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延平区 >> 峡阳镇 >> 中兴社区

中兴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中兴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中兴社区简介

  中兴社区居委会基本情况
  1964年成立居民服务队,因69年居民户插队各乡村参加生产,79年回来又回复居民服务队,以后成立中兴社区居委会,79年时候属于峡阳,辖新隅新村、中学、小学、林业站、采购站、国有林场、苗圃、火车站、采育场、卫生院、桥南、政府等单位。2011年末,辖区常住总人口2357人962户,其中男性1264人,占53%,女性1093人,占47%;14岁以下192人,占8.14 %;15-64岁1427人,占60.5%;65岁以657人,占27.8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357人,占100%。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702104 353000 0599 查看 中兴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中兴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中兴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中兴社区

  中兴社区居委会基本情况   1964年成立居民服务队,因69年居民户插队各乡村参加生产,79年回来又回复居民服务队,以后成立中兴社区居委会,79年时候属于峡阳,辖新隅新村、中学、小学、林业站、采购站、国有林场、苗圃、火车站、采育场、卫生院、桥南、政府等单位。2011年末,辖区常住总人口2357人962户,其中男性1264人,占53%,女性1093人,占47%;14岁以下192人,占8.14 %;15-64岁1427人,占60.5%;65岁以657人,占27.8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357人,占100%。   

杜溪村

  杜溪村在解放后是杜溪乡政府所在地管辖范围之大有现在的陈坍、小梅、洛元、大洋乡等18个自然村,隶属峡阳(第七区)62年以后成立人民公社,划分成立杜溪大队辖后埠、放坍、高惧三个自然村,划分七个村民小组:后埠自然村为1—4村民小组,高惧为5—6村民小组,放坍为第7村民小组。   2011年末辖区常住总人口968人总户252户,其中男性467人占48%,女性501占52%,14岁以下380人占39%,15—64岁467人占49%,65岁以上112人占1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965人占99.7%,畲族人口3人,辖区姓氏人口分布:1、2村民小组以陈氏为主,3、4村民小组虞氏为主,5、6村民小组以艾氏为主,7村民小组以黄氏为主,辖区总面积8494亩,其中陆地面积8135亩,占95%,水域面积359亩占5%,人口密度为每亩8.8人。   本辖区内在村头有棵千年古樟树,农民公园,树高25米左右,树围20米,树心能放下一张八仙桌,长年枝叶茂盛,是闽北地区时间最长最大的古樟树,称得我村的古迹。多年来,迎来南来北往的客人前来参观的游览,人们称它是一棵神树。   本村在2009年组建成立种植百合花股份合作社,在有专业种植人员,专职技术员管理,逐年扩大生产规模,从当年种植2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亩百合花生产基地,年产量 万株,产值 万元,为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增加村民收入起到支柱产业的作用。   

敖州村

  敖州街与鳌州街岛两对面,隔河相望,鳌州岛景致优美,岛上不仅林木荫,绿树飞檐,古色古香,灵秀宜人,而四周的奇岩怪石,更是汇天宇灵物自然形成,诸如龟石、-石、老头石、剑石、鸡冠岩等。个个栩栩如生:岛屿边有一奇石铺成的石路通向我街万福门,因此这条街取名敖州街。   敖州街有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50户1292人。其中男性658人占51%,女性634人占49%,14岁以下174人占13.4%,15—64岁970人占75%,65岁以上148人占10.6%,全部以汉族为主。辖区面积5800平方米,人口密度为每百平方米22人。   敖州街有五家农户,从事席草的种植编织。该席草杆壮质厚,柔韧耐用,买上一床至少可用十年。女方陪嫁总喜欢买一床草席以寓长久。   特色小吃   我街村民应福成是峡阳桂花糕的传承人。峡阳桂花糕的制作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系以天然桂花,加上十多种中药香料制成:桂花酱、糯米粉、白糖等原料依法揉制成糕。   峡阳桂花糕盛誉百年,成为闽北佳点。辖区内还有许多的传统文化和民间剪纸、民间舞蹈、民间画家等,各具特色,让人赞叹不已。   

前进村

  一、前进街名来历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中国0发表抗日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全国同胞,致政府军队团结起来,万众一心,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在国共两党的合力下,抗日的烽火在祖国大地熊熊燃烧起来,同时也在南平县燃烧起来。   抗日的浪潮激发了峡阳的热血青年,他们在当时的联保处和商会的带动下,捐款捐物,男子年满18岁以上的青壮年纷纷组织起义勇抗日队。在南平县政府抗日负责人王利玉队长和峡阳压署督练员带领下,报名参加抗日队伍,紧接着上军事课,风风火火地进行每天操练,保卫地方安全,女子由学校出面,组织妇女队。不仅上军事课、操练等军事项目,而且满腔热情,排练抗日题材话报剧等节目,来宣传抗日,同时经常上街或下乡宣传、-。当时高呼口号是“不做-奴、宁死疆场”打倒日本侵略者,抗战必胜。男女青壮年不仅操练,还扩大队伍建了操场,为了纪念抗战活动,随之将中厚隅改为义勇街,以示日后纪念。许多青壮年纷纷报名加入正规军。在南平编成补充团,后来被编入59军第3师李玉棠师麾下,随之经建阳、浦城江山,直指台儿庄,投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发现峡阳镇参军大多数青年血洒疆场,壮烈牺牲。唯有应彦湘、郭盛培、骆文章三位回到故乡,当时峡阳区的区长黄仕清为他们颁发了“献身为国的勋章及镜框奖状”。遗憾的是这三位功臣已故,物证实物在“文革时”被毁。   前进街旧属延平府南平县峡阳分县。峡阳中厚隅、社坛头、下铺仔、观音阁四处组成。土改时为南平县七区峡阳义勇街农民协会初级合作社,后高级社。1958年8月底成立峡阳人民公社。曾用峡阳红专人民公社义勇大队管委会。1961年7月改为峡阳人民公社义勇大队管委会。   1967年—1968年“0”期间“造反派”一时当权,责令建议改为前进街大队举委会领导小组。1970年冬成立“五七大队”将7个大队合并,撤销峡阳镇集镇内7个生产大队行政范围,改为峡阳镇“五七”大队,前进街革命领导小组。1979年改为南平市(县级市)峡阳公社峡阳五七大队前进街管理委员会。1980年更名为南平市峡阳公社前进大队管理委员会原峡阳大队更名为峡阳集镇联合企业管理委员会。1984年更名为南平市峡阳镇前进街道委员会。1995年更名为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前进街道委员会。   二、前进街辖区内有7个村民生产小组。2011年底总人口983人267户。其中男性494人占总人口的50.2%,女性489人占总人口的49.7%,18岁以下有174人占总人口的17.7%,18-35岁有265人占总人口26.9%,35岁-60岁401人占总人口40.7%,60岁以上有143人占总人口14.5%。全街人口982为汉族,1人为畲族,辖区总面积4965平方米,人口密度为每一百平方米20人。   在前进街范围内有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峡阳镇政府。   三、规模工业:金光夹木制产品加工厂、建材销售分厂。本街当地主要产业种植业为主,兼营有永乐养猪厂。   四、文物重点省级保护有石坂坪、应氏祠堂老人活动厅、观音阁井。   五、独树一技的手工业,峡阳斗笠。在前进街辖区内,如当你去走访时,随时可见、观赏到妇女们用手工巧妙编制的各类竹斗笠,我街的妇女吴金娣、张文珠、应昌兰自编生产的竹斗笠除供本地外,销往顺昌、邵武、三明、闽清、福州等地。   六、风味小吃   张秀妹的米花糕、七层糕、铜盘粉。林水娘的夏天小吃:仙草冻,冬天小吃:米糊汤、芋头粿等。   

将军村

  一、街名来历:据史记载,宋朝时期本街出了一各武状元叫应环秀,后人为了纪念他便造了一座将军阁,现建于土地祠。此后这条街取名将军街。   二、将军街辖区有8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辖区常住总人口281户1070人。其中男性554人,占51.8%;女性516人,占48.2%;14岁以下155人占14.5;15-64岁757人占70.5%;65岁以上158人占15%。全部为汉族,辖区总面积4900平方米,人口密度为每百平方米22人。   三、旅游景点   在将军街辖区内古址众多,有全省有名的“百忍堂”是明末清初的古建筑,建筑风格还保持明末清初的原貌,其山墙高耸,门檐飞翘,门眉上镌石刻画,字迹银勾铁划,栩栩如生。大门左右是一副镌刻金字对联,-“世守百忍之训,家重两铭之风”,殿宇雄伟,飞檐翘角,红柱画栋,五斗三星,拱顶雕饰,天官地官壁画清晰逼真,色彩夺目,是明清时代保存下来的稀有古建筑。百忍堂又名为张氏祠堂。古代因张氏孝友家风为一时冠,故皇帝特敕“百忍堂”金匾,以示旌表。另还有“千军井”、“下马坪”,下马坪土库、库房大门前有个坪叫“下马坪”,每年正月十六闹庙会时经过这里都要停下来,下马休息,故名叫“下马坪”,下马坪土库建于道光十八年,本厝有个老孺六十大寿,当时延平府学教授送了个匾,现还完好保存挂在大厅上方。土库现保存着清代的建筑风格、巧妙布局。   特色手工业:   将军街至今保持着优良的手工业传统,辖区内有很多的手工作坊,有着悠久历史的“峡阳斗笠”,样式与工艺独特,辖区内现还有作坊在生产,随时可以观赏到她们巧妙的手工制作全过程。辖区内有仿古典家具的木工作坊,现今最有名气的是张长杨、叶长灼等老木工师傅仿制作古典家具,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古香古色,方园百里有名。很多人慕名前来打造仿古家具。   辖区内还有古琴制作手工坊,“古琴”亦称瑶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制作古琴讲究木料、生漆,制作工艺精湛。制作出的古琴,造型古朴、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德胜村

  一、德胜街名来历   南宋抗金大将韩世忠在黄天荡(现江苏省南京市东北)迎击金军时,其妻梁红玉曾经亲自擂响战鼓激励士气痛击女真兵团,使完颜兀术的金兵遭到开国以来第一次大挫败。   宋绍兴元年(1131年)建寇范汝作乱,韩世忠奉诏讨伐乱军。经过峡阳驻扎在“下应社坛”韩世忠的部队英勇善战,打得范汝乱军片甲不留,因韩世忠破贼有功,峡阳人民为纪念他,把韩世忠部队驻扎过的“下应社坛”命名为德胜庙,把该庙所辖的地段称为德胜街。   德胜街旧属延平府,南平县峡阳分县,峡阳镇德胜坊、东隅坊、前巷三处组成,土改时为南平县七区峡阳镇德胜街农民协会合作社时用峡阳镇德盛农业初级社,峡阳镇德盛农业高级社。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时,曾用峡阳红专人民公社德胜大队管理委员会,1961年7月改为峡阳人民公社德胜大队管理委员会。   1968年9月成立峡阳公社革命委员会,随即峡阳公社德胜大队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峡阳公社德胜大队革命领导小组。   1970年冬成立五七大队,撤销峡阳集镇七个街的大队行政组织,峡阳公社德胜大队革命领导小组,则更名为“峡阳公社五七大队东风街革命领导小组。”   1979年改为南平市峡阳公社峡阳大队东风街管理委员会。   1980年更名为南平市峡阳公社德胜大队(原峡阳大队更名为峡阳集镇联合企业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   1984年更名为南平市峡阳镇德胜街道委员会。   1995年更名为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德胜街道委员会。   二、德胜街辖区内有6个村民小组。2011年底辖区内总人口1161人,314户。其中男性592人,占总人口50.9%,女性567人,占总人口49.1%;14岁以下175人,占总人口15%;15-64岁887人,占总人口76.4%;65岁以上99人占总人口8.6%。全部为汉族。辖区内总面积5845平方米,人口密度为每一百方米20人。   在德胜街范围内有峡阳国有林场、峡阳苗圃、峡阳采购站、峡阳火车站、峡阳铁路电务信号工区峡阳铁路领工区、中国电信峡阳电信支局、中国联通峡阳营来厅、中国电信峡阳线路维护站、国家电网峡阳供电所。   三、规模工业   德胜机砖厂、弘毅科技、永固建材有限公司。   当地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兼营养殖业。   四、旅游景点   关岳庙始建于唐,为市级文保单位。建筑结构独特,门檐翘角多种,字迹勾划,栩栩如生,色彩夺目。   临水宫(夫人庙建于清乾隆10年,1995年重修)内有戏台、门楼,两边有酒楼,有正大厅,左右边厅。该处座北朝南,现保存着清代的建筑风格,巧妙布局。   下应社坛(德胜庙)还保留有“文明刚劲”横匾。   清道光甲辰恩科举人应登铭的檐杆。   角坑桥是古代峡阳通往南平的必经之路。   大园土库(慈德堂)建于清乾隆元年座落于德胜街94号,现已被编入闽北地方教材三年级的语文课本。四周是高高马头墙,墙内是木质结构的建筑,这座房总体是座北朝南,这座房子的建筑从柱基到斗拱,从大樑到屋檐以及门窗到隔扇都有许多精美的雕刻。   雕刻内容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草虫鱼、渔翁樵夫、帝王将相,有些组雕人物构造形象逼真,故事情节曲折,如-、短兵相战或腾云驾雾、降伏妖魔等等。   如果来到峡阳不仿到大园土库走走看看。大园库房共七厅八门,北边并排三个大厅,座北朝南;东边一个厅座东向西;西边一个厅座西向东;南边有两个厅座南朝北。在两个厅的中间是叫红门闸,是本座房子通往大街的总出入大门。在总出大门过门槛,经檐边下三层坎层,下坎层后,在弄的中间有个亭子叫下马亭,这是清时文官必须下轿 ,武官必须下马,才能进入这座房子,从下马亭出去才是门下厅,门下厅迈出门槛走出大门到了街上。   北边三个大厅,正厅,左右两个边厅,左右两边大厅建筑结构相似,有天井、坎层三层。而正厅(中间厅)与左右两厅不同,多四樽柱;两圆柱、柱基头圆形,两方柱、柱基头四方形,厅前台阶五层,而左右两边厅无四樽柱,厅前台阶三层;正厅无天井,是四方的窗台,窗台两边是厢房;左右两边厅的两边厅平行的两间是正房,天井两边是厢房,天井的前边是门下后厅,再前厅,大门迈出门槛是上檐,窗台前是门下后厅,然后前厅,前厅经大门迈出门槛是上檐;门下厅左右都有房间。在正厅左右两边也有平行的两间房间,后厅是天井,三个后厅都相通;天井两边都是单层的房间,各天井后都有一个厅,而正厅的后厅天井后的厅叫公婆厅,是每年七月半时,供公婆牌位上香和摆贡品的专门地点,这三个厅都靠马头墙。在厅与墙之间都有门,墙门外是小厅,厅的两边是单间,小厅迈出门槛是檐头(三个厅的槛头是相连的),槛头越出水沟是小路,小路后是后院。。   上檐宽5米,东边厅座东向西,左右两边两间并排,西边厅左右两间并排都没有后厅,但有天井。   南边:中间是红门闸,红门闸两边厅各左右单间没有后厅。   大园土库房内有中华民国15年福建省长萨镇冰(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委员)为应虞典(清代秀才)题“厚德延年”寿匾。该土库面积占地20亩。   

新兴村

  一、新兴街辖区有9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辖区常住人口360户,男性688人,占人口比例50.6%;女性673人,占人口比例49.4%;14岁以下人口228人,占16.75%;15岁—64岁人员972人,占71.41%;65岁以上人员161人,占11.82%。有畲族1人,彝族2人。其余为汉族。辖区总面积10568亩,其中:水域面积56亩,人口密度为每百平方米 0.98人。   二、旅游景点:    新兴街辖区内有古地几处。有全省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大衙土库、屏山书院、范家祠堂、北隅坪,有东方军居住及办公住处等。   1、大衙土库:   于明末清初,建筑风格独特,现保存较好,有三个大厅。每个大厅前都有天井,做为采光通风,两边有厢房,窗门雕刻飞鸟走兽,栩栩如生,台阶全是石板铺成,客厅宽广,明亮,抬头仰望全是琉璃瓦建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省土木工程建筑专家曾多次到此地考察研究,是峡阳图库建筑最好的一座。   2、屏山书院:   建于1848年,距今有150多年历史,位于峡阳镇西北玉屏山南麓,因其后有屏山得名,道光26年有位地方长官杨应斗,认为峡阳民风“扑而未淳”,世袭“端而近??”这都是由于“熏陶之术未周”的缘故,并聚集地方绅士,发动民众捐资建立,成为有名育才之地,桃李遍天下。   范家祠堂、东方军办公住处,还有北隅坪,农历正月十六迎菩萨,休息之处,非常热闹。   三、书法家:    原我村村民魏长生,高中毕业后,到小学任代课民办老师,本人聪明,勤奋好学,发挥其特长,几十年来他刻苦坚持锻炼,以王羲之的书法为榜样,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魏长生同志多次得到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书法比赛的银奖铜奖和特别奖等等。   

进步村

  一、街名来历:峡阳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在富屯溪畔,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村落,座落在峡阳集镇西端,与顺昌建西镇交界,她依山傍水,人才辈出,民俗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之所以称她为“进步之村”。   二、进步街辖区有6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辖区常住人口358户1422人,其中男性705人占49%,女性717人占51   %,14岁以下233人占16%,15—64岁1006人占70 %。65岁以上168人占12 %,总人口以汉族为主,达1418人占99.7 %,畲族14人,辖区总面积9330平方千米,其中陆地8400平方千米占90%,水域930平方千米占10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15人。   三、旅游景点:在进步街辖区内古址众多,有建于乾隆四十二年至今已有235年历史的文昌阁,历来是峡阳及邻乡人民祈求金榜题名的膜拜圣地,属峡阳二十四景点之一。照口电站建设和修建富屯溪畔护岸,该阁被列入库区拆迁项目。如今文昌阁在峡阳能人志士的倡导和捐助下,拟新建一座文昌0约400平方米,钢筋框架土木结构,崭新、豪派、宏伟、壮观、古色古香、有文明文化历史的峡阳玄帝庙文昌阁,为峡阳千年古镇增添新亮点景点。文昌阁建成后,用“孝、忠、信、礼、义”等为教育内容,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文明待人,不仅改变思想,也扭转了地方的民俗风气,风土人情日趋文明。另还有“观音庙”、“雪山庵”、“骆氏祠堂”、“梁氏祠堂”“福音堂”和明清时代保存下来的稀有古建筑“土库”,建筑风格还保持明末清初的原貌,其山墙高耸,门檐飞翘,巧妙布局,门眉图案栩栩如生。   四、特色   进步街至今保持着优良的美食传统,有历史悠久享誉闽北的桂花糕,制作已有一百多年了,制作讲究,配制独特。只要哪家乔迁或子女考进重点中学或考上大学,亲朋好友们便会买上几包桂花糕馈赠以示祝福,预祝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好,步步高升,也是人们居家、旅行馈赠的佳品。   峡阳是闽北主要林区,林木蓄积量大,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峡阳生意人莫过于经营木材。进步街经营从事木材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峡阳的木头主要销往福州,“做材客”把木头买来雇人捎排流放运到福州木行销售。那时交通不便,做材客则进出省城,见多识广,腰包挺鼓。改革开放以来,木材生意兴隆,源源不断地运往各省、市销售。每年营业额几千万元,他们不仅发家致富,也为乡镇企业创了利税,支援了国家建设。   

中心村

  一、街名来历:本街地理位置处集镇的中心地段,历来的供销社、粮站、工商所、税务所、医药公司等主要单位都在本地段,现在的信用社(农商银行)、邮电局、农贸市场、卫生院等,总之是峡阳最繁华是集中的地段,所以取名中心街。   二、中心街辖区内有五个村民小组,2011年底本街道有195户,常住人口有701人,其中男性345人占49%,女性356人占51%,14周以下的有207人占29.5%,15—64周岁的384人占54.7%,65周岁以上的110人占15.8%,全部为汉族,辖区总面积3216.6亩。陆地面积2669.7亩,水域面积546.9亩,人口密度为每百平方米11人。   三、古迹有万福门,凡新娘出嫁都必须经万福门,以求得万福,方能步入新郎家门。   四、特色:沿街都是各种商店。   

梅照村

  梅照村,建国前叫梅岐村,建国后改为梅照村,建国后属于峡阳;2011年末,辖区常住总人口300户1144人,其中男性611人,占53%,女性533人,占47%,14岁以下189人,占16%,64岁849人,占74%,65岁以上106人,占1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99%,布依族2人,畲族1人。辖区总面积993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9197平方千米,占93%,水域737平方千米,占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12人。   特色:全村以盛产水稻、杉木、阔叶林、毛竹、柑桔。柑桔为特色产品。区域内一座古廊桥文化古迹,可供休闲旅游。   

小梅村

  小梅村基本情况    1、政区概况:    村名来历:据史记载,宋朝时期因战争逃入,人民散居到深山老林避难,分别居住在小瓦自然村、陈坑自然村、小杜自然村、大科自然村、杨梅坑自然村。因五个自然村的中心点在杨梅坑自然村,又有小杜、杨梅坑等自然村,所以取名小梅村。   解放初期,小梅村成立于1951年属名峡阳第七区小梅村,后成立峡阳公社更名为峡阳公社小梅大队,沿用至今成立峡阳后更名为小梅村。   其中:上瓦自然村在1956年因离峡阳镇新兴街较近,并入新兴街一本,1957年又回到小梅村。从1951年成立小梅村就辖原有的五个自然村,后在1961年因五个自然村分布较为分散,难于管理,分为三个行政村分别为陈坑村(辖陈坑自然村和上瓦自然村),小杜村(辖小杜自然村和大科自然村),小梅村(辖杨梅坑自然村)。分为三个村至1966年又重新合并为小梅村至今。   2、基本情况:小梅村辖五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11年常住总户数464户1787人。其中男性934人,占52.2%;女性853人,占47.8%;14岁以下292人,占16.3%;15—64岁1260人,占70.5%;65岁以上265人,占14.8%。民族大部分为汉族,只有姓钟氏10余人为苗族,后因70年代户口簿换,又被误抄为汉族。姓氏分布;杨梅坑自然村主要以姓范和姓魏为主要姓氏。陈坑自然村主要以姓严和姓谢为主要姓氏。小杜自然村主要以姓范和姓黄为主要姓氏。大科自然村主要以姓吴和姓赵为主要姓氏。上瓦自然村以姓吴和姓邬姓骆为主要姓氏。其它约有20余个姓氏人口比例较少。山林地总面积26800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8人。   3、特色:   特色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食用菌(竹荪)烟叶为辅。山林地主要是种植林木、毛竹、果树,每年盛产木材、笋干、毛竹、山茶油等农产品,养殖业以养猪、养肉鸡和养蛋鸭为主。   

蔡源村

  蔡源村辖区有3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辖区常住总人口105户380人。其中男性176人,占46%;女性204人,占54%;14岁以下61人占16%;15-64岁284人占74.7%;65岁以上33人占8.68%。全部为汉族,辖区总面积8782.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8685.8平方千米,水域9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人。   特色:主要生产种植水稻、毛竹、鲜笋、蜂蜜、食用菌等绿色产品。   

陈坍村

  陈坍村系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较大行政村,距峡阳镇东北七公里处,解放初期后埠、高坝、放坍、黄科、华光庙后和陈坍尾泛指杜溪,一九五八年将后埠、高坝、放坍为杜溪大队,黄科、华光庙后、陈坍尾为陈坍大队,一九八二年改为陈坍村,至今两村仅隔一田垄500米距离。2005年峡阳至葛大水泥路面建成后,1小时车程可到南平市区,在景区茫荡山麓之北,南平市区第二饮用水水源取水口座落该村东南五星桥。 村落面积11.59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村人口1567人,384户,辖3个自然村(陈坍、坑头、黄科)1950年下棚自然村人员迁入陈坍,2003年村尾自然村政府实施“幸福工程”人员迁入陈坍村,2006年大历自然村受地质灾害威胁,全村整体安置陈坍“阳光新村”,10个村民小组。   本村经济   陈坍主产稻谷、油茶、木材、柑桔,该村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水稻。耕地面积18000多庙,主要以人工林、杉木为主,20年左右可主伐,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养鸡业发达,从1995年由廖盛玉开始养鸡进入陈坍后,目前以范贤胜、廖胜勇为龙头的养鸡户,年可提供60万羽肉鸡供应市场。2008年开始种植百合花,面积300多亩。 陈坍村是纯属山村,有生态公益林600庙。欢迎有识之士到延平区峡阳镇陈坍村光观指导工作,对有意山地开发商进村表示热烈欢迎。   旅游景点   陈坍报国寺    据南平县志记载,建于五代后唐成元年(公元926年)由达摩祖师-弟子在新兴里渎溪兴建“盘古寺”,至南宋淳熙年间孝宗皇帝敕封盘古寺为:“报国寺”刻石立碑,大规模拓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殿、地藏殿以及钟鼓楼、僧寮近百间、占地2亩,拥有山林百多亩,僧众百余人,香火盛极一时。亚圣朱熹之父朱松携友亲临该寺,对秀丽风光不胜感叹!随即提词“帝室欣再造”句明渝。由于文革期间寺庙被毁,只留下古井、石基、古钟、两棵近千年古檀依然产于庙中,经陈坍村民众捐款,三明赵士来先生主持,现陈坍报国寺在原址已修复,距陈坍以东近1公里处,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是附近有名的观光、学生春游的好去处。-观指导工作,对有意山地开发商进村表示热烈欢迎。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2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 、通电话,有路灯。全村除3户未通自来水,有7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38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84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8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73户。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612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9 亩。   该村到2012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于砖混结构住房,有10户居住于砖木结构住房。   

洛源村

  洛源村系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比较小的一个行政村,与南平市顺昌县交界,交通线有鹰厦线、316国道经过峡阳,村距峡阳镇东北l2公里处,解放初期与杜溪同一大队,在一九五八年时洛源、放坑、下坑从杜溪大队分出划分为洛源大队,杜溪为杜溪大队。至一九八二年改为洛源村。2005年水泥路建设成后1个多小时的车程可到南平市区,生态环境好,水源充足,风景优雅,是夏季闭薯的良好场所。   【村落与居民】   洛源村村落面积16000多亩,一个行政村,两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364人,95户,洛源村的始祖是王、陆、张三大姓迁入建村,陆家的陆托在万历年间还任过浙江知府,至今建村已有几百年历史。   【村风村貌】   洛源村居住的偏远,但交通便利,村容村貌整洁,住宅区是在1999年有区政府在我村树立典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建,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建设风貌,分三条路,肆排建筑搂群,道路是水泥路,有花圃、绿带组成。污水有排污管道,家家通自来水,一条清水溪往村中间通过,建有专门垃圾池,保证了卫生整洁干净,环境优美,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经济产物】   洛源村地处偏远,但山脉、山峰围绕我村,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林地面积壹万陆仟多亩,其中:毛竹3000多亩,小径竹3000多亩,耕地400多亩,是广阔的绿色金库,以森为主产有着深远的开发价值。天然绿色食品丰富、盛产天然竹笋、天然食用菌、天然苦菜、缺莱、蜂蜜,有板粟、锥粟种植基地。竹笋有冬笋、罐头笋、白笋、白笋干、黑笋、小径竹笋等远销国内外,天然食用菌有红菇、香菇、野蘑菇、犁菇、鸡肉菇等天然山珍,苦菜、缺菜更是稀有食品很是畅销。洛源村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交通又便利,林木蓄积量达壹拾多万立方米,是个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每户都住上了新的砖混楼房,地类还隐藏着各种矿物质开发价值很大,有带于后期开发前景。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很快面积不断扩大,现年产值以上几百万元。   【水利建设】   洛源村建设了自来水供应净化水池,装有管道供应自来水。建立多座水库水坝桥梁等,有陈坑头水库一座,外下玢水坝一座,此挡厂水坝一座,外洋水坝一座,上玢水坝一座。大桥一座,水中桥一座,村内人行桥四座,全村水泥路面畅通,村中间一条小河两边河堤两条。   【历史人文】   洛源村有古代名人陆托的传说:据载明朝万历年间陆托曾任浙江的知府,在朝为官心里却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在万历九年的洛源建了一座观音桥称为下桥,此桥全用木料层层叠垒上面铺上厚实的木板再铺砖,顶部房檐高姚,甚是雄伟,每到夏季是村民纳凉的好场所,在八五年的一个夜晚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成了灰,一九八六年此桥在全村人的资助下,模仿陆托所造再现了下桥景观。据传说陆托还是一个能腾云架雾之能,说是有一条纲绳精是他坐骑,早上骑钢绳能上朝,晚上骑钢绳能回家陪妻子家人等各种说法。   

葛大村

  葛大村,原名葛延村,因和大翁坑合并大队,取葛延村的葛字和大翁坑的大字,故而取名葛大村。葛大村自建村以来就属峡阳镇管辖。葛大村辖谢垱、下巷、官竹坑、罗垱坪、大奶庙、烂桥头、新厂自然村,分7个村民小组。   2011年来,辖区常住人口316户,共1268人,其中男性659人,占51.9%,女性609人,占48.1%,14岁以下人口190人,占15%,15—64岁947人,占78.4%,65岁以上老人131人,占10.3%。总人口数中以汉族为主,达1263人,占99.6%畲族人口5人。   辖区总面积14.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4.79平方千米,占99%,水域面积0.11平方千米,占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5人。   葛大村地处三县交界处(延平、高阳、顺昌),盛产毛竹和木材,素有“绿色金库”之称。以种植水稻和食用菌竹蒸为主是个典型以农业为主的村庄。   

大翁坑村

  大翁坑村基本情况   大翁坑村早期属葛大村管辖,后于1952年从葛大村撤分出来,成立大翁坑革委会,延续至今为行政村,历属于峡阳镇,辖大翁坑、小翁坑、严垱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011年来,辖区常住总人口596人,139户,其中:男性292人,占49%,女性304人,中51%,14岁以下110占18%,18岁以下136人占23%,18—35岁162人占27%,35—60岁226人占38%,60岁以上72人占12%,总人口中全部为汉族人口。姓张人数占全村人口70%(其余姓氏为段、官、吴等)辖区总面积12982亩,其中陆地12901亩,水域81亩,占6.2%,人口官度为每亩0.04人。   大翁坑村森林覆盖率达90%,植被良好,生态水土保持贯木林2千多亩,环境优美,空气清晰,水资源丰富,被南平市确定为饮用水库区建设源头村,具备生态渡假、休闲、旅游开发基地,盛产天然毛竹笋干及珍稀野生各类菌菇等。   

江汜村

  江汜村基本情况    一、村名来历:村庄位于闽江上游、富屯溪畔。双岛护卫东西,东面是大洲岛,西面是高洲岛,又称雌、雄鱼岛,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村中有双港、黄竹港、张宝港元,张宝港急水回流,形成天然的船只停泊港口,是当时商贸贸流通,民船停靠的主要港口,也是村名“汜”的字型来源,又因本村地势中国高,四周低,春夏涨水季节,村庄四周都是流水,四周环绕着水是村名“汜”字意的来源,所以本村取名江汜村,最早的地名是长元里江汜乡。历史悠久,创建于唐朝年代,有1400多年历史。   二、江汜村辖区有11个村民小组。2011年未辖区有641户总人口2541人,其中男性1301人,占51.2%,女性1240人占48.8%,14周岁以下的383占15%,15—64岁岁月1849人占77.8%,65周岁以上的309人占12.2%,全部为汉族,辖区总面积22528.9亩,陆地面积20304.8亩,水域面积2224.10亩,人口密度为每百平方米7人。   三、江汜村古迹众多,有灵显殿(下庙)关公阁、天后宫、后庵、仙奶庵封牌坪等,特别是关公阁和灵显殿,每当有土匪入侵时,关公现形,普萨显灵,吓的土匪、长矛、马跪人翻,从未遭劫。   灵显殿(下庙)建造于唐朝末年,经康熙壬子年重建,乾隆十三年,民国已丑年两度重修。   峡阳电站畜水,水位抬高,于2007年又在原址重建。如今的灵显殿,前朝两虎,后倚三狮,绿林万顷,水光山色,风景诱人,江边还有热心人士捐资修建了望江亭、思乡亭更是旅游度假、荡舟垂钩,休闲纳凉的好地方。   四、红色革命基地:早在三十年代初,村庄就有先进青年加入到革命行列,成立了农会,当时的农会主席官辅桂、土地委员叶日礼秘书许代基,委员:王世恒、王世樑、黄章坤同时成立了大刀会抗租抗息。一九三三年四月东方红军红旗插到了江汜,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热潮。同时黄土金带领许三兴、王德周、官周铿、梁柴夫、张孟礼、官辅财、土地法等二十多位青年加入到红军队伍,黄土金很快在革命火熔炉中成长,三个月就加入了中国0,担任通讯连副班长,侦察排的班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九三五年二月被任命为侦察排副排长,五月晋升排长,一九三六年一月调任军委四科任副官,一九三八年任二团三营九连连长、十连连长,一九四0年十月任游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一九四六年进中央党校学习,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八旅五十二团团长,一九四八年八月入华交军政大学,-队深造。一九五0年十一月任东北松江军事部新兵二十四团团长,一九五一年九月任志愿军后勤六分部辎重二十八团团长,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任自愿军后勤办事处行政科科长,一九五四年抗美援朝结束后任二0二师炮兵,五人二团团长,一九五六年六月任山东聊城军分区副司令,一九六九年六月六日因病逝世,终年五十四岁。(1915—1969年)   五、特色工业:   江汜村有家具木工作坊,称新莲家具厂、玉宝木板厂、旺隆细木加工、木材加工厂、麻将席厂。   柑桔储藏库沿国道有多家特色饭店、饭庄、酒店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麦源村

  麦源村基本情况    麦源村历来属峡阳镇江汜村,麦源自然村,一九七0年从江汜分离出来,成立“五.七”新村(一个独立行政村编制),一九八0年重新恢复麦源村(行政村编制),2011年末辖区常住总人口40户,149人,其中男性74人,占总人口的49.6%,女性75人,占总人口的50.04%,14岁以下23人,占15.4%,18/岁以下33人占22%,18—35岁30人占20%,35—60岁61人占41%,60岁以上25人占16.8%,全为汉族,辖区总面积117.5921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02.9181平方米,占87.3%,水域面积14.6740平方千米,占12.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8人。特色:二0一二年初引进投资1千万元昌源食用菌合作社。   

浪石村

  峡阳镇浪石村是库区移民村,自58年峡阳公社成立就取名浪石村,辖浪石和来坑两个自然村,有6个村民小组。2011年辖区常住人口170户651人,其中男性332人占51%,女性319人占49%,65岁以上53人占8%,14岁以下92人占14%,15-64岁506人占7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占99%,畲族8人,壮族1人。    辖区总面积394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3064平方千米占77.6%,水域885平方千米占22.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2人。辖区有世昌建材厂、华泰竹木加工厂、华龙人造板厂、华昌胶水厂、长富第牧场等6家企业。韭黄种植基地和重建点福源小区。   

大埂村

  大埂村是峡阳镇较大的行政村,沿316国道往顺昌方向距峡阳镇10公里,是延平区与顺昌县交界线的村庄。解放初称大埂乡,下辖潜口、三连埂、来坑共四个自然村。自58年公社成立后,来坑划归浪石管辖,大埂乡分为三个以自然村为主的三个行政村,到1965年前合并成以大埂为主村辖潜口、三连埂共三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总人口1432人,372户。其中男性715人占49.9%,女性717人占50.1%,14岁以下207人占14%,15-64岁1072人占75%,65岁以上153人占1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占99%,畲族2人。   辖区总面积1181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1379平方千米占96%,水域面积435平方千米占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人,辖区有长富第十三牧场、耀华木竹加工厂。   大埂村土地肥沃,林产丰富,农畜产业发达,有林地面积12726亩,林木蓄积量达10万立方米以上,大小养猪厂十余座,生猪年供应量达万头,水产养殖50亩以上年产殖30万元。我村有特色农产品瓜类种植基地年产值达百万元它投资小效益大,是带动我村和周边农民增加收入的好项目。我村还有环保经济型规模化高科技药用蚯蚓养殖场一个,欢迎各地方朋友前来参观指导。   

安科村

  峡阳镇安科村自1958年峡阳公社成立就取名安科村,又叫安窠村。距316国道4公里,本辖区有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010年“6·18”特大洪灾中,其中有37户在江汜莲花山小区重建新房,81户在浪石福源小区重建新房。2011年末来辖区常住人口215户833人,其中男性428人占51.4%,女性405人占48.6%,65岁以上104人占12.5%,14岁以下116人占14.1%,15-46岁613人占73.4%。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占99.8%,畲族1人。辖区总面积1198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人。   

洋安村

  洋安村,原名洋音村,1972年改名洋安村,历属于峡阳镇,1962年之前属于峡阳镇梅照村,1962年由洋音、碌坑自然村组建洋音村。辖洋安、碌坑、双溪5个村民小组。其中:碌坑自然村1962年之前属于茫荡镇际头村,1972年新建双溪自然村。2011年末,辖区常住总人口160户632人,其中男性345人,占54.5%,女性287人,占45.5%,14岁以下96人,占15.2%,15-64岁446人,占70.5%;65岁以上90人,占14.2%。总人口以汉族为主,达632人,占100%。辖区总面620.4平方米,其中陆地587平方米,占94.6%,水域33.3平方千米,占5.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2人。   特色:全村以盛产水稻、杉木、阔叶林、毛竹、柑桔、杨梅。柑桔、杨梅为特色产品。区域内两座中小型水库,一座古廊桥文化古迹,可开发垂钓,休闲旅游。   


中兴社区特产大全




中兴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