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坑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西南部,村庄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距离集镇8.5公里。
一、基本情况
新坑村下辖新坑、罗源2个自然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209 户、878人。全村土地面积14823.2亩,其中耕地面积989亩,林地面积12864.8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是王台镇最大的百合基地村。
二、特色
新坑村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在清雍正年间就十分兴旺繁荣,有“水东街一早上卖一缸醋”的传说,在罗源自然村还有石鼓、石锣、石和尚与-石等景点。1992年,在新坑罗星墩上建造了罗星亭,更加美化了村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02107 | 353000 | 0599 | 查看 新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蕉坑村 |
蕉坑村位于“绿色金库”延平区王台镇西南部,平均海拔460米,是王台镇最高的行政村,距离集镇16公里。 一、基本情况 蕉坑村下辖蕉坑、大墘头、后溪、甲头4个自然村,有7个村民小组,共223 户、 907人。全村土地面积15791.6亩,其中耕地面积1617亩,林地面积13180.8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盛产毛竹、笋、红菇等。 二、特色 蕉坑村境内森林茂密,竹林青翠,有3500多亩毛竹山,面积为全镇最大。 |
吴坍村 |
吴坍也称吾坍,位于延平区王台镇北部,离镇所在地4公里,有汉、畲两个民族居住,村庄山青水秀,景色宜人。 二、基本情况 吴坍村下辖吴坍、邹坍、谷坑3个自然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215 户、855 人。全村土地面积 13970.3亩,其中耕地面积870.7亩,林地面积11682.2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 三、特色 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进驻王台地区时,吴坍村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遗址在邹坍,该村肖东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南平吴坍革命委员会主席。互助合作化期间,吴坍村的黄金文互助组是福建省的先进典型,1979年在全镇率先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1988年定为老区村。 |
姜口村 |
姜口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西南部,村庄山青水秀,景色宜人,交通便利,距离集镇3.5公里。境内的上夹山颇为有名,莲花山更是绚丽,从来舟游地村瞭望莲花山,恰似一朵初放的莲花。 一、基本情况 姜口村下辖姜口、南庄2 个自然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211 户、791 人。全村土地面积13723.1亩,其中耕地面积868.6亩,林地面积11645.8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二、特色 1991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1992年跨入闽北村星行列。2006年7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第九届(2003-2005年度)市级文明村镇、2009年7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第十届(2006-2008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
井窠村 |
井窠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西南部,村庄山青水秀,景色宜人,交通便利,距离集镇7公里。 二、基本情况 井窠村下辖井窠、水尾2 个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共249 户、 1000 人。全村土地面积9119.7亩,其中耕地面积1350.8亩,林地面积6559.7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三、特色 井窠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一马平川,是王台镇的米粮仓,也是王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村之一。井窠村曾在五、六十年代办过-农场、农中林校。七十年代国营8420厂在此建厂,1988年迁往漳州 。 |
溪后村 |
溪后村是王台镇第一大行政村,也是王台镇两个中心村之一,村庄地势舒缓,土壤肥沃,景色宜人,距市区30千米,离集镇8.5千米。 二、基本情况 溪后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共683户、2678人。全村总面积3.052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1万亩,森林覆盖率70%,林木蓄积量17万立方米,耕地面积2839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现有家禽养殖协会、食用菌协会、仙草合作社及多家木业综合加工厂、竹胶板厂、线路板厂、服装加工厂等中小企业。 三、特色 溪后村有着光荣而又充满活力的发展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这里就有“绿色金库”的美誉,一直是全国、全省的林业重点村和先进单位。安槽下的速生杉木丰产林闻名中外,-委员长与原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共同围抱过的杉木王树高26米,胸径95厘米,材积10.4立方米,树龄160年,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有两次全国杉木丰产林现场会在溪后召开,1959年国务院总理-亲笔签署“绿色金库”奖状,1979年12月,国务院再次颁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显著”的嘉奖令。1994年荣获福建省明星村称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纷纷前来考察、参观。 |
新坑村 |
新坑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西南部,村庄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距离集镇8.5公里。 一、基本情况 新坑村下辖新坑、罗源2个自然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209 户、878人。全村土地面积14823.2亩,其中耕地面积989亩,林地面积12864.8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是王台镇最大的百合基地村。 二、特色 新坑村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在清雍正年间就十分兴旺繁荣,有“水东街一早上卖一缸醋”的传说,在罗源自然村还有石鼓、石锣、石和尚与-石等景点。1992年,在新坑罗星墩上建造了罗星亭,更加美化了村庄。 |
元圩村 |
元圩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西南部,村庄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距离集镇9.5公里。 一、基本情况 元圩村下辖元圩、吉林村、禾村、茶坑4个自然村,有7个村民小组,共274 户、1086人。全村土地面积29017.6亩,其中耕地面积1504.8亩,林地面积25772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是王台镇闽台优质稻种植示范区重点村之一。 二、特色 元圩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古代茶坑自然村曾出过18个官,官职最高为兵部尚书,在南山还有明登仕郎林台隐墓遗址。近年来,元圩村着力开展水利、土地平整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促进了种植业、生态养殖、林业等产业发展,其中,家禽养殖量达15万只,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村居环境不断改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管理民主日益强化。 |
山尾村 |
山尾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西南部,村庄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距离集镇12公里。 一、基本情况 山尾村下辖山尾、郑坑、际美、张刘村4个自然村,有7个村民小组,共283 户、1189人。全村土地面积16601.9亩,其中耕地面积1611.8亩,林地面积13643.5亩。村民收入以种、养殖业为主。 二、特色 山尾是块风水宝地,古有“七仙下凡”之传说,今有都已先生全镇最多之佳话。清明中叶,山尾村有个“半山庵”,庵内钟声可传到井窠,因而远近闻名。 山尾村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进,重视精神文明建设。1987年在王台镇建起了首家村级公园,内有龙腾阁、肖山亭、黄源阁。园内花草芬香,林木葱郁。1990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
王台村 |
王台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集镇所在地,交通便利,依山畔水,山青水秀,风光如画。 一、基本情况 王台村下辖王台、山方2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657户、2557人。全村土地面积29616.2亩,其中耕地面积2128.6亩,林地面积21825.6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集体经济实力居全镇之首。 二、特色 王台村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有“金屏毓秀、三峰峭立、云梯北上、琴案东横、青蛙戏水、赤鲤朝天、双虹映月、八角凌霄”等八景,有重建历史古迹越王台,还有人工湖、庄感观、心安寺等。1933年8月,红军进驻王台时,八角楼(王台的八景之一――八角凌霄)作为彭德怀司令员同十九路军代表陈公培谈判地点。1982年,八角楼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王台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1992年升为地级文明村,同年跨入了省村星行列。 |
罗坍村 |
罗坍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西南部,村庄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距离集镇8.5公里。 一、基本情况 罗坍下辖罗坍、谷溪、坍后、邓坍4个自然村,有汉、畲两个民族居住,5个村民小组,共236 户、947 人。全村土地面积12844.5亩,其中耕地面积1248.7亩,林地面积10485.1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二、特色 1991年至1992年罗坍村78%的农户建了沼气、猪栏、厕所三位一体的民用卫生间厕,是颇有名气的“闽北沼气第一村”。 |
际洲村 |
际洲村原名金洲,位于延平区王台镇北部,距离集镇10公里。 一、基本情况 际洲村下辖际州、井头2个自然村,有2个村民小组,共123户、507人。全村土地面积7794.3亩,其中耕地面积288.7亩,林地面积4544.2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 二、特色 相传在明朝年间有人居住,后成来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1957大洲陈、廖两姓10户、福州、闽清3户,共计13户2人,迁到金洲岛垦植场,逐渐发展成为今日的际州村。际洲的西瓜、萝卜、柑桔曾享誉王台。际洲岛上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风景优美,四周环河,风光旖旎,是旅游、避暑的理想场所。 |
高埠村 |
高埠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北部,境内土壤肥沃,山深林茂,林地面积为全镇最大,林业资源十分丰富,距离集镇14公里。 一、基本情况 高埠村下辖高埠、前垞、灯坑、际根、矮坋、百丈祭6个自然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共380 户、1532人。全村土地面积44304亩,其中耕地面积1976亩,林地面积38688.1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林业为主,林地面积为全镇最大,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杉、松、杂木、毛竹、松脂、红菇、油茶及竹制品等,毛竹面积列全镇之二。 二、特色 高埠村村内还建有福星桥,相传宋理学家朱熹在其避难期间,曾到高埠宝云山上的宝云庵讲学三年,并在福星桥题有“溪山第一”四字.明朝南平县教谕海瑞的得意门生之一李仕桢是高埠人,海瑞曾到过李仕帧家,并为高埠李氏宗祠题有“奕世林休”之匾。 |
九坍村 |
九坍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北部,境内青山绿水,景色宜人,距离集镇9公里。 一、基本情况 九坍村下辖九坍、丘坑、浪边、梭坑4个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共233户、863人。全村土地面积11322.1亩,其中耕地面积1197.8亩,林地面积8366.3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 二、特色 九坍村亦称游墩桥、九坍桥。旧因风山前有片牛坋田,呈网形。这牛坋田中有九个墩,仿如九个网坠,故而得名。开基祖为游率浦,游氏后裔建有“立雪堂”以纪念始祖。九坍村早有“南阳佳境”之美称,四面青山绿水,北靠风山一杀小溪绕村边缓缓流过。古桥——九坍桥横架溪上,是古时通往顺昌、邵武至江西的古官道之一。公社化时期,是高埠公社所在地。 |
埂头村 |
埂头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北部,村庄山青水秀,林茂粮丰,距离集镇8公里。 一、基本情况 埂头村下辖埂头、西坑、皂树、岭根4个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共 169 户、657人。全村土地面积8383.8亩,其中耕地面积888.5亩,林地面积6332.9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现有3家木制品加工厂。 二、特色 埂头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是一个富庶的村庄,清朝中叶,读书人较多,是个典型的“秀才村”,村民多姓上官。水井窠(今西坑)的上官南彰,学名上官淑,清朝乾隆三十四年曾任建宁府事,乾隆帝赐予“励节松筠”四字。埂头皂树的粉干,在七十年代,曾扬名王台、峡阳一带。 |
埂尾村 |
埂尾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北部,境内森林茂密,景色宜人,距离集镇14公里,呈凤凰形,村后的山为凤凰山。 一、基本情况 埂尾村下辖埂尾、黎坑、张坑、龙坝下4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438 户、1710人。全村土地面积44304亩,其中耕地面积1976亩,林地面积38688.1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二、特色 埂尾村森林茂密,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是柑桔之村。此外村内还拥有天地水垂钓休闲中心和200亩的蔬菜基地,是农家乐的好去处。 |
上溪口村 |
上溪口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北部,因村庄座落在高埠溪与富屯溪的交界口处,故而得名溪口。境内依山畔水,景色宜人,距离集镇13公里。由于该村与樟湖镇的溪口同名,1980年南平市地名为办将其更名为上溪口村。 一、基本情况 溪口村下辖上溪口、七里2 个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共209 户、813 人。全村土地面积44304亩,其中耕地面积1976亩,林地面积38688.1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务工为主。柑桔面积为全镇之首。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曾办过陶瓷厂。解放前,瓷器工艺品颇有盛名,产品远销南平、顺昌、福州等地。 二、特色 上溪口村有着光荣的发展史,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五师十五团进驻上溪口村,建立苏维埃革命政府,1989年“上溪口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
坋垱村 |
坋垱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北部,座落在316国道旁,境内青山绿水,景色宜人,距离集镇7.5公里。 一、基本情况 坋垱村下辖坋垱、莒坑2个自然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187户、705人。全村土地面积13232.9亩,其中耕地面积661亩,林地面积10453.8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 二、特色 2009年,坋垱村引进了恒丰果蔬专业合作社。三年来,合作社共发展社员76名,种植无公害蔬菜360亩,并被评为福建省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 |
后洋源村 |
后洋源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北部,境内青山绿水,景色宜人,距离集镇9公里。 一、基本情况 后洋源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150户、631人,村两委干部7个,党员23名,村民代表27 名。全村土地面积5958亩,其中耕地面积815亩,林地面积4809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二、特色 后洋源村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后洋源村立足农村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洋坑村 |
洋坑村位于延平区王台镇西南部,境内山势挺拔,林木葱郁,距离集镇8.6公里。 一、基本情况 洋坑村下辖下洋坑、上洋坑、吴地3个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共200户、830人。全村土地面积23979.3亩,其中耕地面积1434.9亩,林地面积20397.7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 二、特色 洋坑村是一个以果业、现代农业、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村庄。2008年,洋坑村投资60万元建设沼气集中供气系统,解决畜牧场的污水处理和全村的生活燃料问题,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沼气的综合利用,给洋坑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年被评为延平区沼气建设先进单位。借助王台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大好时机,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实施,做大做强洋坑村的柑桔产业,推进沼气、沼液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2009年引进南平市泰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已有200余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