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口镇潘坊村地处富屯溪北岸,与316国道的上凤、石溪村隔河相望。鹰厦铁路贯穿全境,村民住宅均在铁路两旁,村头至村尾约3公里,居住分散,全村6个村小组149户,552人口,27个党员。土地总面积8672亩,山权面积6400亩,耕地面积802亩,其中水田767亩。
潘坊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柑桔和枇杷,并形成规模,现有集体和农户个人果园面积达1000多亩,人均2亩,水果产量达100多万斤,由于水果的丰收,为解决销售问题,村民自发形成水果流通队伍,除销售本村水果外,还将周边村庄的水果也一起销售到北方各大城市,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流通能人。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到加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00多亩洋面田改种经济作物,主要种植瓜果、蔬菜、育苗木等,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
潘坊村基础设施健全,全村实现了通电、通电话和有线闭路电视联网。整个村主路铺设了水泥路路面。利用洋口新建水电站的契机,投资250万元修建从石溪到潘坊的跨河悬索桥,它的建成将结束潘坊以船为渡的历史。
潘坊村还是一个矿藏丰富的村,有丰富的红花岗岩石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21101 | 353000 | 0599 | 查看 潘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谢坊村 |
谢坊村地处富屯溪南岸,是洋口镇畲族村之一,距306国道4公里、洋口镇区12公里、顺昌县城关12公里。全村230户,人口963人,7个村民小组,全村设立一个党支部,党员共26名,其中女党员4名。土地总面积17900亩,其中耕地面积697亩,有林地面积14800亩,毛竹林地面积3200亩。 村民收入以竹林业为主,除供应本村一家麻将席厂外,还销往周边村、乡镇用竹。全年可供应毛竹3万余根,创造45万余元产值。基础设施上,近年来,在村企的发展、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村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全村实现了通水、通电、及的线电视闭-网,整个村庄铺设水泥路面。 |
田坪村 |
田坪村是洋口镇畲族行政村之一,地处富屯溪北岸,距316国道4化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286户,人口1132人,;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3名。土地面积35490亩,山林面积21700亩,毛竹面积7770亩,耕地面积1173亩。 村民收入以竹林业为主,除供应本村一家竹篾厂外,还销往周边村、乡镇用竹。全年可供应毛竹8万余根,创造近百万元产值。基础设施上,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村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全村实现了通水、通电、及的线电视闭-网,整个村庄道路水泥硬化。此外,田坪村还富含矿产资源,办起一家年产值达450万元石灰粉厂。 顺昌名胜古迹天台山位于田坪村岩后自然村,距行政村15公里,山巅有重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的砂岩全防木三济祖师店遗趾;立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通天大圣仁济真君”神坛、石虎、天台寺等古迹。千年古银杏群、万亩竹海、古松奇石、危崖峭壁自然景观绝佳,是顺昌南麓品翠,假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
石溪村 |
洋口镇石溪村位于富屯溪畔,316国道旁,水陆交通便利。 该村四邻:东邻石溪金溪水泥厂,西邻上凤村,南邻田坪村,北邻富屯溪——潘坊村,距离县城7.5公里。 全村土地面积9410亩,其中山地面积890亩,农田耕地面积510亩,全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01户,总人口863人。党员41人,女党员7人,烈士家属1户。 村名来历:民国35年,上洋镇石溪保,管辖内有溪口、南山下、松毛垄、东坑、田坪、外垄、内垄、沙坪、半山、上坪头、上凤排、河墩、北坑、岩后、天台山。解放初期石溪属乡政府所在地,管辖村落名称有:将军、潘坊、上凤、田坪、谢坊、石溪等地。1954年成立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5年合并到洋口人民公社,石溪公社改为石溪大队,1984年改为石溪村。 村落形状:往西通往顺昌城,往东通往南平、往南通往田坪村,整个形状属于丁字形。 村主要特点:以商业、运输业、手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其中还有大量的私营企业办竹凉席厂,部份村民还在水泥厂工作。 革命烈士简历:张胆同志原名举华,字荟生,光绪31年(1905年)出生于顺昌县石溪村的农民家庭。1923年毕业于南平第四中学,毕业后在洋口小学任教。后来到广州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广州中山大学的前身),求学期间加入-,后来秘密参加了0。1925年他当任-广西省党部农民部秘书。1926年6月,以-党务特派员的身份到柳州,负责整理和改组-马平县(柳州旧称)党部。在此期间他受0广西党组织的派遣,秘密筹建中国0柳州支部的工作。1927年1月组成柳州第一个地下党组织——中国0柳州支部干事会,并创办“书刊贩卖合作社”专门出售和代订《向导》等革命刊物。宣传革命道理,发表演说,点燃革命火种…… 1927年3月张胆同志奉命回南宁工作。因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了“4.12”政变,张胆同志被捕入狱,在狱中经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于1927年9月1日在南宁北门刑场英勇就义。 邱木荣同志,1958年出生于洋口镇石溪村农民家庭,1976年10月应征入伍,在部队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一次,并被评为“雷锋式先进个人”。1978年任副班长,同年5月4日获“模范共青团员”光荣称号,10月加入中国0。在1979年2月参加反越侵略战争中英勇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邱木荣同志的英雄事迹为他追记二等功。邱木荣生前的班被授予“开路先锋班”的英雄称号。 该村先后获得过“村民自治达标村”、“文明单位”、“小康村”、“创安大道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上凤村 |
洋口镇上凤村位于富屯溪畔,316国道穿境而过,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捷。 该村四邻:东邻石溪村,西邻双溪镇,南邻谢坊村,北邻富屯溪潘坊村。距离县城3公里。 全村土地面积11388.8亩,其中山地面积8875亩,农田面积978亩,全村共有七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90户,总人口1196人,党员45人,其中女党员5名。 村名来历:全村共有四个自然村,分别为伏州、八斗种、铺头、荷树下。清朝乾隆下江南路过苦州(伏州),见这个地方天气炎热,又因六、七月三伏天故改名为伏州为吉。“铺头”村庄原来开店铺较多,且经济繁荣排名各村第一,所以称铺头。上凤主村与石溪接邻是以“棺山桥”为界,整个居住宅形容称 凤凰寻吃,以界上为上凤村,界下为下凤(即现在的石溪村)。1954年以前上凤保属于城关一区管辖,1954年以后成立初级社时划分为洋口二区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称为上凤大队,1984年改为上凤村。 村落形状:顺昌至洋口316国道沿线,南则系村民住宅区成一字形排列。 村主要特点:村办集体木筷厂、私营竹凉席厂、机砖厂、夹心板厂、软条厂、砖厂、乌油厂、竹炭厂。村民农业生产以种蔬菜、水果为主。其中以廖春勇的优质葡萄,最近闻名,有句顺口溜说:要吃葡萄到上凤,想种葡萄找上凤。 名胜古迹:“狮峰寺”历史悠久,建筑规模较大,占地4872平方米,周围群山环抱,古木参天,是原始森林处的古色古香寺院。其设施有架设电线路及公路,整修刷新扩建植树栽花美化环境,还有成群的宋代古僧墓,山峰秀丽,视野开阔,成为浏览胜地,1990年7月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峰禅林,又称狮峰寺,在洋口镇上凤村后狮峰山上,因寺后山峰形似一只沉睡的雄狮,故取名狮峰寺。(注:狮峰寺海拔440米,峰顶706.9米。)狮峰山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狮峰寺和僧陵园、罗汉松古树更使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纷纷咏诗题赋以作纪念。 上凤村先后被评为“信用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今后工作主要做好与县城“东扩南移”的发展目标对接,做好商住小区及土地开发项目工作。 |
潘坊村 |
洋口镇潘坊村地处富屯溪北岸,与316国道的上凤、石溪村隔河相望。鹰厦铁路贯穿全境,村民住宅均在铁路两旁,村头至村尾约3公里,居住分散,全村6个村小组149户,552人口,27个党员。土地总面积8672亩,山权面积6400亩,耕地面积802亩,其中水田767亩。 潘坊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柑桔和枇杷,并形成规模,现有集体和农户个人果园面积达1000多亩,人均2亩,水果产量达100多万斤,由于水果的丰收,为解决销售问题,村民自发形成水果流通队伍,除销售本村水果外,还将周边村庄的水果也一起销售到北方各大城市,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流通能人。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到加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00多亩洋面田改种经济作物,主要种植瓜果、蔬菜、育苗木等,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 潘坊村基础设施健全,全村实现了通电、通电话和有线闭路电视联网。整个村主路铺设了水泥路路面。利用洋口新建水电站的契机,投资250万元修建从石溪到潘坊的跨河悬索桥,它的建成将结束潘坊以船为渡的历史。 潘坊村还是一个矿藏丰富的村,有丰富的红花岗岩石等。 |
白沙村 |
洋口镇白沙村地处富屯溪北岸,鹰厦铁路贯穿全境,与316国道隔河相望,距洋口镇区 3 公里。全村土地面积7045亩,其中耕地面积695亩,林地面积4575亩,总人口860人,216户,5个村民小组,拥有党员32名。 该村主要特色:白沙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蔬菜、瓜果和苗木培育,并形成自已的规模与特色。蔬菜种植面积一般在200亩,秋冬季节可达400至500亩,白沙腌菜小有名气。瓜果种植主要以早春红玉为主,利用大田和造林地种植,面积在200多亩左右,该品种个不大,但清甜可口,又因上市早,占得市场先机,收益好。依托省洋口林场的优势,对接县“杉木之乡”的品牌,扩大优质杉木种苗种植基地,苗木培育以林用杉木苗和优质果树苗木为主,面积达160亩,并于2004年、2005年分别成立了苗木协会和果蔬协会。 |
将军村 |
将军村是顺昌县洋口镇十四个行政村之一,位于洋口镇西南316国道边,距县城8公里,距洋口镇区6公里。东南与沙墩村及延平区交界,西接石溪村,南连田坪村,北与白沙村隔溪相望。全村总人口668人,161户,三个村民小组,现有劳动力392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7682.7亩,其中:耕地749亩,林地14235亩。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军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实践“-”,以发展为目标,在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农村民主法制进程上狠下功夫。深化创新“南平机制”,在党建工作、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科技、流通、金融、农村改革等八个方面与县建设局开展互动联动,依托省洋口林场,深入开展共建带创活动,深挖林业资源优势,努力破解“三农”问题,紧抓洋口电站库区建设契机,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把省级村镇建设试点村将军新村建设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明显、设施配套的全省一流的小康新村,“互动联动、共建带创”,实现将军村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近年来,将军村被授予“全国先进计生协会”、“南平市计生双创先进单位”、“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计生一流村”、“信用村”、“林业管护先进村”、“先进党支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沙墩村 |
洋口镇沙墩村位于富屯溪畔,316国道穿境而过,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该村四邻:东邻峡阳镇大埂村,西邻将军村,南邻316国道第一重山,北邻富屯溪光明村,离县城14公里。全村土地面积4238亩,其中耕地面积1195亩,林地面积1868亩。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88户,总人口1848人。党员95人,烈士家属1户6人,现役军人家属2户7人,革命残疾军人1人,-38人,离休干部1人,退休干部3人村名来历:山光坡秃,三天无雨小旱临,五天无雨大旱情,十载九年旱,靠天来吃饭,故取名为沙墩。 1949年6月沙墩解放了,同年9月沙墩建立村民主政府,取消保甲制,1951年沙墩完成了土改成立乡政府,选举赖天祥为乡长,邱寿齐为农会主席,领导沙墩建设家乡。1952年农历三月,经过讨论酝酿,坚持完全自愿的原则,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九户自发社”。1954年进入高级社,取消了建锋社名称。1958年成立沙墩大队。1984年改为沙墩村。村落形状:从上至科甲自然村下至李墩自然村整个形状象龙舟形。该村主要特色:沙墩村以种养业、创办企业为主。种养业有蔬菜、猪场、鸭场、牛蛙场,创办企业有沙墩水电站、造纸厂、好动楼有限公司纸箱厂。其中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商业也较发达。工业方面,主要做好沙墩工业平台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在村内落户,其中顺发、润发2家企业为规模企业,神六、长富十一牧为农业龙头企业。计划投资1200万元的洋口大桥将为沙墩经济增添一双腾飞的翅膀。该村先后获得过“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一流村”“文明村”、“安全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信用村”等荣誉称号。 |
麻溪村 |
麻溪村位于富屯溪畔,洋口镇东邻3公里处,东与建西镇接壤,西于洋口镇建民村,南邻南平市峡阳镇交界南邻富屯溪,北靠谢屯村,鹰厦铁路线贯穿全村,富屯溪从村南经过,316国道隔溪相望,顺昌—建瓯、省道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属县内交通要道。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5600亩,耕地面积841亩,林地面积4759亩,总人口为1038人,256户,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3名。村民主要从事大棚种植、运输行业,全村经济主要来源有蔬菜、水稻、劳务。 村名来历: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分别为麻溪、里麻溪(观音堂)古田队、张墩。 麻溪村:因原始河边田的水,都要靠水车引水灌溉,一部水车都要建一座土坝,麻溪村造河边的田,都要靠水车抽水,以前,木头都是放河运输,木头遇到坝不好流走,木头流到麻溪地界就流不走,放木头的人就叫麻麻的溪,后来就成为麻溪。里麻溪,因主村叫麻溪,只好分里外麻溪。观音堂,长毛造反时,毁灭了村庄,烧毁了观音堂,后来观音堂迁到洋口去。古田队,因63年,古田 水库,古田人移民到此地,故且叫古田队。张墩,原来整个村庄大部分的人都是姓张,所以叫张墩 。1965年以前麻溪属于洋口镇管辖,1965年—1969年属建西县关公社管辖,1970年到至今都是洋口镇管辖。 村落形状:洋口——建西省道沿线,靠东方排列。 麻溪村早在九十年时期,省委、省政府就授予“明星村”称号,省政府授予“全省山地综合开发良性循环模范村”称号,是南平市“芝麻观”模式的榜样,省委授予村党支部“先进党支部”称号,洋口镇授予“信用村”。 村主要特点:私营竹凉席、竹编厂、闽昌塑胶厂、炼油化工厂、机砖厂、木材加工厂、砂石料厂。现引进110万伏变电站,在麻溪村落户,现有200多亩平整好的土地等待外商投资办厂。 主村村民农业生产,以种蔬菜、水果为主,古田队以种食用菌为主,张墩以流通和种蔬菜为主。 优势产业: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重点,全村种植蔬菜703亩,仅此一项就给村民增加收入80元,村民准备继续扩大面积;发展个体运输业15户,年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在麻溪村工业园区内,计划投资2700万元的11万伏建溪变电站,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率100%。 该村先后获得过“信用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建民村 |
洋口镇建民村位于富屯溪畔,鹰厦铁路、洋岚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该村四邻:东邻麻溪村,西邻解建村,南邻富屯溪——沙墩村,北邻际会乡谢屯村接壤。距离县城15.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5891亩,其中耕地面积607亩,林地面积3212亩。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即上坑垅、下坑垅、下陆墩。总户数202户,总人口736人,村名来历:建民村原名建锋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洋口公社所在地区划设四个大队之一,因村名与沙墩建锋农业合作社同名和人民公社成立分别以带有政治色彩命名为建民大队。村落形状:村民居住宅地形似低山丘陵为主,四山夹山垅,地形分布呈瓜字形。该村主要特色:四山夹三垅,山间泉眼水20多处,清流见底,甘甜可口,为辖区内的洋口采购站、调拨站、转运站、火车站、铁路工区以及村民提供饮水之源。境内下坑垅、石壁垅、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和白岗岩石矿。有劳动力的村民多数在火车站装卸车,以带动运输业、发展商贸业、服务业和种养业的发展。该村名胜古迹主要有天后宫和烈士墓:天后宫(原福州会馆),位于本村西侧铁路北面,1916年(民国五年)农历三月建筑落成,前后三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建筑规模较大,属洋口各会馆之首。内有珍贵的历史文物,至今大门上方还保留着由福州前清赐进士出身翰林编修陈宝琛所书“天后宫”三个字镌刻的石碑和其所书镌刻在中殿两侧壁板上的“天上圣母传文”,共计1026字。1991年间洋口信奉妈祖的人士,通过民间自发集资捐献,重建神像,内奉妈祖娘娘雕像,两旁有“千里眼,顺风耳”两尊守护神。左右两壁颜体天上圣母传文三千言,宫内系顺昌县道教协会和洋口闽剧团办公地点,目前准备申报第四届顺昌文物保护重点单位。烈士墓:位于村部对面义山坡上,于1967年5月1日建成,安葬着1949年7月19日刘吴钿等十七位烈士遗骸,他们在洋口解放前夕为护送军粮而英勇牺牲的。1993年春洋口各界群众捐款三千余元,对烈士墓进行修缮、并用金粉重新粉刷“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使其耀眼夺目,碑顶五星焕发光彩。墓园四周植有松柏树,福建杉,每逢清明时节机关、学校凭吊人群络绎不绝。该村革命斗争简史:1933年8月25日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率领东方军政治部队及四师十、十一、十二等三个团南渡富屯溪,进入洋口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劣绅,建民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革命,帮助红军筹款、筹粮。协助物资运往中央苏区等各项工作,根据县人民政府1953年的初步评定,于1983年重新认定建民村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 |
光明村 |
洋口镇光明村是我镇四个革命老区村之一,位于富屯溪畔,鹰厦铁路,洋岚公路穿境而过,地势平坦交通便捷。该村四邻:东邻洋口镇政府及建民村,西邻白沙村,南邻富屯溪、沙墩村,北邻永福村,离县城1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9266亩,其中耕地面积501亩,林地面积8056亩。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8户,总人口576人,村名来历:原是自卫街和团结街,1954年成立初级社、高级社时两街合并为团结街,成立高级社时经工作队长罗锦生同志提议,有24户人为光明初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为光明大队,1984年改为光明村。村落形状:从团结路至谢坊自然村止整个形状属于丁字形。该村的主要特色:一组村民主要是经商及手工业,多数村民在北京、厦门、闽北及县城开店经营,其余人员做木匠、泥水建筑等手工业。二组村民在搞好农业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加强流通信息,主要劳力购车运输经营,部分村-合组成富屯溪河道捞沙队。三组村民主要围绕“科技兴农”的发展思路,着力以“优化品种、优化品质、扩大规模”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搞好种、养业,以增加经济收入。该村革命斗争简史:1931年5月,中央红军一、三团在罗炳辉、彭雪枫等同志的率领下挥戈东向直追猛打-军,经顺昌直到洋口,并在洋口建立农会组织,我村村民吴利益等人参加了红军。 1933年8月25日,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率领东方军政治部以及四师十、十一、十二等三个团南渡富屯溪,进入洋口镇,在光明村属地洋口中心小学设立东方军政治部。 1933年9月初,闽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毛泽民抵洋口,领导筹款和指挥物资调配工作。到洋口后在光明村原村部福音堂操坪召开筹款动员大会,结果东方军在洋口一个多月以来,共筹款约三十万元,食盐二十四万斤,煤油六百余桶,以及大量武器、粮食、布匹、药材等物资,并把所筹集到的款项与物资经各兵站转运回中央苏区。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重新认定光明村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 |
永福村 |
永福村位于镇区所在地,是我镇四个革命老区村之一,南邻富屯溪,北接鹰厦铁路线,全村2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95.7亩,耕地面积192亩,林地面积192亩,总人口为350人,107户,党员14名,其中女党员1人 全村经济主要来源有蔬菜、水稻、劳务输出等。蔬菜种植上有其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村种植的新优蔬菜不仅满足了本镇及城关市场的需求,还远销江西、南昌、福州等地。果树种植上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几年来不断更新名优品种86-1、塔罗科雪橙等面积达206亩。 |
解建村 |
解建村位于镇区所在地,是我镇四个革命老区村之一,鹰厦铁路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人口1172人,318户,6个村民小组;党员42名,其中女党员6名。土地总面积12425.5亩,其中耕地面积971亩,有林地1654亩。 解建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蔬菜、果树,渔塘养殖和其它养殖。蔬菜种植有其悠久的传统历史,并形成自已的规模与特色,常年种植面积200亩,一稻一经面积100亩,种植的蔬菜和培育的菜苗远销江西鹰潭等地。果树种植300亩,主要品种有芦柑、雪柑、86—脐橙等。渔塘养殖面积200亩,其中水库面积32亩,个体养羊有一定规模,达300头。 |
道吴村 |
道吴村是洋口镇最大的行政村之一,距洋口镇区5公里。全村总人口1581人,425户,13个村民小组。党员39名,其中女的党员5名。土地总面积37420.9亩,其中耕地面积2237亩,有林地19483亩,毛竹面积1807亩。 道吴村经济活动分为三大块: 农业方面:除传统种植水稻和果树种植外,主要从事林业用苗的培育,有50多户农户培育杉木苗130亩。 运输业方面:共有100多人购置了龙马车和的士,从事运输常年载客。 劳务输出方面:共有300多人常年在外劳务,主要在广东从事机绣打带等,目前有些人已闯出一条路,拥有自已的一番事业,由原来的打工仔变成了拥有自已厂房、机器设备的老板。 道吴村是我镇拥有林业面积最大的村,今后要努力做好林业这篇文章,充分发挥其优势。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