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87年元月,地处于水南里二弄38号,主要管辖范围为水南里1-3弄,另有横排路、东坑岭部分单位、商户、民宅与横排社区交错。驻辖区单位主要有南昌铁路局南平车务段、南平火车站、南平市第七中学、福州建筑段南平领工区、福州工务段南平线路领工区、福州工务段南平路桥领工区等。社区面积3.6平方公里,区域划分24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416户,常住居民2052人,暂住人员1468人,社区居委会设有计生协会、综治办、治保会、调委会、警务室、流口管理站、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等服务机构,主要开展各类服务。社区内配有图书室1间,图书4000余册;老人活动室1间、羽毛球场2处、篮球场1处、花圃5处建有2个亭子、露天活动场所一处配有“六合一”健身活动器材一套。目前社区编制为0人,实际在职人员3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02005 | 353000 | 0599 | 查看 铁路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九峰社区 |
九峰社区是福建省南平延平区水南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5070200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702。邮政编码为35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99 ,车牌号码为闽H。与横排社区、后厂社区、后谷社区、篁路口社区、茅坪社区、铁路社区、合作社区、罗源村、东坑村、八仙村、后谷村、岭炳洋村、上地村、玉地村、合坑社区相邻。 |
横排社区 |
横排社区成立于1956年6月,位于南平市火车站窗口地段,主社区位于水南桥和南平大桥之间,东临铁路社区,西临西溪,南临后谷路,北接九峰社区,社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总户数3020户,总人口10572人,其中:常住人口2550户8922人,流动人口470户1650人。社区原在编人员为6人,现在实际在编人员3人,缺编3人。辖区内共有6个文明单位,沿街店面及私营企业428家,楼幢53座,民宅93栋,分11个居民小组,20座文明楼院,五好家庭1746户。2008年和2010年分别又新增了景宏小区和新城中心小区,是典型的以新老小区组成的商住型社区。 |
后厂社区 |
后厂社区位于城郊边邻,东至九峰山,西至东坑高新园区,南至岭下桥,北至火车站,社区面积0.36平方公里, 楼院36 幢,住户426户,常住人口1346人,社区编制工作人员4人,实际3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共有335家,有闽北最大的天新蔬菜批发市场、东岭汽车城,亿发商贸城及南平预备役高炮营、武警南平森林支队等。 |
后谷社区 |
延平区水南街道后谷社区居民委员会地处市区城郊南部,东至后路口小桥,西至秋竹埔与西芹林化厂交界,南临富屯溪与南平师专隔河相望,北与后谷村相邻。社区总户数1613户,常住人口5161人,楼院98幢,民宅226座,10个居民小组。社区党总支部下设第一支部、退管支部和尤坑楼宇支部,共有党员199名,社会化离退休人员1243人。社区内12家企业单位;志愿者队伍3支136人;学校一所,校内学生800多人;一所幼儿园。2012年后谷社区收入23880元、居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 社区积极开展便民活动,成立了卫生服务中心,每月定期为老年人开展健康讲座、居家养老服务站、南平市莆田商会十音乐团、夕阳红合唱队、舞蹈队、健身操队、太极拳队等,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不定期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义诊、理发、修补、环境整治等便民利民活动;社区以党建为龙头,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工作的开展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社区工作按照省建设示范社区的要求,坚持“为民服务、奉献社区”的宗旨,为居民提供热情、便捷、高效的服务。 2012年6月社区被延平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社区”。 |
篁路口社区 |
篁路口社区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居委会是1982年6月成立,原是一场一居(西芹贮木场)。1998年进行居委会改革整编,原鲤鱼洲居委会撤消,合并后,成立篁路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编制4人,实际工作人员4人。现社区办公室设在西芹贮木场办公大楼,辖区单位沿公路两侧,东南线至伏虎庙,西线沿铁路经两个火车站(西芹火车站,绿水火车站)。区域路线长达6公里,沿途经西芹镇,居民住点分散。总户数532户,常住人口1639人,外来暂住人口126人,总计1765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有:站西芹贮木场、磷肥厂、蜂窝煤厂、林业车队、林业工程公司、西芹木材采购站和二职校等。 |
茅坪社区 |
茅坪社区位于火路头山之顶,离市区10公里,北临315部队,南与篁路口接壤,东与西芹后甲村相邻,西与西芹村相接,隶属于延平区水南街道办事处管辖。茅坪社区前身为南平化工厂一厂一居,因企业关闭,于1999年10月企居剥离,后撤并后甲居委会(原林业机械厂居委会),设立茅坪社区居委会。社区编制4人,在岗2人。辖区总面积57万平方米,有58幢居民楼房,居住着469户、1366人,社区接纳企业社会化管理离退休人员542人。社区内设党总支1个,下辖党支部1个,退管支部1个,共有党员131名。辖区划分为2个生活小区,即原林机厂生活小区、原化工厂生活小区。生活小区按区域划分配有8名小组长。原林机厂、化工厂国企关闭破产后,辖区新生私营企业有:南平荣欣化工有限公司、南平汇雄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南平三菱包装有限公司、南平荣禾副食品厂等12家。 |
铁路社区 |
铁路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87年元月,地处于水南里二弄38号,主要管辖范围为水南里1-3弄,另有横排路、东坑岭部分单位、商户、民宅与横排社区交错。驻辖区单位主要有南昌铁路局南平车务段、南平火车站、南平市第七中学、福州建筑段南平领工区、福州工务段南平线路领工区、福州工务段南平路桥领工区等。社区面积3.6平方公里,区域划分24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416户,常住居民2052人,暂住人员1468人,社区居委会设有计生协会、综治办、治保会、调委会、警务室、流口管理站、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等服务机构,主要开展各类服务。社区内配有图书室1间,图书4000余册;老人活动室1间、羽毛球场2处、篮球场1处、花圃5处建有2个亭子、露天活动场所一处配有“六合一”健身活动器材一套。目前社区编制为0人,实际在职人员3人。 |
合作社区 |
合作社区地处富屯溪下游。成立于1982年6月,党委1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12个,共有党员387名。目前社区编制为5人,实际在职人员4人。社区内设有:综治办、治保会、警务室、调委会、劳动保障工作站、流动人口管理站等机构,面向广大居民全方位开展“一站式”服务。辖区面积12.3平方公里,现有4个居民小区,居民住宅楼46栋,住户966户,常住人口2523人,流动人口405人。辖区单位23个(军工企业7318工厂、林化厂、南平艺校、龙盛合成氨厂、铁路支三工区、驻军73893部队等,还有台资企业泰雍机械厂、港资企业祥宏五金锯片厂及其它民营企业共18家),其中学校1个,医疗所2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个,个体商业网点9个,有志愿者队伍4支160人。 |
合坑社区 |
合坑社区地处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西芹兴华二路291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编制5人,现有4人,辖区内建有警务室、调解室,聘有楼院治安员、清洁员。辖区内总户数1085户,总人口2733人,辖区内单位有:南平电机厂、南平市文昌小学、南平机电职业学校、南平机械中等技术学校、南平市兴华医院、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林场。 |
罗源村 |
一、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罗源地名来自古时村庄开基时,人们在两山对峙的山谷里建房居住。当时村庄名叫罗源峡,后简称罗源。 地理位置 罗源村地处南平市延平区东南部,距市区8公里。 政区变革 1960年前,罗源、岭炳洋同属一个大队,名为罗源大队,属夏道公社管辖,当时罗源大队下辖8个生产队,分别是:罗源第一、二、三、四生产队、岭炳洋生产队、北湖生产队、际头生产队、山口生产队。1961年,罗源大队划归东坑公社管辖。罗源与岭炳洋划分为两个大队,岭炳洋、北湖、际头、山口等生产队为岭炳洋村管辖。罗源大队管辖原有的一、二、三、四生产队,1986年“0”开始,罗源大队更名为罗源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4年选举,东坑公社更名为东坑村,罗源大队也更名为罗源村。1992年东坑村撤并到水南街道办事处,罗源村跟随归水南街道办政管辖。 政区划分 2011年末,罗源村仍为四个村民小组,分别为第一、二、三、四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来,全村281户、人口1126人,全村管辖面积约7200亩。 二、自有条件 地形 罗源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土壤肥沃,境内最高峰400米。 气温 常年气温最高38摄氏度、最低零下1—2摄氏度,空气新鲜。 自然灾害 罗源村境内土质疏松,每年雨季,都会发生打下山体滑坡。2010年6月18日遇罕见暴雨,发生地质灾害,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病故。 三、经济概况 2011年来,全村耕地827亩,林地面积6200亩。其中毛竹约3200亩,杉木林2900亩,森林覆盖率为85%,寻集体经济收入为薄弱,无固定收入,每年只靠村民砍伐毛竹或砍伐杉木时,收取一些山本费作村里开支。 2003年村里将大部分土地承租给南平市工业园创办工业园区,村民的收入主要是经营毛竹及外出务工和到园区企业务工为主。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 四、风土人情 罗源村史一个多姓氏的村庄,全村有20多个姓氏,陈、童、傅三姓居多。罗源村每年要庆贺的节日主要有孝节、元公尊王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尤其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日“元公尊王”节最为热闹。那一天是全村村民祈福的日子。一大早,每家每户都摆上水果、酒、茶、斋菜等供品、点上香烛、恭迎“元公尊王”的队伍。孩子们则穿上新衣,拿着彩旗,跟随大人们到村中庙里迎“元公尊王”神像,神像请出,伴随着阵阵鞭炮声、锣鼓声“元公尊王”神像由二人抬着开始巡游村中每条街道,神像没到一处,那里的住户都点燃鞭炮迎接,并与巡游队伍中抬香火篮的人交换香火,以祈求来年家庭平安、事事顺意,其场面较为壮观。 五、医疗卫生 罗源全村村民基本都参加了“新农合医保”,参保率达98%,村里有卫生所,两名医生,基本能满足村民砍小病的需求。 |
东坑村 |
东坑村村距南平市区3公里,位处“316”国道边,是延平区近郊行政村,全村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59.5亩,山地面积15550 亩)。下辖7个自然村,全村795户, 2959 人,其中劳动力1100个,在外务工和经商35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村两委干部7个,党员68名,村民代表36名。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8200元,村财收入10万元。有3所卫生室,占地100平方米,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5%。通乡公路全部硬化,各自然村内巷道硬化率100%;电话(含移动电话)入户率99%,电视入户率100%。传统产业:村民除山林、竹、笋收入外,主要以养殖业为主,是全区最大的养殖生猪行政村之一,养殖生猪头数约3000头;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本村已成立了三个规模较大的水电施工队,成功的转移了本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本村村民收入。新农村建设:我村大坪小组地处高山村,在2010年‘6.18’洪灾中受灾严重,灾后村民不等不靠,自筹资金,灾后重建新房。在横排小组水曲垅地块51户集资建成一座占地800多平方,17层总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的集资楼。较好的解决了大坪小组受灾村民和居住条件差的村民住房问题。 |
八仙村 |
八仙村简介 一、 基本村情 八仙村位于水南街道办事处东南方,闽江边上,江南新区的朱熹路贯串全境,距离中心城区3公里,是江南新区八仙开发小区所在地。土地总面积1.7万多亩,其中:林地占15000多亩,耕地1000亩。总人口1600人,共有360户,设6个村民小组。2012年村财收入约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 二、当地特色 1、传统产业 林地15000多亩中,其中:松杉中幼林占9000亩,生态公益林占4000多亩,毛竹占1000亩。八仙小区开发前全村种植蔬菜600亩,年生产食用菌150万袋,食用菌品种主要以金针菇和平菇等为主。自2004年八仙小区开发后,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在转变,蔬菜种植和食用菌生产逐渐减少,劳动力转移到开发建设和社区服务行业,家庭收入主要靠打工和房屋出租。 2、新村建设 八仙小区从2004年开发至今,共征用土地2300多亩,拆迁房屋265座。全村进行统一拆迁安置,规划建设八仙、五里沙、南庄和统建安置房等四个安置点,目前除南庄安置点正在动工建设中,其它均以搬迁入住。 3、配套设施 目前小区教育资源丰富,2012年9月“南平一中江南校区”和“南平实验小学江南校区”正式开学。小区交通便利,已开通26路和29路城区公交车。 2012年村集体成立了“八仙村经济联合会”和“南平市八仙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三、 基层党建工作情况 全村现有0党员63名,预备党员2名。主要以“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和“六要”工作法为抓手,建立村级组织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定村级组织任期目标及两委干部个人职责和任务。村务重大事项采取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联席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决议结果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民主决策程序。2012年已有7项村务重大事项通过该程序。在八仙小区开发建设的征迁工作中,全力配合,功坚克难,稳步推进,成效明显,得到了市、区相关领导的肯定。 今后,进一步调动村两委干部的工作极积性,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点抓好村民的后靠生产项目,以15亩回拨地为核心,规划建设“南平市八仙综合性日用品交易中心”。计划再用5-10年时间,使八仙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城区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
后谷村 |
后谷村简介 一、基本村情。 水南街道后谷村地处沙溪河畔,距市区仅2.5公里,水陆交通便捷,土地面积1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971亩,林地面积9474亩。下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住户700多户,总人口为2126人。村两委现任干部10人,党员69名,村民代表45名。年村财收入约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二、当地特色。 1、资源特色。后谷村拥有林木面积近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境内生态保护良好,毛竹山面积约2041亩,毛竹、木材为我村的主要资源,竹笋、食用菌、稻谷为我村的特色产品。 2、产业特色。依托长富乳业有限公司,村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近年来种、养殖业规模不断加大,与木材、毛竹、水稻一起成为后谷村的主导产业。引进发展长富乳业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相当部分村民的收入来自长富乳业公司等企业。 3、亮点工作。由于后谷村地处城市近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已逐渐转向城区的各行各业,加上长富乳业公司等企业的入驻,村里更多的劳动力都转移到长富乳业公司等企业,基本上解决了村民就业难的问题。2007年以来,在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里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对村内路网、路灯、道路硬化、新区建设、生活垃圾处置点等全面进行全面规划、建设,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路灯架设、饮用水、垃圾处理等“民心工程”,后谷“墨斗窠”武夷小区村民别墅建设也初见成效。2009年以后,结合灾后重建工程,我村在“墨斗窠尾”启动后谷一期村-户建房工程、在“龙船山”启动西山片区灾后重建工程,在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在村两委密切的配合下,如今“墨斗窠尾”村民一期联户建房工程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龙船山”小区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墨斗窠尾”一期联户建房工程与“墨斗窠”武夷别墅小区一起被水南街道列入“水南街道30周年建设成果纪念画册”,成为后谷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3年新一届的村委班子上任后,村两委班子在罗观能书记及蔡永建主任的领导下紧密团结一起,制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两委班子从自身做起,廉洁自律,崇尚新风,继续发扬尊老爱幼美德,提高老人福利待遇,积极筹建“后谷村老人活动中心”及各项公益事业,使后谷村的风貌从此焕然一新。 三、基层党建工作情况。 后谷村现有党员69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发展对象1人,积极分子1人。多年来,我村党支部在街道党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学习党章和党的新时期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后谷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引导后谷村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富裕之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指导下,全村党员干部齐心协力,通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我村养殖业、土地平整带动就业等措施,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带领村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科技兴农,使农民增加收入,集体增加财务。今后我们决心,坚持以-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认真学习-书记的重要讲话,按照街道党工委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努力搞好各项工作,推进我村两个文明建设更上新水平。 四、取得荣誉。 1、90年代荣获省政府颁发的“省级明星村”荣誉称号。 2、90年代荣获市政府颁发的“十强村”荣誉称号 |
岭炳洋村 |
一、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岭炳洋地名来自一片农田,这片农田的名称叫岭炳洋,因而得名。 地理位置 岭炳洋村地处南平市延平区东南部,距市区7公里。 政区没革 1961年,岭炳洋村名为岭炳洋大队,划为东坑公社管管辖,同时水南下地(现名为水南玉地村)的洋尾畲族自然村划到岭炳洋大队管辖,当年此岭炳洋大队下有五个自然村、六个生产队,分别是:山口生产队、际头生产队、岭炳洋生产队、前山生产队、大片生产队、北湖生产队。 1966年0岭炳洋大队更名为岭炳洋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4年东坑公社更名为东坑乡,岭炳洋大队也更改为岭炳洋村。1993年东坑乡撤并到水南街道办事处,岭炳洋村归水南街道办事管辖。 政区划分 2011年末,岭炳洋村有四个自然村、五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全村301户,人口1183人,其中男589人、女594人。村落面积2.6平方公里。 二、自然条件 地形 岭炳洋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境内最高峰300米。 气候 常年气候最高38度,最低零下1—2度,空气新鲜。 自然灾害 2010年6月18日地质灾害造成2人死亡,2人重伤。财产损失 三、经济概况 2011年末有全村耕地面积890.5亩,山林面积6457亩(主要以毛竹、油茶为主),其中毛竹3300亩,杉木1100亩,森林覆盖率为78%,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金薯、油茶、油柰。岭炳洋村经济相对薄弱,村财收入主要为毛竹山和坛口山本收入。村民收入以毛竹、种植金薯为主,每年种金薯约300亩,直销南平或福州,农民平均纯收入7800元。 四、风土人情 岭炳洋属延平区水南办事处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村。以兰、雷姓氏为主。畲族人口占全村80%。岭炳洋畲族村民勤劳善良、团结互助,风俗习惯延续至今。如、畲族女子出嫁时,每户都会请女孩到他们家吃出嫁饭,畲族儿女结婚时大厅一定要贴副大对联,上联是: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受,下联: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傜,横批:麒麟献瑞。这是祖传家宝,汉族人不能贴此对联,畲族人无论走到哪里看见此对联就知道是畲族家庭,女孩出嫁前必须哭表示对家人思念,出嫁那天要穿畲族服装过火盆、垮米筛而后由舅舅背出大门。畲族儿女每年三月三有着唱歌比赛等。2009—2010年岭炳洋举办两次:畲族联艺歌会,参加人员除本村外还有顺昌、建瓯畲族歌手,场面极为壮观。民间歌会由雷茂发同志组织,并参加南平市范围畲族歌曲比赛,深受各级领导好评。岭炳洋歌曲2010年被省列为文化遗产。畲族祖先遗传下得畲族“图腾盘瓠”此图能概况畲族历史过程,现被南平市博物馆收藏。 五、医疗卫生 岭炳洋全村村民都参加“新农合医保”,参保达100%。过去村中有一所卫生院,现在没有,村民看小病基本到罗源村。 |
上地村 |
一、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上地村名来自古时村落开基时,祖先在两山之间山谷外建房居住。对面叫洋面田,原名为上地洋,后改为上地,因而得名。 地理位置 上地村地处南平市延平区东南部,距市区16.5公里。 政区沿革 1957年以前上地村划归玉地村管辖。其中横际自然村、大垅自然村。1964年上地成立大队,分别是横际生产队、大垅生产队、归东坑公社管辖。1966年“0”开始,上地大队更名为上地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4年进入选举时期,东坑人民公社更名为东坑乡,上地大队也更名为上地村。1992年东坑乡撤并到水南街道办事处,上地村归水南街道办事处管辖。 政区划分 2011年来,上地村有三个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分别是上地组、横际组、大垅组,人口面积2011年末全村187户736人,全村管辖面积约4600亩。 二、自然条件 地形 上地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是水南街道七村一场海拔的行政村,境内内最高峰690多米。 气候 常年最高气温36度,最低零下1—3度,空气新鲜。 自然灾害 上地村境内地形陡峭,土质疏松。每年雨季时都会发生呢个山体滑坡。2010年6月18日连续暴雨,发生历史以来最严重的地址灾害,造成房屋倒塌,全村108户村民受灾。 三、经济概况 2011年末,全村耕地面积58亩,林地面积3900亩,其中毛竹林约3200亩,杉木林约650亩,森林覆盖率为88%,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无固定收入。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为主。2011年村民纯收入6200元。 四、风土人情 上地村是一个多姓氏的村庄,全村有姓氏陈、傅、范、朱、王、罗、郑、杨、谢,其中陈、谢、傅、罗四姓居多。上地村、横际自然村每年要庆贺的节日主要有正月土地尊王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尤其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土地尊王节,节日最为热闹。那一天是全村村民祈福的日子,一大早每家每户都要准备水果、糕点,迎接土地尊王,鞭炮声、锣鼓声,场面非常壮观。一直延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风土人情。 五、医疗卫生 上地村全村基本参加“新农合医保”参保率达100%,村内唯一的卫生所因整村搬迁已不存在,村民看病基本到延平区市、区两级医院就诊,基本解决村民就医难问题。 |
玉地村 |
一、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玉地村名来自古时村落开基时,祖先在两山之间山谷处建房居住对面一山峰名叫玉峰山,原名为叶地,后改为玉地,因而得名。 地理位置 玉地村地处南平市延平区东南部,距市区16公里。 政区沿革 1957年以前玉地村划归篁路乡(今夏道镇篁路村)管辖。当时的玉地村下辖;六个自然村,分别是:上地自然村、横际自然村、大垅自然村、崩山自然村、洋尾自然村、月洋自然村。1958年,玉地村划归西芹(五区)管辖。1961年划归夏道(四区)管辖,成立上、下地党支部,同时更名为下地大队,下辖8个生产队,分别是:下地第一、二、三、四生产队、横际生产队、大垅、崩山生产队、洋尾生产队(月洋自然村成立月洋大队,划归西芹(五区)管辖,1964年月洋大队改为生产队回归下地大队管辖)。1964年下地大队划归东坑人民公社管辖,这时的下地大队下辖5个生产队,分别是:下地第一、二、三、四生产队、月洋生产队,(上地成立大队,随划出横际、大垅、崩山、洋尾4个生产队,洋尾划归岭炳洋管辖)。1966年“0”开始,下地大队更名为下地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4年进入选举时期,东坑人民公社更名为东坑乡,下地大队也更名为下地村。1992年东坑乡撤并到水南街道办事处,同年下地村更名为玉地村,玉地村归水南街道办事处管辖。 玉地村2006年开始在延平区近郊位于水南街道后谷村地名“墨斗窠”建设新村(该土地权属为玉地村集体所有)实施整村搬迁,月洋自然村也实施整村搬迁,搬迁至地名“庞安”新村。2012年元旦,玉地新村、月洋新村已基本建成,原旧村址已闲置。 政区划分 2011年末,玉地村有两个自然村,五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全村294户,1092人,其中男性549人,女性543人,村落面积约3.1㎡公里。 二、自然条件 地形 玉地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土壤肥沃,境内最高峰海拔670多米。 气候 常年最高气温38度,最低气温零下1—3度,雨量充沛,空气清新。 自然灾害 玉地村境内地形陡峭,地质结构复杂,每年雨季时有发生山体滑坡,2010年6月18日遇罕见暴雨,发生地质灾害,造成27户村民民房倒塌,道路崩塌41处。 三、经济概况 2011年末,全村耕地面积968亩,林地面积约16450亩,其中毛竹林地面积约7690亩,用材林面积约3450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153亩,村民自留山面积约2262亩,经济林面积约902亩,森林覆盖率86.7%。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板栗、桃、柑橘、油茶。玉地村经济薄弱,村财收入主要为毛竹、人工林山本费。村民收入以毛竹、春笋为主,每年产毛竹1500多吨,鲜笋500多吨,直销南平、福州、上海等地。农民纯收入6600元。 四、风土人情 玉地村为“延平四贤”杨时后裔故里。居住有杨时后裔159户,人口641人。主要姓氏有杨、张、罗、林、吴,杨姓居多。现村内有始建于南宋末年建造的“杨龟山祠堂”一座,占地780㎡,几经修缮改为“龟山纪念馆”,现馆内存有清圣祖康熙玄烨帝御赐“程氏正宗”祠额,该祠额长198厘米,宽76厘米,为碎金纹饰宣纸楷书,正上方盖有篆体“康熙御笔之宝”红图章,卷存于长85厘米,内径4厘米的特制锡筒内,由历代族长妥为保藏。1984年南平市博物馆特将此件送达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为传世真迹。龟山纪念馆为延平当地尊师重教的教育基地,该纪念馆门联题为“立雪程门传圣道,分支叶地启人文”,馆内各支柱配有如“累世公卿汉室忠贞名宦,传家理学宋朝统绪大儒”“斯文上续三千载,吾道南来第一家”“汉廷清节高千古,宋代儒宗冠四贤”等绝世楹联。 玉地村相传有风景名称古迹十处:当代文人题十景诗七律,第一景:蟠龙蜿蜒,第二景:飞凤威仪,第三景:五马落槽,第四景:小峰作笔,第五景:南山祠堂,第六景:西峰烟霞,第七景:龟现灵翼,第八景:井镇方偶,第九景:露滴昙石,第十景:雪染石岩。 十景诗七律 玉峰胜景不虚传,形似龙蟠起蜿蜒。 神物从云来我里,地灵固隆子孙贤。 玉地村重大节庆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年农历二月首丁日为杨时后裔祭祖大典,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热闹非凡,其场面甚为壮观。 五、医疗卫生 玉地村全村基本都参加了“新农合医保”参保率达100%,村内唯一的卫生所因整村搬迁已不存在,村民看病基本到延平区市、区两级医院就诊,基本解决村民就医难问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