,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历代均有修葺,1992年陈氏宗亲捐资40万元重建,坐南向向北。主祀开漳圣王。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霞室庙 位于山头社,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多次修葺,1998年陈氏宗亲集资捐资11多万元重修,坐东向西,祀奉上帝公。 天主教堂 位于辽里社,毁于1962年,1999年投资19万元重建,祀奉圣母,教堂坐西向东,建筑为楼房式,砖混结构。 祖墓葬 开基始祖陈均惠墓,安葬于凤翔山同,坐辛向,穴名黄峰出巢,始祖考妣合葬何裕室,1992年重;潭头开基祖陈诚章,安葬在圳尾墓前山,1996年重修;辽里开墓祖陈尚泰,安葬在峨山井仔基,1992年重修;炉里开基祖陈汉宣,安葬在圳尾墓前山;山头开基祖陈盛乐,安葬在圳尾墓前山。 忠羲宫 位于潭头社,明代时建于宫仔山,毁于1950年。2009年陈氏宗亲与信众捐资110多万元重建,庙坐西向东,祀奉关圣帝君公。 名优特产: 竹斗笠 为手工业竹编制品,是凤山村的名优特产,1975年以前主产地为炉里社,全社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在编制竹笠,其销量大、用途广,既轻便又简易,且晴天雨天都能用。 六、人物 历史人物 陈黄虎:明左都督,飞虎将军(潭头) 陈奇颜,左都督(辽里) 陈奇两:左都督(辽里) 陈明珍,明进士,两方都督(炉里) 陈仁旋:清进士,周治已已科乡为中式第一名 陈基麟:黄博军校第十四期少校参谋 陈铭镳,民国陆军第一百军军长 |
过田村 |
过田村位于峨浪山南面,东是九龙江南溪下游,西接新林村,南隔南溪与白水镇方田村相望,北临凤山村。有镇道通浮宫大桥和漳州港高速公路。全村总面积4.4平方公里,有929户3746人。 一、政区沿革 过田村明朝年间隶属龙溪县四五都,1567年海澄县置县后即属海澄县管辖。清乾隆年间属东路部保甲,民国年间属海澄县第一区城东乡。新中国初期(1949年)属第五区,1951年至1955年为第五区白水镇过田乡,1955年改属白水区,1956年改属城东区,1958年改属卫星公社(浮宫、白水、东园)管辖;时与新林、枫林、埭尾合并为新林营;1959年2月拆出,改为浮宫公社过田大队。1960年1月改属龙海县浮宫公社,1961年改属东园公社。1984年改为东园乡过田村,朱厝、圳岸、六壁、妈祖庙、井头、圳尾(又称圳美、俊美)、崎路、旧厝、港头、潘厝、新学11个自然村。1992年改为东园镇过田村。 二、姓氏源流 陈姓为过田村大姓,有3000多人。始祖陈均惠,号仁轩,谥文通,生于宋宝佑二年(1254年),为宋朝福建武安县参事(今长泰县),为唐开漳圣王陈元光25世,宋北溪陈淳5世。宋祥兴二年(1279年),因避元朝函丞相达鲁花赤的征调,从北溪避迁峨山元阳,至今700多年历史,传衍26世,后裔分迁各地。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过田村位于九龙江最下游的地段,解放前民间流传着顺口溜:过田圳尾溜,十冬九无收,收一冬吃甲白咀秋。这说明了过田村土地肥沃,产量高,但因水资源缺乏,经常颗粒无收。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年年增收。全村以农业为主,养殖业辅之。农业耕地面积1850亩,主要种植水稻、芭乐、黄秋桂、冬季作物、真珠鱼柿、绿菜花等蔬菜,养殖:养鱼,付业:养猪等。开店有10多家,企业有4家,外出打工、做小生产有300百余人。村民年均纯收入4000多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电话普及率90%,村民生活用水以村自来水为主。1996年投资40多万元,建一座水利排洪闸;1998年投建加固海堤4.2公里。 有小学1所,校名为过田小学。2005年过田村陈氏宗亲陈文辉捐资100多万元兴建一幢教学楼,2006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改名为“林虹希望小学”。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配有7间课室,1间教师办公室,以及美术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全校共有教师10人,学生233人;幼儿班1班,幼儿40人。 四、宗祠 陈氏大宗 坐落于俊美社,始建于元至二十四年(1287年)岁次癸郊,历经数次修葺,1993年重修,现保存历次修葺碑文。坐艮向坤兼丑未,丁丑,丁末分金,三开三进五通,点金柱古建筑,俊美祖祠18对柱联,一进大门联:豫西星辉世德光淤东汉,闽南道广家崇温自北溪;后落第二支柱联:舜典经书华九族,溯衍源固始衍源;过水之柱联:俊名流北溪是祖,美观山峨是宗。俊美陈氏祖祠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文化灿烂、世代享誉、名人辈出,现大宗祖祠有九世陈石卿官为饮点吏部,木匾为“天思宠锡”;九世陈华施官为两广都督,木匾为“绩播闽南”;十四世陈灿珠封为“莫仁伯”,木匾为“信士流光”;十八世陈丁兰,封四品,木匾为“四品护士”。每年在正月十五,冬至两次举行癸祖大典,以怀念祖德,怀始祖创业精神,光大祖德。俊美陈茂始祖陈均惠暨夫人裕室何氏墓,合葬在凤翔山,坐辛向乙,兼酉郊,丁酉丁郊分金,号曰黄蜂出巢,1992年岁次壬申重修,过田、圳美陈氏于1994年6月间整编族谱。 五、文物古迹 龙应寺 又称龙眼院、龙锦寺、灵景院,为俊美陈氏族庙,位于峨浪山之下的凤翔山,始建于五代后庚年间,民国期间被土匪烧毁,1990年衍居台湾陈金贵、香港陈应龙及俊美陈氏宗亲集资重建龙应寺,1992年又建前座,总面积325平方米。龙应寺坐西北朝东南,二进三开五通步,砖木结构,前殿门前上、下两大埕,屋顶为燕尾脊。前殿门上悬“龙应寺”匾,大门联为“龙日降龙十八罗汉渡苦海,应为感应八行弥陀照碧溪。殿内左边悬挂一个大钟,右边悬挂一个大鼓。殿前至后殿中间有一天井,左右为回廊。后殿横廓由两支蟠龙石柱支撑,门联为:峨山佛光照降法雨,碧水长流不息驾慈航。后殿石柱联为”龙日隆龙十八罗汉涅漀渡苦海,应为感应七千弥陀投世驾慈航。寺中尚存在原建筑有蟠龙石柱、十三层石阶、厢房雕刻和屋顶滴水、白石粗雕石柱等。 前殿正供奉弥勒佛,左供奉南方僧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右供奉醇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后面供伟陀尊天菩萨。回廓供奉十八罗汉。后殿供奉观音菩萨及善财、莲女两位童子,左神坛上陪供奉南无地藏王菩萨、道明尊者,右边供奉闵公长者、王母娘娘、注生娘良。寺左侧有三进厢房。一进厢房为活动室。二进厢房内左主祀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右主祀伽蓝菩萨,附祀帝君、北溪祖、土地公。三进厢房为二层楼,现为寺管理委员会活动场所。 |
枫林村 |
枫林村位于东园镇南部,东靠峨山,西以南溪为界,南邻新林村,北邻东园村、地尾村,同三高速公路从北向南横穿本村,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有485户1904人。其中枫林215户799人,仓里119户738人;蒋厝54户222人,洪地97户445人。 一、政区沿革 枫林村在清朝年间属龙溪县四五都,海澄县置县后,属海澄县管辖,清乾隆年间属城外东路。民国年间属第一城东乡,29年为陂内乡枫林保、东头乡枫林保,36年为峨山乡枫林保。1950年属第五区新林乡管辖,1953年改为再星高级社一社。1958年,过田、新林、埭尾、枫林四个村合为新林营,1959年过田、埭尾、新林、枫林拆成三个大队,新林、枫林合为新林大队,1961年枫林从新林大队拆出,独立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东园乡枫林村,1992年改为东园镇枫林村,辖枫林、仓里、蒋厝、洪地4个社。 二、姓氏源流 甘姓聚居于枫林、洪地、仓里,占全村户数75%,371户1425人.源流来自河南南固始县,宋朝来峨浪山下定居。 蒋姓聚居蒋厝,占全村总户数8%,38户160人。源流来自明嘉靖四十四年由圳南分迁来。 蔡姓聚居于洪地,占全村总户数7%,31户155人。明末由海澄谢仓迁入。 吴氏聚居仓里,占全村总户3%,16户63人。源流来自江苏抚锡,南宋由仙游迁入。 陈婚多居于洪地,占全村总户数3%,14户65人。清初由凤山陈氏迁入。 此外,还有李、张、王姓等散居于全村各社。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农业耕地面积807,其中水田700亩,农地107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及杨梅、荔枝、龙眼、杷乐等果树,渔业养殖种类是对虾。在村里开店者30家,做流动生意者25家。从事运输的有货车有12部,小车15辆,手扶拖拉机7辆。外出做工530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1765万元,村民年均收入7724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9%,电话普及率达95%,有手机450部,大多数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75%农户饮用自来水,25%农户饮用自家或几家合开的山泉水。 2010年建乡村水泥公路宽12米,长1公里;村内水泥路300米,由于高速公路建设需要,有两个自然村部分住户进行搬迁,在蒋厝新村安置48户,枫林新村安置24户,已分部搬入新村新居居住。仓里社需拆迁安置40户,目前正在开展中。 村内有1所小学,始建于1964年,1995年投资40万元,扩建教育楼,教学楼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操场面积2200平方米。有6个班级,学生150人,教师9人。由于进城读书人较多,学生数不足,2010年小学被邻村学校兼并。 四、宗祠 吴姓祠堂,座落仓里吴,宗祠始建于清顺治,2005年吴氏宗亲捐资进行大修,现未竣工。祠堂坐东向西,二进正中大门,中有天井,建筑面积195平方米。 蔡姓祠堂,座落枫林社,宗祠始建于清初,2005年蔡氏宗亲捐资40万元进行大修,现已完工一新。蔡氏祠堂坐东向西,二进正中大门,中有天井,建筑面积185平方米。 甘氏祠堂(龙虎脊祠堂),清初始建,祠堂座东向西,二进,中有天井,正中大门,建筑面积190平方米。 五、风味小吃 蒋厝麦芽糖,以大米为主要原料,配麦芽酿煮而成,色透明,粘质好。酿煮历史优久,全社都有酿煮麦芽糖的技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销售省内外。 |
埭尾村 |
地尾村位于东园镇西部、南溪下游。东邻东园村,西邻南溪,南邻枫林村,北邻茶斜村,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有867户3268人。 一、政区沿革 地尾村在清朝年间属龙溪县四五都。海澄县置县后,属海澄县管辖,清乾隆年间属东路部保甲。民国29年属海澄县第一区陂内乡,地尾村分为后柯保和地尾保;36年为隶属峨山乡。新中国初期属第五区的地尾乡所辖,1954年分为后柯合作社和地尾合作社,1956年7月改属城关区,1958年改属东园乡,时与过田、新林、枫林合并为新林营,1959年从新林营拆出,成立地尾大队,隶属海澄县浮宫公社。1960年改属龙海县浮宫公社,1961年改属东园公社,1984年改为东园乡地尾村,1992年改为东园镇地尾村,辖地尾、岸尾、顶詹、下詹、前厝、后厝、厝仔、郑厝、六避、过港、后柯、横河共12社。 二、姓氏源流 地尾、岸尾为陈姓聚居地,其源流来自开漳圣王-光的第二十五世子孙陈均惠(圳美陈氏始祖)的第七世后裔陈仕进、陈尚豫分别建立地尾社、岸尾社。 前厝、后厝、厝仔、六壁、后柯、横河为甘姓聚居地,其源流来自河南国始启居东园鹭田始祖甘仙游的后裔建立开基。 顶占、下占为詹姓聚居地,其源流来自安溪县詹氏姓祖的后裔詹纯仁建立开基。 郑厝、过港为郑姓聚居地,其源流来自龙海市白水镇山美村郑氏始祖的后裔郑科甲开基。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农业耕地面积19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渔业养殖种类有南美白对虾、鱼等,在本村开店者24家,做流动生意者156家,村民年均人收入870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9%,电话普及率达95%,有手机800部,大多数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100%农户饮用自来水。 2005年建乡村水泥公路宽5米,长4.8公里,投资170多万元,村内有1所小学,设有6个班级,学生306人,教师12人,有医疗所2所,2名工作人员 四、名优特产 粉果(又称绿豆果) 为东园镇传统风味小吃,在漳码一带颇受欢迎,现已成为馆宴席的佳肴。粉果以纯绿豆为原料,将绿豆加水磨成浆,过滤去渣,让其沉淀,掉成绿豆粉,取出绿豆粉和纯正白糖,加水蒸制而成。 |
茶斜村 |
茶斜村位于龙海市东园镇北部、笔架山下(也称鹿石屿鸡笼山脚)、九龙江支流南溪北岸。东与东宝村相接,西与东泗乡太江村相邻,南邻东园村,北接港边村。全村呈长方形,东西全长约2.5公里,人口4000人。 一、政区沿革 茶斜村在民国29年为海澄县第一区(驻溪头)陂内乡茶斜保,36年为峨山乡茶斜保,1950年10月隶属第五区,1952年7月为第五区茶斜乡,1959年2月为浮宫社茶斜大队。1961年为东园公社茶斜大队。1984年为东园乡茶斜村,1992年为东园镇茶斜村。全村由邹岱、三帝厝、茶仔斜、马头圩、过河田、城仔内、黄厝、山上、甘厝、下面厝、乌楼、李厝等12个自然社组成。 二、姓氏源流 郑姓为茶斜大姓,约800多户3200人左右,望郡“荣阳”;开基祖郑贵成,乃郑氏八十代郑适康之三子,由鹏程(今白水三美)徒石坑庙,于元朝初迁居苏溪(今邹岱)为邹岱始祖,卒后与林氏合葬于大帽山石坑庙西蛇仔岭。邹岱为郑姓发祥地,自开基以来,迄今有七百多年,系衍二十五世,现最高辈为十八世,最低辈为二十五世。分为三大户,六个自然社,八、九角落,其中二房居邹岱,三房居邹岱社尾及茶仔斜顶厝,四房迁居三帝厝、茶仔斜、过河田。据旧谱记载国,四世祖郑元用迁漳浦月屿,五世祖郑日成迁福州东门外塔前村,龙海市分布成南炉、浮宫美山、东园港边槐浦头,一部分乔迁东南亚一带。据传邹岱原为苏溪,当时绝大部分为外姓氏乡亲为居,开基祖郑贵成之子五石到这里放牧养鸭,发现日产双蛋,确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因此,便迁到此地定居,随着家业的发展,子孙旺盛,外姓乡亲逐渐外迁,只留居郑姓。 陈姓主要居住于城仔内自然社,约200余人,郡望颖川,支脉峨山(今凤山)陈氏。开基祖陈鸿道,为峨山十三世,由峨山于清雍正迁居城仔内。 另有黄姓、甘姓居住,还有部分从白水井仔角、南炉回迁的郑氏宗亲。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和养殖占大面积,农业耕地面积约2150亩,其中水田1500亩,农地150亩,虾池养虾500亩。主要种植水稻、豆类及蔬菜,还有部分台湾青枣等。在本村开店者约20家,做流动生意约25家,外出务工约800多人,全村有手扶拖拉机7辆,小车25辆。 全村普及电力供电,电视普及率达95%,电话普及率达80%,有手机1000部,电脑65台,大多数人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任燃料,70%农户饮用自来水,30%农户饮用自家或几家合开的水井。现已建成甘厝和三帝厝二个新村点。 2005年建乡村水泥公路3.6公里,宽5米,耗资近百万元。 四、宗祠 郑氏家庙 位于笔架山脚下,座落邹岱社前,始建明万历二年(公元1575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三进,由前殿、中殿、后殿及两个天井组成,后殿供奉列祖列宗,前二殿为族人为议事、休闲的空间,正大门刻着“0功德”四个烫金大字,-悬挂“郑氏家庙”牌匾。其对联:邹山攀龙附凤公祖德、岱水敦书说礼振家声。祠堂曾多次维修,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解放后被征用做粮库,旗杆及神位被拆除,屋顶花鸟雕刻也遭到破坏,至今尚未修葺。 陈氏宗祠——斜远堂 位于城仔内村中,建于清乾隆。对联为:发祖峨山宗门基盛,分支鹿石世代必昌。 五、文物古迹 鹿阳宫 始建于明朝,位于邹岱社边,新中国成立后曾被征用做粮库,1995年集资10多万元重修葺。它由前亭、后殿及护厝组成。占地300多平方米,主奉“保生大帝”和“丰都大帝”,每逢农历正月初五、二月二十二、三月十五日,善界信女朝拜络绎不绝。 山上宫 位于鹿石山下,建于清乾隆,内奉丰都大帝,1995年重修建。 鹿石山城堡 位于茶斜村鹿石山上,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为郑成功镇守海澄时的外围据点。城墙由石砌成,周长4000米,与鸡笼山城堡东西对峙,现存故址。 |
南边村 |
南边村位于东园镇中部,东邻凤鸣村,西邻东宝村,南邻东园村,北邻港边村、漳诏高速公路出口经过本村黄坑社。全全村共525户,人口2110人,其中南边社149户621人;丹槎河社120户470人;下田社122户482人;黄坑社134户537人。 一、政区沿革 南边村原隶属龙海县四五都。海澄置县后,即属海澄县,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海澄县城外东路。民国29年属第一区城东乡,36年为海澄县峨山乡南边保。1950年属海澄县第一区,10月改属第五区。1955年属海澄县白水区。1956年7月属海澄县城关区,1958年4月属海澄县东园乡,9月改属卫星公社。1959年2月属浮宫公社东园大队。1961年4月与东园大队分开,成立东园公社南边大队。1984年下半年 改为东园乡南边村。1992年为东园镇南边村,辖南边、丹槎河、下田、黄坑共4个自然社, 二、姓氏源流 南边村为甘氏姓聚居地,甘氏占全村总户数99.8%,共519户2015人,其始祖仙游,字廷海,开创于唐,始于河南固始县,其后遨游天下,采择与图,肇居于峨山之阳,名曰路边社(现属东园村管辖),宅居于此传二世6人。历唐而宋,国家多难元兵侵犯,乡村漂掠,更姓易号逃散四方,莫知所之,越至十三世甘茂隆恢复故号,为中兴始祖,传二世三人(元末明初),即现存长房、次房、三房,至今已传二十四世。 朱姓1户5人,居于下田社。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工业、运输业为辅。农业耕地面积1140亩,主要种植高优农作物。村集体企业1家(南边机砖厂),建于1992年4月,投资100万元。随着企业的发展,运输业也逐渐繁荣,其中从事运输业的有客车1辆、货车15辆,农用车50辆,铲车2辆、钩车151辆,小车30辆。外出务工经商200人,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283.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10万元,村民年均人收入7997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99%,电话普及率99%,有手机1500部以上,电脑80台,大多数人以电、液化气烹饪燃料,95%农户饮用自来水,5%农户饮用几家合开井水。 2004年建村道水泥路宽5米,长0.4公里,投资7万元。2006年建村道水泥路宽6米,长1.3公里,投资45万元。有小学1所,为南边小学。上个世纪60年代末,在黄坑社办有1所中学,为东园中学,90年代中期迁往凤鸣村,原校址归南边小学使用。 四、宗祠 甘氏大宗 位于东园村顶房社,始建于明朝,1990年重修。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587平方米。2004年被龙海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甘氏长房宗祠 位于顶房社,建于明朝,占地面积236平方米,建筑面积125平方米,1996年台胞甘有荣先生等献款重修。 甘氏次房宗祠 位于顶房社,建于明朝,占地面积401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民国二十五年修葺,1992年台胞甘有荣先生等献款重修。 次房新宗祠 位于顶房社,建于明朝,占地面积404平方米,建筑面积268平方米,1880年修葺,1995年重修。 甘氏三房宗祠 位于东园村下房社,建于明朝,占地面积609平方米,建筑面积268平方米,历史曾多次修葺,1997年台胞宗亲甘蚶、甘永坤宗亲等献款重修。 五、文物古迹 南边庵 位于南边社,始建于明朝,占地面积177平方米,1987年重建,土木结构,主奉佛祖。每逢农历九月十八、十九日,佛祖寿诞,四面八方善男善女前来朝拜。 莲堂庙 位于黄坑社,始建于1665年,1987年重建。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5平方米,土木结构,前亭后殿,供奉广惠圣王,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为寿诞。 古墓葬 祖墓开基祖甘延海基,葬于南边村南边社田洋,名称“乌石龟”,坐癸向丁,20世纪50年代平整土地时被毁,尚存旧墓址。中兴始祖甘茂隆墓,葬于祖厝后,巽向乾兼已亥;2002年,因高速公路建设迁葬在祖厝后山园地,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原墓地碑为记)。 六、人物 甘国荣,曾任漳州市科委科技情报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 甘细福,福建省集美水产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甘学群,厦门市物价局综合与法规处处长。 甘永祥,曾任南靖县水电局局长,福建省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管理处主任。 甘海亮,曾任福建电视大学法律系教授,闽南日报记者。 甘松茂,福建省炼油厂化工有限公司物业管理中心书记。 甘奋明,厦门市路桥建设投资总公司,工程部经理、工程师。 甘永煌,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总编。 甘国文,曾任龙海市人民政府驻榕办事处主任、榜山镇-、高级工程师 七、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书记 主任 甘金土(1961.1-1965.5) 甘份仔(1961.1-1966.12) 甘锦德(1965.6-1976.6) 甘清云(1967.1-1987.1) 甘文法(1976.7-1989.12) 甘春华(1987.2-1989.12) 甘春华(1990.1-1997.7) 甘亚果(1990.1-1997.7) 甘水龙(1997.7至今) 甘进顺(1997.8至今) |
东园村 |
东园村位于东园镇中部,为镇政府所在地。东邻峨山,西邻东宝村,南邻枫林村,北邻南边村,高速公路在该村设有出入口处(漳州港),可直通浮宫镇及漳州开发区。全村总面积 2.7平方公里,有588户2350人,其中东园社211户864人,顶下房社155户612人,下井社130户518人,后坑社92户356人。 一、政区沿革 清乾隆年间属城外东部东原保、宝里保。民国 29年隶属第一区陂内乡,36年隶属峨山乡。1952年隶属第五区白水镇,1956年隶属城关区,1959年2月隶属浮宫公社。1961年与南边大队分出为东园大队,1984年属东园乡东园大队,1992年属东园镇东园村,辖东园、顶下房、下井、后坑4个自然社。 二、姓氏源流 甘姓为东园村的大姓,始祖仙游,字廷海,开创于唐朝,源于河南固始县,其后肇居于峨山之阳,名路边社,祖宅居于此传二世 6人,元朝时期,为躲避战乱,易号逃散四方,不知所踪,直至十三世,茂隆祖恢复故号,为中兴始祖,传二世3人(元末明初),长房分居该村下井社、后坑社、顶房及其他自然社,次房都是其他自然社,三房有居于东园社及其他自然社。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工业辅之,农业耕地面积原 1400亩,其中农业耕地面积850亩,农作物以蔬菜类及豆类为主。在村里开店有40家,个人办锡箔厂15家。有运输车10辆,手扶拖拉机2辆,小车有12辆,外出做工有300人,2010年全村总产值421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100万元,农业1650万元,第三产业46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770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 98%,电话普及率95%,有手机400部,电脑15台,100%饮用自来水。村内规划2个新村建设点,计划兴建80套楼房,已建成60套。新村内配有绿化地。2000至2005年先后投资15万元,建造村内水泥路500米。 有东园小学 1所,2000年台湾甘有荣协助投资14万元,建设一座2层办公楼,同时投资55万元,新建一幢三层教学楼,面积800平方米。设有6个班级,有教师13人,学生190人。 四、宗祠 甘氏大宗——懿懿堂 位于东园村顶下房社,建于明朝,历代多次修葺, 1990年台湾甘有荣等捐资重修。郡望渤海,坐巽向乾兼已亥,土木结构,二进,中间天井,占地面积587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祠内屏柱联:开新天播苗裔仙游固始垂青史,兴故里振家声茂隆鹭田续春秋。宗祠内原存有明“解元”,甘汝挺立,明“豹史”,甘惟荣立;明“中提督”、“崇明伯”,甘辉立;大清“钦赐大史第”,甘伟元立;大清“钦赐举人第一名”,甘伟元立;以及“进士”、“文魁”等共13面扁,现仅存6面扁。原祠堂前有二翼旗杆四方型12座,六角型一座,现在尚存四方型4座。甘氏祖祠以及甘国公府于2004年被龙海市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文物古迹 辅信将军庙 位于下井社。土木结构,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前亭后殿。对联为驾五彩云梯苑若蜃楼腾渤海,燃九龙银烛严然火树灿峨山。主奉辅信将军,对联为“辅信芳名肇赐陈圣主,将军传绩独颂李光生”2004年被龙海市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慈济宫 位于后坑社,建于宋朝,土木结构,建筑面积50平方米,供奉保生大帝。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