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岭村位于南溪下游,背靠玳瑁山,面向南溪,与碧浦村隔河相对,东面与董浦村相邻,西面与西岭村接壤,乡道松西公路横贯全村。青山绵延,绿水环绕,四季常春,气候宜人。全村人口800余人204户,6个村民小组。
全村以农业为主,近年来,不断扩大发展南美洲白对虾养殖规模,全村农业耕地面积495亩,其中水田450亩、农地45亩、山地1720多亩。南美洲白对虾养殖450多亩,水果种植1000亩,以荔枝、龙眼、杨梅为主,水产养鳗场2场,虾苗淡化养殖2场等主要产业,还有近300名劳动力常年外出厦门、晋江、泉州、上海、深圳等地分工、经商、办企业。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98%,电话、手机普及率92%,摩托车90%,电脑、空调等高档电器已进入普通农户,大多数农户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100%农户饮用自来水(各社自接山泉水)10年来,新建的二、三层套房楼有70多座,村民正在加快步伐迈向宽裕型小康社会。
建筑景观:
灵慈宫,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2003年在原址重建,位于松岭村东侧。
全村划分四个角落,分为下田、上田、社尾、山边四个角落组成。各角落都建有祖厝。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81200 | 363000 | 0596 | 查看 松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溪坂村 |
溪坂村位于东泗乡南部,东与本乡渐山村连接,南与漳浦官任毗邻,西通国道324线,北临国营九龙岭林场。 全村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2100余人,由溪坂大社、屯地、巷口、湖后、寨脚、茶山、新村等7个自然村组成,12个村民小组。 村民勤劳朴素、善良,村容村貌整洁。 溪坂村原属海澄县莲花公社所辖,现为龙海市东泗乡溪坂村,居住以陈氏、许氏、王氏为主:陈氏无族谱可查;许氏为开漳圣王陈元光部下许天正第四房孙开基至徐翔,现迁居屯地;王氏为漳浦康庄石狮王开基至巷口。 建筑景观: 翠宁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湖后社。以生土为材料的四层圆楼,现楼墙大门保留完整。 许氏宗祠:位于徐翔山下,是一座规模较宏大的祖祠,因自然灾害现已倒塌。 红军洞:据说原为红军驻地,在反围剿中某连长卢玉西被土匪打死于此洞,群众为了纪念红军的丰功伟绩而命名。 物产经济: 水产以南美白对虾、鳗鱼、罗非鱼为主,水果以荔枝、龙眼、李子为主,农作物以水稻、马铃薯、荷兰豆为主。 |
下浦村 |
下浦村位于龙海市东泗乡西南部,南溪中游西北畔,地势丘陵,东南与漳浦县官浔镇锦江村、下炉村隔水相连,西与渐山村交界,北与水浒村交界,全村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总数1220余人。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在原明朝年代古迹(北岩山下)1座名鸿福岩在清朝末已倒塌。2006年知名人士何-捐资和部分群众自愿捐资,重建总用地面积1200平方,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总投资70万元。 2005年在各级政府补助扶持和我村知名人士何-捐资30万元以及群众捐资下重建水泥路面长2.5公里,总投资100万元。2006年,以官浔镇为业主配合我村协助建南溪(锦江大桥)现正在施工。自然村道路、下浦自然村(1997年)村内建1条长250米,宽3米石板道,投资10万元,堀仔自然村2004年建1条长310米,宽2.5米水泥路面,投资25万元。我村地形在自然条件限制下,纯属流包村,1963年至1974年建1条长3.6公里防洪堤。 1966年前我村利用南溪河流水道优势有50多艘木船运输经营。 |
渐山村 |
一、行政辖域: 渐山村又名巳山,位于东泗乡的西南方,西南背北。面向南溪,背靠九龙岭支脉“渐峰山”与大帽山遥遥相对。高山碧水,四季常青。正面与漳浦县官任镇仅一水之隔。全村由上、下渐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900余人。 二、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主,共有水田580亩,由养殖业和种植业辅之。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差,内涝较严重,易发生水灾,所以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冬季套种些马铃薯、荷连豆及各类蔬菜。山坡地共有七百多亩,以种植荔枝、龙眼、杨梅为主。全村共有虾池110亩左右,以养殖白对虾为主。 三、基本设施: 全村共有八间食杂店,一所乡村医疗站,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到100%,电话或手机达99%以上,以电、液化气和煤为主燃料,100%饮用山泉自来水。 于2005年建成乡道水泥路长2.1公里,宽5米,总投资95万元,与龙浦公路相接。投资60万元建成环村水泥大道长2.6公里,宽3米,全村大道小巷水泥路覆盖达100%。村容、村貌卫生整洁。 1998年建成一所规范的小学教学楼,一共三层、十间的教学室,共800多平方米,水电设施完整,并配有一台电脑。共有教师七个,学生85人,400多平方米的操场,乒乓球桌、篮球架、围墙、厕所,配套完整,现今仍名为“渐山小学”。 四、建筑景观: “敦睦堂”俗称大宗,位于下渐山社中央,于元朝年间,由渐山定居祖李静隐(串福全)建造,西南背北,二进室,土木结构,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上、下厅由廊道相连,中有天井,里面由十二根木柱支撑,青石,雕刻柱脚,木作斗梁,屏风精雕细刻,三面土墙,前墙为木作屏风门,大门两边各立一座青石雕刻石鼓,高约1.3米,门前大任号称“南溪第一‘任’”长约10米,宽90公分,厚30公分。“任”的两边墙壁由青色宋砖彻成,五级石阶下是一片200多平方米的石埕,立有十二座花岗岩雕刻彻成的旗杆(现已有损坏),前有一道二米多高的土墙,20多米长,两边各镶一块刻有“石敢当”的大石碑。“教睦堂”主要用于婚丧喜庆之类祭祀先祖之用。 土楼位于上渐山的社尾,呈方形,分为内外楼,土木结构,三层楼,总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建于明朝末年,由李浦文之子建造,外楼已塌,内已有所损坏,内楼大门上刻有“江山壮丽”四个字的石碑。 |
水浒村 |
水浒村位于东泗乡西部,东与碧浦村相连,南与南溪河流岸交界,西与下浦村连接,西北同清泉村相连。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行政区域由龙潭、龙井、水浒三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1780余人。 水浒村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为径口保,与罗坑月径共一保,民国29年,与程溪马口合并为东马乡,称水浒保;民国35年五月间改为乡保甲,为康乐乡水浒保;1959年改属海澄县莲花公社水浒生产大队,1960年建立东泗公社水浒大队,到1984年改名东泗乡水浒村委会。 水浒村自然条件很好,水源丰富,三面靠山,交通四通八达,山上有果树、田野一片养虾池,环境十分优美。 该村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全村总面积1110亩,水田60亩、农地50亩、养虾1000亩,山上有近200亩,山地主要种植盛产荔枝、龙眼、杨梅等水果。 在本村开店者15家。外出开店40多家。从事运输业,货车4辆、机板车5辆、小车13辆,外出打工420多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1500多万元,村民年均人收入2650元。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80%。电话普及率达75%,有手机400多部。大多数人用以电、液化汽、煤,为烹饪燃料。农户饮用自来水占99%。 到2006年,全村村道水泥路都建完成,总投资款有60万元。道路宽度有3米多,总长4公里,给全村人民带来行走方便,卫生环境大为改观。目前各自然社都建有老人活动中心,建得优美,给老年人提供美好活动场所。 |
西岭村 |
西岭村位于东泗乡西南部,座落于秀丽的玳瑁山麓、南溪河畔。西南与漳浦县官浔镇下炉村接壤(县道511线对接),东与本乡松岭村毗邻,西北隔南溪与本乡水浒村相望,距乡政府所在地三公里。 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含所属山地),现全村人口2400余人,有辖西山、浮山、南炉三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2003年—2004年被评为龙海市第十一届文明村。 漳浦县官浔镇何氏上宗始祖何添沮于无末自晋江清源逃兵役至官浔定居,其十二世裔孙何良禄约康熙三十七年从官浔迁居东泗乡西山自然村繁衍,至今已三百余年。 1984年建成西岭大桥,群众捐款100多万元于1999年、2000年先后建成威灵宫和玄济宫。西岭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50座,大多为钢筋、水泥结构之新楼房取代。村落中祠堂,古井、各式民居、防匪土楼、古榕树以及芗剧、龙舞、祭祖等民俗活动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 村庄后山二令兵器时代构筑的二座石头寨,郑成功军队遗下的一座炮台,给西岭村的历史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以养殖南美白对虾800亩,种植毛豆800亩、荔枝3000亩为主要物产经济。毛豆种植技术员已到海南承包种植基地,若干年后,将成为种植面积较多的荔枝村(继九三明镇各村之后)。并利用山塘河道水库100亩,养鸭40000多万只(成为金定鸭养殖小基地)。 |
松岭村 |
松岭村位于南溪下游,背靠玳瑁山,面向南溪,与碧浦村隔河相对,东面与董浦村相邻,西面与西岭村接壤,乡道松西公路横贯全村。青山绵延,绿水环绕,四季常春,气候宜人。全村人口800余人204户,6个村民小组。 全村以农业为主,近年来,不断扩大发展南美洲白对虾养殖规模,全村农业耕地面积495亩,其中水田450亩、农地45亩、山地1720多亩。南美洲白对虾养殖450多亩,水果种植1000亩,以荔枝、龙眼、杨梅为主,水产养鳗场2场,虾苗淡化养殖2场等主要产业,还有近300名劳动力常年外出厦门、晋江、泉州、上海、深圳等地分工、经商、办企业。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98%,电话、手机普及率92%,摩托车90%,电脑、空调等高档电器已进入普通农户,大多数农户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100%农户饮用自来水(各社自接山泉水)10年来,新建的二、三层套房楼有70多座,村民正在加快步伐迈向宽裕型小康社会。 建筑景观: 灵慈宫,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2003年在原址重建,位于松岭村东侧。 全村划分四个角落,分为下田、上田、社尾、山边四个角落组成。各角落都建有祖厝。 |
董浦村 |
董浦村位于南溪下游,背靠玳瑁山,面向南溪,与卓港、东泗、碧浦等行政村隔河相对,东面有南溪27口桥闸与松浦村相邻,西面与松岭村接壤,乡道松西公路横贯全村。全村行政区域由石钟、下吴、斗文头、田中央、白灰五个自然村组成,人口2650多人650多户,10个村民小组。 全村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发展南美洲白对虾养殖,全村农业耕地面积1740亩,其中水田1640亩、农地100亩、山地3000多亩。南美洲白对虾养殖1100多亩,水果种植1000亩,以荔枝、龙眼、杨梅为主,田中央杨梅栽培已有500多年历史,以早熟、软丝、酸甜适中而闻名,全村还有花卉栽培、虾苗淡化养殖等主要产业,还有近1000名劳动力常年外出厦门、晋江、泉州、上海、深圳等地分工、经商、办企业。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98%,电话、手机普及率92%,摩托车90%,电脑、空调等高档电器已进入普通农户,大多数农户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100%农户饮用自来水(各社自接山泉水)10年来,新建的二、三层套房楼有200多座,村民正在加快步伐迈向宽裕型小康社会。 建筑景观: 1、太子庙,始建于明代,55年倒塌,94年原址重建,位于田中央过港。 2、老祖坛,始建于明代,位于田央社东墩供奉祖师。 3、三进庙,位于石钟社管巷,供奉师祖妈、夫人妈、三哥爷等佛像。 4、凤山寺(又名佛心寺)位于下关凤山。 5、代天巡守王爷公庙,位于下关埔后。 6、下吴大王公,每年农历七月廿九生日,各地善男信女来朝拜求平安。 7、下吴13世祖佑参、阳奇合葬墓,位于本社心墓头,已有300多年历史。 |
松浦村 |
松浦村位于南溪下游,背靠玳瑁山,面向南溪,与卓港村隔河相对,东面有南溪27口桥闸与太江村相邻,西面与董浦村接壤,乡道松西公路横贯全村。青山绵延,绿水环绕,四季常春,气候宜人。全村由松浦、守宜两个自然村组成,人口总数1400余人。 全村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南美洲白对虾养殖,全村农业耕地面积910亩,其中水田750亩、农地160亩、山地3000多亩。南美洲白对虾养殖550多亩,水果种植600亩,以荔枝、龙眼、杨梅为主,全村还有花卉栽培、虾苗淡化养殖等主要产业,还有近500名劳动力常年外出厦门、晋江、泉州、上海、深圳等地分工、经商、办企业。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98%,电话、手机普及率92%,摩托车90%,电脑、空调等高档电器已进入普通农户,大多数农户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100%农户饮用自来水(各社自接山泉水)10年来,新建的二、三层套房楼有82座,村民正在加快步伐迈向宽裕型小康社会。 建筑景观: 慈济宫,始建清代,96年翻修,位于松浦村大社村中央,占地3亩。 大立公庙,始建于明代,95年重建,位于松浦村守宜自然村南溪岸边,占地1亩。 |
碧浦村 |
碧浦村位福建省九龙江支流——南溪中段,是龙海市东泗乡一个行政村,乡政府所在地。村域面积四平方公里,现有常位人口2040多人。东邻东泗村,西邻水浒村,南邻松岭村北是两道梁的山地,与海澄镇和平村相接。龙海公路穿村而过,西接漳浦县国道324线,东通龙海市区石码镇,从石码镇可上漳诏、福厦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捷。 南宋年间,碧浦开基祖方大迎(漳州府学增生列俊士),在方氏统普谱中有“迎取碧江”之记载。由于碧浦80%以上的土地是由碧江的浦滩开垦而成是,故得名碧浦社。民国时称:海澄县第一区,东马乡碧浦保;抗日胜利后称:海澄县西南区康乐乡碧浦保;解放后称:海澄县第一区东泗乡碧浦村;公元1961年称:龙海县东泗乡公社碧浦大队;1984年称:龙海市东泗乡碧浦村。 碧浦村为方姓聚居地(古时称碧江村),方姓人口占98%以上。源流来自河南省光州固始县。始祖方子重(字伯虞),为归德将军陈政部将,唐统章二年(公元669年)随陈政将军平闽漳之乱,以军功任府兵队正。乱定,侨居南靖西域之可塘。宁绍兴甘年,追封为昭德将军。 碧浦村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村前南溪水像碧绿的玉带飘然东下,正面是海拔800米高的玳瑁山主峰巍然屹立。村北边有两道海拔三四百米高的山梁做为屏障。碧浦村地处东泗乡的中心地带,是历代乡政府所在地,更是东泗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路北从东到西沿弧形山坡下较高处依次排列建有公安派出所、乡卫生院、东泗中学、乡政府办公楼、碧浦中心小学、观音佛祖庙六个花园式单位。路南有银行、粮站、邮电、供销社、食品站、兽医站等单位。路西段是古碧浦圩改建的半里商业街,还有古渡口、古码头。纵观碧浦村的自然环境,可谓: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鱼米之乡。 在改革开放浪潮动下,在市场经济指引下,综合型经济发展模式悄然兴起,走以养业为主,农、工、商、林、果、付并举发展之路。全村耕地通过租赁集约,连片开发,资源、资金、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农业种植结构作了较大的调整。近800亩的水稻辟为白对是养殖池,约有160个养虾专业户。养得通顺的话一年可有三次的收获。一池池的音乐喷泉唱起了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余下边角地种植水稻、蔬菜、香蕉等作物。山低坡新开发果园约有500亩,主要种植荔枝、杨梅、龙眼等果树;山高坡新开发经济速成林地约800亩,主要种植旗尾桉。在养虾主业的拉动下,被分流出来的部分劳动力,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发展经济,或个资办厂、场;或开店从商;或外出经商务工;或买车搞贩运;或季节性搞蘑菇生产等。 原来碧浦圩小集市已辟为一里长的商业街,两旁的商店已有五六十家,成为东泗乡最繁华的物流集散中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100%,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手机)如按户计算,普及率应该超过100%,农户使用自来水的普及率100%,学龄儿童入学率98%以上。乡村道路已在2005年由村民自动捐资12万全部实现水泥化,并安装了夜照明路灯。 新村建设初具规模,按村委会规划,在龙浦公路两边,一座座三、四层的套房楼、小别野楼象雨后春笋破土而起、鳞次栉比。装修日趋豪华时尚,红砖绿瓦,不锈钢门窗,最高层安装水塔、彩灯、太阳能热水器、空调。这样的楼房造价都在二三十万元以上,已装修住入的有三十多幢。 碧浦亭观音庙,始建于南宋中期,位于村西“戏水金狮山”临江处古樟树下。坐北朝南,面对南溪、玳瑁山。主庙原为一进佛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庙前10米处平坚两座四米高方形大石柱,意为“狮牙”。庙内供奉观音菩萨,伟陀等诸神像。庙旁有天然圆形大石一颗,意为“戏狮宝珠”。西侧附建四间平房为书院。东邻古碧浦圩街道。 该村历史及当代名人: 1、方时雨,男、生于清嘉庆年间,瘁于1872年。从小勤奋好学,精于天文气象,历中秀才、举人,咸丰已未年(1859)恩科乡贡进士。因对闽南一带气象预报做出贡献,传说有“方进雨至雨至”之美称,为纪念他功绩,闽南各地将夏季雷阵雨称“方时雨”或“起方时”。 2、方源良,男、1943年生,北京农机学院本科毕业,任过江西省农机科院栽培所副所长(副厅级),0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科研成果“特优多系一号龙特早”,通过省优良品种鉴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科技一等奖,省级科技三等奖共5项。农业科技论文多篇入《中国专家大辞典》。 3、方志来,男、1972年生,1998年获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硕士;1999—2002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2003年获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后。2004年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博士站。曾与中船总公司九五攻关项目“新一代声纳系统”多个项目研制,发表“大动态水声信号的调理方法”等三篇论文。 |
东泗村 |
东泗村是龙海市东泗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九龙江南溪下游,面对玳瑁山,背靠海澄镇罗坑村西月社;东邻卓港村;西与乡政府所在地碧浦村接壤。全村总面积2.3平方公里,行政村区域由东泗大社、庵前和前寺三个自然村组成,人口数2000余人、分12个村民小组。 东泗旧属海澄县莲花公社东泗生产大队。东泗始祖“天从公”于1205年河南固始县入闽,定居东泗繁衍,至今已有801年,东泗村为历史名人黄步全的故乡。他戎马一生、忠精报国、无私无畏、声名远播,被誉为龙海保侨领袖。黄氏宗祠即始于1993年重修,有精雕金匾一幅,-“会员状元”。 东泗村庵前社旁临南溪有一座山寨,名曰“洪礁寨”,是明朝爱国名将郑成功抗拒倭寇入侵的山寨之一。山寨以石块盖成寨墙,寨中有水井。该寨可攻可守,山寨门上面立有书写雕刻大石匾,正面“洪礁寨”,背面:“镇此一方”,并有署名:郑国姓,及年月日,字体粗壮,气势滂薄。 东泗村交通便捷,东距漳沼高速公路仅2公里,西离国道324线也只有3.5公里,各村乡村水泥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且距海澄镇普贤码头只有8公里。 东泗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青山绵延、绿水环绕、四季常青、气候宜人,且资源丰富、物产盛多。 东泗村过沟洋有地温硫磺矿,有地下温泉,温度可达90℃以上,村民可用于汤鸡鸭拔毛,可治疗皮肤疾病,现村民们用该温泉养殖鱼虾和越冬培殖鱼虾种苗。如加以开发,可建立澡堂、建温泉宾馆等有较大的挖掘潜力。本村还盛产南美白对虾,现养殖南美白对虾1200多亩,年可创值2000多万元,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该村还有水果种植1000多亩,以荔枝、龙眼、杨梅为主,其中东泗村的杨梅以早熟、软丝、酸甜适中而闻名。 |
卓港村 |
卓港村位于东泗乡东北部(南溪上游河畔),东是南岐高坑尖;西是洪礁寨;南是南溪河流;北是寨峨山峰。全村总面积4210平方米,分为南陂头、南岭、厝仔、卓港、高坑等五个自然村,总人口1500余人。 该村交通便捷,地处龙浦公路边,一条1.59公里、宽5米的村道贯穿全村,与龙浦公路连接,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 全村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工业、渔业辅之。耕地面积865亩,其中水田825亩,农地31亩,早季、晚季种植水稻,中季种植甘蔗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养殖南美白对虾351亩,种植水稻362亩,山地种植杨梅亩,荔枝亩。现有木材加工厂1家。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100%以上,电话安装户有370户,普及率达95%,多数村民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 建筑景观: 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再添长老向外捐募奉献而建成一座用于宗教活动场所的福音堂,由海外侨胞苏德炉先生独资兴建一座西洋式大楼、水泥结构四层楼房,增加南溪农村特有建筑物。 |
太江村 |
太江村于明清时期归属海澄八都,民国时期归属罗坑乡、东马乡的南陂保。新中国初期先后分属海澄县第一区虎渡乡、内溪乡、珠浦乡管辖。1959年属龙海县东泗公社,1984年改为东泗乡太江村。太江村在东泗乡东部,南溪大桥下游北岸、笔架山下,座北向南。东邻东园镇茶斜村;南与白水镇下辽村、山边村,隔溪相望;北与海澄镇内溪村一山之隔,是四乡镇交界处,水陆两路四通八达。 太江村直辖一个自然村,面积3200平方米,现有人口总数1700余人。太江全村苏氏独姓,和谐团结。以前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总要举行龙舟赛,南溪西溪一带至少有三四十条龙舟参赛,热闹非凡。现在还延续正月十五通宵达旦括神请佛闹元宵。二月二十二、三月初三、九月半演社戏庆菩萨生日。春节期间经常举行排球赛、乒乓球赛、象棋各类比赛活动。 太江始祖苏敬(号愚翁)于明代永乐三年(1406)年开基太江。太江地灵人杰,人材辈出。明清朝代出岁贡以上-有三四十人。其中明代有(府志县志记载)苏敬、苏宁兄弟曾任三省运使,恩赐冠带寿官。他们素勇于义、修复水利、溉田千顷,俗称“姜陂公”。大房公苏殷(又名鸿毅)敬之子、大夫、两淮运判。苏宵:殷之子、大夫、广州府台。苏颐:宵之孙、武举人。大学房出苏可教:岁贡。苏民俊:可教之子,会魁,殿试第十名进士,授户部主事。社内房出苏民淳,苏运喜父子岁贡。清朝出苏秉德,号称瞎子举人、大理寺事。苏帮光举人,据说孝一房就出十三顶戴花翎。 建筑景观: 太江祠堂,官厅原三进土木宫殿式建筑,龙柱凤屏、金碧辉煌。悬挂许多:“大理寺事”、“进士”、“文魁”、“武魁”、“举人”、“父子大夫”、“琼典雨化”等等牌匾。矗立:“圣旨碑”十六座旗竿碑可惜于文革期间被毁。现存开基太江愚翁祖林、墓环占山二亩,用石砖三合土构造。墓龛宫殿式石雕,两旁石狮、石旗竿、石埕石门还有石塔石拱桥。在南溪一带最为壮观!还有一座明代高大雄伟的“苏氏后母节坊”华表。还有古土楼石门、古井、古花园、八座清代风格各一的祖厅。笔架山古木棉树冠参天,狮头岭奇岩怪石迷人。重建的清水岩、悬慈宫、妈婆祖庙重放异彩、香火兴旺! 物产经济: 以前太江龙眼、荔枝被万历皇帝赞誉:“大粒无虫肉甜”。太江花鲛、棘鱼扬名远外。现在整村养殖南美白对虾,被漳州定为示范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