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延平区 >> 茫荡镇 >> 三楼村

三楼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三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楼村简介

  三楼村(Sanlou Cun)
  区划环境 三楼村建于1658年,解放后属上际村管辖,至1961年与上际村分开,隶大洋公社三楼大队,三楼原名上楼村,因与大横上楼重名,且村有上楼、下楼、发春楼三个自然村,故于1979年改名为三楼。1984年撤社建乡,为大洋乡三楼村,2002年大洋乡与茂地镇合并为茫荡镇,称茫荡镇三楼村,三楼村全村下辖羊眠坑、岐头、吾岭地、上楼、下楼、新江口、发春楼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三楼村是茫荡镇最偏远的村,也是三县交界的村(建瓯、顺昌、南平),距茫荡镇政府32公里,海拔620米,全村共有260户,934人1100人,有叶、范、杨、骆等诸多姓氏,其中以叶姓占总人口45﹪。全村总面积22565亩,其中耕地面积971亩,山林面积21594亩,其中用材林11074亩,毛竹林面积9760亩。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
  社会事业 投入7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
  经济建设 主要经济以农业、林业、毛竹为主,2011年村财收入5万元,人均纯收入5837元。
  风景名胜 三楼村地理条件优越,近年来,在三楼村成立了延平区摄影协会基地,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的光临,在村部门前一大片梯田,成为一个独特的风景,村外的“红河谷”,以及多处的瀑布,是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702110 353000 0599 查看 三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楼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三楼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际头村

  际头村(Jitou Cun)    区划环境 因传际头是在小溪瀑布上面而名际头,由百际林姓在际头开基建村庄居住,后有茂地叶姓、茂地里村官姓相继迁来居住,解放前夕,仁坪自然村余姓迁到际头居住,际头村开基至今有五百余年,解放后,1949年8月南平县人民政府下设八个区,际头属第七区(峡阳区)管辖,1950年建立乡政,际头为聪际乡(际头、聪坑、高地、山后、落托)聪际乡办公设在际头,1952年6月设立第十一区(茂地区)际头划归第十一区,1955年12月撤清十一区,聪际乡回归第七区(峡阳区)后改为峡阳人民政府,1957年聪际乡分为际头大队,聪坑大队两个队,际头大队有际头、盖头、高地、山后、落托五个自然村大队部设在际头。1961年峡阳公社分为三个公社(峡阳、大历、大洋),际头大队属大洋公社管辖。1961年冬际头大队再划分际头大队、盖头大队,际头大队有际头、山后、落托三个自然村。山后自然村六百年前由顺昌县大历口镇大历口村高姓迁来居住,全村基本姓高,落托自然村在六百年前由百际村山后坑自然村叶姓迁来居住,全村基本姓叶,1975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际头大队在土名:大坝山建知青点,1979年知识青年回城就业,下坝山知青点由山后自然村迁九户村民在知青点定居。1984年8月际头大队改为际头村。2002年大洋乡与茂地镇合并,成立茫荡镇政府,际头村属茫荡镇政府管辖。际头村由际头、山后、知青点、落托四个自然村组成,共设七个村民小组。际头村位于茫荡镇北部,东界是大洋村,南与百际村、盖头村相连,北和聪坑村相靠,西接峡阳镇的洋安村,陈坍村交界村部设在际头,全村共有233户,人口888人,100%汉族,有林、叶、高、官、余等姓,全行政村叶姓有43%,林姓32%,高姓15%,其余等姓10%,土地总面积13523亩,林地面积10200亩,耕地面积1999亩,村庄面积170亩,水域和岩石面积1154亩。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2010年“6.18”特大洪灾,际头村被洪水冲毁,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支持和经济扶持下,在南针龙形山建起安置房,已有88户住上新居,村民生活欣欣上荣。    社会事业 投入6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    经济建设 主要经济收入以农业为本和务工为主,2011年产值280万元,人均纯收入6018元。    风土人情 际头村人杰地灵、文化底组深厚。清未年间,村成立戏班(主要传唱江西赣剧、南清戏等)。该戏班常被临县地区邀请演出,深受民间群众欢迎,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喜迎五谷真仙、初六喜迎板登灯,热闹非凡。   

盖头村

  盖头村(Gaitou Cun)   区划环境 盖头村1961年隶大洋公社盖头大队,1980年撤公社设乡制,盖头大队则名盖头村,全村下辖盖头、底蔡、上黄、水尾4个自然村,设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253户,992人,100%汉族,有许、蔡、宋、王等姓氏,其中许姓最多,全村土地总面积12900亩,森林面积约9000亩,村域位于原大洋乡南部,东界岩头村;南至汶浆村;西至峡阳镇洋安村;北靠百际村。村委会驻地盖头村。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   社会事业 投入7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   经济建设 主要经济在70-80年代以农业为本,2011未耕地面积1513亩,人均耕地1.52亩,农业总产值460万元,人均纯收入约6000元,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年产稻谷1 60吨,人均年产粮500千克,90年代到至今外出从业人员达400人。2011年累计造林4600亩。   

百际村

  百际村(Baiji Cun)   区划环境 原名百丈际,因村尾有条瀑布约一二百米长而故称,1950年更名为百际,1956年属高际乡管辖,1960年编入大洋公社百际大队,1980年撤公社建乡,百际大队则名百际村,2002年9月,归茫荡镇管辖。全村下辖仙后坑、东坑堀、石板桥、双丰田、百际5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98户,803人,100%汉族,有叶、林、傅等姓氏,其中叶姓人口最多。全村土地总面积15000亩,耕地面积950亩,林地面积1.3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000多亩,生态公益林面积3500多亩,人工林面积3400亩,经济林面积300亩。村域位于茫荡镇中部,村委驻地百际村,平均海拔650米,年平均气温18℃。东接岩头村,南联筠竹、安丰村,西临盖头村、北靠大洋、际头村。   基础设施 通村通组道路100%硬化。投入8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   经济建设 主要经济收入以毛竹山为主,平均人口有毛竹林5亩左右,年收入7500元。种植业除传统水稻外,还种植了小番茄等反季节蔬菜,同时,该村大力发展百合花种植,全村种植面积50多亩,村民还在外乡镇发展种植百合花200多亩。   风土人情 特产杨梅,杨梅成熟季节,很多市民到该村采摘杨梅,成为旅游休闲的好场所。   

岩头村

  岩头村(Yantou Cun)   区划环境 因该村最高峰土名老虎墩处,有一片约3、4亩的岩石而得名岩头,当地人称此景象为仙人垒石。岩头村位于南平市延平区北面,与建瓯市接壤,全村下辖上村、下村、白连塘、演山、杨梅腰、下东坑、小沟八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20户,1309人,100%汉族,有陈、曹、范、罗、付等姓氏。全村有森林面积2.6万多亩,耕地面积870多亩,水域面积l∞平方千米,村部海拔860多米的岩头主村,邻近与上际、百际、大洋、安丰、溪洋等村为界,是茫荡镇人口最多,地域面积最广,高、低落差最大的行政村(岩头主村有870多米,小沟自然村只有120多米)。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   社会事业 投入7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   经济建设 因山多田少,主要经济以农、林相结合为主,全村森林面积80%都划入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有国家有和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10800亩,境内自然景观非常优美,空气清新,在高海拔的岩头主村和演山都以种反季节蔬菜为主,下东坑自然村的八角瓜种植在南平市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而靠近城郊的小沟自然村则以到邻近工厂上班为主,全村人均纯收入9780元。   

上际村

  上际村(Shangji Cun)   区划环境 上际村历史悠久,曾经户越八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集市村。宋代时称富沙村,村尾有座古廊桥,始建于宋代淳熙三年(1177年)岁次丁酉年,桥孔下溪流落差骤大,当地称为“漈”,故后来上方村庄称上际,下方称际下。1950年大洋称为第七区村,上际与相邻的三楼村合并称为“楼际乡”,1960年编入大洋公社上际大队,1980年撤公社建乡,上际大队则名上际村。全村设三个村民小组,150户617人,全部汉族,有叶、陈、徐、杨等姓氏,其中叶姓人口最多。全村土地面积1.7万亩,森林面积1.5万亩,海拔452米,村域位于茫荡镇北部,东联建瓯、南联岩头村、北联三楼村、西联大洋村。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   社会事业 投入65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村内建有老人活动中心。   经济建设 全村经济收入以竹山为主,种植业以水稻为主,2011年底全村耕地面积320亩,年产水稻95吨。   风土人情 上际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全村四面环山,中间开阔,象一个聚宝盆,村尾复建有福兴寺、观音堂,村民每年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庙会活动。   

三楼村

  三楼村(Sanlou Cun)   区划环境 三楼村建于1658年,解放后属上际村管辖,至1961年与上际村分开,隶大洋公社三楼大队,三楼原名上楼村,因与大横上楼重名,且村有上楼、下楼、发春楼三个自然村,故于1979年改名为三楼。1984年撤社建乡,为大洋乡三楼村,2002年大洋乡与茂地镇合并为茫荡镇,称茫荡镇三楼村,三楼村全村下辖羊眠坑、岐头、吾岭地、上楼、下楼、新江口、发春楼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三楼村是茫荡镇最偏远的村,也是三县交界的村(建瓯、顺昌、南平),距茫荡镇政府32公里,海拔620米,全村共有260户,934人1100人,有叶、范、杨、骆等诸多姓氏,其中以叶姓占总人口45﹪。全村总面积22565亩,其中耕地面积971亩,山林面积21594亩,其中用材林11074亩,毛竹林面积9760亩。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   社会事业 投入7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   经济建设 主要经济以农业、林业、毛竹为主,2011年村财收入5万元,人均纯收入5837元。   风景名胜 三楼村地理条件优越,近年来,在三楼村成立了延平区摄影协会基地,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的光临,在村部门前一大片梯田,成为一个独特的风景,村外的“红河谷”,以及多处的瀑布,是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聪坑村

  聪坑村(Congken Cun)   区划环境 因传我村在一三七四年由顺昌高阳乡后堀大富村迁至而来,迄今六百三十余年,由龙凤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平坦小坑,取名“双凤坑’’,后因子孙聪明而更名为聪坑村。全村下辖中际1个自然村,设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201户,789人,100%汉族,有黄、张、陈、范、叶、许等姓氏,其中黄姓人口最多。全村土地总面积1.2万平方米;森林面积1.1万平方米,村域位于茫荡镇西北部,与峡阳镇的翁坑村毗邻。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   社会事业 投入7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   经济建设 主要经济以农业为本。2011年末耕地620多亩,人均0.78亩,农业总产值450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年产稻谷300吨,人均产粮370千克,竹林面积8000余亩,人均9亩多。杨梅是我村主要水果之一,约500多亩,从历史至今均享有盛名,椎粟面积400多亩,粟果年收入约50万元。村水尾有片楠木群,面积约20余亩。   风土人情 农历正月廿四聪坑村有一个“添丁”文化节,相传有500多年历史。   风景名胜 聪坑村旅游景点丰富,有狮子岩;袈裟洞;蝙蝠洞;情侣杉木王等名胜景区。尤其是狮子岩,海拔700多米,站在岩头可望到十八个村庄的美丽容貌。   

大洋村

  大洋村(Dayang Cun)   区划环境 因该村是1508年由岩头迁来,取名“大洋玢”,1961年隶属大洋乡人民公社,大洋大队,1984年撤社建乡,为大洋乡大洋村,2002年大洋乡和茂地镇合并为茫荡镇大洋村,大洋村全村下辖上竹坪、下竹坪2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全村269户,1045人,100%汉族,有陈、张、黄等姓氏,其中陈姓人口最多,全村土地面积14534亩,森林面积9789亩,水域面积l26亩,村域位于茫荡镇中北部,东界上际村,南连百际村,西接际头村,北靠聪坑村、三楼村,村驻地大洋村。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   社会事业 投入80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茫荡中心小学位于大洋村内,现有专任教师59人,有小学在校生34人。   经济建设 主要经济以农业,林业为主,2011年耕地面积590亩,人均耕地0.56亩,总产值38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90万元,林业90万元,其他108万元,人均产粮133千克。   风景名胜 文明塔建于一九二一年,储存字纸之灰。南平民间有俗语“一出东门外,就知大洋玢”,大洋村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文化兴乡著称俗称“书乡”。   

茂地村

  茂地村(Maodi Cun)   区划环境 茂地原叫漏地,此村山形象一铁锅,村庄躲在锅底,水尾处开了一个口,因此叫漏地,但漏地,漏地风水漏掉不行。当时,村中小溪两边是白色的沙滩,沙滩旁边长了许多淡红色的蓼草,而红色对传统农民而言是吉祥的颜色,因此,取蓼草的蓼字,改名蓼地,后因蓼地村逐渐茂盛起来,逐改称茂地。茂地村是原茂地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分为主村茂地村和里村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97户,596人,100%汉族,有叶、黄、陈、官姓氏,其中叶姓人口最多,全村土地总面积15537亩。距城区约2.4公里,海拔约800米,系属茫荡山脉。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里村水库于1977年9月15日破土动工,1980年10月竣工,工程总投资420万元。该库集雨面积7.5平房公里,湖面长约1600米,宽150—300多米,库石320亩。里村水库于1990年被南平市人大命名为天湖,   社会事业 投入75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老年活动中心1个,安装健身活动器材。   经济建设 主要经济以农业为本,2011年耕地面积759亩,人均纯收入6750元,种植业以水稻为主,种反季节蔬菜等。   风土人情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迎真武祖师菩萨文化节是茂地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三”里,村民以迎菩萨的方式举行祭祖仪式,以发福饼的形式祝福今年五谷丰登、四季平安,文艺戏曲表演让全村老少欢聚一堂   风景名胜 茂地村是旅游、渡假、避署的胜地,气候宜人,让你感受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村内有“天湖景区,茂地锂鱼溪景区,瑞龙桥景区”。还可观赏到日落的壮观美景,村内有宾馆4座,大小饭店6处,为旅游发展提供服务,故有“南平后花园”的美称。   

筠竹村

  筠竹村(Junzhu Cun)   区划环境 筠竹村因传该村是由大坪迁来故名“金竹坪”。1961年归茂地公社管辖,更名为筠竹大队,1980年撤公社设乡制,更名为筠竹村,全村下辖山腰、坎下2个自然村,设4个村民小组。筠竹村距市区7公里,全村共221户,786人,100%汉族,有王、黄两大姓,其中姓王姓人口最多,全村土地1.5万亩,森林面积1.2万亩,村部位于筠竹坎下,东接南纺、南针、安丰村;南连茂地村;西连百际村;北连岩头村。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   社会事业 饮用水已纳入市政供水范围管理,有村级卫生所1所。   经济建设 主要经济以劳务为主,全村50010的劳动力都在就近南纺厂、南针厂、个体创办的针织厂上班,农业2011年未耕地面积730亩,人均耕地0.92亩,种植业有果树瓯柑250亩,每年产40万斤,年产值达80万元,工业以针织加工为主,在附近大小针织行为有40余家,从业人员260人,畜牧以养猪为主,现有三家规模养殖企业,年出栏生猪1万多头。   风景名胜 筠竹是一块旅游的胜地,有千年的古道三仟八百坎、石佛山森林公园,是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汶浆村

  汶浆村(Wenjiang Cun)   区划环境 村中有一“雲陽”宝殿,故名为“雲陽”,后人改为“汶浆”沿用至今,1961年隶属茂地公社(今茫荡镇)称之为汶浆大队,1980年撤公社设乡制,汶浆村有6个生产小组。全村共203户,715人,100%汉族,有黄、叶等姓氏,以黄姓为主姓,占人口总数的80%。全村总面积1 1397亩,林地面积9854亩(其中毛竹山面积1350亩),耕地面积1543亩,村域位于延平区北部,茫荡山风景区内,属南平近郊。地处东经118007’~118011’,北纬290 51’~290 55’,海拔为836米。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   社会事业 投入75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2006被0南平市延平区委、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政府授予生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称号。   经济建设 主要经济以农业为本,2006年以来,毛竹山的大力开发和管理,略有成效,部分村民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甚丰,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0万元,人均纯收入6800元。蓄牧监以养猪为主,全村现有养猪户8户,母猪存栏约450头。   风土人情 汶浆树气候适宜,是夏季避署的好地方。仙岩山申为村中最高山,山中“雲陽”宝殿,香烟潦绕,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喜迎马氏真仙热闹非凡,钟声远传万里,是有待开发休闲避暑旅游的好胜地。   

依朝村

  依朝村(Yichao Cun)   区划环境 依朝村位于南平市北方茫荡山区,座落于省级景名胜区茫荡山万亩生态林境内,海拔820米,距南平市区35公里处,与来舟镇相邻。依朝村不仅是茫荡山原始森林的所在地,还是人文荟萃之地,村名取“依靠朝廷”之意,得名于明代。全村辖有两个自然村,三个村民小组,63户,236人,其中芦狮自然村分一个村民小组,有姓卢、余两大姓,其中姓卢人口占85%,100%汉族。全村耕地面积604亩,山林总面积19149亩,其中划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11164亩,省级试验场709亩,镇林场1026亩,生态林2912亩,村民实际经营3993亩,毛竹林746亩。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   社会事业 投入55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   经济建设 依朝村主要以农业为本。人均耕地面积2.6亩,种植水稻和蔬菜,近年来发展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全村年出栏生猪1500多头,产值达20多万元,全年人均收入6500元。   风景名胜 依朝村是茫荡山自然村保护区的核心区,面积17255亩,山中有各种珍稀树种药材、动植物鸟类,是开发旅游事业和开辟人文历史自然考察的好去处。明朝道光年间,大航海家郑和。王景弘一行从长乐到延平茫荡山,在依朝村雪山寺祈祷第七次下西洋成功。铸郑和铜钟一口纪念下西洋成功。在清朝时本村雪山寺遭火焚,当地村民将郑和铜钟从雪山寺三宝殿移至依朝村华光庙。二十世纪80年代发现后,当时全国四大文物发现之一,参加关于郑和下西洋与80周年南京纪念大会展览,后被送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是国家一级文物,南平市博物馆有份制品。 依朝村的太监宅基地遗址“五厝平”明代古井和朝廷赠送的象牙棋依在,华光庙还悬挂有一明启年间的钟,1646年8月下旬。明隆武帝在郑成功御营军的护卫下来至这里,抚摸着该钟仿佛见到先帝天启本人。不禁热泪盈眶。依朝百姓至今还流传隆武帝经过的歌遥。   

照口村

  照口村(Zhaokou Cun)   区划环境 照口于1975年由谢地、依朝、宝珠等三个村的外照口、外坑、丁岩、外盖、小岩自然村组建而成立照口大队,1980年撤公社建乡,照口大队则名照口村。1982年外盖、小岩自然村重新划归宝珠村。现辖照口、外坑、丁岩三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21户434人,100%汉族,有吴、官、卢、谢等姓氏,其中吴姓人口最多,全村土地面积6000亩,森林面积4000亩,农田面积560亩。村域位于茫荡镇西北部,相邻仲溪村、谢地村、宝珠村和王台镇际洲村,村部设在外坑自然村。   基础设施 通村道路100%硬化。   社会事业 投入75万元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村级卫生所1所。   经济建设 村民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稻谷50吨,种植业以种植柑桔为主,年产柑桔15万公斤,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年出栏生猪400头,村中家庭妇女加工棕绳促进当地增收。   


三楼村特产大全




三楼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