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延平区 >> 樟湖镇 >> 龙池村

龙池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池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池村简介

  龙池村位于南平市南面,与尤溪口镇毗邻交界,距316国道边1公里,市中心约50公里,海拔500米,全村6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16554亩。其中耕地面积1275.4亩,生态公益林面积300亩,长年气候温和,地理自然条件优越,截止2013年共有198户,人口780人。约有50%剩余劳力都已进城务工,发展第一、二、三产业,村民从事第一、二、三产业比例5:2:3,为该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2260万元,人均纯收入6700元。粮食产量100多吨,村财收入3万元,由于自然村分散处于高山徒坡地带,长久受洪灾地质威胁,全村村民基本已搬迁至樟湖镇剑洲路居住。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702101 353000 0599 查看 龙池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池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池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樟湖社区

  樟湖镇社区居委会位于集镇所在地,居民主要分布于集镇六街和溪口村,共有6个居民小组,654户,总人口1526人。居两委干部4,居民代表25人。社区居委会主导产业有主要有生猪养殖、水产养殖、运输、外出投资办旅游项目等,年收入达300万元。 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严格按照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组织党建工作,结合本居工作实际,本党支部、居委会两委班子健全,兵、青、妇、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配套组织齐全,党支部共有党员18人,其中女性党员7人。近年来,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实施党组织分类定级、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活动,进一步落实“四议两公开”、“168”、“六要工程”、“三资管理”等各项工作机制,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团结和科学的带领广大党员、居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了全居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高洲村

  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高洲村地处福建山海结合部, 位于闽北最南端闽江中游,地处南平,尤溪、古田、闽清四县市相连毗邻,是福州进入闽北的第一村,也是水口水电站库区移民搬迁村。全村人口1578人,辖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土地面积80025亩,其中森林面积70000多亩,是林业大村,尤其以林下生态出产高洲兰花,甜笋,茶油享有盛名。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316国道、闽江穿境而过,距福州市95公里,离南平市区80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尤溪县洋中互通口27公里。 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属中亚热带季风气侯,年日照1709.9小时,年平均气温18-20℃,年平均降水1664—1760毫米,气侯湿润,且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四季常绿的特点。  

西塘村

  延平区樟湖镇西塘村位于南、古、尤三县交界处,316国道横贯全村。全村316户,总人口1228人。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五个自然村,总面积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334亩、有林地2.3万多亩(毛竹林约3000亩),园地及其他3000多亩。交通便捷,全村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母猪、生猪为基础,主要以养殖生猪为支柱产业,目前畜牧养殖户达200多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肉产量达9600多吨。村民人均收入9495元。   全村0党员46人,村级组织配套齐全,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两个协会(计生协会、老人协会),两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场所基本健全,建有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方针,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结合村情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有意引进外资,拟想对本村南洋自然村开发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南洋自然村海拨约900米,村庄上有一座名山叫“王龙亭”,海拨达960多米,山上原始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山顶上有一座古廟曰“仙女亭”,香火常年不断,相传廟内灵扦十分灵验,每逢初一、十五,周围十里八乡信男信女,沐浴更衣,进廟烧香许愿,人来人往,落一不绝,场景十分壮观。该廟始建于元朝二年,其中还有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山脚下一个山庄即“南洋自然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是个天然氧吧,盛夏三服季节,气温都在25度以下,是个集休闲避署的优美场所。   村两委领导班子拓宽各种经营渠道,大力发展我村特有产品“橄榄竹”,该产品属竹类,其竹长有8-9米,每根口径达10多CM,其笋果大结实,开始入口有苦甜味,稍后就觉清凉爽口,如食鲜橄榄,故称之为“橄槛竹”,并有清凉、解毒、润肠作用,据说适量食用还有降血脂、血压、胆固醇之功效,目前我村现有种植“橄榄竹”约300多亩,规模正在逐见扩大。并有效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120多人,全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延平区樟湖镇西塘村位于南、古、尤三县交界处,316国道横贯全村。全村316户,总人口1228人。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五个自然村,总面积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334亩、有林地2.3万多亩(毛竹林约3000亩),园地及其他3000多亩。交通便捷,全村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母猪、生猪为基础,主要以养殖生猪为支柱产业,目前畜牧养殖户达200多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肉产量达9600多吨。村民人均收入9495元。   全村0党员46人,村级组织配套齐全,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两个协会(计生协会、老人协会),两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场所基本健全,建有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方针,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结合村情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有意引进外资,拟想对本村南洋自然村开发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南洋自然村海拨约900米,村庄上有一座名山叫“王龙亭”,海拨达960多米,山上原始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山顶上有一座古廟曰“仙女亭”,香火常年不断,相传廟内灵扦十分灵验,每逢初一、十五,周围十里八乡信男信女,沐浴更衣,进廟烧香许愿,人来人往,落一不绝,场景十分壮观。该廟始建于元朝二年,其中还有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山脚下一个山庄即“南洋自然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是个天然氧吧,盛夏三服季节,气温都在25度以下,是个集休闲避署的优美场所。   村两委领导班子拓宽各种经营渠道,大力发展我村特有产品“橄榄竹”,该产品属竹类,其竹长有8-9米,每根口径达10多CM,其笋果大结实,开始入口有苦甜味,稍后就觉清凉爽口,如食鲜橄榄,故称之为“橄槛竹”,并有清凉、解毒、润肠作用,据说适量食用还有降血脂、血压、胆固醇之功效,目前我村现有种植“橄榄竹”约300多亩,规模正在逐见扩大。并有效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120多人,全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延平区樟湖镇西塘村位于南、古、尤三县交界处,316国道横贯全村。全村316户,总人口1228人。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五个自然村,总面积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334亩、有林地2.3万多亩(毛竹林约3000亩),园地及其他3000多亩。交通便捷,全村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母猪、生猪为基础,主要以养殖生猪为支柱产业,目前畜牧养殖户达200多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肉产量达9600多吨。村民人均收入9495元。   全村0党员46人,村级组织配套齐全,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两个协会(计生协会、老人协会),两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场所基本健全,建有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方针,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结合村情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有意引进外资,拟想对本村南洋自然村开发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南洋自然村海拨约900米,村庄上有一座名山叫“王龙亭”,海拨达960多米,山上原始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山顶上有一座古廟曰“仙女亭”,香火常年不断,相传廟内灵扦十分灵验,每逢初一、十五,周围十里八乡信男信女,沐浴更衣,进廟烧香许愿,人来人往,落一不绝,场景十分壮观。该廟始建于元朝二年,其中还有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山脚下一个山庄即“南洋自然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是个天然氧吧,盛夏三服季节,气温都在25度以下,是个集休闲避署的优美场所。   村两委领导班子拓宽各种经营渠道,大力发展我村特有产品“橄榄竹”,该产品属竹类,其竹长有8-9米,每根口径达10多CM,其笋果大结实,开始入口有苦甜味,稍后就觉清凉爽口,如食鲜橄榄,故称之为“橄槛竹”,并有清凉、解毒、润肠作用,据说适量食用还有降血脂、血压、胆固醇之功效,目前我村现有种植“橄榄竹”约300多亩,规模正在逐见扩大。并有效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120多人,全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延平区樟湖镇西塘村位于南、古、尤三县交界处,316国道横贯全村。全村316户,总人口1228人。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五个自然村,总面积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334亩、有林地2.3万多亩(毛竹林约3000亩),园地及其他3000多亩。交通便捷,全村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母猪、生猪为基础,主要以养殖生猪为支柱产业,目前畜牧养殖户达200多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肉产量达9600多吨。村民人均收入9495元。   全村0党员46人,村级组织配套齐全,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两个协会(计生协会、老人协会),两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场所基本健全,建有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方针,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结合村情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有意引进外资,拟想对本村南洋自然村开发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南洋自然村海拨约900米,村庄上有一座名山叫“王龙亭”,海拨达960多米,山上原始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山顶上有一座古廟曰“仙女亭”,香火常年不断,相传廟内灵扦十分灵验,每逢初一、十五,周围十里八乡信男信女,沐浴更衣,进廟烧香许愿,人来人往,落一不绝,场景十分壮观。该廟始建于元朝二年,其中还有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山脚下一个山庄即“南洋自然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是个天然氧吧,盛夏三服季节,气温都在25度以下,是个集休闲避署的优美场所。   村两委领导班子拓宽各种经营渠道,大力发展我村特有产品“橄榄竹”,该产品属竹类,其竹长有8-9米,每根口径达10多CM,其笋果大结实,开始入口有苦甜味,稍后就觉清凉爽口,如食鲜橄榄,故称之为“橄槛竹”,并有清凉、解毒、润肠作用,据说适量食用还有降血脂、血压、胆固醇之功效,目前我村现有种植“橄榄竹”约300多亩,规模正在逐见扩大。并有效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120多人,全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延平区樟湖镇西塘村位于南、古、尤三县交界处,316国道横贯全村。全村316户,总人口1228人。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五个自然村,总面积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334亩、有林地2.3万多亩(毛竹林约3000亩),园地及其他3000多亩。交通便捷,全村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母猪、生猪为基础,主要以养殖生猪为支柱产业,目前畜牧养殖户达200多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肉产量达9600多吨。村民人均收入9495元。   全村0党员46人,村级组织配套齐全,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两个协会(计生协会、老人协会),两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场所基本健全,建有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方针,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结合村情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有意引进外资,拟想对本村南洋自然村开发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南洋自然村海拨约900米,村庄上有一座名山叫“王龙亭”,海拨达960多米,山上原始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山顶上有一座古廟曰“仙女亭”,香火常年不断,相传廟内灵扦十分灵验,每逢初一、十五,周围十里八乡信男信女,沐浴更衣,进廟烧香许愿,人来人往,落一不绝,场景十分壮观。该廟始建于元朝二年,其中还有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山脚下一个山庄即“南洋自然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是个天然氧吧,盛夏三服季节,气温都在25度以下,是个集休闲避署的优美场所。   村两委领导班子拓宽各种经营渠道,大力发展我村特有产品“橄榄竹”,该产品属竹类,其竹长有8-9米,每根口径达10多CM,其笋果大结实,开始入口有苦甜味,稍后就觉清凉爽口,如食鲜橄榄,故称之为“橄槛竹”,并有清凉、解毒、润肠作用,据说适量食用还有降血脂、血压、胆固醇之功效,目前我村现有种植“橄榄竹”约300多亩,规模正在逐见扩大。并有效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120多人,全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延平区樟湖镇西塘村位于南、古、尤三县交界处,316国道横贯全村。全村316户,总人口1228人。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五个自然村,总面积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334亩、有林地2.3万多亩(毛竹林约3000亩),园地及其他3000多亩。交通便捷,全村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母猪、生猪为基础,主要以养殖生猪为支柱产业,目前畜牧养殖户达200多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肉产量达9600多吨。村民人均收入9495元。   全村0党员46人,村级组织配套齐全,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两个协会(计生协会、老人协会),两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场所基本健全,建有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方针,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结合村情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有意引进外资,拟想对本村南洋自然村开发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南洋自然村海拨约900米,村庄上有一座名山叫“王龙亭”,海拨达960多米,山上原始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山顶上有一座古廟曰“仙女亭”,香火常年不断,相传廟内灵扦十分灵验,每逢初一、十五,周围十里八乡信男信女,沐浴更衣,进廟烧香许愿,人来人往,落一不绝,场景十分壮观。该廟始建于元朝二年,其中还有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山脚下一个山庄即“南洋自然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是个天然氧吧,盛夏三服季节,气温都在25度以下,是个集休闲避署的优美场所。   村两委领导班子拓宽各种经营渠道,大力发展我村特有产品“橄榄竹”,该产品属竹类,其竹长有8-9米,每根口径达10多CM,其笋果大结实,开始入口有苦甜味,稍后就觉清凉爽口,如食鲜橄榄,故称之为“橄槛竹”,并有清凉、解毒、润肠作用,据说适量食用还有降血脂、血压、胆固醇之功效,目前我村现有种植“橄榄竹”约300多亩,规模正在逐见扩大。并有效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120多人,全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延平区樟湖镇西塘村位于南、古、尤三县交界处,316国道横贯全村。全村316户,总人口1228人。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五个自然村,总面积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334亩、有林地2.3万多亩(毛竹林约3000亩),园地及其他3000多亩。交通便捷,全村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母猪、生猪为基础,主要以养殖生猪为支柱产业,目前畜牧养殖户达200多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肉产量达9600多吨。村民人均收入9495元。   全村0党员46人,村级组织配套齐全,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两个协会(计生协会、老人协会),两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场所基本健全,建有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方针,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结合村情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有意引进外资,拟想对本村南洋自然村开发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南洋自然村海拨约900米,村庄上有一座名山叫“王龙亭”,海拨达960多米,山上原始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山顶上有一座古廟曰“仙女亭”,香火常年不断,相传廟内灵扦十分灵验,每逢初一、十五,周围十里八乡信男信女,沐浴更衣,进廟烧香许愿,人来人往,落一不绝,场景十分壮观。该廟始建于元朝二年,其中还有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山脚下一个山庄即“南洋自然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是个天然氧吧,盛夏三服季节,气温都在25度以下,是个集休闲避署的优美场所。   村两委领导班子拓宽各种经营渠道,大力发展我村特有产品“橄榄竹”,该产品属竹类,其竹长有8-9米,每根口径达10多CM,其笋果大结实,开始入口有苦甜味,稍后就觉清凉爽口,如食鲜橄榄,故称之为“橄槛竹”,并有清凉、解毒、润肠作用,据说适量食用还有降血脂、血压、胆固醇之功效,目前我村现有种植“橄榄竹”约300多亩,规模正在逐见扩大。并有效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120多人,全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延平区樟湖镇西塘村位于南、古、尤三县交界处,316国道横贯全村。全村316户,总人口1228人。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五个自然村,总面积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334亩、有林地2.3万多亩(毛竹林约3000亩),园地及其他3000多亩。交通便捷,全村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母猪、生猪为基础,主要以养殖生猪为支柱产业,目前畜牧养殖户达200多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肉产量达9600多吨。村民人均收入9495元。   全村0党员46人,村级组织配套齐全,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两个协会(计生协会、老人协会),两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场所基本健全,建有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方针,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结合村情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有意引进外资,拟想对本村南洋自然村开发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南洋自然村海拨约900米,村庄上有一座名山叫“王龙亭”,海拨达960多米,山上原始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山顶上有一座古廟曰“仙女亭”,香火常年不断,相传廟内灵扦十分灵验,每逢初一、十五,周围十里八乡信男信女,沐浴更衣,进廟烧香许愿,人来人往,落一不绝,场景十分壮观。该廟始建于元朝二年,其中还有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山脚下一个山庄即“南洋自然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是个天然氧吧,盛夏三服季节,气温都在25度以下,是个集休闲避署的优美场所。   村两委领导班子拓宽各种经营渠道,大力发展我村特有产品“橄榄竹”,该产品属竹类,其竹长有8-9米,每根口径达10多CM,其笋果大结实,开始入口有苦甜味,稍后就觉清凉爽口,如食鲜橄榄,故称之为“橄槛竹”,并有清凉、解毒、润肠作用,据说适量食用还有降血脂、血压、胆固醇之功效,目前我村现有种植“橄榄竹”约300多亩,规模正在逐见扩大。并有效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120多人,全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延平区樟湖镇西塘村位于南、古、尤三县交界处,316国道横贯全村。全村316户,总人口1228人。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五个自然村,总面积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334亩、有林地2.3万多亩(毛竹林约3000亩),园地及其他3000多亩。交通便捷,全村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母猪、生猪为基础,主要以养殖生猪为支柱产业,目前畜牧养殖户达200多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多头,肉产量达9600多吨。村民人均收入9495元。   全村0党员46人,村级组织配套齐全,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两个协会(计生协会、老人协会),两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场所基本健全,建有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方针,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结合村情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有意引进外资,拟想对本村南洋自然村开发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南洋自然村海拨约900米,村庄上有一座名山叫“王龙亭”,海拨达960多米,山上原始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山顶上有一座古廟曰“仙女亭”,香火常年不断,相传廟内灵扦十分灵验,每逢初一、十五,周围十里八乡信男信女,沐浴更衣,进廟烧香许愿,人来人往,落一不绝,场景十分壮观。该廟始建于元朝二年,其中还有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山脚下一个山庄即“南洋自然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是个天然氧吧,盛夏三服季节,气温都在25度以下,是个集休闲避署的优美场所。   村两委领导班子拓宽各种经营渠道,大力发展我村特有产品“橄榄竹”,该产品属竹类,其竹长有8-9米,每根口径达10多CM,其笋果大结实,开始入口有苦甜味,稍后就觉清凉爽口,如食鲜橄榄,故称之为“橄槛竹”,并有清凉、解毒、润肠作用,据说适量食用还有降血脂、血压、胆固醇之功效,目前我村现有种植“橄榄竹”约300多亩,规模正在逐见扩大。并有效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120多人,全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剧头村

  剧头村隶属于延平区樟湖镇,位于闽北最南端闽江中游,地处樟湖镇东南方2公里处,距南平市区53公里、福州117公里,与尤溪、古田毗邻。剧头村现有人口943人,215户,共有6个村民小组,由后洋山、罗元、剧头三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1693亩,林地面积21000亩。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方针,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结合村情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各种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村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脚步持续加快。  

香山村

  香山村是水口电站库区全淹村,位于闽江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黄樟公路从村中穿过,距樟湖集镇约5公里,村内有一个货运码头。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09户,共1208人。其中:劳动力649人,在外务工和经商314人。辖区面积17150亩,林地10806亩,森林覆盖率65%,耕地114亩。村民主要从事绿竹生产,主导产业以种植绿竹、粮食生产、林业三大产业为主。我村两委班子健全,兵、青、妇、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配套组织齐全,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近年来,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落实“四议两公开”、“168”、“六要工程”、“三资管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机制,团结带领广大党员、村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我村团支部荣获2013年区优秀团支部称号。目前,我村正在进行市级库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总投资略超过一千万人民币。本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原则是坚持全局规划先行、立足香山村实际,造福库区人民。任务是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着重从 “一清理村庄环境、二梳理规范管线、三修缮房屋立面、四配套基础设施、五绿化美化村庄、六加强长效管护”等六个方面开展整治工作,个工作预计于2015年底完成。   

武步村

  樟湖镇武步村位于集镇北岸,距集镇所在地8公里。全村土地面积23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37亩、林地面积16700亩 。全村7个村民小组,360户,总人口1428人。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52人,村民代表35人。武步村主导产业主要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经济作物绿竹1500亩,全年出栏生猪8000头,其中能繁母猪400头,同时经营水产养殖、运输、外出旅游项目,投资企业等,年收入达860万元。6人,党员52人,村民代表35人。武步村严格按照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组织党建工作,结合本村工作实际,本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健全,兵、青、妇、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配套组织齐全,党支部共有党员52名,其中女性党员5名。近年来,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实施党组织分类定级、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活动,进一步落实“四议两公开”、“168”、“六要工程”、“三资管理”等各项工作机制,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团结和科学的带领广大党员、村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党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下,武步村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2012年被省移民局评为“优秀库区村”。   

新岭村

  新岭村隶属于延平区樟湖镇,位于闽北最南端闽江中游,地处樟湖镇东南2公里,距南平市区53公里、省城福州117公里,与尤溪、古田毗邻。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195人,是水口电站库区第一期搬迁村,全村于是一九八九年十月搬迁复建,新村地址位于原村西1500米的后峡垅飞凤。村庄中部最高海拔80米,东端最低海拔68米,三面库湾环绕,村出口处连接316国道,水陆交通便利。   本村地理位于东经118°30′,北纬26°23′,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据南平市气象资料,年均气温19.3℃,日照1709.9小时/年,夏季长且炎热,冬季短而暖和,全年无霜期约300余天,年平均降雨量1669毫米,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较好。   全村现有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还有工业、旅游业、淡水养殖、生猪饲养及食用菌生产等,但规模不大,正处在发展阶段。村办集体企业新岭电站是库区后靠生产项目,电站厂址在新岭溪叶塔,于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动工兴建,一九九七年元月发电运行,总投资383万元,装机容量二台共500千瓦,年发电量平均230万度。全村土地总面积13.07平方公里,库区搬迁前共有耕地面积2139.89亩,库区淹没耕地1532.24亩,剩余耕地607.65亩,人均耕地0.28亩。共有林业用地12958亩,库湾水域面积2000多亩,生产资源潜力较大。现有劳力总数1415人,其中在家务农430人,外出就业310人,待转移就业675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2人,支部党建工作按照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与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开展党务、村务各项工作。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溪口村

  樟湖镇溪口村位于集镇北岸,不仅是革命老区村、生态园林村,更是国家重点项目水口库区最大移民村,也是延平区最大的行政村。全村由李园、尤苏弄、上面头山、下面头山四片组成,辖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74人,土地总面积2.1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30亩、园地面积1141.9亩、林地面积12110.5亩、水域面积5440.5亩、其他土地面积1606.8亩。村两委干部9人,党员108名,村民代表55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45元。   溪口村孕育了许多物华天宝,盛产木材、鱼、绿笋、甘蔗、红板糖等名优产品,其主导产业有水产养殖、生猪养殖、绿笋种植,以及外出投资办旅游项目、办企业等。大部分村民在外创业,生意遍布全国各地。全村文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有上、下面头山和李园等老人活动中心、移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长廊和凉亭、崇蛙情景广场、篮球场及健身活动场所等。民风纯朴、历史文化厚重。“延平区崇蛙民俗”作为闽越文化的“活化石”,在村里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1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崇蛙文化节暨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活动。   溪口村规划建设老蛇湾移民创业产业园,占地总面积约6000亩,涉及地域包括武步村、香山村。樟湖库区大桥和福建省交通干线公路网“八纵十一横十五联”中的纵五线建成后将贯穿全境,水陆交通更加便捷。   溪口村两委班子健全,兵、青、妇、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配套组织齐全,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近年来,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落实“四议两公开”、“168”、“六要工程”、“三资管理”等各项工作机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村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下坂村

  下坂街隶属于延平区樟湖镇,位于闽北最南端闽江中游,地处樟湖镇集镇南端,距南平市区53公里、省城福州117公里,与尤溪、古田毗邻。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565人,是水口电站库区一期搬迁村,全村于是一九九零年三月搬迁完毕,搬迁新址地址位于原集镇2000米的大皇埔。集镇最高海拔104米,东端最低海拔68米,三面库湾环绕,本街紧邻316国道,水陆交通便利。   本村地理位于东经118°30′,北纬26°23′,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据南平市气象资料,年均气温19.3℃,日照1709.9小时/年,夏季长且炎热,冬季短而暖和,全年无霜期约300余天,年平均降雨量1669毫米,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较好。   全村现有产业主要以种养业为主,还有工业、旅游业等。养殖业略具规模,2013年全街生猪出栏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300头;库湾拦网及网箱养鱼400余亩;还有番鸭及肉鸽等。全村土地面积2900亩、其中耕地只有290亩,人均耕地不到0.2亩。村财总收入在50万元左右,全村有500多人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包括游乐业),2013年人均纯收入9323元   村支部现党员83人,支部党建工作按照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1999年省委、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的表彰,2011年被省妇联授予“先进妇代会”表彰。结合本村实际开展党务、村务各项工作。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平安稳定的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坂村

  樟湖镇中坂街位于樟湖集镇所在地,土地总面积3098亩,其中耕地面积298亩,林地面积2800亩,6个村民小组,266户,968人。2012年村财收入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81元。    中坂街主导产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其中能繁母猪700头,全村年出栏生猪8000头。    中坂街党支部现有党员33人。近年来,中坂街党支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强化党支部自身和党员队伍建设,本着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切实发挥了战斗核心作用。党支部通过积极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构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全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大了公益事业建设,中坂街党支部坚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好,着重解决与群众相关的问题。新建了村民休闲场所和村民活动中心,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下一步将在加大经济建设的同时,毫不动摇的抓党的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优化环境,凝聚民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认真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2年12月被延平区委、区政府授予“2008—2012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单位”。   

中和村

  樟湖镇中和街位于集镇所在地,全村土地面积7036亩,其中耕地面积166亩、林地面积6870亩。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449户,总人口1571人。村两委干部共6个,党员84名,村民代表39人。中和街主导产业主要为生猪养殖业,年出栏生猪18600头,其中能繁母猪1600头,以及村民水产养殖、运输、外出投资办旅游项目等产业,年收入达600万元。中和街党支部严格按照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组织党建工作,结合本村工作实际,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健全,兵、青、妇、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配套组织齐全,党支部共有党员84名,其中女性党员14名。近年来,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实施党组织分类定级、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活动,进一步落实“四议两公开”、“168”、“六要工程”、“三资管理”等各项工作机制,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团结和科学的带领广大党员、村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了全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11年中和街党支部被评为镇“优秀党支部”,2012年中和街两委班子被授予镇“优秀两委班子”称号。   

上坂村

  延平区樟湖镇上坂街位于集镇所在地,是水口水电站库区移民村,全村土地面积2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91亩、林地面积19600亩、养殖水面800亩。全村8个村民小组,546户,总人口2168人。村两委干部7人,党93人,村民代表41人。2013年村财收入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62元。    上坂街主导产业主要有南平市湖光纸业有限公司,林业、渔业专业合作社,生猪饲养,以及村民水产养殖、运输、外出投资办旅游项目等,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    上坂街党建工作按照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结合本村工作实际,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健全,兵、青、妇、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配套组织齐全,党支部共有党员93人,其中女性党员18人。近年来,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实施党组织分类定级、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活动,进一步落实“四议两公开”、“168”、“六要工程”、“三资管理”等各项工作机制,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团结和科学的带领广大党员、村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了全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党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下,我村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麟经村

  樟湖镇麟经街位于集镇所在地,全村土地面积7590亩,其中耕地面积135亩、林地面积6500亩、水域面积550亩。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388户,总人口1588人,其中村两委干部6个,村民代表40人。麟经街主导产业为生猪养殖业,年出栏生猪41000头,其中能繁母猪2500头,同时,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运输、旅游项目等产业。麟经街党支部严格按照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组织党建工作,结合本村工作实际,麟经街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健全,兵、青、妇、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配套组织齐全,党支部共有党员66名,其中女性党员10名。近年来,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实施党组织分类定级、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活动,进一步落实“四议两公开”、“168”、“五要工程”、“三资管理”等各项工作机制,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团结和科学的带领广大党员、村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了全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坂头村

  延平区樟湖镇坂头街位于集镇北部,紧靠闽江边上,是水口库区重点移民村。全村357户,总人口1378人。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五个居民安置小区。水陆交通便捷,316国道毗连村内主干道宝峰路,链接集镇主街道。集镇客、货运轮渡码头位于村中心地段牛形墩安置区内。交通地理优势十分明显。全村土地面积11416.02亩,其中林地10500亩(生态公益林占1300亩),耕地231.02亩(原有56.02亩,新开垦175亩)水域400亩,园地215亩,其他70亩。全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支柱。村民人均收入8969元。   党支部党员74人,村级组织配套齐全,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3人,街委会3人),两个协会(计生协会、老人协会),两个养渔专业合作社,村域内私营企业3个。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场所基本健全,建有库区移民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俱乐部、农家书屋、胡厝林森林公园,临江休闲园、宝峰山休闲园、码头休闲文化活动长廊及健身广场等文化健身活动场所,面积共计30000平方米。基础设施长足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文教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近年来,街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方针,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结合街情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台商农业苗圃项目,带动种植户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大力拓宽各种经营渠道,以外出搞游乐项目为重点,其次发展畜牧养殖和网箱养殖,目前畜牧养殖达30户,网箱养殖达25户。并有效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300多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近几年努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一定成绩,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全村各项事业正日益完善和蓬勃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龙池村

  龙池村位于南平市南面,与尤溪口镇毗邻交界,距316国道边1公里,市中心约50公里,海拔500米,全村6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16554亩。其中耕地面积1275.4亩,生态公益林面积300亩,长年气候温和,地理自然条件优越,截止2013年共有198户,人口780人。约有50%剩余劳力都已进城务工,发展第一、二、三产业,村民从事第一、二、三产业比例5:2:3,为该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2260万元,人均纯收入6700元。粮食产量100多吨,村财收入3万元,由于自然村分散处于高山徒坡地带,长久受洪灾地质威胁,全村村民基本已搬迁至樟湖镇剑洲路居住。   


龙池村特产大全




龙池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