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村于南山镇东部,南与芹山村交界,北与江布村连接,东与明洋村毗邻,西与店口村相连。全村面积0.4787万亩;有220户、838人;下设1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40千米。
1987年江边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49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1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2008年该村小学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1978年,建成 江边水电站1个,2004年建成长丰水电站1个,年发电总量 130万千瓦时。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777亩(人均耕地0.97亩),全部为水浇地; 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11万元;烟叶种植面积30亩,水稻种植面积达747亩。有生猪养殖基地19个,养殖0.225万余只。
中小企业4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11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4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26元。
名胜古迹 江边火映垅古道、江边魏氏宗祠、江边谢氏宗祠、江边摩崖石刻 清代
江口水尾廊桥 明代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02105 | 353000 | 0599 | 查看 江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坑桥村 |
坑桥村位于南山镇西部,南与后溪村交界,北与大横镇连接,东与后溪村毗邻,西与延平区水东街道上地村相连。全村面积0.556万亩;有139户、543人;下设1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3千米。 1987年坑桥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36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1人。有文化俱乐部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安装健身活动器材。该村小学于07年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835亩(人均耕地1.56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426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94万元;水稻种植面积835亩。有生猪养殖基地2个,养殖0.18万余只。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13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
明前街村 |
明前街村位于南山镇西南部,南与村尾村交界,北与大坝 连接,东与东门村毗邻,西与夏道镇澄源村相连。全村面积0.6572万亩;有369户、1684人;下设6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0千米。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领东方军围攻南平城时,一支300余人的东方军队伍到南山宣传革命理念。 1987年明前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52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2所,乡村医生4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中心小学1所,教师109人,学生1146人。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 976亩(人均耕地0.59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5596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175万元;烟叶种植面积200亩, 水稻种植面积达 776亩。有生猪养殖基地14个,养殖 0.73 万余只。特产 红酒、红曲、粉干,远销全市各地。 有规模企业1家,中小企业 4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5家,年交易额近350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64.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43元。 名胜古迹 明前后四尾遗址 青铜时代 游居敬墓 明代 明前吴氏祠堂延陵堂 清代 明前两吴书院 清代 |
长春街村 |
长春街村位于南山镇西南部,南与村尾村交界,北与大坝村连接,东与东门村毗邻,西与夏道镇澄源村相连。全村面积0.5617万亩;有262户、1173人;下设4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0千米。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领东方军围攻南平城时,一支300余人的东方军队伍到南山宣传革命理念。 1987年长春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 100%硬化。投入51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2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中心小学1所,教师109人,学生1146人。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691亩(人均耕地 0.61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3898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08.7万元;水稻种植面积691亩,有生猪养殖基地13个,养殖 0.3万余只。特产粉干、红曲、红酒,远销全市各地。 有规模企业1家,中小企业2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0家,年交易额近220万元。2013年全村财政收入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99 元。 |
中山街村 |
中山街村位于南山镇西部,南与村尾村交界,北与大坝村连接,东与东门村毗邻,西与夏道镇澄源村相连。全村面积0.4831万亩;有345户、1511人;下设5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0千米。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领东方军围攻南平城时,一支300余人的东方军队伍到南山宣传革命理念。 1987年中山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 100%硬化。投入53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2所,乡村医生4 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中心小学1所,教师109人,学生1146人。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701 亩(人均耕地0.48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3406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 961万元;烟叶种植面积 200 亩,水稻种植面积达501亩。有生猪养殖基地7个,养殖0.24万余只。特产红酒、红曲、粉干,远销全市各地。 有中小企业4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0家,年交易额近210万元。2013年村财政收入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34元。 名胜古迹 崇寿寺 近现代 |
坑仔源村 |
坑仔源村位于南山镇西南部,南与局头村交界,北与南山集镇连接,东与南山村毗邻,西与夏道镇澄源村相连。全村面积0.1309万亩;有94户、400人;下设1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28千米。 1987年坑子源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29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1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小学于2007年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233亩(人均耕地0.65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1076万亩。以松木林、杉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20万元;水稻种植面积233亩。有生猪养殖基地4个,养殖0.5万余只。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11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13.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
大坝村 |
大坝村位于南山镇中部,南与南山集镇交界,北与凤池村连接,东与店口村毗邻,西与夏道镇上溪村相连。全村面积 0.6524万亩;有548户、2078人;下设11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2千米。 1936年秋,闽东北军,在司令员饶守坤、政委的带领下。红军队伍第二次攻打大坝区公所-军队并获得胜利。 1987年大坝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2003年大坝村被省评定为历史文化名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 100%硬化。投入63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3所,乡村医生5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小学1所,教师19人,学生112人。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 1118亩(人均耕地0.55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4576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067万元;烟叶种植面积350亩,水稻种植面积达768亩。有生猪养殖基地 2个,养殖0.3万余只。特产红酒、红曲,远销全市各地。 有规模企业2家,中小企业2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4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30家,年交易额近320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1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11元。 名胜古迹 大坝后门荣山遗址 青铜时代 丁武斌宅第、陈氏宅第、朱长宜宅第 清代 朱从文宅第、丁大凤宅第、丁远铜宅第、朱长富宅第、朱发荣宅第 清代 罗山禅寺 近现代 |
凤池村 |
凤池村位于南山镇西部,南与大坝村交界,北与后埔村连接,东与店口村毗邻,西与夏道镇上溪村相连。全村面积1.3463万亩;有536户、2206人;下设1 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2千米。 1987年凤池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69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2所,乡村医生3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小学1所,教师14人,学生51人。2000年,建成 凤山水电站1个,年发电量 1500万千瓦时。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 1567 亩(人均耕地0.71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1.009万亩。以松木林、杉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86万元;烟叶种植面积180亩,水稻种植面积达1387亩。特产粉干,远销全市各地。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13 家,年交易额近150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00元。 名胜古迹 凤山寺 近现代 历史文物多,有定夫祠、定夫书院等文物古迹。全村536户,13个村民小组,2206人,辖1个自然村(岭后),土地总面积15375亩,耕地面积1474亩,林地面积1189亩。该村90%游姓,系南宋“立雪程门”尊师重教游酢后裔、明两京刑部右侍郎居敬出生地,古文物保留完整,现有定夫纪念馆、定夫书院,为市级德育基地,主要文物游定夫祠、书院、府第宅、将军楼、坤土舍等古建筑群及元、明、民国等石碑、匾额、柱联,是旅游观光、德育教育的好地方,2003年省定历史文物名村之一,该村盛产红酒、手工作坊粉干销售社会各地,口碑甚佳。 |
后埔村 |
后埔村位于南山镇西北部,南与凤池村交界,北与前坑村连接,东与江布村毗邻,西与后溪村相连。全村面积0.5003万亩;有160户、652人;下设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5千米。 1987年后埔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33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1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安装健身活动器材。该村小学于07年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736亩(人均耕地1.12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4247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14万元;水稻种植面积736亩。有生猪养殖基地6个,养殖0.055万余只。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4家,年交易额近15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65元。 名胜古迹 凤福寺 近现代 |
吉溪村 |
吉溪村位于南山镇西南部,南与夏道镇交界,北与村尾村连接,东与村尾村毗邻,西与夏道镇桔树后村相连。全村面积2.1889万亩;有387户、1596人;下设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21千米。 1945年为渡江第一次挺近闽西北也为后来迅速发展南古瓯根据地而建立了吉溪据点,真正办成“地下航线”的终点站。 1987年吉溪村被省评定为老区基点村 吉溪村还被评为水口库区村、生态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72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3所,乡村医生5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小学1所,教师4人,学生20人。2004年,技改吉溪水电站1个,年发电量1500万千瓦时。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587亩(人均耕地0.51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1.6302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735万元;水稻种植面积587亩. 有生猪养殖基地7个,养殖0.175万余只。 有规模企业3家,中小企业16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0家,年交易额近250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6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40元。 名胜古迹 吉溪凉亭岭古道 清代 小溪密址 清代 |
村尾村 |
村尾村位于南山镇西南部,南与吉溪村交界,北与集镇连接,东与际丰村毗邻,西与坑子源村相连。全村面积2.0725万亩;有257户、1087人;下设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28千米。 1948年7月,0闽浙赣省委机关迁到村尾桃坪村,恢复发展南古瓯革0据地。 1987年村尾村被省评定为老区基点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72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2所,乡村医生2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2008年该村小学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1979年,建成 村尾水电站1个,年发电量60万千瓦时。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1160亩(人均耕地1.1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1.647万亩。以松木林、杉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21万元;水稻种植面积1160亩。有生猪养殖基地8个,养殖0.135万余只。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4家,年交易额近21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7元。 名胜古迹 桃坪闽浙赣省委旧址 近现代 |
华兴街村 |
华兴街村位于南山镇西南部,南与村尾村交界,北与大坝村连接,东与东门村毗邻,西与夏道镇澄源村相连。全村面积0.5913万亩;有365户、1672人;下设5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0千米。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领东方军围攻南平城时,一支300余人的东方军队伍到南山宣传革命理念。 1987年华兴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48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2 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中心小学1所,教师109人,学生1146人。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717亩(人均耕地0.46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5196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231万元;烟叶种植面积270 亩,水稻种植面积达447亩。有生猪养殖基地12个,养殖0.095万余只。特产红酒、红曲、粉干,远销全市各地。 有规模企业1家,中小企业 2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30家,年交易额近500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43元。 名胜古迹 华兴吴母黄氏妈孺人墓 清代 吴卓墓 清代 |
东门村 |
东门村位于南山镇中部,南与际丰村交界,北与店口村连接,东与芹山村毗邻,西与南山集镇相连。全村面积1.024万亩;有289户、1194人;下设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4千米。 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领东方军围攻南平城时,部分红军到东门村大坑宣传革命理念。 1948年,0闽浙赣省委机关迁到东门村大坑后山。 1987年东门村被省评定为老区基点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41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2所,乡村医生2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2007年该村小学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792亩(人均耕地0.68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9179万亩。以松木林、杉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65万元;烟叶种植面积130亩,水稻种植面积达662亩。有生猪养殖基地19个,养殖0.53万余只。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14万元。2013年全村财政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16元。 名胜古迹 东门枇杷山遗址 青铜时代 东门古刹 明代 |
桐坑村 |
桐坑村位于南山镇东部,南与赤门乡交界,北与前村村连接,东与洋后镇毗邻,西与岩溪村相连。全村面积1.162万亩;有181户、847人;下设4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50千米。 1987年桐坑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39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1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该村小学于07年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580亩(人均耕地0.68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8677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64万元;水稻种植面积580亩。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13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31元。 桐坑村系南山镇高山行政村,村庄海拔780米。位于南平市延平区东部,南古路直通村庄口,距南平城市50公里,宁德市古田县城51公里,南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20公里。东与洋后镇后坪村8公里,洋后村高村自然村12公里,王乾村连坑自然村10公里,西部南山镇岩溪村4公里,北接南山镇前村村20公里,南邻赤门乡西马村8公里,属南、洋、赤三乡镇的交合处。山林面积1160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3600亩,人均4.3亩,耕地面积493亩,人均0.6亩,有林地面积7850亩,绿化率达85%,村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林业生产。现全村人口达800多人,181户,6个村民小组。百分之98%居民属童姓家族。现有毛竹林3600多亩,有林器加工企业2家,年产值300万,清水笋加工企业1家,年产值150万,村民2005年均纯收入3700元,全村流出全国各地经商劳人员为250多人。 |
龙湾村 |
龙湾村位于南山镇北部,南与江布交界,北与建瓯迪口镇连接,东与江布村毗邻,西与前坑村相连。全村面积2.0986万亩;有368户、1718人;下设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40 千米。 1946年底王一平和东门村黄世诸转战龙湾一带活动,并在衫口尾建立林园努交通联系站。联络迪口地区地下党组织。 1947年,建瓯县游击大队在龙湾成立。 1987年龙湾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39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3所,乡村医生5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小学1所,教师5人,学生16人。2003年,建成龙湾水电站1个,2007年建成衫口尾发电站,年发电总量 2500万千瓦时。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1425亩(人均耕地0.83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1.865万亩,以松木林、杉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362.51万元;烟叶种植面积810亩, 水稻种植面积达615亩。有生猪养殖基地14个,养殖0.568万余只。 中小企业2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6家,年交易额近70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9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9元。 名胜古迹 铁场庵 近现代 |
店口村 |
店口村位于南山镇中部,南与东门村交界,北与江布村连接,东与江边村毗邻,西与后埔村相连。全村面积0.5156万亩;有111户、491人;下设5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4千米。 1987年店口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34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1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该村小学已于2007年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2005年,建成店口水电站一个,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329亩(人均耕地 0.69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4126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50万元;烟叶种植面积 100亩,水稻种植面积达229亩。有生猪养殖基地5个,养殖0.065万余只。 有规模企业2家,中小企业4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12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 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82元。 名胜古迹 魏氏宅第 清代 |
江边村 |
江边村于南山镇东部,南与芹山村交界,北与江布村连接,东与明洋村毗邻,西与店口村相连。全村面积0.4787万亩;有220户、838人;下设1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40千米。 1987年江边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49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1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2008年该村小学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1978年,建成 江边水电站1个,2004年建成长丰水电站1个,年发电总量 130万千瓦时。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777亩(人均耕地0.97亩),全部为水浇地; 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11万元;烟叶种植面积30亩,水稻种植面积达747亩。有生猪养殖基地19个,养殖0.225万余只。 中小企业4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11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4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26元。 名胜古迹 江边火映垅古道、江边魏氏宗祠、江边谢氏宗祠、江边摩崖石刻 清代 江口水尾廊桥 明代 |
芹山村 |
芹山村位于南山镇905东部,南与折竹村交界,北与江边村连接,东与岩溪村毗邻,西与店口村相连。全村面积0.8468万亩;有227户、926人;下设6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42千米。 1937年3.4月间,有闽东北红军在芹山宿营。 1987年芹山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39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1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安装健身活动器材。该村小学于07年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809亩(人均耕地0.89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4651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94万元;水稻种植面积809亩。有生猪养殖基地95个,养殖4.55万余只。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3家,年交易额近16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53元。 名胜古迹 芹山岩,海拔1112.3米,属南山境内最高峰 |
后溪村 |
后溪村位于南山镇西部,南与夏道镇交界,北与坑桥村连接,东与后埔村毗邻,西与延平区水东街道上地村相连。全村面积1.1643万亩;有181户、718人;下设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1千米。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领东方军围攻南平城时,一支红军到后溪村宣传革命理念。 1987年后溪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4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2所,乡村医生2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2007年该村小学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924亩(人均耕地1.35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896万亩。以松木林、杉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15万元;水稻种植面积924亩。有生猪养殖基地4 个,养殖0.025万余只。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9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66元。 |
前村村 |
前村村位于南山镇东部,南与桐坑村交界,北与明洋村连接,东与洋后镇毗邻,西与江边村相连。全村面积0.747万亩;有171户、715人;下设4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49千米。 1987年前村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36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1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安装健身活动器材。该村小学于07年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501亩(人均耕地0.71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485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77万元;水稻种植面积501亩。有生猪养殖基地9个,养殖0.11万余只。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12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1元。 |
明洋村 |
明洋村位于南山镇东北部,南与前村村交界,北与建瓯迪口镇连接,东与前村村毗邻,西与江边村相连。全村面积2.3144万亩;有333户、1390人;下设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57千米。 1947年,建瓯县委于明洋成立。 1948年,0闽浙赣地下党省委在明洋杜嵩岭李家祠堂召开扩党练干会议。 1987年明洋村被省评定为老区基点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4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2所,乡村医生3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 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2007年该村小学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2005年,建成明洋水电站1个,年发电量 50万千瓦时。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1144亩(人均耕地0.88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2万亩。以松木林、杉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68.22万元;菌菜花种植面积800亩,水稻种植面积达344亩。有生猪养殖基地4个,养殖0.05万余只。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5家,年交易额近22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66元。 名胜古迹 0闽浙赣省委南平会议会址 近现代 明洋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0闽浙赣扩党练干会议旧址、“五四”农场所在地。该村海拔960米,离南山集镇25公里,毗邻建瓯迪口、古田凤都三地边界。辖三个自然村(下明洋、杜嵩岭、上洋)。 自然资源 土地总面积30633亩,其中农田面积1346亩,林地面积26950亩,毛竹林面积11000亩。该村主要盛产毛竹、竹笋、香菇,种植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也是休闲避暑旅游的好地方。 历史文化 解放战争时期系0闽浙赣省委重要驻地,曾镜冰、左丰美、陈贵芳、黄扆禹、张翼、叶明根、周道纯等革命领导长期住在此地,该村广大群众为解放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经济发展 明洋村由于地处南古瓯交界崇山峻岭中,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村民们观念落后,生产单一,增收困难,有的村民因此选择外出打工。穷则思变,当地人们利用明洋村海拔960米,气候独特,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等项目。经过市场调查,村民刘彩芬与丈夫商量后,于2001年开始投资1万元试种品种为“铁炮”的百合花,头一年,经验不足,收益甚微。2002年大胆引进了新品种,从银行贷款2万元种植了5000多株名为“索蚌”的香水百合。由于技术不够,几乎没有利润。2003年夫妻俩决定到茫荡镇取经,并得到福州大学教授的指点,管理经验不断丰富。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投入7万元成本,种植种球2万个,产出的百合花不仅朵大而且苞多,受客户青睐,市场不错,净赚5万余元。 2005年,尝到甜头的刘彩芬,决定大干一把。天有不测风云,由于2005年农村传言为“寡妇年”且温室效应造成暖冬气候,影响百合花的品质,市场需求量锐减,经营严重亏损,刘彩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考虑到创业的艰辛和行业高风险,她想打退堂鼓了。镇妇联获悉情况后,主动上门安慰,鼓励她继续种植百合花,并由镇妇联出面,帮助落实南山信用社贷款2万元,有了“娘家”的帮扶和鼓励,刘彩芬重拾信心。他们吸取上年失败的教训,再到茫荡镇学习的同时还把福州农林大学的教授及杭州虹越种球公司的技术员请到明洋现场指导,在专家的帮助下,他们渐渐掌握了百合花的种植技术,2006年种植了10亩百合花喜获丰收。 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明洋村在镇妇联的积极倡导下,率先创办了全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南平市明洋菌菜花专业合作社。刘彩芬了解到办合作社好处多,可获得政策扶持,在资金、税收、信息等方面得到支持。于是刘彩芬主动请缨,带领村里15位妇女加入合作社花卉组。 “我一个人发展了算不了什么,我要带动全村妇女都致富!”豪爽的川妹子决定扩大百合花种植规模。规模扩大了首先遇到的是资金困难,在区、镇妇联的积极帮助下,争取到小额信贷扶贫资金10万元。刘彩芬为村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并实行产、供、销全程系列化服务,有了刘彩芬这样的“带头大姐”,其他成员信心十足,百合花种植规模达到50亩,年产百合花60万株以上,产品销售广州、上海、杭州、福州等地,2007年花卉组户均创收1.5万元以上,周边村民还慕名来明洋取经。 |
岩溪村 |
岩溪村位于南山镇东部,南与赤门镇交界,北与明洋村连接,东与前村村毗邻,西与折竹村相连。全村面积1.027万亩;有150户、662人;下设1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50千米。 1948年0闽浙赣省委机关由上明洋转移到岩溪村进行革命活动。 1987年岩溪村被省评定为老区基点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3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3所,乡村医生3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2008年该村小学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2004年,建成岩溪水电站1个,年发电量 65万千瓦时。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634 亩(人均耕地0.96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9636万亩。以松木林、杉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41万元;水稻种植面积634亩。有生猪养殖基地9个,养殖0.015万余只。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 家,年交易额近11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22元。 岩溪村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偏远高山村,海拔672米,位于延平区北部,距市区55公里,集镇22公里,东与洋后镇交界,距离18公里,南邻赤门镇西马村,约10公里。西与南山镇折竹村交界,距离5公里,北连南山镇前村村,相隔6公里,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633人,145户,辖2个自然村。 村内卫生所有专职医生,帮助农民解决小病问题,全村总土地面积12000亩,其中林地面积9600多亩,耕地面积650亩,具有丰富森林资源,人民经济生活主要靠5000多亩毛竹及笋、人工用材林2000多亩,社会总产值年均200多万元,农民年收入人均3000多元,具有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200多亩,品种齐全。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81亩(其中:田30亩,地251亩),人均耕地1.84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111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68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4.44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6亩,荒山荒地320亩,其他面积590亩。拥有名木古树红豆杉共8棵。 该村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30户通自来水,有7户饮用井水。有37户通电,有2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67.5%和67.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户(分别占总数的40.54%和27.03%)。 该村到乡镇均为水泥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5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1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5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0亩,有效灌溉率为10.6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4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6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25万元,占总收入的43.23%;畜牧业收入6.2万元,占总收入的17.5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0头,肉牛4头,肉羊40头);林业收入4.99万元,占总收入的14.15%;第二、三产业收入2.06万元,占总收入的5.83%;工资性收入4.27万元,占总收入的12.11%。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2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人(占劳动力的7.84%),在省内务工6人,到省外务工6人。 截止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37户,共乡村人口153人,其中男性77人,女性76人。其中农业人口153人,劳动力72人。该村以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49人汉族4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人,占人口总数的1.31%;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53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6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距离乡卫生院13公里。该村没有公厕,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村内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10户,占农户总数的27.03 %。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南山中心小学,中学生就读到老区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2.5公里,距离中学14公里。截止2006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3人,其中小学生25人,中学生28人。 该村到2013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81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方式公开 |
折竹村 |
折竹村位于南山镇东南部,南与际丰村交界,北与芹山村连接,东与岩溪村毗邻,西与际丰村相连。全村面积1.0378万亩;有266户、1138人;下设6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41千米。 1935年8.9月间,闽北独立师红三团李子平部从赤门方向转战折竹。该部经折竹在大坝洋捕杀敌区长一人。折竹村的魏吓彬、曾哑子在此期间加入该部红军。 1987年折竹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41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1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 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该村小学于2008年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1670亩(人均耕地1.49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75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05万元; 水稻种植面积1670亩。有生猪养殖基地44个,养殖1.26万余只。 有规模企业 2家, 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15万元。2013年村财政收入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80元。 折竹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南古路旁,距南山镇12公里,离南古线公路5.6公里,全村面积1.0378万亩;有266户、1138人;下设6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41千米。 1935年8.9月间,闽北独立师红三团李子平部从赤门方向转战折竹。该部经折竹在大坝洋捕杀敌区长一人。折竹村的魏吓彬、曾哑子在此期间加入该部红军。 1987年折竹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41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1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 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该村小学于2008年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1670亩(人均耕地1.49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75万亩,以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05万元; 水稻种植面积1670亩。有生猪养殖基地44个,养殖1.26万余只。 有规模企业 2家, 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15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80元。 |
江布村 |
江布村位于南山镇北部,南与店口村交界,北与龙湾村连接,东与江边村毗邻,西与后埔村相连。全村面积1.2663万亩;有219户、904人;下设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6千米。 1948年0闽浙赣省委机关曾一度驻扎于江布村下楼洞一个多月。 1987年江布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39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2所,乡村医生3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小学于2007年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663亩(人均耕地0.73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1.2万亩,以松木林、杉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68.86万元;水稻种植面积 663亩。有生猪养殖基地8个,养殖1万余只。 有中小企业1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5家,年交易额近28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1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07元。 名胜古迹 下楼洞旧址 近现代 龙江寺 近现代 江布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至迪口816县道旁,位于南山镇北部,南与店口村交界,北与龙湾村连接,东与江边村毗邻,西与后埔村相连。全村面积1.2663万亩;有219户、907人;下设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6千米。 1948年0闽浙赣省委机关曾一度驻扎于江布村下楼洞一个多月。 1987年江布村被省评定为老区村。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39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2所,乡村医生3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小学于2007年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 耕地面积663亩(人均耕地0.73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1.2万亩,以松木林、杉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68.86万元;水稻种植面积 663亩。有生猪养殖基地8个,养殖1万余只。 有中小企业1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万元。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5家,年交易额近28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1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07元。 |
际丰村 |
际丰村位于南山镇东南部,南与太平镇交界,北与东门村连接,东与赤门乡毗邻,西与村尾村相连。全村面积1.2万亩;有185户、771人;下设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距延平市区33千米。 1948年,0闽浙赣省委机关驻扎际丰坑口村,恢复发展南古瓯革0据地。 1987年际丰村被省评定为老区基点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47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2所,乡村医生2人,有文化俱乐部 1个,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和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2008年该村小学撤并入南山中心小学。1979年,建成 际丰水电站1个,年发电量70万千瓦时。 经济建设 耕地面积773亩(人均耕地0.99亩),全部为水浇地;山林面积0.9万亩。以松木林、杉木林、毛竹林为主,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67.55万元;水稻种植面积773亩。有生猪养殖基地2个,养殖0.03万余只。 有商品经销店及餐饮店2家,年交易额近10万元。2013年村财收入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15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