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县元坑镇洋坊村位于顺昌县西南部,公路水泥硬化,交通便利,离县城20公里,西接将乐县高塘镇,北通宝庄村。
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4545亩,有林地面积12260亩,耕地面积1700亩,下辖1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总人口1576人、402户。土壤肥活,地势平坦,山林资源、水利资源丰富。
洋坊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行政村,是元坑镇第二大行政村,粮食、蔬菜与果树种植是广大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早芋是洋坊村的特色产品,进入省内外市场而闻名,现有果山1200余亩,主要品种有密桔、雪柑、芦柑等,2006年全村总收入8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800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洋坊的教育,医疗和水、路、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0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80%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电视联网入户100%,手机已成为村民信息联络工具,100%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21102 | 353000 | 0599 | 查看 洋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宝庄村 |
宝庄村座落在宝山脚下,位于元坑镇西北部,东连谟武村,西望将乐县高塘镇,北通大干,南邻洋坊村,交通便利,与省道阳甘线衡接,距县城二十公里。 全村土地总面积22260亩,耕地面积906亩,山林面积15000亩,下辖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62人、184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资源、水利资源丰富。 名胜古迹:演山 辖区内有宝庄电站壹座,装机容量1000千瓦。 几年来,粮食生产稳定,竹、林、果并进。果业成为村农业的一大特色经济,全村拥有果山2000亩,种植面积占全镇首位,2006年全村总收入5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38元,材财收入12万元。 随着经济发展,公益事业不断完善,演山旅游区正在开发之中,95年投资30万元建成村办公大楼。全村自来水、电、电视联网入户率100%,90%农户装了程控电话,手机已成为村民信息联络工具。电脑网络在村安了家,义务教育、卫生保健、计生工作同步发展,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 |
洋坊村 |
顺昌县元坑镇洋坊村位于顺昌县西南部,公路水泥硬化,交通便利,离县城20公里,西接将乐县高塘镇,北通宝庄村。 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4545亩,有林地面积12260亩,耕地面积1700亩,下辖1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总人口1576人、402户。土壤肥活,地势平坦,山林资源、水利资源丰富。 洋坊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行政村,是元坑镇第二大行政村,粮食、蔬菜与果树种植是广大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早芋是洋坊村的特色产品,进入省内外市场而闻名,现有果山1200余亩,主要品种有密桔、雪柑、芦柑等,2006年全村总收入8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800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洋坊的教育,医疗和水、路、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0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80%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电视联网入户100%,手机已成为村民信息联络工具,100%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
谟武村 |
顺昌县元坑镇谟武村位于顺昌县城西部,204省道旁,金溪河畔。是元坑镇最大的行政村,总面积63000亩,农户719户,人口2700人,辖15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002年新建了宣武新村文化科技中心楼,村道全部水泥硬化。村气候大部分属低丘温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80c-18.90c,霜期80天左右,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谟武村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溪流纵横交错,闽江源流金溪河穿境而过,全村有大小水库3座,总库容量120平方米,电站1座,装机容量100千瓦。境内还建有装机容量3万千瓦的顺昌县谟武水电站。 元坑镇谟武工业园区在我村境内,2006年村财收入60万元,社会总产值1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56元,农业特色产品有甘蔗、玉米。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石英石总储量1亿吨。 谟武村交通便捷,204省道穿境而过。于1980年建设了通往村南北的谟武大桥。 名胜古迹有谟武文苑旧宅 坐落在谟武游酢弄(长兴巷),三进庭院,座西朝东,建筑面积约473.99 平方米,该建筑从1990年改建为谟武文苑。共设有六室、两展、两校、一亭、一园等文娱、休闲场所。其中设有立雪堂、二贤堂、立雪亭、晦翁书斋和廖刚文化研究会。陈列有石器时代以及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种文物,其中有游酢庙铁铸钟、朱子祠碑、明代木雕龙舟头、清代护林碑及五位历史名人的家传族谱。树有四榜:成才榜、好样榜、能人榜、功德榜。存有《谟武村卷》、《谟武村卷续集》、《高峰文集》。声名遐迩的谟武文苑,汇古今人文之精华,融今古文明之神韵,成为农村现代文化创新、精神创建的典范,受到省、市以上领导、专家、学者的题词赞颂。廖氏旧宅该建筑位于谟武游酢弄(长兴巷),坐东朝西,三进庭院,是廖氏祖宅,属清代建筑。谟武基督教堂 坐落在谟武村中街东面,是一座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据94年版县志记载,该建筑始建于民国十年,即1921年,建筑面积135.95平方米。 谟武村历史悠久,顺昌县不少历史名人出自谟武,留下诸多史迹史事。1933年,彭德怀、腾代远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曾进驻谟武,留有遗址迹。 |
蛟溪村 |
顺昌县元坑镇蛟溪村位于元坑镇东北方向,金溪河与郑蛟河流汇合处,离县城10公里,距元坑镇所在地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2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0.13万亩,山林面积0.85万亩,总人口1226人,户数302户,9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全村社会总产值2006年度达803万元,村民以打工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3950元。 气候条件:蛟溪村属低丘温暖,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300米以下,日照时间长。 交通便利:204省道穿插而过,蛟郑县乡公路经蛟溪与204省道相接。1976年,村民自筹资金架设横跨金溪河钢丝绳索桥,从而解决主村与樟余坊自然村长期靠摆渡的交通工具。2002年“ 6.16”蛟溪村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钢丝桥被洪水冲毁,有省、市、县、镇各级政府的关心下,于2003年底重建蛟溪金溪悬索吊桥,全长262米,总200余万元。 蛟溪村主要矿产资源有花岗岩,沙石料等。 名胜古迹有:大宋进士工部尚书廖刚墓座落在蛟溪凤山,与其相望是历史古刹——灵山景灵寺:景灵寺始建于清朝时期,香火旺盛,不慎一场大火,整个寺庙毁于一旦。80年代初,在释达悟主持与皈依弟子共同努力重建庙宇,现在共有皈依弟子100多名,香火旺盛,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金溪河流自北而南穿插而过,我村拥有小二型水库两处,库容量800立方米,灌溉堤坝三处;小水电站一处,装机容量55千瓦和一处水泵站,水渠全条6800米,肩负蛟溪村800多亩的农田灌溉用水。 |
赖源村 |
顺昌县元坑镇赖源村位于元坑镇西南方向,属于高山地区,海拔630米,总面积16271亩,其中:山地面积15000亩,耕地面积1271亩,人口729人,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全村社会总产值485万元,村财收入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1元,主要支柱产业毛竹,面积6000亩,矿产资源有全县最大泥碳资源,村区水泥路直通本村。 赖源村与宝庄村、洋坊村、谟武村、蛟溪村、光地村、曲村村、槎溪村、际下村、九村村、东郊村、秀水村、福峰村相邻。 |
光地村 |
顺昌县元坑镇光地村属于高山区,海拔620米,总面积8248亩,其中竹山3960亩,林地4008亩,耕地140亩,自然村3个,农户37户,人口148人,全村社会总产值1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7元,农村特色产品毛竹。水库1座,库容868万立方米,引水渠一条2公里,尧地电站1座,装机200瓦。 |
曲村村 |
顺昌县元坑镇曲村村位于元坑镇西北部,北邻将乐县,总面积32483亩。其中山地31575亩,耕地808亩。全村总人口758人,辖5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曲村村大部分属低丘温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气温180c-18.90c,霜期80天左右,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1736小时。槎赖林区公路贯穿全境,全村打道铺上水泥路。交通便利,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广播有线电视覆盖全村。全村2006年社会总产值805万元,其中村办企业9.2万,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农业特色产业:有香菇、姬松茸、竹荪、柑桔以及竹木产品。全村有梯级电站2座,装机容量200千瓦。名胜古迹有:登云桥又称云曲桥是清代石拱廊屋桥,该桥坐落在元坑镇通往曲村村公路边,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31)年,明正德六年(1511)桥重建,后经几次大修缮。张氏宗祠始建于乾隆24年间,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是张氏子孙祭祀场所。圣惠超过计划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
槎溪村 |
顺昌县元坑镇蛟溪村位于元坑镇东北方向,金溪河与郑蛟河流汇合处,离县城10公里,距元坑镇所在地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2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0.13万亩,山林面积0.85万亩,总人口1226人,户数302户,9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全村社会总产值2006年度达803万元,村民以打工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3950元。 气候条件:蛟溪村属低丘温暖,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300米以下,日照时间长。 交通便利:204省道穿插而过,蛟郑县乡公路经蛟溪与204省道相接。1976年,村民自筹资金架设横跨金溪河钢丝绳索桥,从而解决主村与樟余坊自然村长期靠摆渡的交通工具。2002年“ 6.16”蛟溪村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钢丝桥被洪水冲毁,有省、市、县、镇各级政府的关心下,于2003年底重建蛟溪金溪悬索吊桥,全长262米,总200余万元。 蛟溪村主要矿产资源有花岗岩,沙石料等。 名胜古迹有:大宋进士工部尚书廖刚墓座落在蛟溪凤山,与其相望是历史古刹——灵山景灵寺:景灵寺始建于清朝时期,香火旺盛,不慎一场大火,整个寺庙毁于一旦。80年代初,在释达悟主持与皈依弟子共同努力重建庙宇,现在共有皈依弟子100多名,香火旺盛,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金溪河流自北而南穿插而过,我村拥有小二型水库两处,库容量800立方米,灌溉堤坝三处;小水电站一处,装机容量55千瓦和一处水泵站,水渠全条6800米,肩负蛟溪村800多亩的农田灌溉用水。 |
际下村 |
顺昌县元坑镇际下村地处元坑镇东南部,全村总面积8381亩,其中林地面积6573亩,耕地面积607亩,全村总人口467人,2个村民小组。 际下村属低丘温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年均气温18℃-18.9℃,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1736小时。 际下村距离县城6公里,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福银高速公路连接线从我村境内穿插而过,交通便利,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广播有线电视覆盖全村。 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91.3万元,比增18%,村财收入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0元,比增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 际下村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水渠总长度2.7公里,灌溉农田面积600多亩,小电站1座,装机容量40千瓦。 我村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福建水泥股份公司炼水泥厂矿山经营区在我村境内。 际下凉亭,座落在村口,重建于光绪21年。 |
九村村 |
顺昌县元坑镇九村村地处元坑镇的东南面,辖有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28人,九村村原名元坑村,解放后更名为九村村。全村总面积10455亩,其中山地面积8000余亩,耕地面积1107亩。 九村村地处低丘温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年均气温18℃-18.9℃,霜期80天左右,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1736小时。 福银高速公路顺昌连接线从我村境内穿过。全村道路四通八达。 2006年我村工农业总产值89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90万元,农业总产值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50元。 全村有水利设施三个,泗珠峡水坝始建于1965年,水渠全长16华里,洋菇双坝重建于1946年,水圳全长3华里,二王庙张坝水渠全长3华里,全村水利担负着1100多亩农田灌溉和村民生产、生活用水。 矿产资源:我村石灰石矿资源得天独厚,石灰矿储量3.2亿吨,全村现有石灰厂6个,石灰窑12个,年产石灰19800吨,境内现有元坑水泥厂、延昌水泥厂、炼石水泥厂矿山分厂。 村境内洋菇山有一座圆通古庙,庙始建于明代,风景优美,是旅游好去处。 蔡氏宗祠、朱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建筑,宏伟气派,祠堂建筑前后殿,后殿为主殿,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民居:我村古民居群始建于清代,四面土库墙称为马头墙,房内雕梁画栋,照壁有雕戏剧人物为主,动物以及花草等,冬暖夏凉适宜居住。 |
东郊村 |
顺昌县元坑镇东郊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3公里,银福高速公路顺昌连接线穿境而过,地理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6031亩,其中耕地面积1028亩,耕地面积3294亩,全村总人口967人,辖区8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249户,农村劳动力为307人。2006年全村社会总产值5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0元。 我村属低丘温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300米,年均气温180c-18.90c,村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水渠有灰坑圳水渠、洋菇河双坝水渠2条,全长为5.7公里,灌溉面积960亩。特色农产品有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种植,产品销往境内外。 东郊村人杰地来,历史悠久,古时称“东兴村”自宋朝以来,便有人居住、生活、村中居民以陈氏居多,东郊村拥有众多古建筑,村内有年代久远的古井渠沟,有建于明代圆通寺,有建于清代的陈氏旧宅俗称三大栋,坐落在我镇东郊村东面,坐北朝南,东本横向并列四大建筑,均为四进庭院,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866.7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335.42平方米,据说该建筑群用三年时间始建完成,具有建筑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布局合理的特色,是顺昌第一大清代古建筑群,被顺昌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单位。 东郊村原有陈氏祠堂,坐落在观音山脚下,在“文革”中毁于一旦,为思源根本,培养后代爱国爱乡之情感,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崇高美德,于公元1988年9月间,在陈氏宗亲的共同倡导下,在东郊村部前,紧邻三大栋西侧重建陈氏祠堂,几经装修,已具规模,门楼焕然一新与元坑镇中心小学面对面,成为一道旅游观光的风景线。现在是村文化俱乐部、村老年人活动中心,丰富了村的夜余文化生活。 |
秀水村 |
顺昌县元坑镇秀水村位于顺昌县城西南方向,镇政府所在地。解放初期与福丰村合并为福秀乡。1955-1984年改为秀水大队,1984年至今秀水村。秀水村属低丘温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在300米以下,年均气温180c-18.90c,霜期80天左右,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1736小时。全村210户,总人口840人,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6800亩,其中耕地790亩,林地4053亩。2006年全村工农业产值398.8元。林财收入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4元。郑、蛟线县乡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广播有线电视覆盖全村,全村3座简易桥梁便于村民生产生活,全村共有水坝3处,水渠主干道3条,3000多米,灌溉面积700多亩。 特色产业为秀丰草莓、柑桔、水空心菜、荸荠等产业,远销境内外。 名胜古迹: 吴氏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祠堂门楼以砖雕为主,大门建筑宏伟,墙上有各种砖雕人物,书画,动植物,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该祠堂2001年被县文物局评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德耀乔松寿匾:属清代名臣,书法家刘墉为元坑镇陈氏先祖陈瑚五十大寿所题赠的,存于秀水村陈星光家中。2005年成立了秀水村党总支,下属秀水村支部,草莓支部,供销社支部。在2006年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村党支部、村委会被南平市市委、市政府授于集体二等功。 |
福峰村 |
福峰村地处元坑镇西南部,全村总面积6856亩,其中:林地5451亩,耕地面积1405亩,全村总人口1356人,5个村民小组。 福丰村属低丘温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村庄多沿溪流两岸分布,年均气温180c-18.90c,霜期80天左右,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1736小时。 福峰村距离县城13公里,地处镇政府所在地,福银高速公路顺昌连接线从我村境内穿插而过,交通便利,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广播有线电视覆盖全村。 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96.5万元,比增18%,村财入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水利资源,我村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水渠总长3.5公里,灌溉面积1350亩,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2060千瓦。 肖氏旧宅 俗称三大栋。坐落在我镇福丰村中央,坐东南朝西北,横向并列三大建筑,均为六进庭院,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2019.54平方米,建筑面积1880.61平方米。该建筑保留着清代建筑风格和地方建筑特色,是顺昌第二大清代古建筑群。 福丰基督教堂 坐落于福丰村中央,是一座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坐南朝北,据钟楼门沿上碑刻记载,该建筑始建于1914年,由赖安利牧师主持修建,主要是纪念姚马利来牧师而建的,碑首竖刻“真神堂”,应是教堂的本名,教堂总建筑面积171.87平方米,该教堂保存完整,是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的近代典型建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