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延平区 >> 西芹镇 >> 南州村

南州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州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州村简介

  南州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南偏东8.2千米,京福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景色优美。辖南州、榜本2个个自然村,有365户1420人,居民为汉族。明洪武元年(1368)属大外里。清仍之。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洋州乡,称南州保。1949年属第五区。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61年由西芹公社划出置南州公社。1963年合并于西芹公社。1984年改今名。
  南州村占地面积12582亩,其中耕地面积720亩,毛竹林2500亩,林地面积9062亩,庙宇3个,拱桥3座(一座75年修建,另一座82年修建)。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分为两大姓氏(康姓占70%、郑姓占30%),农户365户,常住人口1420人,其中劳动力918人,60岁以上老人160人。南州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2名。
  经济发展促和谐,产业开发显魅力。南州村两委班子通过积极引领村民紧盯市场,大力发展农林业。农历每月逢初一、六日为南州赶墟日,街道上挤满了四邻八乡前来赶墟的乡亲。各种农产品琳琅满目、叫声不绝余耳,成了南州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青山绿水新家园,宜居生态南州村。南州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搞好环境生态村的建设,并建立长效机制,近两年来,建造村级污水处理池一座,修建垃圾池5个,放置垃圾桶50个,硬化了全村道路,绿化了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80盏,修建全村自来水管道,村民人人用上了自来水,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强化教育谋发展,强根固本是关键。南州小学于1950年创办,学校占地面积3460平方米,现有教学楼建于1982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村两委抓住教育发展机遇,2006年与塘下、泗坑村共商创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并与2007年筹备建综合楼,2009年6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也因此被命名为南州海尔希望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合格人才,大中专毕业生达50多人。村里还有一个医疗所,为村民解决疾病问题。几年来,村里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现有村部办公楼一座,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共两层;还有一座老人活动中心,占地面积70平方米,两层楼;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050千瓦时;广播电视覆盖全村,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南州乡风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702103 353000 0599 查看 南州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州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州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芹社区

  西芹社区村,是南平中心城市近郊村,村部距市区仅9公里,最近村民小组距市区仅4.2公里。富屯溪、沙溪汇合入西芹为西溪。西溪两岸均有辖地,土地面积41423亩,其中林地面积19388亩,木材蓄积量约18万立方米,有“绿色银行”之美称,村办企业16家。全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分别是:坂后、水溪、长上、长中、长下、林场院口、合坑、禾村、后甲、合作、区中、区上、区后、前进、街路、六队、街尾。全村共有1256户,4301人,占西芹镇21个村居人口的近八分之一,属水口水电站库区村,库区人口842户3254人,居民多为汉族,畲族人口约占3%,讲南平城区方言为主;在南平解放前有尤溪、闽清、永泰、古田等地迁徙定居村民约占15%。村内有50余种姓氏。   西芹社区村是南平市拓宽城市框架,西区开发的中心腹地。辖区交通便捷,福银高速公路南平栅道(进出口)、南平市交通枢纽中心即南平市长途汽车站、外福铁路西芹站等落在境内。2012年底即将开工的“南三龙”快速铁路南平西站、延顺高速公路互通等将落地村中心地带。   西芹原名三芹,即坂后为上芹,西芹为中芹,长沙为下芹。因在延城之西,清代时更改名西芹,设西芹铺,解放后叫芹溪乡。洪武元年(1368)属长沙下里。清仍之。民国25年属第一区。1949年属第五区。1956年属西芹区。1958年属火车头人民公社,称西芹大队。1984年改西芹村,2008年2月成立西芹社区村。   西芹社区村前身称西芹大队,于1977年3月1日,经上级批准、西芹人民公社同意,原西芹大队分家成立农业、蔬菜两个大队(蔬菜大队也就是现在的兴华村委会)。   西芹社区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热带、半亚热带的海洋性气候。水力资源比较丰富,辖区内建有目前全省第二大的沙溪口水电厂,水产资源丰富,也是淡水养殖的地方,宜生产蔬菜、水果、养殖等。   上世纪80年代在村党支书韩火旺同志的带领下,抓住7318工厂扩建、沙溪口发电厂建设和水口电厂库区征地的三大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运输业和立体农业,创办农械厂、家电配件厂、竹胶板厂、运输车队等近10家企业。开发了观音坑、水溪垅、合作、后甲等2000多亩果园,其中,观音坑立体农业即“坑口养猪、坑底养鱼、山腰种果、山头造林”,被当时的建阳地区称为“芝、麻、观”发展模式之一,当时的西芹村村财收入由不足万元增加到村财收入上百万元,受到省内外200多批次人员的参观学习。1986年时任支部书记韩火旺同志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在历届村两委班子共同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近十年来,西芹社区村结合村情,立足于地处近郊的区位优势,“坚持发展不动摇,坚持服务民生不动摇”的治村理念,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一)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延伸到组务、组帐公开,200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即资金、资产、资源),破解了长期以来村集体“三资”管理难题,并在全省推广。   (二)2001年实行林业改革,改变以往由村委会统一管理,收益统筹使用的做法。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成立林业股东理事会,由理事会“统一管理,均利到人”的模式进行林业改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几年来全村4300多位村民每年人均分红1000元左右。   (三)2003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级“帮扶借款制度”,凡发展种、养业,流通运输业,企业,开办个体工商户等项目的村民,可向村委会申请。一户农户担保,可借款2万元,有效解决部分农户发展难,增收难,融资难问题,目前受益农户356户。   (四)2004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互助合作医疗补偿制度”,2007年延平区实施“新农合”补助后,村民住院看病可享受“双份”补助,有效缓解村民因病返贫现象。目前全村530多位60岁以上男女村民每月可领取100元的养老津贴,并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颐养天年。移风易俗,村民寿终后提供火化补助500元。对每年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村民子女每人奖励500元,10年来赞助学校教育建设50余万元。   (五)引进在村境内落户的企业13家,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企业7家,亿元企业1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余人就业。   (六)2008年,按照上级要求,在条件成熟的村成立农村社区村,西芹村成为闽北第一个社区村,并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便捷、快捷的办事平台,中心成立以来每年平均为村民办理事务近600余件,深受群众拥护。   全村道路得到水泥硬化,96%的农户住上钢筋混凝土砖房。村民过上“老有所养,弱有所帮,病有所医,闲有所乐,幼有所教,学有所奖”的生活。畲族村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还编唱了畲族村民的幸福歌:   从前后甲是穷村 上顿吃饭愁下顿   家中贫寒难开口 寸步难行日长春   现在生活好百倍 吃穿人人都会有   家中钱粮比较好 酒肉平常都会有   后甲是个小农村 没个有钱读书文   如今不识几个字 想写文章到处问   现在人人读书文 年轻识字都出门   有人出门赚大钱 城里买房不回村   后甲小路上下岭 羊肠小道路难行   肩膀挑担脚走路 脚穿草鞋踏冰霜   现在大路四方通 我家门前公路通   门前就是水泥路 门前骑车处处通   过去居住树皮厂 四边篱笆做围墙   篱笆难敌风和雨 寒风吹来冷成霜   如今住房不要愁 都是钢筋水泥楼   不怕风来不怕雨 家里电器都买到   锦涛领导好时年 不用纳粮也清闲   农村男女行城市 承包耕田又做山   畲族百民西芹村 支部领导好乾坤   带领村民致富好 六十过了有养老   2011年,实现社会总产值5.78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137.4万元,村财收入10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80元。西芹社区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工会优秀职工书屋”、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平安家庭”先进示范村、福建省妇女“双学双比”巾帼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0年村党支部书记韩玉生同志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西芹社区村境内有千年古刹——开平寺、伏虎庙、三圣庙等名胜古迹,是今天户外活动、健身和旅游休闲的胜地。   西芹社区村的居民勤劳、善良、淳朴、好客,以她们的博大胸怀容纳来自四面八方迁徙而来的居民,和平共处,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恢复高考以来培养大中专生390余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3名。   

泗坑村

  泗坑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偏西10千米,海拔660米。辖上泗坑、下泗坑2个自然村。有223户1009人。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大外里。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南洲乡,称塘泗保。民国35年属洋州乡。1949年属第五区南洲乡。1954年属第十区,称塘沙乡。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61年属南洲公社。1963年属西芹公社。1984年更改为泗坑村委会。2006年因地质灾害通过征用集镇村土地实施“造福工程”建设新村——画眉新村。   泗坑村土地面积5500亩,其中有耕地面积860亩,人均不足一亩,村民收入主要靠有限的田地,收入低,增收乏路;所有山林已分到户,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因布局调整,村里没有小学,小孩子念书要步行10多公里外的南州小学念,也没有卫生所,村民就医同样也要跑10多公里去集镇卫生院。受到这些自然地理因素限制,长期以来发展严重滞后,村民娶亲很难,五保户多,村里至今还有几个40多岁的光棍。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旧村房屋是建在岩层上,上面覆盖一层薄弱的泥土,每年下沉20到30公分,早在10多年前就被市国土局确定为重大三级地灾撤离避险村,一旦遇到雨季,就有滑坡的危险。1992年和2005年连续多次遭受了特大滑坡地质灾害,地表地层下沉了两米多,属省级地质灾害督办点。2010年6月再次遭受了特大滑坡地质灾害,地表地层下沉了高达7米多,再也无法住人了。   2010年泗坑新村建设被延平区老区扶贫办列入造福工程搬迁项目,同时被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确认为“中心村建设试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对造福工程建设十分关注,人大、农办、老区扶贫办、国土等部门对泗坑新村建设也十分关心,多次到新村了解造福工程进展,指导新村的建设工作。   新村建筑总面积为24000平方米,总建筑规模165户,其中2009年实施第一期115户,2012年实施第二期50户,搬迁总人口716人。新村按规划要求设置了独立式和公寓式住宅,其中独立式小住宅(三层半)50幢,公寓式住宅(六层)10幢计100户。   泗坑新村位于南平电机厂南侧,与南平最大的高等学府福建农林大南平分校隔溪相望,距离不足200米,距离西芹镇政府也仅2公里。泗坑新村交通便利,周边有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文昌小学,还有电机厂、竹木制品厂、针织厂等10多个企业,村民搬迁入住后,不论是居住条件,还是就业、就学、就医等得到极大改善。   “西芹镇是闽北重镇,具有‘亚城市’之称。新泗坑村通过征用集镇村土地实施‘造福工程’建新村,村民生活实际上融入了‘亚城市’生活圈”。镇、村干部说,泗坑村旧貌换新颜,不仅改变了村民们提心吊胆的生活,在这个距离西芹镇只有十几分钟路程的新村里,村民开始了与往昔安全不同的崭新生活。   

兴华村

  兴华村委会:在市城区西南部10千米。寓振兴中华之意。辖1、2、3、4、5、红星、跃进9个村民小组,有584户1916人,居民为汉族,讲南平城区方言。1977年由西芹大队划分出成立蔬菜大队。1984年更今名。海拔79米,属水口电站库区的失地菜农。村内有俞、蔡、游、陈、张等几十种姓氏。   兴华村原属西芹大队因当时部份耕种水稻,部份种植蔬菜(蔬菜供给南平市区及西芹周边厂矿企业食用)。文革期间全国农业学大寨,西芹大队抽调了多数的强劳力参加平整土地、修建梯田,引起市区蔬菜供量不足,为此原南平市财委、蔬菜办在1976年决定将种植蔬菜的生产队划分开来,成立蔬菜大队,专职种植蔬菜以保证市区及西芹周边的厂矿企业的蔬菜供应量。   土地面积约1.1万亩左右(其中山林面积9800亩、大小耕地面积520亩、住宅和厂房及道路等约700亩)。木材蓄积量8万多立米。民族结构:99.5%均为汉族,婚嫁女迁入不足1%的人口有壮族、畲族。解放前西芹镇原住民只占2/3,有1/3人口系福建闽清、古田、永泰、福州,还有小部分河南、山东、江西等地迁徙而来定居,迁徙时间大约在解放前后。   集体企业现已停产,厂房租给个体经营,分别有罐头厂、木制品厂、建筑公司、西城宾馆等。山林由村集体经营,每个村民都是林业股东,每年林业收入除去抚林、造林费用后,剩余部分按股东均分。农田均种蔬菜,由村民自主种植,每个劳动力每年平均收入2万元左右。劳力分布从事农田45%,外出打工占50%,私营企业者占5%。95%农户住上新房,解放后至今培养了大中专生170名,硕士研究生1名,村内建有老人活动中心。   兴华村在秋竹铺的龙角山上(今林化厂后山边缘与后谷交界处)还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刹名为“三寺云深”(宝云寺),始建于唐朝龙纪元年即公元889年,是南平古八景之一,历史悠久。解放前还驻扎过一支0的游击队,与-的军队有多次交战。旧寺庙在1947年毁于-军队,又于1999年重建。在三寺云深的凉亭上向东可一览南平市区全景,回首西芹在望。盛夏在“三寺云深”登高望远心旷神怡、留连忘返。人在幽静的寺中听晨钟暮鼓,看竹海、闻松涛、观景色、饮甘泉,把喧嚣闹市中的烦恼心事荡涤干净!“三寺云深”是今日户外活动和旅游休闲的胜地,君若有闲,大可一游。   兴华村的村民勤劳、善良、纯朴、好客,以她的博大胸怀容纳了来至四面八方迁徙而来的人员,与他们和谐共处,让他们繁衍生息,传宗接代。形成了今日的百家姓的兴华村格局,同时也繁荣了西芹镇!   

洪溪村

  洪溪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南偏东5千米。辖上洪溪、下洪溪、上马石3个自然村。有315户1409人,居民为汉族。明洪武元年(1368)属开平里。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洪溪保。1949年属第五区。1952年属长建乡。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84年改今名。   洪溪村海拔148米,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2728亩,其中耕地面积778亩,林地面积11950亩,属南平城市专供蔬菜基地村。地形属丘林地带,最高山峰海拔300余米,主要有松木、杉木、毛竹经济林、生态林构成。全村经济来源以种植蔬菜为主,林业为辅。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8422元。有本科生、大中专生70多名,有15%的村民在城镇买房子(北京、深圳、南平等地)。村医疗卫生设备齐全,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洪溪村环境优美,做好清洁家园,美化村容村貌。全村所有道路水泥路面硬化,路边进行了绿化、建成老人活动中心三个,给全村老年人创造了“闲有所乐”的活动场所。三个自然村都安装了路灯、自来水。电信、闭路、网络畅通,村建立远程视频,水利灌溉完善。新建垃圾集中点3个,垃圾池一个。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落户该村企业5家,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   

长建村

  长建村委会:距离西芹镇驻地南部5千米。大芹溪畔。辖长建、村头、堵兜3个自然村,有342户1382人。明洪武元年(1368)属开平里。清仍之。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西芹镇洪溪保。1949年属第五区。1952年属长建乡。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84年改今名。海拔230米。   长建村土地面积7650亩,其中耕地面积907亩,森林面积6743亩,木材蓄积量20000立方米,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5万元,工业总产值750万元,粮食产量234吨,蔬菜产量300吨,村经济总收入1803万元,人均纯收入8513元。有342户已安装了自来水和闭路电视,可接收电视频道30多个,40%的住户安装固定电话,120户人家前往深圳开出租车,95%的农户住上楼房,解放至今共培养大中专生60多名。   至2011年12月止,共投资100万元,完成村道水泥路面硬化2500米;投资100万元,建成3个自然村老人活动中心4座;投资120多万元,完成洋面田大小引水渠水泥硬化近5000米;投资50多万元,完成了洋面田机耕路水泥硬化1300米;投资50多万元,完成了西塔溪护岸修复和加固。   

坑布村

  坑布村委会:位于西塔沿线,坐落在米山脚下,在西芹镇驻地南偏东5.9千米,福银高速公路跃村口互通穿过境内。辖坑布、大柳源、坑甲、湖头和无仕5个自然村,有474户1919人,10个村民小组。明洪武元年(1638)属开平里,名康布。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南洲乡。民国32年属洋洲乡。1949年属第五区。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61年属南洲公社。1963年属西芹公社。1984年改今名。   1950年坑布村湖头农会成立后,贫苦农民在会长康朝堂和副会长郑朝庭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清匪反霸斗争,而以郑元路为首的土匪却躲在深山老林中继续与人民为敌,作垂死挣扎,伺机反扑。在坏人的告密下,康朝堂、郑朝庭、王新锡三位农会干部被土匪绑架,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人们把三位烈士合葬在一起,修建了坑布革命烈士墓,以缅怀革命先烈,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的英雄事迹,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全村以汉族为主,主要有康、郑、王、杨四大姓氏,党支部党员43人,村民代表35人。全村总面积11821亩,其中耕地1257亩,毛竹山2611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境内生态保护良好。坑甲自然村因建京福高速公路,村民迁移新建坑甲新村、坑布新村、湖头新村,共计新村入户160多户,2010年“6.18”后该村灾后重建在西芹新亭安置点落户37户。   近年来,该村引进森发木业、海山钢套厂、竹木加工制品等16家企业,成立了宏宇竹木加工协会、绿丰果蔬合作社,安排就业200余人,外出务工人员500多人,分别到深圳、广州、厦门、泉州、福州、石狮等地主要经营交通运输、种植业、餐饮业、服务行业、商品流通等行业,有力地促进我村经济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8年以来,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村集体集资300多万元,村民投工投劳进行村道硬化14公里,路面宽3—5米,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积极开展清洁家园、美化环境工作,全村新建垃圾集中点10个,垃圾填埋场一个,新建污水处理池两座,生活污水统一排放,集中处理。全村户户通自来水,60%村民了安装太阳能和热水器,村内建有移动、联通通讯集站三座,闭路电视户户通,全村安装路灯100多盏。引进四季桂、丹桂、八月桂、天竺桂、香樟等珍贵树种6000多株,用于村道、学校房前屋后绿化、美化环境,该村被列入南平市乡土珍贵树种绿化示范村。   坑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电信、电力覆盖率达100%,民风纯朴、环境优美、主要土特产有竹笋。森林资源、大棚蔬菜、种植花卉100多亩,有6家养猪场,全村养殖家禽2万多只,村内有6年制完小,医疗卫生设施完善,各自然村都建有活动中心。该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西岩村

  西岩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西南部9.2千米,海拔520米,辖西岩、东边、西岩坑、余思坑和小塔前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有550户2210人,居民为汉族。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大外里。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西洋乡,称余西保。1949年属第五区,称西岩乡。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61年属峰坪公社。1963年属西芹公社。1984年改今名。   在2003年至2012年先后全村道路水泥硬化,还安装了路灯。2008年西岩到西芹公路水泥硬化。2005年至2011年逐步建自来水管道,受益人达500多人。全村有8个姓氏,分别为李、刘、官、蔡、张、陈、吴、叶等。共有土地面积15030亩,其中耕地面积1810亩,林地面积13170亩(毛竹林面积约7800亩)。   村办企业有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235千瓦小时,于一九八五年重建的小学教学楼一座,为三层,建筑面积669平方米,于一九八三年修建的三层宿舍楼一座,建筑面积492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培养了一批合格人才。一座老人活动中心,占地面积95平方米。于2011年改装了村卫生所一个,占地面积73平方米,为村民解决了就医难问题。这些都为建设新农村,促进精神文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田垱村

  田垱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西偏12.1千米。辖田垱、归荣、邦坂和际头坪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6户835人,居民为汉族。明洪武元年(1368)属开平里。清顺治十四年(1657)沿袭明代旧制。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西洋乡,称归荣保。民国32年属西洋乡。1949年属第五区。1952年属归荣乡。1956年属留墩乡。1958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61年属峰坪公社。1963年属西芹公社。1984年改今名。   田垱村土地总面积10831亩,其中耕地面积920亩,林地面积8890亩,主要以杉木、毛竹为主,村内有股份制农业2个,其中小水电站一座,属股份制企业。村收入主要用于村内村民每年每人120度电费福利性补贴,另一个为私营股份制企业,主要生产清水笋罐头,属季节性生产企业,季生产2—3万罐清水笋。   田垱村姓氏主要以刘、林、黄三大姓,其中刘氏为最,占全村的50%,林氏占25%,黄氏占24%,分别居住在四个自然村中,其中刘氏居住在际头坪与邦坂两个自然村,林氏居住在归荣自然村,黄氏居住在田垱自然村。   村民主要收入以外出开“沙县小吃”为主营业,外出人口占全村人口的70%,只有春节前后人口比较多,有35%的村民在集镇及及城市中购房居住,60岁以上人口占13%。村民以信奉道家为主,辖区内有黄龙殿、东溪庵、岩头洞三座庙宇,过年前后最为热闹。   

吉洋村

  吉洋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西南面7.75千米,辖吉洋、岩头窠、秋竹窠、叶坑4个自然村。海拔320米。有234户910人。明洪武元年(1368)属开平里。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23年属第一区。民国10年属西洋乡。民国32年(1934)属洋洲乡。1949年属第五区。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84年改今名。   全村总面积5412亩,其中耕地面积415亩,主要以杉木、毛竹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有雷、兰、康、刘等姓氏,属少数民族(畲族)行政村。2010年“6.18”遭遇特大洪灾后,该村在新亭安置点建房落户119户,2011年3月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地址移至新亭小区内,集办公、学习、文体活动于一体的新村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丰富了村民文体生活。   现在的吉洋人富有创新意识,他们积极倡导古为今用,健康娱乐,弘扬文明新风。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畲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尽情投入歌舞欢乐之中,同时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利用民俗文化节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宣传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吉洋村抓住福银高速公路建设征地拆迁的历史机遇,对全村新农村建设重新进行规划,全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提高。   

留墩村

  留墩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西南面4.25千米,辖留墩、磨窠、杉坑、外洋、半上洋、槐树坑等6个自然村。有389户1628人。明洪武元年(1368)属开平里。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五区。1958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84年改今名。   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6728亩。其中林地面积14784亩,耕地面积1326亩,其它用地618亩。   留墩村为西芹镇近郊,地势海拔低,土壤肥沃,农田水利、土地资源丰富。1989年被南平市政府、商业局、蔬菜办列为市蔬菜基地之一,蔬菜种植面积320亩。现成立德丰果蔬专业合作社。主产蔬菜、柑桔、毛竹、笋等农产品,特别是柑桔、桔柚、脐橙品种为当地热销产品,还远销上海、天津、江西、福州等地;村现有毛竹加工麻将席、条席厂,产品销往江苏、浙江等地。木材、毛竹、笋、蔬菜等产品是村民的主导经济来源。   位于村黃坑口金狗山、芹山祖殿伏虎庙,始建于唐朝末年间(685年)名为慈荫寺,宋代淳化年(990年)改建题为慈荫庵,清乾隆二十四年(1771年)被毁,二十五年(1772年)重建,光绪十二年(1886年) 重俢。在嘉庆年间虎患延城时,有大德禅师伏虎、使虎患得以平息,更名芹山祖殿伏虎庙。文革时期被毁,做为邵武农资公司仓库,于1988年由村民刘昌林、刘汝光等人牵头收回该地址。1989年在市政府、宗教局、市领导吴义栋等大力支持下,西芹人民捐资、筹工筹劳俢建,于1991年祖殿峻工完成。   位于留墩后塘张公庙,为明、清闽北盛行{唐}张萧刘连邵五大圣君,据史料记载张公祖殿座落留墩后塘、萧公祖殿座落南平上洋溪源、刘公祖殿坐落峰坪三峰,后塘张公庙于解放后被毁,60年代建为伐木场宿舍楼,80年代建为留墩小学,该庙于1990年初留墩村民捐款、筹工筹劳修建在留墩油行墘于年底峻工完成。   村交通道路方便,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和村民集资将主干道及各自然村公路进行水泥硬化,形成了村村通水泥路。电力、电信网络覆盖全村,村有乡村医疗卫生所,金融服务站,老人活动中心、体育健身设施和农家书屋等,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各项活动。   

峰坪村

  峰坪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西南部12千米。海拔450米。辖峰坪、吴坑、半兜、洋地、梨坑、来墘、山坑、黄坑、三峰、中山洋等10个自然村,有480户1923人。居民为汉族。明洪武元年(1368)属大外里。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西洋乡,称峰坪保。民国35年属洋洲乡峰坪保。1949年属第五区洋洲乡。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峰坪公社。1963年并入西芹公社。1984年改今名。   峰坪村土地面积19157亩,山地面积17851亩,林地10810亩,其中村有林地9650亩,林委租用540亩,采育场租用620亩,毛竹林6375亩,其中责任山4690亩,自留山地1685亩。   1972年建电站一座装机容量250千瓦,电话机房一座面积24平方米,电话装机237部,2003年重建峰坪村三木希望小学一所,占地面积297平方米,修建自然村公路,全村有2个自然村水泥硬化,村民以种、养殖业为主,主要有松木、杉木、毛竹经济林生态林构成,全村经济来源以种植业为主,林业为辅,养猪场2个。   峰坪村有三座庙宇(三井庙、廻龙祖殿、胜峰殿里有革命烈士纪念亭),建成老人活动中心1个,10个自然村都安装了路灯、四个自然村修建自来水工程。外出务工人员400多人,主要以餐饮业为主,部分以种菜、开车等为辅。在2010年“6.14、6.18”特大洪灾,有64户村民240多人在西芹新亭建房。   这是教育发达。在老一辈人中有此传言:延平文化在宝珠,西芹文化在峰坪。故而,峰坪小学被有识之士誉为西芹文化的“摇篮”,成为西芹镇一颗璀璨的明珠。   峰坪小学能成为西芹镇一颗璀璨的明珠,这要归功于“书丁田”的根基。早在100多年以前,峰坪的祖先们已创办私塾。具有远大目光和志向的祖先——李春彪,创立“书丁田”,“书丁田”就是为鼓励后代发奋学习,而从各房家族(当时分六房)中,划出一定量的田地,租给他人种植的田地。所得的田租。就称为书丁。当年在读书的孩子能从“书丁田”的田租中得到一部分,作为生活之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35年,英明一世的李必禹,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创办了除西芹镇上,唯一一所西芹镇的国民学校,取名为南平县洋州乡峰坪学校(南平县志有记载),开设三个教学班(1一6年级复式),首任校长蔡荣朝(西芹人)。1939年原因民党十九路军参谋长林学诗,由于十九路军要蒋介石抗日而反蒋,被中央集团军围剿,退守南平九峰山,后又被打散,林学诗故而隐藏峰坪,被慧眼识英雄的李必禹聘为老师,后又担任校长。他工作认真,事业心极强,加上他学识渊博,他行职期间是办学之鼎盛时期。当时,汇集了沙县8个村、南平8个村莘莘学子。解放后,1956年更名为峰坪基点学校。历经八十个春秋,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现有教授、厅处级以上各条战线的骨干30余人,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   

墘兜村

  墘兜村委会:墘兜村委会位于西芹镇驻地南偏西,距镇政府所在地21公里,海拔580米,东与塔前镇的大坪村、陇岭村相邻,南与沙县郑湖乡上洋村毗邻,西与珠地村接壤,北和本镇的塘下村相邻。明洪武元年(1368)属大外里。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南州乡,称墘兜保。1949年属第五区。1954年属第十区,称墘兜乡。1956年属塘下乡。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61年属南州公社。1963年属西芹公社。1984年改今名。   墘兜村辖坑兜、墘山、甲头、坑源、横坑尾5个自然村。全村现有418户设八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18人,有陈、黄、蔡、谢、刘、张、王、吴等八个姓氏,其中陈姓占总人口42%,2010年“6.14”洪灾搬迁到新亭小区84户,居民为汉族。总面积12102亩,其中耕地面积1997亩,林地面积9420亩(含毛竹6100亩),木材蓄积量1.4万立方米,毛竹蓄积达10万根。   墘兜村现有企业:水电发电厂2个,装机容量450千瓦,竹凉席加工厂1个、养猪专业户32户,外出开小吃有118户、村民从事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4:5,2011年村财收入5万元,人均收入7300元。   全村公路含自然村村道全部硬化长度约17公里,电信光缆铺设到各自然村,水利设施完善,老人娱乐中心五座。   

珠地村

  珠地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西南部13.8千米。辖珠地、马甲、坂山、留地、广泉坑5个自然村,有362户1720人。居民为汉族。明洪武元年(1368)属大外里。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30年属第一区南洲乡,称珠地保。民国32年属洋洲乡。1949年属第五区,称珠地乡。1965年属峰坪乡。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61年属峰坪公社。1963年属西芹公社。1984年改今名。   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嶂,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状形。峰岭众多,形态各异,最南部与塔前镇交界处狮子岩海拔1024米,东部与墘山交界处的五谷殿,海拔925米,最低点村部海拔68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秋气候温和;夏季凉爽,气温较集镇低3-4℃多东南风,雨水集中;冬季干燥较寒,全年雨水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6.8℃。境内河道有2条贯穿境内,方便村民生活、灌溉农田。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松、杉木、毛竹经济林、生态林构成,林木覆盖率95%。其他矿藏资源有少量的非金属矿,尤其是铌、钽矿、矿藏详细储量尚待进一步查明,有待开发。其次有地下石灰石、花岗岩、耐火的粘土,有百年的坂山柳杉、野生的红豆杉等珍贵树木。拥有耕地面积1950亩,林地面积13000亩,农副产品产量均居全镇前列。农民以种植粮食、水果、垦复毛竹林为主,畜牧业占农林业产值的20%。竹笋一直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大腔戏坐唱”,被列为延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全村完成了自来水工程,安装了路灯,实现公路硬化,电信、闭路、网络畅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村卫生医疗设备齐全,让人人享有初级保健,设有小学,使学生在家就能完成小学义务教育;还设有图书室、老人活动中心,村民休闲议事点,方便了人们学习、娱乐生活,全面实行医保、农保,保障了医有所保,老有所养。   珠地村景色怡人,环境优美,家园整洁、村容村貌美化,村民生活殷实。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被誉为西芹镇高山上的璀璨的明珠。勤劳、善良、纯朴、好客的村民欢迎大家来珠地观光、旅游开发。   

浆甲村

  浆甲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西偏北4.8千米。辖浆甲、瓦厂、洋坑、吴狮、楠坑、花竹6个自然村,348户1381人。明洪武元年(1368)属梅东里。清顺治十四年(1657)沿袭明制。民国23年属第二区。民国30年属宝珠乡。1946年属宝茂乡。1952年属第五区。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84年改今名。   浆甲村位于闽江两岸205国道旁,海拔150米,是沙溪口库区西芹镇重点移民村,总面积18225亩,其中耕地面积883亩,设6个村民小组,有吴、臧、官、王、林、龚、叶、邹、谢、翁、廖、黄、杨、杜、刘、陈、魏、卢、张、赵、许、吕、蔡、康、沈、游、肖、范、舒等诸多姓氏。   全村劳动力800多人,其中:转移到本地区以外就业130人,在本地区企业就业410人,在本地务农或灵活就业260人。初中以下程度770人,初中以上程度410人,高中文化程度75人,大学文化程度18人,硕士文化程度3人。   浆甲村有森林面积11817亩。木材蓄积量4.13万立方米,1993年宏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入驻该村,村民从事一、二、三产业之比为3:2:5。   到2005年298户已安装了自来水和闭路电视,可接收电视频道41个台,95%住房安装固定电话,有20户购置运输车辆,99%的农户住上楼房,解放至今共培养大中专生23名,村中建有老人活动室。   

坑底村

  坑底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西面8.3千米,辖坑底、沙溪口、水汾头、矮坑、新村、金沙、立墩、坑头、坑尾9个自然村,有385户1653人。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长沙上里。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西洋乡,称坑底保。民国32年属洋洲乡。1949年属第五区洋洲乡。1950年属坑底乡。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84年改今名。   坑底村位于沙溪与富屯溪交汇处,房屋坐落在沿河两畔,属沙溪口电站库区移民重点村之一,其中有三个自然村为全搬迁户,另有三个自然村部分村民为搬迁户,移民714人。主要有松木、杉木、毛竹经济林与绿麻竹经济林生态林构成,全村经济来源以种植业为主,林业为辅。土特产有早钟6号枇杷,脐橙,血橙、芦柑等。2011年人均收入8420元,村医疗卫生设备齐全,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每天通往市区中巴12趟。该村重视教育事业,给本村完小年拨教育经费2万多元,共有本科生、大中专生8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200多人,主要以餐饮业为主。在2010年“6.14、6.18”特大洪灾后,有76户村民分别在西芹新亭和水汾头新村建房。   该村环境优美,家园清洁,村容村貌美化。2005年各自然村所有道路水泥路面硬化,2008年对村通往集镇的村道进行水泥路面硬化,路边进行了绿化。建成老人活动中心一个,给老年人创造了“闲有所乐”的活动场所。全村九个自然村都安装了路灯、自来水工程。电信、闭路、网络畅通,村建立远程视频,水利灌溉完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落户我村的有福建省丰硕生态果林开发有限公司、南平市万源丰纸业有限公司、南平市富鑫纸业有限公司、图纸厂、木、竹制品厂6家,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   

中坪村

  中坪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西南部9.6千米。辖中坪、后洋仔、桔树湾、乾山、洋头、洋尾、后塘、青窠、坑尾、东山10个自然村。有735户2700人,居民为汉族。明洪武元年(1368)属开平里。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南洲乡。民国30年属西洋乡,称洋山保。1949年属第五区。1952年属西芹公社。1984年改今名。   全村共有土地面积29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640亩,林地面积23000亩,毛竹山面积5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6543元。有两所卫生所,占地76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中坪村海拔400—600米,属高山村,地理环境十分恶劣,经省、市国土部门地质鉴定属于地质灾害村,近20年来共发生三次重大的地质灾害,村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威助。   中坪村环境优美,家园清洁,村容村貌美化。于2005年-2008年各自然村主干道水泥路面硬化7.9公里,2011年对新村安置点安装了路灯、新建自来水工程。电信、闭路、网络畅通,建立远程视频,水利灌溉设施较好。   

跃村村

  跃村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南偏西6千米,辖跃村、鱼田地2个自然村。有496户1989人。明洪武元年(1368)属大外里,称药村,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南洲乡称跃坑保。民国35年称跃村保。1949年属第五区。1950年称跃村乡。1956年称湖兴乡。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61的属南洲公社。1963年合并西芹公社。1984年改今名。   村土地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3亩;林地面积10058亩;其中毛竹山面积673亩;果树面积350亩。2011年村财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601元。主要姓氏有杨、康、郑等。   2002年以来,跃村抓住福银高速公路建设征地拆迁的历史机遇,对全村新农村建设重新进行规划布局调整,新建成学校一所、村老人活动中心一幢。现拆迁户全部重建已搬进新居,村委会办公楼也得到整修,2008年各类建设用地面积达86亩,全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部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提高。   跃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外出主要在深圳、厦门、福州等地经商、从事出租车营运、种菜等行业,初步统计,在深圳的有130户460人;在厦门的有20多户;在福州的有10多户。   跃村交通方便,四季宜人,土地肥沃,是种养植业的最理想之处,而且村重视教育事业,曾经村学校办过高中部、初中部,培养出大、中专生百余名,村民有着良好的文化素质。现有天柱山、观音堂等旅游景点。   

塘下村

  塘下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南部11.9千米。辖塘下、水东、小溪、伏溪4个自然村。有286户1196人。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大外里。清仍之。民国23年属第五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南洲乡,称塘泗保。民国35年属洋州乡。1949年属第五区南洲乡。1954年属第十区,称塘沙乡。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61年属南洲公社。1963年属西芹公社。1984年改今名。   全村以汉族为主,主要以陈、蔡、高、张姓氏为主,其中陈姓属大姓在全村占95%,全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3人,村民代表25人。全村总面积10427亩,其中耕地867亩,果树面积100亩,毛竹山面积1200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境内生态保护良好,属南平市“市级文明村和生态村”。2010年“6.18”该村灾后在后门洋选址重建点安置32户,在西芹新亭安置点落户34户。   近年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村民群众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产业为龙头。全村大力发展大棚种植业,以西红柿、黄瓜、空心菜为南平市的蔬菜生产区,产品占南平市场3/4外,还远销福州、闽南等地,成立了绿圣蔬菜合作社。全村有20多家养猪场,每年养殖家禽3万多头。外出务工人员400多人,分别到深圳、广州、厦门、福州等地,主要经营交通运输,种植业,餐饮业,服务业等。促进我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008年以来,该村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村主干道和通往各自然村的路全部硬化了水泥路面。积极开展清洁家园,美化环境工作,主干道配备了垃圾箱,全村村民都喝上了安全饮用水。村内建有移动、联通通讯集站,电信转移换机房,有线电视城乡联网户户通。全村安装了路灯,公共设施完善,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高坪村

  高坪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北偏西15千米,原名后坪,因与洋后公社后坪村同名,1980年更今名。辖高坪、后坪、卓坑头3个自然村,有196户769人。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梅东里。清仍之。民国32年属第二区宝珠乡。民国35年属宝茂乡。1949年属第六区。1952年属第五区。1954年属后坪乡。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84年改今名。   高坪村位于南平市西郊,西芹西溪北岸,茫荡山脚,距南平市区16公里,行程时间45分钟。全村总面积22390亩,其中耕地552亩,园地147亩,林地21691亩,其中毛竹面积1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6%。村部前坪自然村海拔700千米,后坪自然村海拔930千米,空气清晰,气候宜人,特别是夏季,在竹林中漫步,微风袭来,清爽舒畅,是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的最佳去处。   每年农历6月15日举办高坪村民俗文化节活动,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利用节庆,大力宣传该村“竹海生态游”,并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利用民俗文化节大力宣传该村旅游生态自然环境。现该村已开了13家农家饭庄,一家可容纳200多人的红叶山庄,每当节假日小车停满操场。以前山上野生红菇、香菇、酸枣等农副产品自生自灭,如今成了宝贝,连农民种的蔬菜,养的土鸡、鸭都供不应求。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高坪村群众文化水平提高了,村民素质增强了,视野开阔了,发展经济的思路活了,生活也越过越红火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就更足了。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20万元,其中林业收入309万元,工业收入790万元,村财年收入57万元,农民年纯收入8500元。   

南州村

  南州村委会:在西芹镇驻地南偏东8.2千米,京福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景色优美。辖南州、榜本2个个自然村,有365户1420人,居民为汉族。明洪武元年(1368)属大外里。清仍之。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30年属洋州乡,称南州保。1949年属第五区。1958年属火车头(西芹)人民公社。1961年由西芹公社划出置南州公社。1963年合并于西芹公社。1984年改今名。   南州村占地面积12582亩,其中耕地面积720亩,毛竹林2500亩,林地面积9062亩,庙宇3个,拱桥3座(一座75年修建,另一座82年修建)。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分为两大姓氏(康姓占70%、郑姓占30%),农户365户,常住人口1420人,其中劳动力918人,60岁以上老人160人。南州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2名。   经济发展促和谐,产业开发显魅力。南州村两委班子通过积极引领村民紧盯市场,大力发展农林业。农历每月逢初一、六日为南州赶墟日,街道上挤满了四邻八乡前来赶墟的乡亲。各种农产品琳琅满目、叫声不绝余耳,成了南州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青山绿水新家园,宜居生态南州村。南州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搞好环境生态村的建设,并建立长效机制,近两年来,建造村级污水处理池一座,修建垃圾池5个,放置垃圾桶50个,硬化了全村道路,绿化了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80盏,修建全村自来水管道,村民人人用上了自来水,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强化教育谋发展,强根固本是关键。南州小学于1950年创办,学校占地面积3460平方米,现有教学楼建于1982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村两委抓住教育发展机遇,2006年与塘下、泗坑村共商创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并与2007年筹备建综合楼,2009年6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也因此被命名为南州海尔希望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合格人才,大中专毕业生达50多人。村里还有一个医疗所,为村民解决疾病问题。几年来,村里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现有村部办公楼一座,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共两层;还有一座老人活动中心,占地面积70平方米,两层楼;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050千瓦时;广播电视覆盖全村,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南州乡风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南州村特产大全




南州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